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云冈申遗二十年:兑现对世界的承诺

摘要: 让时光回溯,流光游弋在二十年的时间轴上,你会发现一个“变”的云冈,也会发现云冈的无数个永恒“不变”。▲大佛的笑容千年未变彼时,北京时间,定格在2001年12月14日零时25分,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上,中国政府申报的大同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让时光回溯,

流光游弋在二十年的时间轴上,

你会发现一个“变”的云冈,

也会发现云冈的无数个永恒“不变”。


大佛的笑容千年未变


彼时,

北京时间,

定格在2001年12月14日零时25分,

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届会议上,

中国政府申报的大同云冈石窟,

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由此,

云冈石窟成为中国第28处世界遗产。

忽忽二十年,

今年是云冈石窟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20周年。

如今的云冈石窟,

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之前相比,

变化可谓天翻地覆:

从最初的修缮维护,

到今天的科学保护;

从致力于云冈文化的普及传承,

到深入开展“云冈学”的科学研究,

云冈石窟,

兑现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承诺。

  2001年12月14日凌晨,

  云冈石窟工作人员在露天大佛前庆祝云冈申遗成功

  云冈石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证书

云冈石窟

是如何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

这当中又发生了哪些事情?

接下来推出的是,

原大同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邹玉义

撰写的文章:

云冈石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现场纪实

云冈石窟景区


云冈石窟申报世界遗产正式进入程序始于1999年秋,但为此事做准备工作则已有若干年了。特别是造成云冈石窟严重污染的109国道云冈段的改线,云冈旅游专线的建设,云冈峪的绿化工程,都是大举措、大手笔。


进入申报程序后的工作也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综合工程。申报的文本需要集纳大量翔实准确的文字、图片、图表资料,云冈内部环境、管理程序、各类设施,都要按国际标准进行全面治理和配置。石窟周围环境的整治,更是一项令人望而生畏的艰巨工程——第一期即需拆迁5万多平方米的公用和民用建筑,继而建设现代化的配套设施和进行高标准绿化。这一切饱含了方方面面干部群众的艰辛劳动和奉献精神。


云冈石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庆典


2001年3月世界古迹遗址理事会专家拉菲卡·姆高先生的检查评估,2001年6月世界遗产委员会在巴黎召开的主席团会议初审,云冈石窟“过关斩将”都通过了,剩下的就是年底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全体会议表决,可以说云冈石窟申报世界遗产工作进入最后的“冲刺撞线”了。大同的党政领导,300万人民群众,满怀深情与热望,期待着成功的那一刻。


对于每一处世界遗产,获得通过的时刻是神圣的、历史性的。世界遗产委员会允许遗产地派代表以观察员身份列席会议。大同市委、市政府决定派代表团赴赫尔辛基,由市委副书记、市长孙辅智任团长。2001年12月7日,大同市代表团满载着云中儿女的深切期盼,踏上了充满希望、充满悬念的旅程。


代表团于12月9日当地时间21时抵达赫尔辛基,这里已是深夜了。


赫尔辛基 资料图


赫尔辛基,北欧名城,被人亲昵地称作“波罗的海的女儿”。冬季的赫尔辛基,白昼短暂,只有5个小时。即便是这短短的5个小时,也是一片晦暗。汽车灯、建筑物上的各种灯饰,白天也都亮着;但夏季到来,白昼长达20小时,即使那几个小时的夜,也不是全黑的,即所谓“白夜”。芬兰是森林之国、千湖之国,赫尔辛基整个被森林包围着,市区也大小湖泊棋布。城市不算大,有50万人口,芬兰人引以自豪的是曾于1952年在这里举办过第15届奥运会。位于城市北部的当年奥运会主体育场,如今成了重要的旅游景点。在赫尔辛基看不见高层建筑,市区内的道路、广场都是方形石块铺成,当有轨电车驶过时,使人仿佛回到了上个世纪前半叶。


到达赫尔辛基后,代表团于9日晚前去拜会国家团的同志。在驻地饭店的前厅,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杨志军,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理事、该会中国秘书处秘书长郭旃等已等候在那里。郭旃是大同的老朋友了,申报工作为他一手操作,多次到大同;他高大魁梧,在对世界遗产有着极大影响力的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中颇有人缘,中国遗产的申报工作,他功不可没。


这次会晤使代表团的同志了解到,世界遗产委员会由21个成员国组成,其中有7个主席团成员国。从7日至10日举行主席团会议,11日至16日举行全体委员会。新申报的世界遗产项目在委员会上评审表决。会议采取民主协商形式,先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代表陈述项目情况、专家的评价结果、主席团意见,然后请委员们评审,无异议或无大的分歧即通过,否则做下列处理:(1)驳回;(2)补充材料;(3)推迟研究。


