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张杰 张清俐:二里头——中国都城建制的重要源头

二里头,这个洛阳盆地上的普通村庄,因二里头遗址的发掘被载入中国考古史册,这个朴素的村庄也开始为世人所熟知。在几代考古工作者50多年的不懈努力下,二里头遗址的全貌愈发清晰,广袤田野下面隐藏着中华民族3000多年前的一段辉煌历史:这里发现了最早的城市干道网络,发现了最早的宫城,发现了最早的中轴线布局的宫殿建筑群……虽然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 ...

• 探索精神文化考古的时代价值

考古遗存不仅能让人了解古代的物质生活,更能让人从中探究古人在宗教、文字、艺术等方面的精神世界。考古学中的精神文化考古研究旨在透过物质性遗存,探索古代先民的精神世界“密码”。  探究古人精神世界  古代先民通过物质与精神活动不断积累与发展人类文明。“人类精神活动总体上可以从社会心理基础和社会意识形式上进行分类。社会心理是没有理论化 ...

• 探寻鲁西南地区古代文明遗迹

菏泽地处鲁西南,属于古河济地区,为夏商错居之地。有学者认为,商代早期的都城“亳”即在此地区。青邱堌堆遗址所在区域正处于以山东为核心的海岱地区和中原地区的连接通道,也是商人东渐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该区域日益受到考古学界的重视。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研究人员2018年在青邱堌堆遗址进行的考古发掘,为揭示该地区的环境变化和历史变迁提供了线索。

• 考古揭秘:三国的都城、墓葬与战役

三国上承东汉下启西晋,分为曹魏、蜀汉、东吴三个政权。近年来,考古勘探发掘的三国都城、墓葬又为研究三国历史提供了哪些新的认识?本期独家报道将从“都城”、“墓葬”和“战役”三个视角反映三国历史文化研究的相关内容,以期为读者展现三国历史的原貌。

• 战国时期豫西通道的军事价值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 战国时期,秦函谷关被视为关中与关东的分野坐标。而函谷关所在的崤函古道,因地处豫西,也被称为豫西通道,在秦与关东六国的纷争中一直处于战略要地。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宋杰曾撰文对此历史地理位置的军事价值进行分析,摘编如下。  众所周知,地理环境是人类进行战争的客观物质基础,正确地认识和利用地理条件,是交战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战国时期,秦与六国的军队统 ...

• 崤函古道:横贯东西的“中原锁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李世民的《入潼关》一诗形象描绘了当时沟通长安、洛阳两京的崤函古道的景象。崤函古道见证了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与文化传承,更积淀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因两京制而兴起  崤函古道修筑于何时?据学者考证,在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时期,最早可追溯至西 ...

• 崤函古道西端起点——潼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张清俐 潼关是一座千年古城,也是崤函古道西端的起点。历史上的潼关,扼西北咽喉,掌京帝门户,是关中的东大门,是汉代以来东入中原,西出关中、西域的必经之地。探访历史上的崤函古道,潼关是一个不能忽略的地点。  如今的潼关早已不是“三秦锁钥”的雄关古城,只剩下断壁残垣,昭示着历史上惊心动魄的风云印记。虽然潼关失去了作为险峻关隘的地位与功能,但行走在潼 ...

• 汉函谷关:丝绸之路西行第一关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杰 张清俐谈及函谷关,最为知名的有两处,一处为河南省灵宝市境内的秦函谷关,另一处为河南省新安县境内的汉函谷关。历史上的两处函谷关矗立于崤函古道上,力扼东西交通,均为我国古代重要的关隘。今年8月记者赶赴两处函谷关进行了探访。  秦有崤函之固  灵宝市内的函谷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濒黄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秦国建函谷关是为了 ...

• 石壕段:丝绸之路的“实物标本”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从灵宝的秦函谷关出关至陕州,崤函古道就进入了崤山段,蜿蜒于崤山之中的古道如今大多已经湮没。8月下旬,夏末秋初时节,记者重走崤函古道。  曾为完整道路体系  记者在三门峡市陕州区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管理所所长张辉、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教授李久昌等学者带领下,前往崤函古道石壕段,这也是当年杜甫写下《石壕吏》时所经之地。据李久昌介绍,这一段是崤函 ...

• 崤函古道文学景观形成与发展 —— 访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辉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作为历史上沟通两京的交通要道,崤函古道承载了深厚历史文化内涵。古道景观与古道意象屡屡出现在历代文人墨客的作品中,与崤函古道有关的诗词歌赋等形成了一道独具特色的文学景观,也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地理学研究关注的课题。就崤函古道上留下的文学佳话、文学与交通之间的联系等话题,记者采访了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李德辉。  衍生文化 ...

• 考察崤函古道的地理形势与人文内涵 ——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本报记者 张清俐 张杰崤函古道在我国古代历史进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逾84岁高龄的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曾结合文献记载,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崤函古道进行多次全程实地考察。就崤函古道的形成历史、地貌、路线等问题,李健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险峻地形中取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 ...

