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结古古城
结古古城结古古城,是玉树州首府。藏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是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是唐蕃古道上的交通、军事、贸易重镇。历史悠久,是青海、四川、西藏之间的贸易重镇。新寨村有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文成公主庙,坐落在贝纳沟,规模不大却格外灵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卡寺,依山而建,气势雄伟,颇为壮观。 ... ...
结古古城结古古城,是玉树州首府。藏语是“货物集散地”的意思,是长江流域中第一个人口密集的地方。是唐蕃古道上的交通、军事、贸易重镇。历史悠久,是青海、四川、西藏之间的贸易重镇。新寨村有世界上最大的玛尼堆。文成公主庙,坐落在贝纳沟,规模不大却格外灵巧,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当卡寺,依山而建,气势雄伟,颇为壮观。 ... ...
周毛松多古城 : 位于青海省扎陵湖南岸湖水出口处的周毛松多地方。城堡在山包上,依山势削山筑成,分内、外城,主要以石片、石条等垒筑。城墙现大多倾塌,残存墙基、城门、瞭望台等。有人认为可能是藏王松赞干布为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柏海修建的行馆遗址。
青唐城 : 汉至宋代城址。汉置临羌县。东汉为西平郡治。《晋书》载,晋隆安三年(399),秃发科鹿孤嗣位后“徙居于西平”。唐置鄯城。宋初为吐蕃占领,称青唐城。收复后设西宁州。故址在今青海西宁市。
切吉古城 ,海南藏族自治州 ,兴海县河卡乡红旗村,古遗址,第四批切吉古城 : 位于青海海南州恰卜恰西南80公里切吉乡与河长乡交界处。当地称“薛仁贵城”。城垣保存较完整,城墙略有倾塌,属内、外、厢城组合结构的古城建筑。南北长约280米(外城160、内城和厢城120米),东西宽约190—170米。城墙宽约5米,高约8米。东墙城门外有瓮城。城内曾发现唐代陶片和砖瓦 ...
在印度戒日王朝时期,公元612年开始被定为都城。名称的来历,玄奘《大唐西域记》卷五记述:往时都城称拘苏摩补罗(梵文Kusumapura音译,意译华宫),王名梵授,生有千子、百女。时有一仙人,称大树仙人,居恒河侧。见王女来河滨游玩,遂起染着心,乃诣华宫,欲乞得一女。然王女等不愿嫁此一貌如枯木之仙人。时,王恐累及其国,乃送一稚女。唯仙人见稚女不 ...
扎东寺位置坐落在219国道沿线的老仲巴,离地区约有594 公里,离仲巴新县城约22公里,海拔4700米左右,具有1300多年的历史。建寺原因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各部落以后,向唐王朝和尼泊尔求婚娶文成公主和尺尊公主入藏,从而佛教从内地和尼泊尔相继传入。吐蕃松赞干布在文成公主和尼泊尔尺尊公主的影响下,崇奉佛教。当时,准备建寺供奉两位公主入藏时 ...
The architectural complex at Panauti is situated in a scenic position at the junction of the sacred confluence of the Roshi Khola and Punyamati Khola. The principal Indresvar Mahadev temple, in traditional Nepalese style, was originally built in A.D. 1294
埃洛拉石窟群位于印度西部马哈拉施特拉邦的重镇奥兰加巴德西北约25至30公里处,境内有34座的石窟,其中佛教石窟12座,印度教石窟17座,耆那教石窟5座,全长约2公里。1983年,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埃洛拉石窟群位于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离奥兰加巴德不远。高高的陡峭玄武岩壁上,34座洞穴庙宇被开凿出来,一座挨 ...
Ⅲ-509.却藏寺.清.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古建筑..第六批却藏寺,藏语称“却藏具喜不变洲”,后易名“佛教宏扬洲”,位于青海省互助土族自治县城北约20公里处,在今南门峡镇政府所在的本朗扎西滩(亦称却藏滩)。却藏寺座落在南门水库风景区3公里处,属喇嘛(黄教)寺院。寺院东西两山环保,从整个山势看,右如盘龙绕卧,左似凤凰展翅,前有狮子山拱卫,山上 ...
Ⅳ-62.贝大日如来佛石窟寺和勒巴沟摩崖.唐.青海省玉树县.石窟寺及石刻..第六批
7-1405-3-703.帕巴寺.清.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地区吉隆县.古建筑..第七批
8-0507-4-030.乃甲切木石窟.宋.西藏自治区岗巴县.石窟寺及石刻..第八批
查拉路甫石窟,中国藏传佛教石窟。位于西藏拉萨药王山东面半山腰。据当地传说,此石窟约在公元7世纪40年代由尼泊尔工匠始凿。1564年成书的《贤者喜宴》记载,松赞干布的一位王妃茹雍妃在查拉路甫雕刻大梵天等像。可知此石窟非一时雕凿而成。窟中有七十一尊造像。题材有两类:一类为释迦牟尼佛、三世佛、释迦牟尼弟子、菩萨和金刚力士等;另一类为西藏历史 ...
曲踏墓地位置2015年5—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与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合作对西藏阿里地区札达县曲踏墓地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并对噶尔县加嘎子墓地等遗址进行了调查。本年度的发掘主要集中于曲踏墓地的I区和II区。I区位于札达县城西侧1.5公里处,共发现和清理墓葬7座、房址1处。墓葬都为小型墓,比此前该区发现的两座洞室墓规模要小。形制分 ...
