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松雪归来”:碑拓巡展纪念赵孟钍攀
2022年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钍攀
2022年是元代书画大家赵孟钍攀
8月26日,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传来消息,在大同发现一处北魏时期墓群,并在其中名为“贾宝”的墓葬中首次发现了北魏时期的木质武士佣和镇墓兽。据了解,该墓葬所处时代恰是北魏国力日趋鼎盛之时,民族融合渐趋深入,平城化与汉化进程交相辉映。该墓的发掘是近年来北魏平城时代墓葬的重要收获之一。▲贾宝墓全景(自南向北拍摄) “木堂”证明墓主为中等 ...
澎湃新闻获悉,止观书局将联合浙江古籍出版社刊行“两宋浙刻”古籍善本38种408卷,计划用10年时间分10辑出版。《两宋浙刻丛刊》将汇聚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地重要的两宋浙刻馆藏。其中第一辑第一种《唐女郎鱼玄机诗》于今天首发。两宋浙江刻书存世遗珍将集结出版从晚唐元稹白居易刻印诗集,到五 ...
历时八年完成的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今天(8月4日)将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开展。此次展览展出善本、普通古籍等不同类型展品共72种85册(件),有“天禄琳琅”旧藏的珍贵古籍,如清乾隆内府抄本《钦定天禄琳琅书目十卷》《资治通鉴二百九十四卷目录三十卷》《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四十卷》等。也有通过不同修复技法修复的天禄珍籍。在现 ...
从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获悉,2021年以来,为厘清石家墓地整体布局,该所对相关区域展开大面积考古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收获。其中新揭露的一处战国、秦汉时期墓地,属石家及遇村遗址首次发现,其从性质上属于西戎墓地的范畴,盛行年代涵盖整个战国时期。 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宁县境内的“2020年中国考古新发现”项目石家及遇村遗址,自2016年发掘以来, ...
国内要闻1总书记考察世界文化遗产交河故城【图文来源:国家文物局】交河故城7月14日下午,总书记来到新疆吐鲁番市,考察了交河故城,了解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等情况。交河故城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西郊约10公里的雅尔乃孜沟谷台地上,总面积37.6公顷,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四周崖壁陡峭,最高达30米,是世界上保存最完整、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 ...
点击查看展览详情8月4日,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国家典籍博物馆)主办的“妙手传天禄 丹心鉴古今——国家图书馆藏清宫‘天禄琳琅’修复项目成果展”在国家典籍博物馆第四展厅正式对外开放。当天,正值我国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我国自古就有七夕晒书避免虫蛀的习俗,这次展览也因此成为今年国家图书馆“晒书”的重要活动之一,既晒国宝又晒技 ...
山间的小溪总是吵闹,浩瀚的大海从不喧嚣。大浪淘沙,你不要看现在,一二十年之后,谁能沉得下心,那就看这些人,一个社会一定要有人潜心做学问。——宿白 为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云冈石窟重要指示精神,进一步推动云冈学建设与发展,值我国佛教考古奠基人、北京大学教授宿白先生诞辰100周年之际,8月3日,由山西省文物局、中共大同市委、大同 ...
2021年10月,甘肃大地湾文保所正式启动库房陶片整理工作。库房陶片为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2年移交的大地湾考古发掘文物,存放在甘肃大地湾文保所库房中20年之久。甘肃大地湾文保所在多次分析研判库房内部环境的基础上,抽调14人组成库房陶片整理领导小组,启动了该项工作。陶片整理任务量大面宽,要求精细,工作人员忍受霉味和枯燥,分别于2021年10月22 ...
考古“揭秘”夏商周河南是夏商周的核心区,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起源地,夏商周考古学同时见证了中国考古学自初创到繁荣的历史过程。▲ 河南省境内主要夏商周遗址分布图一百年前,河南渑池仰韶村和北京房山周口店的考古活动揭开了中国考古学的序幕。随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发展,考古发掘逐渐承担起构建中华民族历史、展示中华文明瑰宝的重要工作。通过考古 ...
