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调查记录

2016-9-19 11:29| 发布者: IICC| 查看: 937| 评论: 0

摘要: 一、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一区遗存调查编号:SX-1名称:(佛塔)位于苏巴什佛寺遗址区(西寺)的最南端,疑似为一组佛塔式建筑,建筑形制系采用砾石混合层和砖石层交替夯砌而成,各层均厚约10cm。现存南部遗址中心空洞,东侧墙体残余3m以上,墙体上塌陷有多处坑槽。逾东2-3m为原库车河冲刷而成的崖壁,从崖壁断面可见整个遗址基础为砾石、鹅卵石混合压密固结的土石结构层。主要病害:Ø积水下渗遗址中空部分全部为积水下渗 ...

一、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一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

名称:(佛塔)

位于苏巴什佛寺遗址区(西寺)的最南端,疑似为一组佛塔式建筑,建筑形制系采用砾石混合层和砖石层交替夯砌而成,各层均厚约10cm。现存南部遗址中心空洞,东侧墙体残余3m以上,墙体上塌陷有多处坑槽。逾东2-3m为原库车河冲刷而成的崖壁,从崖壁断面可见整个遗址基础为砾石、鹅卵石混合压密固结的土石结构层。

主要病害:

Ø  积水下渗

遗址中空部分全部为积水下渗区域,积水下渗引起地基软化,下陷和风化在四周墙面上形成环状淘蚀区。

Ø  外部流水冲刷

遗址西侧、北侧外积水下降和流水冲刷对遗址构成威胁,其中一处流水冲痕已将墙体残根切割开来,致使外部水流进入到遗存中心区域。

Ø  墙体冲沟

降水已在墙面上形成密如梳子状的冲沟条带,严重的已将墙体切割达30cm以上。

Ø  建筑残存体上部的下陷

顶部积水下陷和风蚀等作用致使残存建筑体上部区域出现两处大型下陷区,下陷面积分别在2-3m2,下陷深度超过1m。

Ø  西部建筑遗存西北角根底因水流冲刷和风蚀作用形成凹槽,致使上部失稳。

北侧一组南北向厚墙体遗存西侧和南侧根部同样形成大范围的凹槽。中间顶部形成塌陷。

Ø  北侧残留建筑遗址东临崖壁,有失稳滑落之虞。

 

北部遗存除有南北向,宽2.5m左右的墙体外,其余皆为地表残包,逾北一宽达5m,深3m的大型地表冲沟横亘,从沟谷切割地表的截面可见,沟谷两边均曾有建筑,但沟北侧地表已不见痕迹。

 

 

二、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二区遗存调查

编号:SX-2

名称:(佛塔)

位于苏巴什佛寺遗址区(西寺)的南端,SX-1的北侧,与SX-1基本形成隔沟相望的格局。主体建筑为一处小型的覆钵体佛塔,为苏巴什西寺南部标志性地标,北侧局部地面散落体疑为建筑遗存。

佛塔采用土坯砖砌筑方式建造,从里至外双层环砌而成,塔高3m,直径约3m。

主要病害:

Ø  东侧大面积坍塌,外层剥落近半,塌落砖块堆积在原地。未塌落部分因有临空面存在已现多条拉伸裂隙,前景堪忧。

Ø  塔体西面大型豁口,可见内部已形成穹顶状塌落(亦或佛塔内部建造时就为中空状),自然形成汇水和迎风面,加剧其内部损坏进程。

Ø  因两侧塔体坍塌,致使上部失稳,应加紧在两侧实行封堵和支撑。

Ø  东西两侧分别可见地表积水区域,特别是西侧积水下渗将严重影像佛塔基础的稳固。

 

 

三、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三区遗存调查

编号:SX-3

名称:(佛殿)

位于苏巴什佛寺遗址区(西寺)的南端,SX-2的北侧,斜对遗址景区大门。

仅余一段东西向残墙,西侧一条地表泄洪沟深深地冲刷和切割建筑遗存和其基础,已致基础层3m以上出露。

建造方式系采用厚砾石泥土层和泥砖层交替夯砌。

 

 

四、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四区遗存调查

编号:SX-4

名称:(佛殿)

位于苏巴什佛寺遗址区(西寺)的南端,SX-5的南侧,东南角斜对遗址景区大门。

损毁严重,仅余地表局部残墙,基本上已无法辨别建筑形制。

主要病害:

Ø  地表积水下渗

整个建筑群沿坡面分布,因均为小型房屋建筑,自然形成数量较多的小型封闭区域,地表排水不畅,形成多处积水下渗区域。

Ø  风化

整个遗存区基本上已不见成型建筑,残存墙垣也多风化成地表土堆状。

Ø  东侧基础层淘蚀

东侧被库车河冲刷成崖壁状,底部形成淘蚀区,严重危及遗存基础层的稳定。

 

 

五、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五区遗存调查

编号:SX-5

名称:(大殿)

为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中规模最大的一组建筑群,南北向长约90m,东西宽约70m,内部格局按南北向中轴对称分布,整体建筑南北向布置,略微偏向西北方向,建筑形制近似一处城堡,建筑四隅设有角楼,与整个建筑浑然一体。

整个佛殿西侧墙体高大挺拔,保存较好。东侧墙体因近邻库车河而损毁较多。南侧墙体保存基本完整。北侧墙体形制犹存,但坍塌过半。

整体建筑依山就势,东侧和南侧东部临库车河冲刷而成高逾3-4m的陡崖。

整个建筑为泥土夯筑而成,局部地区可见夯层行迹,存在两种构筑形式,其一为厚约30cm的黄泥和小块砾石混合而成的夯土层和10cm厚的黄泥土砖交替砌筑而成;另一种方式为夯土层和砖坯层均为10cm。分层夯筑,厚薄分层明显。总体而言,主体建筑采用夯筑形式,内部隔墙也有采用泥砖顺丁方式砌筑而成。

整个建筑遗址墙面和遗址内部及周边遍布大量的小型石砾和卵石,分析应为千百年来风吹石走所致。墙面上部可见与墙面方向垂直的木条和树枝,局部地方也可见与墙面方向一致的木条或树枝出露。

北墙外自然形成一条泄洪沟,经年流水冲刷已致使北墙外沿坍塌形成坡状,但西北和东北两角楼基本完整。

东侧墙垣不规则,位于高近3m的崖壁之上,崖壁为泥土砾石层,存在较大的不稳定因素。库车河被导水渠束流改道从东墙北部10余米外流过,导水渠两侧石砌护坡,底部是否处理不明。

东墙外崖壁经过了防护加固处理,石砌护墙紧贴崖壁,除防止水流进一步冲刷崖壁底部外,还应有防止整个遗址基础滑坡的作用。遗址东南角可见有加固护坡,只是砌筑石墙紧贴崖壁,似乎不能有效防滑。

东墙中部一砌筑高台,不知是佛塔建筑还是戒台建筑。上部似东西向分置两块建筑遗存。东侧一处遗存中部面南一洞口,深及一米,方向向下。

南墙外凸一组建筑,高大挺拔,西向一缺口,似大殿的通行之门,与城池的瓮城有相似之处。

大殿正中一方形的中央佛殿,长宽分别为20余米。其西墙保存较为完整,墙内侧可见三处佛龛,北端佛龛顶部塌落。东墙对应西墙佛龛位置已形成缺口,当也有佛龛存在。南墙和北墙已毁损形成大型缺口,形制不明。

中央佛殿内地坪为整个大殿区的最低处,是否曾被挖掘亦或其它区域被塌落墙体所覆盖应通过考古发掘进一步探明。

 

分段分区描述

1、 南墙西段内侧

长约20m,偏西一侧墙体内侧内收,而致使墙体形成东厚西薄之势,形如“凹”形的一半,缺口正对一南北向厚重墙体一端,而形成一2m×2m的空间。

西端薄墙体部分明显可见厚薄间隔分层的夯筑形迹,厚层中砾石明显,薄层中基本不见砾石,厚度分别为25-30cm和10cm。

墙体主要病害:

墙体顶部经风化剥蚀,较西墙矮,缺口处墙体中部形成一缺口约为2m×2m的塌陷凹槽,整个墙面已形成从墙顶至墙基的显性冲沟6条、隐形冲沟6条,部分区域形成复合型冲沟。冲沟最大宽度在25cm以上,沟深达30cm,在墙面上形成深深的切割槽痕,沟首最宽处达1m以上。

墙基形成堆积坡面,坡面角度60°。

 

2、 西墙南段内侧

墙体竖直,保存基本完好,中部一东西方向墙垣与中央殿堂南墙垣相联,但已塌毁,仅余与西墙相连处一小段,隐见墙体宽在1m左右,等厚度泥砖和砾石层混合分层夯筑而成(一层泥石混合土夯实后加砌一层平放砖石,然后再覆盖一层泥石混合土夯筑,再加码一层土砖)。

再南一段东西向宽约30cm砖砌墙面分割出一处房屋建筑形态(现仅余东西两小段残墙,大型制式泥砖顺丁砌筑)。

墙体主要病害:

Ø  冲沟

大型冲沟5条、小型冲沟15条,另外可见显露部分迹象的冲沟多条。

大型冲沟主要以贯穿墙体顶部底部、且沟痕明显,沟体较大,切割深度较大为标准。部分冲沟在尾部形成漏斗状风化凹槽。

冲沟在夯段结合处比较明显,甚至可出现较深的切割缝,整个西墙南段约8个夯段。

Ø  不均匀化风化剥蚀

水平方向上形成多块不均匀化风化剥蚀区域,北端下部一不均匀风化区域长度达4m、高1m,风化凹槽深度达30-40cm,并引起局部处的塌落形成。

不均匀化风化剥蚀在北端尤甚,南端因空间相对狭小,程度较轻。

Ø  底部风化凹槽

北端一处墙体的基础层因水、风作用形成风化凹槽,形如倒置“凹”形,初步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该处因积水形成佛殿内部基础层下陷后而致使水和风的作用进一步加剧加深,在佛殿靠近西墙墙体的基础地层出现风化凹槽。目前可见东西向凹槽长度2m以上,南北向(西墙方向)凹槽长度3.5m,凹槽高度40cm,最大进深50cm,凹槽周边形成粉砂状泥土。

Ø  局部不均匀沉降

不均匀沉降致使在夯土层间形成水平裂隙,并致使沿水平裂隙出现风化剥蚀现象。

Ø  墙体洞穴

墙面上,特别是北端墙面内侧密布大小不一的洞穴,直径在10-30cm,深度约为10-20cm间,较大洞穴多位于冲沟之上。

Ø  塌落

墙体中段墙面中部以上形成一块长2.5m,深80cm的塌落块,自然形成一大型汇水区域,而致使其墙体根底形成长近3m,高30cm,深20cm的风化凹槽,加剧了该区域的失稳状态。

Ø  顶部冲刷漏斗

南端一处大型冲沟顶部因塌陷而形成大型漏斗,长约2.5m,宽约1.5m,斗深3m。

Ø  墙体表面风吹雨淋形成龟裂和挂浆现象,加剧了风化剥蚀现象。

 

3、 西墙豁口

西墙偏北侧因墙体坍塌形成一宽约5m的豁口,塌落的墙体土块堆积在豁口两侧,上覆风吹至此的小石砾。现在土堆之上用泥砖立砌一单片墙(1.8m高)封堵。

 

4、 西墙北段内侧

长度约为西墙南段的1/3,。

南端墙体截面可见两三条竖向裂隙,致使墙体有在竖向层状块体剥落的可能,其中最明显的一条裂隙可见竖向迹长4m,已贯通顶部,形成上部张口15cm,下部张口5cm的裂隙面,为雨水入渗提供了通道,是西墙的最大一处安全隐患,必须尽快处理。

从南端截面观察,墙体已形成上下小中间略大的果核状,已有多处剥落的情况发生。墙体根部基本无堆积物。

墙体主要病害:

Ø  沿墙面的裂隙

沿墙面的裂隙是墙体片状、块状坍塌的主要原因,也是西墙最主要的病害。

Ø  冲沟

可见5条明显的冲沟形成,其中一条冲沟在墙面形成了宽约1.5m的冲沟带(北往南第四条),北往南第二条形成较深的切割。

Ø  差异性风化剥蚀

南端下部形成一长6m,高2m的差异性风化剥蚀区域,墙体表面因雨水冲刷而形成的泥浆覆面已全部剥蚀掉,淘蚀区域最深近达50cm。

Ø  不均匀沉降致使墙体南端距地面5m处形成一条约长6m的开裂缝,沿开裂缝形成风化剥蚀。

Ø  墙体内侧因雨水冲刷已形成大面积的泥浆覆面现象,客观上减缓了风蚀破坏的作用。

Ø  整个墙体因沉降、片状剥落和底部淘蚀等原因,致使墙体略微倾斜向东,为主要的文物体安全隐患。

 

5、 北墙内侧

中央佛殿的东西墙垣延伸与北墙相交将墙体分割成西段、中段和东段三段,整个北墙的外侧已呈坡状,逾北一泄洪水沟。

西段墙体形制尚存,与西墙相接的墙面尚有5m左右的直立墙体存在,但顶部已坍塌约1/3。约占该段墙体长度2/3的东部墙体坍塌近半,塌落的土体、块体堆积在墙内侧形成坡面,已基本不见直立的墙面。靠近东侧南北向墙垣处形成一豁口,任由游客翻上爬下,进一步加剧了墙体的损毁。

主要病害为:

Ø  冲沟

在西端相对完整的墙面上可见有形冲沟两条,另一处顶面已风蚀掉形成一宽约2m的汇水面,致使其下形成一雨水流淌带。

Ø  不均匀沉降

不均匀沉降致使墙面出现一条竖向裂隙。

Ø  差异性风化

差异性风化使整个墙体底部形成风化剥蚀区域,最大剥蚀深度在30-40cm,剥蚀面的形成进一步加剧了风雨等对墙体的破坏,致使泥土砾石混合层和泥砖层的胶结力降低,损毁加重。特别明显的是泥砖表层出现粉化,砖块间形成空洞。

Ø  坍塌

因失稳致使墙体沿墙面方向形成块状、片状剥落,塌落体堆积在墙体内侧,余下墙体形成片状尖锥形,已无稳定性可言。

 

中段

墙体中段一部分因游客攀爬已在顶部形成一条小道。

中段墙体高度残留不足一半,底部基本都为塌落墙体形成的土堆覆盖。

主要病害:

Ø  冲沟

因墙体低矮,墙体顶部损毁严重形不成较大的汇水面,致使该段墙面可见冲沟均呈小型、数量众多之态势,对墙面的切割深度相对较浅。

Ø  根底淘蚀凹槽

西端与南北向墙垣交会处,在堆积土体的上端形成一淘蚀凹槽,高50-150cm,东西向长2m(北墙),高50cm,南北向长3m(南北向墙垣),高150cm。

Ø  表面风蚀

部分区域墙体表面已不见泥浆层覆盖,风吹雨淋已形成凹凸不平的风蚀状态。

Ø  北墙中部顶端和东端近角楼处可明显看出其结构形制为两片墙体分别夯筑而成,两层墙体结合处有一薄层夹杂了麦梗、草梗的黄泥,致使部分区域沿结合处南侧墙体坍塌而北部尚存。

Ø  游客通过北墙鞍部进出佛殿,并在墙垣上攀爬,对文物构成极大危害。

 

东段及角楼处

接近角楼,北墙墙体仅余内外两重的外侧部分,低矮的佛殿北墙在东北角楼处忽然又拔地而起,致使东北角楼成为整个佛殿建筑群中最醒目的一处遗存。

主要病害:

