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桃李营子遗址2020年度考古发掘收获

一、地理位置  桃李营子遗址位于阜新蒙古族自治县阜新镇桃李营子村西南1500米处,距国道101线400米,东侧1100米处为阜新市的母亲河——细河,现遗址区为大片玉米地。此地地势平缓,遗址基本位于一片平地的中心,现地表种植玉米、花生等作物。图一 遗址位置示意图图二 桃李营子遗址地表航拍全景照(自北向南拍摄)图三 桃李营子遗址航拍全景照(自南向北 ...

• 铁岭地区2020年度高句丽遗迹调查工作收获

按照2020年度工作计划,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对铁岭地区高句丽遗迹进行了野外考古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  一、调查经过  第一阶段:2020年3月30日至5月27日,对铁岭南部地区5座山城进行调查。  第二阶段:2020年11月1日至11月27日,对铁岭北部、东部地区山城和境内遗址、墓葬进行调查。现场记录、测量  二、人员构成  受责任单位业务人员匮 ...

• 用数字技术在“云”上“点亮”莫高窟,还原千年点灯夜景

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在“云”上点亮莫高窟是种怎样的体验?据记载,莫高窟燃灯是旧时敦煌重要节庆习俗。每逢腊月,当地民众会在莫高窟举行盛大的点灯仪式,在各洞窟内点亮灯盏,总灯数高达700多盏,形成夜幕下“一川星悬”的壮观场面。疫情之中,这样的古老风俗将被科技复原。2月4日,腾讯联合敦煌研究院、人民日报新媒体在“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上推出 ...

• 西夏陵申遗,我们在行动 ——西夏陵景区开展第七期冬春季专题培训

为切实提高员工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理念的认知,2021年2月5日,西夏陵景区组织全体员工开展第七期冬春季培训,此次培训邀请了西夏陵区管理处科长周伟作专题讲座,讲座以西夏陵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基础知识为主题进行深入细致解读。  周科长向大家阐述了世界遗产的概念与分类,通过对世界遗产的解读引述出西夏陵申遗相关知识点,让大家对西夏陵申遗符合的价值 ...

• 【考古】在塔吉克斯坦韩玛东尼地区发现贵霜时期墓葬!

   2019年7月8日,(夏冉,杜尚别)据塔吉克斯坦文化部的消息称,日前该国考古学家在韩玛东尼地区的东南部的两处登记在册的古代遗址群进行勘察时,发现了三座贵霜王朝时期的墓葬。   塔吉克斯坦文化部下属的历史和文化遗产部的主任霍贾耶夫向媒体表示,此次考古勘察活动是在韩玛东尼地区地方政府的倡议下展开。目前的结论是由国家文化部门 ...

• 【考古】在塔吉克斯坦南部发现三件大型陶瓮墓葬!

   2019年6月14日,据塔吉克斯坦文化部的消息称,在该国南部的韩玛东尼地区,当地居民在挖掘水井的时候发现了三件大型陶瓮。   据当地居民表示,他们在打井的时候,无意中遇到了高度超过1米的陶瓮,这些古老的陶瓮里面全部是泥土,当地人认为能在陶瓮里面发现珠宝,于是打破了其中的一个陶瓮。   该地区的文化部门的负责人谢里夫 ...

• 塔吉克考古与其面临的困境

片及肯特遗址考古发现的壁画  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历史学、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萨义穆洛德·波波穆洛耶夫(Saidmurod Bobomulloev)是在该国从事丝路考古发掘的一线考古学家,《东方早报·艺术评论》在对他进行的专访中,了解了这个区域是如何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文明交流以及蓬勃发展的商贸和经济,同时也感受到该国的考古所面临的资金不足、专业人员 ...

• 【考古】彭吉肯特出土的粟特仿制的中国钱币!

2020年10月17日,(乌鲁木齐,夏冉)接上期内容,关于在彭吉肯特出土的中国古代钱币,其中当数小五铢钱的量最大,基本上自50年代以来,每年的考古发掘过程中均有发现。但是大部分高度氧化腐蚀,基本上已经看不清文字部分。 近年来,俄罗斯考古工作者,将这类小五铢钱定义为其它类型的中国钱币。现在研究彭吉肯特的年轻考古工作者,对这类钱币的研究不 ...

