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孜尔石窟

龟兹石窟壁画保护

摘要: 古龟兹国为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扼古丝绸之路要冲,其疆域以今天库车县为中心,东抵轮台,西达巴楚,北控天山草原,南到塔克拉马干沙漠腹地,在东西方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中心城邦和桥梁的作用。由于龟兹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朝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权力机构几乎都设在其境内,从西汉的西域都护府至唐代的安西大都护府。因此在古龟兹区域内留下了诸多历史文化遗迹,为逐渐消失的丝路文明提供了历史见 ...

古龟兹国为古西域三十六国之一,地处塔里木盆地北缘,扼古丝绸之路要冲,其疆域以今天库车县为中心,东抵轮台,西达巴楚,北控天山草原,南到塔克拉马干沙漠腹地,在东西方商贸往来与文化交流中,发挥着中心城邦和桥梁的作用。由于龟兹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朝中央政府管理西域的最高权力机构几乎都设在其境内,从西汉的西域都护府至唐代的安西大都护府。因此在古龟兹区域内留下了诸多历史文化遗迹,为逐渐消失的丝路文明提供了历史见证,同时还突出地展现了佛教文化传播、交流的历史发展轨迹。

 

龟兹石窟是分布在古龟兹地区大小二十余处佛教石窟遗存的总称,其中规模较大、保存较好的石窟有克孜尔石窟、台台尔石窟、温巴什石窟、库木吐喇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尔尕哈石窟、阿艾石窟、玛扎伯哈石窟和托乎拉克艾肯石窟等9处,现均已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克孜尔石窟作为古龟兹地区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石窟群,展现了公元3世纪至公元12世纪佛教艺术的杰出创造和高度成就,以及佛教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交流和传播的历史发展轨迹,2014年6月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龟兹石窟壁画保护的历史

 

古龟兹地区的佛教遗迹,在伊斯兰教兴起的过程中遭到了历史性的破坏。加之20世纪初一些外国探险队不择手段的切割盗取,壁画损毁状况十分严重。同时,也存在一些其他人为因素的破坏,如20世纪70年代,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水电部门在库木吐喇石窟保护区范围内修建水电站,大坝截流导致下层洞窟不同程度进水,壁画受到严重损害。另外,风沙、干湿交替、地震等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使壁画的基础支撑体出现裂隙、风化,地仗层酥碱脱落,壁画空鼓和大面积脱落,颜料层起甲、粉化、变色、表面污染等许多病害威胁着壁画的长期保存。

 

公元12世纪以后,龟兹佛教衰亡,从此龟兹地区的石窟寺院一直无人看管,处于荒芜状态,导致石窟及壁画遭到了严重的损坏。新中国成立后,龟兹石窟所在地人民政府相继成立了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开始对辖区内的石窟进行有效的看护和管理,并做了大量的基础性保护工作,为保护、抢救龟兹石窟发挥了巨大作用,同时也为后来的保护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龟兹石窟及其壁画的保护经历了看守与局部抢险加固、全面抢修整治、科学保护修复三个主要时期。

 

1.看守与局部抢险加固时期

 

这一时期首先成立了专门机构对石窟实施全面看护,但受资金、技术、人员等条件的限制,对于濒临危险的石窟壁画,只能进行局部抢险加固,并在部分洞窟安装木门和窗户,使其免受风沙的侵蚀。

 

2.全面抢修整治时期

 

1985年成立了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负责石窟的保护、管理与研究,标志着龟兹石窟的保护和研究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在此时期,各个石窟点都派专人负责保护与管理。同时启动了克孜尔石窟危岩体保护加固工程,修建栈道和挡雨棚,在解决游客参观问题的同时,治理了部分窟内裂隙渗水。自治区拨专款揭取保护了库木吐喇石窟10个洞窟约106平方米的壁画。

 

3.科学保护修复时期

 

1999年5月24日,《克孜尔千佛洞历史文化遗址保护管理办法》(以下简称为《管理办法》)正式颁布实施,该《管理办法》是自治区政府制定颁布的第一个地方性文物保护法规,标志着龟兹石窟的研究和保护管理迈入法制化轨道。2000年后,龟兹石窟文物保护、研究和管理水平得到全面提高,龟兹石窟壁画保护与修复也步入科技保护阶段。2009年4月,“新疆龟兹石窟研究所”更名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龟兹研究院”,下设克孜尔石窟文物保护所、库木吐喇石窟文物保护所、森木塞姆石窟文物保护所,成立了文物保护研究所、文物管理部、龟兹文化研究中心、美术研究所、学术委员会等9个科研与行政服务机构。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援助的库木吐喇石窟保护维修工程,通过基础资料的搜集整理、测绘、勘察、规划、试验和基础保护设计,对库木吐喇石窟实施了危岩体加固、灌浆试验及壁画修复材料试验等工作。

