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遗址

都城史上“承上启下”的汉魏洛阳城——访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

摘要: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作者:张杰 张清俐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先后经历了东周至北魏等多个时代,到初唐方才废止。汉魏洛阳城中间经过多次修筑、废毁、再改建,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了解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与发展变化的重要城址。尤其是在北魏时期,洛阳城达到了史上最大的面积,有将近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古代都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魏洛阳城遗址现存格局及遗迹以北魏时期为主,包括宫城、 ...
 文章出处: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张杰 张清俐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先后经历了东周至北魏等多个时代,到初唐方才废止。汉魏洛阳城中间经过多次修筑、废毁、再改建,城市形制变化极为频繁复杂,是了解中国古代早、中期都城形制与发展变化的重要城址。尤其是在北魏时期,洛阳城达到了史上最大的面积,有将近100平方公里,在中国古代都城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汉魏洛阳城遗址现存格局及遗迹以北魏时期为主,包括宫城、内城、外郭城三重城。汉魏洛阳城见证了北魏时期游牧民族和农耕民族大融合所催生的城市文化,作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之一,汉魏洛阳城也是中西文化交流汇聚之地,其历史价值是其他城址无法比拟的。那么,汉魏洛阳城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记者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钱国祥。
 
  从多宫制到单一宫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东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古代早期都城中分散的宫殿区布局逐渐被中轴对称的规划格局取代,这在汉魏洛阳城中有何体现?
 
  钱国祥:汉魏洛阳城从西周始建到初唐废弃,经过历代不断修缮、扩建,到秦、西汉时期,南北二宫制度是该城址宫殿布局的一个显著特征,它们是东周、秦代时期对西周城址不断扩建、改建而形成的产物。
 
  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建都后,对该城进行了大规模的营造和修缮,东汉洛阳城沿袭西汉南北二宫为主的宫城布局形制,由于考古材料的匮乏,南北宫的形制与范围暂时无法搞清。无论南北宫的形制范围究竟如何,有一点应该可以确定,即秦、汉时期的洛阳城也应与西汉长安城一样,城内由若干个体的宫城组成,且排列比较紧密,各种殿堂楼阁鳞次栉比,遍布城内。洛阳城内主要作为皇宫、禁苑、仓库、官署等使用,礼制建筑与市场以及一般居民区大都在城外。
 
  东汉末年,洛阳城毁于战火。曹丕废汉献帝建立魏后,正式建都洛阳,在东汉洛阳城废墟上重建都城,南北宫格局形制也随之发生重大变化。2012—2015年,相关部门启动了汉魏洛阳城以太极殿为中心的宫城中枢区考古勘察。据发掘解剖,太极殿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北魏时期重修沿用。证实了文献记载曹魏新建的洛阳宫是一座居北居中的单一宫城,由此也确认了中国古代由汉代多宫制到以后各代居北居中单一宫城形制的转变时间,由以前认为的南北朝时期提早到三国曹魏时期,这在都城发展史上具有标志性意义。
 
  曹魏洛阳城的这种宫殿布局,直接影响到了后代,使魏晋以至北魏洛阳城的宫城形制出现了与以往不同的崭新变化。它改变了秦汉以来南北两宫对峙为主的宫城布局格式,确立了宫城位于整个城市北部中间,这是古代都城宫殿布局形制的一个重要变化。随着宫城形制的变化,新筑宫城正门阊阖门南面的大城宣阳门,也就成了大城南墙的正门,二门之间的御街也成了整个城市的南北轴线。明帝曾置铜驼诸兽于阊阖南街,故后代也称其为铜驼街。
 
  司马炎建立西晋后,仍然沿用了曹魏时期的城池,城市形制与布局无大的改变。西晋太康年间,洛阳城经过曹魏以来短暂的恢复,逐渐繁荣起来。据记载,时洛阳有三市,大市名曰金市,在大城内宫城西侧;马市在大城东,前有石桥,桥用大石拱出,桥下可过大船。西晋后期,皇族对皇位的争夺引发“八王之乱”,极大地削弱了西晋王朝的统治。同时北方鲜卑、匈奴等少数民族进逼中原,魏晋时期逐渐恢复并且繁荣再现的洛阳都城,又一次在战火中成为废墟。
 
  开创外郭城与里坊制
 
  《中国社会科学报》:在您看来,与前代相比,北魏时期的洛阳城在城市布局上发生了哪些变化?
 
