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 思考考古学

思考考古学作者:陈胜前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14-3-12页数:324定价:50元装帧:平装ISBN:9787030398079内容简介考古学何以可能?有什么意义?考古学研究如何开展?中国考古学何去何从?这一系列由来已久的问题也许短时间里不会有答案,但需要时行深入的思考。本书以这些核心问题为中心展开,通过简单的事例来透视这些问题。全书按照考古学研究逻辑组织, ...

• 史前的现代化中国农业起源过程的文化生态考察

史前的现代化作者: 陈胜前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副标题: 中国农业起源过程的文化生态考察出版年: 2014-3-12页数: 372定价: 98元装帧: 精装丛书: 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系列学术著作ISBN: 9787030397263内容简介 · · · · · ·农业起源与人类起源、文明起源是考古学研究中十分重要的三个"起源"问题。本书从狩猎采集者的文化生态学角度来研究农业起 ...

• 考古学研究的“透物见人”问题

 按照中国考古学的定义,考古学属于人文科学,是历史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任务是根据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留下的实物,研究人类古代社会的历史①。定义指向非常明晰,考古学要研究人。1962年美国考古学家路易斯·宾福德发表《作为人类学的考古学》,指出考古学如果不是人类学,就什么都不是,考古学研究要回答人类演化、行为变迁、文化发展等重要问题②。 ...

• 陈胜前、唐晓峰:反思农业起源与社会文明

    2022年4月30日,三联新知大会第二场开讲,这一场主题是“农为邦本:中国农业一万年”,由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周飞舟主持,座谈嘉宾是北京大学城环学院教授韩茂莉、唐晓峰,中国人民大学考古系教授陈胜前,中科院自然科学史所教授曾雄生。      陈胜前:四位老师做一道菜,我负责提供一点“调味品”。      贾雷德·戴蒙德讲农业可能 ...

• 陈胜前:青铜礼制是如何被终结的?

  中国青铜时代的终结,也就是铁器时代的开始,是一个有趣的问题。谁或是哪个阶层首先采用冶铁技术?为什么是春秋晚期到战国时铁器才开始较大规模的适用?青铜礼制是如何被终结的?  就像互联网技术进入中国一般,迅速与中国经济发展、文化变迁以及政治构建等结合起来,尤其是与移动通信技术结合起来之后,一个庞大的社会新兴阶层有了表达的平台,不仅 ...

• 理论视角下百年中国考古学的回顾与展望

摘要:百年中国考古学取得了一系列的成就,继往开来,有必要进行总结,思考与分析还需要完成的任务,展望未来可能取得的突破。从理论的视角的考察更可能把握学科发展的要旨。总结百年中国考古学的成就,可以归纳为四个方面:科学考古学的学科体系的形成、中国史前史时空框架的建立、史前史上若干重大问题的解释、考古学应用体系的发展。反思当前中国考古学 ...

• 陈胜前:当代西方考古学研究范式述评

 托马斯·库恩认为范式是指“科学共同体的信念,这种共同的信念建立在某种公认并成为传统的重大科学成就(如牛顿的万有引力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等)基础上,为共同体成员提供把握研究对象的概念框架、一套理论和方法论信条,一个可供仿效的解题范例,它规定了一定时期中这门科学的发展方向和研究途径,同时也决定着共同体成员的某种形而上学的信念及价值 ...

• 陈胜前:中国文化基因起源何处?

    在追溯中国文化渊源的时候,一般都止步于孔孟时期。而随着史前考古的发展,这种追溯有了神话传说之外更切实的途径,因为考古发现的实物遗存就在那里,遗存所反映的中国文明发展过程就在那里。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认为,中国文明起源不是某一点的突破,而是一个体系的建立,其根源是以农业起源为基础的文化格局。中国与西亚的 ...

• 旧石器时代“精英”的没落

这是个有点奇怪的话题,常识之中的旧石器时代是没有明显社会等级的,很难说有什么精英。不过从石器技术的角度来说,却是可以成立的。我们可以把那些需要高超技巧,需要长时间训练,甚至是需要一些天分才能掌握的技术,称之为“精英技术”。与之相对应,可以把那些不需要太多技巧,无须多少训练,只是依赖重复劳动投入的技术,称之为“大众技术”。能够掌握 ...

