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伯希和传

摘要: 来源:民族史《伯希和传》菲利普•弗朗德兰菲利普•弗朗德兰 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被誉为汉学界的“祖师爷”,又因“劫掠”敦煌藏经洞文献而被视为“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他到底是学者、旅行家,还是强盗、军人、政客、赌徒、特务和殖民者? 作者经过调查和访谈,勾勒出伯希和的传奇人生和复杂 ...

来源: 民族史 


《伯希和传》

菲利普•弗朗德兰


菲利普•弗朗德兰 著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月

             伯希和(Paul Pelliot, 1878—1945)被誉为汉学界的“祖师爷”,又因“劫掠”敦煌藏经洞文献而被视为“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他到底是学者、旅行家,还是强盗、军人、政客、赌徒、特务和殖民者?

       作者经过调查和访谈,勾勒出伯希和的传奇人生和复杂面貌。在这部迄今很完整的传记中,读者不仅可以看到伯希和的学术态度,在中国西部地区备受争议的探险活动,还能了解他更多传奇经历:早年奉命在越南皇宫清查写卷和刻本,义和团运动期间表现出“骑士般的好斗性格”,在巴黎与多位学者进行唇枪舌战,十月革命后为西伯利亚的白俄军队筹措资金和武器,以及德国占领期间的抗争。   


著名汉学家伯希和首部完整传记——伯希和在国际汉学界有极高的声望,几乎成为一个神话式的人物,也因带走敦煌藏经洞的大量写卷、幡画受到众多批评。然而长久以来,他的完整生平并不为人所知,即使是他的学生和家人,对他也没有足够深入的了解。法国作家弗朗德兰调查大量材料,为我们勾勒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伯希和。

       首次披露陆军上尉伯希和在西伯利亚的军事生涯——伯希和有两次军旅生涯。1900年义和团运动期间作为志愿兵,保卫法国使馆,抵御义和团的进攻。在十月革命之后,他又作为陆军上尉奉派到东西伯利亚与白俄军队联系,为其筹措军费,出谋划策,这段历史此前一直隐没不彰,极少有人了解,作者通过调查军事档案,首次披露了伯希和在这一时期的活动。
       巴黎论战,伯希和经受了轮番轰炸——伯希和将大批敦煌文献带回巴黎,被迫卷入了一场论战。他被视为殖民主义的代表受左派作家攻击,学术水平遭到质疑,法兰西学院内部也有人对他颇有微辞。他鲁莽回应,引来更多的争议,甚至被告上法庭。
       是享誉世界的学者,还是臭名昭著的强盗?伯希和留下的是一个复杂而模糊的背影——伯希和留给后人的是一连串的矛盾,人们对他的认识也趋于两端,至今没有确切的答案:是天才学者还是无耻强盗,是军人还是教授,是殖民主义的维护者还是强权的抗争者,是学界警察还是学术军阀,是赌徒还是政客……他身上汇集了众多标签,通过这部传记,读者可以更多了解他的人生经历,进而去思考那些标签和争论的意义。

                                                             

名人推荐

伯希和是西洋治中国学者的泰斗,成绩很大,影响很广。
——胡适日记(1926年8月24日)

此君(伯希和)固中国以外全世界治汉学者奉为祭酒者也。
——傅斯年《论伯希和》

伯希和不单是法国的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他的一位法国同事写道:“没有他,汉学将像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
——彼得•霍普科克《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

伯希和是一个很全面的东方学家,可能任何人都不曾达到这一程度……敦煌可能是其一生中闪烁出的极具决定性的火花。……他以一种曲折多变的兴趣和一种地狱般的速度书写,人们很难去追踪这种始终准备走入新轨道的思想,而且时刻都准备顺便排除那些会使人联想到其他问题的内容。……如果说“天才”一词尚保持了某种意义的话,我会毫不犹豫地把它用到伯希和身上。
——路易•勒努《伯希和的传奇学术生涯》

由于对任何宣称能够解释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论有着正确的不信任,他从未能够下决心去写一部综合性专著。……有一次我鼓起全部的勇气向他提出这个问题:“大师(Maître),为什么您要浪费您的时间,为什么您把您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用于澄清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呢?”我正担心天空会撕裂,闪电会将我击倒,我会被抛进永恒的黑暗之中,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伯希和看着我,愉快地回答说:“ça m’amuse, Sinor, ça m’amuse!”(那让我觉得好玩啊,塞诺,那让我觉得好玩!)
——丹尼斯•塞诺《怀念伯希和(1878—1945)》 

