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玛包类石堆墓
阿玛包类石堆墓 : 位于和布克赛尔县谢米斯赛山 口。东经85°28′30″,北纬46°40′,海拔1 360米。有石堆墓6座,分两组坐落在山口中,相距约1公里,其中南边一组3座,高0.2~0.5米,直径3~6米;北边3座高0.5米,直径约5米。
阿玛包类石堆墓 : 位于和布克赛尔县谢米斯赛山 口。东经85°28′30″,北纬46°40′,海拔1 360米。有石堆墓6座,分两组坐落在山口中,相距约1公里,其中南边一组3座,高0.2~0.5米,直径3~6米;北边3座高0.5米,直径约5米。
阿腊勒托别岩画 : 位于阿勒泰市西北8.5公里的低山沟中。东经88°43′,北纬47°51′45″~47°51′46″。有岩画两幅,凿刻物主要为动物,有羊、鹿,也有部分圆形模糊不清的几何形图案。
阿腊勒托拜墓葬 : 位于青河县查干郭楞乡玉什库勒山间盆地,玉什库勒达坂上面。东经90°50′9″~90°50′10″,北纬46°54′16″~46°54′17″。 6座石堆墓,有的环绕有石围圈,最大的直径24米。
阿拉尔旧城遗址 : 位于和静县南哈拉木登,由此向东南至焉耆县城61公里。旧城分两处。一处在沙岭西北隅,为椭圆形,周长约1 148.7米。 南墙长约110米,高约1米,已颓。东、西墙时断时续,东墙长90米。城中全是戈壁,未见遗物。城北有查墩渠和巴尤家大渠(锡科沁大渠)。城东另有一遗址,长468米,中宽48米,北面遗址尚存,墙西有一个大土堆和两个废址,中部和东面也存有土 ...
阿克札泽克墓葬 : 位于吉木乃县托斯特乡西南约11公里。东经86°,北纬47°14″06″~47°14′07″。有15座石堆墓,直径5~8米,高0.4~0.8米,石堆呈南北排列。
阿克吐别克墓群 : 位于尼勒克县克令乡阿克吐别克村北100米。 东经82°16′42″,北纬43°49′。在河谷阶地农田中长1公里,宽300米的范围内有土墩墓15座,大致分两排呈南北排列。偏东一排为4座大型墓,高2~2.5米,直径30~40米,封顶明显塌陷,表面铺卵石。西面十余座,皆为封堆高0.5~1米,直径10余米的小墓。墓葬中曾出土箭镞、陶器等文物。
阿尤沟口墓群 : 位于新源县则克台镇西约6公里的阿尤沟口。东经83°12′24″,北纬43°32′29″。在巩乃斯河北岸,河吾拉勒山南麓阿尤沟口东西约2公里,南北1.5公里的山坡地段约有土墩墓110座。封堆皆为圆丘形数个或十多个为一组,呈南北方向排列。其中,高约2~4米,直径20~30米的大型封堆13座,有的顶部塌陷;其他的墓葬高度0.5~1.5米,直径7~20米,部分封堆表面 ...
阿奇土墩遗址 : 位于焉耆县新青牧场紫泥泉子东北5公里,西边与阿希土墩形成东西一线。土墩遗址在一长方形土台上,附近红陶片、烽渣甚多,似为古代烽墩。在土墩旁有房屋建筑遗迹,西面有类似窑房灶灰土,堆积甚厚。土墩北至阿克墩,西至阿希土墩,周围约数十里,沙丘棋布,时露高高低低建筑。当地人曾拾到金子、铜钱、残磨石等物。1928年,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考察 ...
阿希土墩遗址 : 位于焉耆县四十里城子巴扎西南约20公里,博尔海南面2.5公里。遗址周围有若干高高低低的断墙,形成一小城圈,周约360米左右,残墙高约4~6米,半被浮沙掩埋。遗址一带陶片散布甚广,有的红陶片上涂红衣及画紫色条纹。先后北城有烧木炭的窝房残迹,炭渣尚存。 在附近还另有一土墩,形状与上述土墩相同。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推断此土墩为纪元前后遗 ...
阿勒同霍加墓 : 位于吐鲁番市艾丁湖乡政府北5公里。占地面积660平方米,建筑面积330平方米。拱拜孜内有用黄金粉饰而成的雕像。“阿勒同”系维吾尔语,意为黄金。
阿勒马勒墓群 : 位于察布查尔县城东南40公里坎乡阿勒马勒村一带。东经82°28′20″,北纬43°33′ ~43°33′34′,海拔1 258米。阿勒马勒村坐落在乌孙山东段北麓的阿勒马勒河谷,墓葬主要分布在村南河谷中和河谷东西两侧的坡地上,计有200余座。沟谷以西台地西至库鲁斯沟边缘,整个谷地上约有150座墓葬。均有封堆,多为石堆,少量为土墩,表面不见卵石。封堆高0.2 ...
阿克亚孜岩画 : 位于昭苏县南60余公里的阿克亚孜沟与科布尔特沟交叉处,东经81°09′,北纬42°35′,海拔2 180米。岩画凿刻在阿克亚孜河南岸断崖巨石上。画面正中为一右手执花、左手托一圆状物、盘腿坐在莲花台上的佛像;佛像两侧布满了蒙、藏及哈萨克文字,其间尚刻有几只大角羊、一颗五角形图案等。巨石西面刻着两只山羊、一条狗和一人形象等,巨石东面是几只 ...
阿克牙孜石人 : 位于昭苏县阿克牙孜沟口斯木塔斯,亦称“撒姆塔什石人”。有石人2尊,南北排列直立于草地上。偏北的一尊高1.4米,石人肩颈分界明显,雕刻出了头、颈肩、手臂等。脸呈长椭圆形,圆头。三角状下颏,眉弯曲,鼻窄而长,髭曲翘,角状口,眼睛呈菱形。雕刻了衣饰,右臂横屈,手作执杯状;左臂屈,手握刀柄。偏南的一尊,高1.1米,宽0.28米,厚0.26米。 刻石呈长方 ...