  钱国祥:北魏孝文帝自平城迁都洛阳,在魏晋城址基础上重建洛阳城。北魏宫城基本沿用了魏晋时期的洛阳宫。据考古勘探,北魏宫城呈南北长方形。由宫城勘探平面图看,当时宫城被东西御道横穿,分成南北两部分。其中宫城南半部正殿为太极殿,另有太极东西两堂、朝堂等重要殿址。太极殿与朝堂同为帝王朝会处理重大事件之殿堂。宫城北半部为宫苑区,也称西游园,为帝王游乐或经常临幸之后妃居住场所。
 
  显而易见,北魏洛阳的宫城布局形制,是在曹魏初期修筑洛阳宫时形成。北魏宫城的南、北两部分也如同魏晋时期的洛阳宫,在有些记载中已被明确称为“二宫”,但此“南宫”与“北宫”显然已不是秦汉时期洛阳城中两个单独对峙的南北二宫城,而是同一宫城中位置与功能不同的南北两部分的相对称呼。北魏宫城以南的城市街道布局格式仍然沿用魏晋,如宫城阊阖门南至宣阳城门的南北大街——铜驼街,仍是该城的南北轴线。这一时期宫城以南主要为官署区,还有一些重要寺院与官宅,其中重要官署集中排列在铜驼街两侧。
 
  北魏洛阳城形制发生较大变化,宣武帝景明年间将汉晋洛阳大城变成了内城,在内城外新建了外郭城,并修筑了320个里坊,城市范围达到了“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空前规模。整个郭城呈东西长方形,有三条东西大道贯穿全城。这一时期内城中除了宫殿区、皇家禁苑、官署、社庙、武库、太仓及重要的佛寺、官邸外,一般官宅、寺院、民居、手工业作坊和市场大都放到了内城以外的郭城内。其中在西郭城中部、东郭城南部和洛水以南分别有大市、小市和四通市三个市场。北魏外郭城的出现,是汉魏洛阳城形制演变中一次最重要变化,该城出现了由郭城、内城与宫城组成的三道城圈。这表明,以都城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城市逐渐发展成为布局严整、中轴对称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
 
  北魏孝武帝永熙三年(534),东、西魏分立,各建新都,洛阳成了诸强夺取天下的必争之地。连年不断的战争,使洛阳城再一次沦为废墟。在隋代,隋炀帝在洛阳另辟新址建成东京城,历史上盛极一时的汉魏洛阳城已失去了它昔日的辉煌。唐初,逐渐废弃。
 
  影响后代都城发展
 
  《中国社会科学报》:从多宫制到单一宫城制,再到城郭兼备的封闭式里坊制城市,汉魏洛阳城见证了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变迁。您如何看待汉魏洛阳城在中国都城发展史上的作用?
 
  钱国祥:作为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王都或国都的汉魏洛阳城,其城市规模和形制不是某一个时代的产物,而是在西周城址基础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经过春秋晚期、秦代的增扩,东汉、曹魏及北魏等时代的修缮和增筑活动才逐渐形成的。它上承三代、下启隋唐,对后代都城的发展影响极深。
 
  第一,随着朝代更替与社会发展,为适应帝王的需要,该城不断增扩,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其中早期的增扩,是因城市小无法满足帝王需要,在旧有城圈基础上局部扩大,即拆除旧城某一面或部分城墙,在其外侧扩大新城;晚期的城市变化,则是以旧城为中心,在其四周新筑一圈城郭。北魏新修的外郭城即是如此,使汉魏洛阳城圈达到了三重,这是都城发展史上的创新。城市的外围形制随着增扩而屡有变化。最早为东西长方形,其后变为南北长方形,最后又形成东西长方形。其外围形制的每一次变化,都可作为某一阶段或时期城市布局形制的典例,对后代及周边城市皆有影响。
 
  第二,宫城由早期的单一宫城位居城市南部,即“面朝后市”格局;发展到城内遍布多个个体的宫城,主要为“南北宫对峙”格局;再发展到单一宫城位居整个城市北中部,并开始出现以宫城正殿为中心的城市南北轴线。这种单一宫城位处城市北中部以及城市南北中轴线的布局作法,应形成于曹魏初期,至北魏发展更为完善。尽管由于某种原因,该轴线尚不完全位居城市中间,但其相对于汉代的多个宫城对峙而无南北轴线的布局形制,无疑是一种新的变化,东魏、北齐邺南城以及隋唐两京都城的布局形制显然受到这种变化的影响。
 
  第三,曹魏及北魏洛阳的宫城位于城市北中部,北部与禁苑相连,其宫城中由于位置和功能不同,又可分为帝王的朝政区与安置后宫的寝宫区,而宫城南部又集中设置官署区,这种安排已接近于隋唐都城的皇城与宫城,其布局格式显然是隋唐都城中皇城居前、宫城居后、禁苑再其后的皇宫区布局作法的雏形。
 
  第四,市场从城内北部,逐渐改到内城以外的郭城内,显然是因为一般居民区迁至郭城后,为适应城市内部布局规划变化的需要。它明显改变了传统的“面朝后市”布局,是经济活动繁荣发展的体现,这种变化也是该城首创。

(原文刊于:《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年11月11日第5版)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汉魏洛阳城遗址
关键词:钱国祥

作者:张杰

更多信息...

作者:张清俐

更多信息...

汉魏洛阳城

关键词:钱国祥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