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资讯

纪要 |【文研论坛83】丝绸之路南道的早期文明探源

摘要: 文研论坛 |第83期 2018年12月4日下午,“北大文研论坛”第83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丝绸之路南道的早期文明探源”。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段晴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王炳华作引言。哈佛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伊朗学博士张湛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 ...

文研论坛 |第83期

2018年12月4日下午,“北大文研论坛”第83期在北京大学静园二院208会议室举行,主题为“丝绸之路南道的早期文明探源”。本次论坛由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段晴教授主持,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西域历史语言研究所特聘教授王炳华作引言。哈佛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伊朗学博士张湛和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特邀访问教授、俄罗斯科学院西伯利亚分院考古学与民族学研究所首席研究员娜塔莉亚·波罗西马克(Natalia Polosmak)参与座谈。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大学玛莉亚·库迪诺娃(Maria Kudinova)、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助理教授范晶晶等学者列席聆听。

1

王炳华 | 新疆早期文明探源

王炳华

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

特邀访问教授

论坛开始后,王炳华教授首先做“新疆早期文明探源”主题引言。王炳华教授首先指出,文明的载体是人。因此在探讨新疆早期文明时,新疆早期居民的遗存和迁徙是需要被重点关注的问题根据现有的考古资料,新疆最早的居民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0年前。到了10000年前,新疆地区的人类活动分布就相对广泛了。距今约4.5万年的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的遗存从旧石器时代、青铜时代一直延续到铁器时代早期。通天洞是新疆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旧石器时代发现了灰堆等遗迹及石制品、动物骨骼等遗物。另外,王炳华教授还介绍了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塔什库尔干的吉日尕勒遗址和塔城的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遗址,这一时期的遗存包括用火遗迹、灰烬、动物肢骨和石器,但还没有人体遗骸发现,因此,考古学家无法判定这时新疆地区居民的人种。

  新疆吉木乃县通天洞遗址

下左 新疆塔城和什托洛盖骆驼石遗址出土石器

下右 阿勒泰哈巴河多尕特狩猎岩画

随后,王炳华教授就新疆的地理环境出发,探讨早期居民进入新疆的路径选择。他指出:新疆的东边是蒙古人种的分布区域,而新疆的西边是中亚、俄罗斯和南亚次大陆,即高加索人种的分布区域。新疆是二者的接触地带。从目前新疆地区考古所见的人体遗骸看,青铜时代(4100年到3650年前)的罗布淖尔地区居民的主体是高加索人种。从分子人类学的分析来看,人体标本的男性来源基本为高加索人种,但女性则包括高加索和蒙古人种两种来源,前者占比约40%,后者占比约60%。因此可以推断,当这批高加索人种进入的时候,新疆地区就曾经有人存在,本土的男性被消灭,但本土的女性成了新来者的家庭的一部分,而且占有不少比例。

早期居民进入新疆地区的三种主要途径

在王炳华教授看来,早期居民进入新疆地区的路径主要分为三种:一、自中亚越帕米尔高原、天山峡谷、额尔齐斯河谷、准噶尔西部山地东行;二、自蒙古高原、南西伯利亚步入准噶尔盆地;三、自河西走廊入罗布淖尔及哈密绿洲。目前新疆地区罗布诺尔—孔雀河流域所见的人类遗骸是来自于第一种路径。对于中亚和高加索地区的游牧人群而言,天山峡谷是一条天然通道,让他们能够从中亚两河流域(即阿姆河、锡尔河流域)途径伊塞克湖、特克斯河流域、那拉提草原、巴音布鲁克草原,最终进入孔雀河谷。这一路水草丰沛,是古代游牧族群往来行进的坦途。