• 敦煌莫高窟近500窟换新“身份证”

 “敦煌莫高窟的492个窟都有其编号,相当于其‘身份证’。有了它,大众才能全面了解每个窟的时代、艺术风格等信息。”近期出版的《敦煌莫高窟编号的考古文献研究》对敦煌莫高窟诸家编号及对照关系作了深入系统的研究,为各窟换新了“身份证”。图为近期出版的《敦煌莫高窟编号的考古文献研究》,意味着敦煌莫高窟近500窟换新了“身份证”。 闫姣 摄   ...

• 武威市石窟寺调查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中国甘肃网1月18日讯 昨日,记者从武威市文体广电和旅游局获悉,1月13至15日,武威市石窟寺调查小组先后赴观音寺、亥母寺、石佛崖开展了石窟寺调查工作。

• 新发现|蒙古国宣布:匈奴龙城找到了!

汉 天降单于瓦当匈奴首都龙城遗址刻有“天子单于”字样的残留装饰瓦片据观察现存留迹,该都城周围由内外两层城垣包围,里面有一个人工水池。从残留的房屋建筑顶棚装饰砖瓦中,考古工作者们还发现上面刻有“天子单于”等古汉语文字字样的若干瓦片。这些依据证明,这座城市遗址就是匈奴国家政治中心龙城所在地。匈奴首都龙城遗址水池这次考古挖掘和研究工作 ...

• 茶马古道是一条融合之道

  茶马古道是一条融合之道  茶曾扮演货币的角色  茶马互市萌生于唐代。宋、明时期,将茶马互市当作羁縻诸番的政治手段,显见出卑琐的一面,致使茶马古道的正常交往受到一定的局限和滞碍,但客观上还是使得茶马古道兴盛起来。清代,虽然清朝不再需要藏地的马,茶马互市已经名存实亡,但清政府充分利用茶叶来加强与藏地的联系,茶叶以前所未有的规模销 ...

• 回眸新疆“十三五”丨新疆:文物考古 成果丰硕

作者:张海峰文物考古 成果丰硕文物考古,是实证历史,也是传承文明。“十三五”期间,新疆考古发掘工作硕果累累,成绩令人瞩目;文物保护力度空前,文物“安全网”越织越密;博物馆实现从地州到县市全覆盖,更多百姓能够通过博物馆触摸历史和文化;新技术让古老文物活力四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更好弘扬。考古发现令人瞩目“多个考古项目不断取得重要 ...

• 米兰理工大学提出加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国际合作战略行动计划

  原创 Uni-Italia 留意风向标  意大利教育中心据来自米兰理工大学消息,由西安交通大学和意大利米兰理工大学共同组织的第六届丝绸之路大学联盟系列活动在线成功举办。  丝绸之路大学联盟2025年由中国西安交通大学发起成立,由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150所大学参加的大学联盟。  米兰理工大学为本次活动的轮值“主席”大学,将“社会系统安 ...

• 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首次全部整理出版

  受访者供图。  新华社兰州1月13日电(记者张玉洁)历经15年编纂,由法国国家图书馆与中国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合作编纂的《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日前首次全部整理出版。  《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主编、西北民族大学教授才让介绍,此套文献共35册,收录了3174个文献编号、2.8万余幅高清图版。这些7世纪到10世纪的古 ...

• 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首次发现护城河等外城城墙体系

近日,金中都(今北京)城墙遗址考古取得重要成果,首次发现金中都外城护城河、城墙、马墙、顺城街道路等外城城墙体系,并了解了这些遗迹的形制结构和营建方式,为复原金中都结构布局和城市面貌提供了重要考古资料。13日,探访了金中都城墙遗址考古高楼村工地。  为什么重要——北京建都肇始之地  专家说,金中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中居重要地位。不 ...

• 新疆唐代蒲类县城中央是一座佛寺

原本我们想,按照一般唐代县城建制规律,县城中央可能有个鼓楼。而我们在发掘位于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奇台县境内的唐朝墩遗址,也就是后来证明是唐代蒲类县城中央最高的那个土墩时才发现,这里竟然是一座佛寺。”参与唐朝墩遗址发掘工作的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讲师任冠这样形容自己当初看到佛寺时的惊喜心情。夯土台基平面图 图片来自中国人民大学  位 ...

• 丝绸之路与甘肃的世界文化遗产

  公元1世纪末的欧亚大陆上,西方的罗马帝国正处于全盛时代;在远东是东汉时代的中国,在西域是贵霜王国,它的疆域囊括了阿富汗和印度北方,此时也处于其历史上最强盛的时期。  在这三国中间是安息,它当仁不让地以一种缓冲国和调解人的身份自居。这四大帝国都执行着一种具有连续性的贸易政策。陆路丝绸之路就是在这一特殊形势下应运而生的。  时光 ...