阿克托别墓群 : 位于巩留县城西偏北约27公里,阿克托别乡阿克托别村南农田中,村北约1公里是伊犁河。东经81°55′20″,北纬43°34′19″~43°35′41″,海拔760米。在南北约3公里,东西0.5公里范围内,有土墩墓14座。其中,大型墓3座,分布在伊巩公路两侧,南北排列。封堆高约3米,直径30米,其余11座分3排列于村南农田中。封堆多遭破坏,有的所剩无几。封堆中多卵石 ...
阿克塔木墓葬 : 位于阿勒泰市阿拉哈克乡塔尔浪村东南12公里。东经 87°44′12″,北纬 47°51′ 55″ ~47°51′56″。有石棺墓、石堆墓和环石圈墓,共计7座。其中,石棺墓大者长3.4米,宽3.4米,环石圈墓直径6米,石堆墓直径10米。墓地有石人一尊。
阿克塔木墓群 : 位于特克斯县乔拉克铁热克乡阿克塔木村东侧。东经81°46′55″,北纬43°06′51″。在丘陵草原上长1公里,宽0.8公里的范围内,有墓葬约60座。大多呈南北向排列。其中,大中型墓约20座,高1~3米,直径20~40米;其余为高0.5米,直径5~10米的小型墓。以土墩墓为主,封顶铺卵石,有少量的小型石堆墓。
阿克沟口墓群 : 位于尼勒克乡木斯乡吾吐羊场东10公里。东经83°04′,北纬43°33′29″,海拔864米。在沟口两侧山前地带东西5公里,南北4公里地段,有土墩墓约85座。其中,高2~3.5米,直径20~30米的大型墓6座;高1~1.5米,直径15~20米的中型墓10座;绝大多数是封堆在1米以下,直径5~10米的小型墓。墓葬顶部多铺有卵石。
阿东确鲁岩画 : 位于温泉县城西约50公里,东经80°04′10″,北纬44°59′10″,海拔约2030米。与苏鲁北津岩画隔博尔塔拉河相望,基本处于同一经纬度,南北相距不足10公里。 “阿东确鲁”,蒙古语,意为“马群一样的石头”。这里一个个巨大的石头犹如一匹匹骏马,十分形象。岩画就凿刻于群马石上。每幅图像根据岩石的面积大小而定,雕凿的动物多寡不一,多者可达30余 ...
阿尔泰山岩画 : 分布在阿尔泰山南麓—市(阿勒泰市)六县(青河、富蕴、福海、布尔津、哈巴河、吉木乃)境内,东起与蒙古接壤的青河县,西至与原苏联毗连的哈巴河县和吉木乃县。 在绵延1 000余公里的一些山地崖壁和低矮山丘岩石上。目前已发现的岩画有: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多阿特沟和雀儿沟,阿勒泰市西哈提海,阿勒泰市将军山,阿勒泰市蛇川,阿勒泰市乌拉斯特,阿勒 ...
阿尔斯兰汗墓 : 坐落于距喀什市中心东南部2.5公里的吐曼河畔。阿尔斯兰汗,意为“狮子汗”,与布格拉汗(公驼汗)均为喀喇汗王朝大汗的封号,并非人名。此处所指的阿尔斯兰汗,即970~998年在位的王朝大汗奥布·哈桑·阿里·本·木萨·阿尔斯兰汗。 他在与和田佛教大军的激战中,于998年战死于奥达木麻扎,身子被弃于阿拉甫,首级被敌方带回喀什噶尔,后喀喇汗王朝大 ...
阿艾提沟岩画 : 位于奇台县北塔山牧场境内,西部距牧场场部约8公里。岩画在阿艾提沟托乎达毛拉冬牧场山间的一块岩石上,画面表现的是一幅生动的放牧图。图中有一间牧人的房子和行进着的牧群,三只北山羊走在最前边,身后有十五匹马和一峰骆驼,其中一匹小马驹站在一匹大马的脖颈上,一条牧犬紧随马群,一个牧人站在一匹公马背上。
阿乌子墓葬 : 位于昭苏县城东南29公里,地处沙尔霍布乡苏窝克拖阿依村西的阿乌子谷口。东经81°18′,北纬42°55′30″,海拔1 537米。墓地北濒特克斯河,河北是阿克塔拉乡。在南北1公里,东西300米的范围内,有墓葬110座。在墓地南端顺谷北流的小溪旁,为十余座用卵石铺成的方形石堆墓,石堆微微隆起,约3~4米见方;在其北的扇形坡地上,散布着约100座大小土墩墓,分 ...
阿魏滩故城 : 位于呼图壁县阿魏滩西3.5公里,濒临呼图壁河,占地面积18 500平方米。民间称“元城子”。城墙已全部坍塌,据初步考证,故城建于宋元时期。
阿史不来城 : 中亚古城名。杜环《经行记》阿史不来城。故址在今哈萨克斯坦之奥依塔尔城。
阿什里岩画 : 位于昌吉市阿什里乡阿什里村境内,在距村北约3公里的达勒汗拜山上,有两块相距不远的岩石,上面凿刻着岩画。一块岩石上凿刻有一只盘羊,站立不动;另一块岩石上是一大一小两只北山羊,正昂首行进,旁边还有一些辨认不清的画面。
阿什勒岩画 : 位于哈巴河县库勒拜乡喀拉阔布村,阿尔泰山系低山带山间盆地边缘裸露的岩石上,此地在阿什勒自然村东北1公里。东经86°19′31″~ 86°19′32″,北纬48°17′34″~48°17′35″。在大约2000平方米的范围内,有岩画20余幅,凿刻有鹿、马等,还有呈舞蹈状的人物形象以及较粗糙模糊的食肉类的动物岩画。
阿什勒墓葬 : 位于哈巴河县库勒拜乡喀拉阔布村,东经86°17′57″~86°17′58″,北纬48°17′34″~ 48°17′35″。有石堆墓一座,直径7米,高0.8米。
阿热墩墓群 : 位于察布查尔县城西南37公里琼博拉沟口西侧的山前坡地上,隔沟东与琼博拉墓地相邻。东经80°59′06″,北纬43°31′~43°32′。在南北约2公里,东西约150米的范围内有约140余座墓葬。其中,阿热墩村南约100座,村北路旁40余座。均为土墩墓,大多较小,三五成行,南北排列。 封堆表面有的不铺卵石,有的铺少许卵石,部分顶部铺圆形卵石圈,个别封堆四周 ...
