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
西域战略地交河 丝路分岔口高昌
万里丝茶之路源头在中原,途经陕甘入新疆,行至“火洲”吐鲁番分两路:向西路过托克逊,进入库尔勒地区;向南行进,途经楼兰、若羌再往西。在丝茶之路的贸易交往过程中,“火洲”上这片神奇的墨绿土地,也在有意无意中成为东西方相会的地点。透过吐鲁番,我们甚至可以还原一个浓缩的西域。
历史上,交河、高昌古城曾是吐鲁番盆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处在丝绸之路北道上的吐鲁番地区也曾是西域经济最发达、文化最先进的地区。作为古丝路北道的门户,遗留在吐鲁番市东西两方的交河、高昌古城,更是在丝茶之路上扮演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历史上吐鲁番地区的繁荣与丝茶之路的兴盛息息相关:丝茶路通,高昌、交河城盛;丝茶路断,古城衰亡。
7月24日,“一带一路茶和天下”汴梁晚报记者万里寻访丝茶路大型文化主题报道特别报道组一行离开哈密,沿着古丝茶之路,赶到最甜盆地——吐鲁番盆地,探寻古丝茶之路留给这片绿洲的遗产,感受古丝茶路上城市的变迁。
位于新疆中东部的吐鲁番市,地处天山东部山间盆地,因为天气炎热,又被称为“火洲”,它东临哈密,西、南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和静、和硕、尉犁、若羌县毗连,北隔天山与乌鲁木齐市及昌吉回族自治州的奇台、吉木萨尔、木垒县相接,是中国内地连接中国新疆、中亚地区及南北疆的交通枢纽。
吐鲁番市是一个古老而又年轻的城市:2015年4月,经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新疆吐鲁番地区,设立地级市;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吐鲁番地区的交河、高昌古城有着2000年以上的历史。
作为新疆地区经济文化高度发达、历史悠久的一个地区,吐鲁番有着说不尽的故事、讲不完的历史。如果仅仅从丝茶之路的角度窥视,吐鲁番盆地创造了一个记录:丝茶之路新疆段最宏伟的两座古城遗址都集中在吐鲁番盆地,它们一座是东边的交河古城,一座是西边的高昌古城;它们分别是车师人和汉人的杰作。两座巨大的城池东西向峙又互为犄角,反映出了这里特殊的战略区位。
7月25日傍晚,采访组一行赶到交河古城,在夕阳的照耀下,矗立在河床中央一块孤立的台地上的这座坍塌古城金光闪闪,无比雄壮。“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的古诗句不觉回荡在脑中。作为车师前国的王城,交河古城拥有奇特的城址:它被建在两河交汇处的一座高台上,四面悬崖,河水分绕,外形如同一片柳叶。如今来看,就如一艘庞大的航空母舰行驶在吐鲁番这片沙海之上。
据交河古城的工作人员介绍,这座位于吐鲁番市以西约13公里处亚尔乡的古城遗址,建在牙尔乃孜沟两条河交汇处30米高的黄土台上,长约1650米,两端窄,中间最宽处约300米,呈柳叶形。这里曾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城郭诸国之一的车师前国都城,是该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心。由于吐鲁番干旱少雨,古城至今仍然保存得非常完整。
采访组一行沿着古城的参观通道深入古城内部。行进过程中记者看到,城门入口处的大门痕迹依稀可见,城内市井、官署、佛寺、佛塔、街巷以及作坊、民居、演兵场、藏兵壕、寺院佛龛中的泥菩萨都还可以找到。工作人员介绍,交河古城还有一个最大特点:高台上密密麻麻的城墙、房屋、宫室、庙宇和街道并非筑砌,而是掏挖出来的,建筑上称之为“减地法”,也叫“压地起凸建墙法”。也就是说,这是一座挖出来的城市。对于游牧人数相对较少的车师前国来说,挖凿交河城这样庞大的工程所需的工程量很大。也正是这样的工程,让交河古城做到了固若金汤,使车师人得以保持了六七百年的统治。
