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

摘要: 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魏坚 郝园林(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九原”之地,因其地处阴山一线的农牧交错地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更兼有黄河天险与水利之便,夏商周以来一直是北方民族和中原华夏争战交融的历史舞台。进入战国秦汉阶段,这里更是中原王朝和匈奴政权往来与交战的前沿,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史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


秦汉九原—五原郡治的考古学观察

魏坚 郝园林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


“九原”之地,因其地处阴山一线的农牧交错地带,土壤肥沃,物产丰饶,更兼有黄河天险与水利之便,夏商周以来一直是北方民族和中原华夏争战交融的历史舞台。进入战国秦汉阶段,这里更是中原王朝和匈奴政权往来与交战的前沿,因而具有重要的战略价值。《史记》载,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1这既是“九原”之名出现在史籍的最早记载,又表明了“九原”在中原战略格局演变中的重要作用。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为从咸阳直达北疆,“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2秦直道的修筑,使“九原”的地位也愈为突显。虽然史家对于“九原郡”设置的具体时间尚有争议3,但赵武灵王已占有“九原”之地,秦始皇至少因直道的修筑,已建有“九原城”应该是没有疑义的。秦汉之际,中原纷争,九原之地一度又被匈奴所占4。西汉迭兴,汉武帝兴兵大举反击匈奴,元朔二年(前127年)“遣将军卫青、李息出云中,至高阙,遂西至符离,获首虏数千级。收河南地,置朔方、五原郡。”5《汉书·地理志》云:“五原郡,秦九原郡,武帝元朔二年更名。”6

由此处史料记载看,汉武帝所置朔方、五原二郡,基本是在原秦九原郡基础上分割改置。在鄂尔多斯高原北部黄河两岸的东西狭长地带,朔方郡在西,最初治临戎县;五原郡在东,治九原县。此可由《水经注》得到佐证,此不赘述。经过近20多年来的考古调查与发掘,结合文献史料记载,武帝时朔方郡郡治临戎县为巴彦淖尔市磴口县河拐子古城7,已为诸多学者所认可。而战国赵之“九原”、秦之九原郡和西汉五原郡之治所,即五原郡所辖之九原县城遗址究在何处?却是近些年来考古和历史学界讨论的热点。本文拟从近几年来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出发,结合文献记载和诸位方家的看法,对九原城的位置所在,做一讨论和辨识。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九原郡郡治三说

九原郡郡治所在,历来有多种看法,即便是在总的看法一致的基础上,也会因对具体某座古城的看法产生歧义。综合各家看法,目前主要有三种观点,即三顶帐房古城说、孟家梁古城说和麻池古城说。

1、三顶帐房古城说 三顶帐房古城,位于巴彦淖尔市乌拉特前旗黑柳子乡三顶房行政村下城壕村西南。该古城地处阴山山脉之大桦背山南侧的冲击平原上,地势平坦,土层丰厚,适宜耕种。经现场调查和G00GLE EARTH卫片测量,古城西北角地理坐标为N40°3639.1″,E109°2347.1″,方向北偏东3度,海拔1021米,误差5米。该古城西墙保存较好,存高约2—3米;北墙和南墙较为低矮,但仍保留有夯层;东墙已经辟为道路,古城东南角和南墙门址被毁,东北角的角台尚隐约可辨。古城东西长约620米,南北宽约580米。