Ø  裂隙

角楼内侧可见两条结构性裂隙,偏东一条应为西墙和东墙分段夯砌时形成的工艺构造性裂隙,其西侧1.5m处裂隙应为沉降不均匀形成的拉裂性裂隙,该裂隙贯穿整个墙体的顶部和底部,立面呈竖直状,可见进深在50cm左右,裂隙最宽处达15cm,斜向西北方向。该结构性裂隙周边已形成多条小型裂隙,对整个墙体的稳定性构成了极大的危害(从墙体北侧观察该裂隙已有出露,即已将墙体裂穿)。

Ø  倾斜

从北墙往东观察,墙体在角楼交会处已有明显南倾之态,所幸下部有一东西长1.2m,南北厚1.6m的残墙支顶,但倾斜墙体的高度较下部支撑体高一倍,体量约为其四倍,且支撑体本身也非牢固状态,当需尽快处理为佳。

Ø  洞穴

角楼内侧墙面分布大小多处孔穴,特别是在中部和顶部的孔穴已对墙体安全构成危害。

Ø  冲沟

另一条结构性裂隙的顶部形成一条沟宽和沟深约为15cm的冲沟,下泄雨水可沿裂隙通道而下。

 

北墙和东墙在角楼处的建筑构筑方式似乎存在差异,北墙基本上仍是采用一层厚砾石泥土层夹杂一层泥砖层的方式夯砌而成,而角楼东侧前端下部似乎全部采用黄泥夯筑而成,其与西侧的支撑体相同,上部则采用一层砾石泥土层和泥砖层交替方式建造。

 

6、 东墙(内、外)

东墙因邻近库车河,在库车河经年累月的冲刷和淘蚀下,整个墙体损毁严重,仅余多段高不及1.5m的低矮墙体。

东墙下是高3-4m的崖体,地层结构为砾石层,由于远古时期冰川运动而形成小型的冰川砾石。砾石层中泥土含量较少,在高压状况下形成层状的固结体,透水性较强,易受水体冲刷和淘蚀,一旦有临空面形成,稳定性将急剧下降。现已在崖壁底部外侧砌筑石墙,且库车河已被束缚在导水明渠中,当不会再对遗址区产生冲刷影响。

东墙在中部形成一规则的外凸形态,外凸部分置一佛塔或戒台式建筑,主体似两层台状形态,下为一方形台基,其上东西两个并置的台状建筑体表面均已形成坡面,整个建筑为泥砖砌筑而成。东侧平台面南一洞穴出露,洞穴下部及内部已被泥土填实。

佛殿内西侧区域地表主要覆盖小型砾石,应主要为风吹石至而成,而佛殿东侧地面则有较大的鹅卵石,可断定其为库车河发大水时裹挟而致,也表明在历史中河水曾冲刷至此高度。(另一种推断是大型的鹅卵石为佛殿内部基础所用或部分建筑体的基础所用,现建筑完全塌毁,基础层也被冲蚀损毁,鹅卵石出露)

整个佛殿内部东南角最低,大量堆积河床中的圆鹅卵石,且有多条流水切出的小型深沟,地基也偏软。应在佛殿区增设导水明沟或暗渠,以加强对基址的保护。

 

7、 南墙东段内侧

南墙中部向外形成凸形,自然将墙体分成东段、中段和西段三段。

南墙东段基本处于崖壁之上,从崖壁截面可见其下部主要是压实的砾石层,砾石层中泥土较少,砾石和少量泥土经长期挤压固结在一起。砾石层上部有1.5m厚左右的泥土层,间杂石砾。

东南角楼已残,其东侧截面已呈三角形,表面形成泥挂。

内侧墙面已呈坡状,地面有堆积物,中间垮塌出一缺口。

主要病害:

Ø  斜面冲沟

由于墙体表面风化略呈凹型,冲沟形成于凹形中心向下。

Ø  淘蚀

墙面主要沿水平方向形成大大小小无规律的淘蚀区域,整个墙面则形成一大型的凹形淘蚀区。

Ø  局部墙基风蚀凹槽

Ø  墙体沿构筑交接处形成裂隙

 

8、 南墙中段内侧

从墙内观察,该处似一凹形,凹形缺口向北,东侧墙体残余一三角形状,西侧墙体已无存,初步判断可能为佛殿的进出口。

主要病害:

Ø  冲蚀

冲沟小型密集,沿墙面形成上下连贯的冲刷痕迹。

Ø  墙面风化剥蚀

墙面似乎是采用砖砌方式构筑,在风雨侵蚀下,水平方向产生不均匀风化剥蚀现象,呈凹凸不平之态。

Ø  表面挂浆

墙体表面在雨水冲淋之下形成泥浆挂层,泥浆层层相叠。

 

9、 南墙西段外侧

南墙西段,东部与外凸的墙体形成一个豁口,似为佛殿的出入口。

主要病害:

Ø  冲沟

沿墙面密布大小不一的冲沟多条,冲沟已将墙面切割出深深的沟痕。

主要冲沟4处,基本均是从墙顶直达墙基,其中西侧角楼处一条冲沟尾宽50cm,深达20-30cm,东侧第二条显著冲沟似从墙顶下渗并穿透墙体向外而成,表明墙顶处的安全状态受到极大的损害。其余小型冲沟密布墙面,从上至下在墙面上刻划出一条条“泪痕”。

Ø  墙基风化凹槽

墙体东部和角楼根部出现风化凹槽,长约8m,高约30-100cm,深10-20cm。尚不对整个墙体构成致命危害。

Ø  表面泥土起甲

由于雨水冲蚀严重,在墙体表面形成一层层相互叠置的泥浆层,致使墙面呈凹凸不平之态。在风、日照和昼夜温差的影响下,部分泥浆层龟裂并起甲,逐渐剥落(墙面原有表面涂层,可见有麦梗、草梗等物夹杂在泥土中)。

Ø  空洞

主要集中在角楼墙面上,密布许多小型空洞,降低了墙面和墙体的稳定性,为风、雨提供了进一步侵蚀墙体的通道。

Ø  构造缝

东侧佛殿进门位置墙体中存在一条分段夯筑时的构造缝,现已逐步显现,为雨水侵蚀提供了便利。

 

10、西墙南段外侧

佛殿建筑群的主体部分,其南端和北端墙面表现形式完全两样。南端墙面由于雨水冲刷形成层层叠置的泥浆层包覆,而北端则呈现风化剥蚀现象。

主要病害:

Ø  冲沟

主要的明显冲沟均集中在南端,其中角楼处6条,墙面7条。

角楼西侧三条冲沟的表现形式均为沟宽、沟深,宽度在50cm以上,并在冲沟内形成多条小型冲沟,宽冲沟的形成还伴随着基底淘蚀凹槽的形成。

角楼北侧倾斜墙面上主要由三条明显冲沟和一系列小型冲沟组成一个雨水冲刷面,并伴随有基底淘蚀和土体堆积出现。

北端多处涵洞式冲沟,表明雨水在墙体内部下渗形成潜道。

Ø  墙基底部淘蚀凹槽

整体墙面均存在基底风化淘蚀现象,严重的形成淘蚀凹槽,凹槽大者长逾3m,深30-40cm,并在墙根处形成剥蚀墙体的堆积物,不断蔓延加重的风蚀对墙体安全构成一定的威胁。

Ø  空洞

由于雨水从墙体内部浸透而致使墙体出现空洞,明显的有8处以上,其中最高处一个空洞已完全贯穿东西墙面。另一个空洞长约100cm,宽40cm,深达墙体中100cm左右,并与下面一个空洞形成墙体内部的上下贯通。

Ø  墙面泥浆层的不均匀风化。

Ø  墙体分段夯筑的结构缝

北端明显,可见4条结构缝,其为渗水和地表毛细水上升提供了通道。

Ø  表面风化和酥化

墙体北端无泥浆覆面部分尤其表现明显。

Ø  地下水影响

虽然新疆地区雨水相对较少,但由于近库车河和地下水位较高的原因,在西墙西侧背阴处,地面1.5m左右的墙体表面仍有湿润之感,不断软化墙体和降低土体强度,对墙体的保护不利。