• 探索考古:作为人文的考古学

基本信息:作者:陈胜前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1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8月印次:1ISBN:9787108071798内容简介:  本书是《思考考古》的续集,立足于“考古”本位,向内观看,看到了考古本身存在问题,对其进行了揭示和剖析。作者受哲学和理论训练多年,对一些问题的提出十分大胆,看法也存在独到之处。例如对于苏秉琦及 ...

• 陈胜前:大趋势

「考古学是一门关注人类整个时段的学科,它具有超长的时段优势。从大趋势的角度来说,考古学关注的最终目的乃是人类的命运。」大趋势研究历史的人爱谈历史趋势,这是历史学擅长的方面,从长时间尺度来看变化的方向。年鉴学派历史学家所说的长时段是以世纪为单位的,时间更短的话还有中时段与短时段。与历史学相比,考古学的时间尺度更大,可以延伸到千年、 ...

• 欧洲旧石器时代社会

  基本信息:  编著:克里夫·甘博 著,陈胜前 张萌 译,谢礼晔 杨建华 陈胜前 校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3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3月  印次:1  ISBN:9787532599141  作者简介:  克里夫·甘博(Clive Gamble),世界著名的史前史学者与人类学家,南安普顿大学(University of Southampton)考古

• 陈胜前:我们为什么那么热衷于饭局和晒美食

理解人有许多角度,各不相同,但是既要新颖奇特,又要系统完整,就不那么容易找到了。有一个角度有这样的优势,就是“饭局”,它正好把人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属性统一在一起。“民以食为天”,没有人敢反对吃饭的重要性,世界上研究者众多;而怎么去吃饭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认真考虑的人却很少。考古学家马丁·琼斯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人,他用一部近 ...

• 王红博、陈胜前:史前家户考古的操作模式研究

  内容提要:家户考古是一种从微观上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的新的理论方法,与后过程考古关系密切,但如何与既有的研究兼容,成为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难题。史前家户考古研究可以分为个层次进行,按照这个操作模式,不同层次的考古学理论可以被整合起来:文化历史考古层面的研究可以提供时空框架;过程考古范畴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分析考古材料的形成过程、了解家 ...

• 陈胜前: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条件

  古史重建是中国考古学的核心任务之一,这一任务的具体提出要追溯到苏秉琦先生的论文《关于重建中国史前史的思考》(《考古》1991年第12期)。文中提及该文的缘起,当时,社科院考古所正酝酿十年规划和“八五”计划,徐苹芳先生找苏先生咨询,一共提了十个问题,苏先生将之归纳为一个问题,即“如何重建中国史前史”这样一个大问题,并将其写成了文章。 ...

• 陈胜前:中国考古学的生长点

每一位投身或即将投身中国考古学的研究者可能都会思考一个问题,在考古学研究的哪个地方能够获得最大的成绩,尤其是想知道未来一个时期最有前途的发展方向在哪里?的确,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人的天赋、性情、志趣各不相同,适合一个人的未必适合另外一个人。这里没有指导他人的愿望,而是就事论事,想看看当今的中国考古学究竟在哪些方面生长, ...

•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庙子沟遗址

景观考古视角下的庙子沟遗址◎文 图 / 王红博 陈胜前 过去的人们在遗址上不只是生活、抛弃物品、建筑房舍,他们还与周边的景观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景观考古学就要研究遗址周围的情况。若只把遗址看作地图上有限的圆点,信息量有限,而结合景观考古学来思考则要有意义得多。考古学家以多种多样的方式理解景观:第一,景观是一系列经济资源,或是遗址资 ...

• 陈胜前丨考古学的未来:中国与世界

中国考古学必须要了解世界考古学(或者说西方考古学),但不等于我们就要成为他们。我们需要学习,需要创造,这两个方面我们都还做得很不够。如今我们倒是特别热衷于让他们了解我们,特别希望得到他们的承认。我不是说这不重要,只是这没有了解他们重要。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进行考古学理论、考古学思想史、晚更新世史前史 ...

• 考古中的中华文明|| 陈胜前:多元文明融合基础上兴起的三代文明

关于文明起源,当代学者在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上提出了许多模式,大抵可以归纳为商路、生产、战争、水利、仪式等。比如说商路型文明,即在贸易过程中兴起的文明,典型的如古希腊文明、西非的马里和桑海等。古希腊文明兴起于爱琴海地区,海洋贸易频繁。对社会成员而言,不是贸易本身多么重要,而是谁能控制从远方得来的东西至关重要。至于生产型文明,以食物生 ...

