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三门峡举行

10月17日,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大会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大会宣读了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贺信。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部长胡和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谢伏瞻,河南省委书记楼阳生出席大会并讲话。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主持会议。考古学界专家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 ...

• 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河南三门峡开幕

2021年10月18日上午,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三门峡举办。本次大会指导单位为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本次会议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局、三门峡市人民政府主办,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三门峡市委宣传部、三门峡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承办,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山西省考古 ...

• 新疆3个项目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

10月18日“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在河南省三门峡市举行开幕式上公布了“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图片来源文博中国  全国100项发现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其中包括新疆三项,分别是“夏商”类别中的若羌小河墓地、“秦汉”类别中的民丰尼雅遗址、“三国至隋唐”类别中的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群。  此次评选的“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涵盖全国31个省、 ...

• 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10月将在三门峡召开

 9月22日,中国考古学会发布通知,拟定于2021年10月17日至20日在我市召开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21·三门峡)。  今年恰逢仰韶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三门峡作为仰韶文化发现命名地、中国现代考古诞生地,将举行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纪念活动,第三届中国考古学大会(2021·三门峡)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

• 聚焦仰韶文化 “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在京召开

  10月15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总结仰韶文化百年考古成果,通报了河南、陕西、山西等省仰韶文化考古与研究的最新进展。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出席会议。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魏兴涛汇报了河南仰韶文化考古新发现,仰韶村、城烟、双槐树等遗址新发现的丝蛋白,淀粉粒、酵母等可能与酒有关的遗存,大型带回廊 ...

• 文博要闻|| 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即将开馆

  仰韶文化发现暨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一百周年纪念大会将于2021年10月17日在仰韶文化发现地河南省三门峡市举办。近日,河南日报记者走访了庙底沟博物馆、仰韶村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等场所,提前探寻纪念大会的亮点所在。博物馆初露芳容近4000件文物全部进场在三门峡市商务中心区迎宾大道与召公路交叉口东侧,中国仰韶文化博物馆初露芳容,将于10月17日纪念大 ...

• 冷门绝学:敦煌壁画外来图像文明属性的新课题

2020年国家社科基金首次设立了冷门绝学团队项目,内容包括甲骨文、金文、简牍文献、敦煌遗书等等,这些研究领域目的是研究、坚守、继承学术传统,促进中国文化事业的薪火相传,只有高站位谋划、高水平推进、高质量升级,才会影响一代学人的学术风格,用一流水平成果掌握学术话语权,所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2016年5月17日,总书记指出,要重视发展 ...

• 保靖县四方城洞庭墓群考古发掘情况介绍(三)

  一、前言  保靖酉水明珠工程路网建设项目位于保靖县迁陵镇,线路连接保靖县老城区和钟灵山工业园区。建设项目中的洞庭路与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四方城遗址有关,线路K1+220-K2+087.64路段位于四方城遗址洞庭墓群范围内。为配合项目建设,2019年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洞庭路东北区域(线路K1+650-K2+087.6)内墓葬考古发掘,发掘两汉墓葬30座 ...

• 西南同心——奏响新时代考古协奏曲

  10月14至15日,由四川省文物局、成都市文物局指导,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四川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主办的“2021年度西南考古协作会暨古蜀文明与西南夷学术研讨会”在四川广汉召开。会议现场来自川、云、贵、渝、桂、藏六省市的考古文博机构、高校考古历史院系相关领域负责人和学者,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文 ...

• 考古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第五届“太和论坛”开幕式在故宫举办

2021年10月12日至13日,第五届“太和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本次论坛以“考古视野下的文明交流与互鉴”为主题。文化和旅游部党组成员、故宫博物院院长王旭东,国家文物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胡冰,中国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故宫考古研究所名誉所长李季,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长李小城,北京故宫文物保护基金会副理事 ...

• 紧急“驰援”山西古建筑,专家呼吁建立古建文保预案

平遥古城墙发生局部坍塌,晋祠多处建屋面漏水……大降雨中的山西古建筑牵动着社会各界的心。澎湃新闻获悉,文化和旅游部副部长、国家文物局局长李群昨天专门主持召开办公会,专题研究支持山西省因灾受损文物抢险和保护修缮工作。国家文物局目前已派出专家组实地勘查掌握文物受影响情况,指导文物救灾工作,紧急拨付文物应急抢险资金。相关学者撰文认为,此 ...

