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考古发现 | 河南焦作博爱上期城M5发掘简报

2015年12月,焦作市供电公司在焦作市人民西路博爱县上期城村施工时,发现了一座古墓葬。焦作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立即派工作人员赴现场进行调查处理。经确认现场位于焦作市人民西路北侧、博爱县柏山镇上期城村东南100米处。2010年,焦作市人民西路施工时,在博爱县柏山镇上期城村东南200米、人民路北侧曾发掘四座汉代墓葬,命名为上期城墓群。新发现的墓葬与2010年发掘的墓葬相距仅1

• 陈胜前: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式与范式变迁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材料研究古代人类生活的学科。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进程中,中国考古学是较早获得世界关注的学科,甲骨文、敦煌千佛洞、汉简的发现揭开了近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序幕,其后的周口店遗址、殷墟发掘、中瑞西北科考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考古学的影响。1949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考古学立足本土实践,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体 ...

• 王 巍:发展考古学 服务新时代

  作为一名从业40年的中国考古人,作为1982年大学毕业后一直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学习的历史学科研究人员,能够参加中国历史研究院成立大会,见证这一在中国历史学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心情十分激动。  一、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意义重大  成立中国历史研究院是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重要决策,体现了总书记对中国历史研究的重视与关怀。总书记十分重视历史研究,他指出:“历史研 ...

•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保护世界文化遗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者:刘曙光图为北京故宫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故宫博物院提供图为安徽黄山1990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重遗产人民视觉提供图为福建土楼2008年7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人民视觉提供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中华文明历史悠久,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的宝贵资源。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

• 李济:举起现代学术的第一把铲子

山西夏县尉郭乡,如今的大西客运专线以东,一座名叫西阴村的小村庄在中国考古史上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1926年10月,西阴遗址的首次考古发掘,被称作“中国近代考古学史上的标志碑”。清华国学研究院成立时,梁启超担任中国考古学会会长,他希望清华能开设现代考古学的课程。时任清华大学筹备处顾问、地质学家丁文江听到消息以后,推荐在南开大学任教的好友李济前往清华。

• 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玻璃器

基本信息: 作者:齐东方 李雨生 出版社: 开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2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2月 印次:1 ISBN:9787513100168 内容简介:   玻璃器是古代物质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反映了各个时期大众对玻璃器的审美趣味和生活状态,对我们了解历史时期的社会文化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学界对古代玻璃器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但以物质文化的视角来研究玻璃器的专著则很少见。本书正是以比较 ...

• 卷首语丨饮食考古的“博大胸怀”

“饮食考古”是考古学的重要分支学科,考古学家张光直、王仁湘、赵志军先生等都对其情有独钟。不过,由于它涉及的对象主要是人类的食品、食具等少量的材料,看上去还是一个“小众”的科学,然而,如果深究开去,那可是一个有着“博大胸怀”的研究领域。 早在我国先秦时代,人们就深刻认识到饮食与人类及家国的深刻关联。《礼记》中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孟子》中记

• 【学术研究】吐鲁番洋海墓地出土的飞去来器

一、洋海墓地的飞去来器   由于新疆吐鲁番盆地独特的气候条件,多风少雨,夏季气温奇高,所能保存下来的古代遗物异常丰富,尤其是一些其他地区如黄土高原、蒙古高原难以保存的东西被完整地保留下来,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古代社会的了解。数年前,鄯善洋海的一、二号墓地,发掘了属于公元前8~10世纪两百多座墓葬,是北方畜牧民族遗存在

• 边疆考古与民族史研究续集

基本信息:作者:郑君雷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9年3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9年3月印次:1ISBN:9787030508126内容简介:  本书是郑君雷教授从事考古学以来发表文章的合集,体现了一个考古学人的治学历程。目录概论编 西汉边远地区汉文化的形成模式 1 论“西汉墓幽州分布区” 6 关于游牧性质遗存的判定标准及其相关问题一一以夏至战国时期和汉代北方长城地带为中心 16 “游牧性质遗存判定标准”的一些图示和一点补 ...

