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魏东 张宇亮 田小红 吴勇|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人工变形颅的新发现

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人工变形颅的新发现魏东 张宇亮 田小红 吴勇内容提要新疆库车友谊路墓群2021~2022年度发掘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墓葬中,发现了54例人工变形颅。颅骨人工变形,是世界范围内普遍存在、历史悠久的一种文化属性与生物属性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特殊习俗。其出现原因和表现形式,是学界持续关注的问题。本次发现的变形颅,是新疆地区迄今为止 ...

• 阿布都力江·赛依提 | 民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

民国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阿布都力江·赛依提内容提要民国时期哈萨克族教育经历了经堂教育向近代教育的过渡和现代教育的确立以及三区革命时期的蓬勃发展几个阶段,文章中对这一时期的哈萨克族教育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民国时期是新疆哈萨克族教育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一历史时期,新疆先后经历了军阀与国民党政府统治阶段,由于统治者的政治立场不同,他们对待 ...

• 陈静怡 买合木提江•卡地尔|2023年度隋唐西域史研究综述

2023年度隋唐西域史研究综述陈静怡 买合木提江•卡地尔2023年隋唐西域史研究朝着深耕细作的方向稳步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内地发表专题论文近百篇,各种专著、论文集及文献辑校成果10余部。此外,还召开了第六届吐鲁番学国际学术研讨会、第七届新疆北庭学研讨会、中华文化视野下的龟兹学研究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龟兹学年会等学术研讨会。现择其要者,分 ...

• 鲁靖康 | 清代伊犁户屯的几个问题

清代伊犁户屯的几个问题鲁靖康内容提要清代伊犁户屯与以往的民屯相比,不但承垦者更加多样化,而且本质不同,因此将户屯等同于民屯的观点是不正确的。户屯因主要以“户”为单位承垦而得名,承垦者包括商民、户民、绿营眷兵分户子弟和为民遣犯等四类。开办时间一般认为是乾隆二十八年,但不排除乾隆二十五年的可能。户屯初为理事同知管理,乾隆四十五年以后 ...

• 张俊民|汉晋之时西域简纸文书出土与整理研究概述

汉晋之时西域简纸文书出土与整理研究概述张俊民内容提要汉晋之时的西域,是汉文文字传播与发展的西尽,此地出土的简纸文书在学术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顺应新技术手段的利用与学术研究发展的需要,对汉晋之时西域地区出土简纸文书进行再整理已经很有必要。对已有整理与研究工作的梳理是这一工作的基础,也是对汉晋之时西域文化认识的一个小结。因西域屯田、 ...

• 买玉华 | 试论金树仁统治时期国人的新疆观

试论金树仁统治时期国人的新疆观买玉华内容提要金树仁主新后,在“开发西北”思潮的影响下,国人再次关注新疆并重视其研究,尤其是“九一八”事变和“一二八”事变发生后,“开发西北”的呼声陡然高涨,新疆因其地广人稀、矿产资源丰富、战略地位重要,引起了更多国人的格外关注。本文从时人对新疆认知的特点,如认知的主体、认知的途径、认知的范围、认知 ...

• 林硕:前凉对丝绸之路的经略加速东西方文化交融

东汉末年,经济萧条,物价飞涨,货币体系濒临崩溃,“谷一斛至数十万”。至曹魏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朝廷宣布停用五铢钱,以谷物、布匹作为一般等价物进行交易。此举虽然暂时缓解决通货膨胀的问题,但也导致“钱废谷用既久,人间巧伪渐多”,弊端丛生。随着生产力的恢复和发展,魏明帝曹叡在太和元年(227年)下旨恢复五铢钱。西晋始泰六年(270),秦州 ...

• 段金生 | 论杨增新的政治思想

论杨增新的政治思想段金生内容提要杨增新具有“天下定于一”的政治理念,在这一理念的作用下,他主张国家统一,积极抵制外部势力对新疆的干涉。在统治方略上,主张王道为主、霸道为辅的“霸王道杂之”的治理理念。对共和与专制之认识,他认为“共和与专制无优劣”,这体现其对西方学理认识的局限性。研究杨增新的政治思想,对于理解其统治新疆的各项政策, ...

