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殷墟戚家庄商代制玉手工业遗存及相关问题

------------------------------------------------------------------------全文阅读殷墟戚家庄商代制玉手工业遗存及相关问题(作者:杜金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2年第2期)

• 大九州:中国考古学的世界性

全文阅读大九州:中国考古学的世界性(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考古学研究(十三):北京大学考古百年考古专业七十年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22年。)

• 考古学研究(十三):北京大学考古百年考古专业七十年论文集

    基本信息:  编著: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 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2年4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2年4月  印次:1  ISBN: 9787030720030  内容简介:    本书系庆祝北京大学考古百年新中国考古专业教育七十年而编辑的学术论文集。全书共收录学术论文43篇,内容涵盖旧石器、新石器、 ...

• 罗汉古渡 沧海遗珠——秘藏日本宋代佛画瑰宝《十六罗汉图》

设色绢本 立轴98×41cm此套《十六罗汉图》,最早从日本某寺院流出。其递藏者为大正昭和时期日本长崎县著名的大资本家高见和平。第一尊者 賓度羅跋啰惰阇十六幅全,无一遗失,装裱精美,由于年代久远,绢面稍有磨损脱色和稍许修补之处,但是总体品相良好,传承几百年的作品能有这样的状态实属难得,可见此作历来被藏家妥善保存,备受珍爱。由于是私人藏品极 ...

• 李翎:何谓锡杖——从乞食之杖到比丘威仪

01· 汉地锡杖 ·《目连经》(《佛说盂兰盆经》)的俗讲《大目乾连冥间救母》描述为了到地狱救母,目连向佛借来神奇的锡杖。当他用锡杖打开地狱之门后,诸多饿鬼妖魔向他扑来,这时目连“拭泪空中摇锡杖,鬼神当即倒如麻”(图1)。锡杖的法力,让目连在地狱之行中,面对鬼怪的阻挠,势若破竹。佛教中从佛陀到僧人往往都是手持高大的锡杖,行脚于山川或闹 ...

• 杂志精选| 博物馆展览语境文物IP的数字运营及元宇宙的场景运用

博物馆展览语境文物IP的数字运营及元宇宙的场景运用文 图 / 陈晨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需要和国家大力支持,国内博物馆的形态发生了一些变化,开始从“封闭”慢慢走向市场,博物馆文创产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目前博物馆遇到了新的发展机遇——元宇宙及数字收藏。随着NFT概念(全称为Non Fungible Token,指非同质化代币,是用于表示数字资产的唯一加密货 ...

• 徐昭峰:考古实证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对中华文明的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对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对中华文明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实证五千年文明史。陈星灿先生在《中国考 ...

• 田卫疆 | 我国西域史文献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写在《龟兹石窟题记》出版之际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我国西域史文献研究的一项新成果写在《龟兹石窟题记》出版之际学界朋友送来赵莉、荣新江主编《龟兹石窟题记》一书,洋洋洒洒三大卷,装帧精美,编辑上乘。本人因为十年前编著《库车史》一书,对于古代龟兹历史文化略知一二,所以怀着极大兴致迅速初读一遍,感触良多。应该说,该书具有填补古代龟兹历史文化研究空白的学术价 ...

• 中西交通史上的“西方”概念之探源

内容提要:“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学上是一个含混而不确定的名称,它与历史上的中西交通密切相联,这一名称经历了一个演变过程。从汉唐时期的“西域”,到宋元明时期的“西洋”,再到明末清初时期的“西方”,这一名称的内涵不断变更。追溯这一历史地理名称的变更,可以看出中西交通的变迁。原文出处:史学月刊2015年09期   “西方”在中国历史地理 ...

• 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调查

宁夏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调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  1983年11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队会同宁夏回族自治区博物馆对灵武县磁窑堡瓷窑址进行了调查。1984年秋考古研究所内蒙队在此进行了试掘。在试掘中因遇到遗迹较多,所开探方尚未发掘完毕。现仅将1983年调查情况和1984年采集到的标本作一简略介绍。一窖址位置与遗迹  窑址位于 ...

• 赵丰:为何说丝绸之路是“世界一个最大文化公约数”?| 东西问

2013年,中国发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近十年来,以丝绸之路命名的“一带一路”从理念到实践,已成为当今世界范围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合作平台。回溯本源,“一带一路”缘何以丝绸之路命名?丝绸之路的由来是什么?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国际丝路之绸研究联盟(IASSRT)主席赵丰日前在接受中新社“东西问”独家专访时表示 ...

• 怎样揭开层层黄沙埋藏的千古之谜——黄泛区的考古实践

2022年5月24日,黄河实验室河南大学基地、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举办了线上讲座“怎样揭开层层黄沙埋藏的千古之谜——黄泛区的考古实践”。讲座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副主任秦臻主讲,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教授、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副主任侯卫东主持。引言考古学 ...

• (日)黑田彰 | 再论镀金孝子传石棺——关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北魏石棺

再论镀金孝子传石棺——关于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藏北魏石棺文 ˉ (日)黑田彰【内容摘要】现藏美国明尼阿波利斯艺术博物馆的孝子传石棺是同类作品中的主要代表之一,共计刻画有丁兰、韩伯瑜、郭巨等十个主题的十二幅画面。日本学者奥村伊九良、长广敏雄都对该石棺做出过重要论述。笔者在梳理中、美、日三国学者对该石棺以及波士顿美术馆藏北魏石床的理 ...

• 刘英军:“骏马出于水”母题在古代亚洲的流布——基于汉文和波斯—阿拉伯文古籍的考察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内容提要“骏马出于水”记述频见于古代亚洲诸多族群的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通过考察古代汉文文献、波斯—阿拉伯文古典史地著作,乃至伊朗和操突厥语诸族群的史诗与民间文学中的有关内容,本文首先大致耙梳“骏马出于水”记述在古代亚洲诸地的分布,进而探讨类似记述之间相互影响的可能性,以及主要母题的流传轨迹。本文认为 ...

