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议程

讲座丨燕海鸣:“发明”文化遗产——关于记忆与权力的反思

摘要: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论坛”第三十次专题讲座“发明”文化遗产:关于记忆与权力的反思内容提要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中指出,今天看来历史久远的那些传统,实际上都是很晚近才“发明”出来的,因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应运而生。同样,从来没有自然而然的“文化遗产”,隐藏在历史中的文化记忆,总是因历史书写者选择性的解读乃至建构而成为今天的


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论坛”

第三十次专题讲座

“发明”文化遗产:

关于记忆与权力的反思



内容提要

英国历史学家艾瑞克·霍布斯鲍姆在《传统的发明》(The Invention of Tradition)中指出,今天看来历史久远的那些传统,实际上都是很晚近才“发明”出来的,因民族国家的兴起而应运而生。同样,从来没有自然而然的“文化遗产”,隐藏在历史中的文化记忆,总是因历史书写者选择性的解读乃至建构而成为今天的样子。因此,谁掌握了解读和建构文化遗产的权力,谁拥有了“发明”遗产的工具,谁便获得了塑造现实的力量。

批判遗产研究(critical heritage studies)的目标,便是揭示这种围绕文化遗产而发生的关于“权力”的故事。20世纪末以来,随着更多人类学、社会学者进入到遗产研究领域,关于遗产的研究发生了“话语转向”,此前的遗产研究大多是以“把遗产保护好”为终极价值理想;而批判性研究的目的是理解——“把遗产保护好”的行动背后所揭示的政治、社会、人性的各种特点和关系。在这样的视角下,更多从前不曾提出的问题开始成为热点:遗产必须要保护吗?专家就是权威吗?真的有所谓的真实性吗?……

这套理论范式的一个基本立场是:没有纯粹的遗产价值。1、遗产的价值和意义不是自然存在的,而是建构的,对遗产价值和意义的解读,是一种权力的体现,是特定人群实现特定目的的一种行动。2、在界定遗产价值的过程中,政府、知识精英、普通民众等都拥有解读的权利,但各方的地位是不平等的,拥有话语权的一方通过对遗产价值的建构,实现对自身利益的诉求。3、对同一个遗产,不同人群的解读可能完全不同,但不能说谁的正确,谁的错误,只是认知视角的不同而已。4、因此,遗产的价值,并不是一个给定的答案,而是一个不断建构的过程。

过程,往往比结果更有趣。

批判遗产研究观察到,无论多么宏大的概念——哪怕是“世界遗产”那种追求人类大同的美好设定,只要与生存在社会关系中的群体有关,必然会成为权力纠葛和话语建构的战场。但所谓批判性研究,也并不是否定文化遗产事业目前的状态,而是提供一种认识遗产的视角,是揭示一个现实,那就是没有所谓的纯粹意义的遗产真实性,任何落在语言上的解读,都有其特定的政治、社会、历史的背景。按照霍布斯鲍姆的话来说,这就是“发明”。

也只有在话语建构的战场上,文化遗产才能真正获得具有现实色彩的意义。最终的结局无关对错,只是揭示出了一个无法抵抗的真谛——永远没有纯粹的文化遗产,在“发明”中获得意义,是文化遗产的终极命运。


讲座信息


主讲:燕海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研究员)

主持:段牛斗(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

时间:2018年6月13日(星期三)19时

地点:中央美术学院14号楼A306教室

主办:中央美术学院人文学院


主讲人简介


燕海鸣,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中心副研究员。毕业于美国弗吉尼亚大学社会学系,研究方向为文化社会学、全球化、遗产与社区、世界遗产等,出版英文专著“World Heritage Craze in China”,论文曾发表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东南文化》等期刊,担任《中国青年报》《世界遗产》专栏作者。


美术遗产

美术 | 考古 | 建筑 | 文物保护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议程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