他是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著名书法家,世间称他为“神笔”。他是书画诗全才,书法与董其昌齐名,素有“南董北王”之称。他就是:王铎王铎,传世作品以行、草著称。王铎恪守一日临贴,一日创作之道,长年如一。从早期摹习“二王”,取法高古,经中年行笔直出胸臆,力道奔腾若江河,至晚年狂草技法已臻化境,他的艺术风格,如同乘风的桅帆,临阵的战马,充满 ...
今天(7月29日)下午,上海博物馆重磅考古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开幕,明起将正式对公众开放,展览展出200余件(套)夏商周时期的珍贵文物。澎湃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安阳小屯妇好墓出土的商代妇好鸮尊、司母辛方鼎、司母辛觥、跽坐人形玉佩等众多河南考古出土的重磅展品。据介绍,“宅兹中国”作为“何以中国”考古系列的开篇,将解答 ...
有一种工艺,它的历史与千年陶瓷、玉器等相比略显年轻,然而传承至今,却发展成为中国工艺美术史上一颗璀璨明珠。它就是珐琅工艺。澎湃新闻获悉,“华·彩——辽宁省博物馆藏珐琅器专题展”前天在辽宁省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共展出珐琅器78件套,其中半数以上文物为首次公开展出。展览在对馆藏珐琅器整理研究的基础上,从何为珐琅器,珐琅器源流、发展历史 ...
2022年7月28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学术研讨课在内蒙古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持续进行。本次研讨由来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学员杨丙君主讲,题目是《河北省涉县王家岗遗址考古发掘及收获》。 王家岗遗址位于河北涉县涉城镇寨上村东偏南约0.4公里,清漳河北岸的高台地上,遗址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约200米,总面积约50000平方 ...
云南将在未来五年,逐步开展大遗址考古工作,重点包括李家山遗址的详勘与发掘研究。出自李家山古墓群的“牛虎铜案” 这是记者从相关新闻发布会上获得的消息。李家山古墓群是古滇国最为重要的遗址之一,位于玉溪市江川城北星云湖畔,于1972年、1992年两次发掘,1994年、1997年又各发掘一座墓葬,共计87座,已出土青铜器文物4000余件(套),云南省博 ...
一件完整精美的瓷器可以展览、可以收藏,但是一块破碎的瓷片能有什么用?来自千年瓷都景德镇的回答是——不仅有用,而且用途相当大! 近日,全球首个古陶瓷基因库在江西景德镇御窑博物院挂牌。景德镇御窑博物院宣布,将联合多家国内顶尖院校、机构,基于现已出土的近2000万片古瓷片,合作共建古陶瓷基因库。通过对古瓷片进行成分分析和数据采集,制 ...
8月1日从吉林省磐石市获悉,当地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遗址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获重大成果,截至目前累计发现各类相关抗联遗址2600多处,并出土一批遗存、遗物。现有情况证明,该遗址是国内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东北抗日联军遗址。 磐石市红石砬子抗日根据地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在东北创建的第一块抗日游击根据地,是中国工 ...
‍“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于7月30日开展。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商周时期的中原地区,探寻先秦文明的神采与魅力。展览精心遴选文物217件/组,文物总量314件,其中定级的一级品达67件/组,汇集了河南博物院、河南省 ...
点击查看展览详情民族文化宫1959年建成开放,收藏有古籍文献近20万册,拥有我国收藏民族古籍文献数量最多、种类最丰富的专业图书馆。7月19日开展的“册府撷珍”展中的典藏古籍就是从其馆藏中精选而来。这个展览是“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一次具体践行,把多年来静静躺在古籍书库里的形形色色、年代久远、版本各异、形制不一的古籍请出来, ...
8月1日上午,走进宁波博物馆三楼南特展馆,门口的一张巨幅地图,提醒记者即将进入“长安时间”,来自1000多年前、1000多公里以外的大唐长安城的烟火气随着展览扑面而来。8月2日起,宁波博物院携手西安博物院推出“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特别遴选138件(组)唐代精品文物,为市民徐徐展开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勾勒出具有“长安烙印”的生活方 ...