• 博物馆藏品保护与展览:包装、运输、存储及环境考量

1930年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关于艺术品保护的国际研讨会,第一次提出了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即对博物馆藏品保存环境实施有效监控。20世纪50年代后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组织资助一批富有经验的资深保护学家与博物馆学家,编写了一批具适用性的指导丛书。其中《博物馆藏品保护与展览》已基本成为西方博物馆藏品预防性保护的指导手册。本着普及博物馆藏品预防性 ...

• 西域考古图记(修订版)

来源:“龙脉文化云”——今日头条一、《西域考古图记》概述《西域考古图记》(《Serindia》)为英国考古学家斯坦因著,卷一至卷三为文字部分,卷四为图版,卷五为地图,共收图175幅,其中包括敦煌写本、绢画、塑像、碑铭等资料的彩色或黑白照片。这部学术著作较之旅行记更为系统、详细,是研究敦煌学以及西域文物考古的最基本资料。此书出版于1921年。20世 ...

• 杨巨平┃犍陀罗艺术中的“希腊神”及其在中国的演化——一项基于图像的初步考察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内容提要丝绸之路开通之后,外来神开始传入中国。其中一些有可能源自希腊,或可与希腊神灵相认同,如阿波罗、赫拉克勒斯、尼科、阿特拉斯、赫利俄斯等。这些希腊神主要是以佛教人物的形象与犍陀罗艺术一道进入中国的。为了使其适应新的依存环境,中国的佛教徒或艺术家对他们的形象进行了本土化改造,其结果就是随着佛教的汉 ...

• 如何深化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的一点思考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布局,坚持多学科、多角度、多层次、全方位,密切考古学和历史学、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联合攻关,拓宽研究时空范围和覆盖领域,进一步回答好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基本图景、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 ...

• 深入探索华夏文明 推动增强历史自觉

  2022年5月27日下午,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充分肯定了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取得的显著成绩,深入剖析了中华文明历史研究的重大意义,为历史和考古研究迈向深层次发展指明了重要的前进方向,为推动全党全社会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广 ...

• “早期中国”研究勘验文明进程

  早期中国不仅为中华文明奠定了充分的起源基础,也为世界文明贡献了独特的发展路径。为更好厘清早期中国学术概念、梳理早期中国形成过程、探寻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关联,5月21日,“比较视野下的早期中国”主题论坛在线举行,与会专家学者通过考古发现与传世文献的勘验互证,解读早期中国。  厘清“早期中国”学术概念  在国际学界,“早期中国” ...

• 沈睿文:北大考古百年,如何阐释中华文明价值体系?

  自1922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门考古学研究室成立,北大考古已走过100年;1952年,北京大学建立了中国高等院校中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至今已有70年历史。“一百年筚路蓝缕,初心不改;七十载田野育人,薪火相传”,北大考古是中国考古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百年初心不改,田野薪火相传  1921年,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次年1月,北京大学研究所国学 ...

• 辉县汉墓群出土铜镜修复、保护与研究:河南省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文物保护研究项目

基本信息:编著: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1月印次:1ISBN: 9787501072408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铜镜146件(经过修复的铜镜52件),列有铜镜镜面、镜背照片,镜背拓本、X射线影像,剖面图等,内容还包含了辉县路固汉墓的概况和学术价值,辉县汉墓出土铜镜的类型、修复 ...

• 山西壶关上好牢M1砖雕壁画墓仿木构形制及设计研究

-----------------------------------------------------------------------全文阅读山西壶关上好牢M1砖雕壁画墓仿木构形制及设计研究(作者:俞莉娜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助理教授 李路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 杨林中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副研究馆员 熊天翼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原文刊于《文物》2022年第4期)

• 洹北商城制骨作坊发掘方法的探索及收获

-----------------------------------------------------------------------全文阅读洹北商城制骨作坊发掘方法的探索及收获(作者:何毓灵 李志鹏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2年第2期)

• 海外日本研究数据库资源(一)

以下内容整理自「伊利诺伊大学图书馆」:开放数据库:JHTI日本历史文献集(Japanese Historical Text Initiative)Important Japanese historical documents with English-language translations.日本研究中心出版物(Center for Japanese Studies Publications)Collection of monographs issued by the Center for Japane

• 欧洲古典学开放网络资源(一)

以下内容整理自「卫斯理大学」:欧洲古典学部分开放资源:语言学习工具 Language Learning ToolsHoplite Challenge移动应用程序,用于练习 Hansen Quinn 希腊语教程中所有希腊动词的变位。(还包括所有动词变位形式的综合列表。)(Mobile app for practicing conjugations with all the Greek verbs in Hansen Quinn. (Also includes a comprehensive li ...

• 中国边疆研究资料文库书目汇览

主目录:一、《边疆边务资料文献初编》 1、《边疆边务资料文献初编·中国边疆概述》(全6册) 2、《边疆边务资料文献初编·东北及北疆边务》(全22册) 3、《边疆边务资料文献初编·西北边务》(全12册) 4、《边疆边务资料文献初编·西南边务》(全22册)二、《海疆文献初编》 1、《海疆文献初编:沿海形势及海防第一辑》(全17册) 2、《海疆文献初编: ...