雍布拉康位于西藏山南市泽当镇11公里的扎西次日山上。“雍布”意为“母鹿”,因扎西次山形似母鹿而得名, “拉康”意为“神殿”。雍布拉康是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据史书记载始建于公元前二世纪。松赞干布时期由宫殿改作寺庙。文成公主初来西藏时每到夏季都会和松赞干布来这里居住。至五世达赖时又在原碉楼式建筑基础上修了四角攒尖式金顶,并将其改为黄 ...
宁玛派寺,位于白朗县强堆乡亚龙村以北,距县城8公里,始建于公元892年,至今已有1119年的悠久历史。规模宏大,曾出现诸多有名任务。寺内藏有嵌铜法螺、天然朗色石像等。寺庙在“文革”时被毁,1986年经日喀则地区行政公署和白朗县人民政府批准重建,成为全县朝佛群众聚集最多之处。
参卓林寺是日喀则地区文物保护单位,全名噶东参卓格丹塔杰林,位于白朗县嘎东镇马义村西北角,距离日喀则市区约49公里,县城16公里,204省道6公里,交通极为便利。该寺建于藏王赤松德赞时期(公元788年),由大师八泽西热琼乃创建,是白朗县寺庙中历史最悠久,极有威望的佛教宝地,早在前宏期(公元692-755年)就享有特殊优越性的寺庙,整座建筑由门廊、佛殿、经殿僧舍组 ...
本网消息造像雕刻于充堆曲丹加桑一块巨石上,石壁高约2.2米,宽约3.2米。造像的雕刻技法是先在壁面上向内开凿出浅龛,然后以碱地手法雕凿出半圆雕。佛像通高约1.5米,一组共三尊,中央为坚热斯(观音菩萨),其左侧为恰那多杰(金刚持,又称为秘密主、金刚手),其右侧为强巴央(文殊菩萨),合称为“日松贡布”。“日松贡布”摩崖造像的风格有明显的南亚雕刻作风。如造像腰部所系的“T”字形腰带。早在公元前12世纪,印度巴尔湖特 ...
强准寺全名"强准祖拉康",有的书上叫"强真格给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邦兴乡,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身方形,共有4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门窗。塔高约16米,底层最大宽22米有的书上叫"强真格给寺",位于日喀则地区吉隆县邦兴乡,是一座木结构楼阁式建筑,塔身方形,共有4层,层层出檐,逐层收分,每层均设门窗。塔高约16米,底层最大宽22米。底层四周以木栏杆环绕成外环廊,廊周原设转经筒108个。 ...
穆日玛尼石经墙级别:国家 年代:唐--清 地址:甘孜州石渠县格蒙乡穆日玛尼石经墙位于甘孜州石渠县格蒙乡,海拔4300米。始建于7-8世纪,最初被称为奔琼玉喀。10-11世纪成为当时岭国的皇家供奉圣物,成为重要的朝圣场所。18世纪第一世穆日活佛仁增江措仁波切主持维修和扩建玛尼墙,后人为了纪念他的功绩,将古玛尼墙改称为“穆日玛尼石经墙”。石经墙是特殊的藏族建筑类型,它的每一块石头都凝聚了深厚的宗教虔诚,墙体虽不高大,但 ...
八角城城址,位于甘肃省夏河县驻地拉卜楞镇东北24公里白石崖南麓、央曲北岸。海拔2100米。汉代曾在此设白石县,古为军事交通要地。古八角城为一空心十字形城。在十字城各角上设城墩八个,形成八角,故名。古城占地20万平方米,城墙周长2193米,墙高达10米。东西瓮城有s形通道。城外有护城河。北城依山、无门,从西城经南门至东城筑有外廓,南门外筑有外城 ...
木梯寺石窟位于甘肃省天水市武山县马力乡杨家坪,在榜沙河边依山建造,相传入寺无路可走,在山门口绝壁之上,安置一木梯,人们攀梯入寺,故名“木梯寺”。木梯寺北魏始建,唐、宋增建。仅有北端一门入寺,传早年架一数丈木梯于绝壁处以便登梯入寺。寺西有大石佛一尊。寺内现存窟龛18个,有造像78尊、壁画234幅,绘画面积2100平方米。木梯寺内容广,碉饰多变,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尤以五、七、十六窟规模最大,保持原作风貌。造 ...
吉堆吐蕃墓群位于西藏洛扎县,分布于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吉堆乡政府所在地南侧的山腰上,面积约50万平方米,为吐蕃时期古墓,大约建于唐朝(公元618年-907年)。200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烈山墓地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西藏自治区朗县金东乡列村之东的山坡上,为唐代(公元618年-907年)墓葬。墓地范围约50万平方米。共发现封土墓184座,墓葬分布密集,主要集中在东、西两个区。东区有墓162座,西区有墓22座。封土占地70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墓有23座;700平方米之下的中型墓有74座;90平方米之下的小型墓有56座。墓葬封土最大者,其边长达66米,封土最高达14米。墓葬封土平面形状主要有,梯形、方形、圆形、亚字 ...
松卡石塔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扎囊县桑耶寺以西15公里的雅隆藏布江边一座岩石山脚下,海拔3650米。这里共有大小不同五座石塔雕刻而成,通体白色,均为整块巨石雕刻而成,高度均为2米左右,建筑年代不详。据说这五座石塔是藏传佛教最早的教派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设计主持雕造的。――是莲花生大师为证明自己的法力,从虚空中变换出来的,充满神话色彩的传说,为几座佛塔增添了神秘色彩。另外,在五座石塔附近有许多摩崖造像,其中以无 ...
