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籍资料库

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史地考索

摘要: 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作者: 罗帅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副标题: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史地考索原作名: Vicissitude of the Southern Route of the Silk Road出版年: 2023-3定价: 108.00元装帧: 精装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ISBN: 9787542355874目录 · · · · · ·绪论第一节 史料概况第二节 地理环境第三节 区域政治史脉络第四节 研究史回顾第一 ...

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作者: 罗帅
出版社: 甘肃教育出版社
副标题: 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史地考索
原作名: Vicissitude of the Southern Route of the Silk Road
出版年: 2023-3
定价: 108.00元
装帧: 精装
丛书: 中亚与丝路文明研究丛书
ISBN: 9787542355874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介绍了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丝绸之路南道,指沿昆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东西向交通要道。作者从五个方面来探究丝绸之路南道的兴衰、变迁及规律,利用东西方文献和考古材料,对各个地点的历史与地理,包括其地名演变、地望变迁、思想文化、物产经济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系统化的研究。在对各绿洲史地分别展开深入剖析的基础上,最后对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面貌和演变规律进行了整体分析。

作者简介

罗帅(1985— ),湖北大悟人。先后就读于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历史学系,2014年获历史学博士学位。现为浙江大学历史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学术专长为丝绸之路历史与考古,近年主要从事汉朝、贵霜、罗马之间的文化交流,魏晋时期粟特人的早期贸易网络,马可波罗与蒙元时期的东西交通等研究。主持和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多项,在《考古》《考古学报》《北京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目录  · · · · · ·
绪论
第一节 史料概况
第二节 地理环境
第三节 区域政治史脉络
第四节 研究史回顾
第一章 南道东端绿洲
第一节 从纳缚波到罗卜
一、罗卜、怯台之地望
二、纳缚波之名与义
第二节 中古时期罗布泊地区的粟特人
第三节 宗教与思想文化
第二章 且末绿洲
第一节 从且末到阇鄽
第二节 宋元时期且末之地的兴衰
第三节 元代阇鄽城的地望
第三章 克里雅绿洲
第一节 从扦弥到克里雅
一、扞弥、扜弥之正误
二、捍麼城、末城
三、建德力城与《新唐书·地理志》之错简
四、绀州、绀城
五、肯汗城
六、克里雅城
第二节 玄奘之媲摩与马可波罗之培因
第三节 唐代媲摩与坎城之关系
第四节 坎城之地望与交通
第五节 宗教与思想文化
第六节 马可波罗眼中的培因玉石
第四章 和田绿洲
第一节 从于阗到忽炭
第二节 汉代于阗在丝绸之路上的地位
一、和田文物中的罗马文化因素
二、和田等地出土的汉佉二体钱
三、汉佉二体钱与汉代于闻政治史
四、汉代于阗与丝绸之路大国关系
第三节 喀喇汗朝于阗与葱岭以西的交流
一、和田地区出土的错银鍮石器
二、呼罗珊的也里式错银鍮石器
三、也里式错银鍮石器的出土与收藏情况
四、也里式错银鍮石器如何输入于阗
第五章 莎车绿洲
第一节 从莎车到鸦儿看
一、历史地名之演变
二、鸦儿看名称之渊源
三、鸦儿看城之地望
第二节 成吉思汗屠可汗城与降鸦尔堪城之真伪
第三节 宗教与思想文化
一、伊斯兰化进程
二、佛教与基督教
第四节 物产与社会经济
第五节 古代居民之疾病与人口、环境
一、象皮病
二、甲状腺肿
第六章 喀什绿洲
第一节 从疏勒到可失合儿
一、疏勒
二、喀什噶尔
第二节 宗教与思想文化
第三节 物产与社会经济
一、汉代至清代中期
二、近现代
三、《突厥语大词典》所见喀什绿洲经济面貌
第四节 马可波罗时代南道的村镇聚落与道路交通
一、文献所见10—14世纪喀什噶尔的村镇聚落
二、喀什噶尔地区相关聚落遗址的分布
三、关于丝路南道缺乏蒙元遗迹的探讨
第七章 丝绸之路南道交通的整体考察
第一节 两汉至前凉时期
第二节 十六国后期至初唐时期
第三节 唐、吐蕃控制时期
第四节 大宝于阗国与喀喇汗王朝时期
第五节 蒙元时期
第六节 明清时期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丝绸之路南道,指沿昆仑山和阿尔金山北麓、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的东西向通道。《汉书·西域传》记载:“自玉门、阳关出西域有两道。从鄯善傍南山北,波河西行至莎车,为南道;南道西逾葱岭则出大月氏、安息。” 所谓张骞凿空,关键在于打通了这段道路,从而使整个东西方路网得以有效运行。