• 战国古文字资料研究获新成果

 近日,《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新书发布会暨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战国文字诂林及数据库建设”高端论坛在广州举行。会议由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所、中华书局、中山大学中文系、中山大学饶宗颐研究院联合主办。  作为首部战国文字研究的大型综合性工具书,《出土战国文献字词集释》共17册,是对迄今为止出土战国文献资料及相关研究的一次全面总结,集中展现了学界有关战国文字的研究成果。该书共收录出土战国文献所见字、词近80 ...

• 王珏:丧葬与装饰——西汉随葬玉璧的功用

  玉璧是西汉时期极为重要的丧葬和礼仪用玉。《尔雅·释器》:“珪大尺二寸谓之玠,璋大八寸谓之琡,璧大六寸谓之宣,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考古学家夏鼐认为,这里所写的璧、瑗、环的区分是儒家系统化的结果,在实际出土的器物中并不局限于这个定义。  战国时期就有大量随葬玉璧的现象,西汉前期沿袭了这一传统,到了西汉中期以后,随葬的玉璧数量大幅减少。如满城汉墓与南越王墓的出土玉器都具有相 ...

• 里耶秦简牍校释(第二卷)

基本信息: 主编:陈伟 出版社: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307117129 内容简介:   本书在《里耶秦简》公布简牍图版、释文基础上,进一步缀合断片、复原简册、校订释文并加以断读。在校释部分,说明上述处理的根据,并勾稽简文与其他里耶简牍、其他秦汉简牍以及传世秦汉文献的关联,探求其内涵。

• 从九连墩楚墓看楚国高级贵族的生死观念

  2018年2月3日,由湖北省博物馆、山西博物院、河南博物院、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襄阳市博物馆、宜昌市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争锋——晋楚文明特展”在山西博物院惊艳亮相,共展出上述文博机构收藏的331组660余件文物,其中一级文物102件,其数量之多、规格之高在国内同类展览中少有。在《争锋——晋楚文明特展》面向公众开放首日,山西博物院“晋界”讲坛第四期“晋楚春秋”主题第一讲在山西博物院会议中心开讲。湖北

• 文化景观启发的三种价值维度——以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例

文化景观自1992年成为世界遗产新类型,20余年来理论探讨与名录实践持续良性互动。今天推荐的这篇文章,以截至目前的共计95处世界遗产文化景观为研究对象,通过类型判断和价值阐释,从空间、时间、精神3种维度解读文化景观影响下的遗产价值体系拓展。1 文化景观与世界遗产早在197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下文简称为《公约》)就已经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

• 文化遗产旅游营销策划实例解析 ——以英国康沃尔和西德文矿区景观为例

“遗产保护”与“市场营销”?过去看起来好像不搭边的两个词结合起来,近年来大有方兴未艾之势。本文作者通过解读英国世界遗产康沃尔和西德文矿区景观的《康沃尔和西德文矿区景观营销策略大纲》,分析遗产地在旅游市场的基础营销逻辑。受案例所限,仅从传统旅游行业角度出发制定营销策略,不能代表当下文化遗产市场营销的全貌,但其仍然能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视

• 西周时期的应国青铜礼容器

在西周时期,大致存在三大族群:殷遗民、周人和土著(土著包括西戎、北狄、东夷、南蛮等)。就文化属性而言,有殷商文化、周文化和土著文化。所谓西周姬姓诸侯国青铜文化的差异,往往就是他们(周人)受殷商文化和当地的土著文化影响的深浅程度。窃以为,衡量他们受影响的标尺有四个方面:青铜器出土环境的差异、青铜器类别的差异、墓葬出土青铜器组合形式的差别以及日名和族微问题。

• 老司城遗址文物保护工程报告

基本信息: 编著: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18年11月 印次:1 ISBN:9787030593399 内容简介:   本书共七章,全面系统地介绍了世界文化遗产地——老司城遗址在实施文物保护过程中所做的实际工作,囊括老司城遗址保护方案前期调查、测绘,保护方案的设计及保护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思考与总结,另收录老司城遗址保护工程调查、设计、施工三大 ...