• 赵海霞 | 清代新疆商屯研究

清代新疆商屯研究赵海霞内容提要清代新疆商屯的发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乾隆二十六年至道光八年(1761~1828年),这一时期由于各种社会因素,商屯主要集中在天山北部的巴里坤、乌鲁木齐及所属州县及伊犁一带。第二个阶段从道光八年至同治二年(1828~1863年)。这一时期由于南疆政局的需要,商屯在南疆也逐步开展,但规模不大。到了清末,战乱 ...

• 清朝平定阿睦尔撒纳叛乱

在今新疆境内,历史上有很多民族在此聚居,清朝时的准噶尔部就是其中之一。17世纪,准噶尔贵族逐步统一卫拉特各部,雄踞天山南北,建立了自己的势力。这一势力与清代的康、雍、乾三朝相持长达近百年,其中发生了很多波谲云诡的事件,阿睦尔撒纳的叛乱就是其中之一。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病逝,准噶尔统治集团内部为争夺汗权而内讧,展开了 ...

• 齐清顺 | 清代诗歌中伊犁惠远城趣事逸闻

清代诗歌中伊犁惠远城趣事逸闻齐清顺内容提要本文通过研究清代满汉文人诗歌中有关伊犁惠远城的记载,梳理了惠远城中的鉴远楼、望河楼、伊江塘工、开井、造舟运粮、鼓楼南市、芨席帘、瓜蔬、百花、饮酒等十件趣事逸闻。在《清代西域诗辑注》的1100余首诗歌中,一半左右是由生活在伊犁的文人、官员所写的,这些诗歌涉及面非常广,是反映清代伊犁地区政治、经 ...

• 推进中亚民族史研究——《中亚民族史》新书发布暨中亚研究座谈会在南京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王广禄 通讯员郭雪琪)2024年11月16日,由南京大学民族与边疆研究中心、南京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与国家“十四五”规划重大工程《(新编)中国通史》纂修工程《中国民族史》卷项目组联合举办的《中亚民族史》新书发布暨中亚研究座谈会在南京举行。会上,国内首部专门论述我国西北和中亚民族历史的学术著作 ...

• 白京兰 | 法权伸张:晚清新疆建省的法律因素

法权伸张:晚清新疆建省的法律因素白京兰内容提要行政地理与行政区是王朝国家划分空间塑造政治认同的重要方式,是国家领土观的重要体现。天下观念与天下体系下,新疆历史上长期以军府制治理为主,直至清末改建行省。作为历代治疆的一个重要事件,学界给予晚清新疆建省较为充分的关注,但长期以来忽略了新疆建省的法律维度及作为法律实践的新疆建省。晚清政 ...

• 李伟为 梁云|康居墓葬的发现与研究

康居墓葬的发现与研究李伟为 梁云摘要:康居是两汉时期西域大国,对于研究两汉边疆关系与对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近百余年来,俄国及中亚国家积攒了一大批以墓葬为代表的康居相关考古材料,并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为增加国内学者对相关材料的了解,本文系统梳理了康居墓葬的发现与研究,在肯定前人成就的同时,也分析了其研究领域存在的不足,希望为学界 ...

• 李磊|中国史场域叙事的完整性——游牧地区的视角

✦✦摘要中国历史上的疆域范围虽然多有变迁,但大致轮廓可寻。东部为海疆,西南囊括青藏高原,西北越过葱岭。在这一疆域范围内所发生的历史,通常均被视作中国史的叙述对象。这不仅是由于现代中国的版图大致与之重合,更缘于它是一个历史场域。在场域维度上的中国史叙事,业已超越了华夷之辨的叙事框架。作者:李磊,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摘自:《探索 ...