• 七百余唐代纸文书、木牍出土于新疆孔雀河烽燧群

澎湃新闻获悉,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对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时,发掘出土了珍贵的唐代纸文书、木牍786件,是近年新疆考古发掘出土数量最大的一批唐代汉文文书资料,通过文书可初步推断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为唐代安西四镇之一焉耆镇下军事设施。据悉,考古发掘的这批文书内容丰富,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文学等诸多方面,许多内 ...

• 内蒙古一匈奴墓群墓葬年代初定东汉前期

新华网呼和浩特12月3日电(郝芳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消息,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境内的吉呼郎图匈奴墓群考古有了新进展。根据2座已发掘完毕墓葬的结构及出土遗物特征,初步将墓葬年代定为公元1世纪左右,相当于东汉前期。发掘完毕的两座墓葬。新华网发(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供图)吉呼郎图匈奴墓群是我国阴山以北草原地区发现的第 ...

• 发现长城天山石城文明带

  1. 既然城邦是文明的第一要素,那么研究城垣、宫室和祭坛或者神庙三类基本设施以及道路、广场等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并且进行科学分类,应当成为研究考古学文化和考古学文明类型的基本范式。根据城邑建筑材料和建筑方法划分,中国原始文明可以分为石城文明区系和土城文明区系——长城、天山以北以及青藏高原主要属于石城文明区系,其中以长城文明带 ...

• 中断25年的九成宫遗址考古重启后再获重大发现!“4号殿极有可能就是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驻跸并使用的寝殿—咸亨殿!”

  九成宫遗址远眺  “隋仁寿宫·唐九成宫的4号殿,在隋代为滨水岸上殿堂,到了唐代的中后期或有意、或因频仍的水害变为一处南面临水的高台式寝殿!根据4号殿的现状和殿面的开间布局、建筑规格,再结合历史文献,我们推测,这个4号殿极有可能是唐高宗和武则天驻跸并喜欢使用的寝殿——咸亨殿!”  12月24日,在陕西省宝鸡市麟游县举行的“2019年至202 ...

• 见证通往世界的“桥梁”——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系列测绘保障项目

  以下文章来源于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 ,作者周磊   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  自然资源部第二地形测量队(陕西省第三测绘工程院,简称国测地形二队)成立于1966年,是国家重点布局的基础测绘生产力量,承担国家重大基础测绘地理信息项目的设计、组织实施以及地方经济建设测绘保障服务工作,是国家首批甲级测绘资质单位。  丝绸之路申报世界 ...

•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等研究领域国际领先!

  西北大学丝绸之路考古中心主任王建新在研讨会上作《丝绸之路天山廊道研究》报告  记者今天从正在西安召开的“丝绸之路传统文化保护开发利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研讨会”上获悉,西北大学传统优势学科——考古学科已构建起文化遗产管理“三位一体”学科体系,在“周秦汉唐文明”“丝绸之路考古”“文化遗产价值认知与保护”等研究领域保持国际领先地位。 ...

• 故宫里的“二次元”丝路考古展,文物图片栩栩如生……

在参观博物馆时,因为重要文物在维护期或者是被借调到别的特展,文物原本所在的位置有时就会立一块该文物美照的“人形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因为疫情的“降维打击”,故宫博物院近日推出的一整场展览变成了“二次元”,均以文物图片的形式来呈现展览:因北京出现了新冠疫情的新增病例,12月24日,故宫博物院官微显示,原本准备在12月16日到2月14日展览 ...

• 中塔召开“费尔干纳-锡尔河廊道”申遗塔吉克斯坦段遗产点保护管理规划合作线上会议

12月18日,由国家文物局指导、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西安国际保护中心主办的“费尔干纳-锡尔河廊道”申遗塔吉克斯坦段遗产点保护管理规划合作会议在线上召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胡冰、塔吉克斯坦文化部副部长穆谢拉·谢里夫佐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亚太部主任景峰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塔两国丝绸之路申遗领域的专家学者参加会议。   与会专家 ...