新华社兰州7月31日电(记者 何问、张玉洁)最新考古证据证实,世界文化遗产点锁阳城遗址内的塔尔寺建于隋唐、兴盛于西夏时期。琉璃建筑构件等出土文物证明,这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座高等级寺院。 位于甘肃省酒泉市瓜州县的锁阳城,历史上是扼守丝路交通咽喉的要塞,也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好的隋唐故城之一。2014年,锁阳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丝绸 ...
中新社乌鲁木齐7月27日电 (记者 王小军)27日,记者从新疆库车市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获悉,中国人民大学考古队日前已对新疆库车市境内的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进行考古发掘。 据介绍,是次考古发掘,为后期当地政府对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维修加固和文物保护提供科学依据,这是中国对苏巴什佛寺遗址东寺首次进行考古发掘。 苏巴什佛寺遗址,又称昭怙 ...
2022年7月23日,“国家文物局田野考古实践训练班”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辽上京考古工作站举行了第一次学术研讨课,来自徐州博物馆的学员郑洪全主讲《邳州蒋庄汉晋遗址考古收获》。 蒋庄遗址位于江苏省邳州市高新区。2011年,该遗址成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被认为是一处面积约1.5万平方米的汉代聚落遗址。2020年,为配合当地基本建设,徐州博物馆等单位 ...
7月26日,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正式开馆。两馆开馆仪式由郑州市人民政府、河南省文物局主办,郑州市文物局、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协办。“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等于同日开展。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 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自2021年12月19日开放试运营至2022 ...
2022年7月29日,由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编著、科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夏商周断代工程报告》新书首发式暨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10余位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专家及工作人员出席会议, 会议由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文物考古分 ...
史念海先生是中国历史地理学科的主要创建者和开拓者之一。今年是史念海先生诞辰110周年。为纪念史念海先生等老一辈历史地理学家对创建和发展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卓越贡献,推动历史地理学学术研究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业委员会和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将于2022年7月下旬在西安联合主办守正与创新——纪念史念海 ...
何以中国?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切入点和观察立场审视研究这个问题时做出了多元多维的不同阐述,博物馆因其自身承载的历史也拥有着助力解答中华文明起源这个宏大命题的天然使命。“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作为上海博物馆“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首个特展,将以文物为点、以时间为线、以王都为面,带领观众顺着历史的轴线溯源而上,回到夏 ...
上海博物馆明天即将开幕的重磅考古大展“宅兹中国——河南夏商周三代文明展”,其展览名称“宅兹中国”出自西周早期青铜器何尊的铭文,也是最早“中国”一词的出处。尊内的铭文中,“宅兹中国,自兹乂民”一句最为出名。这段铭文记载了周成王营建洛邑的重要历史事件,但“宅兹中国”里的“中国”二字并非如今的意思,是指“天下四方的中心地区”,是一个方 ...
主题活动《世界遗产公约》“下一个50年”主题活动主题介绍2022年,《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将迎来自己50周岁的生日。在过去的50年中,《公约》在保护传承人类的宝贵遗产,转变我们认识遗产的方式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值此50周年之际,我们所赖以生存的世界却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不仅有新冠疫情对人类经济、社会与文化生活的影响,更有着不断加 ...
2022年7月16日至19日,由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社科学术社团主题学术活动资助、中国德国史研究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历史学系承办的第一届中国德国史研究青年论坛在线上顺利召开。本届论坛以“德国史研究的新视野”为主题,旨在促进中国德国史研究的学术体系建设和后备力量培育,为有志于从事德国史研究的青年学人打造一个提升自我、交流互鉴的平台。来自包括中 ...
澎湃新闻获悉,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考古博物馆昨天(7月26日)正式开馆迎客。两座博物馆主体相连,观众可一次参观两座博物馆。作为新馆开放的一份文化厚礼,基本陈列“巍巍亳都,王都典范——郑州商代都城文明展”,“雕画汉韵——寻找汉梦之旅”数字展、“郑州百年考古”等于同日开展。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和郑州 ...
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讯西汉时期在洛阳地区流行一种用大型空心砖砌建而成的空心砖墓。空心砖上通常装饰有类似几何图案的花纹,有少数空心砖除了几何图案外还装饰有人物、动植物、车马、建筑等画像。装饰有画像的空心砖被称为画像空心砖,它是一种主要用于建造墓葬的建筑材料。 洛阳西汉画像空心砖的特征有三点:第一、体量宏大;第二、内部空心;第 ...
