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李国强:“一带一路”倡议绝非恢复历史上的朝贡关系

早已被历史摒弃的朝贡制度,不仅没有复活和恢复的可能,更与新时代中国倡导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合作共赢理念格格不入,与我们所倡导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完全背离。 2013年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来,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积极参与,进展和成效都超出预期。但值得注意的是,6年多来,某些西方势力对“一带一路”倡议仍然存在一些错误认识 ...

• 周六 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

撰文:(加)贝剑铭  译者:朱慧颖  《东方历史评论》微信公号:ohistory《茶在中国:一部宗教与文化史》以一件日常商品和大众饮品为切入点,探索了封建中国早期到其后大约1800年的时段里,传统中国宗教与文化变迁的概况。它追溯了饮茶从具有神话色彩的起源到19世纪的发展历程,探讨了宗教思想、机构和人物是如何影响茶的故事,也考察了茶带来的传统习 ...

• 新西游记之三:哈拉帕

哈拉帕(Harappa)是距今4600–3900 年前的印度河文明,比我们的夏代还早,相当于传说中的炎黄时期。哈拉帕文明发现最集中的地方有两个,一个就是旁遮普邦拉威河畔(印度河支流)的哈拉帕,另一个是信德邦印度河畔的摩亨佐-达罗(Mohenjo-daro),两个地方都属于巴基斯坦。哈拉帕文明之所以享誉整个世界,就是因为它是世界上出现最早的文明社会,其标准便是 ...

• 【论文】日本玉虫厨子与东亚早期建筑样式

  日本小木作玉虫厨子,以其作为早期佛教遗物的重要性而闻名,日本美术史与建筑史学界对之有较多的分析研究,国内学界亦有刘敦桢译注的《玉虫厨子之建筑价值并补注》一文,可借之对玉虫厨子背景及基本分析有大致了解。玉虫厨子在早期东亚建筑史上具有重要的价值,对中国早期建筑的研究也尤具意义,本文从东亚背景及样式史的角度试作梳理和讨论。     ...

• 一文Vol.4 ▏于无形处寻丝踪:丝绸微痕分离富集新技术

预告 | 好消息!国丝“五个一”线上知识来啦!“一文”系列是对国丝馆的科研成果进行转载、转写或简介,这里是“一文”的第四篇。“一问”也已经推出,欢迎大家继续在国丝微信或国丝微博(扫描文末二维码可添加)上提问,小编会随时收集并定期回答。  丝绸由蚕丝织成,蚕丝的主要物质是丝素蛋白,丝素蛋白是由18种氨基酸以肽键形式按照一定的空间构像形 ...

• 奥斯曼帝国与近代早期欧洲:奥斯曼史研究的新视角

The Ottoman Empire and Early Modern Europe于2002年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这是研究欧洲史的新方法(New approaches to European history) 系列丛书之一。本书中译本由上海大学讲师陈浩主译,计划于2020年出版。2018年是奥斯曼帝国消亡100周年,国内外史学界举办了一系列相关学术会议来纪念这一重大历史事件,“奥斯曼帝国如何走向衰亡”这个经久不衰的 ...

• 杭州石屋洞吴越国题刻

基本信息:编著:浙江省博物馆出版社: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9月印次:1ISBN:9787514923803内容简介:  石屋洞隐于杭州西湖山水,近世绝尘。曲径通幽的山林间罗列着石屋、水乐、烟霞三洞。为首的石屋洞原是一处形似敞屋的天然洞穴,五代吴越第三代国王钱弘佐时期始利用原始山体开龛造像。我们将馆藏二级珍贵文物石 ...

• 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

——————————————————————————————全文阅读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作者:韩建业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19年第5期)

• 大同市博物馆藏明清水陆画的绘画艺术

大同,位于山西省北部,介于内外长城之间,自古即为军事要地,素有“北方锁钥,京师屏障”之称,也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交汇之地。多元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孕育了灿烂辉煌的、地域特色鲜明的古代文明。遗存至今的云冈石窟、华严寺、善化寺、恒山悬空寺、应县木塔和觉山寺等就是最好的证明,而那些被深埋地下或收藏于官方收藏机构和民间藏家手里的艺术珍品 ...

• 【民族考古】仰韶文化居住建筑发展问题的探讨

恩格斯指出:“根据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对于社会结构简单的原始公社来说,这一原理表现得更为明显。

• 厚墙无柱?被传统考古忽略了的土木混建体系

  传统建筑史学认为中国早期建筑遗迹通常需以柱洞、木骨泥墙为证,表明此为建筑遗迹、建筑遗址,此论深刻影响了考古学科对建筑遗迹、遗址的发掘与相关认定。也就是说,发现木柱洞为代表的木构架,是认定建筑遗迹、遗址的前提条件,甚或是唯一的条件。此为我国建筑史学界、考古学界通行的木构架体系!但是,仔细探究目前发现的一些考古资料,我认为还应存 ...

