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石窟

麦积山石窟栈道构建回顾

摘要: 麦积山洞窟分布图 营建于公元5—13世纪的麦积山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佛教艺术明珠,它严格遵循了佛教“山林僻静”之处的禅修习俗。四周群山环伺中奇峰兀立,山体三面峭立,以奇绝的山形、绝壁挺立的孤峰完美体现出佛教圣地的氛围,将石窟遗存与地貌特征、自然景观结合在一体。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石窟崖壁上凌空飞架的栈道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麦积山洞窟分布图

营建于公元5—13世纪的麦积山石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佛教艺术明珠,它严格遵循了佛教“山林僻静”之处的禅修习俗。四周群山环伺中奇峰兀立,山体三面峭立,以奇绝的山形、绝壁挺立的孤峰完美体现出佛教圣地的氛围,将石窟遗存与地貌特征、自然景观结合在一体。

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具有很高的知名度,而在石窟崖壁上凌空飞架的栈道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网络上将其与太姥山观海悬空栈道、华山长空栈道、翔凤山悬崖栈道、天门山鬼谷玻璃栈道、贵州南江大峡谷栈道、笔架山栈道、宜春明月山青云栈道并称为中国八大悬空栈道。

图源自网络

   栈道又称阁道或复道,是我国古代在今川、陕、甘、滇各省悬崖峭壁上凿孔嵌梁架道而成的通道。

   这一技术始于战国时代。秦汉时期巴蜀经陇南穿越秦岭,连接关中的诸多栈道均采用这一建造方式,其间留下了许多关于楚汉以及魏蜀争夺关中的故事。500年后的十六国后秦时期,麦积山石窟在开凿和营建的历史过程中,也再次选择了架设这类栈道。

   在麦积山石窟高约20~80米的东西崖面上现存窟龛203个,其中东崖57个,西崖146个,整个崖面总开凿面积约3000余平方米。

   麦积山石窟不同于其他多数石窟的特点是,它的开凿充分利用了其山体独特的地质地貌,在峭立的崖壁上,各窟龛错落有致,自上而下达十四层之多,体现出古人精细的规划和营建思想,以独特的方式将文化融入自然中。对于这种现象 唐·赵氏《杂言寄杜羔》诗曰:" 梁州秦岭西,栈道与云齐。"

一、上世纪五十年代

   为早期勘察搭建栈道

近代以来,对麦积山石窟栈道大规模的营建始于1952年西北考察团对麦积山石窟的系统勘察工作,从当时拍摄的照片来看,除东崖部分洞窟有栈道保留外,其他窟龛均裸露在外,残留的木桩孤兀的在山崖之上,景象十分凄凉。

1952年拍摄的麦积山石窟全景(搭设栈道前)

1952年拍摄的麦积山东西两崖面貌(搭设栈道后)

当时甘肃省文化局为配合调查工作,拨付资金对栈道进行初次成规模的整修,此次维修规模较大,从现有得历史图片中看,栈道由西崖底部一直延伸到现第127窟位置,共12层。东西崖面部分窟龛可到达,只是两崖各自独立,中区及天桥部分的地势又过高、过险,因当时的工程技术与时间限制,导致栈道未能做到连通。


1953年8月,中央政府组织勘察团拟再次赴麦积山勘察,甘肃省文化局为配合勘察,拨付专款一亿五千万(旧币)对石窟栈道进行整修。

此次整修由本地木匠文得权等负责,此人曾在1947年陪同天水学者冯国瑞考察过麦积山石窟,并于当年2月10日“挟长板,架败栈间,至穷处,引索攀援”因而发现了麦积山最大的洞窟(现编第133窟)。

配合勘察团调查的木工文得权在修理栈道

此次整修困难在于,当地一时难以购齐大量干燥的木料,工程进展缓慢,根据当时天水行署报送省文化局的文中可见:“西部十二叠架在去年整修的基础上进行整修,现在只剩最高的一层(有临时的木梯可以登上,但很危险)。”

由于整修适时跟进,并未影响到勘察工作的进度,但是,东西崖之间的栈道因保留原有栈道孔的山崖崩塌,已不复存在,在上世纪50年代的条件下重新打孔架梁,工程量太大,后经商议,“不必整修,俟诸将来”。

二、上世纪六十年代

   东西崖连通,中区栈道铺设

  