• 10件维米尔集结德国,《窗边读信的女孩》修复后首展

延期数月后,德国德累斯顿收藏馆历代大师画廊“维米尔:镜像”(Johannes Vermeer. On Reflection)大展在9月开幕,展览核心是馆藏维米尔《窗边读信的女孩》(创作于1657-1659),这件作品经过四年修复、显现出被遮盖的丘比特后,首次公开亮相。展览还云集了借展自美国和欧洲其他博物馆的维米尔作品8件,这些作品均与《窗边读信的女孩》有关,加之馆藏的《 ...

• 走近一位公民雕像,探寻古罗马的建成与荣光

随着苏州博物馆西馆近日的正式开馆,由大英博物馆支持的特展“罗马:城市与帝国”也同期正式对外展出,展览细致地呈现了那些令人心驰神往的罗马城市意象。古罗马是亚平宁半岛中部兴起的文明,罗马这座城市和帝国的传奇故事,直至成立以后将近3000年的今天,依然扣人心弦。第一期“罗马:城市与帝国”展览展出200多件大英博物馆罗马艺术精品,讲述罗马如何 ...

• 4700年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基础“惊现”湖南鸡叫城遗址

10月9日,湖南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在湖南澧县召开,会上公布了该遗址最新发掘成果。本次发掘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建筑台基、大型木构建筑和谷糠堆积等。与会专家纷纷用“震撼”“壮观”“百年一遇”评价此次鸡叫城考古发掘成果的重要性。专家认为,本次发掘揭示出的大型木构建筑是史前考古,特别是史前建筑考古的重大发现,是中国百年考古史上的第 ...

• 暴雨后的山西古建:晋祠漏水、古墙局部坍塌……

澎湃新闻获悉,10月3日以来 ,山西降雨显著增强,太原、阳泉、临汾、长治、吕梁、晋中大部分地区都创下了10月上旬累计降雨记录。这一大降雨也导致山西不少古建筑受到影响,其中平遥古城墙发生局部坍塌,而据当地媒体报道,除平遥古城外,山西不少全国重点文物都受到影响,如晋祠多处建屋面漏水,山西运城盐池禁墙东禁门瓮城大面积坍塌,城墙出现多处裂缝; ...

• 消失的古噩国留下了这些青铜器,上博将展“汉淮传奇”

噩国历史未载于史册,长久以来不为人知,却在青铜器铭文中不经意留下鸿毛鳞爪,等待后人发现。2007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北随州羊子山发掘了一座西周早期墓葬,出土的青铜器不仅精美而且铸有噩侯铭文,一段被历史长河吞噬了3000年的噩国历史展现在人们面前。2012年河南南阳夏饷铺发现一处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噩国贵族墓地,出土大批青铜器,再次将噩国推向众人 ...

• 北京公布六处重要考古:含路县故城、金中都遗址

近日,北京市文物局对外发布2021年度重要考古成果。在发布中,着重介绍了路县故城遗址、平谷白各庄汉代墓葬群、金中都遗址、正阳桥遗址、万寿寺东路遗址和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等6处考古成果。正阳桥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路县故城遗址路县故城遗址是通州区目前所知时代最早的古城,也是2016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2021年度完成了城址内的勘探、开展了南城门和 ...

• 安徽省华龙洞遗址发现东亚地区最早的准现代人

@光明日报10月8日消息,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刘武研究员和吴秀杰研究员领导的中外合作团队,对出土于安徽省东至县华龙洞遗址的古人类面骨化石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这个生活在30万年前的个体长得更像现代人,多数面部特征位于早期现代人及现代人类变异范围。这说明,东亚地区人类从古老形态向现代形态的演化过渡30万年前已经发生,比以往认 ...

• 三星堆最新出土文物亮相,川博展长江流域青铜文明

2021年9月28日,四川博物院联合长江流域博物馆举办的年度大展“山高水阔 长流天际——长江流域青铜文明特展”在四川博物院临展2、3厅展出,展览汇集了长江流域沿途各博物馆的重量级文物,其中占比高达40%的一级文物是此次展览的一大亮点。此外,三星堆部分最新考古发现,也重装亮相此次展览。展出青铜文物局部展览现场据主办方介绍,为打造高水平的精品展 ...

• 吉光片羽,从“残缺”陶瓷中窥见万年湖南史

9月28日,“吉光片羽——湖南考古出土陶瓷特展”在长沙博物馆开幕。展览依托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联合湖南省内11家文博单位,共展出展品420余件(套),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的陶瓷碎片来共同构成近两万年以来的湖南陶瓷史画卷。据策展人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张兴国介绍,观众在此次展览中看到的不仅是这些陶瓷碎片,其实更能窥见湖南先民的社会生活 ...

