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张萍 | 新疆丝路访古考察记之三
本文原刊于《中国人文田野》第八辑,感谢作者授权转载。
新疆丝路访古考察记之三
文 | 张 萍(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文 | 晏 波(天水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
文 | 陈海龙(九江学院旅游与国土资源学院)
文 | 程 军(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
第四天
8月18日早晨,我们驱车前往南疆的库尔勒和库车调研,途中考察了乌拉泊古城、盐湖、博斯腾湖,傍晚入住库尔勒酒店。
乌拉泊古城:从乌鲁木齐出发约1小时左右,我们在晨曦微露中见到乌拉泊古城遗址。乌拉泊古城位于柴窝堡(又称柴禾铺)盆地边缘、距首府乌鲁木齐市中心17公里。它是乌鲁木齐保存完整,形成规模最早的城址,被誉为乌鲁木齐城建史上第一城。该城位于达坂城盆地西北部的天山北麓,洪积裙末缘的平原上,大约在东经87度,北纬43度,现属于乌鲁木齐市乌鲁木齐县大湾乡乌拉泊村管辖区。乌鲁木齐河自南山西部流出山口,经古城西北绕向东北,注入乌拉泊水库,该水库现为乌鲁木齐市水源地。库区和古城遗址周围现为保护水源地,原有的村庄都被迁移,只留下残垣断壁。
图21 乌拉泊古城东墙遗迹(从东墙西南角拍摄)
据考古证实,该城略呈方形,南北长550米,东西宽450米,周长约2. 5 千米,城垣基本完好,残高2-7米。四角有城墩,东南角墩上角楼残垣遗迹犹存,城垣残高3至5米不等,墙外的马面若干个,均系就地取土夯筑而成,每层夯土约6-10厘米上下,墙基厚约3至4米。据70年代末的考古调查,当时每个城墙均有密集的马面,东墙和西墙各有8个,北墙和南墙各有7个。每面墙近中部开一城门,为瓮城城门。城内偏北部有两个子城,将城分为三区。西区的子城呈长方形,南北约350米,东西约250米,周长1200米。东区的子城呈正方形,边长200米,周长约800米。外城北墙西段上面四个马面和瓮城门,外城西墙北段七个马面,外城东墙北段有三个马面,南墙无马面但又有瓮城西墙有三个马面。乌拉泊古城城内陶片很多,其质地和北庭故城发现一致,城市遗址也近似,只是规模较小。
图22乌拉泊古城平面示意图
目前城内建筑物大多无存,若干城角仍保留有方形角楼遗迹。城内墙下有卵石数堆,是从乌鲁木齐河床内捡运而来,直径约10厘米,大小均匀,似经选择,可能为古代某个时期备作守城投掷武器之用。城内另有土墙将其西北隅隔开,称为内城,内城内有土穴室数处,可能是贮放粮物或古人居住之所。外城北门附近,墙内也有空室两处,烟火燎烤残迹尚在。
城墙南北均有城门,门道平面呈双S曲齿交错状。东城有一缺口,城内雨水经此流出形成冲沟,沟底低于墙基约半米,人畜可以经此出入。墙外有壕沟宽约10数米,深约2至3米,南浅北深。北端积水成池,水草丛生,其他三面壕沟仅留痕迹而已。东城内距缺口约百米处,有土台高一米许,台方顶平,上有探槽数处,各深1米左右,未见砖石等建材,惟城东北隅之探槽,揭露地层为深灰色腐殖土,上覆薄层表土,说明该处原为湖积区,城南角有水井。
城内地面遗物中,先后发现有各种陶片,阴纹砖残块,破残石杆,破旧石磨,白底蓝、红花纹釉瓷碎片,铁矿石及烧结的铁矿渣等,其中以陶片的种类和数量为最多。根据古城遗物中素面夹砂红陶,红底紫彩陶及薄硬黑陶分析,充分说明古城建城年代较早。学者们将阿拉沟、鱼尔沟所发掘石室墓器中同类红底黑红彩陶比较,鉴定其年代为春秋战国时代。伊犁小金汤古城内地面发现素面夹砂红陶和红底黑红彩陶,其鉴定年代亦为春秋战国时期,故乌拉泊古城的建城时代也应在春秋至秦汉之间。上个世纪80年代乌拉泊古发掘48座古墓葬,王明哲等研究表明它们是汉代车师人。汉代乌拉泊古城应是他们居住之城。其余陶片釉瓷片都分别为晚期或近期的遗物可充分说明此使用时间延续很久,唐代至元代较多。