吐蕃王朝赤德祖赞时期始建的古寺。全名“扎玛尔吉如拉康”。拉康,系藏语“佛殿”音译。位于西藏自治区山南地区乃东县境内。坐西朝东。宽32.4米,进深30.4米,面积982平方米。吉如拉康规模不大,但其遗留下的建筑、雕刻、泥塑、壁画等非常丰富,对研究西藏历史、宗教、建筑、雕塑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2001年6月25日,吉如拉康作为唐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昭寺(Ramoqê Gönba),藏语称为“甲达绕木切”,位于西藏拉萨八廓街以北约500米处,始建于7世纪中叶641年(藏历铁牛年吐蕃松赞干布时期),是文成公主奠基建成的。小昭寺现有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寺内主要供奉了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另有诸多珍贵文物。因此1962年被国务院公布为自治区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在200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杂涅墓群 玉树藏族自治州 国家第七批(唐) 青海省
虎台遗址又名南凉虎台遗址,位于青海省西宁市城西区西宁市西郊,是东晋十六国时期南凉王在西宁建都时的重要遗迹,至今已有1600多年的历史。公元414年,南凉为西秦所灭。原台共九层,台下可陈兵10万,台上用于军事检阅,现仅存土丘。现存台高30米,周长360米,当地群众称其为“将台”或“点将台”。虎台历经1600余年的风雨历程,见证了西宁历史的兴衰变化, ...
玉树古墓群唐 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治多县、玉树县、称多县
格萨尔三十大将军灵塔和达那寺,位于青海省囊谦县吉曲、尕水、吉尼赛三乡交界达那山腰。始建年代不详,原为苯教寺院,均在南宋时期改奉叶巴噶举派。现存石木结构的经堂一座,高22米,占地44平方米,二层,藏平顶式帕摩竹巴灵塔殿一座及叶巴殿、僧舍等建筑。经常内供奉一尊高约9米的格萨尔和其部将吉本和贾察塑像,还有传为格萨尔的毡帽、盾、头盔、铠甲等 ...
阿旃陀石窟位于印度马哈拉斯特拉邦北部文达雅山的悬崖上,西距奥兰加巴德106公里。整个石窟群长500多米,29个洞窟呈镰刀形展开在崖壁上,石窟有百年历史,是辛劳智慧的古印度人民智慧和汗水的结晶
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是笈多王朝后期以来印度现存的最早的全部为砖石结构的佛教寺庙之一。菩提伽耶的摩诃菩提寺最早是大兴佛法阿育王于公元前3世纪建造的,现存的寺历史可以追溯道公元5世纪道6世纪。
释迦牟尼佛祖于公元前623年诞生于兰毗尼一座著名的花园,后来该处就成为朝圣之地。印度的阿育王也是朝拜者之一,并在此建立了一个他的纪念碑。这里现在已逐渐成为佛教徒的朝圣中心,以考古遗迹和佛祖诞生地为主要特色。
DescriptionAccording to Vedic literature, the present Ram Janaki Temple in Janakpur is located at the birthplace of Goddess Sita, consort of Lord Rama. As mentioned in the great epic of the Ramayana, the area belonged to the realms of King Janak. The Ram
Ramagrama stupa (Nepali: रामग्राम नगरपालिका, also Ramgram, Rāmgrām, Rāmagrāma) is a s
萨迦寺之前世今生 萨迦寺坐落于西藏自治区萨迦县奔波山上,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主寺。700多年前,它是西藏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的中心,也是西藏纳入祖国版图的活见证和藏民族文化的发祥地。1961年,萨迦寺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萨迦”系藏语音译,意为灰白土。史料记载,公元1073年(北宋熙宁六年),吐蕃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昆· ...
观音碑全景 普兰县城坐落在喜马拉雅山北麓的孔雀河畔,从县城向东,沿河的北岸有公路通向历史悠久的科迦寺,继而可以通往中尼边界。沿河南岸是一条乡村土路,通向一座古老的村庄——西德村。通往西德村的路两边是大片的青稞田,春夏之际,满目葱绿。距离西德村一公里的路边田垄上远远就可以看到竖立着的一块石碑,最近几年,为了保护这块石碑,盖起了小房子。 2000年,我们实地调查时,地面露出的碑体高170厘米,顶部 ...
西藏阿里地区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2012年到2014年,考古队发现并清理了一批土坑墓和洞式墓,出土了大批珍贵文物。故如甲木墓地共发掘11座大小不等的墓葬,包括8座象雄时期墓葬和3座吐蕃时期墓葬,是阿里地区所见的最大规模的墓葬群。 王巍:展示了吐蕃兴起之前,在2000多年前兴盛于藏北地区一个强国——“象雄国”独特的文化面貌以及与中原王朝 ...
查嘎尔达索寺 寺庙位于吉隆县城(宗嘎)南隅至吉隆沟途中,距县城约40建筑在现已干涸的隆达湖山崖顶巅,海拔4200米,距地面相对高程约200米。 查嘎尔达索寺是噶举派第二代米拉日巴(1040——1123)的修行圣地之一,整个寺庙依山势而建,起伏错落,呈东西方向展开,占地面积约8400平方米,由西至东大致可以划分为五大建筑群落,即:曲古拉尊巴仁真郎杰拉康衮,拉不让,哲布绒布切、杜康切姆与甘珠尔拉康、乌玛卓。其中哲布绒布切为 ...
