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祁晓庆 | 莫高窟北朝石窟中的叠涩藻井

  莫高窟北朝石窟中的叠涩藻井  文 ˉ 祁晓庆  【内容摘要】敦煌莫高窟北朝时期的洞窟顶部普遍采用一种内圆外方,且外围的方形呈45°旋转套叠的形式,称为“叠涩”。自隋代开始,洞窟藻井井心的图案不再限于内圆外方的简单结构,而代之以复杂的花卉图案,并且这种形式一直持续到西夏、元代。通过对新疆石窟、云冈石窟、巴米扬石窟和片治肯特、撒马尔 ...

• 王巍:考古成果的浓缩呈现

  中国有“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找到具体的实证,靠的是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上下求索。自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以来,近400名学者经过20年努力,进一步勾勒和描绘出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壮阔图景。做好研究成果的宣传和推广,加强对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展示传播,提升中华文明的影响力和感召力,是当下一项重要 ...

• Antiquity:仲巴县顶琼洞穴:一处青藏高原上的早期洞穴丛葬遗址

今天推送的是四川大学吕红亮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于2022年4月发表在国际知名考古学期刊《Antiquity》的论文《Sding Chung: an early multi-burial cave site on the Tibetan Plateau》(顶琼洞穴:一处青藏高原上的早期洞穴丛葬遗址)。本文报道了2021年在中国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边境附近的仲巴县调查的顶琼洞穴发

• AAS:青藏高原东北部新石器中晚期的陶器流通与文化交流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哦~今天推送的是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侯光良教授领衔的研究团队,于2022年8月发表在国际考古学期刊《Archaeological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的论文《Pottery circulationand cultural exchange during the mid-late Neolithic Age in the northeas

• 前沿丨壁画保护新方法——石墨烯基纳米材料加固

  近期,ACS Omega在线发表了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题为“Polyacrylic Acid-Functionalized Graphene@Ca(OH)2Nanocomposites for Mural Protection”的研究性论文。我所陈国科研究员为该论文的通讯作者,顾文婷助理馆员、魏彦飞副研究员为共同一作。  壁画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2019年9-12月,我所在甘肃省

• 任冠 魏坚:2021年新疆奇台唐朝墩景教寺院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https://mp.weixin.qq.com/mp/readtemplate?t=pages/video_player_tmplaction=mpvideoauto=0vid=wxv_2596553694132584451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  2021年新疆奇台唐朝墩景教寺院  遗址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任冠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宋元明清(上下)

  宋元明清时期属于我国历史进程中的封建社会晚期,它始于北宋,止于清亡,即公元960一1911年,其中辽代从耶律阿保机建立契丹国开始,故时代上限可追溯到公元907年。此一时期,中国社会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政治上,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得到进一步加强;思想上,封建统治者大力提倡程朱理学,将儒家思想推到了十分崇高的地位;经济上,土地兼并 ...

• 陈建魁:北宋东京的宣和殿及其所藏文物

  宣和殿是北宋都城东京皇宫中的著名宫殿,宋徽宗时用以收藏古玉印玺、鼎彝礼器、法书图画,成为北宋的“皇宫博物馆”。因此,研究宣和殿及其所藏文物①,对了解宋代宫廷文物的收藏、管理与研究具有重要价值。  一、宣和殿  关于宣和殿的建筑原因及建筑时间,南宋王应麟《玉海·宫室·殿·宣和殿》写道:  哲宗以睿思殿先帝所建,不敢燕处,乃即睿 ...

• 礼与礼器:中国古代礼器研究论集

书名:礼与礼器:中国古代礼器研究论集【点击购书】作者:张辛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  定价:98.00内容简介本书是张辛教授近四十年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的选集。本书立足于中国古代礼器研究,反映了作者几十年来的学术研究重心和主要学术思想体系。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代表性学术论文,二是重要讲稿和报刊载文章。作者基于对中国文化 ...

• 中国文明起源陶寺模式十人谈

  陶寺遗址是中华文明探源最重要的都邑聚落之一,40余年来,几代考古人对该遗址的发掘和多学科综合研究,不仅从考古学上确立了陶寺文化,解决了它的年代和文化性质问题,还发现了郭城、宫城、王族墓地、贵族及平民居住区、大型仓储区和作坊区等,出土了中国最早的书写文字,确认了世界最早的观象台。  2022年7月,山西省文物局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 ...

• 辽祖陵一号陪葬墓和四号建筑基址出土铜器的科技分析

  〔内容提要〕对辽祖陵一号陪葬墓和其献殿——四号建筑基址出土的47件铜器进行了金相观察、成分分析和铅同位素比值分析。结果显示其使用了包括青铜(30)、红铜(16)和黄铜(1)在内的多种铜合金,合金类型较宋更为复杂。成型工艺铸锻并存,青铜多为铸造,而红铜多为热锻,表明工匠对铜合金性能掌握臻于娴熟。铅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辽东半岛或是辽早期铜料的 ...

• 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

  图书:伊朗细密画中的中国元素  作者:纳思霖·达斯坦(伊朗)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书号:9787571114114  定价:78元  作者简介  纳思霖·达斯坦(Nasrin Dastan)出生于伊朗德黑兰一个热爱艺术的家庭。2000年第一次访华办展激发了她深入研究中国绘画的热情,2002年研究生毕业后即选择来中国继续深造。她于2003年通过博士入学考试进入北 ...

