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产数据库

云冈石窟

摘要: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整个石窟群规模宏大,雕刻精细,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曾影响中国各地石窟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期间,中小窟龛的开凿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南北朝时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经注 ...
云冈石窟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城西16公里的武州山南麓。整个石窟群规模宏大,雕刻精细,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石窟群之一,曾影响中国各地石窟艺术的兴起和发展。

  云冈石窟的主要洞窟开凿于北魏文成帝和平年间(460~465年)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期间,中小窟龛的开凿一直延续到孝明帝正光年间(520~525年)。南北朝时著名的地理著作《水经注》记载有当时胜景,“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壮,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烟寺相望”。唐、辽两代,窟中个别造像曾经得到雕凿修缮。

  云冈石窟沿山开凿,东西绵延长达一公里左右,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现存主要的洞窟有53个,110多个小龛,大小造像51000余尊。石窟开凿年代可分早、中、晚三期。开凿最早的是昙曜五窟,此窟的气魄也最为雄伟。第五、第六和五华洞石窟内容丰富多彩,是云冈雕刻艺术的精华所在。东、西部窟群大多属于晚期的作品。 


(上图:露天大佛)

  昙曜五窟位于云冈石窟群的中部,其编号为16到20窟。根据《魏书·释老志》的记载:北魏和平初年,当时著名的高僧昙曜奏请北魏文成帝于武周塞开凿五所石窟,并以魏道武、明元、太武、景穆、文成五帝为原形雕刻了五尊大佛像,这就是今天的昙曜五窟。窟中佛教或坐或站,宝相庄严。其中19窟为释迦牟尼坐像,高16.7米,是云冈石窟的第二大像;20号窟露天的大佛为云冈石窟雕刻艺术的代表作,也是是云冈石窟的象征。大佛结跏趺坐,高13.75米,面部丰圆,鼻高唇薄,大耳垂肩,两肩宽厚,袈裟右袒,造型十分雄伟,背光的火焰纹、飞天浮雕十分华丽。

  第五、第六窟是连在一起的一组双窟。第五窟前有五间四层木构楼阁,琉璃瓦顶,蔚为壮观。后室中央有云冈石窟中的佛像,高17米,是云冈石窟中最大的佛像。窟四壁雕满了佛龛造像,顶部有飞天的浮雕,线条十分优美。第六窟的平面近方形,中央雕有两层方形的塔柱,高15米。下层四面雕有佛像,上层四角各雕九层出檐的小塔。其余各壁雕满了佛、菩萨、罗汉等像。顶部雕有三十三天神和各种骑乘。环绕塔柱和窟的东、南、西三壁刻有三十三幅描写释迦牟尼从诞生到成佛的故事。此窟石刻是云冈石窟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处石刻。

  五华洞编号为第9到13窟。第9、10窟是一组双窟,平面近方形,皆分前后室。前室的南壁凿成八角列柱,东西两壁上部后室门楣上有精雕的植物花纹图案。第11至13窟组成了一组。第11窟正中凿出方柱,四面上下开龛造像,东壁上部有北魏太和七年(483年)的造像题记。第12窟前室北壁和东壁雕三开间仿木构的殿宇和屋形龛,窟顶雕伎乐飞天,手持排箫、琵琶、箜篌、鼓、笛等乐器,载歌载舞,神态飘逸,其乐器是研究音乐史重要资料。

  第13窟正中雕刻一尊高13米的交脚弥勒菩萨,右臂下雕四臂托臂力士,构图十分奇特。南壁的门拱上雕刻着七尊站立的佛像。五华洞的石雕刻艺术造型丰富多彩,为艺术、历史、书法、音乐、建筑等研究提供了很多珍贵资料。

  东部窟群编号1~4窟,都是塔洞。第1、2窟开凿的时代相同,洞内中央雕造方形的塔柱,四壁浮雕五层小塔和屋宇殿堂,这些都是研究北魏建筑的重要资料。第3窟是云冈石窟中规模最大的洞窟。前立壁高约25米,分前后室。后室的正面两侧雕刻有一佛二菩萨,雕像面貌圆润,肌体丰满,从雕刻风格和手法来看应该是初唐的作品。第4窟南壁的窟门上保存有北魏正光纪年铭记,是云冈石窟中现存最晚的铭记。


(上图:第24窟平脊飞天)

  西部窟群为编号21~53窟以及一些没有编号的洞窟,大都是北魏太和十八年(494年)以后的作品。这些窟中的佛像造型比较清瘦,有傲然凌风之感。藻井飞天比早一些的飞天要飘逸洒脱一些,与龙门石窟的雕刻艺术风格比较接近。

  云冈石窟的雕刻艺术继承了秦汉时代的艺术成就,吸收了外来艺术的精华,具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它对后来的隋、唐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961年,云冈石窟由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录于 云冈石窟,合集还有云冈石窟;不可错过的云冈;等2项内容。

分类: 中文 相关遗产点 遗产数据库
关键词:

最新评论


分类信息

云冈石窟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