崤函古道石壕段遗址

崤函古道话沧桑

摘要: 来源: 三门峡日报 行走在通往崤函古道的路上,脑海中翻腾着崤之战、秦武王嬴荡出函谷关到宜阳问鼎周王朝折戟而返、杜甫夜宿石壕村的历史场景,一股“愿随壮士斩蛟蜃”的豪情油然而生。从字面上来讲,“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崤函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学名称,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由西安和洛阳之间、并且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西出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分南北两条道路到洛阳,南崤函 ...
 来源: 三门峡日报

   行走在通往崤函古道的路上,脑海中翻腾着崤之战、秦武王嬴荡出函谷关到宜阳问鼎周王朝折戟而返、杜甫夜宿石壕村的历史场景,一股“愿随壮士斩蛟蜃”的豪情油然而生。

    从字面上来讲,“崤”即崤山,“函”即函谷关。崤函古道是一个特定的地理和交通学名称,是指先秦以来至民国时期,由西安和洛阳之间、并且主要在今三门峡境内的一条交通要道,西出西安起于潼关,过秦函谷关,经陕州,分南北两条道路到洛阳,南崤函古道全长约350公里,北崤函古道全长约300公里。

    崤函古道成为连接古长安和洛阳的交通要道,主要原因有三:

    一是地理地貌使然。黄河出内蒙古由北向南,到今风陵渡口,南遇秦岭峻峰,北堵中条山脉,不得不在此拐弯向东,在两山之间滔滔东去,成了这条古道北边的一道天然屏障。其南,是自华山、亚武山向东高峻崇险的余脉小秦岭,不可逾越。

    二是人文因素。这里是中华文明发源的核心地区,至少从5000年至6000年前的新石器文化中期到宋代之间的4000多年间,都是中国政治、文化和经济中心。因此,崤函古道势必成为长安与洛阳两京之间的必经之地和唯一通道。

    三是制度的因素。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两周和汉、唐时期实行的“两京制”,使崤函古道成了一条名副其实的京畿大道,东至洛阳,西达长安。

    这条路自古至今没有大的变化,向东的路线有两条:第一条是北崤函古道。由陕州古城向东,沿涧河河谷东行,过今天的交口、张茅、硖石,过北陵、经观音堂、英豪、渑池、义马,出新安,顺谷水达洛阳。第二条是南崤函古道,由陕州古城沿青龙涧河东南行,过交口,走唐硖石驿,再经青龙涧河支流雁翎关河,过南陵、雁翎关,沿永昌河,到宫前,而后由于洛宁县城的不断变迁,分三条道路到三乡驿(今宜阳县三乡)、福昌馆(今宜阳县韩城镇福昌村)、柳泉驿(今宜阳县柳泉)、甘棠馆(今宜阳县城西)、寿安山馆(今宜阳县城内)、三泉驿(今宜阳城东25里苗马村)、甘水驿(今洛阳市丰李镇)、临都驿(今洛阳市西南),最后到洛阳。古代除陆路之外还有黄河漕运古道。西起三门峡谷,东出渑池与新安县交界外的八里胡同,其间两岸的崖壁上,至今仍有很多古栈道遗迹,岸边有多处仓储遗址。这条水路最晚疏通于秦代,汉唐达到繁忙昌运,是陆上崤函古道功能不足时的补充通道。

    陕州区硖石乡车壕村附近有崤函古道遗迹,长约150米,路面宽3米至6米,车辙痕系车轮在原自然石灰石质山坡上长期碾轧而形成,印痕清晰。除车辙痕外,局部尚留有人工钢钎凿刻的痕迹。据专家考证,此处系崤函古道之北崤道,2014年已申报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肖伟 曹生伟)

崤函古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