• 茨默文选|古代突厥人的酒*

   古代突厥人的酒* 茨默 撰,王丁 译*本文原刊:Peter Zieme, “Alkoholische Getränke bei den alten Türken”, in árpád Berta, Edina Horváth (eds.): Historical and lin-guistic inter-action bet-ween Inner-Asia and Europe. Procee-dings of the 39th PIAC Sze-ged, Hungary

•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活水”常存长流

  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以坚定的文化自觉与自信,不断引领伟大的中国人民在中华民族复兴之路上阔步前进。  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历史文化遗产不仅生动述说着过去,也深刻影响着当下和未来;不仅属于我们,也属于子孙后代。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习 ...

•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及其主要收获

    中共中央政治局5月27日下午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以自强不息的决心和意志,筚路蓝缕,跋山涉水,走过了不同于 ...

• 【探源中华文明 砥砺民族之魂】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的五个维度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作者:孙庆伟 2022年5月2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总书记主持学习并发表重要讲话,对新时代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进行了系统阐述。作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参与者,第一时间认真学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受启发,备受鼓舞,深刻领悟到新时代的中华文明探源研究要在五个维度上 ...

• 对库车地区发现的两坑非典型性窖藏钱币的分析

一枚看似普通的铜钱,掀起一段埋藏在黄沙中的历史。库车,是属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一个县级市,地处天山南麓中部,塔里木盆地北缘,境内石窟、古城、烽火台众多,它是汉唐以来西域都护府、安西都护府所在地,也是历代中央政府统辖西域的重要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历史上,库车地区曾出土过不少钱币窖藏,而且由于其特殊地理历史环境,当地所出的钱 ...

• 木炭考古解读古代新疆军事设施的薪材利用及植被生态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烽燧是我国古代重要的军事报警设施,利用烽烟传递讯号是其重要特征。所谓“烽燧”一词,颜师古注引曹魏孟康云:“烽如覆米䉛,县著契皋头,有寇则举之;燧,积薪,有寇则燔然之也”。面对随时可能发生的紧急军情,必广积薪柴,昼夜观望。除传烽之外,戍守人员长期居住于此,生活用火也需大量储备薪柴。 考古遗址中出 ...

• 隋代石窟的装饰艺术

对于敦煌石窟来说,隋代是一个急剧变革的时代。旧的形式依然存在,而新的形式却不断出现。新旧杂陈,正显示出这个时代文化交融的复杂性与艺术家丰富的创造力。 隋代的洞窟虽然出现了不少新的形制,但石窟作为佛国世界的象征这一主旨并没有改变。 隋朝大部分洞窟为覆斗顶窟,通常在正面开龛造像,也有部分洞窟为三壁三龛形式。还有的洞窟不开龛而贴壁建佛坛 ...

• 《北魏政治史研究》

图书信息张金龙 著出版:甘肃教育出版社ISBN 978-7-5423-5100-5定价:120.00元本书是作者在以往北魏政治史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最新的史料及研究论著撰写的关于北魏政治史的专题性著作。内容包括北魏建立之前的拓跋鲜卑历史概况、北魏王朝的建立与拓跋鲜卑入主中原、太武帝时期的北魏政治、孝文帝迁都与改革等。全书以严密的史料分析与史实考证,最大限 ...

• 关于罗马你知道多少?从《古罗马二十四小时》看起

如那句著名的谚语“条条大路通罗马”所陈述的,罗马似乎是一方历史中街衢畅通、灯光璀璨的所在。罗马是现在意大利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在公元前753年(西周末期)建城,这是一座费里尼、保罗·索伦蒂诺电影中奇妙而破碎的幻境。我们今天所称的罗马意义更加宽泛,它指的是在意大利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古罗马先后经历罗马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罗马帝国三 ...

• 华林甫:中国历史地图编绘的成就与未来

2022年5月12日下午,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校友讲堂”第五期在腾讯会议上成功举办。本次讲座题目是“111年来中国历史地图编绘的成就与未来展望”,报告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华林甫教授。讲座主持人为复旦史地所安介生教授。来自全国各地高校院校和科研机构共300余名师生等参加了本次讲座。华林甫教授首先对“古地图”和“历史地图 ...

• 史料辨误:古代武安治所不在固镇

先秦秦汉时期,出现了多位以“武安”为封号的历史人物。依《史记》所载,战国策士苏秦被赵国封为武安君,赵国名将李牧被赵悼襄王封为武安君,名将白起被秦昭襄王封为武安君,秦末刘邦曾被楚怀王(楚义帝)封为武安侯,西汉外戚田蚡被汉武帝封为武安侯。这些封号中“武安”二字的含义不一样,有的是荣誉勋号,如刘邦的武安侯,《史记正义》解释说:“能抚养 ...

• 从楚墓彩绘漆奁图,看古人“居有法则,动有文章”

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彩绘漆奁为日常服装仪容用具,盖外壁的漆画为研究先秦历史提供了重要材料。漆画描绘的是当时贵族出行会面的情形,自右向左,画面依次为初行、驱驰、出迎、相会以及犬豕奔突五个场景。漆画前四个场景相次发生,画面整体连贯自然,是我国目前所见最早的一幅连环画,也是战国时期人“最为天下贵”的理念在艺术方面的反映。图一包山二 ...

• “刻图化民”,看陕地明清石刻线画中的信仰世界

明、清两代是石刻线画发展历程中的变革时期,体现出将正统思想中儒、道、释与民间信仰相结合的鲜明特征,出现了刻图画、宗教画、寓意画和风俗画等多种类型。明代,石刻线画在延续宋代济世刻图传统的基础上,兴起了借用图像传播教化思想的寓意画、名人圣像等新类型。清代又塑造出多种神道鬼怪、降魔捉妖、祈福延寿的人物形象,借景抒怀的独幅山水画、花鸟画 ...

