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考察崤函古道的地理形势与人文内涵 ——访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
崤函古道在我国古代历史进程中曾发挥了重要作用。现已逾84岁高龄的西北大学丝绸之路研究院教授李健超,曾结合文献记载,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对崤函古道进行多次全程实地考察。就崤函古道的形成历史、地貌、路线等问题,李健超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险峻地形中取道
《中国社会科学报》:请您从历史地理学的角度,分析一下崤函古道所处的“崤函”一带的地理形势。
李健超:崤函,指崤山和函谷关,秦岭华山山脉向东延伸到今河南省境内,称“小秦岭”,在卢氏县与灵宝市的西部边境向东北蜿蜒,称“崤山”。“函”指秦函谷关和汉函谷关。秦函谷关在今灵宝市东北15公里的王垛村;汉函谷关在新安县城东。自卢氏和灵宝的西部边境向东北蜿蜒伸展的崤山,地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低缓。至三门峡与渑池中间,因受两侧断层影响,山势陡峻,道路迂回曲折,甚至穿行于绝壁之间,故有“崤塞”和“渑崤狭间”之说。小秦岭和崤山山地是三门峡地区地形的骨架,起伏较大,外形浑圆,多呈孤立状的黄土丘陵分布于小秦岭和崤山北麓。崤山山地和黄土地形构成了三门峡地区崤函古道交通的地理基础。发源于小秦岭的沟谷河流向北注入黄河,这些沟壑长期遭受侵蚀,切割形成许多壁立陡崖,成为东西往来的严重障碍。其中,最著名的弘农涧由南向北,东西往来必须翻越此塬,由于长期人迹马蹄车辙的践踏滚辗,疏松的黄土塬上踏出了一条东西通道,人行其中如在封闭的匣子里,所以称“函谷”。战国时期秦在函谷的东口设置了“函谷关”。
崤山是崤函古道中最险峻的一段,通行的难度甚至超过函谷关。“函崤”穿山过涧,交通极为不便,但没有其他选择。无论崤山以北或以南,河流纵横,重山叠嶂,行旅极为艰难。唯有崤函通道是东西往来连接长安、洛阳两大区域的捷径。
《中国社会科学报》:崤函古道等古代道路交通设施,体现了我国古代先民怎样的理念?
李健超:在中国古代,交通道路被称为“道”。《诗经·小雅·大东》:“周道如砥,其直如矢。君子所履,小人所视。”《史记·秦始皇本纪》:“二十七年治驰道。”《汉书·贾山传》:“秦为驰道于天下,东穷齐燕,南极吴楚。江湖之上,濒海之观毕至。道广五十步,三丈而树。”我国古人对于建设交通道路,首先考察的是两点之间的最短线路。然而无论南北,两点之间或两个经济区之间的地形地势不可能完全平坦,所以在崎岖不平的山区或沟壑地带,必须适应或改造地形以达通畅。先民在遥远的古代就在高山深涧中循河觅道,因河成路,或在深崖陡壁上开凿栈道。
发挥重要战略防御作用
《中国社会科学报》:崤函古道上设立了诸如函谷关、潼关、雁翎关等重要关隘,以及烽火台等军事设施。请您分析一下崤函古道的战略地位。
李健超:崤函一带在历史上一直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这里发生过的战争和事件往往因牵动、影响全国局势而被载入史册,其中最重要的关塞是秦函谷关和潼关。秦国设置函谷关,既是因其地形险要,也是秦国的发展需要。秦国地处西鄙,南屏秦岭,西障陇坂,北有北山,东带黄河,地形封闭。函谷关的设立,就像在封闭地形区的东部安上了大门。凭借着关中平原周围的险要地形和丰富资源,利用函谷关,秦国进可以出关打击六国,退可以确保安全。秦函谷关的险固形势和重大战略地位,受到了古代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高度赞扬。设置函谷关之后,秦国疆域不断向东开拓。公元前324年张仪率秦兵取陕,十年后,秦派樗里疾占领了曲沃、焦。至此,秦不仅据有函谷关之固,而且把疆土又扩展到函谷关东的陕县一带,使整个函崤之固尽为秦有。此后在函谷关发生过不少军事行动,但是进攻者多没有成功。
潼关的战略地位正是代替秦函谷关。但它的设置原因恰与秦函谷关相反,不是为了防御和出击东方的敌人,而是堵塞西方关陇地区的进犯。东汉都城在洛阳,从秦函谷关向西,到潼关,再往西是关中平原,西望川途旷然无险可据,所以在平原进入豫西山地的险要位置上设立了潼关。
见证丝路繁盛
《中国社会科学报》:崤函古道从先秦开通,至近代衰微。其间哪个历史时期,崤函古道最为兴盛?
李健超:崤函古道最兴盛的时期是秦、汉、隋、唐。崤函古道位于长安与洛阳之间,在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0世纪一直是中华文明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特别是7世纪至10世纪的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长安与洛阳为东西二都,帝王、官吏、军旅、商贾往来频繁,全国道路网也是以两京为中轴向四面八方辐射开来。当时在这条全国最重要的驿道上,设立了许多行宫、馆驿。还需特别指出的是,隋唐时期,崤函古道不仅是以两京为轴的国内交通枢纽,还是国际丝绸之路的重要地段。欧、亚、非等国前来长安、洛阳的使者相望于道,胡商蕃客广集而至,加上海上丝绸之路连接大运河直通洛阳,这两条丝绸之路得以衔接起来。崤函古道成为各国之间商贸、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古到今,关于崤函古道开展了哪些研究?您对学界未来开展崤函古道研究有哪些建议?
李健超:对于崤函古道的记载与研究由来已久。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唐代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宋代乐史《太平寰宇记》等均为崤函古道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史料资源。关于中国古代的官员、学者、诗人行经古道,也有大量记录和诗文。随着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地质学、地理学、测量学、地图学均为崤函古道的研究方法、研究视角提出了新课题,使崤函古道研究不断取得新突破。
我希望,未来学界可以把崤函古道研究放在世界线路文化的背景下,进行多视角、全方位的研究,比如以历史地理学的视角,理清崤函古道在不同历史时期纷繁复杂路线的地理位置和里程,以及沿途遗存下来的遗址、遗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