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从《嘉兴绳技》看唐代中印文化交流

唐代是中外文化交流的繁荣时期,由于丝绸之路的空前畅通和佛教的大举东传,印度幻术也源源不断进入华夏,对中国乃至整个东亚地区的幻术艺术都产生了很大影响。唐代传奇小说集《原化记》中收录了一个《嘉兴绳技》的故事,描写了一场神奇的幻术表演“通天绳技”。有人认为这是一个“由中国魔术师创造的魔术,通过海路流播到欧洲”(P434),其实这是一个从印度传到中国及世界各地的古老幻术。一、嘉兴绳技:一场神奇的幻术表演《嘉兴绳 ...

• 突厥的叛乱与安北都护府南迁

自贞观三年(629)至永徽元年(650),唐王朝相继击败北部边疆的东突厥汗国、薛延陀汗国、车鼻汗国,于其故地遍设羁縻府州,任用各部落首领为诸羁縻府州的都督、刺史。在漠北铁勒诸部地区设安北都护府,在漠南突厥诸部地区设单于都护府,至于期间由燕然都护府到安北、单于都护府的变化过程,诸书详记,兹不赘叙。这两个地方最高军政机构的职责是“掌所统诸 ...

• 路上的美国史︱上帝的开凿、西进运动的起点:坎伯兰隘口

叶山来源:澎湃新闻在多数人眼里,坎伯兰隘口(Cumberland Gap)似乎是个默默无闻的地名。谈到美国历史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想到诸如詹姆斯敦、列克星敦、费城、波士顿等地,而对于坎伯兰隘口和经过它的那条“田纳西荒野之路”知之甚少。实际上,坎伯兰隘口对美国历史的影响完全不亚于上述的任何地点。甚至可以说,没有坎伯兰隘口,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坎伯兰隘口及荒野之路示意图坎伯兰隘口在美国的位置联通大西洋和中部大平原的纽 ...

• 侯仁之先生与沙漠历史地理研究

摘要侯仁之先生为沙漠历史地理研究这一全新科学领域的开拓者,他多次深入沙漠地区进行历史地理考察,对沙区地理环境的历史变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了系统探讨,在学科理论建树和实践探索上取得丰硕成果。他的研究不仅揭示了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沙漠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过程及其演变规律,而且也为今天西北地区防沙治沙以及生产发展和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历史借鉴。他的学术思想及业绩,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关键词:侯仁之; ...

• “西安省”考 ——兼论“大陕西”和“小陕西”

在阅读清朝原始的官方文件档案时,发现存在一个“西安省”,这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代表不同的地域,有时代表陕西省会西安府城,有时却是通行的陕西省的别称,这点在《皇朝文献通考》、《大清一统志》、《清史稿·地理志》等以及前人的著述中均未提及,故撰写此文披露、考证,并兼及论述清朝各省会的不同称谓。一、三种省会的称谓众所周知,清朝存在一个“陕西省”,省会是西安,但是同时还存在一个“西安省”。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 ...

• 《蜀道与三国历史考论》序言

马 强,男,陕西汉中人,历史学博士,西南大学西南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出土文献与历史地理、中国地理学史及其中国西南历史地理等。地处秦岭、大巴山之间的汉中乃我国闻名遐迩的历史名城名地。历史上汉中曾有众多的政治、军事、文化人物在这里留下文治武功,也曾因历史的风云际会发生过诸多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而使入载史册,这使得凡治中国史的中外学者都对汉中这一地名并不陌生,每每对汉中称赞有加。褒 ...

• 敦煌壁画中的施身闻偈本生故事

婆罗门施身闻偈的本生故事见于昙无谶所译《大般涅槃经》卷一四。故事讲述释迦前生为婆罗门时,在雪山修行,帝释天变身罗刹前来考验,说出上半偈,婆罗门为了听取下半偈,愿意以身施舍给罗刹吃,因此他来世能在弥勒成佛之前成为释迦牟尼佛:“善男子,过去之世,佛日未出,我于尔时作婆罗门,修菩萨行。……善男子,我修如是难行苦行时,释提桓因等诸天人,心大惊怪。……尔时释提桓因自变其身作罗刹像,形甚可畏。下至雪山,去其不 ...

• 敦煌本P.t.993《僧院图》与莫高窟城城湾遗址

敦煌遗书P.t.993是一幅描绘风景的线图:山谷中,小河边,在佛塔与树木环绕的台地上,有一处类似佛寺的建筑院落,内有藏文题书。上世纪80年代初,法藏敦煌遗书缩微胶卷即收此图;法国学者拉露目录作“山屋图”;1996年,日本与法国联合举办“丝绸之路大美术展”中展出此图,日本出版展览图录说明作《僧院风景图》,认为系敦煌地方寺院的印象之作;虽然也提到藏文铭文,但未作译解,只是据其说明该画受到吐蕃影响云云。笔者较早注意 ...