• 新时代考古工作成绩斐然——中国故事 考古答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文物考古工作。从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到2021年10月17日,总书记致信祝贺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再到2022年5月27日,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

• 宁国灰山土墩墓

基本信息:编著: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宁国市文物管理所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9月印次:1ISBN:9787030730077内容简介:  本书是关于安徽省宁国市灰山周代土墩墓群的考古发掘报告。书中发表了2012年在宁国市港口镇灰山村发掘的36个土墩86座单体墓葬的考古资料。墓葬以浅坑竖穴为主,出土遗物共360余件,以原始 ...

• 虢国墓地出土铁刃铜器的科学分析及相关问题

------------------------------------------------------------------------全文阅读虢国墓地出土铁刃铜器的科学分析及相关问题(作者:魏强兵 李秀辉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王鑫光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建立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文物》2022年第8期)

• 中国东南沿海沙丘遗址考古先锋:意大利麦兆良粤东考古的研究

麦兆良神甫在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在粤东地区开展田野考古调查,对粤东考古有开创性贡献。麦兆良去世后,其所藏文物标本于1975年由香港历史博物馆收藏。2006年7月,山东大学邓聪教授、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邱立诚副所长及深圳市文物考古鉴定所李海荣副所长应香港历史博物馆邀请,考察一批早期馆藏文物。其中麦兆良神甫的藏品包括粤东及福建等地的考古标本 ...

• 甲骨、金文、简牍法制史料提要

甲骨、金文、简牍法制史料提要主編:王沛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時間:2022年9月ISBN:9787573202819内容介绍《甲骨、金文、简牍法制史料提要》是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古籍整理研究所王沛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甲、金、简牍法制史料汇纂通考及数据库建设”系列成果之一。本书由王沛教授主编、华东政法大学出土法律文献研读班集体撰写,上海古籍 ...

• 【書訊】新書丨邱永生、劉聰、周波主編:《獅子山楚王陵出土西漢官印》

新书丨邱永生、刘聪、周波主编:《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西汉官印》  古文字微刊 2022-09-17 10:09 发表于上海狮子山楚王陵出土西汉官印主编:邱永生、刘聪、周波出版社:西泠印社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9月装帧:平装,16开页数:249页定价:358元ISBN:9787550837584内容简介徐州又称彭城,西汉时为楚王国都城。在今徐州市区已陆续发现西汉王(后)级大型墓 ...

• 姚小鸥:《诗经与楚简诗经类文献研究》

✨当代《诗经》研究名家姚小鸥集四十年之功的力作✨立足《诗经》本体,重审《诗经》学史中的重要学术公案✨运用“二重证据法”,利用新出土楚简《诗经》类文献,集中反映当代《诗经》前沿学术成果《诗经与楚简诗经类文献研究》姚小鸥 著ISBN:978-7-100-21412-4开本:32开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年9月定价:78.00元向上 ...

• 李世佳:《春秋楚国公族社会研究》

《春秋楚国公族社会研究》作者:李世佳定价:128.00元ISBN:978-7-5506-3499-2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8月 // 作者简介李世佳,1984年9月生,山东莒县人。现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先秦史、出土文献。先后在《中国史研究》《考古》《考古与文物》《江汉考古》《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

• 邢義田:Google地球與秦漢長城

  Google地球與秦漢長城  作者:邢義田  出版社:三民書局  ISBN:9789571475004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  內容簡介  本書為秦漢史重量級學者邢義田利用Google地球遙觀秦漢所修築之長城的研究成果。作者藉Google地球,搭配前人的研究以及史書中的記載,考察出長城的經緯度,也找到許多以往研究及實地調查中未曾報導過的長城遺址,對今後的長 ...

• 罗小华:严仓遣册简中的“狗子之幹”

严仓遣册简中的“狗子之幹” 罗小华严仓1号战国楚墓中出土“遣册共364枚有字简”,内容“以车马之物为多”。整理者在《湖北荆门严仓1号楚墓出土竹简》中,就一些名物进行探讨。我们立足于此,想就其中的“狗子之幹”作一点补充,以就教于方家。整理者认为:“与伏兔、车軎同记,推测与车毂有关。《周礼·考工记·轮人》‘容毂必直,陈篆必正 ...

• 陈尚君: 五代——政治文化转型的关键时期

如果我们俯瞰中国近二千年历史,就不难发现,汉唐社会和权力结构的核心是世家大族为主的士族,而宋以后则下层出身的人士有更多的参政机会,即便称为庶民社会也不为过,政治上如此,文化上也是如此。这一转变的关键时期正是五代十国。南宋中叶以前,民间说书讲五代史比讲三国史更受欢迎,因为那是近代史。程朱理学掌握思想界后,说五代时期没有正能量,没有 ...

• 汉唐之间的墓主受祭图及其流变

汉唐之间的墓主受祭图及其流变李梅田(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北京,100872)【摘 要】从丧葬礼仪活动的角度看,汉唐之间墓室画像中流行的墓主宴饮场景应称作墓主受祭图,它在墓室画像系统中起到了彰显主旨的作用。由于礼仪行为的变化,汉唐之间墓主受祭图的叙事方式发生了阶段性的改变,由不对称的过渡性叙事变为对称的场景式叙事,场景式的叙事 ...

• 苏贝·乃比 王永强 张杰 宋国定 罗武干:哈密柳树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

来源:《西域研究》2019年第4期哈密柳树沟墓地出土青铜器科技分析苏贝·乃比 王永强 张杰 宋国定 罗武干内容提要为了探讨哈密柳树沟墓地出土铜器的合金技术及矿料来源,本文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及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等设备对出土的23件铜器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此批铜器为铸造成型,以锡青铜为主,同时多数器物含有少量的砷。铅同位素分析 ...

