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洛阳城遗址
故宫的设计源自汉魏洛阳城宫城?史家珍带你重新认识洛阳
讲座现场
核心提示
洛阳享水利而无水害,成为文明摇篮;隋炀帝杨广志向远大,却败于“资金链断裂”;陆浑戎壮硕善战,最终在洛阳融于中华民族……昨日,由《洛阳晚报》、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共同主办的晚报公益大讲堂如期开讲,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以《洛阳人认识“洛阳”》为题进行了讲座,带领市民拨开历史迷雾,重新认识洛阳。
1、话源头:故宫的设计源自汉魏洛阳城宫城
“虽然我没有生在洛阳,但在这里工作的三十多年,让我深深眷恋这片土地。”讲座刚一开始,史家珍就表达自己对洛阳的热爱。在他看来,洛阳是考古人的圣地,祖先在这里留下了无数文化宝藏,等着人们去探寻。
“四大文明古国都是因水而兴,洛阳临近黄河享受水利,邙山的阻隔又让这里不受水害。”史家珍说,洛阳盆地里有伊、洛、瀍、涧四水纵横,无论是饮水、灌溉,还是漕运都非常方便。“从地势来讲,北有太行阻隔极寒,南有秦岭遮挡酷热,非常适宜居住。”史家珍介绍。
这一系列的自然地理优势,让洛阳成为中华文明的重要源头,沿着洛河一字排开的五座都城遗址也成为世界奇观,那么,洛阳对于中国文化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洛阳对于古代宫殿营造影响深远,故宫的设计源自汉魏洛阳城宫城,故宫太和殿是汉魏洛阳城宫城太极殿的缩小版。”史家珍说。众所周知,中国古代讲究对称,明清北京城就有一条纵贯南北的中轴线,这一设计理念正源自汉魏洛阳城,汉魏洛阳城的太极殿也开了大朝正殿“建中立极”的先河。
2、谈帝王:这几位皇帝的故事,值得洛阳人传颂
洛阳历史上著名的帝王,那么多皇帝该先介绍谁好呢?谁能代表洛阳历史?史家珍在讲座上表示,这几位皇帝的故事值得洛阳人传颂,他们分别是:汉光武帝刘秀、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隋炀帝杨广和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
史家珍介绍,刘秀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标准的好皇帝。他出身好,是“帝胄之后”;用情专一,一生钟爱结发妻子阴丽华;雄才大略,收拾了西汉末年天下大乱的局面。“更为难得的是作为开国皇帝,宅心仁厚,不杀功臣,云台二十八将都有比较好的人生结局。”史家珍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则为民族融合做出了巨大贡献,下面我们还会细说。”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史家珍认为隋炀帝杨广也是一位历史功劳很大的皇帝。他介绍,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现在还在做回洛仓的发掘工作,从这座天下粮仓可以看出杨广是想要做一番事业的人。“但是他生于皇室,不懂老百姓的难处,最终走向灭亡,用今天的话说就是最后资金链断裂了。”史家珍说,虽然后世对他有一些不太公正的评价,也无法掩盖他开凿大运河、修建洛阳城的功绩,唐代诗人皮日休也曾经写道“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一直是个话题人物。“无论怎么争论,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武则天拉开了盛唐的序幕。”史家珍说,她在洛阳修建的明堂和天堂,在当时是不折不扣的摩天大楼,在中国古代乃至世界古代历史上都是非常宏伟壮丽的建筑,显示了国力的强盛和她个人的胸襟气度。
3、论包容:四次民族大融合,三次发生在河洛地区
讲座现场,史家珍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在中华文明的孕育阶段,河洛地区的文明为什么在后来成为主流文明?其实就是“融合”二字。史家珍介绍,中国古代历史上先后经历了四次大规模的民族融合事件,分别是史前时期炎黄部落融合、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大融合、北魏民族大融合、宋元及以后民族大融合,其中前三次都发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
从2013年开始,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位于伊川县徐阳村的一系列墓葬进行发掘,发现这是史书上早有记载但踪迹难觅的陆浑戎墓地。发掘结果显示,这些戎人虽然保留了一些原有习俗,但也开始接受汉文化,最终这个壮硕又善战的民族在河洛地区与中原民族相融合。
如果说陆浑戎的民族融合是属于被动融合,那么鲜卑族的融合就完全是主动的。北魏孝文帝将都城从平城南迁到洛阳后,说汉话、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形成了民族大融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大事件,拓跋宏也成为有所作为的一代雄主。
“民族融合让异族通婚,加快人种进化,同时使文化碰撞发展,促进了社会进步。”史家珍说,“这铸就了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加快了河洛文化向‘国家文化’的转变。”
人物简介:
史家珍,1986年毕业于郑州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现任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1992年、1993年两次参加国家文物局举办的考古领队培训班,获得国家文物局颁发终身免检的考古领队资格证书。一直在文物保护、田野考古一线工作,曾先后主持数处大型古代遗址和数十座重要墓葬的考古发掘工作,发表论文简报60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1999年、2008年、2012年、2013先后四次领队主持发掘的项目被评为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洛阳晚报记者 潘立阁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