• 新疆完成对楼兰古城重要遗址抢险加固

新华社12月3日报道,历时近半年,文物保护工作者终于完成对新疆楼兰古城的抢险加固工程,延续了古城内三间房和佛塔遗址的寿命。记者从楼兰古城所在的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若羌县获悉,11月30日,当地对楼兰古城三间房和佛塔遗址的抢险加固工程已全部完工。2019年,若羌县文物部门发现楼兰古城内的三间房和佛塔遗址所在的台地出现不同程度的坍塌,且两座 ...

• 甘肃:距今约1600年“天梯山石窟壁画”实现可移动展出

新华社兰州12月3日消息,经过7年修复,甘肃省天梯山石窟搬迁的壁画目前基本修复完成。文物保护专家表示,所修复的壁画已满足外出展出要求。天梯山石窟始建于东晋十六国时期的北凉,距今约有1600年历史,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负责人卢秀善介绍,修复后的“天梯山石窟壁画”总面积300多平方米,都合并固定粘贴在蜂窝铝板上,如果运输、展 ...

• “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佛教遗产共享”展览开幕(线上)——敦煌研究院入展

为配合2020年上海合作组织(SCO)成员国政府首脑理事会会议,加强上合组织成员国之间的文化影响力,促进交流与互鉴。由印度政府、文化部和新德里印度国家博物馆主创,邀请上合组织成员国多家博物馆机构共同策划制作完成的“首届上海合作组织佛教遗产共享”多国佛教文化艺术珍品展(线上),于2020年11月30日开幕。图一网站首页展览呈现了来自印度新德里国家 ...

• “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在海南省博物馆开幕

12月10日,由海南省旅游和文化广电体育厅、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海南省博物馆、敦煌研究院承办的“觉色敦煌—敦煌石窟艺术展”在海南省博物院一楼特展厅开幕。一场突破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时空界限的展览,让敦煌和海南两地文化在交流中产生共鸣,在黄沙碧海的对话中再现丝路盛况。展览现场展览分为“丝路漫行”“壁上丹青”“庄严佛宫”“净土梵音”“ ...

• 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资助力榆林窟文物保护

12月11日,敦煌研究院榆林窟保护展示设施捐赠仪式在榆林窟举行,国强公益基金会向敦煌研究院捐赠900万元,用于敦煌研究院榆林窟洞窟保护展示设施建设。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马世林,国强公益基金会理事长陈翀,酒泉市委副书记、市长王立奇等出席捐赠仪式。2020年5月,在王立奇市长的引荐和协调下,国强公益基金会捐赠80万元用于榆 ...

• 探秘新疆北庭故城格局——专家判断其为唐代统治西域时期建设完成

  寒风中,紧邻新疆昌吉北庭故城入城道路西侧的一个巨大土堆的秘密于今年被考古人员揭开。  这座标记为6号佛殿的遗址,是一个夯土台基上建造的佛殿遗址,东西残长24米,南北残宽21米,残高6.5米,台基之上的佛殿由土坯砌建,周围有围廊。“这个台基中间有许多孔,有些孔还是贯通的。它们到底起什么作用,目前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负责北庭故城考古 ...

• 新疆文物考古成果丰硕

  唐朝蒲类县城到了宋代高昌回鹘时期竟建有融合东西亚风格的大型浴场;轮台县境内的卓尔库特古城成为又一处两汉魏晋时期丝绸之路上高等级中心城址;汉代疏勒城外发现的一座窑,让我们知晓城内众多瓦片产自何方。12月4至5日,在由国家文物局、新疆文旅厅(文物局)指导,新疆文博院主办,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承办的“2019-2020年度新疆文物考古成果汇报会 ...

•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成立 | 新疆发现5000年前青铜器

2020年12月12日(星期六) 【综合】■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进会河北召开 胡和平与王东峰举行工作座谈■ 刘玉珠赴安徽调研文物工作■ 全国首个“红色文创联盟”在国家博物馆成立■ 国内外专家汇聚西安研讨丝路文化保护利用■ 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看基层”主题宣传活动在重庆启动【博物馆】  ■ 张氏帅府博物馆 新增大批珍贵文物【考古】■ ...

• 西藏阿里首现青藏高原木俑

  一项最新考古研究表明,西藏阿里桑达隆果墓地出土大量遗物,其中首现青藏高原木俑。这一墓地的考古发现,为探索西藏西部早期社会结构、生活模式,以及西藏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新疆、中原等的交往提供了新材料。桑达隆果墓地全景图(资料照片)。  西藏自治区文物保护研究所副研究员何伟指出,桑达隆果墓地位于阿里地区札达县,桑达隆果即藏语“桑达 ...

