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张萍 | 新疆丝路访古考察记之六

摘要: 本文原刊于《中国人文田野》第八辑,感谢作者授权转载。新疆丝路访古考察记之六文 | 张 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文 | 晏 波(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文 | 陈海龙(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文 | 程 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第七天8月21日早上8:30,考察团一行从库车县城出发,前往今天考察的第一站——库木吐拉千佛洞。在途 ...

本文原刊于《中国人文田野》第八辑,感谢作者授权转载。

新疆丝路访古考察记之六

文 | 张 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文 | 晏 波(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文 | 陈海龙(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文 | 程 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第七天

8月21日早上8:30,考察团一行从库车县城出发,前往今天考察的第一站——库木吐拉千佛洞。在途中,由于电子地图对库木吐拉千佛洞的定位存在问题,经过一番查找后我们沿314国道新线过渭干河,抵达原本不在考察行程中的夏哈吐尔古城遗址。该遗址为唐代拓厥关(又名柘厥关)所在地,斯坦因曾在此地发掘得到大量文物,黄文弼等专家也曾踏访此地。古城遗址立有纪念碑(图56),据《中国文物地图集 新疆分册》记载,该遗址位于新和县渭干河右岸,隔河与乌什吐尔佛寺遗址相对,古城南北长150米,东西宽140米,仅残存断壁。通过实地测量,该遗址的经纬度为北纬41°41'12.04",东经82°41'20.84"。

图56 夏哈吐尔古城遗址纪念碑,远处为天山

图57 夏哈吐尔古城遗址东南方向残垣

图58 夏哈吐尔古城遗址保护碑

在实地观察中,我们发现该古城遗址目前仅东南方向残存墙垣(图57),北部有一土台,正好扼守渭干河渡口及峡谷出口,地势险要。遗址北面的高坡上有当地人的墓葬,规模颇大,遗址西南侧立有保护碑(图58)。由于遗址东面的渭干河大桥年岁久远,限制车辆经过高度,我们由原路绕道至渭干河左岸,再沿公路抵达库木吐拉千佛洞。千佛洞所处的位置在渭干河边的崖壁上,有一部分石窟开凿于渭干河支流两岸。千佛洞下游2千米左右建有灌溉工程大坝,据管理员介绍,大坝的建成对千佛洞的保护有所威胁,洪水曾侵入部分地势低洼的洞窟。此时正值渭干河水位上涨,河水极其浑浊(图59),穿过石窟群的支流也是一片洪水过后的景象,这对于千佛洞的长久保护有极大威胁。

图59 泛滥的渭干河

库木吐拉千佛洞又名龙口千佛洞,其与渭干河峡谷北面的克孜尔千佛洞均为魏晋时始建,为古龟兹佛教文化遗迹的重要组成部分。经韩香老师联系,洞窟管理人员向我们开放了8处洞窟。我们首先参观了66号窟,该窟位于石窟群最北面,沿崖壁开凿了5个洞窟并联为一体(图60),这种开凿方法与甘肃张掖的马蹄寺石窟等有共通之处。66号窟壁画大部分已毁坏,可见人为切割及烟火熏燎造成的破坏痕迹。

图60 库木吐拉千佛洞66号窟

接着我们参观了63号窟,该窟顶部壁画保存较为完整,可见大量绘制的佛像,极为精美。58号窟的乐舞壁画对我们了解古龟兹的舞蹈艺术提供了直接的材料,45号窟则残存有供养人的壁画。在参观这些洞窟后,我们来到了15、16、17窟,该三个洞窟位置紧邻,但保存状况不佳,23号窟有不少与佛教故事有关的壁画,从中可以看到鹿、鸟、叼蛇的鹰、树木等绘画形象(图61)。24号窟开凿于渭干河支流的河谷左岸(图62),其洞窟右上角有壁画残存,可见白色的壁画底。大部分洞窟都可以见到中心柱结构的佛窟开凿形式,其中还有古老的龟兹、回鹘等文字的题记。据管理员介绍,近代以来对洞窟的破坏既有盗窃分子的原因,也有居民在部分洞窟中居住的原因。在参观中,因洞窟内部不允许拍照,这些精美的文化遗产只能在我们脑海里刻画下来。通过实地测量,该遗址的经纬度为北纬41°42'38.56",东经82°40'42.16"。

图61 库木吐拉千佛洞主要佛窟区

图62 开凿于渭干河支流的石窟

库木吐拉千佛洞作为龟兹佛窟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能使我们了解古代龟兹文化的兴盛,对古代这一地区宗教等方面文化的研究意义重大。就我们所见的情况,洞窟的保护仍然有一些问题,水电站的修建使得渭干河对洞窟的威胁变大,沿河的堤坝可见洪水泛滥造成的破坏,部分洞窟被泥沙填埋,这是洞窟保护面临的较大问题。千佛洞作为景点开发后对壁画等造成了一些毁坏,一些不文明的游客在壁画上直接刻字涂鸦,使得千年文物惨造荼毒,这也是洞窟保护面临的问题。