历史上,南道过于阗之后,可在皮山、莎车向西南逾葱岭至罽宾,亦可从莎车继续西行至疏勒,然后逾葱岭。南道是一条沙漠绿洲之路,它自东向西依次串联了若羌绿洲、且末绿洲、克里雅绿洲、和田绿洲、莎车绿洲和喀什绿洲等大块绿洲,以及米兰、瓦石峡、策勒、皮山等小型绿洲。

《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一书是对丝路南道各地发展的总体观察。

本书序言



传统的丝绸之路干道,一般是指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塔里木盆地,越帕米尔高原,经中亚、波斯,到达地中海世界的古代交通道路。丝绸之路南道,一般指的是这一干道中经过塔里木盆地南沿,从罗布泊地区的鄯善,经且末、尼雅、于阗、莎车,到疏勒的一段。汉代张骞“凿空”西域,打通中西交往之路,他第一次出使的回程,就是走的丝路南道。汉唐之间,虽然经行塔里木盆地北沿的丝绸之路北道,有高昌、焉耆、龟兹等大国可以获得供给,但这一线易受天山北麓游牧民族的侵袭,因此南道虽然路况不如北道,自然条件艰苦难行,但不论求法僧人,还是往来商旅,更多采用南道而行。这里不仅可以避开北方游骑的劫掠,商队行进较少风险;而且对于求法僧人来说,更有从莎车南下“悬渡”,短距离进入佛国世界的捷径。所以,我们看到早期来华的粟特商人,多采用丝路南道;而不论向西的朱士行、法显、惠生、宋云,还是东归的玄奘,都选择了南道。五代宋初,敦煌的归义军政权与于阗王国一直维持婚姻关系,双方往来密切,也为使者、僧人、商旅提供经行南道的后援。直到蒙元时期,北道受元朝与察合台汗国征战的影响,而南道相对安稳,所以马可波罗一行就取南道前往上都。可以说,从汉代到元朝,丝绸之路南道为东西方的交往提供了便利通道,南道诸国和地方政权也为东往西来的人众提供了援助,促进了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


图片
▲赫定24号汉语-于阗语双语文书

然而,传统的研究往往集中在一个点或一个时段,如于阗、鄯善就有丰富的研究成果,汉与唐时的西域,更是备受关注,但很少有人做总体的观察。罗帅的这本《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正是以汉到元的长时段作为观察的时限,而且是对丝路南道各地发展的总体观察。这种区域研究的长时段视角,可以看到个别地域研究的短板,也可以从对比中发现各地在历史长河中的盛衰变化。
罗帅早年求学于中山大学,主攻考古学。保送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硕士生后,跟从林梅村教授做中亚考古研究,兼留意简牍文献材料。后又进入历史学系博士生阶段,跟从我做中外关系史研究,以汉、罗马、贵霜三者的关系为研究主题,旁及塔里木盆地出土钱币及河西出土汉简。随后又在北大国际汉学家研修基地做博士后,跟从我进行《马可波罗寰宇记》的研究,专注唐至元西域南道史料,以深入了解马可波罗所经行的丝路南道情形。本书就是在此工作的基础上,加工、整理而成。罗帅学科背景丰富,眼界开阔,基础扎实,平日学习用功,努力钻研,知识积累相当深厚,又熟悉网络资源,对海内外考古、文献资料能够及时把握,这本《丝绸之路南道的历史变迁》正是他治学成绩的完美展现。
我与罗帅有多年师生之谊,因略述作者的治学脉络和此书的立意与创新之处,是为序。
荣新江
2022年9月25日于三升斋







03
精彩文摘



再者,它表现的是带有典型埃及地方色彩的神话人物,虽然到公元1—2世纪,由于罗马皇帝的偏爱,沙拉毗斯在罗马疆域内流行起来,但遥远的中亚及以远地区从来不是该神的崇拜区域。既然于阀及周邻地区缺乏信仰基础,那么这尊塑像也不会是作为普通宗教商品而贩卖至此。笔者认为,它应该是一位信仰沙拉毗斯神的虔诚的罗马商人随身携带之物。这位商人在于阅国都逗留期间将其遗落。正是通过这尊小塑像,我们可以确证罗马人曾经越过葱岭进人塔里木盆地(这一点也有文献反映,参本书第七章)。若此,则和田等地发现的那些带有罗马文化因素的文物的来源,都值得重新考量了。在过去,这类器物通常被笼统地认为是从中亚希腊化地区流传过来的。现在,我们应当辨析出那些直接从地中海世界传人的物品,并评估它们对输入地带来的影响。

