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龙门石窟

摘要: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水两岸,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石窟所在地两山相峙,伊水向北流经此地,远望石窟如阙,故而古名“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  (上左图:龙门石窟分布图)  石窟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 ...
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南郊13公里的伊水两岸,它同甘肃的敦煌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并称中国古代佛教石窟艺术的三大宝库。石窟所在地两山相峙,伊水向北流经此地,远望石窟如阙,故而古名“伊阙”,隋唐以后始称“龙门”。 

 

  (上左图:龙门石窟分布图) 

  石窟分布于伊水两岸的崖壁上,南北长达1公里,始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公元494年)前后,历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等朝代,持续了400多年。现存窟龛二千三百多个,佛塔八十余座,大小造像近十一万尊,题记二千八百余品。主要的洞窟有古阳洞、潜溪寺、宾阳三洞、万佛洞、药方洞、奉先寺等。 

  (上图:龙门二十品) 

  古阳洞位于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中开凿最早(开凿于公元493年)、雕刻最华丽、造像题记最多的洞窟。窟内的两壁镌刻着三列佛龛,拱额和佛像的背光图案丰富多彩。洞中还有众多造像题记,最著名的便是“龙门二十品”中的十九品,它们是魏碑体书法艺术的精品,代表了魏碑体,字形端正大方,气势刚健有力,是隶书向楷体过渡中的一种字体。 

  (上图:宾阳洞) 

  宾阳洞开凿于北魏宣武帝为孝文帝和文昭后时期,是北魏洞窟中规模最大的一窟,它位于西山北部,由中、南、北三洞组成,前后历时二十四年,用工80万。宾阳洞平面为马蹄形、穹隆顶,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是典型的五尊像组合造型。造像面容清秀,衣纹折叠规整,有厚度,明显地体现了北魏时期的艺术风格。 

  顶部雕有莲花宝盖和飘逸自如的飞天。洞壁上遍刻大型浮雕,内容分为《维摩变》、《佛本生故事》、《帝后礼佛阁》、《十神王像》四层画面。《帝后礼佛图》已于1945年被盗运往美国,现在收藏于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上图:莲花洞) 

  莲花洞在西山中部偏南,因洞中藻井为一精美的浮雕大莲花而得名。洞窟开凿于北魏孝昌年间,是北魏晚期开凿的大型洞窟。  

  (上图:药方洞) 

  药方洞位于西山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因洞内镌刻了治疗疟疾、胃病、瘟疫等病症的140多种疾病的药方而得名,为中国古代医药学的研究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上图:潜溪寺) 

  潜溪寺在西山北部,前庭平面为方形,后室为马蹄形。正壁雕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和二天王,是初唐时期的代表洞窟之一。  

 

  奉先寺位于西山南部,是龙门石窟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摩崖像龛,唐高宗上元二年(675年)由武则天捐脂粉钱二万贯而建成。主像卢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身披通肩式袈裟,神态端庄持重。两侧二弟子、二菩萨、二天王、二力士。并且,在卢舍那佛座的左侧束腰部位有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年)补刻的《河洛上都龙门山之阳大卢舍那像龛记》。 

  (上图:万佛洞) 

  万佛洞位于西山中部,凿成于唐永隆元年(680年),平面呈方形。 

  龙门石窟的造像艺术集世俗化和民族化于一体,完全摆脱了早期造像艺术的神秘色彩和外来的影响,到了盛唐时期,石窟的造像更是神采四溢,疏朗奔放,是中国古代雕刻艺术品中的佼佼者,体现了当时的雕刻水平。  

  1961年,龙门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龙门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