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外来文物印证汉唐欧亚文化交流

摘要: 1984年,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1号墓中出土了绘有人首马身的“马人”武士彩色毛织壁挂,鉴定年代为公元1-2世纪(约为东汉),这就是希腊神话中吹奏竖笛的半人半马兽(centaur)。整幅壁挂图案上,上部人马兽双手持长管乐器吹奏,肩头扬起的狮皮隐喻着勇敢,手中号角象征着对自己荣誉的传扬,马的四蹄比喻正在奋勇前行。壁挂下部为武士,他右手握矛像,高耸 ...

1984年,新疆洛浦县山普拉墓地1号墓中出土了绘有人首马身的“马人”武士彩色毛织壁挂,鉴定年代为公元1-2世纪(约为东汉),这就是希腊神话中吹奏竖笛的半人半马兽(centaur)。整幅壁挂图案上,上部人马兽双手持长管乐器吹奏,肩头扬起的狮皮隐喻着勇敢,手中号角象征着对自己荣誉的传扬,马的四蹄比喻正在奋勇前行。壁挂下部为武士,他右手握矛像,高耸的鼻梁与额头垂直。这一图案,与20世纪初斯坦因在楼兰所获彩色缂毛残片上赫尔墨斯(Hermes)头像相似,是十足希腊罗马式图案。这类公元前2世纪至5世纪的毛织品均传入中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一个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出土的中古时期外来文物不断涌现,为我们研究中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提供了新材料和新视角,也揭示了中国古代文明与世界文明沟通的历史轨迹。日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特聘教授葛承雍发表了从出土汉至唐文物看欧亚文化交流痕迹的研究成果。他总结道:持续数千年的人类文明是一部绵长而值得尊敬的历史。承载着思想文化的物质文明却随着人类的迁徙而移动,动物考古、植物考古、金属考古等领域的发掘不断提示后人,东西方文明的交流绝不是彼此隔离的,欧亚大陆的先祖们从偶遇分散到相遇重逢,无不留下了许多未解的谜团,陆续出土的文物正在为揭示人类的文明演进提供线索。

  外来文物印证“丝路”交流

  葛承雍梳理了一个世纪以来发现的从汉到唐的典型外来文物。这些文物是东西交流史的遗迹。

  公元前334年,希腊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大帝率军东征,在灭掉波斯以后,于公元前326年到达古印度西北地区,古代称之为“犍陀罗”,并在这里建立了希腊人统治的国家,从而使希腊艺术得以广泛传播。希腊文化结合印度佛教发展出了具有本土特点的雕塑艺术,即犍陀罗艺术。其将希腊最擅长的人像和神像造型风格与佛教观念相结合,形成了带有希腊化风格的佛祖、菩萨形象,这也成为其受到欧洲希腊文化影响最为显著的特点之一。这些艺术形象随着佛教北传进入中亚和东亚,并在中国境内的新疆地区早期佛寺遗址中被屡屡发现。其中代表性的文物有希腊神像式佛、菩萨,“马人”武士壁挂,希腊丰收女神图,凸瓣纹银盒等。

  东汉以后,中国人开始称古罗马为“拂菻”。拂菻是拜占庭人对君士坦丁堡的简称,传至中国首次出现在《太平御览》卷七五八《前凉录》中:“张轨时,西胡致金胡瓶,皆拂菻,奇状,并人高,二枚。”此事发生在晋愍帝建兴元年(313)。又引《西域记》:“疏勒王致魏文帝金胡瓶二枚,银胡瓶二枚。”说明魏晋时产于拂菻被称为“金胡瓶”的金质酒器已经在中国流行。同书卷七八七《晋起居注》记载,晋穆帝(345-361)时罗马使者到达东晋建康,“兴宁元年闰月,蒲林(拂菻)王国新开通,前所奉表诣先帝,今遣到其国慰谕。”此事发生在363年,是历史文献所记双方使节正式往还的初次记录。梁武帝大同七年(541)在《职贡图》中还专门画出拜占庭贡使,并以“拂菻”为名题记之。

  当时,拂菻的名称是由丝绸之路沿途各国传入中国的,但是拂菻的“宝主”形象在中国古籍文献中却屡屡出现。尤其是外来的奇异珍宝和拜占庭风格的文化新风,赢得了贵族上层的喜爱,开阔了中国人的艺术题材和审美眼界。这一时期,来自西方的代表性文物包括雕像枝形铜烛台、古罗马玻璃器等。

由于国力强盛,隋唐时期积极对外拓展,唐代继续称呼继承了东罗马帝国遗产的拜占庭为“拂菻”。606年,隋代裴矩撰《西域图记》,专门记叙了公元7世纪的拂菻道,这是唯一明确记载中国与拜占庭之间交通路线的文献。当时,西突厥为了控制丝绸贸易与波斯交恶,室点密可汗听从粟特商胡建议,直接同拜占庭建立外交关系。在从643年拜占庭第一次派遣使者到长安谒见唐太宗李世民,到742年前后共有7次遣使来到中国。有学者判断,拜占庭在派遣使者过程中,至少有三次是通过景教传教士与官方接触的,希望双方结成联盟共同夹击阿拉伯大食帝国的扩张,但均无功而返。事实上,相对稳定的东亚格局为各国商贸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国际环境,促使西方将更多精致奇巧的奢侈品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这一时期的物证有兽首玛瑙角杯、圆箍形金冠饰、东罗马金币仿制品等。

  考古新发现增进对人类世界新认识

  从汉唐时期与罗马、拜占庭的互动关系看,很多西方器物传入中国后只是在贵族王公阶层作为奢侈品和艺术品被占有欣赏,在民间,由于流传稀少可谓反响甚微,其原因既有艺术审美的差异,也有宗教信仰的隔阂。但是,遥远的信息并没有完全隔绝,例如东汉辛延年《羽林郎》曾描写长安胡姬耳戴“大秦珠”,即指西方典型的彩色镶嵌玻璃珠,《汉书 西域传》说的大秦产珊瑚、琥珀等“大秦宝物”都曾在中国汉墓中被发现,这为研究罗马商人在东西方的交流活动提供了新的证据。《旧唐书?西戎传》记载武德七年(624)高昌国献拂菻狗,贞观十七年(643)拂菻王波多力遣使献赤玻璃、绿金精等物,开元天宝间拂菻国王遣大德僧朝贡,又献拂菻绣氍毹,这些都陆续在考古文物中得以被直接或间接的体现。至于拂菻乐传进中国,对隋唐燕乐、雅乐的曲目创作和演奏都有过影响,拂菻建筑技术、大秦眼医等亦是如此,由此可见其影响是非常广泛的。总之,西方工艺和器物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原等地,分布广泛,技艺精湛,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葛承雍表示,一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对欧亚大陆文化交流的认知经历了一个由片面而全面、由浅层而深层的过程,以往东西方文化的交流研究,学者们多持审慎态度无可厚非,随着考古新发现不断增多,释读文物的水平越来越高,我们将会有更多拓宽视野的共识。但是,文化交流绝不能以单向碎片化或是“以欧释中”点滴化的方式诠释,百年来,考古出土文物引发的种种鲜活话题,将会深化细化我们对人类世界共同进步的新认识。

  中国社会科学网记者 张春海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