遗物中的石杆、石磨为早期居民夯土及粉碎粮食用之工具。结合大批暴露地面、风化严重的骨屑,都反映古城居民曾以粮食及肉食为主。另据乌拉泊水库古墓群发掘研究年代鉴定也在战国至秦汉之间,其特征早期墓葬中有彩陶,晚期墓葬中无彩陶而有铁器,而且墓内古尸大部分都有龋齿病,有的还很严重,医学专家认为这是由于长期以淀粉食品为主食的结果。从乌拉泊古城所处的柴窝堡盆地周边环境来看,盆地南北边缘均有大面积森林、草原,适宜发展农牧业。由此推理,乌拉泊古城曾经历过过农牧业并存的经济时代。
据当地老人李国忠、李国华兄弟述说:他的太祖父清代同治时就曾居住此城附近,当时此城即系无人住居的烂城(当地居民均称此城为“烂城”)。同治时期安子战(安吉延)、阿古柏骑兵三千名曾在此驻扎过,作为进攻乌鲁木齐的据点,阿古柏屠杀满喇于古城附近山上。今“满喇山”即因此得名。民国初年有自称德国人的“考古队”在古城内搭起帐篷进行发掘,不准当地居民靠近,撤离时将未带走之陶器一律打碎。1933年左右,盛世才、马仲英混战,古城西南角曾是行刑之处,自此,居民对古城产生恐惧心理,约20年中,未有人敢进城内。解放后,在四队马厩处发现有古代坟墓(当地人称“蒙古墓”),墓内出土沙罗锅。
乌拉泊古城到底是何时修筑,上世纪80年代曾引起学界的广泛讨论。1979年,新疆大学地理系教授林必成最先提出,唐代轮台县遗址应在今乌鲁木齐市之乌拉泊古城。刘维钧、陈戈、钱伯泉、苏北海、徐百成等人纷纷赞同其说,另有学者提出轮台县城在昌吉古城、吉木萨尔北庭古城、米泉古城等三种说法。钱伯泉先生认为:“唐朝的轮台县城,在乌拉泊是有遗址可寻的。离乌拉泊水库南岸不远,至今留有一处古城,城周约有四里,城墙残高三至五米不等,有四座城门和四个角楼,城中另有三道隔墙,将城内分为三区,是居民点、官署和税卡所在。这里就是唐朝的轮台县、州和都爵都督府治。”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乌拉泊古城为唐代轮台县遗址,新疆大学出版的乌鲁木齐建城历史方面的研究集中体现了该观点。
1958年开始,农业社在古城南部用拖拉机推平种田。挖城开渠引水,在东南角打深井,并取内城土当作肥料,外墙取土烧砖。历次战乱的破坏,使得国家对古城的研究造成很大困难。2002年7月,乌鲁木齐市委印发了《关于对乌拉泊古城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立项的批复》,同意建设乌拉泊古城文物保护与开发利用项目。2004年,国家文物局对修改后的《乌拉泊古城保护与利用规划》进行批复:“原则上同意规划。”至此,新疆首家由政府主管部门指导、民营企业负责实施的文物保护规划启动。2005年,乌拉泊古城遗址陈列馆开门迎客,随后高票当选由乌鲁木齐市民评出的乌市“新十景”之一。但是由于其作为民营企业经营和极低的门票收入及居民古城保护意识淡泊,古城保护仍然处于困境之中。
柴窝铺(堡)盐湖和博斯腾湖:柴窝堡盐湖位于天山北麓的柴窝堡盆地,西北方向距乌鲁木齐72千米,东距达坂城15千米。它方圆37平方千米,大约形成于1万年前的全新世。天山断褶皱带断陷构成湖盆,古盐再溶解和岩石风化形成盐分,古气候成盐作用和天山积雪融水的共同作用造就了今天盐湖的情形。盐湖的主要成分是盐类的一种——芒硝,它的主要成分是硫酸钠。这种矿物质主要用于造纸、洗涤、陶瓷、建筑等行业。盐湖及其周边不仅自然资源丰富,南边湖盆山梁上也发现了两座元代的古墓,王炳华将其称为盐湖古墓。一号和二号古墓出土衣物、武器、马具等丰富的历史文物,尤其衣物是研究元代织造丝、棉织品工艺水平的依据。