• 蜀地汉代画像砖的排列、组合与意义

四川地区是汉代画像砖分布较为集中的区域,其制作和使用方法具有很强的地域性。相较于由专业工匠雕刻绘制的画像石与壁画,画像砖是一种模制的商品,单个画面相对简单独立,更有可能出于建墓者的个人意愿选择题材、组合和排列。研究其图像的排列与组合,对认识四川汉代墓葬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能够复原图像位置的画像砖墓,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及其周边地 ...

• 西方艺术中的动物与人:共生、崇拜与狩猎……

人对动物的感情一直以来都是恐惧、崇拜、贪婪、残忍和爱的混合体,而这种纠结的情感在艺术中被生动地表现出来。近期,由《中国国家地理》推出的艺术史类图书《动物与人:从史前至今二者在西方艺术中的关系》,解读了西方艺术作品中的动物与人的关系,揭示背后的艺术传统与社会因素。这其中有在共生中的和谐相处,也有人类对动物的崇拜和恐惧;有对动物的观 ...

•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胡兴军——大漠深处 解密千载时光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一楼整理室内,研究馆员胡兴军正专心致志查看着木简。木简长的有20多厘米,短的只有1厘米,有些甚至只有指甲盖大小。“这些东西都是宝贝。有些是前不久才从克亚克库都克烽燧考古发掘现场运回来的。”胡兴军拿起一枚木简对记者说。  今年3月31日,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名列其中。“得知这个 ...

• 敦煌发现:斯坦因西域考古探险记

基本信息:作者:(英)奥里尔·斯坦因 著,巫新华 译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出版时间:2022年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2月印次:1ISBN: 9787100205115内容简介:  本书是斯坦因根据他三次中亚探险考察与考古发掘的成果(包括研究成果)而写成的通俗纪实著作。书中事实叙述简洁而重点突出,共约350幅图片,是我们了解古代西域以及20世纪新疆乃至中国西部英国 ...

• 武海龙 张海龙:唐代中原与西州佛教之交流——以吐峪沟新出《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残片为中心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内容提要2015年吐峪沟石窟考古发掘清理时出土一件《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残片。通过对敦煌藏经洞所出相关文书的考证,可对《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的成书年代,特别是其在唐代西州的流传及中原与西州佛教的交流互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唐护法沙门法琳别传》又称《法琳别传》(下文称《法琳别传》),作者大唐京兆弘福寺沙门 ...

• 传播与创新:东南亚铜鼓文化调查与研究

铜鼓是中国和东南亚共有且颇具代表性的一种古老的民族历史文物,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和印度尼西亚等东南亚国家。铜鼓大约产生于距今3000年前,在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民族中广泛使用和传播,编延至今,渗透到了这一地区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承载和沉淀着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生活理想和 ...

• 安徽桐城魏庄遗址出土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工艺初探

安徽桐城魏庄遗址2019年发掘的墓葬、灰坑及地层中,出土了18件新石器时代玉石器。这些玉石器表面保留有丰富的加工、使用及改制的痕迹,反映了玉石器切割、钻孔、研磨、镂空、破损及改制的过程,为分析魏庄遗址新石器时代玉石器制作工艺、使用方法及二次加工或改制提供了重要资料。标本分析主要是通过观摩实物以及观察尼康D810相机配以105毫米的微距镜头拍 ...

• 逐梦水下考古 他让“海上丝绸之路”变得可感可知

    千百年来,海上丝绸之路作为连接中国与海外世界的一座重要桥梁,寄托了中国人海不扬波、通达世界的梦想。今天的《奋斗者·正青春》系列报道,来认识一位走遍祖国的五湖四海,十余年专注水下考古调查,让“海上丝绸之路”变得可感可知的年轻人——孟原召。      今年长江口二号沉船将实施考古发掘,这是继35年前发现的宋代“南海一号”沉船之 ...

• 《唐研究》(第二十七卷)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年:2022-3页数:580定价:12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301311981主编简介 叶炜,2001年北京大学历史系毕业,获历史学博士学位,北京大学历史系、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主要研究方向: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等。内容简介 ◎ 《唐研究》创办多年来一直是国内隋唐史、中古史研究领域的重要学术期刊, ...

• 在新疆发现我国最早的面包残留物

2015年4月,国科大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杨益民副教授的研究团队利用红外光谱、淀粉粒和表皮横细胞等方法在新疆洋海墓地鉴定出我国迄今最早的面包实物,该成果发表在科技考古权威期刊《Archaeometry》,第一作者为博士研究生郑会平。 洋海墓地出土面食遗存及显微观察 苏贝

• 蛋白质组学等手段揭示丝绸之路上的饮食文化交流

食物遗存蕴含着丰富的考古学信息,有助于揭示古代食物的加工方式、先民的生产生活、文化交流与民族融合。由于气候、资源、文化风俗等差异,不同地区与民族具有不同的食物加工与饮食传统。目前我国对于食物遗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疆地区。宁夏地处“关中之屏蔽,河陇之咽喉”,是丝绸之路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区,加之该地区宜农宜牧的经济形态,是汉王朝移民 ...

• 中国有机残留物分析的研究进展及展望

  有机残留物分析,是指从残留物载体中提取有机分子,利用科技检测手段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判断有机残留物的生物来源,从而了解古代动植物的加工、利用和相关载体的功能等。中国有机残留物分析工作已开展40余年,取得了很多进展,但仍需要更多重视。本文首先回顾了中国考古遗存研究中有机残留物分析的发展历程,然后梳理了动物制品、粮食作物制品、经济作物制 ...

• 唐代法门寺香料见证“一带一路”历史

香料自古以来就为世人所重,广泛用于宗教、礼仪、医疗等诸多精神领域与世俗生活之中。唐朝稳定开放的社会环境造就了对外交流的空前繁荣,大量外来香料经由陆海丝绸之路运抵我国。然而香料多为有机材质,难以长期保存,尤其是宋代以前的香料少有实物出土,对其成分、来源的分析工作更是开展较少。法门寺唐塔地宫出土的香料为研究唐代香文化、香料贸易,以及 ...