佛陀成正觉之地——菩提伽耶(图片来源:凤凰佛教摄影:妙传)菩提伽耶是佛陀悟道之地,公元十三世纪时,为避回教徒之摧残,佛教徒遂将大塔掩埋成一土丘,淹没数百年,直至一八八一年始由英国考古学者康林罕(A.Cunn ...
藏传佛教萨迦派寺院。位于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普兰县科迦村。科迦,系藏语"定居"之意。996年由大译师仁钦桑布创建。科迦村以寺为中心建造,呈东西向布局。据记载,先有科迦寺后有科迦村,村因寺而得名。
曲登尼玛寺位于岗巴县西南部约四十余公里处的喜马拉雅山腰,已有一千二百年的历史。 据藏文经书记载,公元八世纪中叶,印度高僧莲花生应吐蕃赞普赤松德赞之请,到西藏传播密教,返回印度时路经曲登尼玛,在岗巴县的确姆约姆钦和康钦甲布雪山脚下的山洞里修行,当地有个牧羊人拜他为师。学习了密教。不久,修建了牧人塔、牧妇塔、蕃王塔,取名为“多吉曲登尼玛”,意为金刚石太阳塔。后来人们习惯称曲登尼玛。 曲登尼玛寺信奉 ...
岗巴尼姑庙 岗巴尼姑庙在日喀则岗巴县境内,始建于八世纪,信奉宁玛派。曲典尼玛尼姑庵现有5个殿堂,主供佛为莲花生大师。 寺内保存有建寺时的两尊马头明王铜像,还有自然形成的莲花生石头宝座(圆形,直径约25厘米)和他8岁时的脚印。每年-元月15日该寺举行隆重盛大的迎未来佛活动。
贡塘王城遗址大约建于公元11世纪前后,地处吉隆县城东南。城址现存4段:即西南角楼、南恒西段、南恒东段、及角一楼、东恒、夯土城墙,卵石勒脚,四角筑有角楼,城恒中段筑有碉堡。另有内城恒,城内有古寺卓玛拉康。遗址约分为5个建筑时期,始建于第六代贡塘王拉觉德,终于第十七代贡塘王赤拉旺坚时期。
白玛曲林寺建于7世纪,为松赞干布时期兴建的寺庙之一,始名“耐玛祖拉康”。8世纪,莲花生大师也曾在此修行。19世纪时,由强巴朗杰对该寺进行过全面修葺和扩建。强巴朗杰系萨迦县赛地方人,为一苦行僧,以在深山幽洞中静修而闻名,是宁玛派的掘-,精通医学,40岁时主持寺庙,87岁圆寂。后由弟子罗桑群沛继任堪布,罗桑群沛系萨迦县雄玛乡德萨村人,学识广博,精通宗教哲理,任职期间扩建了该寺。始奉宁玛派,后改宗格鲁派。
在日喀则康马县境内北部,距江孜县城12公里。建于吐蕃王朝时期,距今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该寺曾信奉过宁玛派、噶当派,现信奉格鲁教。在宁玛派盛行时期,该寺有6个扎仓,近万名僧人。1904年,英军入侵南尼地区,一名-英雄挺身而出,手持大藏刀砍杀英军首领,解救了众多的群众和僧人。 该寺的主供佛为释迦牟尼师徒3尊,大经堂内珍藏着一幅沐浴释迦牟尼的唐卡。每年-4月15日,该寺举行3天跳神活动。
查木钦墓群位于西藏拉孜县曲玛乡查木钦村附近,海拔4000米左右。 藏语里面“查木钦”意为集贸市场、交易市场,可想而知,早在吐蕃时候,在这个地方,一是比较繁华,二是生产和各个方面比较发达。该古墓群距今有1200多年的历史,是吐蕃王朝时期藏王墓葬群,一共有130多座,大、中型墓葬封土为梯形,亦有塔形及长条形殉葬坑,墓地最大墓处封土边长78米,高达17米。现存墓堆为土成的台式平顶墓,墓堆切面可以看到明显的夯土层 ...
斜尔瓦边境口岸:中国、尼泊尔建交已有55年。雨莎是印度民间香客及三国团队到神山圣湖朝圣朝拜的中转站。尼方直升飞机时常在这里接送游客。也是中尼商人木材及其他商品交易的重要场所。
中尼两国的科拉纳(Korala)边境口岸,已经开始升级改造博卡拉-科拉纳(Pokhara-Korala)公路,并将在口岸附近建设兵营和岗哨。由尼政府副总理组成的高级政府团表示,尼政府将与中方尽早开展对话,力争在一年之内开通口岸,届时科拉纳口岸将永久开放,成为仅次于吉隆(Kerung)、塔托帕尼(Tatopani)的第三大中尼边境口岸。此外,尼政府已研究建设一座占地50公顷的兵营,地点位于科拉纳口岸附件,还将优先建设一系列连接该口岸以 ...
IndraprasthaNCT Delhi19.010 approximate28 34 N 77 12E
考夏姆比(Kaushambi)、桑卡西亚(Sankasya)是佛陀讲道的地方在佛陀时代,瓦察的首都考沙姆比与乌代那国王统治时期,是印度北部六大重要城市之一。正是通过该城三位主要银行家——戈希塔、库库塔和帕瓦里卡的努力,佛教才在这里得以稳固立足。有一次,佛陀住在耶塔瓦纳时,这三位商人一同前往邀请佛陀前往他们的住所。佛陀同意后,他们各自建造了一座静 ...