阿肯舍墓葬 : 位于布尔津县都拉依提乡阿肯舍村东南约3公里。东经87°02′14″~ 87°02′ 15″,北 纬47°43′39″~47°43′40″。在布尔津河南岸较平坦的地方,有石堆墓8座,分三组排列。其中,石堆最大者直径20米,高1.5米,其余直径在10米左右,高0.5米。
阿克土麻扎 : 墓葬名。位于阿克陶县皮拉勒乡东南7.5公里。墓地上常插着五颜六色的旗子。相传阿拉伯传教士霍加帕合拉木霍加同他的弟弟霍加帕合拉木帕克霍加曾来此做乃玛孜,其后该墓地便成为这一带有名的麻扎而插上白、黑、蓝、红等多种颜色的旗子,得名为阿克土格麻扎。“阿克土格”,维吾尔语意为“多种颜色的旗子”,后来音变为阿克土。
阿克希墓葬 : 位于阿勒泰市切木尔克乡阿克希村西南1公里,东经87°50′32″~87°50′33″,北纬47°47′28″~47°47′29″。有石堆墓10座,排列无规律。其中,石堆最大的直径10米,高1.5米。
阿克其墓葬 : 位于特克斯齐勒乌泽克乡阿克其村西北1.5公里。东经81°43′09″,北纬43°14′32″。在长约500米,宽50米的农田中,有三座大型土墩墓。高约3米,直径30余米,封顶稍塌陷。
阿合图故城 : 位于英吉沙县西北约50公里。城为方形,每边长120米,地面散存陶片很多。旧记载谓此即汉时的桢中城所在,未得实物证据。 当地农民呼之为阿克巴西汗城,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阿古柏故城 : 位于温宿镇老龙泉东北100米,东经80°15′10″,北纬41°16′31″,海拔1 170米。清同治六年(1867),阿古柏侵略军侵占温宿后,修筑此城,盘踞10年之久,故当地人称之为阿古柏城。城墙按地势而筑,西面、南面不见墙垣,北墙残长80米,墙基宽2.2米,顶宽1.8米,用土坯筑成,墙高2米。在城中部有一座120米的长方形土台,高约10米,部分地段已塌毁,黄土台约6米处 ...
阿东沟墓地 : 位于哈密市沁城乡阿东沟村东北 1 公里,东经94°27′25″,北纬42°48′53″,海拔1 720米。墓区内有20余座墓葬,均为石堆墓。墓间距离100~300米不等,墓区西南部有两处比较密集的石堆丛,相隔100米,堆中各有一个用大石块垒砌在正中的大石圈,直径8~10米。遗物为少量夹砂陶片,陶色为红、灰、灰皮红胎三种,为汉代前后的古墓地。
阿布塔尔墓 : 元代墓葬。古墓位于阿克苏飞机场跑道西侧,东距机场候机厅800米,南700米处为机场保养间和居民点,西10米处有南北向干沟。墓葬形制系早期伊斯兰拱拜孜形,墓祠残破,呈方形,边长各4.5米,顶部残高3.5米。整个建筑用长0.4米、宽0.26米、厚0.08米黄土坯砌筑。墓祠四面墙上均开有高1.24米、宽0.66米、厚0.75米的小门,门顶呈三角形。墓主阿布塔尔系元代 ...
阿布那什城 : 元代古城名。位于伊宁县阿热吾斯塘乡阿布那什村西2.5公里,西北距伊宁县城19公里。 古城址北依天山科古尔琴山,南临伊犁河,西邻布拉克把什城和可坦买里城。东经81°37′22″,北纬43°49′38″,海拔700米。城址作长方形,南北长230米,东西宽140米,城周740米。墙基残存,夯土筑成,高0.5~2米不等,宽10米左右。城内建筑遗迹皆已不存,只有一些夹砂红 ...
阿禄迪城 : 中亚古城名。古康国都城。故址在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城附近。
阿力麻里 : 元代城名、地区名。 ①城名。《元史》阿力麻里,耶律楚材《西游录》、李守常《长春真人西游记》阿里马,刘郁《西使记》、《元史》阿里麻里,意为“苹果城”(按:当地民族语言阿力麻“Alma”意为“苹果”)。该城据传于16世纪初被毁。阿力麻里故址说法有二:一是《新疆图志·道路志》以为,故城遗址当在今新疆霍城县北之旧城;一是我国考古学家黄文弼以 ...
阿勒吞城 : 唐、宋、元代城名。 位于新源县城西10公里的新源镇阿勒吞库尔干村北,南倚天山山脉,北临巩乃斯河支流恰合博河。东经83°04′44″,北纬43°25′30″,海拔867米。城作方形,南北长180米,东西宽188米。夯土筑城,城垣保存基本完整。城垣顶宽2~5米,底宽12~17米,高5~7米。夯层厚0.08~0.12米。局部地段有土坯补筑痕迹。东西墙中部各有一个较低洼的缺 ...
