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故宫考古首次发现元明清故宫“三叠层”
慈宁宫花园东面遗址全景照片(由南向北摄)
隆宗门西l探沟北壁地层剖面
4月18日上午,故宫考古发掘与文物保护专家咨询会在故宫召开。故宫博物院考古研究所介绍了故宫隆宗门西遗址和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最新的考古发掘成果。隆宗门西遗址发现叠压关系清楚的元明清遗迹,堪称故宫“三叠层”;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发现了保存较好、规模宏大、工艺考究的明早期宫殿建筑基址。来自国家文物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故宫博物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单位的十余位考古和文保专家,考察了发掘现场,对故宫考古发掘的价值和意义给予了高度评价,并为考古遗址的保护和展示建言献策。
“三叠层”呈现历史上变迁的故宫
隆宗门西遗址是在配合消防施工沟内发现的重要遗址,目前发现遗址中最早的素土夯筑层(第④层)和夯土铺砖层建筑基槽(C4),无论层位关系、建筑工艺,还是出土遗物,均是故宫考古的首次重要发现。第④层出土布纹瓦、琉璃瓦、黑釉、白釉瓷片等具有明显金元时代风格的遗物。而晚于夯土铺砖层建筑基槽(C4)的基槽C2、C3内的包含物、建筑工艺等与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明早期的夯土夯砖层明显一致,由此推断素土夯筑层(第④层)和夯土铺砖层建筑基槽(C4)的年代为元代。遗址内还发现明后期的墙和门道基址、铺砖地面、砖砌磉墩以及清中期的砖铺地面和砖砌排水沟。这些叠压关系清楚的元明清遗迹,对研究元大内(皇宫)格局、紫禁城历史和中国古代建筑史具有重要价值。
据文献记载,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所在的区域在元代属大内(皇宫)范围。明代嘉靖时期改变原有宫殿格局建成皇太后居住的慈宁宫,清代继续沿用。由于遗址向北与慈宁门、慈宁宫构成中轴线,而目前学术界对于元代大内(皇宫)与明清紫禁城中轴线是否发生变化存在不同观点。此次发掘的由地钉、桩承台、磉墩、夯土层、夯砖层等遗迹构成的明早期大型宫殿建筑基址尤为重要,对研究相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学依据,也为研究紫禁城历史和中国古代建筑技术提供了新资料。
突破性的成果,保护展示将呈现立体的故宫
与会专家充分肯定此次考古发现的重要价值,评价其为故宫考古突破性的成果,故宫“三叠层”的发现也是元明清考古具有标志意义的重要发现;中轴线既是考古问题也是历史研究问题。专家认为,故宫是认识北京、认识古代都城规划的一个重要切入点,同时也是为北京城的科学发展提供依据。故宫考古研究所的成立和故宫考古的开展,对丰富故宫内涵、深入挖掘北京城市的历史沿革,对中国考古学元明清考古具有重要意义。
故宫考古发掘始终贯彻最大限度保护所有遗址的理念。领队王光尧介绍,本次发掘各探方均按照“见面即停”的理念,发现遗迹即停。同时尽可能利用后代或以往工程的自然剖面进行发掘。而文献记载,故宫在元明时期进行规划时,也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早期的建筑。
与会专家建议,应对“三叠层”中的夯土铺砖层建筑基槽(C4)的范围、慈宁宫花园东院遗址的西南角等关键点持续发掘,有利于进一步解决遗址的建筑性质、故宫中轴线等重要学术问题。边发掘、边研究、边展示,要在做好保护和监测的前提下,利用数字展示墙、三维等数字技术为公众呈现一个立体的故宫。(李 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