• 对崤函古道的专题研究成果述略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整理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结合历史文献记载进行实地考察,推进了对历史上的崤函古道交通线路的研究。如1983年,复旦大学教授王文楚发表于《历史研究》的《唐代两京驿路考》一文将散见于史籍、地志及唐人诗文中的两京间馆驿予以辑集,详细考证了各个驿馆的地点,论述了驿路行经路线及其变迁,考述了崤山南路的变迁情况;1986年,王文楚另一篇论文《西安洛阳间陆路交通的 ...

• 丝绸之路上的关隘与道路遗产

  距离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入选世界遗产名录已过去3年。而作为丝绸之路申遗专家考察组组长之一、如今年逾70岁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安家瑶对当时亲历申遗考察过程仍历历在目,尤其是坐落于崤函古道上新安县汉函谷关、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这两处丝绸之路遗产点进入备选名录的过程,给安家瑶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河南遗产点弥补了预备名录疏漏    2006年春天,中国与哈萨克 ...

• 古都洛阳:中国都城史上的“地标”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张清俐“十省通衢,天下之中”,说的便是千年古都——洛阳。这座城市堪称中国都城史上的“地标”。4000多年的城市发展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洛阳承载着中华文明厚重而丰富的历史。  体现“择中建都”观念  洛阳既是水草丰美、土地肥沃的富庶之地,也是山环水绕八关拱卫的战略要地。清人顾祖禹以“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的美誉形容洛阳优越的地理位置,这也使洛阳成为帝王建都的 ...

• 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的“根文化”——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张清俐在群星璀璨的区域文化中,河洛文化无疑是其中一个耀眼的明星。与三晋文化、巴蜀文化等地域文化相比,河洛文化有何特点?又如何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形成与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庆柱对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的提问进行了一一解答。  区域文化中的“核心区域”文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一种区域文化,河洛文化的范围涵盖哪些地方?我们应该如何界定 ...

• 河洛之地:中国佛教文化之滥觞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清俐 张杰夜梦金人、永平求法,沙门西来、白马驮经……近两千年的中国佛教史,在河洛山水之间留下太多佳话。“金刹与灵台比高,广殿共阿房等壮”说的就是历史上洛阳的崇佛热潮。白马寺、龙门石窟……这些享誉中外的佛教胜迹,成为中国佛教文化的历史标志,也融入到河洛文化的千年脉络之中。  白马寺  “中国第一古刹”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诸家杂说纷陈,尚无共识。但在中国众 ...

• 丝绸之路的洛阳印记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张清俐 2014年6月22日,“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成功,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做了这样的描述,“在绵长的丝绸之路网路中,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长5000公里,从汉唐的都城长安/洛阳出发,一直延伸到中亚的七河地区”。汉唐时期的洛阳作为历史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带来了中外经贸文化的首次繁盛交流。  丝绸之路上的明珠  洛阳最早何时在丝绸之路历史上扮演重要角色?有学 ...

• 汉魏洛阳城:古代都城之典型代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张清俐在中国的古都史上,汉魏洛阳城绝对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从今天的洛阳东行10多公里,就进入了汉魏洛阳城遗址。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的引领下,记者来到这里。千年前,曾经的宏大城阙、巍峨宫殿早已化为烟云,但断断续续的古城垣、壮观的太极殿基址见证着这座古城的兴衰。伴随着几十年 ...

• “中原历史地理与黄河文明演进”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

  中国社会科学网讯(记者 张清俐)12月10-11日,由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地理研究所主办的“中原历史地理与黄河文明演进”学术研讨会在开封举行。  中原地区在古人观念中地处“天下之中”,曾长期是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一段时期也是古丝绸之路的重心所在。“中原地区不仅是古丝绸之路商品的主要出产地,古丝绸之路异域文化的涵化融和之地。”河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赵炳清介绍说,丝绸、瓷器、茶叶等大 ...

• 都城史上“承上启下”的汉魏洛阳城——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杰 张清俐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先后经历了东周至北魏等多个时代,到初唐方才废止。汉魏洛阳城中间经过多次修筑、废毁、再改建,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了解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与发展变化的重要城址。尤其是在北魏时期,洛阳城达到了史上最大的面积,有将近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古代都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魏洛阳城遗址现存格局及遗迹以北魏时期为主,包括宫城、 ...

• 简帛文献充实古代文学史研究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清俐 19世纪下半叶以来,大量简牍帛书陆续出土,简帛文献受到学界广泛关注,其中不少具有文学性的简帛文献成为古代文学研究者的“新宠”。正如王国维先生所道,“古来大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大批佚失的文学作品的重新发现,为文学史研究起到了重要的补白作用。一批针对简帛文学研究成果的问世,更是丰富了我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知。  简帛文献催生新课题  《北京大学藏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