Ø  板状剥离

在接近西墙中部豁口处,一块墙体产生沿墙面方向的裂隙,最宽处15cm,面积在1.5m×2m左右。

 

 

11、西墙中段外侧

西墙豁口,现用泥砖封堵,豁口处有堆积,延伸至内外两侧。

 

12、西墙北段外侧

佛殿西墙北部,西墙豁口将整个西墙分割成南北两截。

西北角楼西侧根部进行过修补,修补采用黄泥加大鹅卵石砌补,外围在一条泄洪沟边沿用水泥墙支撑。

主要病害:

Ø  冲沟

最明显一处在墙体与角楼结合处,形成上大下小漏斗状深切痕冲沟,沟首宽100cm,沟首深80cm。其余成型冲沟1条,小型冲沟多条。

Ø  不均匀风化

近50%的墙面泥浆层已风化剥蚀掉,剥蚀掉的墙面呈现沙化和粉化形态。

Ø  基底淘蚀

墙面形成南北长10余米,高2m的风化淘蚀凹槽。墙根下堆积物不及西墙南部墙下堆积物多。

 

13、北墙外侧

    西端的墙体基本完整,但墙面已不竖直,墙体已成坡状,整个苏巴什西寺遗址区内一条主要的排水沟沿佛殿北墙外而下通向库车河。墙面斜坡上覆盖一层褐色的小石砾,为风吹所致。一条游人踏出的小道爬越墙体进入佛殿内部。

    主要病害:

Ø  冲沟

西段墙外缓坡可见冲沟2条。

东段墙外陡坡上冲沟9条。

Ø  裂隙

东北角楼与北墙结合处建筑结构性裂隙1条,张开度在5-10cm。

Ø  东端排水沟对佛殿遗址基础底部的淘蚀

北墙外排水沟在地面切割出深深的痕迹,且水沟底面坡度较大,来水时可形成汹涌之势,对遗址的基础层构成较大危害,现已形成长2.5m,高50cm,深70cm 的凹槽。

Ø  基础出露

东北角楼已有道加固坎,地下深度不详,地面高度仅为1.3m,仍低于角楼处基础层顶面2m左右,对基础层的加固保护作用有限。

 

14、南墙东段外侧

东南角部顶部残缺,西南角存在一楔形缺失,整个角楼南端缺失近半。

主要病害:

Ø  基础暴露

主要位于南墙的东南角楼和墙体东端,已有环整个东墙和东北角楼、东南角楼的石砌加固坎。

Ø 冲沟

墙面多呈泥浆覆面,冲沟表现出小型且密集之态。

Ø 淘蚀

南墙与向南凸出建筑的交会处形成一环状弧面的淘蚀区域。

墙面存在淘蚀孔洞。

外凸部分中部一条切割性冲沟,顶面已形成深深的下泄漏斗状。

 

15、中央佛殿内

中央佛殿位于整个佛殿建筑的中心部位,边长约为20m。

南墙仅余东部约4m,建筑形式同大殿外部的墙垣建筑形式相似,采用夹杂小块冰川砾石的泥土层和泥砖层交替夯砌而成,底部部分夯土层和砌筑砖石层厚度相近,约为10cm,至顶部时含砾石的夯筑层厚度增加到30cm 左右。

西墙墙体上开凿三个大型佛龛,其中北侧佛龛顶部已塌陷。

北墙仅余东西两段,各自长4m左右。

东墙据分析也应同西墙一样,沿南北方向在墙体上开凿三个大型龛窟,现在对应西墙南端佛龛的位置,墙体已经整体坍塌呈一个豁口,在中部和北端佛龛位置处,已整体塌损成一处缺口。

主要病害:

Ø 冲沟

主要集中在墙体完整的西墙,共有大小9条之多,北墙和东墙残余墙面上分别各有3条,另有小型的冲沟多条。

Ø 底部淘蚀凹槽

中央佛殿的四面墙体内侧部分均存在。在东北角主要是地面积水下渗,引起地坪下陷,软化墙体和地基基础后风蚀而成,淘蚀凹槽已深达墙体中部,且将墙体下的基础也一并淘蚀,严重危及墙体稳定性。东墙南端淘蚀区可见墙体坍塌物堆积。

Ø  裂隙

西墙南端佛龛处可见墙体中东西两层墙体间已形成裂隙层面,即东侧墙体形成空鼓,顶部一条裂隙已贯穿至顶,形势极为危急。

中部佛龛前后两层墙体也出现裂隙面,佛龛四周土体松动,顶部可见一条裂隙尚未贯达顶部。

Ø  墙面空洞

墙面因风蚀和其它原因形成大小不一的空洞,有马蜂在此筑巢。

Ø  不均匀风化

墙面因风雨的侵蚀,形成不均匀风化表现。

Ø  中央佛殿为整个佛殿的最低处,雨水汇集并直接下渗,对基础层的影响极大,建议应尽快进行排水暗沟的设计,以此导水和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其不利影响。

 

16、中央佛殿外

主要病害:

Ø  冲沟

主要集中在墙体完整的西墙外侧。

墙外侧顶部已被淘蚀成多处降水漏斗,下接冲沟或墙体内暗沟及渗水裂隙。明显的有西墙10处,东墙1处。严重的冲沟已将墙面切割成楔形,切割深者已达20cm。

Ø  表面风化

主要集中在西墙外侧,已致使墙体表面泥浆覆面层和其下的墙面沙化、粉化。

Ø  底部淘蚀

西墙北端尤甚,已形成深达墙体中部的凹槽,对洞口沉积土观察,应为水溶性淘蚀。其为西墙最严重的隐患,底部淘蚀和基础软化已致使墙体截面呈现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态。

Ø  墙体软化坍塌

部分墙体因为下部、侧部冲刷淘蚀并软化后形成弱粘接块而坍塌。

Ø  风化

Ø  东墙外侧风蚀尤甚,局部已形成薄薄一层。

 

17、东侧佛塔

主体形制已不可见,推测应是基底为方形的两层或多层塔状建筑遗存。现在底部塔基之上东西并置两个小型土台,为砖砌结构。现整个建筑已毁损成四面坡状。

    主要病害:

Ø  地面汇水下渗

遗存四周均可见地面积水痕迹。

Ø  建筑物坍塌表面汇水入渗

坡面之上凹凸不平,形成多处汇水洼地。顶部则有许多直立孔洞,为降水下渗提供通道,加剧了塔体内部的损毁。

Ø  表面风化

 

18、其它

佛殿之内其余墙垣多已塌毁成低矮残部或土陇状,唯佛殿内西南角尚存一高墙,但其表面冲蚀严重,并出现多处溶蚀孔洞,墙基淘蚀严重,东侧地表积水并入侵墙体基础引起墙体不均匀沉降,导致中部一拱形体与墙体分裂(宽2.7m,高2m),形成东西透视,墙体西侧有3条发育完备的冲沟形成。

 

19、地表积水下渗

整个佛殿内部和外部西侧,可见10余处地表积水并最终垂直入渗佛殿基础层的情况,甚至地表可见积水软化并导致基础被切割、淘蚀形成空洞,进而产生塌陷的情况。积水处也多伴有草本植物生长。

地表积水下渗同样成为对整个苏巴士佛寺遗址区文化遗存危害最大的环境因素,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尽快采取适宜的工程措施。

 

 

六、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六区遗存调查

编号:SX-6

名称:(佛殿)

位于苏巴什遗址(西寺)城堡式佛殿(SX-5)的西侧。整个遗址由三组建筑组成一个建筑群,可分中心区、西北区和西南区。

中心区为方形建筑遗构,似为僧房,亦或为小型佛殿。建筑形式是砾石泥土层和泥砖层交替夯砌而成,砾石泥土层厚10-15cm,砖石层厚10cm。绝大部分已经坍塌损毁,仅存西北角、东北角和东南角残墙遗迹,为后人勾勒出当年建筑体的大致形态。