• 敦煌壁画中的水井图像

中华民族是古老的文明之国,创造了许多物质文明,凿井就是其中之一。水井在古时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先秦的《击壤歌》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地处戈壁沙漠的敦煌也不例外,敦煌壁画中就绘有当时的水井图像及相关情景。莫高窟北周第296窟窟顶北披东段绘《福田经变》,依据佛经画了“立佛塔”、“植果园”、“施医药”、“修桥”、“造井”等场面。在“造井”画面中绘一方形的水井,突出地面的井台 ...

• 《华严经》与华严图像

《华严经》是佛教最重要的经典之一,主要有三个译本:(东晋)佛陀跋陀罗译60卷本,称《六十华严》;(唐)实叉难陀译80卷本,称《八十华严》;(唐)般若译40卷本,称《四十华严》。此外,传译该经中某一品或一部分的亦不少,据(唐)法藏《华严经传记》所载,至唐时止,这类别行译本有35部之多。在中国隋唐还出现弘扬华严思想的华严宗。《华严经》的主要内容是七处九会,即释迦在7处说法(第一处菩提场、第二处普光明殿、第三处 ...

• 敦煌唐宋时期的文字游戏

在敦煌藏经洞出土的文献中,保存有一些敦煌唐宋时期的文字游戏,如S.5644《方角书》、S.5648《四角诗图》、S.3835《离合字诗图》、P.3351v《十字诗图》、P.2555中的谜语、P.3597、BD.07278中的重出字与叠字诗、P.3160等写卷中的鸟形押、P.2794、S.328《伍子胥变文》中的“药名诗”及S.4508中的药名曲子词等。对于这些敦煌唐宋时期的文字游戏,曾有学者从考证或文学等角度探讨或介绍过,如梁梁先生的《〈方角书一首〉试析》、李正宇 ...

• 中国摩尼教研究论著总目

摩尼教是波斯人摩尼(Mani)于公元3世纪创立的宗教,它的主要教义是明暗二宗和前、中、后三际论。作为一种“世界宗教”,它曾西传罗马和北非,东传中亚和中国。尤其是在8世纪传入回鹘后被奉为国教,对古代回鹘历史文化曾产生深刻影响。9世纪中叶回鹘汗国灭亡及随后的会昌灭法后,使摩尼教受到双重打击,在中原地区销声匿迹,摩尼僧呼禄法师潜入东南沿海地区继续传教,影响及于福建、浙江等地,成为民间秘密宗教,在五代宋元时期, ...

• 敦煌壁画与客家围屋

内容摘要:敦煌与福建南北相距几千里,却有着相似的移民迁徙历史,将中原文明带向周边,形成统一的中华文化史。其中南方的客家围屋成为了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独树一帜。巧合的是在相距几千里的敦煌石窟中,竟然保存有盛唐时期的客家围屋图象,充分证明了围屋形式的大概起源时间以及在中原或南方的建筑样式,或者就是南方建筑样式而被通过古丝绸之路的旅行者带到敦煌,留存在了壁画中,成为中国古代建筑历史中的一条 ...

• 敦煌北朝时期的弥勒下生信仰与图像

弥勒菩萨是未来佛,所以在图像上就有菩萨像和佛像之分,菩萨像就是现世在兜率天宫的形像,佛像则是未来成佛后的形像,前者多为交脚坐像、思惟坐像,属于上生图像,后者多为倚坐像,属于下生图像。一般来说,南北朝时期弥勒信仰中,主要流行上生信仰,但一些佛教文献和造像题记显示在这一时期下生信仰也是流行的。一、南北朝时期的下生信仰文献资料较早的下生信仰资料可以追溯到5世纪初,后秦弘始三年(401)鸠摩罗什译《梵网经卢舍 ...

• 敦煌研究院苏伯民:我享受着壁画修复工作

编者按:7月24日,来自北大、清华、北航等高校的首都大学生采访团,赴西安—杨凌—兰州—敦煌—张掖进行“穿越千年丝路,寻找中国印记”集体采访活动,探寻千年丝路中的往事,触摸丝路的传承和发展,于探寻中学习,于采访中传承。本次采访活动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人民网联合主办。敦煌市境内的217省道是通往敦煌研究院的必经之路,省道两旁放眼望去,是无边的荒漠和戈壁,几乎见不到绿色;偶尔有几间一层平房,成了来往车辆的临时 ...