• 讲述表里山河的辉煌文明

  山西临汾,我的家乡。  这里是襟带河汾肥沃丰饶的土地,这里有成千上万勤劳纯朴的人民。我16岁离开赴京城求学,20岁毕业重返故里从事考古,一眨眼30多个春秋过去了,盘点一下“成绩单”,对家乡的文博事业也还算有贡献:我们发现了山西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距今7000年的“枣园文化”;提出陶寺文化由“陶唐氏”先民所创造,而有别于夏的考古学文化;提出侯马是晋国晚期都城新田所在地,开辟了战国时期韩赵魏三晋的辉煌; ...

• 触摸5000年前的文明实证

  “良渚古城遗址”是我国2019年世界文化遗产的申报项目。改造完成重新对外开放的良渚博物院是良渚文明的集中展示,也凝聚了中国文博界的智慧与思考,已经成为颇有知名度与影响力的必看博物馆。  2012年良渚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后,良渚博物院作为申遗主体展示项目,从2017年8月开始闭馆改造。此次改陈是一个契机,既可以将近十年内累积的重要考古成果梳理、充实,又可从多家博物馆汇集更多、更典型、更能 ...

• 走近曾经繁盛的周代封国

 陕西韩城梁带村芮国遗址,考古发现了保存完好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芮国墓地,为研究周代封国历史提供了宝贵资料,被评为“2005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6年该遗址被确定为全国第六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梁带村芮国遗址博物馆就是在此基础上建立的、完全依托考古遗址的专题博物馆。  考古遗址博物馆的基本陈列该如何做?看似众多的文物在脱离了原有的遗址环境后又该如何摆放,怎样才能讲述好一个文献缺乏的历史谜团?经过多 ...

• 传统离未来有多远

 日前,2019年“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正式公布——作为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传统的未来。博物馆是文化中枢,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见仁见智,但不同的思考将直接影响博物馆的走向。过去半个世纪人们更多地把关注投入到博物馆如何具备更广泛的社会代表性、如何表达更多元的文化,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博物馆次第涌现,极大地拓展了博物馆的广度。但是,这个进步也带来了误解,让我们简单关注新博物馆类型和数量的增长。事实上,旧博物 ...

• 萧山溪头黄战国汉六朝墓

基本信息:编著: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萧山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18年11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8年11月印次:1ISBN:9787501058297内容简介:  1984年,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萧山溪头黄墓地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出战国至明代古墓葬76座,出土文物1000余件(组)。这批资料中,汉墓及其出土遗物占绝大多数,对于研究汉代中国南方 ...

• 王睿: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盘口壶的形制与功能

  内容提要:盘口壶,壶式之一,陶质、瓷质均有。西汉时期开始出现,经历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发展,延续至隋唐五代时期。盘口壶造型独特,有较为清晰的发展序列,常被作为判定年代的佐证。根据出土器物自名推测,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鸡首壶(也有盘口)可能称作“罂”。本文主要对三国、两晋、南北朝盘口壶的出土情况进行初步的梳理,以建立科学的盘口壶年代序列,并对盘口壶的分布、功能及其他盘口器等相关问题有所探

• 从宫殿到石窟:莫高窟早期平棋艺术的构成形式及其功能变迁

“敦煌图案是敦煌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装饰着建筑(石窟与木构窟檐)、雕塑和壁画”,平棋就是敦煌图案中的一种。平棋在没有引进石窟寺以前,是中国古代宫殿内的顶部装饰构造,俗称“天花板”,多以四条木板结成一个方井,方井间又重复连接成棋格状,每方井中多饰以莲荷图案。即平棋由骨架和图案两部分组成,其中图案又由方井边饰图案和方井间的图案组成,这些内容共同构成平棋艺术。这种惯用于木构建筑顶部