西墙基本无存,地面仅余低矮土笼,土体松软,西北角残余部分殿堂墙体和房间分隔墙体,殿堂墙体厚180cm,西北角可见三间宽窄不一的房间,房间宽度分别为100cm、240cm和240cm,最后一排僧房似乎是靠北墙在北侧搭建而成,北墙厚160-180cm。

北墙及北墙后一排僧房基本全部坍塌,仅依据地面土堆判断北墙外应有6个房间。

北墙及北墙外房屋北侧地面可见一条泄洪沟渠从西北方向而下,直抵殿堂东北角,北墙及僧房的损毁当由水流冲刷所致。

东南角尚有遗存,从东南角、东北角和西北角墙体和隔墙的厚度分析,似乎原角部存有楼阁,近似一个小型的城堡式佛殿形式。这种建筑形式在苏巴什佛寺遗址的其它佛殿建筑中也曾出现。

殿堂内积水严重,甚至有条水沟从佛殿内部向南通往殿外。

佛殿内可见积水区域8处。渗水对建筑地基和墙体遗存损毁极大,东墙北部残墙下部已出现一个30cm的透水孔将墙体洞穿。

佛殿西北角外区域建筑遗存损毁严重,已基本无法判明其建筑形制和作用,仅有一角可辨为南北向墙体遗存,其东、西和北侧因风化坍塌成坡状,与北侧水沟切割的地基混在一起,难辨明细,殿内侧因积水形成的低洼坑穴多处。

南部区域遗存当为另外一组建筑,损毁严重,已基本无法辨明形制和作用,西南方向一条山坡地表泄洪沟对遗存的西南角部冲刷损毁严重。

从西南角部观察,该遗存似构筑在一个土包之上,其南部用砾石泥土和砖石夯砌加固或整个建筑是构筑在由砾石泥土和砖石夯砌的平台之上,平台高约3m,砖石层厚约10cm,砾石泥土层厚约10-20cm,平台之上沿南北方向东西分筑各个隔间,形成竖向两排的房屋格局。

北端似一佛塔建筑,或应与东北侧佛殿的西南角联为统一整体。

主要病害:

Ø  西南侧的流水冲刷

除地面可见流水冲刷的痕迹外,迎水一面基底出现水流凹槽,地面有墙体坍塌土块堆积。

Ø  裂隙

夯砌的基础在竖直方向可见多条裂隙,特别是在唯一残留的墙体下面有一条竖直和一条斜向临空面的压裂性裂隙生成,严重危及上部残留墙体的安全。

墙体两侧已出现因下部基础下沉所致的拉裂性裂隙,几乎贯穿整个墙体,部分裂隙处已有坍塌发生。

Ø  冲沟

主要集中在西侧的基础壁面上,可见8条冲沟形成,深深地切割遗存基础部分,深者达1m以上,沟宽达30-40cm,甚至因切割过深而沿冲沟形成楔形滑落体。

Ø  基础平台顶部多处积水区域。

 

 

七、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七区遗存调查

编号:SX-7

名称:(佛塔)

佛塔位于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的西南隅,由于其地势较高、建筑形体较高大,和城堡式佛殿建筑遗存一样,为整个西寺遗址中最具标志性的建筑遗存,也是从远处奔赴苏巴什故城和却勒塔格山山口最早所望到的遗迹。一千余年的风风雨雨仍未使其完全改变容颜,其竖立在高坡之上,为远来之人指引方向。

整个佛塔底层为方形椎体状,上部塔刹为圆钵状,北侧有附属建筑,南侧有一条坡状通道,现坡状通道南端(首端)已缺失。

构筑方式为含砾石的泥土层和不含砾石的泥砖层交替夯砌而成,层厚均为10cm。塔台之上,前半部分为一处小平台,外围有墙堞环绕。塔钵下部面南俩洞窟,内部通道相联。

佛塔东侧10m外台地状地物仍可能是佛塔基础或附属建筑,地面数条雨水流刷形成的沟痕,地表土体松软。

主要病害:

1)塔基东侧

Ø  冲沟

冲沟密集,为西寺整个遗址中建筑体上冲沟最为显著的一处,大型冲沟或冲沟群有10处,最宽者达70cm,深者达到100cm,在古老建筑遗存表面形成深深的沟壑。

Ø  水溶性孔洞

Ø  表面风化

2)塔基南侧东部

Ø  冲沟

冲沟密布,明显的有7条,其中两条冲沟在墙面上形成深深的切痕,沟深达20-30cm。另外,墙体内部也形成水流洞穴,东部下层塔基甚至形成冲刷漏斗。

Ø  孔穴

东部形成一高约2m,宽约80cm,深80cm的洞穴,不似人为所为,似为建筑内部渗水溶蚀而成。

Ø  表面风化

表面的泥浆覆面在局部区域形成空鼓、脱落,脱落处有形成沙化、粉化的情况。

3)南侧斜坡通道东壁

Ø  整个墙面分布有10条以上的冲沟,甚至还有墙体内部的暗沟,最深

一处冲沟切割墙面达70cm ,形成内腔宽、外口窄的内腔式冲沟痕迹。

Ø 两处坍塌,已进行了砌补,采用方砖斜砌的方式,但砌补未封口,未起到支撑作用,未能起到阻止雨水入渗的作用。

Ø  表面覆浆

4)南侧斜坡通道南侧

前半部因流水冲蚀后坍塌,剩余残部仍可见底部淘蚀和坍塌土块堆砌。

Ø  坡面可见冲沟及导水暗沟,主要有2条和顶面1条。

Ø  在东南角可见一条宽余20cm,深达100cm的因流水淘蚀而形成的

裂隙。

5)南侧斜坡通道西侧

Ø  墙面平整,仅见一些小型的冲沟形迹。

Ø  西南角处一深达2m的孔洞,与斜坡通道方向一致。

6)南侧西部

Ø  冲沟

主要有5条明显的冲沟和一些小型冲沟,其中墙面与南侧斜坡通道结合处的冲沟在墙体上形成深深的切割缝,上部已形成宽度1m的降水漏斗。

7)西侧

Ø  第一层塔基基本风化剥蚀殆尽,形成坡状堆积物。

Ø  冲沟

整个墙面遍布冲沟痕迹,并组合成4个降水冲沟,北侧两处切割较深,南端两处冲刷面积较大。

Ø  风化剥蚀

二层塔基的下部存在大片的风化剥蚀区域,墙体表面沙化、粉化严重。

Ø  墙面上有大量鹅卵石堆积镶嵌,其松动剥落将形成墙面孔洞,进一步加剧墙面是损毁。

西侧北墙有土砖砌补墙体。

8)北侧

佛塔的南北两侧均是雨水流淌的主要之处,且地面雨水冲刷痕迹明显,佛塔西北角地面堆积过半,墙体上有5处冲沟。

佛塔北侧曾发现变形女尸配室的顶部坍塌,形成天然积水汇集处,对佛塔基础产生破坏。其东侧也形成有一积水区域,雨水渗漏对佛塔基础产生影响。

9)佛塔二层顶面在南侧边缘处形成多个水溶孔洞。

10)佛塔上小型洞窟空无一物,南墙面经过草泥抹墙修补,现底部已出现大片脱落。

11)佛塔上层钵体已风化呈椎体,表面可见裂隙存在,主要原因应为不均匀性沉降所致,另有一些砖块已完全脱离母体,应及时予以清除或修补。

12)从佛塔上往下观察,南北两侧向西向东南方向水流冲沟痕迹明显,特别是南侧斜坡通道下就为一主要水流方向,通道前端已被流水冲毁。顺水流方向30m,一土块可能即为通道前端被损毁部分。

佛塔二层西侧现存弧形墙垛,墙厚60cm,东侧仅余根部,南侧则无。

 

 

八、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八区遗存调查

编号:SX-8

名称:(佛殿)

建筑形制为主殿和东西两侧各两处的配殿,其中东侧的两个配殿均是狭长状,初步分析应是放置杂物之所。佛殿南侧可见地面水流冲刷痕迹,从佛殿西北角斜经东南方向而去,在西南角对佛殿造成一定程度的损毁,在东南角深深地切割佛殿的地基层。