洛阳市隋唐城遗址管理处讯(供稿:丁依依)7月20日上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专家们在省文物局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处处长王韬等领导的陪同下到定鼎门遗址考察调研。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专家们重点了解了定鼎门遗址的保护状况、遗址监测手段以及遗址活化利用情况,并就定鼎门遗产点保护的相关情况与河南省文物局世界文 ...
7月21日,记者从龙门石窟研究院获悉,龙门石窟奉先寺大型渗漏水治理和危岩体加固保护工程圆满完工。预计数日内,卢舍那大佛周围的脚手架便可拆除完毕,阔别已久的卢舍那大佛真容即将再度与世人相逢,整个奉先寺区域则大约需要15天。 奉先寺位于龙门西山南部山腰,原名“大卢舍那像龛”,是龙门石窟开凿规模最大的摩崖像龛。其坐西面东,东西进 ...
文艺复兴巨匠桑德罗·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1445年-1510年)一幅年轻男子肖像在纽约苏富比去年曾以9218万美元(约5.95亿人民币)的价格成交,创下艺术家作品的新纪录。画中模特目光清晰、衣着考究,这属于波提切利的风格。然而,这个英俊青年修长的手指却抓着一个镀金小圆镶板,上绘有另一幅肖像。两幅作品缘何结合在一起?“圆形圣像”入画是波提切 ...
近日,上海市文物局编制印发了《上海市“十四五”文物保护利用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十四五”时期,上海文物工作将从最有资源、最有优势的地方入手,谋划、实施“建筑可阅读”“海派城市考古”“大博物馆计划”“长江口二号古船考古与文物保护”等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卓越实践,切实推动文物保护利用与时代共进与人民共享;建立文物领域交流互鉴 ...
2022年7月10-11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崔剑锋老师来甘肃省庆阳市南佐遗址参观交流,并对南佐遗址出土的典型陶片标本进行取样。在工作之余,他以“中国古代陶瓷工艺发展史简论”为题,为南佐遗址考古队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讲座。讲座由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韩建业老师主持。图1 崔剑锋老师在遗址发掘现场参观 崔老师首先介绍了陶瓷的定 ...
为了开阔我们实习学生的学术视野,增长我们在科技考古方面的知识。领队王晓琨老师特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科技中心的王树芝老师来到通州考古工作站做讲座。7月16日下午两点王树芝老师为我们带来题为《入门三分—北京考古中所见的木材》的讲座,这是2022人大考古通州考古实习“学习考古、认识北京”系列讲座的第七讲。图1 讲座海报(陈昕淼设计) 王 ...
日前从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对河北邯郸后百家北墓地进行全面发掘,共计清理墓葬463座、车(马)坑2座,出土文物2400余件。文物专家表示,该墓地是战国时期赵文化的代表性遗存,见证了邯郸城的兴衰演进。 邯郸作为战国时期赵国都城,有漫长的建城史,拥有璀璨的文化遗存。后百家北墓地位于邯郸市后百家村北,属于百家村墓群,这里的考 ...
澎湃新闻获悉,“与天无极——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今天(7月15日)在上海奉贤博物馆开幕。展览从陕西近年来出土的周秦汉唐文物中遴选出150余件(组)文物精品,类型包含青铜器、金银器、玉石器、陶瓷器等,更有国宝兵马俑、汉代阳陵陶俑、法门寺秘色瓷、何家村出土金银器等珍贵文物亮相。展览以时间为序,分为“赫赫宗周”、“东方帝国”、“大汉雄风 ...
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核心地区,在我国5000多年文明史中,黄河流域有3000多年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孕育了河湟、关中、三晋、河洛、齐鲁等地域文化,分布有郑州、西安、洛阳、开封等古都,诞生了“四大发明”和《诗经》《老子》《史记》等经典著作。近日,国家文物局、文化和旅游部、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水利部联合印发《黄河文物保 ...
