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挖掘中国玉文化丰富内涵——访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喻燕姣

  玉文化深深浸润着中国古代的政治、思想、文化和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文明有别于世界其他文明的特殊标志。玉器丰富的文化内涵,承载着中国特殊的精神内核和思想智慧。围绕玉文化的内涵及其研究相关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湖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喻燕姣。  《中国社会科学报》:作为中华文明独具特色的文化资源,您认为 ...

• 多元一体的中国玉文化——访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

  中国古代玉器发展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中国就出现了无数精巧的美石制品。围绕中国玉文化的起源与发展等相关问题,记者采访了武汉大学长江文明考古研究院院长刘礼堂。  玉石分化是玉文化形成的前提  《中国社会科学报》:中国玉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就其起源与形成来说,呈现出什么样的状态?  刘礼堂:玉文化的形成与石器的使用有关。整体上 ...

• 略论中国古代治玉工艺

  研究中国古代玉器,不可不了解古代治玉工艺。每一次玉雕艺术高潮的出现,总是与工具的革新分不开,正所谓“三分手艺,七分工具”。  古代治玉工具与分期  对于古代治玉工具,文献中记载极少。《诗经·鹤鸣》有:“它山之石,可以攻玉。”“它山之石,可以为错。”《诗经·国风·卫》则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切、磋、琢、磨四字概括了骨、牙 ...

• “玉器时代” 彰显中华文明史特色

  中国文明起源研究有两个重点,一是大力推进五千年前文明的考古发现和研究,二是加强对中国文明自身发展特点和道路的梳理总结。玉器对这两个课题的研究都具有重要价值。  中国古代玉器从新石器时代早期前后就已出现,在距今五千年前曾发生一次突变。北有西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南有长江下游与淮河之间的凌家滩文化。突变的标志是出现大量龙、凤、龟等 ...

• 古国、邦国、王国的定义与英文翻译

  随着中华文明起源和形成的考古与历史研究红红火火的开展,关于先秦时期中国国家起源的探索也日渐火热,“古国”“邦国”“王国”这些有关中国早期国家起源过程的术语及其争论,成为学界频繁讨论的热词。随着中国早期国家起源与形成的考古研究不断推向深入,对于“古国”“邦国”“王国”这些有关早期国家概念范畴的探索也越发精准,从而开始构建关于中 ...

• 冯时:人者怀仁,中华文明的“仁爱观”何以启示当下?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逐渐形成并发展了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精神特质。对关心中国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中外人士而言,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的独特精神特质,有助于更好读懂中国国情与发展道路。  “仁”是理解中华文明的关键词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延续中,中华传统的仁爱观,深刻影响了中国人对自身与他人、社会、自然 ...

• 汉唐陶瓷考古初学集

基本信息:作者:杨哲峰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573203786作者简介:  杨哲峰,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曾发表《曲村秦汉墓葬分期》《两汉之际的“十斗”与“石”“斛”》《汉代铜锺与量制演变之关系新探》《渭北西汉帝陵布局设计之观察》《东汉时 ...

• 夏商周文化与田野考古

基本信息:作者:刘绪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573202826内容简介:  本书通过夏文化研究、商文化研究、周文化研究、田野考古与纵论四部分,分别展示著名考古学家刘绪教授在夏商周考古与田野实践中的综合研究成果。所选论文反映了刘绪教授以田野考古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广度和深度,也是当前 ...

• 学术创新无止境,只把新知当旧学——杜金鹏访谈录

------------------------------------------------------------------------全文阅读学术创新无止境,只把新知当旧学——杜金鹏访谈录(作者:杜金鹏 赵海涛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2年第2期)

• 偃师商城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再考察:兼论夏商文化分界问题

------------------------------------------------------------------------全文阅读偃师商城遗址第一期文化遗存再考察:兼论夏商文化分界问题(作者:谷飞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 偃师商城出土玉器的工艺研究

------------------------------------------------------------------------全文阅读偃师商城出土玉器的工艺研究(作者:叶晓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谷飞 陈国梁 曹慧奇 张蕾 张鹿野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6期)

• 周阿根《辽代墓志校注》出版

《辽代墓志校注》是第一次对辽代墓志进行专门汇辑、校注整理的著作。虽为首创,但建立在前贤的学术成果之上,实具集大成之功。该书共汇集整理辽代墓志228方,以问世年代的先后编排顺序。每篇墓志先点校,后附简跋。例如辽李太后墓志铭,先述盖文形态,再录志文,简跋则概述该墓志铭的写刻时间、出土时间、出土地点、收藏地,墓志物理形态、文字特征,并简 ...