• 商周史地发微

书名:商周史地发微【点击购书】作者:王恩田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年8月定价:238.00内容简介本书辑录王恩田先生关于古史研究的论文,以商周史为主体,上迄新石器文化,下至秦汉。关于周、鲁、齐、秦、晋、虢、秦、楚、燕、吴、宋、曾、纪、杞、滕、邾、费等先秦古国的史地问题,均有专题论述。作者运用古文字、考古材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的方 ...

• 众神的山川:《山海经》与上古地理、历史及神话的重建(上下)

《山海经》一书记录了众多的山川、薮泽、方国、物产,其为古地理书可谓一目了然。但由于此书多闳诞迁夸之言、荒唐无稽之物,故又被视为语怪之书,归于说部之列,致使其史料价值被大大低估。拂去笼罩于《山海经》之上种种似是而非却流传甚广的神话和传闻,廓清覆盖其上错综纠结的误解和附会,让《山海经》的真相以及其描绘的山峦、河流、道路、丘墟和蕴含其 ...

• 中华文明史研究中的“多学科”“跨学科”结合

  中华文明研究时代跨度长、空间范围广、涵盖社会面宽。因而,其涉及内容既有人文科学的考古学、历史学、哲学、语言学、古文字学等,又有社会科学的政治学、经济学、法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还有自然科学的生物学(古动物学、古植物学)、遗传学、生态学、地学、物理学、化学等学科,以及自然科学技术在考古学的应用。2022年5月27日,总 ...

• 从学术史角度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

  19世纪中后期,德国人谢里曼凭借混合着神话的传世文献《荷马史诗》开启了探寻古希腊文明的旅程,并且准确找到了特洛伊古城的位置(只是层位有误)。谢里曼并不是当时唯一这么做的人,但他是最幸运的一个。20世纪30年代,古希腊、古埃及、两河、古印度、玛雅、印加文明等人类历史上的主要文明基本都已被发现,这其中也包括以殷墟为代表的中国商代文明。 ...

• 裴李岗时代奠定中华文明根基

  在过去的一百年间,中国文明探源取得了长足进展,学术界对很多问题有了一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意识到,文明起源是一个社会不断复杂化的过程,且有阶段性。距今五千多年前,西阴文化的崛起和大规模扩张造成了广大地区的文化融合与文化整合,中国东部很多地区迈出了文明起源过程的决定性一步。距今七八千年前,裴李岗文化的崛起也曾影响广大地区, ...

• 早期仰韶文化开创中华文明起源新进程

  对中华文明历史的研究一直是中国考古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经过数代考古人的辛勤探索,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多阶段“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实施,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持续深化、成果卓著,实证了我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但是,中华文明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文明历史研究仍然任重道远。其中,文明的形成是长期复杂的宏大过 ...

• 中国青铜时代始于四千多年以前

  青铜时代是人类历史上以使用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时代,19世纪前期由北欧学者提出,介于石器时代和铁器时代之间。中国考古学自诞生之初,就开始使用这个重要概念,但关于中国青铜时代的时间、特征等诸多基本问题至今众说纷纭。  从亚欧视野看中国青铜时代  在1925年出版的《甘肃考古记》中,安特生将“甘肃之远古时代”分为六期,他认为辛店、寺洼、 ...

• 冶金考古助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成果,并对未来如何进一步深化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指明了方向。总书记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 ...

• “边缘效应”与中原文明的连续发展

  中华文明是多源的,除中原地区以外,西辽河上游、黄河下游、长江中游和长江下游等地区在史前时期也都孕育了发达的文明。但到夏代时,其他地区的文明相继衰落,只有中原文明一枝独秀,成为连续发展的文明。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优越的地理位置应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因为中原文明位居几大文明的中心,容易与周边地区产生互动和交流,发挥“边缘效应”的优 ...

• 五千年前科尔沁先民是这样生活的

  近日,随着通辽市高质量发展中央媒体集中采访活动,记者走进距今五千年的哈民遗址,有幸一睹新石器时代哈民先民的生活日常。内蒙古科尔沁的扎鲁特山地草原 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科尔沁左翼中旗舍伯吐镇的哈民遗址,以其完整的保存程度,向世人生动再现了新石器时期这一聚落的历史。哈民遗址的发掘,实证了在中华文明起源的过程 ...

• 晋侯晋都晋文化

基本信息:作者:李伯谦出版社:三晋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545725407内容简介:  本书是北京大学李伯谦教授关于晋国墓地考古的论文集,是他长期主持晋侯墓地考古发掘与研究的结晶。晋侯墓地考古发现作为20世纪“中国一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具有巨大历史研究价值。李伯谦教授长期主持晋国墓地考古工作 ...

• 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

------------------------------------------------------------------------全文阅读经天纬地 照临四方——中国文明起源的陶寺模式十人谈纪要(整理:张光辉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高江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文物季刊》2022年第3期)

• 河南驻马店闰楼墓地出土绿松石制品矿源特征探索

------------------------------------------------------------------------全文阅读河南驻马店闰楼墓地出土绿松石制品矿源特征探索(作者:张登毅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李延祥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郁永彬 景德镇陶瓷大学古瓷研究中心,刘群 驻马店市文物考古管理所,陈建立 北京大学考古文 ...

• 【学术研究】宁夏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

宁夏旧石器考古调查报告高星1,裴树文1,王惠民2,钟侃2(1.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北京100044;2,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银川 750001)收稿日期:2004-09-06;  定稿日期:2004-10-08基金项目:科技部重大基础研究项目前期专项—中国晚更新世人类起源与环境因素(2001CCA01700)项目资助。作者简介:高星(1962-),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 ...