该城早年即已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1935年绥远通志馆编纂《绥远通志稿》时,就对该城做过实地调查:“包头县城西一百二十里,地名三顶帐房,其西有故城遗址,门楼墙堞,皆已残毁,不能究其详。惟城基遗痕,仍显然可寻,周约三余里。”8但对其年代性质却认为“不可考”。1956年初,内蒙古文物工作组调查了该城。在1956年第6期《文物参考资料》上发表的调查结果记述:“由哈叶胡同东行30里,到三顶帐房村古城,城东2公里有古墓群,约计有40多个高大的封土,古城中多黝黑色及黝灰色的绳纹、席纹陶片,曾出“长乐未央”砖,五铢、半两等古钱、三棱铜箭镞和人形铜垂饰等,是一个汉代的古城。”9该文指出,江上波夫等人在《内蒙古长城地带》一书中曾推断该城为西汉五原郡属城1979年内蒙古自治区文物工作队编印的《内蒙古文物考古工作的主要收获》,进一步将三顶帐房村古城推断为汉武帝所置五原郡郡治10,从而使这一结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文物机构又对该城进行了更多的田野调查,极大地丰富了有关三顶帐房古城的材料。火鹰在1983年发表的《巴盟境内的故城、古墓遗址考》中,对于该古城的形制、规模、出土物及周边遗存进行了较为详细的介绍:“乌拉特前旗黑柳子公社三顶帐房大队城壕村有一座古城。土筑、城成近方形,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1000米,墙残高4米,基宽10米,城内地面以下发现两层文化层,出土文物有铁鼎、五铢(武帝五铢钱)、大黄千、王莽钱、石臼、穿孔石器、板瓦、云纹瓦当。城西300米,城东1000米以内,有大量陶片,这是城外居民区,并发现窑址。城西100米,城西北500米,城东北5001500米以内均有古墓。墓分土坑竖穴和砖石墓两种。”“考城壕古城以文献记载和古地图所示,应为赵九原,秦因之,汉五原郡古城”11但该文中发表的城墙的长度比现今实测长度几乎大了一倍,致使很多研究者采用了该文错误的数据。此外,还有一些学者也持同样观点,如李逸友在不同文章中均指出,三顶帐房古城为九原郡郡治所在12。持同样观点的还有周清澍、丁学芸等。13可见三顶帐房古城为九原郡郡治的观点曾是内蒙古学界的主流看法。

2、孟家梁古城说 孟家梁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昆都仑河西岸哈林格尔乡孟家梁村西,东南距麻池古城约7公里。现该古城已经被包钢废钢厂占据,城址内铁道线纵横交错。1955年该城址被发现并公布在当年的《文物参考资料》第6期上。141979年,内蒙古文物工作队曾对该城进行过实地调查,测量的数据为:东墙长442米;南墙长340米;西墙长440米;北墙长382米,地理坐标为N40°384″,E109°46315城内地表仅发现少量背面印有布纹的残瓦和素面陶器残片,没有发现汉代常见的砖瓦和陶片等遗物。谭其骧在其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九原郡郡治标在了孟家梁古城。16主要看法在《关于包头地区历史地理的通信·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室王文楚同志的答复》17中有详细论述,主要是依据《水经注》所载九原城、临沃县、石门水、稒阳县的相对位置关系,结合古石门水方位,进而判断孟家梁古城为九原城,麻池古城为汉临沃县城,三顶帐房古城为汉宜梁县城。该观点得到了一些学者的认同,如李绍钦、李六生等。18这种看法主要在上世纪80年代流行,其后较少有人提及。

3、麻池古城说 麻池古城,位于包头市九原区麻池乡政府所在地西北方,其西侧为昆都仑河主流。古城所在区域地势平坦,土壤丰厚,适宜耕植。该古城址分为近似正方形的南、北两城,北城东南角与南城西北角对接,目前保存状况较好。北城东墙南端与南城北墙西端相交处的地理坐标为N40°3509.1″,E109°4907.0″,误差7米;北城南墙东端与南城西墙北端相交处的地理坐标为N40°3506.6″,E109°4851.2″,误差4米,海拔高度1037米,古城方向为北偏东6度。古城北城北墙长720米,西墙长700米,东墙长546米,南墙长314米;南城东墙长638米、南墙长684米、西墙长472米、北墙长338米。1935年成书的《绥远通志稿》的调查称:“麻池故城在包头县城西三十里,麻池镇北城梁,分大小二城,小城在南,周九百余丈,大城笼于小城之北部,记东西北三面,亦九百余丈,二城残垣高厚略相等,约皆一丈余,城内多瓦砾,无金石遗文可考。”并指出“此城就形势推之。似是汉五原郡属之临沃县城。”19上世纪80年代,《包头史料荟要》编者在《关于包头地区历史地理的通信·致中国地理学会谭其骧教授》一文中指出:“以包头今天实有的古城遗址,其规模较大者当推麻池古城和古城湾古城,其次是三顶帐房古城、孟家梁古城等。”并且指出了麻池古城的年代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其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其后,80年代徒步考察秦直道的靳之林认为,秦直道向北最终通向麻池古城,据此判定麻池古城为秦直道北端之九原城。20很多学者开始认同这一看法。进入新世纪后,由张海斌等发表的《包头境内的战国秦长城与古城》一文,明确指出了麻池古城为九原城所在。主要的依据有两个:其一是根据《水经注》注文所载“(河水)又东迳九原县故城南……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据麻池古城南北两城呈斜“吕”字形的布局看,形制是吻合的;其二便是依据靳之林的考察,认为“麻池古城北城是战国、秦、汉九原城,也是汉五原郡郡治,麻池古城南城则是汉五原郡五原县城。”21鲍桐在《秦直道与九原地望》中依据麻池古城出土遗物、秦直道走向、所处位置和麻池的地名考证,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但他把麻池古城南、北两城均认为是九原城,与郦道元《水经注》所记“西北接对一城,盖五原县之故城也”不相符。22近年,郭建中、车日格发表《黄河包头段沿岸汉代古城考》,在对麻池古城进行了详尽的调查和分析后,该文得出麻池古城北城为九原城,南城为临沃县城,哈德门沟古城为五原县城,三顶帐房古城为汉宜梁县城的结论23,其论据与此前文章大体一致,但对相关的探讨稍多。认为麻池古城为九原城的还有董勇军、莫久愚等人。24