又作毗耶离,鞞舍离,维耶,维耶离,鞞舍隶夜。新云吠舍厘。国名。译曰广严。中印度也。维摩大士住此国。又,佛灭一百年,七百贤圣为第二结集之处。此国内之种族曰离车,亦曰跋阇子(此国城之鼻祖名离车,当时有三城郭,开扩庄严,名毗舍离,详说于善见律中,载离车之部),后为阿阇世王所并。吉藏维摩经疏一曰:‘毗耶离城,亦云毗耶离国。此是六大城中一 ...
古印度佛教著名寺院和密教学术中心。又名超行寺、超岩寺。据西藏多罗那他《印度佛教史》等典籍记载。8世纪由波罗王朝著名君主达磨波罗所建,一直受到波罗诸王(750~1199)的保护,为国家寺院之一。位于恒河右岸山坡岩石上,其遗址已不可寻,或为河水所吞没。据传该寺规模宏大,装饰华丽,藏有巨量财宝、文物。全寺共有一百余座僧院,六处研究院。中心为观音殿,供奉男女诸神塑像,有六重门,每门置有守门学者接受各方问答、辩论或挑 ...
佛陀涅磐的圣地——拘尸那罗(Kushinagar) 佛陀自吠舍离城赴王舍城时,途中得病,在此婆罗双树下圆寂。这里也是佛陀生前最后度弟子须跋陀罗和涅槃后金刚力士放金刚杵处,以及八王分配佛舍利处。阿育王时,曾立有2根石柱,现已不存。以后该地又沦为摩揭陀国的势力范围。5世纪时,中国晋僧法显来此礼佛,看到“城中人民亦稀旷,止有众僧民户”,说明已经 ...
NEPAL (15 missing)- Bhurti Temple Complex of Dailekh- Cave architecture of Muktinath Valley of Mustang- Khokana, the vernacular village and its mustard-oil seed industrial heritage- Medieval Earthern Walled City of Lo Manthang- Medieval Settlement of Kirt
舍卫城(Sravasti),古印度佛教胜地。因祇园精舍而闻名于世。传为释迦牟尼长年居留说法处。亦译室罗伐、罗伐悉底;意译为闻者、闻物、丰德、好道等。古印度拘萨罗国都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北部,拉普底河南岸。佛教史上著名的祇园精舍所在地。据说拘萨罗国富商给孤独(又名须达多,意为善授)长者用金钱铺地的代价购得波斯匿太子祗陀在舍卫城南的花园,作为释 ...
申遗预备名单The temple complex of Bhurti in Dailekh District of Western Nepal consists of an ensemble of 22 monuments. Exactly when and by whom this temple complex was established and constructed is not known. The temples are constructed in the typical style of
尼泊尔的坦森是个寂寞的小山城,极少有游客会来到这里,据说坦森这个地名是因为久远以前一个来自大唐的和尚“唐僧”路过此地因而得名。尽管这一传说真假难辨,但是它确实相当靠近蓝毗尼,当年玄奘在蓝毗尼拜谒过佛祖的诞生地。
博卡拉,尼泊尔第二大城市,尼泊尔最为盛名的风景地,位于尼泊尔中部喜马拉雅山南坡山麓博卡拉河谷上的城市,东距加德满都约200公里。海拔900米,基本地形为低山丘陵,河谷宽阔平坦。1952年瑞士探险家Tonitagen最先来到这里。继那位孤独的探险者后,最先来到博卡拉的西方人是一群嬉皮士,当时是20世纪70年代。景色美丽、生活节奏缓慢和拥有丰富大麻资源的博卡拉为他们的南亚陆路旅行画上了完美的句号。从此,这里迅速发展了起来。 ...
西域记八卷一页云:殑伽河南、有故城,周七十余里。荒芜虽久;基址尚在。昔者人寿无量岁时,号拘苏摩补罗城。(唐言香花宫城)王宫多花,故以名焉。逮呼人寿数千岁,更名波咤厘子城。(旧曰巴连弗邑。讹也。)初有婆罗门,高才博学,门人数千,传以授业。诸学徒相从游观,有一书生,徘徊怅望。同俦谓曰:夫何忧呼?曰:盛色方刚,羁游履影。岁月已积,艺业 ...
Mustang,译为木斯塘,是尼泊尔国道拉吉里专区的县,面积3571平方千米,人口约1万5000人,平均海拔2500米以上,气候类型为高原山地气候,与西藏自治区仲巴县接壤。木斯塘古代曾是独立王国,和西藏在 语言文化上都很接近。18世纪被尼泊尔吞并。王国的范围缩减到木斯塘北端珞城周围的地区,称为珞王国,一度是尼泊尔境内唯一的自治王国。2008年10月 7日尼泊 ...
加德满都谷地位于亚洲腹地的尼泊尔,这里自古就是尼泊尔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古代文明交流要冲。1979年,加德满都谷地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世界遗产委员会描述:加德满都谷地文化遗产有七组历史遗址和建筑群,全面反映了加德满都谷地闻名于世的历史和艺术成就。七组历史遗址包括加德满都、帕坦和巴德冈王宫广场、斯瓦亚姆布与博德纳特佛教圣庙和伯舒伯蒂与钱古·纳拉扬印度神庙。加德满都谷地中主要有三座曾经的王城 ...