• 话语与讨论:谈美术史的重构丨曹英杰

    美术史重构是美术史学界一个讨论比较活跃的话题,这个话题讨论中的一个重要人物应该说是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巫先生在2011年接受华东师范大学朱志荣采访时,即谈到了“重构”问题,这里的“重构”被巫鸿视为一种美术史研究的一个重要手段或方法,它与“原境”这个概念相关联,重构就是要重新构建起研究对象所处的历史原境,这个“原境”包括艺术 ...

• 万明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延伸的新样态:明代澳门兴起与全球白银之路

随着经济全球化与历史学研究的新进展,澳门历史也需要置于全球视野下重新考量。因为,明代澳门的兴起和繁荣,是与海上丝绸之路新样态——白银之路——第一个全球经济贸易体系的构建密不可分的。在16世纪,经济全球化从海上拉开帷幕,一个整体世界从海上联结起来。在经济全球化开端时代,澳门史成为经济全球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白银货币化,市场经济萌 ...

• 韩建业:最早中国——多元一体早期中国的形成

摘要:学术界对于“最早中国”有着不同的理解,本文所谓“最早中国”,指最早的“早期中国文化圈”,或者文化意义上的最早中国,不同于政治意义上或国家阶段的最早中国,不同于狭义“地中”意义上的最早中国。本文认为,最早中国形成于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庙底沟时代,涵盖中国大部分地区,具备有中心有主体的多元一体结构,是商周乃至于秦汉以后文化中国的 ...

• 水陆考古并进 研究展示并举

  城市的建设发展与考古是不可分割的。考古工作不仅是调查、勘探、发掘和研究,也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基本建设中的抢救性发掘就是一种文物保护。各类规划和方案的编制、科技考古工作的实施也都是本着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的原则来做的。2019年,在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的同时,宁波的文化遗产保护、科技考古以及公众考古等工作同样有声有色,成果斐然。 ...

• 《波斯笔记》的成书

  伊朗是世界文明古国。关于伊朗历史文化的书籍,国内外出版了不少。其中,李零教授的《波斯笔记》(以下简称《笔记》)就是非常值得一读的大作。  作者先后三次访问伊朗。这一部分虽记述在全书末篇,却是最直接体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部分。  据说第一次时间短,很多想去的地方没去,去的地方看得也不仔细。第二次做了很多功课,而且有北京大学 ...

• 美术考古学学科概念不能成立丨李静杰

    美术考古学之命题  美术考古学之命题,自欧洲学者发明以来超过百年,这个概念传译中国也有半个世纪,回顾过去数十年来学界研究状况,我们越来越察觉美术考占学若有似无,仿佛是一个假命题。原因在于,所谓的美术考古学没有特定研究对象和方法,也难以说有什么自身目的性,似乎是存在于意念中的学科。众所周知,某种学问之所以能够形成一门学科, ...

• 贾国涛:以镜为镜——唐代螺钿镜与丝路文明

以镜为镜——唐代螺钿镜与丝路文明贾国涛作者单位:重庆大学研究领域:中国艺术史论    摘要:螺钿镜是盛唐独有的特种工艺镜精品,其华美的造型、奢靡的材质、精工精致的铸造技术不仅是中国铜镜艺术史上的极品,更是映射唐代资鉴思想的流变、丝路文明的畅阻和唐王朝治乱兴衰的历史镜鉴。  关键词:唐代螺钿镜 资鉴华物 丝路文明 兴衰镜鉴 螺钿镜 ...

• 学人著意 | 刘庆柱:汉代漆器研究的典范之作——评《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

漆器之于秦汉考古学的重要性,如同青铜器之于夏商周王国时代、金银器之于盛唐时代、瓷器之于宋元时代。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物质文化特点,这就像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两汉的“汉赋”、大唐时代的唐诗、宋代的宋词、元代的元曲、明清时代的小说。可以说,漆器是秦汉时代的重要物质文化的代表。汉代中央直属的漆器工业如“蜀郡工官”与“广汉郡工官”,时称其 ...