绵延的海岸,巡回的爱琴海战舰,宁静的港口风光……上海博物馆的展厅内一批来自希腊的艺术品将人们的思绪带向了遥远的爱琴海。澎湃新闻获悉,上博筹备已久的特展——“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今天(7月18日)下午开幕,明起正式对公众展出。展览呈现34件/组现当代希腊艺术作品与5件古希腊文物(全息投影),试图从历史角度来探讨和展示希腊与海洋的 ...
“塔拉萨”是什么意思?希腊现当代艺术如何从古代文物中汲取灵感?怎样不必远途跋涉,却能真实感受贯穿希腊今昔的精神气质?希腊与中国,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如何在上海博物馆对话互鉴?7月19日,“塔拉萨:海洋文明与希腊艺术”特展在上博面向公众开放,希腊驻上海总领事孔尼舸先生(Vasileios Koniakos)以及希腊驻上海总领事馆公共外交处领事海伦·穆萨 ...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7月20日发布秦陵K9901陪葬坑,也就是俗称的百戏俑坑出土的4号、28号百戏俑最新研究成果。秦陵博物院副院长周萍研究员介绍,4号俑上身着衣,布满泡钉,泡钉间装饰有太阳八角纹;下身着裳,绘有大量精美纹饰。残存的彩绘图案主要集中上衣、领缘、袖缘和裤子腰带等部位,主要是八角星纹、几何纹饰和云气纹,呈现白色、黑色、黄色和紫色。研究 ...
盔胄、甲衣、腰刀、弓箭、马鞭、马鞍......清代皇家礼仪、战争有哪些装备?7月21日,“崇威耀德——故宫博物院藏清代武备展”在北京嘉德艺术中心展出,展览展出150余件精美绝伦的宫藏武备文物,呈现武备在礼仪、战争中的应用及其艺术特点。澎湃新闻了解到,此次展览是“宫廷武备文物”首次作为独立主题向公众呈现,也是继“故宫博物院藏器座展”“妙宝庄严 ...
翠柏青黛染绿水,窟龛倒影洒清涧……波光潋滟的伊水之上,卢舍那大佛的倩影“回归”!2021年12月6日,时隔50年,龙门石窟奉先寺再次“大修”。2022年7月21日,历时228天,龙门石窟奉先寺危岩体加固和渗漏水治理工程正式竣工,6900平方米脚手架开拆,卢舍那大佛再“开颜”。据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介绍,预计3天后,卢舍那大佛将全部显现,外围的脚手架 ...
美国当地时间7月20日,美国纽约将142件被掠夺的文物归还意大利,其中包括公元 79 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后被火山灰覆盖的壁画。如今这批文物已正式移交给意大利方,并运往在上月于罗马落成的获救艺术博物馆展示。澎湃新闻获悉,新的获救艺术博物馆开幕展展示了约 100 件伊特鲁里亚、希腊和罗马的艺术品,这些展品均是回流文物,包括塑像、陶罐、钱币等。随着更 ...
2019年7月15日,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强调要加强红山文化及相关史前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值此总书记视察赤峰博物馆三周年之际,2022年7月15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红山区举办2022年度红山文化高峰论坛,旨在贯彻落实总书记“5·27”重要讲话精神,推动红山文化考古发掘、研究、保护、传播和申遗工作。本次论坛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 ...
从邺城考古队获悉,河北省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考古发现公布以来,文物修复专家历时十年对出土文物进行抢救修复。截至目前,修复完成佛造像千余件。 2012年初,邺城考古队在临漳县邺城遗址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佛造像共计2895件(块),另有3000件左右佛造像碎片。北吴庄佛造像埋藏坑出土文物数量之多、品相之美世所罕见,被评为2012 ...
山西闻喜上郭遗址16日对外发布最新考古成果,该遗址出土仰韶时期石雕蚕蛹和春秋早期陶范。此次发掘进一步确定上郭遗址主要有两个时期,即仰韶时代中晚期和西周晚期至春秋时期。H50出土石雕蚕蛹。 王涛 摄 上郭古城和邱家庄墓群,位于山西省闻喜县城东南,涑水河在其西部。2006年5月中国国务院公布“上郭城址和邱家庄墓群”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