那烂陀 古印度佛教寺院及学术中心。位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腊贡地方。据传原是释迦牟尼的大弟子舍利弗诞生及逝世之处,释迦牟尼亦路经此地。5世纪兴建的古那烂陀大学是中国唐朝玄奘曾经学习的地方。极盛期曾有来自全亚洲1万多名僧人学习并积累研究成果,12世纪因遭到伊斯兰教教徒的侵略而毁灭。据说,当时约900万册的藏书被持续焚烧了六个月。寺始建于5世纪,7世纪时已成为全印度瞩目的大乘佛学中心。极盛时僧众常达万余,兼弘大小乘 ...
王舍城是古印度摩揭陀国的国都,使王舍城闻名于世的竹林精舍是佛祖释迦牟尼修行的地方,四周是岩山围绕的坚固盆地。城壁像中国的万里长城,外壁厚约5米,总长40千米,是印度现存最古老的石造城壁。王舍城分为旧城和新城两部分。后来阿阇世迁都波咤厘城(Pataliputra)后,王舍城逐渐荒废。王舍城位于位于比哈尔邦的巴特那地区。阿育王时迁都波咤厘城,将王 ...
瓦拉纳西(वाराणसी),又称贝拿勒斯,印度教圣地、著名历史古城。位于印度北方邦东南部,坐落在恒河中游新月形曲流段左岸,现有人口100万,该市有各式庙宇1500座以上。主要名胜古迹有:恒河浴场、印度金庙、杜尔迦庙、印度之母庙、拉玛王庙、贝拿勒斯印度大学、新印度金庙、林讷格尔堡。河岸附近的街头巷尾,到处树立着象征湿婆的神柱(被称为“林伽”,即男性生殖器),为印度教徒所顶 ...
佛陀初转法轮的圣地——鹿野苑。在鹿野苑主殿的东南,是佛陀初转法轮之处,有阿育王兴建的佛塔,塔前一根巨大的石柱,柱顶上立着四只面向四方的石狮(此为现在印度的国徽,石狮柱顶现存鹿野苑博物馆内),柱上有铭文,记载着佛陀出家修道和传法的故事……在阿育王塔旁边,就是佛陀授记弥勒菩萨将成当来佛之处。鹿野苑,即 Sārnāth,曾名为 Mrigadāva、Rishipattana、Isipatana,中文另名为仙人论处、仙人住处、仙人鹿园等,位于 ...
察雅仁达摩崖造像刻于公元804年有可靠年代记载,它与文成、金城两公主入藏无关。但是,它所反映的几点史实值得注意:其一,这些佛像石刻就手法与风格而言是相当古老的,大多与唐代有关。其二,它充分体现了唐代时期昌都地区与祖国内地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密切联系。其三,它具体反映了藏族人民对文成、金城两位公主的热爱与敬仰之情,表达了藏汉两 ...
距玉树州首府结古镇东32公里通天河西岸的群山间,有一条长约8公里的峡谷,也就是俗称的勒巴沟。从沟口的“古素赛麻”佛塔往里走不远,有一处古铜色的裸露崖壁,上面是一幅阴线石刻的《礼佛图》,据说这是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留下的遗迹。 《礼佛图》上,释迦牟尼袒上身立于仰莲座上,左手置胸前持一莲花,右手结施与愿印,身后有圆形火焰纹项光和拱形火焰纹龛门,上面刻有华盖。佛祖右手边刻有四个朝佛的人,依次是文成公主的侍 ...
松格玛尼石经城座落在四川石渠县境内扎溪卡草原上,沿途没任何标记·多次打听·多次绕道·费尽了周折终于来到这座有着一千多年历史·始建于格萨尔王时期富有神奇色彩传说的石经城下·站在这里你会感到震撼·整座城堡高约10米,长宽有百米见方,是一座四四方方的石头城。
长庆会盟碑是树立在中国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大昭寺门前的一通石碑,立于823年,唐朝长庆三年二月十四日,时为吐蕃王朝彝泰九年,纪念唐朝和吐蕃王朝长庆会盟。当时正值唐与吐蕃双双衰败之际,为了各自集中精力应付内部严重危机,双方遂决定停止构兵、互相扶助。该碑被誉为"目前人们所知道的亚洲最重要的铭文纪念碑"(载戴密微,巴黎的会议,巴黎,1952年)。
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遗址位于青海省海南州共和县石乃亥乡菜济河南的铁卜加村,是古代连接东西交通的重镇,东距青海湖约15里,是最有名的古城遗址之一。“伏俟”为鲜卑语,汉意“王者之城”。伏俟城遗址位于共和县石乃亥乡政府所在地北部,是青海湖边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遗址略呈正方形。从西宁长途汽车站每天9:45有一班直达 ... ...
早在赤岭(今日月山),唐蕃设茶马互市之前唐就与吐谷浑开始了以茶易马的商贸活动。据《青海风物志•联姻通好》中记载:“唐朝初年,在平定了盘踞金城的薛举后,以送回被隋留作人质的伏允长子慕容顺为条件,遣使约吐谷浑夹击盘踞凉州的大凉王李轨。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伏允出兵助唐灭李轨,唐送慕容顺回青海地区,双方建立了和好关系”。 作为 ...