前后两次勘察期间的栈道,因修建时间有限,材料采购困难等诸多客观原因,仅仅是将东西崖做到可通行的程度,中区很多窟龛都还未能连通。

1956年,名取洋之助拍摄的麦积山石窟外景

加之原有栈道属于应急性质的工程,牢固性、稳定性、安全性都完全达不到对游客开放的标准。

为了加强石窟长期的保护与管理,符合安全参观要求,1953年10月,麦积山文物保管所正式成立,对麦积山石窟的管理进入起步阶段。到1964年后,国家文物局每年以拨款的形式对栈道加以翻修和改造,至1966年,麦积山石窟最危险的东西崖之间天桥位置——第5窟到第135窟之间的栈道已架通,同时为了防止雨季雨水侵蚀洞窟,修建天桥、西崖西上区时,在栈道上方搭设了70米长的防护遮檐,对西崖大佛等重要洞窟进行了有效遮护。

1958年西崖面貌

三、麦积山加固工程立项

木质栈道全部搭建完成


1972年,国家文物局将麦积山石窟加固工程作为重点文物保护工程立项,文管所继续对未完成的栈道进行修整,完成了最后西崖第74、78、165等窟栈道,至此,经过10多年修建,麦积山窟龛木制栈道全部架通。

1952年拍摄的中区25窟附近崖面情况

综合来看,加固前崖面上,空眼栈道梁孔遍布,表明自开凿以来,栈道走向布局是随着洞窟发展和维修者的意愿而变化的。

解放后,木栈道的恢复维修,仍然是按旧栈道眼与保护研究需要,逐步进行的。旧栈道的走向布局基本上是遵循尽可能通达各窟的原则,其中的主要问题是:各层栈道过于依洞窟标高而行,层层栈道标高不平,层距相差悬殊;层高宽窄不一,斜梯坡度有的大过80°,上下不便;栈道凿洞损伤崖面,加剧砂砾岩风化与裂隙;嵌梁外端受力后,嵌固岩孔以撬拉力,加剧了崖面岩体崩裂,木梁难以持久受力,长时间后嵌木干裂,震动磨损,有松动可能,为前来参观的游客安全着想,必须小规模分批进入窟区,长此以往必将无法满足今后更大的游客承载需求。

基于以上诸多缺点,从永固与耐久性等方面考虑,到70年代后期,决定不再继续采用木质栈道。

四、二十世纪70~80年代

   山体加固工程,更换钢筋混凝土栈道

  

麦积山石窟山体加固工程自1964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调研麦积山石窟山体稳定性开始,1972年正式立项,1977年施工队进驻现场到1984年工程结束,前后历时12年,此次加固工程是麦积山后期一切考古与保护工作的基础,意义深远。通过此次工程,麦积山石窟将原有的木质栈道更换为更加牢固、能满足更大游客承载量的钢筋混凝土栈道。

现有栈道

新更换的钢筋混凝土栈道,从西到东,包括斜梯,共计1020米。同时,为了供今后游客了解古代栈道的型式与构造,在卧佛洞(现编第1号窟)处,重建了20余米长的木质栈道。

1号窟现有木质栈道

新的栈道在设置总体布局和东西出入口时,坚持“修旧如旧”的原则,维持了原始风貌,保留上七佛阁和牛儿堂(现编第4、5号窟)之间“小有洞天”甬道口以及东区北周时期开凿的斜廊梯道(现编148号)等有历史意义的古代建筑,栈道更换加固后,东西崖上下构通,使大型或重要窟龛都尽可能位于栈道道板水平高度,站在道板上即可观看或进入窟内,每一层栈道平整,层距约为2.5米,梁距约为3米,斜梯为45°坡度,均位于栈道板外侧,紧靠崖面,减少一般负荷梁的跨度,通行性佳,同时外观上层次分明,外挂斜梯凌空壮观,气势宏大。


现距加固工程完工已有三十余年,如今麦积山石窟每年接待游客五十万以上人次(最高峰时,日接待游客曾突破两万人)。经检测,栈道整体状态保持良好,未曾出现大的问题。而其本身因突出的建筑特色也为麦积山石窟增加了一处独特的风景。

2018年5月1日 无人机拍摄崖面

文:白凡

图:孙苑 徐鹏 胡军舰 贾瀜

排版校对:甘霖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栈道

麦积山石窟

关键词:栈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