克孜尔尕哈烽燧

【原创】守望千年的西域烽燧

摘要: 2015-08-28 IICC-X 丝路遗产 天山南北丝绸古道上的烽燧,是古道的守望者。虽经千年狂风暴雨的剥蚀,依然挺立在荒漠、绿洲中,无言地诉说着2000年前从西汉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辟使用的西域交通官道上设置烽燧的历史 ...

2015-08-28 IICC-X 丝路遗产
image010.jpg
天山南北丝绸古道上的烽燧,是古道的守望者。虽经千年狂风暴雨的剥蚀,依然挺立在荒漠、绿洲中,无言地诉说着2000年前从西汉王朝开始,中央政府开辟使用的西域交通官道上设置烽燧的历史。置身烽燧下,劲风贯耳,呜咽声中,能听到2000年来的驼铃声,能听到金戈铁马刀光剑影的厮杀声,矗立千年历经风雨的烽燧,苍凉、悲壮。
烽火戏诸侯
  古时候,为了御敌固边维护国家的安全。在城池的墙垛上设立烟墩,或边境地区筑起高高的烽火台,一般往外延伸和长城并存,组成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有情况时戎边将士立马在烽火台点火报警,夜里点火叫烽、白天放烟叫燧。
  据说白天放的烟柱,原材料是狼粪,烟浓且直,直上云天,起到了最佳报警观察效果。
image012.jpg
  翻开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史册,烽燧这一古老的军事设置的出现,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西周王朝。遥遥相望连续不断的烽燧线,起到了传递信息,卫护行旅应对突发事件的重要军事作用。
  “新疆孤悬塞外至汉唐以来时叛时附”,烽燧的设置是直观历史的载体,无疑彰显了中国经营西域史上的文治武功。它是丝绸古道上的明珠,是漫漫长途中的路标,是中原和塞外紧紧相连的纽带。
  距今3000年左右,历史上出现了一名颇有名气的昏君叫周幽王,他演绎了一幕令人啼笑皆非,荒唐而真实的“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由于他唱的这出戏,使烽燧这一重要的军事设置失去了报警的意义,显示出可怕的后果。导致周幽王身首异处,宗周社稷覆灭的悲惨结局。
  我们来说说这个玩火自焚的故事。
  历史上有不爱江山爱美人的君王;也有一怒为红颜铸成大错留下骂名的大丈夫。像幽王这般色迷心窍,为博美女一笑不择手段的,恐怕普天下只有一个。
  幽王撞了桃花运,娶了一位貌美如花的褒姒小姐,谁料想美人进宫后郁郁寡欢笑口难开,周幽王急得团团转,逢迎拍马竭尽全力。听说美人喜听“裂帛”之声,命胖大有劲的宫女搬来锦帛撕给褒姒听,刚开始美人娇笑不止,日久天长腻歪了,双眉紧皱。
  一天,为讨美人欢心,幽王携褒姒起驾骊山,登上山顶后,褒姒看到对面山头高耸的烽燧,娇声问道:“此台何用?”幽王作了详细介绍后,美人拍手笑道:“此台有如此妙用?还请大王演习一番。”幽王深知此事深浅,但为表示“三千宠爱在一身”的坚定立场,毅然下令骊山烽燧举火,瞬间,烽火狼烟骤起直达云天。各路诸侯接到紧急报告,率领精锐部队第一时间赶赴骊山勤王救驾。一时山下战旗招展、号角鸣响,鼓声震天。褒姒看到千军万马来回驰骋热闹场面手舞足蹈。
  白忙活了一阵子的各路诸侯明白真相后,忿忿带领各自部队返回,从次后对幽王的忠诚大打折扣。周幽王荒诞不经的举措,给西周王朝的灭亡敲响了丧钟。
  两年后,犬戎军事集团大举入侵,心急如焚的幽王令军卒日以继夜地在骊山烽火台举火,烟冲云霄,竟没有一路诸侯之师举兵勤王。仓皇东逃中幽王被捕杀在骊山脚下的戏水之畔。
  西域话烽燧
  “寒驿远如点,边烽互相望”。
  跋涉在漫漫长途中的商旅,企盼着前方驿站的到来。寂寞的旅途中看到古道旁不时出现的烽燧,注入了暖意,得到了安慰。它是长途达到终点的希望,是前进的动力。
  汉武帝元封年间,公元前108年,从票侯赵破奴轻取楼兰、虏楼兰王。李光利伐大宛震惊西域。军事方面的胜利奠定了开辟中原通西域丝绸之路的基础,随后为保证古道的畅通,卫护商旅的安全,发挥预警防御军事作用,在古道沿线设立了烽燧。随着时间推移,唐王朝在西汉烽燧线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这一防御体系。从西汉王朝到大清帝国,烽燧这一古老的军事设置亦成为遥远的历史。然而经历千年风雨的烽燧,部分残留的主体依然耸立在新疆大地上,不得不使人赞叹中华儿女创造的古代文明是何等的辉煌。
  据史籍记载,由敦煌到罗布泊,后沿孔雀河西进的东西间烽燧线,和天山南北道烽燧线,部分已成废墟,但主体完好的也不在少数。烽燧的建筑材料各异,大致是关内靠近城池人烟稠密的地方,有用青砖筑成,精致、气派、雄壮;延伸至关外荒漠戈壁中的就地取材,有片石垒起的,有土坯间或沙土的,有干打垒纯土契成的。虽材质比青砖略逊一筹,但结实耐用,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在空旷的原野高耸的烽燧,透出几分神圣霸气。
  目前在丝绸古道上历史最悠久、保存最完好的烽燧是克孜尔尕哈烽燧烽燧(库车境内)。
克孜尔尕哈烽燧是公元前2世纪-公元3世纪汉帝国设立在天山南麓交通沿线的军事警戒保障设施,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县城西北12公里,盐水沟东岸的戈壁台地上。烽燧处于汉代出玉门关西行通往古龟兹、疏勒及天山北麓乌孙的交通要道。
烽燧残高约13米,底边东西长6.5米,南北宽4.5米,平面呈长方形,由基底向上逐渐收缩呈四棱台状。烽燧夯土版筑,夯层厚10-20厘米不等。此外盐水沟南侧山梁交通沿线保存有汉唐时期的关垒4 座,其中保存最好的一座面积77平方米,高约7米,顶部面积27.5平方米,中心部分为夯筑,四周及顶部为片石垒砌。
汉帝国长城防御体系在玉门关以西地区以系列烽燧设施延续,克孜尔尕哈烽燧以保存至今的沿交通路线设置的烽燧遗存,揭示了汉代天山南麓交通路线的走向。作为西域地区丝绸之路交通沿线诸多烽燧中至今保存最好、规模最大的代表性烽燧,其见证了汉帝国大型交通保障体系中的烽燧制度及其对丝绸之路长距离交通和交流的保障。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尕哈烽燧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