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钱国祥:阊阖天门开 建中立太极——汉魏洛阳城的考察与意义

摘要:   2022年12月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应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做了题为《阊阖天门开 建中立太极——汉魏洛阳城的考察与意义》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广州考古·名家讲坛”2022年第10讲。讲座由易西兵院长主持,采用线上方式,通过微博平台、文博圈微信公众号直播。  讲座中,钱国祥研究员分四大阶段对汉魏洛阳城近60年的考 ...

  2022年12月1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钱国祥研究员应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邀请做了题为《阊阖天门开 建中立太极——汉魏洛阳城的考察与意义》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广州考古·名家讲坛”2022年第10讲。讲座由易西兵院长主持,采用线上方式,通过微博平台、文博圈微信公众号直播。

  讲座中,钱国祥研究员分四大阶段对汉魏洛阳城近60年的考古工作进行了详细的阐述,重点介绍了北魏一号房址、陵云台、南郊礼制建筑、永宁寺、北魏外郭城、北魏宫城阊阖门、太极殿等重要发现,指出汉魏洛阳城自曹魏时期开始即在沿承与发展周代“五门三朝”制度的基础上,创立并发展了“建中立极”的单一宫城形制,改变了中国古代都城面貌,尤其是太极殿制度,开创了中国及东亚古代都城与宫殿布局的新时代。

  讲座纪要如下

  汉魏洛阳城始建于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先后作为王都或国都。城址自周代始建,一直沿用到唐初,共使用了约1600年,累计作为都城时间长达540年,是中国古代中古时期具有巨大影响力和重要示范作用的核心都邑。

  壹 北魏内城(汉晋大城)的勘察

  汉魏洛阳城的考古发掘工作主要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对北魏内城(汉晋大城)全面勘探,勘察了城垣、城门、护城壕、主要道路、北魏宫城、金墉城、永宁寺、南郊礼制建筑等遗迹,并对个别遗迹比如北魏太庙遗址、凌云台基址重点发掘,了解该城基本布局和内涵。

北魏内城(汉晋大城)遗址范围

  贰 南郊礼制建筑与永宁寺的发掘

  汉魏洛阳城考古发掘工作的第二阶段是在20世纪70-80年代初,重点发掘了南郊灵台、明堂、辟雍和太学等礼制建筑遗址和内城南部北魏永宁寺塔基等遗址。

南郊礼制建筑示意图

  其中辟雍遗址为一组规整的建筑,中心主体殿址位于遗址中间偏北部,殿前发现了辟雍碑座、碑基坑,殿址四面均有门屏与双阙。灵台中心高台周围四面有上、下两层平台,用以修建殿堂房舍,中间为方形高台,为“上平无屋”的形制。明堂发现圆形台基中间有方形高台的痕迹, 与文献中明堂有“重廊” 、“中方外圆”、“上圆下方”等记载相符合。太学遗址范围较大,一部分在辟雍遗址的东北部,遗迹保存较好,有四面墙垣,应该是魏晋以后的太学遗址;第二部分在辟雍遗址北部,发现长条形排房基址和大量石经残石,应是东汉太学主要部分;第三部分在太学遗址南侧还有一处遗址,时代为东汉时期。

  对永宁寺塔基的发掘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工作,寺院呈长方形,四面院墙各有一门,寺院中间有高大的木塔,塔后有佛殿。另有僧房一千多间。中心塔基坐落在100米见方的地基之上,深达5-6米;基座中间夯土砌筑,周壁包砌青石,四面各设有慢道一条。基座上有124个柱础组成5圈柱网。第4圈木柱以内为土坯混砌的方形塔心实体。在塔心实体东、南、西三侧壁面上各砌5个弧形壁龛,当是供奉佛像的神龛,清理塔基时出土大批泥塑佛像残件即应安置于此。基座周围还出土有制作精美的瓦当、泥塑佛教大像及中像、泥塑头像、泥塑帝后礼佛人物塑像等。

永宁寺塔基遗址

  叁 北魏内城墙垣、外郭城的勘察

  第三阶段是20世纪80中期-90年代初,主要对北魏内城墙垣、外郭城、金墉城等进行勘察发掘。这一时期在原城墙遗址处相继发现西周和东周时期城墙。除此之外,还在东西外郭城内分别发现三条东西向主干大道和部分槽渠等遗迹以及推测了南外郭城洛水附近的四通市、四夷里、四夷馆等位置。