• 施新荣 | 中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与三夷教

中古丝绸之路上的佛教与三夷教施新荣内容提要丝绸之路是东西交通的重要通道,各国使臣、商贾在丝绸之路上东来西往。中古时期,兴起于印度的佛教,波斯的祆教、摩尼教,叙利亚的景教沿着丝绸之路东向发展,不仅在传世文献和出土文献中多有记载,也在丝路沿线留下了诸多遗迹。佛教的东传对丝路沿线的政治、文化影响颇大,而三夷教主要在粟特等特殊群体中流传 ...

• 赵卫宾|晚清新疆建省前后的礼治教化与社会影响

晚清新疆建省前后的礼治教化与社会影响赵卫宾内容提要文章依据奏折档案等多语种文献,对晚清新疆建省前后的礼治教化及其影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清军收复新疆后,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新疆官员,在改置行省的同时,积极施行以礼治为核心的社会教化,通过兴办学校、刊发书籍、礼制建设、圣谕宣讲、戏剧演出等途径,推动新疆思想文化领域的深刻变革。在此影响下 ...

• 新发现 | 孤山河右岸先秦遗址2023年考古调查收获

孤山河属东辽河支流,发源于伊通县西苇镇南平岭,北流至大孤山镇转向西北,于靠山镇周户屯注入二龙山水库,全长59.3千米,流域面积达460.8平方千米。2023年4月起,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沿孤山河右岸开展调查,收获如下。一、典型遗址共调查遗10处遗址,现地表均已辟为耕地,可划为东、西遗址群。(图一)。图一 孤山河右岸先秦遗址分布图(一)东遗 ...

• 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

日前,由中国文物学会、湖南省文物局主办,中国文物学会古村镇专委会与凤凰县政府承办的“新质生产力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利用与乡村振兴”学术研讨会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召开,来自全国文博、建筑、规划、测绘等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古村镇相关从业人员百余人与会。本次研讨会以学术汇报和实地考察的形式,围绕传统村落的科学保护、永续传承、有效利用、 ...

• 从单耳钵看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时期的文化互动

马家浜文化遗存自上世纪50年代末期就有发现,始见于吴兴邱城遗址下层。1959年,马家浜遗址被发掘;1977年,夏鼐先生提出马家浜文化命名。牟永抗、魏正瑾确立了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崧泽文化-良渚文化的史前文化序列。姚仲源提出了罗家角类型,认为其具有自身的特征。陈晶进一步将马家浜文化划分为罗家角类型(以脊釜为特征)和草鞋山-圩墩类型(以深腹釜为 ...

• 保用并举:让20世纪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十周年。日前,来自全国文博、建筑、设计、规划界和京津冀相关高校专家学者齐聚河北工业大学,发布《京津冀20世纪遗产高校联盟倡议》,探讨包括高校教育建筑遗产在内的20世纪遗产的保护传承与可持续发展之路。中国文物学专家委员会主任、故宫博物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单霁翔在主旨报告中谈到,北京 ...

• “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连云港站开展

为实现江苏省头部博物馆的优质文化资源和老百姓“直接见面”,让老百姓在家门口也能尽享博物馆事业高质量发展成果,11月16日,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主办,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苏州博物馆承办,连云港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文物局)协办的“数见苏韵·家门口看大展”环省行连云港站活动在连云港市博物馆正式开展。连云港市人民 ...

• 浙江大学举办“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坛”

11月14日,浙江大学“求是智库”高端论坛——“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论坛”在杭州召开,来自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学术期刊代表等百余位嘉宾参加本次论坛,围绕“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这一学术前沿议题展开深入研讨交流。论坛开幕式上,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文化遗产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正式揭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顾 ...

• 东西二元对立说的形成与推翻——以梁思永、安志敏为中心的观察

东西二元对立说是中国考古学初期对文化起源提出的一种学说,上世纪30年代左右,学者认为仰韶文化与龙山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两大源头,两者交流孕育了以殷商为代表的文明体系。这一观点后来被推翻,但它在民国中后期影响甚大,反映了中国考古学初期的发展特征,值得当下重思。回顾以往研究,陈星灿先生曾在梳理中国史前考古学史时对东西二元对立说的形成进行过 ...

