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资讯
辽上京遗址确认宫城东门形制结构及营建次序
摘要: 记者昨日从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遗址考古队,经过近两个月的发掘,首次发现并确认了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到宫城内大型院落的轴线布局,填补了辽上京皇城内东向建筑在考古发现中的空白。此次发掘,确认了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到宫城内大型院落的轴线布局,皇城东门宽 ...
记者昨日从自治区文物局了解到,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第二工作队和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的辽上京遗址考古队,经过近两个月的发掘,首次发现并确认了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到宫城内大型院落的轴线布局,填补了辽上京皇城内东向建筑在考古发现中的空白。
此次发掘,确认了从皇城东门、宫城东门到宫城内大型院落的轴线布局,皇城东门宽约27米,门道为一门三道格局,与当时中原都城规格基本一致,由于遭金人后期破坏,中间门道损毁严重,两侧门道保存较好。现在仍可以清晰看到部分门道基础和被大火烧毁的砖木构件,由此,确认了宫城东门的形制结构。虽然晚期破坏严重,但夯土基台上仍保存了以磉墩承重的柱网结构,面阔7间,进深2间,局部有减柱。这种城门营建方式,在中国古代都城中并不多见,是难得的考古实例。磉墩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在中国的五代以后,在中原的都城的城门和一些大的建筑里边都在使用磉墩。在辽上京是首次发现磉墩,说明辽代上京营建之初建筑工艺也十分高超,反映了当时辽人向中原文化学习的一个过程。
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林东镇的辽上京遗址,1961年被列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是辽代营建最早、使用时间最长的首都,也是中国游牧民族在北方草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