• 新疆吐鲁番洋海先民的农业活动与植物利用

基本信息:作者:蒋洪恩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3月印次:1ISBN:9787030720054内容简介:  本书详细研究了青铜器时代晚期至早期铁器时代的吐鲁番洋海墓地(约公元前13世纪至公元2世纪)内出土的植物遗存,探讨了先民的谷物种植、果树栽培、谷物加工、食品制作、木材利用,以及对美学、医药等相关植物的选择与开发 ...

• 姜景奎专栏|严祥海 张晓源:印度的雪山崇拜与西藏神山圣湖的错位

印度的雪山崇拜与西藏神山圣湖的错位严祥海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生西藏民族大学南亚研究所讲师摘要|“雪山”一词早在《梨俱吠陀》中便已出现,其最初的梵文表达形式为himavat或himavant,泛指一切雪山。公元5世纪以后,himavat一词逐渐演变成了himālaya一词,并固定下来专门指印度次大陆北边的雪山,即今所谓的“喜马拉雅”。古代印度梵语宗教系 ...

• 张德芳《简牍楼札记》出版(附:引言)

出版社:凤凰出版社出版年:2022-5页数:307页装帧:精装定价:68.00元ISBN:9787550635760作者简介张德芳,1955年生,甘肃永昌人。毕业于兰州大学历史系。现为甘肃简牍博物馆研究员、甘肃省政府参事、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西北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先后在甘肃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简 ...

• 沙武田:长安的影响与地方保护神的借用——敦煌石窟于阗瑞像史迹画选择的动机与思想再解读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内容提要考察敦煌石窟中出现的于阗瑞像史迹画,除了图像本身的文献来源与图本传承关系之外,其实应该更多考虑唐长安的影响。唐长安作为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是丝路万国来会的地方,也是佛教的大熔炉。考察的结果,敦煌较早出现的几幅和于阗有关的瑞像史迹画受长安影响的可能性更大。而莫高窟第154窟作为吐蕃期的第一期洞窟,洞 ...

• 三星堆出土文物全记录 陶器

  距今约5000年至2600年之间的三星堆文化的陶器业已进入了相当发达的阶段,已能制作出各式各样的不同用途的陶器。其中最多的器形有食器、酒器、炊器、水器等等。  三星堆出土的陶器,一般都装饰有简单的纹饰,古蜀人用粗细不同的绳子在陶器胚胎的肩部、腹部按上绳子印,制作出绳纹。还有的用指甲在陶器的胚胎上戳出指甲纹,有的用竹签在陶器上戳出斑点 ...

• 两河文明三千年

  两河文明三千年  作者:乔治·鲁译者:李海峰、陈艳丽出版社:大象出版社定价:148.00装帧:精装作者简介  作者乔治·鲁(Georges Roux)博士1914年生于普罗旺斯萨隆。9岁时,他跟随父母去中东地区,在叙利亚和黎巴嫩居住了12年。乔治·鲁本科毕业于巴黎大学医学专业,并在巴黎从医数年。但后来他对古代近东历史发生了浓厚兴趣,在卢浮宫和高等教 ...

• 西夏畜牧业研究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历代的中原王朝虽然以农业为主体经济,但从来不会忽视畜牧业的发展,不仅民间普遍存在着以“农牧相养”形式经营的家庭畜牧经济,政府还专门建立国有畜牧体系来大规模地牧养政府、军队专用的牲畜。而对本来就以游牧为主的诸多少数民族及其所建立的政权来说,畜牧经济的地位就更加重要了,其吃、穿、用,甚至文化、制度几乎皆围绕着畜牧而 ...

• 张昌平:从三棱锥形器足看中国青铜时代块范法铸造技术特质的形成

中国青铜时代以大量生产和使用青铜礼器独秀于世界早期文明,又影响到其后的中国文化与礼制。正因为如此,中国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源头一直都是中外学者讨论的热点。早些年,因为我国境内发现的早期铜制品较多且分布范围较广,多数学者倾向于中国青铜器及其技术是独立起源。21世纪以来,新的特别是在新疆和甘青地区的考古进展让越来越多的学者相信,冶铜术 ...

• 稽古夏朝:解读《试论夏文化》

基本信息:作者:李宏飞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4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4月印次:1ISBN: 9787520398947内容简介:  本书将学术经典《试论夏文化》还原至夏文化探索的考古学史研究背景之中,全面、深入、细致地论述“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学术观点的形成过程和内涵实质,并阐述这一重要观点的历史贡献和深远影响。目录导言:邹衡 ...

• 南藩海昏侯

基本信息:作者:王仁湘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2年6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6月印次:1ISBN: 9787108072702内容简介:  本书分十部分,列题“名迹”“幻世”“自鉴”“人伦”“葬金”“铸铜”“琢玉”“画漆”“滋味”“问神”,共55个专题,分别从不同方面发表了对海昏侯刘贺、海昏侯墓、海昏侯墓考古、海昏侯墓发掘收获的研 ...

• 山西黎城西关周代黎国墓地

选自《江汉考古》2020年04期,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摘要:山西黎城西关墓地是一处周代封国墓地。M7、M8是该墓地保存完整、出土青铜器最丰富的两个墓葬。出土青铜器铭文中的“楷侯”,据考证是“黎侯”。西关墓地就是周代黎国墓地。根据墓葬形制、随葬品情况、青铜器铭文内容推定M7为楷侯宰吹的墓葬,M8为楷侯宰吹夫人的墓葬,时代均为春秋早期。两墓的发现对于 ...