主殿南墙已毁,西墙尚有1/3保存较为完整,其余2/3仅余残部或坍塌成土堆状。北墙仅东部1/4较为完整,南侧为墙体原貌,北侧则损毁近半,致使残留墙体在截面上形成一直角三角形状,顶部已呈尖顶,薄薄一片仍坚持挺立,北墙其余3/4则坍塌成土堆状。东墙是整个遗存中留存最完整的一处,墙面可见4条竖直的沟槽,不知是因雨水冲刷而成还是原立有木桩。

整个主殿长17.5m,宽18m,残墙高近4m。

整个佛殿的西南角因水流作用削去一块。

西墙厚140cm,东墙厚140cm,西配殿和东配殿的墙厚分别为140cm和150cm。

西侧第一处配殿宽3m,分前后两室,后室的面积约为前室面积的1/4。西侧第二处配殿因墙体坍塌而致使形制不明。

东侧配殿分前后两室,因墙体坍塌,泥土堆积已不辨前后室分界所在。前室部分中有南北向隔墙东西相隔,将其分割成房屋和通道两部分,房屋部分宽1.7m,通道部分宽1m。两侧墙面凿有大型柱孔,当为架设横梁所用,故此可知东侧配殿当有两层结构。

主要病害:

Ø  殿堂空地积水下渗

积水区域面积约占整个大殿面积的40%。

Ø  大殿墙体内侧墙面冲沟

东侧墙体内侧可见冲沟4条,其中三条有可能是原立柱的凹槽所形成,其中一处已形成顶宽1.5m、底宽1m、深40cm的冲沟带,顶部冲蚀漏斗已有坍塌发生。

Ø  风化淘蚀凹槽

大殿东墙底部形成风化淘蚀凹槽,其高约100cm,深15cm,为一条带状,几乎展布整个东墙,残留西墙内侧底部亦有淘蚀凹槽形成。

Ø  片状剥落

东墙内侧偏南,宽冲沟北塌落一层高近4m,宽3m的墙块,墙底形成一定的堆积。

Ø  大殿残留北墙北侧已被风蚀成上部尖顶的薄片,墙体上孔洞已呈贯通。

Ø  两侧配殿墙面淘蚀凹槽多集中于墙体中部,凹槽下沿距地坪90-110cm,凹槽高度60cm,长度基本贯穿整面墙体。

Ø  塌落

风蚀凹槽发育严重的地方,上部墙面会因失稳而产生局部塌落。在西侧第一处配殿前室、后室两侧墙面各有一处。

Ø  大殿西墙因地基不均匀下沉而略有倾斜。

Ø  东侧配殿西墙4条明显冲沟,东墙7条冲沟。

Ø  东侧配殿前室基本被塌落土体掩埋,后室西墙中部形成风蚀凹槽,最深处达25cm。

Ø  东侧配殿后室地面积水渗透严重。

Ø  东侧配殿西墙和东墙均出现裂隙,其中北墙一条裂隙贯穿整个墙体。

Ø  东侧配殿西墙墙体南端中部有局部塌落,致使上部失稳。

Ø  东墙外侧墙面冲沟切痕显著,特别是有多条冲沟系墙内下渗雨水冲刷而成。

Ø   东墙外侧墙体根部风化淘蚀严重,形成淘蚀凹槽,最深一处达1m,形 成

10cm空腔。

Ø  东墙东南角部塌落致使上部失稳,是整个遗址群中最危急的一处遗存,   

其墙体北部已与母体割裂。

 

 

 

九、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九区遗存调查

编号:SX-9

名称:(佛塔)

位于大佛殿西北角外20m处,为一组佛塔建筑群,其标志性建筑为遗存区东南角的佛塔建筑。

佛塔系由泥砖砌筑而成。

整个建筑群呈东西向布置,东南角外有东西向和南北向两条地表坡面冲沟交汇,地势最低,而在东南两个方向呈现崖壁形态。

整个佛塔部分地基似用泥土夯筑而成,台基高约3m。

西侧僧房部分地基采用砾石泥土层和纯泥土层交替夯筑而成。

墙体部分仍是采用砾石泥土层和泥砖层交替夯砌方式构筑。

主要病害情况:

Ø  佛塔基础部分主要有冲沟,南侧可见6条,切割较深,最深者达1m,沟宽20-30cm,严重的在沟内形成塌陷空腔。平台顶部形成漏水孔洞。

佛塔基础东侧可见冲沟3条,均已形成深深的切割裂隙,已深达基础内部,平台顶部出现扇状裂隙通道,并已有塌陷情况出现。由此可见雨水、雪水等已致使佛塔基础严重受损,内部淘蚀和水浸软化而使土体的固结减弱,土体强度将大大降低而使佛塔基础严重失稳。

基础平台东南角已因流水淘蚀和雨水冲刷形成坡状。

Ø  佛塔南侧(正面,面南有佛龛)表面雨水冲刷痕迹明显,有2条明显冲沟,佛龛洞窟正顶1条。

Ø  风化

基础崖面表层泥浆覆层空鼓、风蚀情况存在,坡面沙化、粉化情况存在。

Ø  佛塔墙面孔洞

佛塔正面(南侧)平台前有土体堆积,似为佛塔前半部坍塌所致,墙面上的孔洞疑为连接前侧部分的木梁插件孔。

Ø  裂隙

佛塔南侧东端一建造构筑性裂隙,为降水提供了通道而对文物遗存产生破坏性影响。

Ø  佛龛顶部已出现拉裂性裂隙,有可能会产生局部坍塌。

Ø  佛龛敞口,会致使雨水汇集并下渗,危及佛塔及基础安全,现佛龛内已     

有积水下渗迹象。

Ø  佛塔北侧基础松软,表明降水下渗严重。

Ø  佛塔北侧墙垣外侧根部风蚀严重,已形成上大下小之态,进一步的发展 

必将会导致上部因下部支撑不足而塌毁。

Ø  墙垣北侧因雨水下渗形成大面积空鼓,易形成片状剥落。

Ø  北侧墙垣因不均匀沉降而形成竖直状拉张裂隙,宽达5cm,严重危及文  

物安全。

Ø  西侧僧房区已塌毁不成形,且地表积水下渗,将进一步加快遗存的消亡。

 

 

十、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0

名称:(佛殿)

位于第九区遗存的正北,与第九区遗存之间相隔一条地表泄洪沟渠。

整体建筑底座略呈方形,为分层式楼座建筑,或塔楼式建筑结构。分东西两不同的建筑空间格局,但东西两部均是两层结构,而形成东西向错层。

西侧为主体建筑,下部采用砖石砌筑,上部为砾石泥土层和泥砖层交替夯砌而成。东部则是从下至上均采用混合方式夯砌而成。西部相对完整,东侧损毁严重。

其余附属建筑损毁严重,几乎难辨完整形态。

塔楼建筑向东为一长条状建筑遗存,但均已损毁难辨形态,地面形迹表明似应为相连的南北两排的排房结构。

主要病害:

Ø  南墙上部风化剥蚀,墙体表面泥浆层剥蚀,呈现表面沙化、粉化现象。

Ø  南墙底部中一2m余高的椭圆形孔洞,致使周边砖块失稳。

Ø  南墙中部从顶至底一条近似竖直裂隙,已成渗水通道。裂隙已将整个墙体贯穿,最宽处达10cm。

Ø  墙体底部淘蚀严重,东南角因有附属建筑围合的建筑空间而形成积水下渗的场所,致使角部根基酥软分解塌落,现已见有水平裂隙生成。

Ø  西北角同样因墙体水流汇集和地面积水影响形成一较大的凹槽,凹槽张开度在2m以上,高和进深均为1.5m。凹槽周边已现塌落迹象。

Ø  西侧墙体因风蚀和水流冲蚀已形成弧形墙面,加剧了雨水汇集程度,墙基可见冲蚀堆积物。

Ø  因墙体北侧有地面积水下渗区,致使基础软化形成不均匀沉降,墙体西侧北端出现因沉降而产生的拉张裂隙,裂隙基本贯穿顶部,且位于墙体汇水面上,是文物遗存的一个主要安全隐患。