斯坦因在约特干遗址也获得了一件地中海世界的神像,为雅努斯(Jamus)的青铜头像。雅努斯是罗马神话里的门神,也是罗马人的保护神,特征是一头双面或多面,在罗马钱币和艺术品中经常可见到其形象。约特干出土的雅努撕像通高约6厘米,头戴扁平帽,面部略有磨损。值得注意的是,头像颈部下面为一圆环,显系为了穿绳悬挂佩戴。这件雕像的功用,应与上述沙拉毗斯塑像一样,属于便携式造像,是信仰者随身携带以求护佑之物。这位信仰者,也很可能是来自罗马帝国的商人。
有关罗马人出现在古代于阗的证据,还包括斯坦因在约特干发现的一件球腹红陶瓮(Y.0027.a)。其口部和把手已残,残高17.8厘米、腹径14厘米,腹部从颈到底通饰竖式棱状波浪纹,在把手下方贴塑有两个公牛头像。此瓮带有浓厚的地中海古典艺术色彩,斯坦因指出瓮身的波浪纹是受多利克(Doric)柱式的影响,但我认为这种装饰手法更可能借鉴自同一时期的罗马容器,而非受古典建筑艺术的启发。罗马帝国时期,在玻璃或陶质容器的腹部装饰竖式棱状波浪纹很常见。2009年,北京中华世纪坛世界艺术馆的“秦汉一罗马文明展”中,展出了一件公元1世纪的罗马骨灰瓮,出自庞贝(Pompeii)遗址,其器形和腹部纹饰与约特干的陶瓮如出一辙。约特干陶瓮应该就是这种骨灰瓮,它当然不大可能从地中海地区输入。那么它为何会出现在和田绿洲呢?这或许暗示了罗马葬俗一度在古代于闽有过实践。可能是一位罗马商人在于圆国都意外离世,同伴为其制作了这件葬具,并按照罗马葬俗将其火化安葬。
和田绿洲诸遗址还出土了大量各种材质的印章。这此印章上的图案包罗万象,有大象、孔雀、狮子等南亚和西亚的动物题材,也有波斯和印度的人物肖像,还有格里芬、翼马等西方怪物母题。我们注意到,罗马人物肖像和神像在其中也有发现。例如,斯坦因在约特干遗址发现的一件圆形的凹雕红宝石残印章(Yo.012.b),直径约1.4厘米,表现的是罗马神话里的胜利女神维多利亚(Victoria),她头戴桂冠,身披长袍,张开双翼,飞临大地,双手伸向一套战利品(头盔、铠甲等)”。在地中海世界,这种圆形或椭圆形的宝石印章通常嵌于戒指上,既可作为首饰,也可作为私人用印。
这种希腊罗马式像章戒指的实物,在东部亚洲各地多有发现。阿富汗提罗特佩(Tilä Tepe,亦称黄金之丘,约公元1世纪初)的贵霜先王墓里,曾出过四枚金戒指,上面镶嵌有圆形或椭圆形的凹雕宝石(红宝石和绿松石)像章,图案均为希腊罗马神祗。其中一枚表现的是手持长矛和盾牌的女战神雅典娜坐像、图像旁边还用希腊字母刻有她的名字“ΑΘΗΙΝΑ”。新疆伊犁河流城吉林台墓地的一座汉代乌孙墓里,亦曾出土过一枚镶嵌圆形宝石像章的金戒指。戒指底座上装饰一圈突起的联珠纹,镶嵌的红宝石上阴刻一位端坐在椅子上的女性,她头戴圆冠,一手持花,是罗马丰腴女神波莫那(Pomona)的形象。类似的镶嵌圆形红宝石像章的金戒指,在蒙古中部后杭爱省的高勒・毛德(Gol Mod)1号匈奴墓地里也出土过一枚,墓葬年代在公元20—50年之间。该戒指的底座同样装饰有一圈突起联珠纹,印章表现的是一位西方女子的形象”。目前,在这些地区并未发现封泥或其他相关的印纹。这些游牧民族贵族荜的墓主人,可能只是将这些罗马戒指单纯当作贵重的首饰而加以收藏。
不过,在于阗以东的鄯善王国,发现有使用这类像章戒指进行铃印的证据。尼雅遗址出土的3—4世纪的怯卢文木牍,有多枚在发现时尚未启封,上面留有完好的封泥印记。这些印纹包括古典式、印度式和西域本土的题材。古典图案表现为希腊罗马人物肖像和神祗形象。前者的例子有手持花朵的男性胸像,手持花朵或镜子的女性胸像,一对男女相对而立的形象,等等;后者则包括一大批带有宙斯、雅典娜、美杜莎等形象的印纹’。斯坦因等人认为,古典风格的印章可能来自罗马,它们与居住在印度和中亚的罗马商人有关。鄯善和于固分列南道东、西部,尼雅遗址的实例或可侧证于岡的同类文物也曾用作私印,其所有者当然也可能是流寓当地的罗马商人。