• 第一届海岱考古学术会议在曲阜举办

11月16日至17日,由山东省考古学会主办,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考古学院、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济南市考古研究院、青岛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烟台市博物馆承办的“第一届海岱考古学术会议”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书院举办。来自全国60多家高校、文物考古机构的百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开幕式上,山东省考古学会理事 ...

• “漳台海洋文化交流”学术沙龙纪略

为配合圣杯屿沉船的发掘与研究、漳州海上丝绸之路专题展的开展,10月23至25日,由厦门大学历史与文化遗产学院、漳州市文物保护中心及漳州市闽南文化研究会主办的“漳台海洋文化交流”学术沙龙在漳州市博物馆召开。来自浙江、上海、江西、福建、广东、海南、香港等地考古文博机构及高校的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围绕海洋人文与沉船考古、月港考古与研究、海洋 ...

• “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

1月10日,由河南省文物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保护和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主办,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承办的“中原出海——巩义窑与海上丝绸之路”展览在南汉二陵博物馆正式开展。展览现场“器韵万千”部分此 ...

• 对陶瓷文物保护修复“最小干预”的认识

陶瓷文物是文明的见证物,也是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我国陶瓷文物的保护修复工作受中国传统古玩修复思想和以布兰迪修复理论为代表的西方理论的共同影响。前者讲求掩盖病害,力争以完好示人,存在改变文物原真性的嫌疑;后者因为文化差异和文字翻译的障碍,被简单理解为“最小干预”“可识别性”“可再处理”三原则。在实践过程中,两者混搭, ...

• 考古视野下的四方城

遗址概况四方城遗址位于保靖县迁陵镇要坝村,由南北两个相连的台地组成。北台地近方形,东西残长255米,南北残长350米,海拔约224米,面积约89250平方米;南台地呈长方形,东西残长268米,南北残宽145米,海拔212~202米,面积约33860平方米。1973年因湖南省凤滩水电站工程建设需要,省州县三级联合考古队在酉水河两岸开展考古调查工作时发现了四方城遗址 ...

• 国内首家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揭牌

2024年11月26日上午,我国首家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在杭州市余杭区正式揭牌。本次活动由浙江省文物局主办、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国家文物局、浙江省财政厅、浙江省文物局、余杭区人民政府、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相关领导出席会议,并为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管辖的浙江省考古与文物保护基地“国家重点地区考古标本库房(浙江)”揭牌,参加观 ...

• 缘起良渚 交流互鉴 | 浙江考古助力良渚论坛 展示骄人成果

11月26日,第二届“良渚论坛”平行论坛——“文明之光”考古学家对话在杭州良渚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文化和旅游部国际交流与合作局、国家文物局考古司、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杭州市人民政府承办,杭州市余杭区人民政府、杭州良渚遗址管理区管理委员会、浙江省文物考 ...

• 基于历史遥感影像的石摞摞山遗址空间考古研究

以石摞摞山遗址为代表的陕西榆林地区龙山时期城址受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等因素影响,遗址地貌特征变化较大,甚至部分遗迹结构因此受到破坏而难以考证。本文借助KH-4B锁眼卫星拍摄的石摞摞山遗址区域遥感图像,结合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以遥感考古方法研究石摞摞山遗址的空间特征,充实陕北地区史前石城的空间考古研究方法。01石摞摞山遗址的考古发现新石器时 ...

• 新发现 | 湖南长沙望城区铜官战国墓群发掘收获

为配合望城经开区铜官工业园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先后于2017年、2024年在项目用地范围内发掘了一批墓葬、灰坑、陶窑等遗迹,其中墓葬98座,时代主要分为战国、明代和近现代,以战国墓为主,共计95座(2017年发掘68座,2024年发掘27座)。两次发掘地点直线距离约600米,分布于湘江东岸一线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的低矮丘陵的山脊 ...