由于位于东天山地区的十字路口,吐鲁番注定成为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这里东通哈密,南接敦煌过来的大海道,西南下焉耆,西北有白水涧道通乌鲁木齐,北越达坂至车师后国。因为地近匈奴,车师一向是匈奴的附庸,协助匈奴控制塔里木盆地诸国,并袭击汉使。为了保证丝绸之路畅通,汉军多次征讨车师国。
公元前108年,汉遣将军赵破奴及王恢率骑数万克楼兰,破姑师。姑师改称车师,臣属于西汉王朝。然而不久之后,匈奴又控制了车师。公元前99年,汉以匈奴降将介和王成娩为开陵侯,率楼兰国兵击车师,匈奴遣右贤王率数万骑救援,汉兵败归。公元前89年,汉又派开陵侯率楼兰等六国兵共围车师,车师王投降汉朝。然而到了公元前74年,匈奴重新占领车师,派四千骑兵在此屯田。就这样来来往往,西汉与匈奴先后进行了5次大规模的争夺战争,史称“五争车师”,终于公元前60年在西域设立都护府,归入汉朝版图。
车师归汉后,汉“分以为车师前后王及山北六国”,把原来车师人的领地按地理形势划分为八国,其中车师前国在博格达山南现吐鲁番境内。到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前25年),车师前国已全部吞并了吐鲁番境内诸国,交河城成为吐鲁番第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汉元帝初元元年(公元前48年),汉朝在车师前国设置戊己校尉,驻交河城,掌管西域屯田事务。
时间到了汉咸帝阳朔四年(公元前21年),戊己校尉移驻吐鲁番市东45公里处火焰山南麓木头沟河三角洲地带的高昌壁。在很长的时间里,东来的汉人与在此居住的车师人分据吐鲁番盆地的东西两边。经过西汉时期中央政权的集权统治一段时间之后,东汉明帝永平十八年(公元75年),匈奴反汉围攻车师,匈奴与汉朝、晋朝等中原政权又开始了新一轮的反复争夺,戊己校尉随之几经撤回、恢复。
北魏太平真君三年(公元442年),北凉残部在沮渠无讳的率领下,攻占高昌,于翌年改元承平,号凉王。并西攻车师前国。公元450年前后,逃亡而来的北凉沮渠氏想独占吐鲁番盆地,攻打交河城七八年,围城断粮,终于让车师人投降,车师前国亡,交河古城地位逐渐下降。北魏和平元年(公元460年),柔然灭高昌,册立阚伯周为高昌王,高昌城为国都,建立了一个汉族地方王朝。高昌城开始一城独大,超越交河成为吐鲁番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目前遗存的高昌故古城呈长方形,周长5.4公里,分外城、内城、宫城三部分。外墙基宽12米,墙高11.5米,夯士筑成。这座曾经的汉戊己校尉府、前凉高昌郡城、麴氏高昌王城、唐西州城、回鹘高昌王城,全城有九个城门。在阅历了吐鲁番盆地一千多年的烽烟之后,高昌城在13世纪末的战乱中被废弃,城中的大部分建筑物消失无存,目前保留较好的外城西南和东南角保存两处寺院遗址。内城北部正中有一座不规则的方形小城堡,当地人称“可汗堡”。
在高昌古城东南的鄯善县鲁克沁镇,还有一块深入大沙漠的绿洲,这里也曾是丝绸之路的重镇——汉军当年屯守的柳中城。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吐鲁番十二木卡姆艺术的发源地、吐鲁番郡王府遗址所在地,柳中城在历史上所处地位相当重要。它是唐代西州(高昌)的东大门,是丝绸之路的必经重镇,当年的鄯善国遗民迁徙至高昌时也一定路经此地。柳中城所在的鲁克沁镇在清代曾一度成为吐鲁番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可惜的是,由于风吹风化,柳中城目前只剩下几堵残墙。根据遗存情况,城墙和城门的夯土都是典型的来自于中原的营建方式,高大的墙体是一整块筑起的,没有接缝,让人不得不赞叹古人的鬼斧神工。
由于交通的改善,昔日艰辛难行的丝茶之路已不需要重建;古老的交河古城、高昌古城也完成了它们的使命。虽然这两座古城已基本消失,但是丝茶之路曾经形成的文化已经深入到吐鲁番这片神奇的土地上,东西方文化融合后的文明已经融入当地人的生活中,丝路文化依旧继续延续。
本版图片均由全媒体记者赵文建摄
来源:汴梁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