• 中国考古学家的危机在于偏重外在而忽视了自身的视角

  【编者按】日前,一篇名为《中国考古学家的危机》的文章在微信平台发布后,受到了考古学人的广泛转载和讨论。编者联系到文章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陈胜前,他表示此文有不少争议,他又作一文作为补充,以期减少读者的误解。经授权,澎湃新闻将两文一并刊发。本文原题《中国考古学:内与外的视角》,现标题为编者所拟。    如果我 ...

• 【民族考古】细石叶工艺起源研究的理论反思

【作者简介】陈胜前,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教授;叶灿阳,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基金项目】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项目(19XNL010)。【摘要】细石叶工艺起源是中国旧石器考古学研究中的热点问题,相关发现与研究在迅速增加,但有关的基础理论问题一直缺乏探讨。本文重新梳理细石叶工艺的基本 ...

• 食物考古:正确认识人类的饮食历史——读《饭局的起源:我们为什么喜欢分享食物》

  理解人有许多角度,各不相同。但既要新颖奇特,又要系统完整,就不那么容易找到了。然而,一个角度有这样的优势,那就是“饭局”,它正好把人的生物学与社会学属性统一在一起。“民以食为天”,没有人能否认吃饭的重要性,世界上研究者众多;而如何去吃饭是另一个同样重要的问题,认真考虑的人鲜见。英国考古学家马丁·琼斯就是专门研究这个问题的人, ...

• 杂志精选|| 旧石器时代的“文凭”

文凭是现代社会教育的产物,每个人都不可避免被贴上从小学到博士等不同级别的标签。那么,人类诞生之初是如何对技术水平进行认定的呢?回到旧石器时代我们能获得什么“文凭”呢?现实生活中并不存在时空穿越,但人们可以通过实验考古来模拟早期人类打制石器的技术。 我们今年到陕西洛南做石器实验,没料到正好赶上高考,差一点没订上宾馆。高考临近,偌 ...

• 史前的现代化:从狩猎采集到农业起源

基本信息:作者:陈胜前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时间:2020年9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0年9月印次:1ISBN:9787108068767内容简介:  中国幅员辽阔,气候多样,环境复杂,在不同地域生活的狩猎采集者各有其生存策略,不同地区农业起源的过程也完全不同。狩猎采集到农业产生过程中发生了哪些转折性事件?为什么在有的地方农业呈燎原之势,而 ...

• 《读书》新刊 | 陈胜前:为什么夏是一个问题

编者按孙庆伟《鼏宅禹迹:夏代信史的考古学重建》一书出版后,使得夏问题在2018年颇受热议。其间,虽有各种声音,但对知识生产背景和考古学边界的角度,推进不足。陈胜前此文,不纠结于“夏”是否存在,而是将它充分问题化,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也包含了对考古学术界的整体反思。为什么夏是一个问题文 |陈胜前 (《读书》2019年2期新刊)中国考古学研究的 ...

• 陈胜前:作为文化建设的考古学

当前考古学的发展与现实社会的需要存在差距 如果我们秉持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来看中国考古学的实际影响,而不是先预设一个目标,我想我们就中国考古学的定位更可能得出更切实的认识,更好地了解到中国考古学发展的意义与方向。改革开放以来,尤其过去的十年左右,中国社会明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表现在与考古学相关的领域,那就是每年有大量的 ...

• 文化—生态交错带:中国史前文化格局的重要一环

  20世纪末,中国考古学泰斗苏秉琦在论及中国史前文化格局时提到,中国存在面向内陆与面向海洋两大板块。此后,学界更多在微观上深入,而很少研究讨论中国史前文化的宏观格局问题。宏观上说,中国史前文化格局可以分为四个板块:西北内陆(其中还可以分为青藏高原、蒙古草原以及沙漠戈壁绿洲三个小板块)、东南腹地(其中又包括东北、华北、长江中下游、 ...

• 陈胜前 | 后现代之中国考古学

「理寓物内 Artifacts Ideas」旨在分享我们读过的考古学理论与研究的佳作和心得,透物见人,重建过去这是 理寓物内 的第 9 篇文章  作者按 一篇老文章,发表时被加了个“时期”两个字,实际上没有时期的意思,而是关于后现代思潮的。过了这几年,感觉自己对考古学的发展有什么主张的话,这篇文字早就说过了,我并没有改变。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 深 ...