• 江西汉代生活图景研究——建筑明器视角下的考古学观察

生活图景研究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它既反映了社会某一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状况,又是社会演进特征的映照。汉代是中国大一统帝国发展的肇始,也是江西融入多元一体汉文化圈的起点。以汉初豫章郡的设立为标志,江西成为统一国家内独立行政建制。这有力地推动了江西地区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快了江西地区融入汉文化圈的步伐。观察生活图景,建筑是最好 ...

• 试析先秦时期的“鸟蛇组合”形象

先秦时期,文化艺术呈现出丰富多元的风貌,装饰纹样作为文化表达的关键形式之一,蕴含着当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内涵。其中“鸟蛇组合”形象是这一时期较为独特的装饰纹样,该形象指的是以“鸟”“蛇”纹饰为题材共同构建成一个崭新的组合形象,对该形象的研究有助于探讨先秦时期不同地域、部落间的文化交流、融合状况,以及当时人们的信仰体系与审美观念。 ...

• “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纪要

2023年12月10日,来自京津冀三地的八家单位合作共建了燕文化考古研究中心,成为加强京津冀地区考古区域合作,展示区域考古新发现与新成果、深化文物考古学术研究交流的重要平台。2024年11月21日至22日,京津冀协同发展:燕文化考古雄安对话交流活动在河北雄安新区举办。此次活动由河北省文物局、北京市文物局、天津市文物局指导,河北省文物考古学会、北京 ...

• 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

由广州市文化广电旅游局(文物局)指导,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南汉二陵博物馆、海上丝绸之路(广州)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研究中心]主办的“砥砺奋进 再续华章——新时代广州考古发现与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展”正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展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生动诠释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底气,滋养着生生不息的华夏文明传承发展。 ...

• 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黄河文化与黄河考古论坛纪要

12月8日,“第三届黄河发展论坛暨第八届鲁青论坛”在山东济南举办。本次论坛由山东大学、青海师范大学主办,山东大学人文社科研究院、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山东黄河水沙研究中心承办。论坛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两个环节。其中分论坛四:黄河文化与黄河考古论坛由山东大学考古学院、《东方考古》编辑部承办。8日上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 ...

• 草鞋山玉琮:揭开一个千古之谜

清代乾隆皇帝世称“玉痴”,他爱玉、藏玉、赏玉,甚至还钦定玉器设计图稿,使清代宫廷玉器达到古代制玉的最高水平,世称“乾隆玉”。据说而今故宫三万多件藏玉中,就有约半数是乾隆时期入藏的,乾隆还创作了800多首咏玉的御制诗文,既有对玉器的称颂和赏鉴,也有对玉器的困惑和误识。其中,有一种玉器令他反复考量了近半个世纪,直到寿终也未得尽解。然而 ...

• “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盘龙城及夏商考古新发现与研究”分论坛纪要

11月25日至27日,“盘龙城与长江文明暨盘龙城遗址发现7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湖北武汉举办。来自中国考古学会、中国博物馆协会、中国文物学会、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湖北省文化和旅游厅(湖北省文物局)以及全国各考古研究院所、高校以及英国、德国、美国的近150名海内外专家学者与会。盘龙城遗址位于湖北省武汉市黄陂区,是二里头、二里冈文化向南扩张过程 ...

• 水密舱壁及流水孔:中国古船的独特结构

中国拥有悠久的舟船文明,在造船技术方面,贡献了许多世界性创新,其中水密舱壁引人瞩目,其在加强船体横向强度、保持船体抗沉性以及优化货物装卸与管理方面作用重大,并为船只远洋航行提供了安全保障。在东西方文明的交融中,这项技术逐渐被广泛应用。在发掘出土的中国古船中,其水密舱壁底部多设有流水孔。流水孔的灵活运用,使船只的水密隔舱系统更为科 ...

• 新发现 | 西藏昌都迥·拉达堪布城堡遗址考古调查勘探收获

迥·拉达堪布城堡遗址位于西藏自治区昌都市卡若区生格村,地处澜沧江上游“几”字形拐弯处山体末端,北部山下为较平缓的河谷阶地,东、南两面临澜沧江,西北方向为高山屏障(图1、图2)。遗址坐落在昌都城区南侧河谷口,扼守川、滇地区经澜沧江进入青藏高原的重要通道,战略位置十分重要。图1 遗址位置示意图图2 遗址及周围地貌该遗址发现于第二次全国文物 ...