• 赵声良:敦煌石窟何以被誉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珍贵资源库

莫高窟盛唐第217窟、103窟、148窟、172窟等窟都有不少青绿山水画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李思训画风的特色。图为莫高窟第217窟南壁,山水,盛唐殿堂窟是敦煌石窟中为数最多的洞窟,通常平面为方形,在石窟正面开一大龛,洞窟的空间较大,如殿堂一样。图为殿堂窟型制的敦煌莫高窟第249窟,西魏初唐第220窟药师经变画中乐器的配置,与《旧唐书·音乐志》记 ...

• 越在外服:殷商西周时期的邦伯研究

城邦,是人类社会最早的政治单位。邦伯,城邦的首领,是形塑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态的基干力量。中国早期文明的发展历程,大致是从氏族到邦国,在龙山时代末期,形成了万“邦”林立的局面。夏、商、周三代王朝的形成,均经历了“由伯而王”的发展历程。春秋战国时期,“伯”被整合进五等爵制,对后世影响深远。书名:越在外服:殷商西周时期的邦伯研究【点 ...

• 马小鹤 张帆∣福建屏南县明教遗迹

来源:《西域研究》2019年第3期福建屏南县明教遗迹马小鹤 张帆内容提要  2014年以来,学者们越来越注意福建屏南县寿山乡降龙村的明教遗存。那里的村民至今仍在阴历年正月初五举行崇拜摩尼像的仪式。《贞明开正文科》为用于此仪式的科仪之一。根据其末尾题跋,其抄写年代在道光十二年(1832),但其摩尼教内容—敦煌文书《下部赞》的引文,类似《摩尼光 ...

• 学术论文|青海玉树新现宋元时期的波罗风格元素绘画遗存及其意义管窥

青海玉树新发现宋元时期的波罗风格元素绘画遗存及其意义管窥  文/熊文彬摘 要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新发现的波罗风格元素绘画遗存主要为壁画,其中囊谦县香达镇多昌村邦达社的达宁日青寺遗址出土壁画、称多县拉布乡拉达村的弥底普石窟壁画和杂多县昂赛乡的吉日沟石窟古塔壁画等三处壁画比较典型。这些遗存的发现不仅填补了西藏和内地之间波罗风格元素 ...

• 高蒙河:研究考古遗存的三个过程及其方法

  考古学的宗旨是通过遗存来复原历史,换言之,遗存系考古学研究的对象和核心。因此,在讨论有关考古遗存研究的诸问题之前,首先必须对遗存及其相关问题予以界定和辨义。  一、遗存的内涵与外延  作为考古学专业术语的“遗存”一辞,虽然经常出现在各种文献和研究论著中,但迄今为止尚没有人对其做出明确的界定,因此在具体使用时往往见仁见智,内涵 ...

• 段天璟:等级-规模法则在考古区域分析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随着区域性考古调查方法在田野考古实践中的应用,中国考古学界正逐步积累详尽而丰富的数据资料。在此基础上,中外学者引用考古区域分析的方法,在解释聚落形态和社会复杂化进程问题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应用相同的方法分析中国考古遗存,不仅有利于世界考古学界进一步了解中国考古遗存所体现的既具有人类社会演进共性又富有鲜明个性的社会发展特点, ...

• 杨勇: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考古发掘中的地层学及相关问题

  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指秦汉以来,由多个时代的城市建筑遗存层层叠压堆积而成的遗址。此类遗址多形成于城址长期不变或变化不大的城市,如扬州、南京、广州等。晚期层叠式城市建筑遗址虽多不是古代城址的全部,但往往与当时城市的一些重要部位或区域有关,且延续堆积时间长,因而它们的发掘对城市考古和城市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由于晚期层 ...

• 御瓷新见: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

基本信息:编著:故宫博物院 景德镇市陶瓷考古研究所出版社:故宫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5月印次:1ISBN:9787513411660内容简介:  2020年故宫博物院与景德镇市人民政府联合推出“御瓷新见——景德镇明代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瓷器对比展”,旨在向公众汇报整理明代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瓷片标本的最新成果。本书为 ...

• 何以成剑:青铜剑的铸造

  青铜剑的种类繁多,时代和地域差异非常明显,那这些样式复杂青铜剑是如何制作而成的呢?  传说中“干将作剑,来五山之铁精,六合之金英。候天伺地,阴阳同光,百神临观,天气下降……于是干将妻乃断发剪爪,投于炉中,使童女、童男三百人,鼓橐装炭,金铁乃濡,遂以成剑”(《吴越春秋·阖闾内传》)。这种记载无法从考古发现中得到印证,但近年来冶 ...

• 山东邾国故城新莽铜度量衡器铭文的制作方式

全文阅读山东邾国故城新莽铜度量衡器铭文的制作方式(作者:史本恒 山东大学博物馆,宋爱平 山东博物馆,张冲 淄博市博物馆,王青 郎剑锋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原文刊于《四川文物》2022年第4期)

• 博物馆环境空气中有机酸的研究进展

全文阅读博物馆环境空气中有机酸的研究进展(作者:王倩倩 铁付德 中国国家博物馆,陈星灿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原文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2期)

• 荣新江编著《和田出土唐代于阗汉语文书》出版

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年:2022-9页数:274定价:7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101158571作者简介:荣新江,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外关系史、隋唐史、敦煌吐鲁番文献等。著有《于阗史丛考》(合著)《中古中国与外来文明》《中古中国与粟特文明》《丝绸之路与东西文化交流》等;主编《新获吐 ...