• 三百余文物见证“四海通达”,南越王博物院首展开放

澎湃新闻获悉,“四海通达——海上丝绸之路(中国段)文物联展”昨天在广州南越王博物院王墓展区开幕。该展览也是南越王博物院成立后的首个大展。展览共展出来自广州、南京、宁波等31家文物收藏单位的383件文物精品,为历年来参展城市最多、文物覆盖范围最广且展出文物较精的海丝主题联展。展出文物包括不少近年新出土的考古材料,展览同时吸收了学术界关 ...

• 郑振铎谢稚柳等捐出国宝知多少?上博今展“高山景行”

博物馆接受社会捐赠是其丰富和完善馆藏不可或缺的渠道之一。早在上世纪50年代初,上海博物馆尚未成立之前,就已经有收藏家陆续捐赠文物,其中既有以胡惠春、潘达于、谭敬、沈同樾为代表的收藏家,也有包括郑振铎、徐森玉、吴仲超、谢稚柳、陈植等早期文博事业开创者。澎湃新闻获悉,“高山景行——上海博物馆受赠文物展”今天(9月27日)起在上海博物馆开 ...

• “十个盒子”的苏博西馆开馆:首展古罗马,再现苏色江南

2021年9月29日上午,备受文化界瞩目的苏州博物馆西馆正式举办建成开放仪式。这也标志着苏州博物馆终于形成本馆与西馆同时对外展出的格局,一传统,一当代;一江南,一国际;一重观展,一重体验。苏博西馆外形由25米长的10个盒子型建筑构成(也被戏称为“10个盒子”),总建筑面积达4.84万平方米,是苏博本馆面积的将近2倍,其展陈面积是本馆的4倍。当天的 ...

• 三星堆遗址的全面勘探和重点发掘

  金面罩、青铜人像、青铜尊、玉琮、象牙微雕……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三星堆博物馆(图⑤)共接待游客超过3.6万人次,同比增长将近一倍。这座上世纪90年代就已建成的博物馆,为何如此受到关注?  缘于老馆“上新”了:2021年3月,国家文物局在成都公布,三星堆遗址又新发现6座古蜀祭祀坑,并出土大量重要文物。2021年9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通报 ...

• 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辽宁朝阳举行

  11日,为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朝阳市委、朝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行。“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开 ...

• 考古学家齐聚牛河梁遗址探访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明

  今年是红山文化发现100周年,也是红山文化的中心——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为研讨红山文化最新考古成果,深入发掘红山文化内涵,多位考古学家于近日齐聚辽宁朝阳的牛河梁遗址,共同探访五千多年前的红山文明。  红山文化遗存发现于1921年,因最早发现在内蒙古自治区的红山地区而得名。20世纪70年代起,我国在内蒙古赤峰市及辽宁朝阳市牛河梁等地区 ...

• 4700年前完整木结构建筑基础出土

  湖南常德澧县鸡叫城遗址,又有新的考古发现。遗址中发掘出的一处木结构建筑基础 辜鹏博摄  考古学者发掘出的大量木结构建筑基础,是目前考古发现的中国最早最完整木结构建筑基础,距今有4700年左右的历史。10月9日,在“考古中国”项目和“中华文明探源”项目——长江中游文明进程研究的重要遗址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上,专家们公布了这一令 ...

• 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举行

 10月11日,为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由中共辽宁省委宣传部、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辽宁省文化和旅游厅(辽宁省文物局)、中共朝阳市委员会、朝阳市人民政府主办的“纪念牛河梁遗址发现4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首届红山文化牛河梁论坛”,在牛河梁遗址博物馆举行。  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国家文物局考古研 ...

• 有大事!“考古天团”齐聚牛河梁

  在朝阳凌源市与建平县交界处  有三道东北至西南走向的山梁  因靠大凌河支流牤牛河旁,得名牛河梁  1981年,牛河梁遗址被发现  作为红山文化分布的核心区  在牛河梁遗址中发现的  红山文化坛、庙、冢及出土的精美玉器  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  牛河梁也由此成为实证  中华5000年文明的考古圣地  被誉为“中华5000年文明的曙光”  牛 ...

• 北京在大运河沿线取得多项考古成果 丰富运河文化内涵

  近年来,北京市文物局先后在白浮泉、万寿寺、玉河通惠河、西板桥、清固伦和敬公主园寝、路县故城、大运河故道、小圣庙、善人桥等文化遗产取得重要考古成果。其中,在北京城市副中心发现的运河故道遗址总长约3000米,宽160至320米。据推测,该段遗迹应为清嘉庆十三年(1808)以前的大运河故道,是元、明、清三朝大运河漕运兴衰的明证。北京市昌平区白浮泉 ...