                                                           

媒体推荐

伯希和是西洋治中国学者的泰斗,成绩最大,影响最广。
——胡适日记(1926年8月24日)
此君(伯希和)固中国以外全世界治汉学者奉为祭酒者也。
——傅斯年《论伯希和》
伯希和不单是法国的第一流汉学家,而且也是所有西方的中国学专家的祖师爷。他的一位法国同事写道:“没有他,汉学将像一个失去父母的孤儿。”
 ——彼得·霍普科克《丝绸之路上的外国魔鬼》
由于对任何宣称能够解释世界如何运行的理论有着正确的不信任,他从未能够下决心去写一部综合性专著。……有一次我鼓起全部的勇气向他提出这个问题:“大师(Maitre).为什么您要浪费您的时间,为什么您把您那令人难以置信的知识,用于澄清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呢?”我正担心天空会撕裂,闪电会将我击倒,我会被抛进永恒的黑暗之中,可是什么也没有发生,伯希和看着我,愉快地回答说:“cam'amuse,Sinorcam'amuse!!”(那让我觉得好玩啊,塞诺,那让我觉得好玩!)
——丹尼斯·塞诺《怀念伯希和(1878—1945)》

作者简介

       菲利普•弗朗德兰(Philippe Flandrin),法国作家。曾在巴黎索邦大学学习,师从安德烈•马尔罗,致力于研究中亚历史和艺术。曾担任法国《十字架报》、《巴黎竞赛画报》、《费加罗报》和英国广播公司(BBC)记者,著有《生死塞加拉——与让-菲利普•劳尔的对话》(1992)、《偷盗者博物馆》(1996)、《金字塔纪事》(2000)、《阿富汗——撒旦的珍宝》(2002)、《洗劫伊拉克》(2004)、《亚历山大大帝传》(2005),小说《艾妮格玛》(2006)、《罗克珊娜》(2008),电影剧本《毕加索》、《吴哥》、《埃及》等。


目录

前言:归还?道歉? .......... i
第一章 顺化 .......... 1
第二章 北京(一).......... 31
第三章 北京(二) .......... 57
第四章 吴哥 .......... 87
第五章 丝绸之路 .......... 103
第六章 图木舒克 .......... 131
第七章 都勒都尔•阿护尔 .......... 149
第八章 敦煌 .......... 165
第九章 巴黎 .......... 189
第十章 东西伯利亚 .......... 217
第十一章 福煦大街 .......... 245
译后记 .......... 301


序言  

前言:归还?道歉?