二、九原郡郡治三说辨析

赵九原城、秦九原郡、汉五原郡及五原县和九原县之地望究在何处,我们不妨据考古调查和发掘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对目前已经发现的古城,从城址规模和发现的遗存、地理位置和史料的记载,做一次梳理和辨析。

1、城址规模和发现的遗存

城址的规模决定了古城的性质。对地处华夏北缘地带的战国秦汉城址的研究,前人已多有涉足。据李逸友研究,内蒙古境内汉代城址的形制,大体可分为三种:一种是平面呈回字形,即有内外两城,子城位于全城中央,外城每面约1000米以上,这种古城为郡治或都尉治,如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等;又一种为子城在城内一隅,城垣规模亦小于回字形古城、每面城墙长1000—600米间,如托克托县哈拉板申村东古城、呼和浩特市郊二十家子古城等,这种古城往往设置在重要通道上,具有军事据点的重要作用;再一种为仅有四墙,平面呈方形或长方形,不设子城,每面长420—600米,即合于汉代一里或一里半的小城,都是县治所在,如磴口县补隆淖古城等。25在河套地区,城址的规模亦可根据城址周长,划分为大、中、小三个类型。大型城址的周长在4000米以上;中型城址的周长是4000-1000米;小型城址的周长在1000米以下。26其中,大型城址当为郡治,中型城址约当县治,小型城址则应该是亭隧障塞类城址。

三顶帐房古城的规模,最早给出具体数据的是前文所述《巴盟境内的故城、古墓遗址考》,指出古城东西长1200米,南北宽1000米。27然而,最近的实地调查,结合现代卫星影像图(图1),可以知道三顶帐房古城东西长620米,南北宽580米。再从城内发现的大量西汉遗物和城外调查的带有高大封土堆的汉墓群观察,其应属该地区中型城址的规模,即应是一县治所在。

1 三顶帐房古城卫星影像图

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中,将九原郡郡治标在孟家梁古城,28主要是依据《水经注》所载九原城、临沃县、石门水、稒阳县的相对位置关系,结合古石门水方位,进而判断孟家梁古城为九原城。该观点虽然一度得到了部分学者的认同,但恐因没有进行过实地调查而缺乏可信度。孟家梁古城并非九原郡治,理由有如下四点:其一,孟家梁古城的规模仅有440×340米的面积,充其量也仅是一个较小的中型城址的规模;其二,从早年调查的情况看,“没有发现汉代常见到的砖、瓦、陶片等遗物”;其三,1955年曾在该城址西北隅发掘东汉晚期砖室墓一座,城址应晚于墓葬所建;其四,1982年在该城址北墙内采集的朽木椽子,经炭—14检测结果为AD903—1147年,约当唐末五代时期。29