12日10时30分代表团来到芬兰大厦,也叫芬兰国际会议中心——世界遗产委员会会址。这是芬兰著名的现代建筑,宛若横卧湖边的一架巨大的钢琴。大家要提前认认地方。在这里有翻译成中文的会议日程,是手写的,密密麻麻好几页。13日的议程载明,新遗产项目的评审表决于9时45分开始,顺序是先文化遗产,后自然遗产,最后为双遗产。


代表团立即通知家里,按明天10时做准备,即北京时间16时。家里一切准备就绪,当云冈石窟获准通过后,即刻在红旗广场和云冈石窟第20窟前举行一个小型庆祝活动。在广场边的文化活动艺术中心设置一部专线电话,号码是0352—2063202。


12日这天代表团也是忙碌的,主要做两件事:第一件,明天的越洋电话具有历史意义,不能草率,必须有一个正式的通话文稿;第二件,打电话时要布置个场面,需要两块标语牌。做两块标语牌在家里是小事一桩,但在异国他乡却绝非容易,最后办妥此事,竟用了7个小时。


13日是代表团与会的日子,作为观察员,只能参加有相关评审项目的会议。头一次参加国际性会议,同志们心中的神秘感是不言而喻的,加之适逢“9·11”事件之后,保安措施极为严格,那就更加神秘了。


代表团早上8时40分到会场。在一层大厅,领到了出席证,是个绿色胸卡,印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徽标、英文观察员字样、名字、国别。二楼是休息厅,人们可以在这里饮水喝咖啡。一个告示牌上贴着当天的会议议程,两个显示器悬在顶棚上,播放会场实况。三楼才是会场,门外有一个长架子,上面挂满耳机,戴上可以听到英语、法语、西班牙语同声翻译。


会议厅不是很大,呈扇形,可以坐300人。烟色的会议桌,做工考究。主席台正中和左侧,各有一块很大的屏幕。此刻占据整个屏幕的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中方外圆的徽标。前几排有桌签标示着委员国的名称,后面几排随便坐,即佩绿色胸卡的人。代表团同志在后排左面找了座位坐定,面前摆着两份英文文件。


会议开始了,会场立刻安静下来。主席台前排坐5个人,3男2女,有个座位空着,主席位置前有一台液晶电脑显示器。主持人是位50多岁的男子,稀疏的灰白头发,蓄有胡子,是东道主芬兰的国家文物委员会主席汉瑞克·利留斯,他是作为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弗朗西斯克·班德瑞的代表来主持会议。在利留斯的左边,那个高大的面孔威严的人,是主席班德瑞。大屏幕上打出了当天的议程,接着打出第一项:《世界遗产名录代表性和平衡性全球策略地区行动进展报告》。报告人是坐在最右边的一位女士,黑头发,黄皮肤,日本人,名叫梁明子。随着报告,大屏幕不断变换文字内容,间有图片。


待梁明子报告完已经10点了,是代表团与家里约定的时间,连忙派一人出去打电话,说明议程尚未到,要家里人再等候。


会议进行讨论,发言者不必上台,每个座位都有麦克风,但大屏幕要显示发言者的镜头。很快又到11点了,主持人宣布休会15分钟,喝咖啡。照目前的进度,一时还轮不到中国项目,于是通知家里两小时以后再集中,即北京时间19时。


人们都到二楼喝咖啡了,代表团的同志则从后面来到前排,找到中国的席位,见到我国代表团的首席代表、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副秘书长师淑云同志。她人到中年,虽然青春不再,然而活力未减。与她在一起的是国家文物局外事处副处长盛蔚蔚,一位娇小的职业女性。她们邀代表团的同志坐到中国席位上拍照,充当了几分钟的中国代表。


复会后,代表团终于等到了评审新的遗产项目,然而却不是原来的顺序,先评审的是自然遗产,之后才是文化遗产,这样自己的项目被推后了,这使代表团的同志非常失望。


对代表团的同志们来说,这一天的时间过得飞快,不觉中已是13点,与家里约定的时间又到了,但仍然毫无结果,电话中只好无奈地向家里同志重复先前的话。13点40分上午的会议结束,与会人员午餐。


按照原计划,上午云冈石窟胜利通过,中午代表团设宴庆祝申报成功,同时感谢国家团的同志。可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庆祝是不能了,但饭不能不吃。代表团招呼国家团的同志集中齐了,大家一同走出芬兰大厦,来到一家名曰“中国城”的餐馆,按中国的习惯,将小桌拼为大桌,大家围坐一周。菜上来了,先是一道汤,接着是五个盘:一盘炒牛肉片,四样炒青菜,一大盘白米饭,在国人,这是地地道道的家常便饭。