图一 西海郡故城遗址 西海郡故城 俗称三角城,始建于公元4年,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青海湖东北侧、湟水南岸的金银滩上,城呈梯形,东西长600----650米,南北宽阔600米,城墙残高4------12米,基宽8米,顶宽2米。夯土板筑,夯土层厚6厘米。城有东、西、南、北四门。在城内曾采集到卡约文化夹沙粗陶片、西汉和王莽时期的五珠钱、货布、货泉、大 ...
吉隆沟位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吉隆县境内。严格地说,吉隆沟长度为93公里——从县城驻地宗嘎镇到热索村。该县所属的大部分区域位于喜马拉雅山南麓,县城所在地叫宗嘎镇。由县城往南70公里是吉隆镇,也就是吉隆沟的核心区了。如果没有县城北部20公里外马拉山的凸起和阻挡,喜马拉雅山很可能会被吉隆沟彻底“切穿”。在喜马拉雅山的峰群中,马拉山的海拔并不算突出,但它却成了吉隆沟北面的起点。从此往南,是印度洋暖湿气流徘徊徜徉 ...
冲堆石塔位于吉隆县冲堆村西北,石塔由白色石灰岩质整石雕凿而成。雕刻于7世纪中叶后。冲堆石塔造型具有印度早期佛塔特点。 基座宽约2.6米,通高2.3米。须弥座式,座体通高约30厘米。梯形塔座位于基座之上,下底边长1.36米,上边长1.34米,座高约30厘米。塔身为一上小、下大的半圆形覆钵,下部雕刻覆莲一周。塔身高约6米,其上承以塔刹。覆钵之上有一方形平头,高14厘米,上承相轮“十三天”,相轮高约40厘米。塔刹顶部为圆 ...
武山水帘洞石窟位于甘肃天水武山县城东北25公里处的钟楼山峡谷中,现有水帘洞、拉稍寺、千佛洞、显圣池四个单元,为丝绸之路东线上一处重要的石窟寺院。始建于十六国时期的后秦,经北魏、北周、隋、唐、五代至元,历代屡有修建。其中以拉稍寺、千佛洞的摩崖题记、雕塑作品、壁画及木构遮檐最为珍贵。现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石窟内有享有亚洲之最的露天 ...
唐蕃古道在河州河州老马一、唐蕃古道唐蕃古道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条非常著名的交通大道,也是唐代以来中原内地去往青海、西藏乃至尼泊尔、印度等国的必经之路。它起于陕西长安(西安),途经甘肃、青海,至西藏逻些(拉萨),全长三千余公里。整个古道横贯中国西部,跨越举世闻名的世界屋脊,联通我国西南的友好邻邦,故亦有丝绸南路之称。唐蕃古道的大致走向为:从陕西西安市出发,过咸阳,沿丝绸之路东段西行,越陇山,经甘肃天水 ...
甘肃省土门关,藏语名霍尔藏香告,曾是茶马古道的重要关口,位于临夏县马集乡关滩村190米处,东距临夏市33公里,西距夏河县拉卜楞镇75公里,海拔高度2170米。
大震关亦称陇关,位于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是唐中叶以后防御吐蕃的要地。在今甘肃清水县东陇山东坡。唐中叶以后为防御吐蕃的要地。 在陕西陇县西陇山下,即陇关也。章怀太子曰,陇关,陇山之关也。今名大震关。《元和志》:大震关,后周置,汉武至此南雷震,因名。《唐书地理志》:汧源县西有安戎关,在陇山,本大震关,大中六年防御使薛逵筑,更名。《通监江》:“自薛逵徙筑安戎关,由是汧陇之人,谓大震为故关,安戎为新关 ...
临潭,古称洮州、临洮,因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得名。曾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西羌人故乡,也是“唐蕃古道”的咽喉、古四大茶马司之一。临潭,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接合部。古称洮州、临洮,因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流经得名。曾为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的西羌人故乡,也是“唐蕃古道”的咽喉、古四大茶马司之一。海拔在1900至3926米之间,如今生活着汉、回、藏等10多个民族。5月 ...
克才城址 2004.5.10. 第七批 共和县曲沟乡克才村 唐(始建) 古遗址克才吾堡古城 : 位于青海共和县曲沟乡克才村西山顶。由前、后两城组成,前城东西110米,南北80米;后城东西120米,南北150米。前、后城整体为葫芦形,均开北门。为唐代城址。
在青海湖西的布哈河谷草原上,有一座沉睡的北朝古城,其规模与秦代阿房宫主体建筑相当。这很可能是吐谷浑某一个尚不为人知的王城,对它展开科学发掘和持续研究,有望推进青海历史上一系列学术问题的解决。 夏日的青海湖,波光粼粼,一泓澄碧。环湖草原上,牧草茵茵,牛羊成群。 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任晓燕安排下,该所考古队员蔡林海、王 ...
北古城位于湟源县城关镇光华村东,俗称二架梁上。这里是湟源峡西端。二架梁高出湟水50-80米,北高南低,北连大山,南端延伸至湟水岸边,将湟源峡西出口封闭,形成了天然的屏障,青藏公路与铁路经此皆凿洞通过。山梁分南北两部,南部呈长条状,东侧为悬崖,西侧呈缓坡状。北部前宽后窄呈梯形,北接大山山根。南部及西部边缘为断崖。东西各为沙沟,东沙沟东形成冲积扇面。古城坐落在山梁北部,东西南三面城墙直接沿山梁断崖修筑,城墙 ...