图63考察队在库木吐拉千佛洞合影

参观库木吐拉千佛洞后,我们前往考察的下一站——克孜尔尕哈烽燧。该烽燧位于库车北面的盐水沟沟口,建于东汉,是目前保存得较为完好的汉代烽燧遗址。《中国文物地图集 新疆分册》里提到该烽燧东西长6米,南北宽4.5米,残高15米,遗址所在地的介绍则说该烽燧长6.5米,宽4.5米,高13.5米,可能是近年来遗址有所坍塌。克孜尔尕哈烽燧耸立于盐水沟左岸(图64),沿盐水沟往北也有几处烽燧遗址,古代从库车到拜城、阿格等地的道路途经盐水沟,这些烽燧对军事通讯及道路畅通有极大的意义。

图64克孜尔尕哈烽燧与盐水沟峡谷(从北向南拍摄)

2014年,该遗址作为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世界文化遗产,目前烽燧的保护情况较佳。克孜尔尕哈烽燧北邻却勒塔格山,可俯瞰整个盐水沟峡谷,古时在该地建立烽燧具有较高的军事价值。附近有壮观的雅丹地貌及历史悠久的克孜尔尕哈石窟,人文、自然风光极其优美。通过实地测量,克孜尔尕哈烽燧遗址的经纬度为北纬41°47'30.99",东经82°53'55.34"。

中午,在独库公路边吃过午餐后,考察团一行来到龟兹故城遗址,该遗址在库车河东岸,因位于皮朗村,又称皮朗古城(图65)。《中国文物地图集 新疆分册》中说该遗址仅存北垣、东垣,北垣残长1100米,东垣残长11.4米,原周长约7公里。该城被认为是汉唐时期龟兹的首府,唐曾设立安西都护府及龟兹镇于此地,是西域中道途经的重要城市。

图65 龟兹故城遗址保护碑

我们先前往杏花园公园,龟兹故城的一段城墙位于此公园内,在公园对面的公路边有另外一段城墙,这是龟兹故城残存的北垣。残垣中可见红陶片、石块等,故城的保存情况不是特别好,地表较为潮湿,且有在遗址乱扔垃圾的现象(图66)。龟兹故城如今已辉煌不再,仅留一片残垣,其兴盛于汉唐,大概废弃于宋元时期。清代在库车河西岸修建了现在的库车老城,目前库车县新城区则在龟兹故城东面,形成古今三座城址东西并列的格局。关于龟兹故城废弃的原因目前尚未有答案,这是龟兹留给后人的一个谜。通过实地测量,该遗址的经纬度为北纬41°43'16.18",东经82°56'38.67"。

图66 龟兹故城残存的北城垣

离开龟兹故城后,我们乘车来到了库车东北方向兰干村的苏巴什佛寺遗址,这里曾耸立过古代龟兹著名的昭怙厘寺,《水经注》、《大唐西域记》等均对该寺有所记载。苏巴什佛寺遗址是目前新疆规模最大的佛教遗址群,在古代龟兹佛教文化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该遗址位于库车河流过却勒塔格山的峡谷出口,被河流分为东、西两大部分。其中西寺面积较大,也是我们本次考察的主要区域(图67)。东寺交通不便,在库车河枯水期可涉河而至,7、8月份正值库车河汛期,故未能踏访东寺。西寺面积约11万平方米,东寺面积约7.8万平方米,目前西寺遗址保存较完整的有3座佛塔、1座佛寺及5个禅窟。西寺大殿又被称为苏巴什古城,建筑呈长方形,周长318米,残高10.8米,位于遗址中部(图68)。西寺佛塔现存三个,其中中佛塔保存较好,残高13米,有明显可见的斜坡踏道(图69)。通过实地测量,西寺大殿遗址的经纬度为北纬41°51'19.78",东经83°02'49.87"。

图67 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全景

图68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大殿

图69苏巴什佛寺遗址西寺中佛塔

苏巴什佛寺在汉唐时期曾辉煌一时,大概宋元以后沦为废墟。近代以来,一些外国探险家将佛寺遗留文物搜刮而去,现藏于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的龟兹乐舞舍利盒便是日本探险队当年窃取出境的。苏巴什曾经僧侣云集的情况早已成为过往云烟,在14世纪回鹘政权瓦解后,伊斯兰教成为龟兹地区的主要信仰,佛教在龟兹日渐式微。苏巴什佛寺所处的地理位置适合发展水利,我们在佛寺东面有看到滨河而建的引水渠及民国时建的大坝。穿过佛寺往北有道路通往伊犁河流域,该道也是丝绸之路古道的一部分。2014年6月苏巴什佛寺遗址作为长安—天山廊道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世界文化遗产。

图70苏巴什佛寺遗址附近的引水渠

考察苏巴什佛寺后,考察团驱车离开库车县,由高速公路向东返回“南疆之星”库尔勒,傍晚时分我们到达库尔勒,结束了一天的考察日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