博斯腾湖是一处水体自然景观。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境内的焉耆盆地东南,是中生代形成的断陷湖,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淡水湖。该湖水域辽阔东西长达55千米,南北宽约25千米,平均水深约8米,最深处达17米,蓄水量约8.8km3。博斯腾湖区主要受夏季西风带的影响,干燥少雨,年蒸发量达2000㎜,而降雨量仅有60㎜左右,年平均气温6.3℃,近半个世纪以来,湖的水位呈显著的下降趋势。
图23 博斯腾湖示意图
博斯腾湖的水源补给主要来自开都河,同时它又是孔雀河的水源地,湖面水域广阔,动植物丰富。这一湖泊早在《汉书·西域传》就被记载,史称“焉耆国,西南至都护治所四百里,南至尉犁百里,北与乌孙接,近海水多鱼”。汉代的焉耆国,治所在今焉耆县四十里镇,依据位置判断,这里的海就是博斯腾湖,古代文献有时称之为西海。《隋书》记载此湖有“鱼、盐、蒲、苇之利”。至今,这里依然是新疆最大的淡水鱼生产基地,也是中国重要的芦苇供应地。我们在湖的西北边驻足,不时看见船下的小鱼旁若无人地在清澈的湖水浅处游弋,远处青绿色的芦苇丛和湖边金色的沙滩交相辉映。
图24 博斯腾湖一角
博斯腾湖生物种群十分丰富。就鱼类而言,2010年研究者三次捕捞有19类之多,隶属4目8科,5个区系类群,常见的鲫类鱼和池沼公鱼比重较大,增长较快。博斯腾湖芦苇生长茂密,主要是因为芦苇生长区土壤所含氮磷有机肥丰富,所含盐类较少,丰富的优质的湿地生态环境是芦苇生长茂密的秘密所在。博斯腾湖湿地不仅芦苇这一种群生长优势明显,滨湖湿地植被还有7个主要群落,分布于湖滨浅水带、湖滨沼泽带、湖岸乔灌林带和旱生灌丛带,土壤含水总量和含盐总量为主导因子决定了他们的滨湖分布区域。除明显的固定生长的湿地植被外,博斯腾湖还有127种浮游植物,优势种达9种之多,这些浮游植物的种群全年以硅藻类为主,水温是影响这些硅藻类植物分布的主要原因,而水中含氮量的多少则决定了他们的生长盛衰。众多的湿地植物和浮游植物以及丰富的鱼类资源,成为众多鸟类理想的栖居、迁徙之地。2012年6月~ 2013年11月,自然科学工作者对博斯腾湿地的鸟类物种多样性分布进行了调查,共记录到鸟类80种,隶属于17目33科54属,国家一级3种、二级7种。这些湿地鸟类种群数量的多少与生态环境类型的复杂性、人为干扰情况以及生境面积的大小有关系。
半个世纪以来,博斯腾湖水位呈逐渐下降趋势,耕地面积增加、灌溉用水及经济社会发展严重制约着湖水水位的增长。此外,博斯腾湖水系的自然植被、湿地、沼泽、矿化度均发生了质的变化,尤其自然生态环境劣变速度在加速,水资源可利用量减少,对今后水环境产生了不良影响。
因此博斯腾湖流域成为新疆生态敏感地区之一,湖区生态环境恶化的因素受到水位变化、水质恶化、人为破坏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就自然因素而言,水量、水位的变化对博斯腾湖生态环境的优劣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两天里,我们从北疆穿越天山山间走廊到达南疆,既考察了历史悠久的古城遗址,也感受到风景优美的博斯腾湖,收获颇多。
往期推荐
● 张萍:丝绸之路交通地理定位与道路网络复原研究
● 张萍:新疆丝路访古考察记之一
● 张萍:新疆丝路访古考察记之二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
交流历史地理学研究信息
展现历史地理学研究成果
投稿或联系请发邮件到
lishidilixueyanjiu@163.com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