阿克奇城 : 位于新源县城东北、则克台阿克奇村南200米。其北倚阿吾拉勒山,南濒巩乃斯河,新源至库车等地的天山公路在城北通过。东经83°21′13″,北纬43°29′18″,海拔859米。城址为不规则的方形,北墙长240米,东墙长220米,西、南两面不见城垣遗迹,因城下即是巩乃斯河河床,城垣或被河水冲毁,或是以河设防。城垣为夯土筑成,现存宽度6~10米,高1~2米。北墙中 ...
阿克炮台 : 古遗址。位于皮山县木吉乡与藏桂乡的交界处,西北距木吉乡政府9.8公里。“阿克”,维吾尔语,意为“白”,因炮台用白黏土抹面,故名。炮台为方形,用土坯砌筑,残高约4米,长宽各约4米。据说是古代烽燧遗址。
墩买来遗址 : 位于鄯善县连木沁乡墩买来村(意为“山梁村”)东南约1公里,东经89°57′~89°58′,北纬42°51′~42°52′,海拔约300米。该遗址地处火焰山北的山前地带,面积大约28万平方米,东西长700米,南北宽400米。遗址西北处是墩买来古墓群。 采集有石磨盘、打制石器、铜器等,还有不少彩陶片。遗址虽被沙土覆盖,但自然状况好,不见人为破坏现象。据推断,遗 ...
马衔山玉矿(又称玉石山)位于临洮县上营乡和峡口镇境内,地理坐标为东经104°17′,北纬35°39′6″;
第四隧位于破城子遗址南面五公里处,北纬41°45′4″,东经100°55′26″。当年贝格曼标号P1,蒙古语称保都格。一九三〇年出简一枚。上世纪七十年代对第四隧的发掘时在一九七四年九月二十五日至十一月五日,历时四十天。开探方两个,出简一百九十五枚,加上采集简六十七枚,共二百六十二枚,其他文物一百零五件。
七个星老城唐代窖藏遗址位于焉耆县七个星乡东北约2公里的老城村三组居民点中。东经86°18'56",北纬42°01'21"~42°01'22"。时代:唐代。无保护级别。1989年村民在宅边自留地用推土机推土时发现的。出土文物五件,皆为银质器皿,三碗二盘。最大的碗:口径约20.5厘米、高8厘米;小者,口径16.2厘米、高7.4厘米。内口沿下饰莲花瓣纹与连珠纹、外口沿 ...
额济勒克遗址位于新和县大尤都斯乡西南,直线距离22公里处,当地名叫仓塔木。东经82°16'41",北纬41°03'17",海拔高度为980米。遗址位于来合买协尔古城北约2公里,仓塔木北约1公里处的一片波状流动性沙丘地中,遗址西400米处有一株独立的胡杨树,树旁有一废弃的房址和一条南北向的小路向南、北伸入沙丘之中。该遗址与来合买协尔古城位于一条直线上, ...
散甫萨克土墩又名“萨克萨克墩”遗址。位于库车县老城综合加工厂北约100米处,东北距龟兹故城北墙约250米。东经82°56'05",北纬41°43'10",自治区文物保护单位。土墩遗址周长约133米,残高约9米,南壁较高且直,其余三壁均较平缓,顶部东西长约22米,南北长约17米,夯筑,夯层厚7~20厘米。
疏附亚吾鲁克遗址位于疏附县伯什克然木河畔浩罕乡亚吾鲁克村。东经75°59'~75°60',北纬39°34'~39°35',海拔1350米。时代:唐一宋。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七十年代遗址被发现,1990年文物普查后方见有调查资料刊布。1992年曾发掘。乌喀公路东西穿越遗址,将遗址分为南北两部分,南部面积约南北长900米,东西宽450米。在遗址上发现有窑、佛教遗址、房屋及 ...
塔什库尔干穹托卡依居住遗址位于塔什库尔干达布达尔乡东南叶尔羌河上游穹托卡依自然村境内。东经76°10'、北纬36°39',海拔2640米。时代:公元5世纪前后。无保护级别。该遗址系1990年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遗址位于叶尔羌河北岸,面积约1000平方米。据当地介绍,在遗址上曾有少量的石头房屋,并发现有石碗和铁锅等遗物。而在叶尔羌河上游像穹托卡依村这样 ...
《阙特勤碑》(图16)竖立在一块不大的方形碑座上,碑座长159厘米,宽112厘米,高度不详,凸出地面十几厘米。石碑青石质,高327厘米,宽132厘米,左侧厚46厘米,右侧厚45厘米。碑的边角切削过,形成倒角,倒角处也刻满鲁尼文。图16 竖立在原野上的阙特勤碑碑的正面朝东,碑额与碑身一体雕凿而成,碑额为两螭龙相对,不过左侧缺一角,为雷击所致。阙特勤碑 ...
兴地岩画位于巴州尉犁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二师32 团甘草厂东约7公里的库鲁克塔格山兴地河谷中,东经87 056ˊ54〞,北纬41 010ˊ16〞,海拔1 409米,距营盘古城遗址约30公里,距尉犁180公里。从兴地开阔地进沟,沿一条小溪东进约10公里,就来到了位于溪流边岩石上的岩画前。兴地岩画是新疆发现较早的大型岩画,有3 000多年的历史,估计是古代北方塞种人进入 ...
纳德利土丘(坐标北纬37°23′45.3″、东经57°55′06.4″)位于阿特拉克(Atrak)河上游河谷,就坐落于今天的希尔凡县城旁。古代的旅行者要前往阿什哈巴德,纳德利是必经之路。根据前人的地表调查,纳德利遗址为一圆形土丘,现高20米。2016年3月,南京大学与伊朗文化遗产和旅游研究所签订合作协议,拟于今后五年在伊朗的北呼罗珊省开展考古、文物保护和水下 ...