• 山西沁县上庄金墓发掘简报

山西沁县上庄金墓发掘简报选自《文物》2016年03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沁县文物馆2015年6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会同沁县文物馆对位于山西省沁县漳源镇上庄村的一座砖室墓(编号M1)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图一)。墓葬位于一西高东低的山坡上,发掘时,墓顶西北角已被破坏。此墓墓壁砖雕保存基本完好,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一墓葬形制此墓为一座仿木结构砖室 ...

• 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

山西屯留宋村金代壁画墓选自《文物》2008年08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博物馆1999年10月,山西屯留县高李乡宋村农民发现了被盗的砖室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和长治市博物馆随即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该墓情况简报如下。一 墓室结构该墓为仿木建筑结构,整个墓室用条砖砌成(图一)。墓室平面近方形,东西长3.3、南北宽2.9米。攒尖顶,顶高 ...

• 山西壶关县上好牢村宋金时期墓葬

山西壶关县上好牢村宋金时期墓葬选自《考古》2012年04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壶关县文体广电局2010年5月100,山西省壶关县上好牢村村民在耕种时发现了遭到盗掘的古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治市文物旅游局、壶关县文体广电局等单位闻讯后前往调査,并于5月17日至6月8日联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此墓地位于壶关县上好牢村,相距 ...

• 山西长子县小关村金代纪年壁画墓

山西长子县小关村金代纪年壁画墓选自《文物》2008年10期,长治市博物馆1994年6月,长子县西北部小关村砖瓦窑在挖土时发现一座仿木结构砖室墓,墓内已遭扰动,随葬器物皆不存,但壁画保存较好,并有金代大定十四年(1174年)纪年。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墓葬结构此墓为仿木砖室结构,坐北朝南,方向334。。由墓道、甬道、主室及北耳室组成。主墓室为方形,总 ...

• 山西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元代壁画墓

山西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元代壁画墓选自《考古》2009年第1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长治市文物旅游局、长治市博物馆屯留县文博馆2004年7月,在山西省屯留县康庄工业园区内进行基建施工时发现了三座元代壁画墓。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晋东南工作站、长治市文物旅游局、长治市博物馆及屯留县文博馆联合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编号为TKM1-3(以下简称M1-3)其中,M1 ...

• 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

山西太原唐代赫连山、赫连简墓发掘简报选自《文物》2019年05期,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2014年6月,太原生态工程学校在校园建设过程中发现了古代墓葬。同年6~8月,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墓葬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墓葬位于晋源区悬瓮山前缓坡地带,西南距西镇村约0.8千米,东距晋阳古城西城墙约1.2千米,北为王家庄村,东为南城角村,南为花塔村(图一)。本 ...

• 山西河津市固镇瓷窑址金代四号作坊发掘简报

山西河津市固镇瓷窑址金代四号作坊发掘简报选自《考古》2019年03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河津市文物局河津窑是晋南地区宋金时期重要的烧瓷窑场之一。20世纪60年代,古陶瓷学者水既生先生曾对河津市北午芹窑址做过初步调查,根据出土的玉璧底碗残片判断,北午芹窑址可能是唐代窑址。2013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对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发现的北午芹、古垛、固镇和老 ...

• 山西龙山时代考古遗存的类型与分期

山西龙山时代考古遗存的类型与分期宋建忠(山西省考古研究所)一引言龙山文化最初得名于1930年发掘的山东历城县龙山镇城子崖遗址。从那时到现在,已过去了六十余年。在这期间,全国各地发现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存。由于人们最初对龙山文化面貌的认识不足,在很长一段时期内将许多具有黑陶特征的文化遗存统统划入了龙山文化,因而使龙山文 ...

• 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

1991~1992年山西垣曲商城发掘简报选自《文物》1997年12期,中国历史博物馆考古部、山西省考古研究所1991年在垣曲商城内发掘了横穿东西及纵贯南北的两条长探沟,旨在较大范围地了解城内的地层堆积及遗迹分布状况。两探沟在城内西南部相交,南北向总长360,东西向总长320,均宽1米,发掘面积近700平方米。1992年又在城内东南部遗址区开10X10米探方8个,发掘面 ...

•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发掘简报

山西绛县横水西周墓地M2158发掘简报选自《考古》2019年01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联合考古队、绛县文物局、山西大学北方考古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出土文献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横水西周墓地于2004年被盗时发现。经报请山西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2004~2007年,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运城市文物工作站和绛县文物局组成联合考古 ...

• 山西史前石器制造技术及其社会功能

山西史前石器制造技术及其社会功能选自《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5年第3期,李树雪(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山西太原030006)摘要:山西是我国史前石器遗址发现最繁多、最密集的地区,是远古科技史研究的一大首选之地。文章认真梳理了山西史前石器制造技术的演变,并揭示了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作用。就现今山西境内发现的旧石器遗址来说,数量与密度均居全国 ...

• 山西夏县宋金墓的发掘

山西夏县宋金墓的发掘选自《考古》2014年11期,运城市河东博物馆、夏县文物旅游局1998、2007和2010年,山西省夏县在基建和农业生产过程中先后发现了4座砖室墓(图一),其中有宋代纪年墓1座,金代墓3座。墓葬结构各具特色,现分别简报如下。一、上牛宋墓1998年4月140,水头镇上牛村村民在建房取土时破坏了一座砖室墓,夏县博物馆立即派人前往进行了清理。此 ...

• 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

山西绛县周家庄遗址第一次发掘报告选自《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中国国家博物馆田野考古研究中心山西省考古研究所 运城市文物保护研究所内容提要:2004年,周家庄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南、北两区各发掘76平方米,获得了一批较为丰富的资料。初步掲示了遗址至少包含仰韶晚期、庙底沟二期、龙山时期三个不同时期的文化遗存,此次发掘同时丰富了相关文化的内涵 ...