•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揭牌

  10月9日,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暨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盐池基地工作站揭牌仪式在宁夏盐池县举办。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盐池基地揭牌仪式现场。 于晶 摄  该基地是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2020年在全国建设的3个标准化考古实习基地之一。未来10至15年,北京大学将在张家场进行长期的考古发掘研究,对古城遗址及周围墓葬进行考古调查、勘探、测绘 ...

• 专家学者共商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

  2020年9月28日,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不仅深刻阐释了考古工作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意义,也对新时代考古工作的目标任务提出了新要求 ...

• 二里头都城布局结构进一步明晰

  1959年发现的二里头遗址,经过60多年的持续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二里头都城遗址布局结构。图片来自赵海涛  二里头遗址在河南洛阳盆地偃师市,300万平方米的超大规模显示它在二里头文化乃至东亚地区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中心区“井”字形主干道路网络,把都城规划成以宫殿区为中心的多个方正、规整的网格,官营作坊区、祭祀区分居宫 ...

• 唐已改祭祀遗存:为青藏高原古代祭祀仪轨提供考古实证

  “唐已改祭祀遗存是青海省为数不多经正式考古发掘的祭祀遗存,这为探讨青海乃至整个青藏高原的古代祭祀仪轨提供了重要的考古资料。”8日,同德唐已改联合考古队工作人员马骞介绍道。  唐已改祭祀遗存系第三次中国不可移动文物普查新发现,位于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同德县巴沟乡卡力岗村西南3500米处,北距卡然公路1公里,东、西、南三面均为冲沟,西 ...

• 祁连山国家公园惊现6000年前细石器遗存

  2021年8月中下旬,祁连山国家公园青海省管理局组织调查队在祁连山国家公园内进行人文资源本底调查,研究人员在海拔约2600米的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祁连县黄藏寺一带发现地层剖面中含有细石器制品。青海祁连县黄藏寺遗存发现的细石器制品 图片来自祁连山国家公园  青藏高原是全球受外力侵蚀最为强烈的地区,强烈的风力、流水与冻融侵蚀等使得早期人类 ...

• 湖南桂阳县高家冲发现东汉至三国时期墓葬

  2021年8月敖泉镇杏村村民建房取土时发现古墓葬,桂阳县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心工作人员获悉后,及时上报。经湖南省文物局和国家文物局批准(考执字2021第1246号),湖南省文物考古所和郴州市博物馆、桂阳县文化传承和保护中心共同完成了四座古墓葬的抢救发掘工作。相关情况简要介绍如下:01墓葬位置墓葬位于桂阳县敖泉镇杏村高家冲组一低矮山岗南坡,东临 ...

• 敦煌服饰艺术展在北京服装学院开幕

新华网北京10月10日电 记者日前从北京服装学院了解到,敦煌服饰艺术展开幕式暨《敦煌服饰文化图典·初唐卷》新书发布会8日在京举办。此次展览旨在推广敦煌服饰文化能够被更多的艺术家、设计师、敦煌艺术的爱好者了解、喜爱和运用,使敦煌艺术焕发出新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图为敦煌服饰艺术展中服饰艺术再现图片(图片由北服提供)    据北服工作人员介 ...

• 新发现 | 古蜀文明研究再添重要材料——成都犀浦发现先秦聚落遗址

犀园村遗址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犀浦街道犀园村。2020年10月,为配合犀方路小学建设项目的建设,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会同郫都区文物保护所对该项目地块进行了文物勘探,在项目红线范围内发现一处先秦时期的聚落遗址。经国家文物局和四川省文物局批准,2021年3月至今,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该遗址进行了详勘和抢救性发掘,确认项目地块内遗址面积约3000平 ...

• 一鸣惊人!湖南鸡叫城遗址考古发现距今4700年保存最完整的大型木结构建筑基础

  2021年10月9日,鸡叫城遗址考古发掘专家现场会在湖南澧县召开,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家博物馆、北京大学、山东大学、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陕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荆州市文物保护中心等单位的专家20余人出席会议。  鸡叫城遗址位于常德市澧县涔南镇鸡叫城村,遗址西南距著名的城头山遗址 ...