Ø  北侧可见三条冲沟和一块因底部淘蚀而失稳滑落的墙体。

Ø  一条地表坡面冲沟沿北墙而下,切割和软化遗存基础。

 

 

十一、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一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1

名称:(佛殿)

位于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城堡式佛殿(SX-5)的北侧,与SX-5之间间隔一条深深的地表坡面泄洪沟渠。

整个遗存区建筑毁损严重,仅余地表局部建筑残体,基本上无法辨明建筑形制,但从规模上判断,当主要是僧房建筑,依稀可辨为多处小型房屋建筑围合而成。

建筑形式为砾石泥土层和砖石层交替夯砌而成,层厚约为10cm。遗址东临库车河冲刷而形成的崖壁,沿崖壁可见冲刷沟谷密布,部分深沟甚至已延至建筑遗址区域。东侧一圆形坑状遗存,无法断定是原建筑形制还是因风化剥蚀而成,门向正东。散落部分红砖碎陶,是整个苏巴什西寺遗址区中所仅见。遗址北侧一深沟,西侧也存一条地面流水冲蚀痕迹而与西侧的多组建筑遗存相隔。

主要病害:

Ø  地表积水下渗

各个单元房屋均形成地表积水下渗区域,严重的已致地面塌陷。

Ø  风蚀

整个建筑遗存区风化严重,已不成型。

Ø  地表流水冲蚀

形成多条大型的地表流水冲蚀沟,深深地切割遗存区建筑残体和地基基础,并致使地表土体松软。

Ø  北侧、南侧和东侧临崖,局部崖体下部已形成临空面。

 

 

十二、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二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2

名称:(佛殿)

位于SX-8的东北方向,为整个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中最小的一处遗存区之一。

目前地面仅见一小型建筑的东墙和南墙,且均因风化而成低矮残墙。

主要病害:

Ø  南墙外侧凹槽,东墙外侧深凹槽

Ø  地面积水下渗

Ø  墙体风化坍塌

 

 

十三、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三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3

名称:(佛殿)

位于SX-10(楼体建筑)的北侧。其南北两侧被地表冲沟包夹,特别是北侧冲沟宽大,切割较深。

地表残留似一独立的房屋建筑,西墙和南墙残留局部。

 

 

十四、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四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4

名称:(佛殿)

位于SX-13的北侧,SX-16的南侧,其南北两侧被地表冲沟包夹,地表残留一组建筑遗迹, 但损毁严重。

 

   

 

十五、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五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5

名称:(佛殿)

位于SX-11的北侧,东临库车河冲刷形成的崖壁之上。

北侧一条泄洪沟渠深深地切割地表形成一道很深的沟壑,沟壑陡崖两侧均立有高大的遗存,初步分析沟壑两端高大建筑应是分别构筑,利用已有沟壑的险峻之势更加突出佛寺建筑的恢弘伟岸。沟壑北侧建筑为SX-17,南侧建筑似为一组方形塔楼建筑,与对岸高耸的汉化风格的佛塔建筑形成对景。

塔楼建筑有主室和西侧上楼步道,主室建筑室内面积约为4m×4m,墙体厚重,厚约1m。东西两墙基本完整,北墙缺失东北角,南墙基本无存。主室建筑内部墙面尚存草泥抹墙痕迹,隐现曾有壁画存在,且壁画后又曾被再次涂抹掉,现可见面积约为3cm X 4cm 小块壁画残存。

遗存区南侧建筑残存多不成型,仅一处相对完整。

主要病害:

Ø  东、北两侧临崖

Ø  室内室外地表积水下渗

Ø  淘蚀凹槽

西侧墙体下部形成淘蚀凹槽。

Ø  裂隙

墙体不均匀沉降导致裂隙生成,塔楼建筑东墙已有墙体开裂并在墙体顶部形成降水漏斗。墙面已形成淘蚀孔洞,已可东西透视。

Ø  墙面风化剥蚀

Ø  坍塌

地基下陷和墙体根部淘蚀区扩大致使墙体坍塌,塌落土块散落在原地。

 

遗存南部一处长宽各5m见方的佛殿保存相对完整,其中西墙虽有残损,但基本形态犹在,残高近5m,墙面中部残破出一孔洞,东墙和北墙上部已失,南墙中部开门,门顶墙面已塌落。

主要病害:

Ø  殿内积水下渗

Ø  墙体底部风化凹槽

Ø  南墙内侧不均匀风化

由于雨水冲淋和风蚀,致使砾石泥土层剥蚀较多较快,在墙面上形成水平槽痕,致使其上部失稳,在东侧已有剥落发生。

Ø  南墙和西墙外侧底部风化凹槽面大体深,特别是西墙已淘蚀至墙体中部。北部墙体下部支撑体截面长度仅为上部墙体宽度的1/3,已达最危急程度。

Ø  西侧地面积水下渗

 

整个区域的病害情况:

Ø  地表积水下渗

室内室外地面积水下渗,整个遗址区基本都存在这种情况。部分地面积水下渗形成孔洞,并伴有植物生长。

Ø  地表流水切割

地表流水切割建筑遗存和地面,最深者可达1m以上,地面迹长可达3-5m,形成深深的创痕。

Ø  淘蚀

临崖和临深沟壑处底部有向内侧淘蚀情况。

部分残留墙体根底形成淘蚀凹槽,主要因素是地面积水、软化地基、软化墙体根部,在风蚀作用下形成淘蚀凹槽,部分已致使残存墙体截面形成上大下小的倒三角形态,前景堪忧。

Ø  坍塌

由于风化、雨蚀、地面失稳所致,坍塌甚至给人一种屋外地坪高而室内地坪低的感觉。

Ø  临崖失稳

塔楼建筑东侧临库车河水冲刷形成的崖壁,北侧为雨水及消融雪水冲刷切割形成的陡崖,西侧有地表冲蚀痕迹,整个建筑基础存在失稳的可能。

Ø  墙面风化

 

 

十六、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六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6

名称:(佛殿)

位于SX-15的西侧,其间有一条地表冲沟相隔。

其为一组建筑群遗存,但风化及损毁严重,地面上基本已不见完整的墙体形态,且四周基本处于地表坡地冲沟的环绕之中,特别是北侧和南侧的两条冲沟在遗存区域的东南角处交汇,形成了对建筑遗存的包夹冲毁作用。

主要病害:

Ø  遗存区内地表冲沟纵横交错

Ø  南北两侧地表冲沟对遗存及地基冲刷毁损严重

Ø  墙体冲沟

Ø  墙体结构性裂隙

Ø  风化

Ø  塌陷、塌落

Ø  地表透水孔洞

 

 

十七、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七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7

名称:(佛塔)

位于SX-15的北侧,东临库车河冲刷形成的崖壁之上。

整组遗存仅为一处方形佛塔建筑和东南角相连延展向南至沟崖边的一段支撑墙体。

目前该佛塔遗址已成残垣断壁,旁边与佛堂山墙相连,只剩一脚,伫立于库车河岸,初步判断该佛塔为汉地佛塔,其为吸收了中原汉唐风格一些佛教因素后建成的佛塔,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密檐式建筑,形如西安大雁塔、小雁塔,由下到上逐渐收缩,然后层层叠设,是隋唐时期佛教从中原传回的制式,说明西域与中原佛教文化的相互影响,相互交流。