• 学人著意 | 高至喜:古代漆器研究的力作——《马王堆汉墓漆器整理与研究》评介

马王堆汉墓被誉为20世纪中国重大考古发现之一,三座汉墓出土成批亮丽如新的漆器,其数量之多、种类之繁、工艺之精、保存之好,均为考古发现所罕见。马王堆汉墓发掘至今已有四十余年,虽然湖南省博物馆始终致力于出土漆木器的保护工作,但因时间、环境的影响,以及漆器本身难于保存等问题,漆器工艺的原始成分难免发生变化。再者,囿于当年历史原因和条件, ...

• 李杰 弓淼│中国美术考古学的风格谱系——以汉唐之间平面图像为中心

一、中国美术考古学的学科构架  20世纪初,随着莫高窟藏经洞大量美术作品的发现,拉开了世界关注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序幕。20世纪20年代,由国外专家带动的田野考古,改变了中国传统金石学(博古学)的散乱体制,逐步形成了相对成熟的考古学体系,〔1〕即便如此,其中“尚缺少着中国人的努力”。〔2〕60年代以降,出土艺术品的数量相对丰富起来,〔3〕为 ...

• 中国科技考古讲义

基本信息:主编:袁靖出版社: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0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0月印次:1ISBN:9787309146349内容简介:  本书是2018年夏季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主办的FIST课程的讲课内容。这门课程由科技考古领域的专家们分别讲授14C测年、环境考古、人骨考古、动物考古、植物考古、冶金考古、手工业考古、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和DNA研究 ...

• 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年代问题

全文阅读偃师商城宫城第三号宫殿建筑基址的年代问题(作者:谷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三代考古·八》2019年11月)

• 文化三峡——三峡库区地域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引言 2008年9月,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第十六次全体会议决定,由国务院三峡工程建设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国务院三峡办)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财政部等有关部门抓紧研究提出三峡工程后续工作方案,报国务院审批。2009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国务院三峡办上报的《关于开展三峡工程后续工作规划的请示》。至2009年6月,国务院三峡办组织有关单位编写 ...

• 地方考古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古今重叠型城址的研究方法

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动荡,隋唐重新归于一统之后,各地陆续规划兴建了一批新的城市,这些城市许多沿用至今,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全国历史文化名城中绝大多数也是属于古今重叠型的城市。对于这类城市,赵正之、宿白、徐苹芳等先生都做过具体的个案研究,也就相关的方法论问题进行过阐述。但是,目前古今重叠型地方城址的研究开展得还不充分,最明显 ...

• 陈淳:不要忘记中国考古学乃至近代整个学术体系都是西学东渐的产物

   建国以来,我国考古学的主流刊物和考古报告一直遵循一条原则,就是要求学者客观公布材料,避免做主观的解释。因此,中国考古学的主要成果还是体现在原始材料的积累上。至于利用这些材料来重建历史,则因缺乏类似国际上流行的问题意识和理论指导而乏善可陈,学者只能用原始材料的编年或附会历史文献来进行操作。结果,用器物类型和考古学文化建 ...

• 《敦煌研究》2019年第6期(总第178期)目录

石窟考古与艺术东京国立博物馆保管十一面观音像(上)……………………… 松田诚一郎 著 王云 译(1)莫高窟南区窟檐建筑遗迹调查研究…………………………………………………孙毅华(17)莫高窟第207窟初说法图考…………………………………………………殷博 樊雪崧 (25)四川内江新发现摩崖浮雕观音救难图像考察………………………………………李冠畿( 34)两 ...

• 见物见人见道——《圭拉那魁兹:墨西哥瓦哈卡的古代期觅食与早期农业》中译本读后

  虽然圭拉那魁兹遗址的发掘时间不足3个月,研究工作却持续了二十余年。经过耐心细致的打磨,项目团队为学术界呈现了一部考古发掘报告的典范之作:以解决考古学理论问题为引领,选择合适的遗址,采用精细的考古发掘技术,组织多学科研究团队,引入科学的研究方法,全方位、多视角的去审视考古材料,并在此基础上检验和发展考古学理论。瓦哈卡河谷的荆棘 ...

• 南方民族考古(第十七辑)

基本信息:编著:四川大学博物馆 四川大学考古学系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11月印次:1ISBN:9787030600325内容简介:  本辑刊发考古简报4篇,公布了重庆市云阳县丝栗包遗址、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古尔沟摩崖造像、重庆市江津区石佛寺遗址和昭通市盐津县豆沙关悬棺的考古新资料;收录论文10 ...

• 农业起源的考古学探索——从安诺遗址到圭拉那魁兹洞穴

——————————————————————————————全文阅读农业起源的考古学探索——从安诺遗址到圭拉那魁兹洞穴(作者:陈淳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原文刊于《文物春秋》2019年第4期)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