      1984年夏,正当毛泽东思想在中国的影响逐渐褪淡之际,我参观了位于甘肃和新疆交界处的敦煌千佛洞。敦煌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站。洞窟入口处有一块介绍牌,上面揭露了一个名叫伯希和的法国人犯下的“罪行”。此人在1908年“殖民主义鼎盛时期”通过贿赂看守道士劫掠了敦煌藏经洞,带走三千册汉文、印度文、藏文、吐火罗文、希伯来文写本和手卷,以及木板画、彩幡、白画、彩绘、雕塑等。这些出自7-11世纪优秀艺术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僧人之手的作品堪称艺术和考古瑰宝,价值不可估量。其中最有名的莫过于中国著名僧人玄奘的作品。伯希和的行径简直是十足的盗窃。
       我回到法国后,开始了解这个被中国管理员称为“强盗”的人的有关情况。我猜想他应该在某个阴暗的监狱里度过余生,但事实并非如此。在巴黎,我了解到这位保罗.欧仁.伯希和(Paul Eugane Pelliot)曾获得法国荣誉军团勋章,是法兰西学院院士(academicien)和法兰西公学(College de France)教授。他是汉学权威,其位于巴黎福煦大街的豪华寓所中摆满了东方古董,他竟然是在那里度过了生命的最后时光。汉学家、考古学家、语言学家和历史学家都将其视为大师,甚至是伟人。他从敦煌带走的写本、手卷、绘画和文物根本没有被海关稽没,而是收藏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书架上和吉美博物馆的展厅里。真可谓无限风光!
       我在巴黎见过伯希和的同行和学生。对他们而言,伯希和远非一个不登大雅之堂的偷盗者。他直到1945年去世之前,从未停止研究从敦煌带回来的著作和写本,并不断发表学术成果。此外,他还留下数量惊人的笔记、文章和著作,其中包括对古汉语、回鹘语、蒙古语、吐火罗语写本的翻译、评论,以及研究成果。这项整理、注释工作迄今仍未完成。他扩展了世界对亚洲的认识和理解,其贡献可谓空前绝后。他带走敦煌藏经洞中的精品,对它们构成一种保护,因为十二年之后,藏经洞惨遭哥萨克囚徒洗劫。由此可以说,伯希和完成了一项神圣的使命。
       但这种论调难以说服伯希和的诟病者。在这些人眼中,即使以科学之名犯下的罪行也不能掩盖犯罪的事实。1908年,敦煌并非处于极度危险之中,中国政府也从未允许伯希和肆意攫取藏经洞中刚被发现不久的藏品。虽然伯希和的研究对象是丝绸之路史,但他所采用的研究资料上也承载着对中国历史的记忆,这一点怎能被忽视?这些人会说,只可惜当时中国正遭受西方列强和日本的侵略与欺辱,伯希和才敢如此肆无忌惮。如果他仅仅想研究藏经洞中的瑰宝,为什么不在这片丝绸之路的绿洲上安营扎寨?
       说到底,这就是殖民主义侵略。今天的柬埔寨、阿富汗或伊拉克遭受侵略后,不同样也经历了大规模劫掠吗?    如今,中国人比以前更加市场化,他们看到自己国家的珍宝在西方国家的画廊或博物馆展出时,只能说感到“耻辱”。这种耻辱源于他们知道仅仅在一个世纪前,自己的国家连自我保护的能力都没有。
       是否应该归还敦煌的写本和绘画?是否应该向中国道歉?至少从道义上讲,这个问题值得一提。
       这也正是我希望了解本书主人公的原因所在。
       伯希和是一名学者,完全有能力研究并妥善保管带回法国的珍宝。他在敦煌、顺化、北京和柏孜克里克也正是这样做的。同样,他以低廉的价格在越南、中国和蒙古的书店里购买了数万册写本和书卷。今天,几乎所有这些著作和资料都可供研究者使用。
       然而伯希和毕竟生活在法兰西殖民帝国时期,那个时代的学者甚至认为亚洲只是科学研究对象,殖民者是师傅,原住民是徒弟。当时世界上有殖民地和宗主国之分,无论是法国、英国、西班牙、德国、葡萄牙,还是美国,殖民帝国的财富当然应该在宗主国保存、展览和研究。这样的世界观经常使对被统治民族的掠夺、剥削和奴役变得冠冕堂皇。
       今天,至少在法律上已经不存在宗主国和殖民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但不少民族仍在寻找属于自己的标志、印记和完整记忆,相关实物却被小心翼翼地保存在前殖民主义强国的图书馆、博物馆和保险箱里。一些国家提出归还的要求,其中包括中国对敦煌文物的要求。
      是否应该归还敦煌的珍宝?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进行深入分析。伯希和是谁?他的目的何在?他一生中经历了怎样的收集整理和研究过程?
      为了找到问题的答案,我联系了伯希和的后人,发现他们对他知之甚少。我查阅了伯希的朋友、同事以及同时代人对他的记述,发现他们虽然知道他的著作和研究成果,但对其生平经历却不甚了了。
       我越深入研究,越发现伯希和具有多面性,正如在印度和中国经常见到的多头神仙或多头魔鬼那样。伯希和不仅是学者、强盗,还是军人、政客、旅行家、赌徒、特务和殖民者。此人恰似佛陀和大黑天神,收集的不仅仅是书卷,更是生命,而这一切当然打着为了法兰西帝国荣誉和科学研究的旗号。
        到底是否应该归还?发言权在法国权威汉学家伯希和那里。                                                              


