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信息

杜陵钻探发掘揭示西汉帝陵布局

摘要: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王兆麟)为了弄清汉代帝王陵园的布局及地面礼制建筑的形制,考古工作者选择了位于西安东南郊的宣帝杜陵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发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杜陵是目前古代帝王陵园礼制建筑中第一个进行系统发掘的古代陵园,今年1月,杜陵被国家确定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拥有大量文化遗存的中国古代 ...


本报讯(新华社记者王兆麟) 为了弄清汉代帝王陵园的布局及地面礼制建筑的形制,考古工作者选择了位于西安东南郊的宣帝杜陵进行了系统的钻探发掘,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杜陵是目前古代帝王陵园礼制建筑中第一个进行系统发掘的古代陵园,今年1月,杜陵被国家确定为第3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随着对外开放和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拥有大量文化遗存的中国古代帝王陵墓引起人们的注意,国内外历史、考古界对中国古代帝陵的礼仪制度的研究、探讨日趋活跃。为此,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拥有帝陵最多的陕西首选择了汉宣帝杜陵陵园进行钻探发掘(未对墓室地宫进行发掘)。

汉宣帝刘询(公元前91—前49年)是汉武帝的曾孙、西汉第7代皇帝,在他执政的25年中创造了一个比较安定、发展的社会局面,史称西汉中兴时代。他的陵墓既对西汉前期帝陵礼仪制度有所承袭,又对后代帝陵发生影响,在汉代帝陵中具有代表性。考古工作者从1982年冬开始1985年春结束。

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郊曲江乡,位于浐河西岸鸿固原的最高处。鳖个陵区范围东西长3公里,南北长4公里。杜陵封土形如覆斗,底部每边长175米,顶部每边长50米,高29米。陵墓居陵园中央,四面正中各有一条宽8米的墓道通向地宫,墓道在封土边处距地面20米。陵园地面上的墙垣早已荡然无存,但墙基尚在,宽8米,厚2.5米,四面墙垣正中各辟一司马门。东司马门遗址出土有“长乐未央’”瓦当,其面径达18—20厘米,由此可见其门道建筑的高大宏伟。陵冢东南575米为王皇后陵,其封土及陵园形制与杜陵相近,只是规模较小,建筑也较简陋。

西汉帝陵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帝陵附近有大面积的礼制建筑,它主要为寝园和庙园,经钻探发掘,杜陵寝园遗址位于杜陵东南180多米,寝园四周筑墙垣,寝园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173。8米,南北长120米,寝园东门外2.1米有一条与东墙平行的南北向道路,向北沿陵园东墙,可达陵园东门。

寝园内发现寝殿和便殿两大组建筑遗址。寝殿是寝园的主体建筑,位于寝园西部,大殿建在长方形的夯土台基上,用以祭祀。夯台东西51.2)米,南北29.6米,现存高0.25米。寝殿东西通宽13间,南北进深5间,四周围以外廊。寝殿以北是个大空场,可能是举行重要礼仪活动的场所。

便殿在寝殿以东,它是一组多功能的建筑群,由殿堂、院落和成套的房间组成,供存放皇帝衣履器物和祭祀者休息闲宴之用。殿堂在便殿的西南部,由一座大殿和南北院落组成。大殿东西宽18.9米,南北进深15.3米。便殿有4组成套的房屋,分布在便殿的东南部。

考古工作者在杜陵东北400米处发现了可能是陵庙的遗址,按当时礼制,庙内藏“神主”,以供祭祀。建筑物夯土台基东西长63米,南北长66米,高出附近地面2米,夯台两侧各有一条南北向大路分别通向宣帝陵和王皇后陵。此外,在杜陵北发现4座陪葬坑,出土了百余件陶诵、漆器残件、明器,以及4块各重83克的金饼、京城储粮总仓库“大仓”的铜印章。

主持这次钻探发掘的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杜陵工作队负责人刘庆柱说,历时两年多的杜陵考古学术价值较高,取得以下收获:

第一,对汉代帝王陵墓的陵区以及礼制建筑的布局、形制有了清楚的认识。历代史书对此记载不详,因而在学术界有一些争议。通过实地发掘,陵园、门阙、寝殿、便殿、庙园等的形制及其相互关系都显示得十分清楚。同时证实了西汉帝陵是当时都城长安的缩影,其陵园形制、布局是仿照皇宫进行建造的。

第二,使人们对汉代帝陵有了直观的了解,揭示了汉代对以前陵制以及礼制的继承、发展的渊源关系。从原始社会到春秋战国,在陵墓上营筑祭祀性建筑一“堂”,到秦汉把“堂”移到陵墓旁边,称为“寝”。古代帝王宫殿一般由“朝’、“寝”两部分组成,“朝”是办公的大殿,一般在前;“寝”是生活起居用房,均在后面。统治者在丧葬制度上“事死如生”,把在世时的活动场所照搬到阴间,反映了封建帝王对陵墓礼仪制度的重视。

第三,古代陵墓礼仪制度到西汉发展得比较完备,皇帝与皇后合葬,但同茔不同穴,有两个墓冢,一般帝陵在西,后陵在东,并开始在陵旁立庙。西汉帝陵制度对东汉及以后的帝陵产生了重要影响。

分类: 中文 资讯 文博信息
关键词:杜陵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