• 新发现 | 北京金中都端礼门遗址2024年考古新发现

金中都是北京建都之始,始于金帝完颜亮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距今有871年的历史。金中都遗址位于北京市西南部,主要区域横跨西城区和丰台区,是一座由外城、皇城、宫城三城相套而成的都城,占地约25平方千米。2024年4至10月,为配合丰台区万泉寺村棚户区改造土地开发项目,北京市考古研究院对金中都端礼门遗址开展了考古发掘工作,发掘面积4000平方米。 ...

• 再论寺洼文化的类型

寺洼文化因甘肃省临洮县寺洼山墓地得名,主要分布在洮河以东的甘肃省中部、南部和东部地区。目前已发掘的遗存,多属于墓地,有临洮寺洼山、临潭磨沟、岷县占旗、合水九站、庄浪徐家碾、西河栏桥和卓尼白土梁等墓地。学界对寺洼文化的讨论,多集中在文化的分期与类型。此处,我们仅就寺洼文化的类型谈一些粗浅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方家指正。寺洼文化的类型 ...

• 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纪要

12月15日,第十六届黄河学高层论坛暨流域文明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开封举办。本届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黄河文明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单位主办,河南大学学报编辑部支持。论坛分为大会主旨报告和分论坛报告两个环节,分论坛三“黄河文明形成与早期发展圆桌论坛”由河南大学黄河文化遗产实验室承办。会议现场河南省文 ...

• 浅谈宋元明时期礌石形制与辨识

礌石,在中国古代文献中亦称为桀石、蔺石、垒石,最早见于《左传》。《左传》成公二年记载,“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汉书》中对礌石的使用场所有相关的记载。《汉书·晁错传》:言守城备塞,“高城深堑,具蔺石,布渠答”。服虔曰:“蔺石,可投人石也。”如淳曰:“蔺石,城上礌石也”。后世的典籍文献中也多有使用礌石的描述,但是并没有对礌石 ...

• “清华简”公布三篇佚文 展现先秦治国智慧——《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京召开

冬天的清华园内,一年一度的“清华简”成果发布如约而至!12月20日下午,《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拾肆)》暨校释、英译系列成果发布会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举行,集中发布围绕清华简整理研究工作推出的系列成果。发布会现场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发布会为集中成果发布,不仅包含《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十四辑整理报告,还涵盖《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 ...

• 新发现 | 湖北赤壁李家林唐墓发掘收获

发掘概况2024年8月,为配合咸宁南外环施工,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发掘证照:考执字2024第1062号),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赤壁市博物馆联合对赤壁李家林墓地进行清理发掘。墓地位于赤壁市官塘驿镇西湾村大路雷家。赤壁李家林墓地位置图经系统勘探,墓地共发现墓葬5座,分别编号为M1至M5,其中M2、M4、M5为唐代砖室墓。三座唐墓开口层位相同,方向一致,互相 ...

• 新发现 | 山西忻州尹村遗址2024年考古发掘收获

尹村遗址位于山西省忻州市忻府区旭来街街道尹村西北约50米的云中河北岸台地上,该遗址南临云中河,北倚金银山。东南邻近尹村居民区,西北侧临近胡家垴流经岩口村注入云中河的季节河。该遗址是忻州地区重要的龙山至夏商时期遗址之一。2021年尹村遗址由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忻州市文物与考古研究所、忻府区文化旅游局共同发掘,遗址共布5×5米探方25个,发掘面 ...

• 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12月27日至28日,第六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全国考古机构和高校的近百名学者齐聚一堂,带来51场学术报告。会议旨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凝心聚力。“这届中国边疆考古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正值边疆考古工作被赋予新的历史重任和历史使命之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施劲松说,边疆考古要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提供理论支撑,为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