罗布淖尔遗址:罗布淖尔是一个地域名称,范围很广,细石器遗存在这一地区有广泛分布,从考古调查结果来看,主要分布在孔雀河进入罗布淖尔的三角洲地带,以及孔雀河下游的小河,楼兰故城附近和距楼兰古城西南约50公里的LK海头古城周围。此外在现已干涸的罗布淖尔湖床西北边缘也有一些细石器较集中的点发现(33)。罗布淖尔遗址发现的细石器从制作技术上分, ...
喀尔墩遗址(简称:89KR):约在野牛泉遗址同纬度东200公里,遗址面积和文化面貌与野牛泉遗址基本相同,1988年7月阿尔金山自然保护区宋炳轩同志调查时,曾在此采集到较好的细石器17件,大致可分为圆头刮削器、鸟嘴状器、石柱、石片、小石叶等。喀尔墩遗址的年代与野牛泉遗址的年代大致相同(30)。
克拉玛依遗址:位于克拉玛依市区东南约20公里。地理座标:东经85°05′16″,北纬45°28′23″,地处玛纳斯河下游的枯河道岸边及不远的范围内。石器分布得较分散,调查者在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700米的范围内共采集石器200多件。从石器的外观上看,其选料主要是硅质岩、玛瑙石等。石器主要有:石核、石片、细石叶、细石叶双边刮削器、细石叶鸟喙形尖状 ...
野牛泉遗址(简称:89AY):位于女若羌县阿尔金山腹地祁曼格乡境内。地理座标:东经87°54′30″,北纬36°53′45″,海拔4530米,面积约12000平方米。文化遗物发现有成形石器46件,有楔形细石核、细石叶、刮削器等。这里的石器标本,总体看制作比较粗糙,石器的加工主要是由劈裂向背面,石核有表现早期特征的楔形石核(29)(图十五)。野牛泉遗址的年代 ...
巴什康苏拉遗址:位于于田县南约77公里处,克里雅河上游南岸的第三台地上,是一处河湾地带。文化遗物发现有:石核、细石叶、刮削器和石镞等,另外还有石片。石器以细石器为主,质地为硅质岩和叶岩等。石核有柱状石核和扁而宽的石核。细石叶一般两侧也近于平行,有单脊和双脊两种,横剖面呈三角形和梯形。刮削器分为圆头、直刃、凹刃、双刃等几种,石镞分凹 ...
乌帕尔遗址:位于喀什地区疏附县乌帕尔乡西南喀让古亚尔冲沟北岸的霍加阔那勒和乌帕尔乡西北索赛厄肯河北岸的苏勒塘巴俄两地,实为两个遗址。霍加阔那勒遗址地理座标:东经75°31′31″—32″,北纬39°16′30″—31″,海拔高度约1450米。苏勒塘巴俄遗址地理座标:东经75°30′29″—30″,北纬39°18′24″—25″,海拔高度1472米。这两处遗址共采集遗物 ...
柯坪遗址:位于阿克苏地区柯坪县西南,属柯坪塔格山与艾外衣塔格两山之间的萨尔干盆地的东缘,在乌旦库勒泉水汇合苏巴什河流出口处,古干三角洲阶地表面。调查者在此采集细石器标本300余件。石料一般为灰绿色硅质岩、燧石。石器有细石核、刮削器、尖状器等。刮削器边缘呈锯齿状,有细致加工痕迹。尖状器尖端可能经常使用,而似乎象磨制痕迹。石核上有明显 ...
阿斯塔那遗址:位于吐鲁番市三堡乡喀尔桑买亥来村西北戈壁砾石地带。地理座标:东经89°31′44″,北纬42°50′52″。海拔—25米。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末,先后有吴震、中科院考古所、西北大学考古专业以及吐鲁番地区文物普查队对阿斯塔那遗址都进行过调查,共采集石器遗物760余件,石器中有打制石片石器和细石器,打制石器有:石片刮削器、修整石 ...
雅尔湖遗址:位于吐鲁番市亚尔乡亚尔湖交河故城土崖及与之邻近的西土崖之上,即交河故城西南三道沟与四道沟之间的台地上。遗址北面有古墓群。从该遗址采集的细石器标本有石核、石核制品、刮削器、尖状器、石片等。采集标本中打制石片占比重较大,一般石片宽大于长,形制不规整,边刃均见第二次加工及使用痕迹。遗物中相对比较,细石叶占比重较小,在这里见 ...
二村遗址:位于鄯善县东巴扎回族民族乡二村,在乡政府东南约1公里。(二村又称作“阔什土尔”,“阔什”维语意谓“双的”、“双重的”,“土尔”是烽火台或了望塔的意思,因村里原有一双烽火台而得名。)地理座标:东经90°14′—15′,北纬42°51′。调查者在二村遗址调查时,曾采集到陶片28块,石制品6件。其中刮削器2件,石片3件,石核1件。陶片以夹粗 ...
阿克提热克遗址:位于鄯善县辟展乡开契克村东南约800米处。地理座标:东经90°11′—12′,北纬42°50′—51′。石制器采集到59件,其中有部分是没有加工和使用痕迹的石片。石器中有扇形刮削器、刀形刮削器、单刃刮削器和双刃刮削器、尖状器等。其中扇形刮削器和刀形刮削器较典型。调查者认为,该遗址为新疆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址(19)。
塔西肯艾热克遗址:位于鄯善县鲁克沁镇三个桥村南约1.5公里。地理座标:东经89°48′—49′,北纬42°43′—44′,海拔高度—6米。文化遗物发现有:椭圆柱状石核、锥状石核、细石叶、石箭镞、小圆形刮削器、圆头刮削器、双刃刮削器、敲砸器等,还发现很少夹砂红陶片。石制品大多数石质为硅质岩。其中的细石叶和细石核为典型的细石器产物。从文化面貌上看, ...