席间,孙市长一再感谢国家文物局、教科文组织中国全委会对云冈石窟申报工作的关心和大力支持,并向他们介绍了大同的情况。师淑云没到过大同,她听得十分认真,她说,孙市长亲自带团来赫尔辛基,充分说明大同市的领导对文物工作、对申报工作的高度重视,她很感动,相信大同其他方面的工作也一定很好。她还说:“我对山西感情很深,因为文革中在山西忻州插过队,当时十五六岁,虽然生活艰苦,但难以忘怀。”闻此,代表团的同志与她的距离一下子拉近许多,言谈也更加投契了。孙市长说,申报成功后,大同市要举行盛大的庆典活动,他们这些对申报工作做出直接贡献的人,是大同最尊贵的嘉宾,盛邀他们务必赴会。师淑云当即愉快地接受了邀请。

下午的会议继续进行,中国申报项目排在第4项。会议极不顺利,开始不久便发生幻灯损坏事故,耽误20分钟。第一和第二项评议都发生很大争议,耗去了近3个小时。待第三项开始,已是6点,即北京时间午夜12点。感谢家里的同志们,已经苦苦熬了9个小时,依然是人心不乱,队伍不散,下定决心,坚持到底。


就在代表团的同志极度焦躁不安之际,屏幕上出现了中国和云冈的英文字样,继而出现了云冈石窟的图片,先是占据整个屏幕的大幅画面,显示的是7窟到14窟中部窟群外景,9、10、12窟的高大廊柱十分突出、壮观。这些熟悉的画面出现在这里,令这些大同人太亲切、太激动了。陈述人是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助理尤戈博士,40岁左右,亚麻色的头发,有些秃顶,目光锐利。他概括了云冈石窟的价值,介绍了当地对古迹的有效保护,无疑云冈石窟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标准。主席请委员们评议。接着有个人发言,是位女士,表示完全赞同。主席又问有没有异议,无回应,便宣布通过,会场上响起热烈的掌声。云冈石窟从此刻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人民共同关注、共同加以爱护的文化遗产。


一件天大的事(对大同人民来说),就这么简单地、平淡无奇地、轻而易举地成功了。


掌声过后,中国代表师淑云作表态发言,她代表中国政府向世界遗产委员会各成员国致谢,并表示“中国有关当局将以此为契机,按照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原则保护好云冈石窟”。她还特别提到,“云冈石窟所在地大同市市长孙辅智和他的同事们专程来到会场也表达了同样的心情”,这时屏幕上出现了孙市长的镜头。师淑云发言后,会场再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会议继续进行,代表团的同志则抓紧走出会场,要履行那最为重要而神圣的使命。来到外面,拨通家里的专线电话,孙市长用他那高亢的音调说道:“我是孙辅智,现在在芬兰首都赫尔辛基。我向你们,并通过你们向大同全市人民报告一个特大喜讯:刚才,也就是当地时间下午6时25分,在这里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5次会议上,我国政府申报的、我们大同的云冈石窟被正式通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整个过程只有7分钟,非常顺利。我国政府出席会议的代表和我们大同市代表团的全体同志,万分喜悦,无比激动。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多年的梦想,如今已变成美好的现实!”


完全可以想见万里之外电话的那一端的情景:苦苦熬盼了近10个小时的人们,疲惫、倦意为之一扫,蓄积已久的喜悦和激奋,伴随着腾空而起的烟花,尽情地喷发迸射。还可以想见,大同报社的印刷机一定欢快地唱起了“夜半歌声”。


  

  云冈第20窟露天大佛

2001——2021

  云冈石窟大事记

  2001年

云冈石窟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

云冈石窟防水保护工程正式启动。

山西云冈石窟文物研究所被评为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

  2005年

云冈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同召开。

  2006年

《云冈石窟编年史》出版发行。

山西云冈石窟研究所更名为云冈石窟研究院。

  2007年

云冈石窟成为首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

西部窟群防水试验工程完工,成功解决了西部洞窟渗水问题。

  2008年

云冈石窟周边环境治理工程全面启动。

北京奥运圣火传递仪式在云冈石窟举行。

西部窟顶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2009年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评为“最佳遗产研究拓展奖”。

  2010年

云冈大景区建设竣工。

  2011年

“2011中日云冈学术研讨会”在同召开。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授予“山西省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云冈石窟研究院被评为“山西省文化产业发展先进单位”。

  2012年

云冈石窟窟顶北魏辽金佛教寺院遗址被评为“201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工程开工。

  2013年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青岛出版集团合作出版《云冈石窟全集》。

  2014年

云冈石窟“五华洞”保护性窟檐工程竣工。

云冈石窟研究院获“石窟寺和石刻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甲级资质”及“石窟寺及石刻文物保护工程施工三级资质”。

云冈石窟研究院文物数字化研究中心成立。

  2015年

云冈石窟景区被评为“全国文明单位”。

云冈石窟景区被评为“最美中国·文化魅力、特色魅力旅游目的地景区”。

云冈石窟研究院与敦煌研究院联合成立“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西工作站”。

  2016年

分类: 中文 深度阅读
关键词:

云冈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