麻池古城南、北相接的两座城址的建筑规制,均表现出东西墙的长度略大于南北墙的长度的形制。其中,北城若按照卫星影像图完整的北墙720米和西墙700米的长度,则面积为504000平方米;南城亦按照完整的东墙638米和南墙684米的长度,再减去与北城相交部分的面积,则为436392平方米。两者相加,麻池古城的总面积则为877868平方米。因此,麻池古城是目前在包头及周边地区发现的面积最大的古城(图2)。据历年在麻池古城周围所做调查与发掘工作,发现“有战国时期的‘安阳’布范、布币、刀币;○八地质队院内战国时期的墓葬等”,在古城东、西、北三面,清理汉墓一百余座,包括“单于和亲”、“单于天降”文字瓦当等30。另据当地文物工作者实地调查,麻池古城的北城内曾发现有疑似战国时期的粗绳纹陶片,并据此推断北城的年代应早于南城。31

2 麻池古城卫星影像图

2、地理位置的分析

在该区域之内,目前发现的古城除上述三座外,还有哈德门沟古城和古城湾古城。这五座古城均位于黄河大回折之东流段的北侧。以麻池古城为基点,三顶账房古城位于麻池古城正西35公里处,而孟家梁古城则位于麻池古城西北约7公里处。其再西北至18.5公里处,就是位于哈德门沟口东侧的哈德门沟古城。麻池古城沿黄河往东南约28公里即是古城湾古城。此外,在麻池古城西南约17公里处,即是隔黄河相望的昭君坟古城。

从地理位置看,这一区域以北的阴山山脉有两个重要的南北通道,即东侧的昆都仑沟和略偏西南的哈德门沟,两沟东西相距14.6公里。其中,昆都仑沟不但是相邻地带最为宽阔易行的大河谷,也是大青山和乌拉山的分界线,自古以来就是阴山南北的重要通道。因此,该区域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古城,应当建在扼守这两处沟谷的位置上。据卫星影像图测量,三座古城中,孟家梁古城位置最偏北,东北距昆都仑沟9.5公里,西北距哈德门沟10公里。但如前所述,该座古城一则规模太小,二则建筑和沿用年代存疑。三顶帐房古城最偏西,其东北距哈德门沟约22公里,再东北距昆都仑沟约为37公里。麻池古城则正处于昆都仑沟正南,距沟口14公里,西北距哈德门沟也仅是18公里左右。麻池古城南守阴山南北交通要道,北控黄河渡口,取天然险阻之间,战略防御的优越性更为突出。南接着名秦直道,便于同中原王朝的政治经济联系,其优势更加显而易见。32因此,如果从战略位置上讲,九原郡郡治不应选在三顶帐房古城。

3、主要文献记载的分析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为抵御匈奴而向北拓边,势力逐渐沿阴山脚下到达河套地区。

“(秦昭王时)赵武灵王亦变俗胡服,习骑射,北破林胡、楼烦,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而置云中、雁门、代郡。”33

赵武灵王所筑长城,起自“代”,即今河北省蔚县境内,沿洋河进入内蒙古兴和县,经卓资县抵阴山脚下,沿阴山南麓向西延伸,经呼和浩特市、土默特左旗、土默特右旗,包头市郊区的山前地带,向西经乌拉特前旗白彦花乡的乌拉山南麓,至乌拉特后旗狼山南麓的达巴图沟(当地亦称大坝沟)和查干沟之间,高阙塞即位于此。笔者已有专文讨论,34此不赘述。据此,可知赵国势力已达九原地区无疑,然据史料此时赵国尚未有九原郡郡城的设置。赵所置云中、雁门、代三郡以备胡,应在该地筑有城池。据考古调查,从战国至秦,用于军事目的是建设城址的第一要素。因此,城址多据周围地形,建于长城沿线的山前和河谷台地之上,且早期的城址多集中分布在呼和浩特及河套地区的东部边缘,这与赵国逐步开疆拓土的过程正相符合。35而麻池古城内所发现战国粗绳纹陶片,则可以说明赵国势力已达九原地区。但是否有行政建制或者筑有城址则无法得出定论。

“(赵武灵王)二十六年(前300年),复攻中山,攘地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36

“(二十七年,公元前299年)主父欲令子主治国,而身胡服将士大夫西北略胡地,而欲从云中、九原直南袭秦,于是诈自为使者入秦。37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

作者:魏坚

更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