后记



       读书靠缘分,译书同样靠缘分。与(《伯希和传》相遇是在2008年,当时我在法国马赛已经工作了五个年头,思乡返乡之情日浓,正一门心思准备收拾行囊回国,却恰巧在住所附近的书店看到这本书。由于之前计划翻译太阳王路易十四传记未果,心中对历史人物传记类作品久久不能释怀,(《伯希和传》的封面立即成功捕获我的眼球。说实话,我当时并不知道原书封面上这位坐在两个中国古代官员中间的洋人是何方神圣,更不知道他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故事,只是隐隐觉得,这也许是个在中法两国交往史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物。于是当即买下,带着它返回国内。
      由于一些我至今仍百思不得其解的原因,最初中方购买该书版权时遇到不少困难,法国出版商似乎并不愿意看到有人把这本书译成中文并介绍给中国读者。时间转眼就到了2013年,直至理想国的马希哲编辑和他的同事们以诚意打动法国同行,我才得以着手翻译伯希和。从买书到开始翻译的五年间,我时常拿出这本书翻看,心中总有一丝失落。五年后这本书在我手中失而复得,自然欣喜过望。
      我虽有百分热情,却招架不住法文原文中比热情更多的“钉子”,翻译工作进展并不像我想象的那样顺利。伯希和异常丰富的个人经历和书中涉及到的中外历史背景、众多历史人物及地名经常让我痛不欲生。翻译过程中的几多艰辛,几多磨难,恐怕只有我自己能够体会。可以说,这本《伯希和传》是我翻译过最折腾人的一部作品。在此,还要感谢理想国对我的宽容和忍耐,因为直到2015年上半年,《伯希和传》译文才在我手中基本定稿。
      伯希和天资过人,一生努力勤奋,曾在西方汉学界占据不可比肩的位置,为西方世界认识和了解中国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一代大师终究也是人,性格上有常人无法理解的怪异之处;他身处学界漩涡中,摆脱不了世俗凡尘的纷纷扰扰;他服务于特定国家机器,其行为必定不会有利于其他国家和民族。人都是复杂立体的,如伯希和般的历史人物更是如此。学界泰斗也好,江洋大盗也罢,审视他的角度不同,对他的观点和立场自然也不尽相同。对中国人而言,研究伯希和还会掺杂进民族感情等因素。怎样客观评价伯希和?这个问题我在开始翻译之前就已经在思考,但时至今日,我仍然无法给自己一个满意的答案。翻译工作结束了,问题却一直萦绕在心头。也许,只能等读者给出自己的答案了。而我能做的,也只是期盼自己的民族不再因赢弱而遭受凌辱,人类社会不再因弱肉强食而显得那么残酷。
      翻译是理性思维,还是感性思维?或者是两者兼有?在我心中,答案似乎也不甚明确。在我与伯希和的缘分即将暂时告一段落之际,我写了上面这些话,显然感性成分多于理性成分,其目的是想让读者从侧面了解这本书在呈现给大家之前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我在翻译期间又有过哪些心理起伏,希望借此在读者心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印象。由于自身翻译水平有限,历史知识更是匮乏,书中难免有谬误,恳请各位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感谢彭友钧先生和顾杭先生拨冗通篇核校,感谢老友逯飞提出的中肯意见,感谢尹磊先生、韩周敬先生、李文杰先生、王楠女士、朱珐先生,以及那些我没有直接取得联系,但亦对我的翻译工作提供过帮助的朋友们。
       谨将此译文献给我的2013年。      

                               

                        