• 敦煌莫高窟第237窟北元时期汉文游人题记考释

敦煌莫高窟第237窟(伯希和编号第84号洞)保存有一条汉文游人题记,伯希和在其石窟笔记中记载到:“在过道右壁的汉文游人题记中,我释读出了以下一些(题记)”,并对该条题记进行了记录:“统(?)兵官朵儿只巴/中书省左丞相(?)红军至/肃州赶(?)至同甘肃省(?)/平章侏?等到此。”除了伯希和的记载外,史岩、谢稚柳、向达先生均未记录,敦煌研究院编《敦煌莫高窟供养人题记》一书亦未收录。王

• 莫高窟、榆林窟明代游人题记研究

游人题记,泛指礼佛香客或参观游人在壁画塑像上的信笔漫题。最早对莫高窟游人题记进行调查的是法国著名汉学家、探险家伯希和,他在调查笔记中对这类题记描述到:“全部或几乎全部是用汉文写的。……但这些附记均指某名当地乡民声称他曾在洞窟中焚香之事,它们只具有一种不太重要的价值。”伯希和所说的“只具有一种不太重要的价值”的题记即指游人题记,他的莫高窟调查笔记经耿昇先生翻译后,以《伯希和敦煌石窟笔记》

• 三国时期陇蜀古道研究

蜀道研究由来已久、成果丰硕,学者们不仅详细考证蜀道线路,还兼论沿线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和民俗文化,同时重视对交通现象的观察,不断拓展蜀道研究的局面。陇蜀古道是蜀道交通体系的组成部分,但与同属蜀道交通系统的陕境古蜀道相比,陇蜀古道的研究成果还比较有限,重要的研究成果包括:高天佑先生《陇蜀古道考略》首次将沟通陇蜀两地的蜀道统称为陇蜀古道,并对其发展过程及主要道路进行论述;冯汉镛先生《栈道考》

• 论敦煌佛教家庭伦理中的行孝方式

自魏晋时代起,无论是竺法护的传译经文、弟子竺法乘的立寺延学;亦或是单道开的诵经万言,释法颖的博涉经论等,高僧大德们博学多才的学识修养和广播佛法的传道活动,不仅使敦煌成为佛教东传的重要译经基地和修习场所,而且奠定了敦煌佛教发展的良好基石。从此,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吐蕃管理敦煌、归义军统治敦煌等时期,在各阶段统治上层的扶持和倡导下,佛教在敦煌日益发展、盛行,成为敦煌地区民众的一种普遍信仰。“

• 甘肃秦安迦叶寺遗址调查简报

2014年8月8日,多家媒体和网站刊发了题为《甘肃秦安发现后秦“迦叶寺”摩崖石窟遗址》的新闻报道,称当地县志工作人员发现了后秦时期“迦叶寺”摩崖石窟遗址,并有记录寺院建造年代为后秦“弘始九年”的摩崖题记。古代秦州(天水)地处丝绸之路要道,历史文化悠久,佛教自河西东渐,流布至此,在佛教汉化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留下了诸如天水麦积山 ...

• 融会与创新:敦煌隋代石窟壁画样式与题材研究

  隋代是統一與創新的時化隋代的統一使北周、北齊、南朝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思想互相融會而產生出種種新的面貌;同時,對河西的經略促進西方文化藝術樣式的輸入,亦使隋代藝術出現新的風格、樣式。佛教思想方面,南北佛教的會通改變了早先北方重禪法、南方重義理的現象,各家各派紛紛提出定慧雙弘的說教;佛教藝術方面則是出現了許多新的題材與圖像。這些新的元素則使隋代的敦煌石窟藝術成為一個鮮明的轉捩點,極具過渡性。分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