洋海阿斯喀勒买来遗址:位于鄯善县吐峪沟乡洋海阿斯喀勒买来村西北约3公里的戈壁上。地理座标:东经89°39′—40′,北纬42°48′—49′,海拔高度—37米。文化遗物有石核、尖状器、刮削器、斧形器等,其中刮削器有鞋底形、五边形等。斧形器形状象靴,柄短,刃缘采用交互打击法制成(17)。该遗址与迪坎尔遗址发现时间相同,其时代为2500年以前。
克孜勒库木遗址:位于鄯善县连木沁乡丘旺克尔村西南约3公里。地理座标:东经89°54′—55′,北纬42°50′—51′,海拔高度260米。文化内涵石器很少,石片量较大,比较典型的器物有加工的细石叶、石核、斧形器。斧形器高9.6,最大宽7.5,最大厚2.5厘米。台面保留砾石自然面弧形。形似宽刃斧、弧刃、刃缘由交互打击而成。柄部横剖面呈梯形,刃缘部横剖面呈 ...
迪坎尔遗址:位于鄯善县迪坎尔乡迪坎尔村东南约800米处。地理座标:东经89°54′—55′,北纬42°34′—35′。海拔高度—10米。文化遗物有石核、刮削器、细石叶等。石核中分锥形石核、半圆柱形石核。刮削器以圆刃刮削器最为典型。在采集的遗物中细石叶所占的比重较大,细石叶一般较宽。石器主要以细石器为主,器型的加工多以打击法为主,包括直接和间接打 ...
柴窝堡遗址: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约50公里的天山山谷中柴窝堡湖岸地带。该遗址有两个地点,一个地点位于柴窝堡湖东岸约1公里的戈壁湖滩连接地带。另一地点位于紫窝堡湖西南约1公里向东一直延续到湖边。第一地点曾采集到408件石器标本,第二地点采集到251件石器标本,器物类型有石核、细石叶、石片、刮削器、尖状器、雕刻器、镞、粗大石器等。原料为硅质岩、 ...
四道沟遗址:位于木垒县县城西南约10公里的东城乡的四道沟地区。地理座标:东经90°10′32″,北纬43°46′21″。这是一处原始社会村落遗址,面积很大,遗物丰富。其文化内涵,可分早、晚期,为氏族部落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在生产工具方面,是以石器为主,也有数量较多的骨器、陶器和铜器。在石器中,磨制石器占石器总数的78%,而打石器和压制石器占22% ...
伊尔卡巴克遗址:位于木垒县城北约38公里处。地理座标:东经90°26′25″,北纬44°08′26″,海拔高度约875米。细石器主要有细石核、小石叶、石镞及石片刮削器等。石镞通体压修、造型规整,呈凹底,十分锐利。(按:遗址内尚见彩陶片、磨石及小件铜器,但均属采集,其彼此关系不明。)其文化面貌略同木垒河遗址,但晚于它。资料待发(9)。该遗址发现于20 ...
木垒河遗址:位于木垒县县城南郊、木垒河东岸的草地上。文化遗物有:柱状石核、长条形石片、弧刃或直刃刮削器、三角形凹底镞,和打制的石锛、刮割器等。石质为隧石、石英、玛瑙、石英岩等(7)(图五)。木垒河遗址发现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该遗址同时发现少量陶片。其时代可能为新石器时代中期(8)。
塔克尔巴斯陶遗址:位于木垒县城东北约32公里处,地属木垒县东城乡鸡心梁村二组戈壁牧业点的居住区和放牧区。地理座标:东经90°30′,北纬44°4′13″。文化遗物有锥状石核、平柱形石核、楔形石核、圆刃和弧刃刮削器、石片石器、加工石叶等(6)(图四)。塔克尔巴斯陶遗址其时代较七城子细石器遗址为晚,但之间似有渊源或影响关系。一九八八年由昌吉回族 ...
七城子遗址:位于木垒县大石头乡南约20公里处,地处天山北麓低山地段。地理座标:东经91°08′27″,北纬43°34′42″,海拔高度1700米。文化遗物有石核、石叶、石片石器以及石片等。“细分器型,石核中有楔形石核、半楔形石核、半柱状石核;石叶有宽、中、细石叶之分,部分为加工石叶;石片石器中有扇形、龟背形、条形、三角形、弧形刮削器。此外还有尖状 ...
七角井遗址:分两个点。第一地点位于哈密市七角井镇东约七、八百米处。地理座标:东经91°37′42″,北纬43°29′24″,海拔872米。第一地点又分八个小点,彼此同在一个小的地区范围,相隔10米或100米间。第二地点位于七角井镇西10公里左右(2)。文化遗物主要有石核、石片石器及细石镞、石钻头、大量的细石叶、指甲形刮削器等。石核有锥形、柱状、船底形 ...
三道岭遗址:位于哈密市西80公里的三道岭镇。遗址现已被一大型露天煤矿建设消灭。该遗址发现的细石器,包括用砾石打制成的刮削器、细长石片、锥形石核等。细石器的石料主要为玛瑙和石髓,石器均为地表采集。时代距今一万年左右(1)。最早发现于本世纪三十年代,曾经被杨钟建、德日进等调查过。
青图拉盖辽镇州古城遗址 镇州城的总体情况是:在蒙古国土拉河谷宝饶格沁大草原中部的一个山头的南坡上建造了镇州古城。在古城的西边3公里处有一个叫查干诺尔的小湖,在湖的东南洼地的东部有一眼清澈的泉眼,现今当地的居民还到这里来取水吃。镇州城的地理位置是北纬47052’810”,东经107014’460”海拔977米。西北路招讨司是辽统治漠北边疆的重镇。 ...