• 曾江等:丝路文化与天府文化的交汇

绵长久远、神秘而灿烂的巴蜀文化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学界在更广阔文化背景下审视巴蜀地域在丝绸之路文化中的作用,特别是探讨天府之国与丝绸之路的关联、天府文化与丝路文化的交汇。  一带一路的西部枢纽  巴蜀地区是我国古代丝绸的起源地之一,对深入开展四川与丝绸之路关系的相关课题研究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四川省历史学会会长谭继和研究员认为,中国是丝绸文明的始源国。中华丝绸文明是整个中华文明起 ...

• “世界屋脊”与“中央之国”-穿越帕米尔高原:帕米尔及其附近地区历史、地理、民族英文参考资料汇编

一 一八三八年二月十九日下午,经过艰难的长途跋涉之后,在印度海军中服役的英国人约翰·伍德(John Wood)中尉终于到达位于帕米尔高原腹地的萨雷库里湖(Sir-i-kol),他认为,他已经达到了此行的目的—寻找奥克瑟斯河(Oxus)的源头。在三年后出版的探险记里,伍德称当地人把这片区域叫作Bam-i-Duniah,意谓Roof of the world。这就是“世界屋脊”这一概念的由来。 奥克瑟斯河就是阿姆河(Amu Darya),中国古称乌浒水或妫水,汉 ...

• 唤醒远古尘迹 体会百味人间——西北大学东天山考古队侧记

西北大学东天山考古队在考古现场。  “我们站在墙边看着最后一点火星也消失在水柱之下,救火的男生突然感慨到‘墙这么高,我刚才是怎么穿着拖鞋跳过去的?’”东天山考古队队员宋鸽回忆道。  东天山考古队自2001年起就在开展以东天山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像往年一样,今年新疆巴里坤县的海子沿村迎来了由西北大学师生组成的东天山考古队,但是一场不期而遇的大火却发生在一所民房内,而宋鸽回忆的正是处于着火民房东侧的东天山考 ...

• 我从宿白师学版本

  宿白先生长期从事历史考古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研究范围较广博,专长魏晋南北朝隋唐考古、宋元考古、佛教考古和古代建筑,是当今我国在历史考古学上的一位集大成者。先生既重视考古学的实践,又重视历史文献的研究和两者结合,对于文献的研究,先生常说,对于出土文物而言,历史文献可以帮助你找到解决疑难问题的线索和根据。先生对中国古代印刷术和古籍版本学也颇有成就,1999年文物出版社出版先生的《唐宋时期的雕版印刷》, ...

• 陕西钟山石窟3号窟的内容与艺术特色

有关陕西省子长县钟山石窟的论著主要见于1980年靳之林《延安地区石窟艺术》,1982年靳之林编著的《延安石窟艺术》、齐天谷《子长县钟山石窟调查记》,1983年延安地区群众艺术馆编《延安宋代石窟艺术》,1985年王子云编《陕西古代石刻(1)》,1992年王新录《钟山石窟的风化及保护初探》,1996年重庆出版社编《中国石窟雕塑精华·陕西钟山石窟》,1998年韩伟《陕西石窟概论》,2000年李凇《陕西古代佛教艺术》,2001年韩伟主编《中 ...

• 敦煌壁画中的《斗鸡图》探析

敦煌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图》中,保存了一幅色彩鲜艳、形象生动的《斗鸡图》,对于这幅敦煌壁画中的精品画作,长期以来虽然关注的人很多,但多为一般性的简单介绍,为此本文试图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和图像资料,对其进行较为全面的探讨。一斗鸡是一种竞力性游戏,也是一种角抵类游戏,其游戏性表现在一个“斗”字,即把两只雄鸡放入场中,使之互相啄斗,区分胜负。在中国,斗鸡的文字记载始见于春秋时代,《春秋左 ...

• 谈文化遗产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

  2017年元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的意见》,阐述了传承创新工程的重大意义、主要内容和重点任务。《意见》提出要推动中外文化交流互鉴,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这是新时期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任务,是文物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如何发挥文化遗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中的作用,谨从以下四个方面来思考。   ...

• 青海玉树发现二十一个古岩画群

玉树岩画 资料图片  “玉树岩画应该加紧申报世界遗产。”参加“玉树岩画国际论坛”的沙特阿拉伯岩画专家马吉德·汗介绍了沙特岩画申遗的经验和做法,他认为玉树岩画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完全符合申遗的条件和要求。  日前,在青海西宁召开的玉树岩画国际论坛上,国内外多位教授专家学者开展学术研究和交流研讨。2013年至2016年,玉树州沿通天河流域先后进行了13次岩画调查工作,在通天河境内的勒池、昂拉、章玛、智隆、塔琼、 ...