• 根与魂:考古学视野下不断裂中华文明研究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2-7页数:450定价:228.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030727732主编简介: 韩国河,1965年生,河南延津县人,历史学、文学双博士,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2年至1989年就读于西北大学考古专业,相继获历史学学士和硕士学位;1993年至1996年就读于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专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1997年至1999年在 ...

• 神话与仪式:破解古代于阗氍毹上的文明密码

目 录自序 对新疆洛浦县山普拉乡出土的五块氍毹的探寻引子 最后的斯基泰人:从古于阗看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流一 谁是斯基泰人/塞种人二 塞语的发现以及于阗语的确认三 重新认识古代于阗第一章 “山普鲁”的传说:3-5号氍毹上的于阗文字一 三条方毯上的于阗文二 关于Sūmapauña的传说三 来自于阗文书的印证四 古今之间第二章 氍毹上的《吉 . ...

• 良渚文明手册(上下)

从1936年施昕更先生第一次发现良渚的黑皮陶和石质工具开始,到今天我们将其定义成中国古代第一个进入早期国家的区域文明;从1959年夏鼐先生提出“良渚文化”的命名,学界逐渐开始了解这一文化的种种个性特点,到今天我们对良渚文明进行多领域、全方位的考古学研究与阐释,良渚的国家形态愈发丰满起来。《良渚文明手册(上下)》是一本面向大众且通俗易懂的 ...

• 元代牧区畜牧业的考古证据——元上都西关厢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

-------------------------------------------------------------------------全文阅读元代牧区畜牧业的考古证据——元上都西关厢遗址的动物考古学研究(作者:吕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郭鹏鹏 北京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塔拉 内蒙古博物院,岳够明 徐焱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宝力格 锡林郭勒盟元上都文化遗产管理局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 ...

• 敦煌壁画漫谈

基本信息:作者:常书鸿出版社: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6月印次:1ISBN:9787572600289内容简介:  本书臻选不同朝代、不同风格的敦煌壁画珍品,上至北魏,下至明清,分篇章将壁画的图像寓意、题材特色、绘画技法、临摹保护等主题和画里画外的动人故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的解说和精湛伦的图片,展示敦煌壁画艺术的美 ...

• 山西兴县碧村遗址小玉梁台地西北部发掘简报

图一 碧村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碧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吕梁市兴县高家村镇碧村村北,黄河及其支流蔚汾河的交汇处,西距石峁遗址约50千米(图一)。2015~2018年山西省考古研究院联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今考古学院)、兴县文化和旅游局,对小玉梁台地进行了连续发掘工作,基本理清该台地的整体布局及其聚落的阶段性变化。小玉梁台地东北部高,往西往南 ...

• 辉煌灿烂 源远流长——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

  数月前,三星堆考古又有新发现。相关“祭祀坑”出土的诸多文物,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再添新证。《探寻古蜀国:从三星堆看中华文明》 黄剑华著 研究出版社  “沉睡三千年,一醒惊天下。”被誉为“20世纪人类最重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三星堆遗址一次又一次令世界惊艳。三星堆文化发现和发掘历程若何?三星堆出土遗物呈现的古蜀文明有何特色?三星堆与中华 ...

• 国家的出现是人类文明的核心内涵

  【业界新视角】  ●文明诞生“三要素”并非普适绝对标准  ●古代的中华文明要素分为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环境生态等不同方面  ●中华文明的一些重要因素早在一万多年前已经出现  ●距今5300年至5000年前后,我国出现了第一个国家文明——良渚文明  考古学视野下的“文明”诞生殷墟出土的刻有长篇记事卜辞的甲骨 李韵摄/光明图片  文明 ...

• 与考古一生相伴(一)

  “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这是对考古人的生动写照。他们常年奔波在田野间,往往在一处考古遗址上一扎就是几十年,把一生最好的年华都留在了那里。一代代考古人,以接续不断的努力和专业精神,在一个个探方里,刻下了自己的名和姓。  说到三星堆,就不能不提到赵殿增这个名字。这位三星堆考古队的老队长,半生情系三星堆。如今,已至耄耋 ...

• 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人类文化发展研究

基本信息:作者:王幼平 顾万发 夏正楷 张俊娜 何嘉宁 曲彤丽 陈宥成 赵静芳 林壹 高霄旭 汪松芝 吴小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7月印次:1ISBN:9787030727602内容简介:  本书首先通过郑州地区典型遗址的分析,系统建立中原地区晚更新世古环境背景与年代学框架;进而阐述荥阳织机洞、二七区老奶奶庙 ...

• 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M5出土玻璃席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

---------------------------------------------------------------------------全文阅读南昌西汉海昏侯墓园M5出土玻璃席制作工艺及相关问题研究(作者:刘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杨军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陈坤龙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陈熜 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 祁小山:新疆洛浦县山普鲁乡出土的人物纹栽绒毯

来源:《西域研究》2010年第3期新疆洛浦县山普鲁乡出土的人物纹栽绒毯2008年10月,新疆洛浦县公安局破获了一起文物盗窃案,收缴了5条织有人物纹样的栽绒毯。经自治区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认为这批栽绒毯的时代为3~5世纪,为于阗国早期时代的遗物,1号毯为国家一级文物,其余4条为国家二级文物。这5条栽绒毯出土于洛浦县山普鲁乡县总闸口巴什贝孜村东南的 ...