上  新疆孔雀河古墓沟遗址

下左 孔雀河地区遗址发现的墓葬上的木柱

下右 新疆孔雀河小河遗址

随后,王炳华教授以孔雀河流域青铜时代遗址出土文物为例,探讨其中的高加索特征。在古墓沟墓地遗址中,少数男性墓地地表有七圈圆形列木,四向有列木构成的射线,俯瞰如太阳放射状。在小河墓地遗址中,重要墓葬上面立有高5米左右的、外表涂红的直立木柱,其上或悬牛头等祭品,似为“通天柱”,古代中国文献称之为“建木”;女性墓前可以见到直立、红色的木柱,一些男性墓前可以见到桨状、黑色的木桩。在墓葬当中,蛇和数字“7”也作为崇拜的母题反复出现。这些孔雀河流域青铜时代的出土文物与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馆藏高加索地区青铜时代出土遗物颇为相似。因此,王炳华教授认为,在4000多年前,在高加索山地与罗布淖尔的孔雀河绿洲之间,曾经发生过一次规模的人群迁徙运动。此次人口迁徙可以得到分子人类学和古气候学的佐证。这批居民在孔雀河流域生活了500年后消失。王炳华教授认为,孔雀河流域居民消失的原因更可能是包括胡杨等林木资源的耗竭所导致的。在孔雀河流域的人类遗存中断后的时段,克里雅河的北方墓地遗址出现了和孔雀河流域小河墓地遗址形制相同的墓葬。

新疆克里雅河北方墓地遗址

最后,王炳华教授从《汉书·西域传》和希罗多德《历史》对塞人(斯基泰人)的记述切入,结合新疆地区出土的考古材料,如阿拉沟遗址出土的金器等,介绍了古代塞人在新疆地区的活动。他认为,新疆最早的印欧人,或许就与塞人(斯基泰人)有关。

张 湛 | 从斯基泰人到于阗人

张 湛

哈佛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

博士

在王炳华教授对新疆早期文明的介绍之后,哈佛大学近东语言文明系伊朗学博士张湛做“从斯基泰人到于阗人”报告。首先,张湛博士介绍了整个欧亚大陆草原的宏观图景。横贯欧亚大陆中部的联绵不断的草原,广泛地分布着不同的游牧人群。他们并不一定说同样的语言,但很大程度上享有共同的物质文化、图样、母题,甚至宗教信仰等。斯基泰人就是其中一类族群的称谓。最早记载了斯基泰人的文献是阿黑美尼德波斯时期的贝希斯敦铭文(Behistun Inscription)。贝希斯敦铭文不仅记载了斯基泰人的族属称谓。铭文中上方的浮雕中,还刻画了他们头戴尖帽、臣服于大流士的人物形象。同样,在Naqsh-e Rustam的阿黑美尼德波斯帝王陵墓群中,大流士之子薛西斯的陵墓上方浮雕,也刻画了三种不同的斯基泰人形象,分别是“海对岸的(斯基泰)”“戴尖帽的(斯基泰)”和“饮豪麻的(斯基泰)”。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凭此将斯基泰人分为三支。古波斯时期浮雕上的斯基泰人形象,反映的只是波斯人对游牧的斯基泰人族群片面的认识。同样,希罗多德和其他古典作家记载中关于斯基泰人的部分,也大多出自于道听途说。

  贝希斯敦铭文上方浮雕(线描图)上的斯基泰人形象

中左 贝希斯敦铭文上方浮雕

中右 薛西斯一世陵墓外观

  薛西斯一世陵墓上方浮雕上的斯基泰人形象

亚历山大远征改变了希腊世界看待亚洲的方式。到了希腊化时期,原本属于“蛮族”的广袤土地成为希腊化王国统治范围的主要部分。来自马其顿的塞琉古王国的统治者对地理环境和时间都进行了重新“定义”。其中最具革命性的一个改变是,塞琉古王国不再和古代亚欧大陆其他地区一样,用王或名年官等人物的名字来纪年,而是开创了从塞琉古元年(公元前312/311年)开始的、延续不断的纪年方式。

塞琉古王国与希腊化世界

塞琉古王国统治的疆域从地中海岸一直蔓延到帕米尔高原。公元前250年左右,远离塞琉古帝国的中心的东部地区从塞琉古王国中独立出来,建立了希腊大夏(巴克特里亚)王国(Greco-Bactrian Kingdom)。此后,希腊大夏王国不仅在巴克特里亚地区建立了统治。它还不断地向东南扩张,越过兴都库什山,进入印度,并以塔克西拉为中心建立印度希腊王国(Indo-Greek Kingdom)。与此同时是中国的西汉时期,汉武帝远征匈奴,引发欧亚草原东部地区一系列的族群迁徙浪潮,导致了希腊大夏王国的覆灭。这一次大规模的迁徙也传播到了地中海世界,在斯特拉波(Strabo)的《地理》中也被记述下来。