平安驿自古交通便利,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汉羌争夺的焦点地区,东汉时期的汉羌之战(大规模的就有三次之多)一直伴随到东汉灭亡,海东市平安区自古号称“血泪之城”。古代内地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南线的重镇之一,是“唐蕃古道〔起点是唐都长安,终点是吐蕃都城逻些〕的重要驿站,是汉藏友好民族团结《千年平安路》的黄金分割点。昔日的安夷,今日的平安,是我们伟大祖国美丽富饶的一角,在波澜起伏的历史长河中,这块历史 ...
被誉为“海藏咽喉”、“茶马商都”的青海湟源丹噶尔古城。丹噶尔,即藏语“东科尔”的蒙语音译,意为“白海螺”,地处黄河北岸,西海之滨,湟水源头,距西宁市40公里。黄土高原与青藏高原在这里结合,农耕文化与草原文化在这里相交,唐蕃古道与丝绸南路在这里穿越,众多民族在这里集聚,素有“海藏咽喉”、“茶马商都”、“小北京”之美称。
湟源县境内的唐代古城堡。公元7世纪初,唐在青海境内除设置郡县外,并设置了诸多的军、城、军事据点。这些军、城据点皆筑有城堡,仅在湟源县境内就有北古城、克素尔、申中、北古台、古营盘、茶汉素、大小方台等7处。这些据点有的迄今保存尚好。在湟源县南境日月山乡哈拉库图村附近有座山,人称大、小方台。山上有座古城,建于悬崖绝壁之上,地形险峻,易守难攻,这就是唐蕃双方多次易手、反复争夺过的石堡城。石堡城的争夺战虽然导致 ...
科哇古城位于循化撒拉族自治县白庄乡斜昌沟河与起台河交汇处。古城南宽北窄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周长约10000余米,东墙与北墙沿两河河岸修筑。东西开门,东门位于古城东北角,西门位置在西城墙偏北,东、西两门有直通大道。 夯土筑,因系用砂土堆筑,夯层厚度不清,东城墙部分坍塌,其他保存尚好。城墙高约10米、基宽6米,城仙大道北为居住区,大道南部有零散 ...
《大唐天竺使出铭》拓片日本人撰写的王玄策事迹的小说发现唐碑的山崖 提起文学名著《西游记》中唐僧的原型——玄奘法师,可以说是在中国妇孺皆知,然而在同一时代还有一位人物,他的事迹与玄奘法师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可是由于命运不济,如同一个弃儿,被扔出史书典籍之外,只留下只言片语,多少年来湮没在历史的烟云中不为人知。
勒巴沟摩崖位于玉树县巴塘乡勒巴社勒巴沟内。摩崖始刻于唐太极元年(712年)左右,天宝元年(742年)竣工。由古秀泽玛、吾娜桑嘎、恰冈和泽琼沟四处石刻组成,石刻面积330平方米。主要内容有古秀泽玛《公主礼佛图》、《三转法轮图》摩崖线刻、吾娜桑嘎《佛诞生图》摩崖线刻及古藏文刻经、恰冈大日如来佛浮雕、泽琼沟108座佛塔摩崖线刻。
文成公主庙,别名“加萨公主庙”,相传系唐代藏民为纪念文成公主而建。它位于青海省的玉树藏族自治州,地处青藏高原东南部的“三江之源”,始建于唐代,有1300多年历史,是唐蕃古道的重要文化遗存之一,为青海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已被列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昌珠寺 昌珠寺位于西藏自治区乃东县昌珠镇,是西藏最早的佛殿之一。(上图: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塑像) 昌珠寺创建于吐蕃赞普松赞干布时期(7世纪中叶),为松赞干布与文成公主在南山居住的宫殿。相传寺址为文成公主选定,松赞干布化身为大鹏,降服当地恶龙后才得以建寺。在藏语中, 昌的含义是鹰,珠是龙的意思,昌珠寺因此而得名。(上图:昌珠寺转经回廊) 昌珠寺面积为4667平方米,长81米,宽57.6米,有21个大小殿堂和 ...
布达拉宫位于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的红山上,是西藏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布达拉宫是历代达赖喇嘛的冬宫,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中心。布达拉,梵语意为“佛教圣地”。7世纪时,吐蕃赞普松赞干布为迎娶文成公主在红山上修建此宫。相传今布达拉宫内的曲结哲布(法王洞)和帕巴拉康(帕巴殿)为当年的遗存。到了清顺治二年(1645年),达赖五世受 ...
塔尔寺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涅中县鲁沙尔镇,据省会西宁市25公里,是明清时代重要的藏传佛教寺庙建筑群。 (上图:宗喀巴像) 塔尔寺藏语意为“十万身像弥勒洲”,因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诞生于此而闻名于世,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俗称“黄教”)的六大寺院之一。该寺历史可以追溯至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宗喀巴的母亲于此地修塔。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塔旁建起一座小殿,应为塔尔寺建造殿 ...
夏鲁寺 夏鲁寺坐落于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东南约25公里处,是藏传佛教夏鲁派的祖寺。 夏鲁寺始建于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后塌毁于地震。元延祐七年(1320年)重新修建。元时把持寺政的地方势力阶氏家族曾受封为万户长,夏鲁是西藏三十万户之一。十四世纪中叶,阶氏家族迎请当时喇嘛教著名僧人布顿·仁钦珠(1290~1364年)主持寺务,寺院重新修建,并以该寺为中心创立了藏传佛教夏鲁派,又称布顿派。 现寺院仅存有大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