• 陶器研究的理论与方法

陶器是考古发掘中出土数量最多和最不易消失的考古学文化遗存之一。与其他人工制品不同,陶器生产的向心过程可以让陶工随心所欲地发挥自己的才能。而陶土的可塑性、原料成分及烧制过程的千变万化,使得考古学家能用不同方法从不同角度来研究古代考古学文化的年代学、工艺技术、器物功能、装饰美学、地域交换、社会意义和宗教信仰等问题。《陶器研究的理论与 ...

• 杨富学 张海娟 | 蒙古豳王家族与元代亦集乃路之关系

摘要:蒙古豳王出伯一族系察合台后裔,1276年,因不满中亚诸王的叛乱而脱离察合台汗国,投于元廷忽必烈麾下,被委以重任,长期驻守河西走廊西端的肃、瓜、沙及西域东部的哈密地区,始终处于抵御窝阔台汗海都、察合台汗都哇等西北诸王叛乱的第一线。透过黑水城元代汉文文书,如《大德四年军粮文卷》、仁宗朝文献(编号F116:W561)、TK204文书、TK248文书等 ...

• 杨富学 杨琛 | 榆林窟第二、三、四窟为五台山组窟说

摘要:瓜州榆林窟第2、3、4窟为底层相毗连的三窟,构成相对独立的一个小单元。三窟所绘壁画都有与文殊信仰相关的内容,绘画风格近似,窟形也大体一致,第2窟有西夏装男女供养人,第4窟有蒙古装男女供养人,中间的第3窟则具西夏装男女供养人和蒙古装男女供养人。这里的西夏人,并非西夏国时代的西夏人,而是元代敦煌的西夏遗民。这些石窟均非西夏之物,而均 ...

• 四川广汉市三星堆遗址祭祀区

  本文系《考古》2022年第7期原文PDF截图  封面图片来源:《考古》2022年第7期

• 魏迎春 郑炳林|西汉敦煌郡通西域南道与对鄯善的经营

摘要: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占领河西地区就开始通西域,特别是元鼎二年(前114)置酒泉郡主要目的就是通西北国,尤其是置敦煌郡之后,敦煌成为通西域的门户,当时通西域有南北两道,南道出阳关或者玉门关,经楼兰、且末、扜弥、精绝、于阗、莎车、疏勒,西南经悬度到罽宾、乌弋山离等国,西北翻越葱岭到大月氏、大宛、康居诸国。南道是西汉武帝、昭帝、 ...

• 【民族考古】从东山村遗址看崧泽文化早、中期社会权力的来源

【作者简介】郑铎,常州市考古研究所。崧泽文化主要分布于长江下游的环太湖地区,距今5900~5300年,这一时期正处于中国相互作用圈与文明的形成期。在距今约5500年之前的崧泽文化早期至中期时,东山村遗址内不同等级的人群分区埋葬,大型房址独立分布;聚落结构稳定,社会分层固化,已是制度化的不平等社会。李伯谦认为初级王权已经产生,社会率先进入了“ ...

• 敦煌石窟蕴藏区域历史研究独特价值

  敦煌石窟博大精深,是学术的海洋。敦煌地处丝路要冲,在历史时期占据西部边陲要地,作为阳关、玉门关“两关”的文化符号地,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浓厚的文化交汇特征,使得敦煌的历史文化有其独特的一面,尤其表现在区域历史特性方面,有其他地方所不具备的历史条件和相应的历史积淀。至少以下三个方面有浓厚的区域历史特色,值得研究者关注。  重新认识 ...

• 偃师商城遗址大口尊的原料配方与生产消费

全文阅读偃师商城遗址大口尊的原料配方与生产消费(作者:邓玲玲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田苗 陈国梁 曹慧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鲍怡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 《中原文化研究》2022年第1期|张天恩:仰韶文化玄玉的认定及意义

仰韶文化玄玉的认定及意义张天恩摘 要:玄玉之名见于先秦文献。随着考古发现和相关传统文化考察活动的收获,可以确认以仰韶文化早期偏晚的史家类型所出的墨绿或黑色的蛇纹岩为主,及透闪石类工具类玉器,应是仰韶文化玄玉之始。玄玉在庙底沟类型时期有所发展,在其晚段已出现彰显身份的玄玉斧、钺,及装饰用器,进入繁盛时期。受玉料资源限制和文化传统观 ...

• 石语梵行 |《作为文化十字路口的犍陀罗:地中海世界与印度河流域之间的互动》2015年

当我们谈到古代文化接触之时,我们通常不会想到地中海和印度河流域之间的联系。但是自从公元前四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到达犍陀罗地区(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和印度北部),特别是公元前二世纪在该地区建立大夏和印度-希腊王国以来,考古记录见证了在这个东西方的十字路口相遇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这种发展随后从公元前一世纪通过罗马丝绸之路进一步向东延伸。 ...

• 沈琛:8世纪末吐蕃占领于阗史事钩沉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8世纪末吐蕃占领于阗史事钩沉沈琛内容提要  8世纪末,吐蕃占领于阗,但关于占领于阗的年代与路线则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对敦煌藏文P.t.1287《吐蕃赞普传记》、和田出土于阗语和汉语文书、《九姓回鹘可汗碑》以及《新唐书·南诏传》相关记载的对勘与研究,考证出吐蕃在贞元十四年(798)闰四月自北道南下占领于阗,而占领于阗 ...

• 董平:昙石山遗址为何是中华文明多元起源学说的力证?