希腊化世界的东方:希腊大夏王国(Greco-Bactrian Kingdom)

以斯基泰人为主的游牧人群占据了希腊大夏王国覆灭后空虚的中亚地区。一方面,他们追溯希腊人的脚步进入印度,建立了印度斯基泰王国(Indo-Scythian Kingdom);另一方面,他们进入了伊朗高原东部的萨迦斯坦(Sakastan)地区。1世纪后,月氏人建立的贵霜王国(Kushan Empire)逐渐占据了印度次大陆北部,印度斯基泰王国的势力范围维持在印度的西南部,也称西萨特拉普王朝(Western Satraps)。西萨特拉普王朝最有名的国王是遮湿吒那(Chashtana),他最大的功绩也是建立了塞人纪年(始于公元78年)。塞人纪年现在印度一些地方还在使用,在佛经里面也有出现。值得关注的是,西萨特拉普王朝时遮湿吒那的重孙Damaysada统治时期(170-175年)发行的银币,在他的银币上,出现了 ys 的字母组合,用来表示辅音 z

ys 字母组合在西萨特拉普王朝和于阗的写法

在于阗语文书中,也可以发现字母组合 ys 在一起发音为 z 的现象。于阗语属于伊朗语而非印度语,存在印度语中所没有的辅音 z,所以于阗人要借助别的方法表示 z。他们所采用的方法和进入印度的斯基泰人一脉相承。因此,张湛博士认为,这些于阗人和印度斯基泰人之间存在关联,他们很可能是从印度翻越崇山峻岭进入了塔里木盆地南侧的于阗。《大唐西域记》说:“无忧王太子在呾叉始罗国被抉目,已无忧王怒谴辅佐,迁其豪族,出雪山北,居荒谷间迁人逐牧,至此西界,推举酋豪,尊立为王”,就是说瞿萨旦那(于阗)人说自己早先是从印度来的,穿越雪山向北迁徙。虽然这段记述中有人物和时代的错谬,但这也是于阗人历史记忆一定程度上的反映。在新疆山普拉遗址出土的毯子上,也可以看到斯基泰文化的特点。而在和田安迪尔遗址出土的契约木板文书,是用佉卢文书写的,记录了于阗王的称号。于阗王的称号中辅音 z 的存在,表明当时的于阗王虽然在行政时用的是印度的语言,但是本身依旧带有伊朗的成分和背景。

于阗出土的梵文契约帛书

公元5到6世纪,新的人群进入于阗,带来了用婆罗米字母书写的梵文文化。最近发现的两件写在布帛上的梵文契约和一系列其他梵文文书,都与印度本土的书写方法十分相近。这时的于阗文世俗文书,大多符合当时印度关于契约撰写的规定,而行政文书开始采用婆罗米字母来书写。虽然所使用的文字发生了变化,但是婆罗米字母书写的行政文书继承了早先的佉卢文行政文书的格式。行政和统治方式的延续性,并没有因为新的文化的进入而中断。

3

段 晴 | 丝绸之路南道的早期文明

段 晴

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

教授

在张湛博士对早期中亚古代文明史的介绍后,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亚系段晴教授做“丝绸之路南道的早期文明”主题报告。段晴教授首先从图像入手,通过对贝希斯敦铭文中的斯基泰人形象,并与嘉祥县五老漥出土的两块“胡汉相争”汉画像石中的人物形象作对比,认为汉画像石中所反映的就是斯基泰人的战争场景。具体来看,这两件画像石表现了斯基泰人信仰中的风神和他施展法力的场景。在这个画像石上,段晴教授也发现了斯基泰人作为传播希腊文化的媒介的证据,即双蛇——赫尔墨斯的象征的出现。此外,斯基泰人文化中,格里芬形象的反复出现是一个明显的特征。格里芬代表了斯基泰人的宗教信仰——天,即与人界分离的天界。段晴教授以巴黎吉美博物馆馆藏建筑构件雕塑中的格里芬和天人形象为例,阐释了斯基泰人眼中的天人和天界的形象。

