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考古博物馆让文物“活起来”

摘要:     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将闪亮登场,对公众试行开放。这是陕西作为一个文物大省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新进展。      以考古视角解读中华文明      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洛阳考古博物馆等一大批考古类专业博物馆相继涌现。它们与历史类、遗址类专题博物 ...


    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将闪亮登场,对公众试行开放。这是陕西作为一个文物大省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新进展。

  

    以考古视角解读中华文明

  

    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洛阳考古博物馆等一大批考古类专业博物馆相继涌现。它们与历史类、遗址类专题博物馆形成互补,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创新科研和展示相结合的全新博物馆业态,全面展示真实的古人类遗迹,深入解读古代文明的探索方法及过程,促进了大众考古意识素养的提升。

  

    陕西考古博物馆常设展览为陕西考古史基本陈列,该展览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篇章,涉及138个项目,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以陕西考古的发生发展折射中国考古学历史和未来。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陕西考古博物馆馆长孙周勇介绍,从史前时期的洛南龙牙洞、西乡李家村、南郑龙岗寺、临潼康家等遗址,到历史时期的扶风周原、凤翔秦都雍城、秦都咸阳、秦始皇陵、秦东陵、汉景帝阳陵……多年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先后组织开展了上千个规格不等、大小各异的考古发掘项目,出土了金银器、青铜器、玉器、丝绸等18万余件(组)文物标本。为让收藏的文物标本和科研成果更好地发挥作用,在国家文物局和陕西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陕西省文物局提出建设陕西考古博物馆。

  

    早在北宋时期,我国就出现了以传世或零星出土的古代铜器铭文和石刻文字为研究对象的金石学。陕西“蓝田四吕”之一的吕大临,是最早将青铜器铭文作为一门学问而展开系统研究的学者。他所撰的《考古图》和《考古图释文》,奠定了现代考古学、古文字学的基础。陕西考古博物馆“考古历程篇”在展示中国考古学诞生的基础上,着重讲述陕西考古的开端——斗鸡台考古,以及因此而成熟的中国考古类型学,并以考古项目为依托系统梳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陕西考古的发展成就,其中不乏半坡遗址、周原青铜器窖藏、秦始皇帝陵兵马俑坑等著名遗址,还穿插介绍了“大遗址考古”等考古工作理念与方法。

  

    中国考古博物馆是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大型历史考古类博物馆,也是我国第一家以考古命名的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内展品同样以考古发掘出土物为主,并包括珍贵古籍、档案文献等。中国考古博物馆以考古学的学科发展为主线,通过“仓储式陈列、沉浸式体验”的特点,生动展现了考古工作的过程、技术方法、研究思路及成果,集中展示五千多年中华文明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发展的历史。

  

    中国考古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着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发展路径的重大使命。百万年前的旧石器遗存揭示了人类起源的别样图景,延伸了历史轴线;绵延数千年的新石器文化勾勒了文明脉络,增强了历史信度;从夏到明清的历史遗存展现了中华文明的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考古博物馆与一般历史类、遗址类专题博物馆的不同之处在于,馆内展品都是考古工作者发掘发现的,不是征集的藏品。考古博物馆运用考古学科的逻辑、博物馆的语言,以中国考古成就绘制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基因图谱”。

  

   展示考古学研究方法和理念

  

    100多年来,经过几代考古人接续奋斗,中国考古工作取得了重大成就,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为中华文明的永续传承贡献了学科力量。

  

    考古博物馆展示的是遗物与遗迹,按照不同的年代范围,陕西考古博物馆“文化谱系篇”以时间排序,展示了陕西境内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从现代人的起源以及古人类的交流与迁徙,到仰韶时期、龙山时期和夏商时期诸多考古学文化类型的分布范围、文化特征和代表性遗址,再到西周文明之前先周文化的类型划分,文化特征和代表性遗存井然有序。展厅内还设置了周原遗址贺家车马坑特展,展出了整体搬迁后的车马坑,同时介绍了动物考古、植物考古、体质人类学等考古学分支学科的发展。

  

    从蓝田猿人、西安半坡、宝鸡周原、秦始皇陵兵马俑、法门寺、汉阳陵等,到“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评选以来的神木石峁、延安芦山峁、高陵杨官寨、宝鸡周公庙、汉唐帝陵等27项考古遗址,陕西考古博物馆“考古发现篇”也按时间顺序,历数陕西考古各时段重要发现。

  

    科技考古综合多学科对考古遗迹遗物展开研究,解决了传统考古无法解决的诸多问题,同时拓展了考古研究方法。陕西考古博物馆“文保科技篇”主要分为陕西文物保护工作发展阶段、陶瓷器保护修复与制作工艺研究、青铜器保护修复与科学研究、实验室微观发掘、壁画的保护修复与研究、法门寺出土纺织品文物的保护修复、北方出土漆器的保护与复原研究等七个单元,展示了近年来科技考古在文物保护事业上取得的长足发展。

  

    “让文物活起来,就要让文物深深融入人们的生活。博物馆的展览展示、阐释传播要创新方式、拓宽视野和渠道,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考古研究所所长陈星灿说,出土文物和遗迹是展示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历史脉络的重要载体,承载着灿烂文明、传承着历史文化、维系着民族精神,是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资源。考古博物馆一般依托考古发掘研究机构,集科学发掘—保护利用—展示阐释为一体,将经过田野考古科学调查、发掘出的遗物从库房里解放出来,打通从考古发掘到保护、研究、阐释、展示、传播的学科全链条,通过一件件文物、一个个遗址,勾勒中国考古的发展脉络,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相融并蓄的总体特征,同时建立起考古知识体系与公众之间的桥梁,让百年考古学发展积累的考古成果与人民大众共享。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陕西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几千年的岁月在此留下了无数的历史遗址。毗邻始建于唐高宗永隆二年香积寺的陕西考古博物馆,同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等全国各地众多考古博物馆一起,致力于对生涩的考古学知识进行创造性的转化,普及科学的文物考古知识,使公众走进考古、了解考古,使考古学这一学科全面走向社会公众,使考古成果惠及民众,服务社会。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2年4月22日第2393期)

  

  责编:韩翰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