  昙石山文化是中国东南沿海最早被命名、福建省第一个被确认的考古学文化,是先秦时期闽台两岸海洋文化的源头。2021年10月,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昙石山遗址入选中国“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是福建省唯一入选项目。  福建省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馆长董平研究馆员近日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时指出,昙石山遗址的发掘与研究为福建史前文化树 ...

• “考古”在考古资源“遗产化”过程中的行业角色

------------------------------------------------------------------------全文阅读“考古”在考古资源“遗产化”过程中的行业角色(作者:王刃馀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张高丽 江西省博物馆;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 我与北大考古︱沈睿文:立足考古资料,理解其背后的“人性”

沈睿文谈隋唐考古与古代墓葬研究【点击图片查看详情】不想重复,可能是人类的一个天性。我也如此。不知从何时起,便开始不安份起来,总想讨论不一样的话题,要有自己不同的表达。30年来,读书、写作、发表也都比较随心所欲,编成一册,希望能得到大家的批评指正。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古时期丧葬的观念风俗与礼仪制度”(批准 ...

• 我与北大考古︱杨哲峰:虽然都注定会在时间的长河里远去……

本书收录的是2000-2017年这18年中公开发表的22篇与陶瓷研究相关的文章。涵盖的时间范围以秦汉时期为主,部分涉及魏晋、北朝至唐代。研究的内容比较杂,文章格式也不尽相同,但都是自己在汉唐陶瓷研究领域摸索与拓展的点滴收获与印记。故以“汉唐陶瓷考古”之名统称之。在编辑过程中,按照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要求,对于注文格式、文中图表的表达方式等进行了 ...

• 我与北大考古︱赵辉:问学之路上认认真真的四十多年

在李伯谦先生的一再催促甚至是命令之下,加之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心全意做成此事的执着,让我越来越感到压力,我终于把文集的文稿整理出来了。2019年底,李伯谦先生就对我谈及打算为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员们出一套文集的想法,其中有我的一本的计划。对此我当然心怀感激!但同时也很踌躇。原因有二。一是我生性散漫,做过的事全无记录,写过的东西大半没有整理归 ...

• 铁袈裟: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所谓的“铁袈裟”,是一块巨大的铸铁,面北立于山东灵岩寺东南角仙人崖下一眼清泉边,崖壁上铭刻今人赵朴初所题“袈裟泉”三字。袈裟泉原名独孤泉、印泉,名列金《名泉碑》“七十二名泉”中。近年沿泉边修建了游廊。艺术史学者郑岩在新著的《铁袈裟:艺术史中的毁灭与重生》一书中讨论的碎片,是那些曾被人遗忘、又再拾起重新审视的残块,从细读它们的毁灭 ...

• “宅兹中国”里的夏商周:探寻最早王都与文字(上)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当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发沪上观展热潮。该展作为上海博物馆策划的第一个“何以中国”考古与艺术系列展,希望能够从“文明”的角度来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以及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深层原因。《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授权刊发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为展览同名图录撰写的学术文章,分(上)(下)两篇予以刊发 ...

• “宅兹中国”里的夏商周:从青铜器到礼制成形(下)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当前正在上海博物馆展出,引发沪上观展热潮。该展作为上海博物馆策划的第一个“何以中国”考古与艺术系列展,希望能够从“文明”的角度来阐释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质,以及中华文明绵延不断的深层原因。《澎湃新闻·古代艺术》经授权刊发上海博物馆研究馆员为展览同名图录撰写的学术文章,分上、下两篇予以刊发。本文 ...

• 张湛:一件8世纪后半于阗语房产抵押契约释读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一件8世纪后半于阗语房产抵押契约释读张 湛内容提要  本文转写、翻译、注释了一件来自上海私人藏家的于阗语文书残片,暂定名为Shanghai1。这是一件房产抵押契约的后半部分,时代大致在8世纪后半,出自于阗六城州拔伽乡。这件文书严格遵循约定俗成的于阗语契约套语与格式,因此可通过与其他契约比对补全大部分残损之处。契 ...

• 唐嘎:草原民族的“纹章”

“唐嘎(tamga)”是欧洲学术界从阿尔泰语借来的词汇,用以指称一种非具象性的标志。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主要把它用作所有权的标记和“纹章”,在他们的影响下,某些邻近的定居民族也受到了熏染。显然,纪元之初唐嘎即已出现,它们在蒙古地区一直沿用至今;而稍早之前,部分中亚的突厥语民族也还在使用。尽管一些对草原及草原周边地区感兴趣的考古学家、人 ...

• 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第五辑)

书名: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研究(第五辑)【点击购书】作者: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中心 编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6月定价:258.00目 録論 文Bronze Ritual VesselsImitating Ceramics in the Zhou Period: Modes and Intentions Alain Thote école Pratique des Hautes

• 石语梵行 |《犍陀罗艺术:风格分析的方法和初步研究结果》

The young Siddhārtha Gautama going to school, relief from Marjanai; Peshawar, University Museum (MJN-1983-1-87). (Photo: after Drachenfels Luczanits 2008: no. 152; P. Oszvald © KAH Bonn and Pesh

• 范晶晶:对一件于阗语税收文书的考释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对一件于阗语税收文书的考释范晶晶内容提要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藏GXW0404于阗语文书包括两项征税记录。一是征收絺紬;二是奉媲摩守捉帖,向辖下各村征收麻子。时间在8世纪后半叶,地点在杰谢乡。这件文书反映了当时征税的一些具体情况,有助于了解媲摩守捉、杰谢乡的税收运作过程。本文还考订了于阗语中的“麻子”一词。中国 ...