• 揭秘古人的“餐盒”

导语:青铜时代给我们留下了不少小型木制容器,这有助于科学家拼凑出早期人类的演化历程。一具青铜时代的人工制品出土于瑞士阿尔卑斯山脉海拔2650米处。摄影:ARCHAEOLOGICAL SERVICE OF THE CANTON OF BERN撰文:Sarah Gibbens  在2000年至4000年前,途经瑞士阿尔卑斯山的早期欧洲人或许弄丢了午餐,却为今天的人们留下了重要线索。  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迅速消融,数千年前人类使用的器具得以大量显露出来。2012年在瑞士西部伯 ...

• 《圣经》中迦南人的后代在哪里?且看DNA检测怎么说

导语:科学家发现,在今天的黎巴嫩人体内,延续着3700年前的古老基因。研究抽取的几个迦南人样本,原本被埋在这些大陶土罐里。供图:DR. CLAUDE DOUMET-SERHAL撰文:Kristin Romey  7月27日发表于《美国人类遗传学》的一篇论文表示,从基因遗传上说,超过90%的现代黎巴嫩人都是古迦南人的后代。  这项研究得到了维尔康基金会的资助,完成了古迦南人的基因测序。研究样本来自5具遗骸,3700年前,这些遗骸被埋葬在古代港口城市西 ...

• 路上的美国史︱“一号公路”的前身:波士顿邮路

叶山 来源:澎湃新闻美国是一个车轮上的国家,有着非常发达的公路网络。其中,成立于1926年的美国国道系统(US Routes,也叫编号公路系统)及其下辖的道路联通了美国本土48州的几乎每一个重要城镇,总长度超过了25万公里,在美国的交通运输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美国国道系统中有一些非常有名的成员,其中包括它的1号公路。这条路北启缅因州美加边界的肯特堡,南到佛罗里达州最南端的基韦斯特岛,和大西洋海岸相伴而行,全程约3 ...

• 从“何谓中国”反思边疆问题:作为自由通道的西域—中亚

施展 来源:澎湃新闻一、边疆何以构成问题?新疆古称西域,这两种称呼都内含着一种边疆性。但是,何谓“边疆”?这个问题需要首先被理解。“边疆”身份的意涵,在古代与现代有着很大的区别,这是我们理解新疆—西域问题时所要面对的第一个问题。在古典帝国的视野下,世界秩序首先不是一种政治秩序,而是一种文明秩序。帝国是文明之道德理想的世俗担纲者,其眼中的世界秩序呈现为一种中心—边疆—蛮荒的差序格局。帝国中心区是文明 ...

• 日本学者看明清王朝:上田信《海与帝国》“导读”

过去几年,若要我推荐一本给一般读者看的明清史著作,我一定会说卜正民的《维梅尔的帽子》,但现在,随着上田信《海与帝国:明清时代》这书在台湾商务印书馆的出版,我终于有了新的推荐名单。要理解《海与帝国》的特色,我们首先要认识日本讲谈社“中国的历史”这套丛书的制作动机。这套出版于二〇〇四年至二〇〇五年,是为了庆祝讲谈社创立一百周年而制作,至今已相隔十二年。其实,类似的丛书,讲谈社此前已经出版过数次,在一九 ...

• 路上的美国史︱南方的母亲路、独立战争的生命线:大马车之路

叶山 来源:澎湃新闻从殖民时代到美国建国初期,有一条从费城通往南方地区的路,在交通、战争以及文化发展上,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就是著名的大马车之路(Great Wagon Road)——美国南方的母亲路。大马车之路的北端起点,在宾夕法尼亚的最大城市费城,因此它也被称为“通往费城的马车之路”。从费城出发,大马车之路向西,经过兰开斯特和约克,在葛底斯堡以西钻进了阿巴拉契亚山,然后折向南方,沿着蓝岭山和阿勒格尼高原 ...

• 豆海锋:从出土遗物看商时期南方与中原的文化互动

考古发掘所获古代遗存是考古学研究的主要对象,比较不同区域的考古遗存,可以获得区域间文化互动的重要信息。文化互动研究是探索考古学材料背后人群迁徙、交往的重要视角。以往学者对此多有探讨,如张光直先生提出的区域文化“互相作用圈”概念 ,就从较大时空框架内对区域间的文化交互关系的有益探索;苏秉琦先生提出的“区系类型”理论 在强调区域内文化谱系研究的同时,各区域之间文化交流与互动也是重要的考察对象;李伯谦先生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