上左 山东省博物馆的胡汉相争汉画像石(正)

上右 山东省博物馆的胡汉相争汉画像石(反)

下  乌克兰出土斯基泰金器,上有格里芬形象

在尼雅出土的一片织锦残片上,段晴教授观察到龙和雁的图饰,而这一图示在白沙瓦博物馆馆藏贵霜王国胡毗湿迦(Huvishka)时期的舍利函上的浮雕纹样十分相似。一些西方学者认为环绕在舍利函上的波浪状纹饰是象征丰饶吉祥的花环,但段晴教授认为这更可能是龙的象征——在斯基泰人的信仰中,格里芬作为区分天界与人界的标志,而对贵霜的月氏人来说,龙是隔离人界与天界的符号。在新疆山普拉遗址发现的绦裙上,也可以看到抽象化的格里芬的图案。

上左 新疆尼雅出土织锦

上右 白沙瓦博物馆藏胡毗湿迦时期舍利函底部

下  新疆山普拉遗址出土绦裙

随后,段晴教授从世纪新疆山普拉遗址出土的一块具有希腊风格的毛织挂毯残片展开分析。在这块挂毯残片上,可以看到典型的希腊-马其顿战士和人马(centaur)的形象。德国学者王睦(Mayke Wagner)认为,这一件挂毯的创作者是接受了斯基泰风格的希腊人。段晴教授则认为,挂毯的创作者是作为希腊文化传播媒介的斯基泰人。在这块挂毯上,可以看到佛经中称作詹波花的纹样,是所谓“天雨妙华”的来源,象征天界,来自于斯基泰人的宗教信仰。一般认为,这块挂毯的年代大约为公元前1世纪。段晴老师认为,山普拉墓地中埋葬的很可能就是居住在山普拉的斯基泰人。

新疆山普拉遗址出土毛毯残片

接下来,段晴教授以2007年新疆洛浦县出土的氍毹为个案,进行了详尽的分析。根据考古学团队的判断,氍毹的制作年代约为420到565年之间,而段晴教授判断,这些氍毹应当制作于公元6世纪中后期。从氍毹的色彩以及四周抽象化的格里芬图饰来看,可以看到它和山普拉出土的绦裙之间明显的继承关系。在氍毹的第一、二层,有可以来往于阴阳两界的神,如希腊神赫尔墨斯(Hermes),它的象征是双蛇的图案。在氍毹的第二层,是希腊神话中的冥后佩尔塞弗涅(Persephone),她的特征是手中持有的麦穗,旁边侍者手持的水仙花也是冥界的象征。在氍毹的这一层,出现了一个希腊词与一个于阗词组合而成的复合词“hadīvä”。这个词汇的前半部分是希腊的“冥间”(hadēs),后半部分借自梵语,表示“洲”“岛”(于阗语 dīvä < 梵语 dvīpa- )。所以可知,织入氍毹这一层的尽是阴间的神灵。佩尔塞弗涅身旁头戴王冠者,应是希腊神话中的冥王哈迪斯(Hades)。氍毹的第三层是希腊神话中工匠神赫菲斯托斯(Hephaestus)。在这里,赫菲斯托斯可以被看作是协助吉尔伽美什(Gilgamesh)敲开伊南娜女神(Inanna)大门的人,最终见到伊南娜。

段晴教授、王炳华教授在新疆考察氍毹

段晴教授认为,这几块氍毹的珍贵性在于它们反映了斯基泰人的宗教信仰。斯基泰人在保持着原本对天的信仰、格里芬的信仰的同时,也将希腊宗教、近东宗教纳入到自己的信仰体系中。所以,我们在氍毹上描绘的宗教场景中,不仅可以看到希腊神话的情节,一些画面甚至还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代的苏美尔神话。

与会学者合影

前排左起  王炳华、娜塔莉亚·波罗西马克

后排左起  张湛、玛莉亚·库迪诺娃、段晴

  


责任编辑:常洋铭

      

    分类: 中文 资讯 会议资讯
    关键词:

    塔克西拉

    通天洞遗址

    吉日尕勒文化遗址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