• 诸夏一体到九州攸同的考古学观察

龙山晚期到二里头时期的中原,经历了一个由冲突震荡到整合统一,由龙山时代部落自治到二里头王国统摄四方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在文化格局、生业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都有体现,整体呈现出夏时期“诸夏一体到九州攸同”的进程。本文试结合相关研究成果对这个过程简述如下。1.文化格局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龙山文化晚期  公元前2200年左右气候开始变得干冷(韩 ...

• 耿昇先生与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纪念文集(全3册)

书名:耿昇先生与中国中外关系史研究纪念文集(全3册)【点击购书】作者:万明 李雪涛 戴冬梅 主编柳若梅 执行主编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定价:498.00内容简介本书是耿昇先生逝世一周年之际,2019年4月13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北京外国语大学法语语言文化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 ...

• 巫新华《重走天山路:东天山吐鲁番古道考察与研究》出版(附:后记)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2-9页数:410定价:88.00元装帧:精装ISBN:9787559851888作者简介:巫新华,1963年生,博士,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新疆考古队队长。发表论文《昆仑、天山与天命的文化一致性》等。出版专著《吐鲁番唐代交通路线的考察与研究》《驼铃悠悠:中国古代丝绸之路》《走进中国西部的探险家:斯坦因》《天山女神: ...

• 杂志精选| 埃及的埃及学 世界的埃及学

埃及学自1822年由法国学者商博良创建以来,经过数代学者长期不懈的努力,发展至今已是门类齐全、分工精细的综合性大学科。埃及学的主要分支有:语言文字学、考古学、历史学、文献学、碑铭学、艺术学、宗教学、建筑学与科学技术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文字学,因为它是埃及学研究的基础。随着埃及学的发展,大的专业还可细分,以语言文字为例,按其历史发展 ...

• 余翀:青铜时代晚期新疆西北地区的生业经济与畜群管理

考古发现表明,中亚和新疆地区对于了解青铜时代以降欧亚大陆的物质文化交流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新疆西北地区的考古发掘为我们提供了大量欧亚草原东部青铜时代的区域互动信息。然而,由于缺乏新疆西北地区聚落遗址的动物考古学证据,学界对该地青铜时代的食物获取、生计策略、畜群管理和社会发展的认识仍十分有限。近期,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 ...

• 我与北大考古︱刘绪:这事不急,但我不能不抓紧

  2020年春,李伯谦先生来电告知有出版社愿意资助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为部分教授出版个人学术论文集,并成为一个书系。李先生与学院领导协商,首批先为一部分年长或荣休教授出版个人自选集,其中有刘绪老师在内。由于刘绪老师2019年秋入院治疗,不能承担较细节性的工作。因此,李先生命我协助刘绪老师完成自选集的稿件整理工作。  5月中旬,我和老 ...

• 我与北大考古︱李水城:考古大有“苦中作乐”的意境

 10多年前,我在《东风西渐:中国西北史前文化之进程》的序言中曾谈到自己是怎么走上考古这条道路的,此不赘述。我们这代人的专业选择大多都有点盲目性,其中既有历史原因,也与这代人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有关。  1978年秋在北大,吕遵谔教授给我们两个年级讲授旧石器考古这门课。记得第一堂课吕先生就打趣说:“考古考古,连蒙带唬,刨坟挖土,一辈子 ...

• 我与北大考古︱张辛:通过礼器了解礼乐文明

  一  这是一本论文集,是我近四十年发表的专业学术论文的选集。  我是考古学博士,是新中国培养的最早的考古学博士之一。我一直认为,考古学属于历史学,是人文学而不是科学。考古学旨在揭示历史文化遗迹遗物发生发展和形制演变的逻辑过程,进而为最终揭示实际的历史进程提供证据。因而不能把考古学技术化、科学化、专业化。考古学不能简单地理解为 ...

• 驯化与农业起源

  农业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到一万年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的起源阶段。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在距今2.1万年到1.5万年期间。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标准化、宗教仪式出现、社会网络系统扩大,还包括农业出现以及其后定居社会的 ...

• 玉文化蕴含深厚中华文明基因——访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中国先民用玉历史悠久,玉文化内涵深厚。通过多学科研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构建了中华文明演进过程中更为详细的考古学年代框架,让研究者发现了过去难以发现的角度。围绕玉器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中的价值,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给玉文化研究带来的机遇等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王巍。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玉器在中华 ...

• 构建中华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

  2020年11月,总书记在《求是》杂志发表重要文章指出,要深入进行理论探索,包括探讨符合历史实际的人类文明特别是中华文明的认定标准,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的影响力、话语权。这为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和中华文明起源研究指明了方向,也对建立文明起源研究话语体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考 ...

• 解析三星堆玉器文化内涵——访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王方

  三星堆遗址被称为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考古发现之一,享有“长江文明之源”的美誉。三星堆出土玉器数量庞大,与中原文化有很多不同之处,其色彩、造型很多是巴蜀独有。围绕三星堆玉器特点及其研究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研究馆员王方。  见证古蜀国制玉工艺  《中国社会科学报》:整体来看,当前三星堆出土的玉器总量如 ...

• 长江流域早期玉器分期及特点——访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贺云翱

  20世纪80年代以前,学界一般更多地将长江流域发现的玉器放到全国玉器发展体系中去考量,有关长江流域玉器的起源、发展、类型、体系、特征、地位等一系列问题尚未得到深入探讨。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沿江地区一批玉器的出土,学界开始从中国玉器文化传统的生成、中国文化特质的化育、中国文明的起源等多种角度,认真对待长江流域的出土玉器,相关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