• 西夏时期的陆上丝绸之路

作者:杨蕤《光明日报》( 2019年02月13日11版)  【研究心得】  唐末五代以来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转型时期,“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驮白练到安西”的丝路盛况不复存在。这种变化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与西夏的崛起有一定关系。西夏王朝在公元十一世纪初攻取河西走廊,占据丝绸之路主动脉,这对陆上丝路贸易及西北地区交通状况产生了强烈影响 ...

• 青海都兰考古惊现“五神殿” 千余件文物出土印证古丝绸之路文化

  位于青海省海西州都兰县热水乡的热水墓群,于1982年发现,是公元6至8世纪的重要墓葬群,其中编号为“血渭一号墓”是规模较大的一座墓葬。2018年,热水墓群发生被盗事件,涉案文物达到646件。同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对被盗的“2018血渭一号墓”进行抢救性发掘。经过近三年的发 ...

• “2018血渭一号墓”考古新发现 出土文物证实丝绸之路青海道文化交流

  央视网消息:虽然目前还不能最终确定“2018血渭一号墓”墓主人的身份和热水墓群的性质,但是依据大量出土文物显示出来的文化元素,考古专家已经证实,青海都兰是丝绸之路青海道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一个节点。  考古人员对“2018血渭一号墓”部分出土文物进行了年代测定,同时结合出土文物的特征,初步判断这座大墓的年代是在8世纪中期左右,也就是唐代 ...

• 西安将新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博物馆

 央广网西安12月11日消息(记者雷恺)西安市文物保护大会发布的《西安市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方案》明确,西安市将新建丝绸之路历史文化主题博物馆、“西安记忆”(西安革命历史)博物馆等一批地域文化特色突出、陈列主题鲜明的专题博物馆,打造根脉文化、历史文化、丝路文化、红色文化博物馆群。  西安市现有157家博物馆收藏文物超过202万件 ...

• 重磅!2020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西安)隆重开幕

  原创 教育部规划中心 教育之弦 收录于话题#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3个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提出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支持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深化科技教育合作,促进人文交流等主要任务目标,为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 ...

• 西北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

发挥西北大学考古学科优势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西北大学发起成立“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12月10日,由教育部和陕西省人民政府主办、陕西省教育厅、西北大学等共同承办的“2020丝绸之路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在西安举办。会上,由西北大学发起成立的“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联盟”揭牌。该“联 ...

• 我国阴山以北草原地区发现的第一处匈奴墓群2020年考古发掘圆满结束

2020年9月下旬至今,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北京师范大学、内蒙古大学、锡林郭勒盟文物保护管理站等组成的联合考古队对苏尼特右旗额仁淖尔苏木吉呼郎图匈奴墓群2座墓葬进行考古发掘,发现木棺、人骨、铁刀、铁镞、陶罐、漆器及动物殉牲等。2座墓葬地表有圆形石头封堆,1号墓早年被盗,2号墓未遭人为破坏,但穴居动物将木棺作为巢穴,对墓葬造成严重 ...

• 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师生们的生动课堂

  “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简称三窟联展)开幕1个多月以来,吸引众多参观者。其中有一群特殊的参观者,他们在展厅里“开课”,视三窟联展为珍贵的艺术课堂。    杨志强在龙门石窟展厅现场教学  11月25日上午,龙门石窟展厅内,一名参观者引起了记者关注,他正拿着雕塑工具专注地对着一尊力士像进行临摹。  他叫杨志强, ...

• 新疆奇台县发现唐宋时期浴场,兼具罗马和中原风格

唐朝墩故城浴场遗址功能分区示意图。天山网11月13日消息,唐宋时期的公共浴场什么样?近日,记者从奇台唐朝墩故城遗址考古发掘团队了解到,该团队在故城遗址的东北部清理出一处唐宋时期的大型浴场,其建筑结构具有浓郁的罗马风格,而出土遗物和内部装饰又体现中原地区特征。据唐朝墩故城遗址执行领队、中国人民大学讲师任冠介绍,遗址位于奇台县东北部的水 ...