• 钱国祥:汉魏洛阳城的祭祀礼制建筑空间

摘要:祭祀天地先祖的礼制活动,是中国古代封建帝王为统治天下与战争同等对待的大事。汉魏洛阳城是中国古代东周春秋末至战国、东汉、曹魏、西晋和北魏的都城遗址,由于其地处中原的地理环境和上承周汉下启隋唐的历史地位,许多重要的礼制文化、典章制度、都城形制、埋葬习俗和宗教信仰等,都是在此开创和传承发展。本文结合文献与考古资料,对东汉、曹魏、 ...

• 李水城:驯化与农业起源

  农业产生前,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距今一万二千年到一万年间,由于气候变化与人类进化发展,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的起源阶段。全新世最后一次冰期的高峰期在距今2.1万年到1.5万年期间。冰期结束以后,人类社会经历了一系列发展变化,其中变化最大的体现在文化方面,如石器标准化、宗教仪式出现、社会网络系统扩大,还包括农业出现以及其后定居社会的 ...

• 最新研究:公元前3600-3300年苏格兰古人群或已食用小麦

   用于本次研究的大块陶瓷碎片和有棱陶罐的复原图(图源:Mike Copper)。 施普林格·自然 供图  中新网北京9月8日电 (记者 孙自法)施普林格·自然旗下学术期刊《自然-通讯》最新发表一篇考古学研究论文称,苏格兰外赫布里底群岛发现的陶器遗迹表明,该地区的新石器时代人群可能在公元前3600-3300年就已食用小麦。这项发现表明,当时小麦可能与乳制品 ...

• 孙炳晗 | 安史之乱后于阗地区征税体系研究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内容提要  于阗是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关于其税收制度的记载却鲜见于传世史料。本文利用和田地区出土汉文文书及于阗语文书证明,于阗内部存在“国—州—乡—村”的征税体系,各级行政单位分别有官员负责征税。安史之乱后,唐朝镇守军与中央的联系被切断,无法获得来自中央的供给,利用于阗王国内部的征税体系在当地获取 ...

• 【边疆历史】荣新江:关于唐宋时期中原文化对于阗影响的几个问题

在古代中西文化交往过程中,除了显而易见的丝绸、香料等物质文明的双向交流之外,精神文明的交流也持续不断。精神文明的交流往往较物质文明的交流缓慢,但一旦被另一方接受,其影响则更加深远。在这方面,人们过去强调的主要是佛教、祆教、摩尼教、景教的东传及其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而中国文明的西渐则较少受到重视。张广达先生在 ...

• 孟宪实:唐代于阗的四个历史时期

来源:《西域研究》2022年第3期内容提要  位于丝路南道的和田,古代称作于阗,是唐朝设置的安西四镇之一。唐代,于阗隶属安西都护府,节度使时期,也隶属四镇节度使。贞观时期,于阗与唐朝建立君臣关系,于阗在唐朝的发展由此奠定了基础。唐平定西突厥叛乱之后,唐在西域初设四镇,汉朝都护的管理模式再现。长寿元年,唐朝在四镇驻兵,四镇的军镇体制开 ...

• 宋亦箫 |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人物”为湘夫人考

战国《人物龙凤帛画》“人物”为湘夫人考文 ˉ 宋亦箫【内容摘要】战国《人物龙凤帛画》描绘了一位年轻美丽的女子站立在半显的螺壳之上,女子头顶前上端有一龙一凤在飞舞行进。该女子实为湘水女神湘夫人,她和配偶神湘君在洞庭湖的君山有神庙供奉,“洞庭”取意于神仙的“洞府之庭”。龙凤与湘夫人有象征和化身的关系,湘夫人也是金星神,帛画绘出她站在螺 ...

• 【论文】唐代三彩庭院的初步研究: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三彩庭院说起

唐代三彩庭院的初步研究从陕西历史博物馆新征集三彩庭院说起呼啸 / 南方文物 2022.22012年,陕西历史博物馆征集一组唐代三彩彩绘庭院模型,包括房屋12件、亭子2件、拱桥1件及其它杂器9件。参照国内考古发现及国有博物馆的同类器物,笔者对这类三彩庭院模型的时代、产地,庭院布局、等级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尝试进行了结构复原。文献和图像分析表明, ...