据称,此汉地佛塔是继哈密白杨沟佛寺遗址后新疆发现的第三处汉地佛塔,与古龟兹本地佛塔明显不同,龟兹本地的佛塔制式为覆钵式,覆钵式佛塔在中亚、南亚佛教建筑中较为常见,而苏巴什佛寺遗址中出现的汉地佛塔遗存体现了中原佛教回传西域龟兹时又与当地龟兹佛教文化相互融合。据史料记载,唐朝统一西域后,国家强盛,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公元656年,安西都护府移治于龟兹,龟兹与中原在佛教方面的交流更加频繁,受汉地佛教的影响也更深。在这种历史条件下,龟兹佛家的文化艺术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苏巴什佛寺遗址汉地佛塔的出现就是这一时期龟兹佛教文化艺术具有时代特点的代表。

建筑方式:方形汉文化风格佛塔、砾石泥土和砖石交替、建筑体内横砌木条

主要病害:

Ø  三面临空,极度危急

Ø  西部虽不临空,但底部形成风化凹形,剥蚀严重

Ø  东南角山墙与佛塔连接处已现裂缝,成为降水通道。

Ø  顶部雨蚀风蚀严重。

 

 

十八、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八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8

名称:(佛殿)

为平面方形佛殿和北侧向东偏南方向延伸百余米的墙垄所组成。方形佛殿各边边长20m左右,四角似采用厚重墙体构筑成边长约8m的角楼式建筑,中部形成十字形通道。

主要病害:

Ø 坍塌

墙体风化冲蚀严重,多处已形成坍塌,且仍在继续发展。

Ø 地表冲沟

在整个佛殿内,一条主要的东西向地表冲沟几乎贯穿整个遗址范围,沿地表自然形成的坡面将地表切割出深深的沟痕,在遗址东墙体处已形成沟宽近1m、沟深约1m的沟壑,且冲沟底部两侧已形成淘蚀凹槽区,且冲沟已有发育成冲沟系的趋势。

Ø  地表积水下渗

Ø  遗址外北侧和南侧均有地表坡面冲沟形成,不断冲蚀遗存体两侧基础,

其中一条发端于东北角建筑体内的冲沟,向北延伸到山坡冲沟之中,沿途切割建筑墙体和基础,并致使地基形成了巨大的下陷坑。西侧冲沟在基础坡脚形成凹槽。

Ø  墙体裂隙

遗址区中最大最高一处墙体因底部淘蚀凹槽和基础不均匀沉降等原因已形成整体贯穿性的拉张裂隙,基本上已致使两段墙体分裂,可见裂隙宽度达10cm,形式极度危急,向西侧的坍塌已是早晚之事。

Ø  倾斜

部分墙体因下部淘蚀凹槽和基础失稳而引起不均匀沉降的发生,致使墙体出现一定程度的倾斜。

Ø  墙体根部淘蚀凹槽

风蚀及地表处水蚀作用,致使墙体根部形成淘蚀凹槽,严重的凹槽高度可达30cm、深25cm,严重危及墙体安全。

Ø  风化

Ø  长墙已成土陇状,两侧为陡坡状,顶端土体松软。

 

 

十九、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十九区遗存调查

编号:SX-19

名称:(佛殿)

第十九区遗存为一南北向建筑遗址群,因毁损严重,其间成型建筑遗存主要有两组,其余皆是地表墙体堆积或不成型的遗存。

成型建筑体主要有两个,分别位于遗存区的北部和中部,其中中部的遗存为整个西寺东侧除城堡式佛殿建筑遗存外最具标志性的一处。

中部遗存为一处佛殿建筑,主殿为方形结构,长宽均约10m左右。现西墙基本保存完整,东墙和北墙仅余下部墙垣,南墙东西各余残部。建筑方式采用砾石土层和砖石交替夯筑方式,砾石泥土层厚约30-40cm,砖石层厚约10cm,墙厚100cm。

主要病害:

Ø  底部淘蚀凹槽,整个西墙和南墙均存在,局部形成坍塌。凹槽深度在10-15cm,凹槽高度约1m。

Ø  裂隙  西墙墙面可见上下贯通的两条裂隙。

Ø  西墙正中一豁口,不似佛殿进口,应为其后自然破坏而成。

Ø  西墙顶部孔洞,已成为降水的主要通道。

Ø  墙面孔洞,特别是西墙外侧多处孔洞。

Ø  佛殿西侧、南侧外部地坪可见积水区域,殿内地面也同样存在积水区域,致使地面积水下渗,损毁地基基础。

Ø  东侧被库车河冲刷成竖立崖面,北侧被雨水雪水等冲刷成坡状。

Ø  西墙内侧冲沟,宽25-30cm,深15cm。

 

北部遗存为一处佛殿建筑,主殿为平面方形结构,长宽均约10m左右。西墙垣尚存,顶部缺失部分。北墙紧邻深沟,墙体冲蚀塌毁近半。东墙已失。南墙主体尚在,东侧缺失,西侧上部缺失形成凹型。建筑方式采用砾石土层和砖石交替夯筑方式,层厚约10cm。佛殿北侧临深沟,从佛殿的西北角向深沟方向有一厚墙延伸出去。

主要病害:

Ø  殿内积水下渗,已造成地基下降成一个漏斗状,下陷深度达1m。

Ø  南墙和北墙底部均被淘蚀出一个贯穿空洞,成为雨水下潜通道,同时对上部墙体造成危害。

Ø  除南墙、北墙淘蚀已成已成穿墙孔洞外,西墙内侧根底也形成较大淘蚀凹槽,最深达60cm。

Ø  墙体外侧底部均有大型淘蚀凹槽形成,远观整个建筑似与地面仅部分接触,有被托举在地面的感觉。

Ø  西墙和南墙夯砌缝张裂,手掌可完全伸入,成为墙体渗水通道。

Ø  佛殿北侧临沟,西侧和南侧地表积水下渗致使地基下陷,整个建筑有悬空之感,并似有向东西方向倾斜。

 

 

二十、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二十区遗存调查

编号:SX-20

名称:(佛殿)

东临库车河崖壁,大部分建筑均已坍塌损毁,仅在南北部各残存一相对完整的建筑遗存。

北部遗存北临一深沟,建筑西北角外临崖一巨厚墙体,墙体厚约3m,崖下一坍塌土块。

主要病害:

Ø  遗址区地面冲沟,形成巨大巨深切割缝,既破坏遗址也破坏地基。

Ø  滑坡

Ø  墙面冲沟,墙体中空,西墙内侧可见5条。

Ø  墙体内外底部凹槽

Ø  风化剥蚀

Ø  地面积水下渗

Ø  整个遗址北侧、南侧和东侧临沟

 

 

二十一、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二十一区遗存调查

编号:SX-21

名称:(佛殿)

位于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的最北部区域,南侧坡体冲沟形成一东西向偏东南方向的崖面,顶部出露部分黄泥层,地面已无任何可辨识之物。

崖体截面可见其为沉积的石砾土层,崖面下自西向东排列11个洞窟,为一组禅窟(SX-DK-3)。

 

 

二十二、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二十二区遗存调查

编号:SX-22

名称:(佛塔)

位于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的最北部区域,为一佛塔式建筑遗存。基本已塌毁成一大型土包,南侧略呈塔基形状和局部墙垣,塔基部分似呈“十”字型构筑,由砾石泥土层和砖石层混合交替夯筑而成。

佛塔建筑东南角外临库车河崖壁之上凿有一组禅窟(SX-DK-2)。

主要病害:

Ø  北侧为山坡表面大型冲沟,对遗址基础层产生破坏。

Ø  东临库车河崖壁之上,有失稳滑落的危险。

Ø  坡体四面均有多条切痕较深的冲蚀沟,多数已深深切入遗存之中。

Ø  东坡一大型渗水塌陷坑(2.5m×2.5m),小型塌陷坑洞多处。

Ø  滑坡和坡面小型土体滚落

Ø  沿坡面横方向现拉裂缝。

 

 

二十三、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第二十三区遗存调查

编号:SX-23

名称:(佛殿)

为苏巴士佛寺遗址(西寺)的最北侧建筑遗存,现仅见西侧和南侧部分墙垣。

 

 

 来源:http://blog.sina.com.cn/s/blog_541de5050101e0wh.html


飘过

用心

有用

点赞

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