• 历时7年,甘肃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完成修复

新华社兰州11月20日消息,记者当日从甘肃省武威市天梯山石窟保护研究所获悉,历时7年的“武威天梯山石窟搬迁壁画彩塑修复”工程目前已完工,搬迁壁画全部完成修复工作。据介绍,该工程启动于2014年,修复文物包括壁画300余平方米、塑像70余身,修复工程由敦煌研究院执行,通过壁画碎片拼接、重层壁画揭取修复、彩塑拼接修复等全面完成文物修复工作。天梯山 ...

• 莫高窟晚唐代表窟第94窟启窟外建筑修缮

 从敦煌研究院获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项目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筑修缮工程已于近日启动,保护内容包括屋面揭瓦,更换开裂损伤大梁、檩、椽,铺设窟内架空木廊道及玻璃屏风等。11月19日,敦煌莫高窟第94窟窟前殿堂建筑修缮工程开工仪式在莫高窟九层楼广场举行。图片来自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第94窟为晚唐代表窟之一。晚唐归义军节度史张淮深出资开凿于公 ...

• 预告 | 【菊生学术论坛17】敦煌石窟考古与艺术(十六国北朝)

敦煌学与石窟寺研究系列工作坊为共同推进敦煌学与石窟寺研究,由北京大学与敦煌研究院联合主办、商务印书馆支持的“敦煌学与石窟寺研究工作坊”,将以专题讨论系列的形式召开,讨论涉及敦煌学与石窟寺研究的各个层面,包括考古、文献、历史、艺术、语言、宗教等方向。敦煌学与石窟寺研究工作坊鼓励青年学者参会,2020年度的敦煌学与石窟寺研究工作坊系首次 ...

• 推动中塔一带一路合作迈向新阶段

11月19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与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共同举办“中塔‘一带一路’合作:机遇与挑战”视频会议。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高翔和塔吉克斯坦科学院副院长萨伊多夫出席会议并在开幕式上致辞。高翔指出,中方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塔方积极响应并全力支持,成为首批与中国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的国家之一。中塔在共建“一带一路”中加强战略对接 ...

• “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艺术展”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开幕

11月13日,“一勺·莫高——敦煌石窟艺术展”在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正式开幕,展期1个月。此次展览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博物馆承办。展览通过展示敦煌石窟各时代最具代表性的壁画临摹品、研究复原敦煌壁画中的乐器、3D打印敦煌壁画中建筑模型等共200余件展品和一座复制洞窟——莫高窟第3窟,聚焦敦煌与丝绸之路历史文化 ...

• 宅家上网,你就能看高清敦煌藏经洞文物,这事儿不用等太久

宅家上网,就能观赏大量高清敦煌藏经洞文物原貌,里面还包括了散落在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文物。11月7日,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莫高窟召开。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了解到,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通过“数字化回归”。近年来,如何 ...

• 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论坛:敦煌显学,汇聚敦煌

120年前,敦煌藏经洞被道士王圆箓的无意发现,使得数万卷古代文献及纸本绢画始见天日。藏经洞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保存了公元4至11世纪的写本刺绣、绢画、法器等各类文物近6万件,“方面异常广泛,内容无限丰富”,可谓是“中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古代学术的海洋”,并很快进入了国际学术的视野。敦煌莫高窟藏经洞文献是中国近代学术史 ...

• 藏经洞面世120周年,他们齐聚大漠献智敦煌学

11月7日,“2020敦煌论坛: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员代表大会”在敦煌研究院召开。来自高校、科研院所、博物馆的150余位专家学者聚焦敦煌藏经洞及其出土文物研究、流失海外敦煌藏经洞文物数字化回归模式研究、丝绸之路多宗教多民族文明交融与文化互鉴研究、丝绸之路艺术与考古研究等议题,总结敦煌学百余年来的研究成果和 ...

• 敦煌研究院派代表参加2020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会员大会、2020年度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大会

2020年11月3-5日,2020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会员大会、2020年度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大会在重庆同地召开。2020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会员大会代表合影2020年度丝绸之路文物科技创新联盟大会代表合影协同平台会议现场2020年度文物保护装备产业化及应用协同工作平台(以下简称“协同平台”)会员大会暨理事会于1 ...

•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0〕41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为深入贯彻总书记关于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批示精神,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切实加强新时代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经国务院同意,现提出以下意见。一、重大意义我国石窟寺分布广泛、规模宏大、体系完整,集建 ...