汉魏洛阳城北段东洲及各代城墙夯土剖面图

汉魏洛阳城中段西周及历代城墙夯土剖面图

  肆 北魏宫城的勘察发掘

  第四阶段是在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对北魏宫城进行长时段勘察发掘,先后发掘了宫城墙垣、阊阖门、二号与三号宫门、太极殿、显阳殿等遗址。

  通过阊阖门的发掘,确定了阊阖门的具体位置,证明其始建于曹魏,北魏重修沿用。该门址殿堂式城门楼和门前夯土双阙建筑结构和平面形制极为独特,填补了中国古代都城门阙发展中的重要缺环。在此之后又相继发掘了二号宫门、三号宫门遗址,除不设双阙外,其规模尺度和形制结构均与宫城阊阖门基本一致,均始建于魏晋时期,北魏时期重修沿用,北朝晚期有改造。

  另一项重要发现,是对宫城西南角墙体的解剖,在北魏宫城西墙内侧发现了不晚于曹魏时期修筑的宫城西墙及外侧汉晋时期的大型河渠遗址,这不仅印证了《水经注》等文献关于宫墙西侧有汉魏“阳渠”水系的记载,还确认了北魏宫城是在曹魏洛阳宫基础上修筑沿用。这也是北魏沿用曹魏宫城的又一证据。

  太极殿的发掘取得了重要成果,太极殿由北魏宫城中部东西向分布的三座大型夯土殿基组成,为太极殿和东、西堂遗址。三座殿基平面均为长方形,在主殿与东、西堂之间,有东、西閤门的遗迹。太极东堂北侧还发现成组的宫院、廊庑、宫门等遗迹。结合周边勘探,太极殿宫院是以南侧三号宫门为正门,太极殿及东、西两堂位于宫院北部中央,四周以廊庑、宫门等附属建筑围合的大型宫院,其主体建筑始建于曹魏时期,北魏重修沿用,北周时期改建未成。

阊阖门遗址发掘

太极殿布局

  伍 北魏宫城考察的意义

  1.曹魏创建、北魏重修沿用的“建中立极”单一宫城形制,改变了中国古代都城面貌。曹魏时期将阊阖门和太极殿运用到新规划的单一宫城洛阳宫中是一种创新,不仅改变了秦汉以来都城多宫的面貌,而且对后世中国古代都城中单一宫城居中和规整的中轴线布局具有重要的影响。

  2.曹魏、北魏太极殿对中国和东亚古代都城的重要影响。“太极殿”称谓自曹魏出现,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时期各个主要朝代的都城正殿,都是以此为名。宋代以后的都城正殿虽然不再称“太极殿”,但在东亚地区的日本,这种太极殿制度却仍在延续。

  3.曹魏、北魏洛阳宫城对五门三朝制度沿承与发展。自曹魏明帝建太极殿以为大朝,建东西堂供朝谒、讲学和宴飨群臣以为常朝以来,讫于南北朝末期,太极殿与东西堂三殿横列遂成制度。而宫城正殿太极殿前方设置有三道宫城正门,则是是符合中国古代都城门阙制度的建置。对《周礼》、《礼记》所记载“五门三朝制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4.曹魏太极殿制度开创了中国及东亚古代都城与宫殿布局的新时代。因此可以说,曹魏时期确立的单一宫城形制和太极殿制度,影响了后世中国及东亚地区上千年的宫室制度以及建筑格局,开创了中国及东亚古代都城及宫殿布局的一个新时代。

  讲座最后,钱国祥研究员耐心回答了热心网友的提问,并就隋唐时期和北魏时期阙的形制、汉魏洛阳城的展示、汉魏洛阳城的“建中立极”和隋唐长安城的“天人合一”礼制比较问题、曹魏邺城的建设与形制、西汉长安城东西宫和东汉洛阳城南北宫比较等问题与网友进行热烈的交流。(整理:程浩)

(图文转自:“ 广州考古 南汉二陵博物馆”公众号)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作者:钱国祥

更多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