• 考古发现史前时代的瘟疫遗址!

数年前,我作为成员参与到内蒙古通辽哈民忙哈遗址整理与研究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负责石器分析工作。因为这个原因,比较详细地了解了哈民忙哈遗址的情况。这个遗址以发现大量集中出土的人骨而闻名,最集中的一座房子里,发现了97具人骨,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性别的人都有体现,底部尸骨有摆放的痕迹,上面的比较凌乱,房子有焚烧的迹象。经过数次发掘,已发 ...

• 视点 | 瘟疫的考古学思考

史前时代的瘟疫事件▲哈民忙哈遗址人骨检测数年前,我作为成员参与到内蒙古通辽哈民忙哈遗址整理与研究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负责石器分析工作。因为这个原因,比较详细地了解了哈民忙哈遗址的情况。这个遗址以发现大量集中出土的人骨而闻名,最集中的一座房子里,发现了97具人骨,不同年龄段与不同性别的人都有体现,底部尸骨有摆放的痕迹,上面的比较凌 ...

• 陈胜前|应从遗址废弃过程考察遗物的集中保存现象

  2019年8月中,台风“利奇马”肆虐浙江,50多名考古学者克服重重困难,齐聚义乌的桥头村遗址。这是个有八千多年历史的上山文化时期的环壕聚落,据称是这个时期最早、最完整的聚落遗址。遗址中发现了十多个“一窝一窝的器物坑”,里面有大量完整的陶器。这种现象吸引了学者们的关注,纷纷提出可能的解释,并进行了讨论筛选。首先排除的是集中埋垃圾的可能,因为器物很完整;其次排除的是陶器工厂,因为这还是不能解释集中埋藏现 ...

• 考古学家的洞察力

在这个科学昌明的时代,科学家的洞察力几乎是无可置疑的。科学史上有几个经典的例子,如伦敦霍乱原因的发现、产褥热病因的发现等都印证了科学家的才智。科学家秉承理性,尊重事实,探究现象背后的规律与机制。科学家除了洞察疾病的原因之外,他们还洞察物质、宇宙乃至社会。他们利用所掌握的规律与机制,让我们“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   艺术家同样是非常有洞察力的群体,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也是科学家。好的艺术家有一 ...

• 陈胜前:中国考古学研究的范式与范式变迁

 考古学是一门通过实物材料研究古代人类生活的学科。在中国现代学术的发展进程中,中国考古学是较早获得世界关注的学科,甲骨文、敦煌千佛洞、汉简的发现揭开了近代中国考古学发展的序幕,其后的周口店遗址、殷墟发掘、中瑞西北科考进一步扩大了中国考古学的影响。1949年以后,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考古学立足本土实践,在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体 ...

• 陈胜前:考古学家的演化

  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考古学家的出现同样符合这个说法,因为关注的人越来越多,越来越专注,于是就有了专门的研究者,也就是考古学家。关注是考古学家存在的前提,尤其是社会性关注。布鲁斯·特里格讲考古学与西方社会中产阶级的崛起密不可分,是很有道理的。(布鲁斯·特里格(1937~2006),加拿大麦吉尔大学人类学系教授,被誉为考古学界文艺复兴式的人物。其先后在埃及与苏丹从事考古学研究 ...

• 知识以外的考古学——读《学习考古》

 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陈胜前教授的大作《学习考古》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这是一本为学生而写的书,为所有正在学习与即将要学习考古学的人写的书。”但这却不是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教材,这是陈老师从事考古科研与教学多年的思考,关于为什么学习以及如何学习考古学的思考。书中的文章,我们或可称之为“学术散文”,确切的说是陈老师新浪博客“穴 ...

• 考古学的真实性——关于考古学的一些思考

  考古学探索什么?考古学科学吗?考古学如何“透物见人”?如何理解考古学的“人文转向“?……这些问题涉及考古学最基础的内容,还涉及我们的认识论,即我们如何看过去,如何看过去遗留下来的物——考古材料。陈胜前教授的学术随笔《思考考古》即是写给有同样思考精神的人,是对考古学本身的进阶探索与反思。作者由日常生活和教学中遇见的问题得到启示 ...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