• 新发现 | 良渚早期发展阶段的重要突破——浙江北村遗址考古发掘收获

2019年4月至12月,因配合瓶窑镇小城市改造凤都路延伸项目建设,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良渚遗址保护区以南进行了大面积的调查和勘探,在距离良渚古城南城墙以南2公里处,发现了北村遗址。北村遗址所在位置 北村周边遗址分布图(无聚落组)北村遗址依托大雄山西北麓的一处自然山体,遗址面积较大,达8万平方米。2020年至2021年,为了配合瓶窑镇小城市改造凤 ...

• 新发现 | 陕西发现北朝豆卢恩家族墓园 为首次发现最为完整的北周家族墓园

2019年11月至2020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发现一处北朝家族墓园,位于今杜镇南朱刘村东,敦化路以东、广德路以西区域。在发掘过程中,编号M3的墓道出土一块残缺的神道碑首,依据碑首提供的文字线索,认定该墓葬应系北周时期著名的历史人物豆卢恩之墓,随后考古队对全区域进行了再度详细调查和考古钻探,从而发现了原来遗漏的墓园兆沟。 ...

• 成果丰硕 视角多元——“手工业考古·黄骅论坛——以盐业考古为中心”研讨综述

9月27日至28日,“手工业考古·黄骅论坛——以盐业考古为中心”在河北黄骅市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黄骅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河北海盐博物馆、《盐业史研究》杂志社承办。来自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天津、重庆、四川、江苏、浙江等省市和日本近30家高校和科研单位的专家学者50余人参加了会议。盐业是我国古 ...

• 辽上京遗址考古重要新发现

    经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人员近四个月的对辽上京皇城西山坡佛寺遗址两处建筑址进行的考古发掘,获得重要考古新发现,为进一步推进对辽上京城址布局和沿革的认识以及为辽上京遗址申请世界文化遗产提供了新的学术支撑。  辽上京遗址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东南。为进一步了解辽上京皇城遗址的布局和沿革,考古人员从2021年6月3日开始, ...

• 上海出品大型考古题材纪录片《何以中国》——以全国性考古发现探源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四大文明古国中,中国是唯一一个文明未曾中断的国度。中华文明能够延续发展至今的内在脉络是什么?这个文明古国如此强的韧性和生命力从何时开始?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是如何形成的?①《何以中国》海报。②甘肃省张家川马家塬战国墓地出土的黄金饰品,体现了“秦”与“戎”的碰撞与融合。③《何以中国》在三星堆实地取景。林潘舒摄  上海出品的大型 ...

• 彩陶的世界:仰韶与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顺利召开

  2021年9月25日,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国外考古研究室和中国历史研究院李新伟学者工作室协办的“彩陶的世界:仰韶与库库特尼-特里波利文化比较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杭顺利召开。会议由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学院安婷主持,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出席会议现场的嘉宾有来自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

• “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之“纪念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开幕

为纪念总书记关于考古工作重要讲话发表1周年,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致敬中国考古百年征程,不断弘扬古蜀文化根脉、纪念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9月27日,由中国考古学会、中国文物报社主办,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承办的“中国考古百年”系列活动之“纪念金沙遗址发现2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在成都开幕。中国 ...

• 秦大树等:越南发现的巴地市沉船初议

越南发现的巴地市沉船初议2020年以来,中国收藏界和文博市场出现了大批由越南商贩销售而来的唐代低温铅绿釉印花器物和白釉瓷器,引起学界关注及对相关问题的讨论。这些器物据传出水于越南南部的一条沉船,但并非正式发掘的器物。许多沉船在正式发掘以前都曾经历过盗捞的阶段,如“黑石号”沉船、“玉龙号”沉船等,希望这条沉船也可在不久的将来得到正式的 ...

• 罗马出土圣神界碑

2021 年6月,罗马历史中心附近出土标志着古城神圣界限的石头。(图片来源:罗马考古博物馆)近日,一些建筑工人在罗马历史中心附近作业时挖出一块巨大的界碑,该界碑或能定义2000年前的古罗马城边界。这种界碑(pomerial stone)也被称作cippus,此次出土的界碑高度超过6英尺(约2米),由石灰华(即优质石灰岩)制成。今年6月,工人们在奥古斯都陵墓周围 ...

• 河南鲁山仙人洞遗址发现3.2万年前现代人头骨

“仙人洞,仙人洞,仙人洞里住神仙。”这是人们时常听到的民谣。仙人洞没有见过神仙,但中原地区已知年代最早的早期现代人化石惊现鲁山仙人洞遗址。9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北京举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重要进展工作会。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平顶山旧石器考古调查项目负责人赵清坡在会上介绍,在河南鲁山县仙人洞遗址发现距今3.2万年人类头骨化石,这是目前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