• 山西芮城南礼教村遗址发掘简报

山西芮城南礼教村遗址发掘简报选自《考古》1964年06期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山西工作队遗址位于芮城县西南约17.5公里的南礼教村西(图一)。这个遗址是1955年发现的,1956年复査,1958年夏作了试掘,开探沟2条,面积63平方米。同年11月进行发掘,时间自11月14日至12月6日,工作22天,共开5X5探方十二个,揭露面积300平方米。参加发掘工作的有张子明、陈存洗 ...

• 山西繁峙南关村金代壁画墓发掘简报

摘要:2007年7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忻州市文物管理处和繁峙县文物管理所在繁峙县杏园乡南关村发掘了一座砖雕壁画墓。该墓为仿木结构圆形穹窿顶单室砖墓,现存甬道、墓室两部分。墓葬虽经盗扰,但仿木构砖雕和建筑彩绘保存相对完好,壁画生动精美。从墓葬形制、砖雕样式与壁画内容分析,此墓的年代当为金代中晚期至蒙元初期,为进一步探讨山西地区金元墓 ...

• 晋城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

  晋城青莲寺发现北齐石刻造像    《文物世界》 2000年06期 郭新明    1996年夏,晋城市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青莲寺大雄室殿复原修缮。在清理房基时,发现一块北齐石刻,该石高30厘米为立体方形,下边长47,5米,上边长40厘米,具有明显收分。    石刻出土时,无其它同出附件,但经与本地羊头山石。北朝石塔、沁水玉溪唐代石塔比较,可将其 ...

• 殷墟骨笄的种类、源流与功能

  “笄,簪也”(《说文解字·竹部》),是一种用来束发或者固定帽子的器物。包括“笄”在内的服饰,最早应是基于实用目的而被发明、使用,伴随审美意识的诞生与强化,人类才开始追求其装饰性目的。而随着礼仪的产生和发展,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服饰又被赋予礼仪性意义。儒家经典“三礼”中保存了今天尚能看到的早期中国最为系统的礼仪性服饰规范,其中 ...

• 淮阳马鞍冢楚墓

  此文以考古学的形式全面展现淮阳马鞍冢楚顷襄王墓的发掘历程。这是迄今为止从考古学层面全方位诠释淮阳马鞍冢楚墓的最为详实的资料,现整理出来以飨读者。抚过沧桑历史,一直认为淮阳马鞍冢楚墓早已被人为破坏,盗掘一空。但经过考古学者的不懈努力,才得以让我们通过这尘封的历史,了解楚文化在淮阳地区的博大精深与恢弘气势!  ——题记  马鞍冢 ...

• 淮阳平粮台四号战国楚墓考古发掘

  平粮台位于淮阳县东南四公里的大连乡大朱行政村西南,台高约五米,《淮阳县志》称之为“贮粮台”或“平粮冢”。台上是一处龙山文化遗址,遗址上还保留有战国、汉代的墓葬。一九七九年五月上旬,周口地区文物考古训练班在河南博物馆的协助下,配合淮阳平粮台的起土工程,进行了实习发掘。在初步发掘的七座墓葬中,有楚墓两座。其中四号楚墓(M4)内除随 ...

• 淮阳平粮台十七号战国楚墓考古发掘

  战国楚墓位于平粮台古城遗址的西部(图一),1979年当地群众在取土时发现,随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抢救性发掘。  图一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战国楚墓M17平面呈“甲”字形,方向90度。因系抢救性发掘,仅清理墓室和一小段墓道。墓道向东,墓道口长10.4米,宽2.7米。墓室口大底小,墓壁斜直,平底。墓室口长6.2米 ...

• 2014至2015年河南淮阳平粮台楚墓发掘简报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河南省淮阳县城东南四公里的大朱庄村西南部台地上(图一)。平粮台古城遗址自1979年5月至1989年连续进行了十年的考古发掘工作,收获颇丰。平粮台古城遗址延续时间较长,不仅发现有仰韶文化时期、大汶口文化晚期、造律台文化、二里头文化遗存,还发现有一批战国、两汉及宋代时期的墓葬。  图一 淮阳平粮台楚墓位置示意图  2014年 ...

• 河南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2018年度发掘简报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于淮阳县大连乡大朱庄行政村,遗址中心西距东二环路约400米(图一)。平粮台遗址所在的区域是豫东黄泛区,现今地势平坦。1979至1989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曾对其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平粮台龙山古城址,这是我国最早发现并确认的龙山时期城址之一。为进一步揭示和提升平粮台遗址的学术价值,同时配合平粮台古城文物保护规划的实施,自201 ...

• 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四十九号楚墓发掘简报

  M49位于平粮台古城遗址东北部(图一),1980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其进行发掘。现将M49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图一 平粮台古城遗址位置示意图  一、墓葬形制  M49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方向97度。口底同大,直壁,墓底平坦。长2.78米,宽1.5米,深1.36米。填灰色五花土,填土经夯打,夯窝、夯层不太清晰。葬具为重棺,均已朽。墓主人骨架已朽, ...

• 手铲释宛丘:淮阳平粮台古城遗址二十五号楚墓发掘简报

  M25出土于淮阳县大连乡大朱庄村平粮台古城遗址(图一)。此地为战国晚期楚国的都城陈城。《史记·楚世家》载:“二十一年(前278年),……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保于陈城。”淮阳原为陈国之都,楚顷襄王被秦军攻打兵败后,自纪南城迁都于此。陈城东南4公里的平粮台是楚国贵族墓葬区。已发现有不少大小型楚墓。据《史记·春申君列传》和《资治通 ...