于阗的罗马商品
来自罗马帝国的商品在和田绿洲诸遗址也有发现,目前发现的主要是一些玻璃制品。斯坦因收集品里有一块出自约特干的绿色透明玻璃,厚度仅为1.5毫米,是一件吹制玻璃容器的残片(Yo.00153)”。另有四粒彩色千花玻璃珠,呈圆角六面体形,每一面用黄绿红三色玻璃在玻璃坯上镶嵌出一朵菊花图案(Khot.0072)。这种镶嵌玻璃技术在罗马帝国时期的地中海世界十分流行,埃及贝勒尼克(Berenike)港口遗址就出土有类似的黄绿红三色镶嵌玻璃珠,年代为公元1—2世纪”。该遗址位于红海西南岸,是罗马帝国同东方的印度等地进行海上贸易的始发港。
于阗器物中的罗马风格
和田绿洲诸遗址出土的一些红陶器,它们应该是于阈本地生产的,但在器形和装饰纹样等方面带有明显的罗马风格。斯坦因在约特干遗址发现的一件单耳柠檬形红陶壶(Y.0028),高10.6厘米、腹径9厘米,壶身通饰横式肋骨纹’。这种纹样让人联想到罗马玻璃容器中,有一种在器身堆塑肋骨状玻璃条的装饰技术,这样的玻璃瓶在阿富汗的罗马商站遗存(即贝格拉姆/Begram宝藏)里发现有多件”。也许,有这种风格的玻璃器越过葱岭流传到于间,其装饰技巧被当地陶工吸收和模仿。
和田绿洲诸遗址出土的红陶容器,腹部把手的下方经常贴饰圆形的动物、人物或神话人物面像,以起到加固把手的作用。这种做法源于罗马帝国,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Corning Museum of Glass)收藏有一件单耳玻璃瓶,出自意大利,年代在公元50—75年之间,器耳下根部就贴饰了一个酒神祭司的头像。从约特干等和田遗址出土的面像里,我们可辨识出希腊罗马神话里的美杜莎(Medusa)、萨特尔(Satyr)、尼普顿(Neptune)等形象。
美杜莎是希腊罗马神话里蛇发女怪戈尔贡(Gorgon)三姐妹之一,在罗马艺术作品里其形象表现为怪异的圆脸,杂乱的蛇发,圆张(或半张)的大口和圆睁的双眼。约特干遗址出土的美杜莎面像比较抽象,以直线表示头发,有着圆盘似的双眼,口是微张或闭合的(Y0.0012.a)"。类似的美杜莎形象在塔克西拉(Taxila)遗址的希尔卡普(Sirkap)城址里也可见到,但显得更加抽象化。贝格拉姆宝藏里有一件青铜盾牌,其正面塑饰鱼群,中心为美杜莎的头像
和田绿洲诸遗址出土过多件萨特尔的红陶贴像(Y0.0043,Yo.055)。萨特尔是希腊罗马神话里半人半羊的森林之神,长有公羊的角、耳、腿和尾巴,其形象在罗马艺术品里多有体现”。贝格拉姆宝藏中出过一件铜质的萨特尔小面像”。塔克西拉的希尔卡普城址出土过一件公元1世纪的圆形陶制黛砚,上面塑有萨特尔和山泽女神宁芙(Nymph)。在更东边,蒙古高原的两座高级匈奴贵族慕葬里同祥出土过萨特尔浮雕像:一是蒙古中央省苏珠克图(Cyn3yKT3)墓地M20出土的一件圆形银牌饰,上面也雕刻有萨特尔调戏宁美的场景;二是俄罗斯外贝加尔地区查拉姆(Llapam)墓地M7出土的一件镶嵌绿松石的金带扣,上面有萨特尔的浮雕头像。

分类: 中文 研究 书籍资料库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绿洲,南道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作者:罗帅

更多信息...

关键词:塔里木盆地

关键词:绿洲

关键词:南道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