 

为了有效保护珍贵壁画,自2008年开始,新疆龟兹研究院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合作,先后对龟兹石窟壁画进行了详细的现场勘察与研究工作,根据壁画保存状况分别编制了《克孜尔石窟壁画第一期抢救性保护方案》《库木吐喇石窟壁画抢救性保护方案》《森木塞姆石窟壁画抢救性保护方案》《阿艾石窟壁画抢救性保护方案》《克孜尔石窟新1窟壁画抢救性保护方案》《库木吐喇石窟揭取壁画修复及其预防性保护方案》和《龟兹研究院藏彩绘泥塑修复及其预防性保护方案》,方案分批上报国家文物局并获批实施。

 

龟兹石窟壁画的保护修复工作受到国家文物局和自治区文物局的高度重视,2011年8月,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以新疆龟兹研究院为依托,建立了“古代壁画保护新疆工作站”,共同承担壁画保护修复工作。目前,新疆龟兹研究院组建了一支专门的文物保护修复队伍,在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和敦煌研究院的指导帮助下,承担起龟兹石窟壁画保护修复工作。在开展壁画保护修复的同时,积极开展壁画保存环境研究与数字化工作,与西北大学、西安元智公司合作实施了克孜尔石窟遗址环境监测系统项目,建立了实时动态的壁画保存环境监测系统;与上海印刷集团合作,完成了克孜尔石窟9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化保护工作;采用多光谱技术获取了克孜尔石窟3个洞窟的壁画数字图像信息……

 

龟兹石窟壁画保护始终本着“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保护工作方针和“不改变文物原状”以及“最小介入、最大兼容”的文物保护修复原则,结合对壁画制作材料与工艺的分析、壁画病害机理的室内研究、修复材料的室内筛选研究结果,借鉴目前使用成熟的修复材料和修复工艺,针对壁画病害特征,实施相应的保护措施。

 

对龟兹石窟壁画保护的思考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发展,尤其是与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敦煌研究院等单位的合作,龟兹研究院培养了一批专业人才,通过壁画修复工作在实践中摸索、总结了适合龟兹石窟壁画保护的方法。

 

第一,在修复中,充分体现“最小干预”原则,尽可能避免使用化学试剂。如对于颜料层起甲、粉化等病害尽可能用最低浓度的加固剂;对于相对稳定部位的壁画采取不用试剂加固,实施日常监测的手段,同时采用电子与纸质绘图的形式,做好记录,为后人留下明确的干预与未干预部位的记录。

 

第二,壁画修复材料兼容性与可识别性原则。壁画缺失修复采用与壁画材质相同的材料,填补层要低于颜料层,形成自然的微凹面。填补村料是细沙、澄板土、麦草或麻,在洞窟附近找到与整体画面色泽相似的澄板土色,制作麦草泥或麻泥,做到填补面颜色与整体画面协调一致。

 

第三,注重传统修复方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有机结合。在修复前,做好充分的准备,用去离子水对澄板土、细沙、麦草或麻进行脱盐处理,同时,使用电导率仪对清洗物进行测试。做好壁画修复前后的信息采集和研究分析,如使用分光测色仪对壁画修复前后进行色度测试,判断修复材料对壁画的干预度。

 

第四,预防性保护是更有效的保护措施。在保护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日常监测、日常维护、做好预防性保护,是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

 

第五,重视文物保护档案资料的收集与储存,为今后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可靠的依据。

 

洞窟所处岩体的稳定性是石窟保护工作的关键,也是壁画保存的根本,今后龟兹石窟保护工作的重点将是工程地质调查与环境治理。龟兹石窟壁画颜料及地仗材料数据库是壁画、彩塑保护研究的基础资料,对龟兹石窟壁画艺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此项工作已开始进行,并将加大投入力度,建立数据库。此外还将加强完善龟兹石窟壁画数字化保护工程,以影像资料的形式做好壁画基础资料的收集。

 

龟兹石窟作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对其进行有效的保护、研究与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和永恒的责任,任重而道远。


QQ截图20170623133919.jpg


QQ截图20170623133931.jpg


    (《中国文物报》2017623日第8版)

分类: 中文 遗产点 克孜尔石窟
关键词:

克孜尔尕哈石窟

阿艾石窟

托乎拉克艾肯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