• 淮阳弦歌湖唐代墓葬发掘简报

  淮阳弦歌湖位于淮阳环城湖的西南水域,因北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弦歌台”古遗址而得名。1999年淮阳县开发弦歌湖,在清淤施工中发现两座古墓葬,周口地区文物考古管理所立即组织考古人员于9月9至14日进行了抢救性的发掘清理工作。  此次发掘清理的这两座古墓葬,位于弦歌路(原为护城大堤,也叫外城廓)与商城东路交叉处的东北隅,发掘清理现场标 三区 ...

•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回顾

2021年3月,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要求“加强安阳殷墟、汉长安城、隋唐洛阳城和重要石窟寺等遗址保护,开展江西汉代海昏侯国、河南仰韶村、良渚古城、石峁、陶寺、三星堆、曲阜鲁国故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2021年10月,《“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提出“完善 ...

• 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鸟纹研究

  作者:朱乃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一、引 言  在中国古代,鸟类图案是各种艺术作品的主题之一。尤其是在商周及其之前,各种高档次的礼仪仪式活动的用具上,如青铜礼器、玉石器、陶器、漆木器等,鸟类图案装饰于十分醒目的位置,并且胜过龙类图案的地位。  反映鸟类图案的作品,起源很早。在中国对后世的艺术作品产生重要而广泛影响 ...

• 中国古代冶铁竖炉炉型研究

生铁冶炼技术是中国古代一项事关国计民生、具有世界性影响力的重大发明,竖炉炉型是决定生铁冶炼能否成功的关键要素。 关于古代竖炉炉型,前人研究一般认为,早期炉型继承于春秋时期的冶铜竖炉,从汉代开始新出现多种炉型,其特征主要体现于炉容、竖直截面与水平截面形状等方面。而对古代冶铁竖炉炉型的形状与类型、技术特征、演变及原因等很多内容尚未研 ...

• 文少卿 于建军 魏偏偏 李悦 熊建雪 孙畅 杜盼新 丁一 蒙海亮:新疆阿勒泰地区依希根墓地出土马骨的分子考古研究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1期内容提要运用古蛋白质和古DNA分析,我们对阿勒泰青河县隋唐时期依希根M6石圹墓出土的一匹殉马进行了分子考古综合研究。古蛋白质组学结果明确其为家马,产生的318种肽链均与家马的骨骼形成、发育有关。古DNA结果揭示该殉马极有可能为蒙古马:1)父系Y染色体世系为rAX突变下的一个非欧亚大陆西部常见支系的新分支;2)母系线粒 ...

• 辽金历史与考古(第十二辑)

基本信息:编著:辽宁省博物馆 辽宁省辽金契丹女真史研究会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12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12月印次:1ISBN:9787030710888内容简介:  本书涉及考古发现与研究、历史研究、文物研究、碑志研究、综述等5个栏目,刊登辽金史研究原创性学术论文36篇。目录考古发现与研究 辽代显陵、乾陵考古发现述略/张桂霞 李宇峰 (3) ...

• 四川地区汉代画像砖的排列、组合与意义

------------------------------------------------------------------------全文阅读四川地区汉代画像砖的排列、组合与意义(作者:霍巍 齐广 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文刊于《考古》2022年第4期)

• 518国际博物馆日|良渚博物院院长谈“博物馆的力量”

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今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的力量”。博物馆的力量来自哪里?如何更持久地释放博物馆的力量?本文为良渚博物院院长徐天进的感悟。虽然对“博物馆的力量”不太容易做出准确描述,但我相信,自博物馆出现之后,人类社会因之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这种影响涉及科学、艺术、技术、教育等各个方面。良渚博物院馆藏的镂空兽面纹玉 ...

•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序言

《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昝涛著,中信出版集团/新思文化,2022年5月版,504页,78.00元北京大学土耳其研究中心主任昝涛教授的新著《从巴格达到伊斯坦布尔:历史视野下的中东大变局》刚刚出版,本文为日本东京大学副校长羽田正教授所作的序言,澎湃新闻经授权刊发。有一种美好且非常中国式的习俗,也就是由成熟的学者为同一领域 ...

• 茨默文选|古突厥语的丝绸的纺织品名称

●上一篇:茨默文选|突厥语Sart一词流变考   古突厥语的纺织品名称* 茨默 撰尤小羽 译,王丁 校(茨默(Peter Zieme),德国柏林勃兰登堡科学院、柏林自由大学突厥学研究所。尤小羽,德国波恩大学汉学系。王丁,上海外国语大学全球文明史研究所。)*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北朝至隋唐民族碑志整理与研究(18ZDA177)”的成果。作者就此题目先 ...

• 孙英刚:犍陀罗文明对中国的影响

主讲丨孙英刚撰稿丨江启瑶 杨金藤(THAISOON KINGKAN)2022年5月11日晚,“厦门大学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写作暨强基班学术训练系列讲座”第十一期在厦门大学庄汉水楼403教室与线上平台同步举行,主题为“犍陀罗文明对中国的影响”。由浙江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孙英刚主讲,厦门大学历史系副教授陈博翼主持。厦门大学2021级历史系博士班学生、部分2021级历史系硕士 ...

• 北京市丰台区亚林西三期明清墓葬发掘简报

  2013年7月16日至28日,为了配合丰台区南苑乡亚林西居住商业项目开发建设,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其三期用地范围内的古代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此次考古发掘地点位于北京市丰台区南苑乡西铁营村,北临建设中的地铁14号线,地理位置坐标为:东经116°20″961′、北纬39°51′451″,海拔高度41米(图一)。本次发掘清理明清时期墓葬16座。其中明代墓葬1座,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