六运古城,东距破城子村1.2公里,位于东经88°1′45″,北纬44°10′42″间,海拔530米,呈长方形,南北长约400米,东西宽300米左右,西城墙和北城墙残存高约3米,残存城墙马面依稀可辨,裸露的墙体夯筑层明显,东墙和南墙已完全被夷为平地,成为耕地的一部分。城墙内外已全部垦为农田,仅城中间残存横墙墙垛一处清晰可辨。据当地老乡介绍,上世纪70年代中 ...
媪围,即今景泰县芦阳镇响水村北的窎沟城遗址,东经104°13'7.50",北纬37°7'37.51"。现在尚有1-2米的城墙遗址留存。
泾阳古城在今平凉市西北安国乡油坊庄村北,大体位置在东径106°30'41.17",北纬35°39'15.66"左右。里程简所记从泾阳到高平140汉里,合58千米左右。中间有一个平林置,当是泾阳和高平之间的一个驿置。位置在中间偏南。泾阳县以南的两个地名乌氏和月氏、分别相隔20千米,因此按里程简的记载,乌氏的位置当在今崆峒区、月氏的位置当在今崆峒区以东四十里 ...
羊圈堡拱北清至现代。位于原州区黄铎堡乡羊圈堡村北200 米;北纬36°17′34.8″, 东经106°00′44.6″,海拔高程1588 米。南距羊圈堡村约100 米,西距须弥山 石窟约4 公里,北邻潘西公路。地形为东西走向的峡谷,寺口子河谷南侧台 地,植被差,生长树木少。相传为纪念阿拉伯人尔玛斯而建,南北宽15 米,东 西长22 米。现存墓塔一座,坐西面东,平面为六边形,边长6 米; ...
余德水拱北清至现代。位于原州区头营镇大疙瘩村二组(万崖村)内;北纬36°10′ 14.1″,东经106°07′07.9″,海拔高程1713 米。东为大疙瘩,南为万崖沟,西为 马东山林场,北为上河。地势西高东低,南北较平坦,植被差,生长树木少。始 建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 年),毁于“文化大革命”期间。20 世纪80 年代重 建。现大殿面阔三开间,悬山顶,两侧建有六角形楼阁式砖塔 ...
三营西梁清真寺明至现代。位于原州区三营镇街道(三营村)西侧50 米;北纬36°16′ 52.6″,东经106°09′19.6″,海拔高程1533 米。占地面积约4 万平方米。保存 有明代的门楼及厢房,均为土木结构建筑。其中,门楼宽2 米,深5.8 米,外 侧青砖砌护,顶饰板瓦。门洞顶部门帘木质雕刻二龙戏珠,斗拱间为二龙及 “寿”字图案。门洞外侧北壁顶部砖雕石榴,门洞两侧砖雕松 ...
二十里铺拱北清至现代。位于原州区开城镇冯庄村东南约2 公里,距固原城南10 公 里处银平公路、宝中铁路东侧;北纬35°54′31.9″,东经106°16′51,海拔高程 1851 米。始建年代说法不一,民间传说始建于元代,称忽必烈封赐的一位在 元统一过程中功绩卓著的伊朗传教士(即民间所称“西来上人”),曾在二十 里铺的五原山修建静室一座,修持办道,传播伊斯兰教,即为五 ...
南坊清真寺南坊清真寺清至现代。位于原州区中山街办事处宋家巷居委会宋家巷西南端;北 纬35°59′35.2″,东经106°16′43.1″,海拔高程1739 米。始建于清代,复建于 1977 年,由大殿、厢房、水房、大门构成。大殿为砖混结构,平面呈长方形,正 面为四个桃形门,顶部两侧有阙楼,中间有3 个圆拱形装饰,圆拱顶部饰月 牙。大门顶部两侧为邦克楼,中部为钢筋结构六角楼 ...
上殿坊清真寺清至现代。位于原州区中山街宋家巷社区宋家巷西侧;北纬35°59′ 43.4″,东经106°16′49.3″,海拔高程1727 米。始建于清代,原址在小南寺巷, 1935 年,又建在烧人沟边,其后迁到现址。寺院依地势而建,坐西向东,平面 呈不规则性。现有大殿、厢房、水房等建筑设施,其中大殿3 进7 间,仿古砖 木结构,前卷后脊,挂斗飞檐,门窗雕刻菊花等图案,风格古朴典 ...
东岳山寺庙建筑群明至清代。位于原州区东1.5 公里的东岳山上;北纬36°00′12.1″,东经 106°18′34.4″,海拔高程1892 米。地形南北走向,东高西低,植被较好,生长 有松、榆、杨、杏、桃、柳、槐等树木。寺庙依山势而建,自下而上有九台建筑, 南北长2000 米,山高约500 米,面积30 万平方米。第一台为山门;第二台为 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观、石佛寺;第三台为鲁 ...
白云寺宋至清代。位于泾源县六盘山镇(原固原县什字乡)东山坡村西南2 公 里;北纬35°35′59.4″,东经106°14′24.2″,海拔高程2240 米~2290 米。据《民 国固原县志》载,白云山之花木,是民国时期风景佳胜。峡谷花卉稠叠,云牵 雾绕,林木蔚郁。泉水甘美,溪流淙淙。紫荆、探春、白玉簪、松柏、栲椴、核桃、 樱桃、山桃、野葡萄、甘棠、棠梨、山海红、林檎、石 ...
张易南石窟寺唐至宋代。又称静安寺。位于原州区张易镇田堡村四组(下堡)南1 公里 虎林洼;北纬35°48′08.2″,东经106°05′36.1″,海拔高程2122 米。东南距树林 洼1000 米,南距三湾村5000 米,西距鲜家山村5000 米,北距田堡河50 米, 距北山石窟约3 公里。地势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植被差,生长树木少。面 积5000 平方米,东西宽200 米,高50 米,原有洞窟10 个, ...