• 藏经洞发现120周年,看敦煌学研究的海纳百川

120年前被无意发现的敦煌藏经洞,被认为是人类文化史上的重大发现之一,并很快进入了国际学术的视野,持续成为国际显学。由于藏经洞文献文物随后被盗与大量流失或遗失,敦煌也被陈寅恪先生称之为“吾国学术之伤心史”。澎湃新闻获悉,在昨天落幕的由敦煌研究院与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共同主办的 "2020 敦煌论坛 : 纪念藏经洞发现 120 周年学术研讨会暨中国 ...

• 七省区172件/套精品文物亮相广东省博物馆 讲述千年唐蕃古道故事

  由广东省博物馆、青海省博物馆主办的“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6日在广东省博物馆开展。该展共展出172件/套精美文物,向观众讲述千年唐蕃古道的故事。“唐蕃古道——七省区精品文物联展”展出的文物 陈骥旻 摄  唐蕃古道是1300多年前,从唐代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通往吐蕃都城逻些(今西藏自治区拉萨)的官道,被誉为沟通汉藏两族人民友好 ...

• 敦煌藏经洞流失文物以数字化方式加速回归

  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文物正在通过数字化方式加速回归,首个由中方主导的数字化回归项目正在筹备之中。  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罗华庆在11月7日于敦煌莫高窟举办的“纪念藏经洞发现120周年学术研讨会”上介绍,在国家文物局的支持下,敦煌研究院计划开展流失海外敦煌文物数字化回归项目。这一项目将通过国际合作,系统调查整理海外收藏的藏经洞文物。在对 ...

• 甘肃丝路沿线六大“国宝”石窟启考古研究

  从敦煌研究院获悉,该院在做好所辖六大石窟保护利用的同时,将全面加强石窟考古研究,力争2035年之前完成六处石窟考古报告的出版,并承担中国其他重要石窟寺的保护利用工作,为河西走廊国家遗产线路的申报与建设、川渝石窟群的保护利用做出贡献。莫高窟标志性建筑“九层楼”前的游人如织。王斌银 摄  作为在中国拥有世界文化遗产数量最多、跨区域范 ...

• 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召开2020年理事会

11月2日,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工匠联盟2020年理事会在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召开。来自陕西 、甘肃、青海、宁夏等省(自治区)文物局领导、各理事单位执行理事、理事共34人参加会议。  工匠联盟2020年理事会听取并审议、通过了首届轮值主席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院长赵强所作的2019—2020年工作报告,与会代表对工匠联盟理事会成立以来的工作给予了充分肯 ...

• 三大石窟联展引热潮 参观者络绎不绝

    10月25日,在洛阳博物馆,“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上,展出的精美文物展品吸引游客驻足观赏,感受艺术盛宴。    本月18日在洛阳博物馆开展的“丝路华光——敦煌、云冈、龙门石窟艺术联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三大石窟首次举办的大型艺术联展。三大石窟联展自开展以来,引起各界极大关注。展览中,来自敦煌 ...

• 【考古】古代彭吉肯特遗址出土的三类中国钱币!

2020年10月17日,(乌鲁木齐,夏冉)关于古代彭吉肯特,在中亚史,以及粟特史上的重要地位,我就不多说了。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关于古代彭吉肯特遗址中,第一批出土之后整理归类的中国的古代钱币。这是古代中国和粟特之间密切交往的一个最有力的见证。 文中的实物图,均源自网络。手绘图源自考古报告。 关于在古代彭吉肯特出土的中国钱币,苏联学 ...

• 奈良正仓院展如约而至:平螺钿背圆镜、紫檀槽琵琶等亮相

“吾尝谓苟能置身正仓院一观所藏之物,直不啻身在盛唐之世!” 这是著有《正仓院考古记》的中国学者傅芸子的感叹。日本奈良正仓院被称为是“丝绸之路”东边的终点,其所藏宝物是日本奈良时代及中国唐朝优秀文化的代表。澎湃新闻获悉,奈良国立博物馆第72回“正仓院展”近日如约开幕。展览共展出59件宝物,其中北仓17件、中仓23件、南仓16件、圣语藏3件,有 ...

• 龙门石窟申遗20周年,三大石窟首次联展“丝路华光”

位于洛阳的龙门石窟,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与莫高窟、云冈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龙门石窟造像多为皇家贵族所建,呈现出了中国化的趋势,是中国石窟艺术的“里程碑”。 又经历天竺、新罗、吐火罗、康国等国家营造,发现有欧洲纹样、古希腊石柱等,堪称全世界国际化水平最高的石窟。今年是龙门石窟申遗成功20周年。澎湃新闻获悉,在1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