文摘

                                         第一章《顺化》节选

       伯希和出生于传统天主教家庭,家境殷实,他是家中最小的孩子。伯希和祖上有光荣的历史,祖先斯蒂芬•伯希和(Stephen Pelliot)来自苏格兰,曾追随圣女贞德抗击英格兰人。由于立场亲法,伯希和祖上在诺曼底鲁昂定居,后迁至巴黎。伯希和的父亲在巴黎东讷伊的圣蒙德拥有几家工厂,而小伯希和是在巴黎玛莱区长大的。他在圣•保罗教堂领圣体,做祷告。这座教堂由耶稣会会士建造,黎塞留主持的第一次弥撒和博絮埃为国王做的精彩布道都是在这里。他在马西隆学校司铎祈祷会教徒的严格管教下学习拉丁语、希腊语,以及历史和地理。他的同学大多出身老牌资产阶级家庭,父辈多在位于塞维尼大街、法兰克—布若瓦大街或沃日广场的旧行政部门中任职。这样的家庭博闻广识,但气氛严肃。马西隆学校位于塞纳河畔,前身是菲耶贝堡,由路易十四的建筑师蒙萨建造。学校周围花草成茵,氛围庄重祥和。
       然而,学生时期的伯希和并非家长们喜爱的乖孩子,而是个倔强任性、蛮横无理的好斗分子。伯希和在班里担任班长,却给全班起了坏的带头作用,学校自然无法容忍。四年级1 期末,他被迫从马西隆学校退学。家长将他转至另一个大资产阶级创办的天主教学校斯坦尼斯拉斯中学。这个孩子性格狂妄乖张,总喜欢给自己树敌。在新学校里,他不仅因性格好斗出名,也因为有过人的天赋而为人所知。他在玩耍间轻松取得优异成绩,同时也因为性格顽劣被老师处罚。十六岁时,他顺利通过中学毕业会考。
      伯希和的理想是成为外交官,所以报考了巴黎自由政治和东方语言学院,该学院以擅长培养外交官闻名。与此同时,伯希和还在文学院学习英语。老师们发现他记忆力惊人。大学时期的伯希和只读一遍就能记住整本书内容。他用了两年时间,而不是三年,就拿到汉语专业文凭。
       三位大学者、大旅行家在这位天才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是他的汉语老师沙畹,此人生于1865 年,拥有哲学教师资格,1889—1893 年在法国驻华使馆工作五年,其间翻译了司马迁的《史记》(成书于公元前2 世纪)。沙畹认为司马迁是历史之父,是中国的希罗多德。沙畹也研究大旅行家、高僧义净的著作。义净曾在8 世纪游历锡兰和印度,搜集佛经,研究佛法。沙畹是那个时代著名的汉学家之一。伯希和还师从列维—梵文专家和法国毫无争议的印度学大师,熟知汉语和藏语,泰戈尔的朋友,被学生们戏称为“教主”。列维遍访亚洲的印度、中国和日本各地,痴迷于佛教 研究。
      伯希和还是考狄(Henri Cordier)的学生,他向伯希和教授亚洲历史和地理。考狄是大学者、精明的商人,十分了解中国,对亚洲情有独钟,但却像皇帝对妃子那样对亚洲充满戒心。1890 年,考狄创办学术季刊《通报》(T’oung Pao ),该刊同时刊登用法语、英语、德语还有汉语撰写的论文,在荷兰莱顿发行。这份刊物敢于突破禁忌,发表各种文献、碑刻、法律文书和文学作品,其中包括对远东地区形势的分析和评论。考狄会用务实又略带兴奋的笔调向读者提出建议,以防卢梭的作品对他们影响太深: 
       说到中国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除了和欧洲人打交道以获得经济利益的商人外,所有中国人都对外国人怀有戒心,有的甚至发自内心地厌恶外国人。中国文人尤其对外国人抱有敌意,因为他们知道,西方文明的传入将导致中华帝国政治体制的崩溃,而这触动了他们飞黄腾达的根基。……但凡相信中国人的花言巧语,随之而来的就是灾难性后果,这足见中国人的虚伪性。蒲安臣1 曾代表中国出使美国和欧洲,并发表精彩演讲,但中国人做出的回应却是在天津屠杀外国人。
       考狄心中并不抱有幻想,他知道殖民者不可能赢得爱戴, 而只能引发仇恨,因此应该树立权威,让被殖民者产生敬畏。殖民者对此应始终保持清醒。年轻的伯希和牢牢记住了这一点:不能有个人感情!他才华出众,但导师们推荐给他的研究方向却并非他的最初选择:汉语和东方学。1898 年,伯希和参加了在巴黎举行的东方学大会。会议决定参照罗马法国学校和开罗法国东方考古学院的模式,在远东地区也成立一所法国学校,其目的是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的研究而更好地指导未来。这项任务需要由年轻人来完成,因为他们的职业生涯可以持续到20 世纪中期。伯希和显然很符合要求。他不仅拥有学识,还擅长骑马和击剑,身体条件也无可挑剔。他不仅能成为学者, 还将成为行动家,成为世间少有的杰出人物。此外,他还像外交官一样善于交际。总之,他前途远大,这一点可以肯定。在“大洋洲人”号邮轮上,伯希和广交朋友,绅士们很欣赏他的谈吐。他留着时下在年轻人中流行的细细的小胡子,而不是络腮胡,魅力十足。他知道如何讨女人欢心,女士们也觉得他很有吸引力。
      伯希和擅长打桥牌。不打牌时,他就回到自己的单间里学习汉语。沿途经过的地方,如苏伊士、马六甲、新加坡等,在他看来都不值得记录。他在“大洋洲人”号邮轮上度过了五周的旅行时间,但只写下这么几句话:
      1899 年10 月22 日,在马赛登上“大洋洲人”号,船长是史密兹(Schmitz)上尉。1899 年11 月17 日,抵达西贡。
      让过往的回忆和沿途的风景都见鬼去吧!伯希和的注意力都在一门语言上。他研究的这门语言并非自己的母语法语, 而是另一种自成体系的语言:汉语。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关键词:伯希和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