兴龙寺石窟北魏至明代。位于原州区炭山乡炭山村西2 公里石砚子北侧;北纬36° 23′47.2″,东经106°16′23.3″,海拔高程1879 米。东距新庄子约1 公里,南距 石砚子山峰约0.5 公里,西距丘陵村2 公里,北距石峁梁约2 公里。地势呈 南北走向,南高北低,植被差,生长树木少。洞窟区在石砚子山峰北侧,俗称 阴洼寺,面积约5 万平方米。洞窟分布在南北长约500 米,东西宽 ...
昆峰寺石窟北魏至明代。位于原州区炭山乡炭山村西约2 公里石砚子南侧;北纬 36°23′16.4″,东经106°16′01.4″,海拔高程1860 米。东距炭山林场约2.5 公 里,南距张湾约0.5 公里,西距半个山约1.5 公里,北距石砚子主峰约1 公 里。地势呈南北走向,北高南低,植被差,生长树木少。洞窟区分布在石砚子 山峰南侧东坡,俗称阳洼寺,现存10 个洞窟,形制大多略呈方形。 ...
张易北石窟寺唐至宋代。又称静安寺。位于原州区张易镇张易村北2 公里北面山梁; 北纬35°49′06.2″,东经106°04′13.7″,海拔高程2138 米。东距张易村砂石厂 300 米,南距张易河200 米,北距双疙瘩梁50 米。地势呈东西走向,北高南 低,山梁起伏不平。洞窟分布在南北长80 米、高30 米的石灰岩崖面上,面积 2400 平方米。第一洞窟拱形顶,高1.6 米,深2.5 米,宽1.5 ...
蝉塔山石窟唐代。位于原州区黄铎堡镇张家山村三组西侧2.5 公里蝉塔山顶端;北 纬36°14′27.4″,东经106°00′39.3″,海拔高程2067 米。东为黑刺台沟,南为丁 家湾,北为三角沟,距马家庄约3 公里。地势呈南北走向,南高北低,植被较 好,有野生的灌木丛、桦木、山刺、山桃、山杏等。石窟分布在高60 米、南北长 50 米的半山腰崖壁上,共计6 个洞窟,均无造像。第一 ...
宁远塔民国。位于原州区中山街南寺巷社区西湖公园内城墙上;北纬36°00′ 10.4″,东经106°16′30.1″,海拔高程1756。坐落于西湖公园固原古城内城墙 东南角上,建于民国32 年至34 年(1943 年~1945 年),国民党陆军第十七军 军长高桂滋驻节固原时修建。塔平面呈八边形,边长0.93 米,底径2.2 米,高 7.3 米,共9 层。底边用石条砌一层,上用青砖平砌,白灰勾缝。第 ...
安安桥清代至中华民国时期。位于原州区中山街宋家巷社区过店街南端外 侧;北纬35°59′46.7″,东经106°17′02.2″,海拔高程1720 米。是清至民国时期 固原城中的一座“立交桥”,南北通长24 米,顶宽7 米,连接南侧同仁巷与北 侧的过店街。桥下涵洞向东可通向菜市场、义乌商贸城,向西南可通宋家 巷。桥洞呈方形,拱形顶,南北长5.5 米,东西宽9 米,高3.5 米;桥墩 ...
东滹沱照壁清代。位于原州区中山街工农巷东滹沱27 号;北纬36°00′19.7″,东经 106°17′02.1″,海拔高程1719 米。建于1927 年,原为徐步升旧宅,土改时以 公房分配。现仅存砖雕照壁的一部分,呈长方形,长3.2 米,高2.6 米。用青砖 经过打磨后精雕,工艺细腻,上部雕刻仿木结构的椽、斗拱,正面中心雕有圆 形边框,内饰松树、鹿、鹤,一周饰缠枝纹,两侧雕有长方形边 ...
杨六郎祠堂明代。位于泾源县六盘山镇(原固原县蒿店乡)三关口峡谷;北纬35°40′ 38″,东经106°22′33.5 ″,海拔高程1709 米;南侧距大洼山250 米,北侧距摩 崖石刻约60 米,西侧为银(川)平(凉)公路穿洞通过,东侧距三关口村约1 公里,距三关口水泥厂约300 米。祠堂门前现保存银平公路旧路面,祠堂占 地面积600 平方米,创建于明代,为杨六郎祠堂和娘娘庙,均为悬山 ...
照相馆清代。位于原州 区中山街宋家巷社 区同仁巷居委会过 店街北端;北纬35° 59′50.8″,东经106° 17′03.7″,海拔高程 1727 米。馆舍坐东朝 西,为双檐硬山顶, 砖木结构。南北长7 米,东西宽6.1 米,高 5.7 米,青板瓦,外壁 墙面整体用青砖砌 包。有两门,门为双 开,砖雕拱形顶。门 上部开两窗,窗边砖 雕八棱形,八棱形木 窗格,两窗之间用黑色书写“照相馆” ...
文澜阁清代。又名魁星楼,位于原州区人民街第二小学院内;北纬36°00′04.2″, 东经106°17′11.2″,海拔高程1734 米。魁星楼,始建于明代中期,为祭祀魁星之场所。迄至清代,高阁之椽瓦 木石,为风雨剥落,道光乙巳年(1854 年)重修。重修后的魁星楼形状为:“上 建三层,有阶可循,有梯可升。阁之下有方台,台四周原阔五丈六尺,今更阔 八丈余。”光绪末年,此阁毁塌, ...
财神楼明清时期。位于原州区中山街宋家巷社区过店街南端;北纬35°59′ 47.4″,东经106°17′02.2″,海拔高程1719 米。据史料载:清末至1949 年初期, 过店街是固原城繁华的商业地段,街道两侧店铺林立,至今过店街还保留着 原建筑特点。光绪四年(1879 年),在此经商的店家,为了财源兴旺,捐资重 修了财神楼,供奉财神。门洞南面上端砖刻“五原重关”,北面上端砖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