• 毕经纬:“中期质变”视野下的夏代考古学文化

  自20世纪20年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以来,中国考古学界曾出现过数次大的论争,其中影响最大的应是夏代考古学文化的归属问题。①这一论争大致始于1965年,②1977年以后渐趋激烈,2000年以来步入高潮,至今仍难定论。半个世纪以来,中外学者在夏文化探索上倾注了极大热情,参与人数和发表论著之多、讨论之激烈,为海内外学术界所瞩目。③归纳起来,目前关于夏 ...

• 杨锡璋;刘一曼:殷墟考古七十年的主要收获

  殷墟及甲骨文的发现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考古学上的三大发现之一(另两个重要发现是敦煌文书及流沙坠简的发现)。1899年,甲骨文为当时任清王朝国子监祭酒的王懿荣发现。此后的30年内,许多人都到安阳去收购甲骨,盗掘之风极盛,直到1928年正式考古发掘后才基本停止。  殷墟的正式科学发掘是从1928年10月开始的。由当时的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 ...

• 张天恩:西周社会结构的考古学观察

  西周是秦帝国出现之前,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超越了血缘国家,而具有地缘国家形态的庞大统一王朝。虽然其统一性不似后世那样坚实,但王朝中央对统辖范围内的权威性,依然不可忽视。周天子可方便地提调中央和地方诸侯的军队,在不同地区征讨入侵或叛逆势力,到西周晚期仍相当有效。禹鼎铭文记载,噩国联合南淮夷、东夷反叛,周厉王命令西六师、东八师进行讨 ...

• 范毓周:关于殷墟文化考古分期的几个问题

  殷墟文化作为商代后期的典型文化,曾经经历数百年的发展历程,其文化面貌前后发生过一系列变化。要对殷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就必须对已经发掘的考古资料进行考古分期。20世纪30年代以来,不少学者已对殷墟文化的考古分期问题作过许多极有价值的探讨,现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略谈几点浅见,供大家参考。  一、殷墟文化的年代  殷墟经过近80年的考古 ...

• 曹建恩:东周时期内蒙古中南部农牧融合现象的考古学观察

  春秋晚期至战国时代,内蒙古中南部的文化格局及人类获取生存资料的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牧业经济得以发生与繁荣,农业经济再度持续发展,经营牧业经济的北方人群与操持农业经济的中原人群在本地区不期而遇,形成了交错共存的融合局面。边界动态变迁、移民持续迁徙以及不同经济模式的互补,使得牧业人群与农业人群在互动融合的过程中衍生出了诸多特殊 ...

• 哲蚌寺壁画保护

  哲蚌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在拉萨三大寺院的首寺,属于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寺庙建筑。寺内各个殿宇墙面绘制了大量不同时期各种风格的藏传佛教壁画,内容丰富,价值极高,但这些壁画受赋存环境(人文、自然)、所依附建筑布局、制作材料及工艺等多种内外因素的影响,存在地仗层空鼓、开裂、大面积脱落,颜料层龟裂、起甲、粉化脱落,表面水渍、泥渍、 ...

• 鄞县故城:考古调查与勘探报告

古鄞县是今天宁波境域最初设置的四县(句章、鄞、鄮、余姚)之一。自秦汉时期设立伊始,至隋代开皇九年(589年)并入句章,古鄞县曾经存在了800余年。2015~2018年,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现宁波市文化遗产管理研究院)主持对古鄞县县治——鄞县故城所在的奉化西坞白杜城山一带持续开展了四年的考古工作,找到了鄞县故城的具体位置,印证了鄞县故城的兴废年 ...

• 中国石窟寺

石窟寺是开凿在河畔崖间的佛教寺院,起源于古代印度并在中国发扬光大,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石窟寺艺术。中国石窟寺的开凿从4世纪左右的东晋十六国时期一直延续到14—15世纪的元明时期,是中国古代社会精神文化领域的一个缩影。《中国石窟寺》一书展现了中国各区域石窟寺发现与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各石窟寺的时代特点,同时还包括石窟寺的发展历程、区域特 ...

• 陈悦新:唐宋时期高昌回鹘的佛衣样式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1期唐宋时期高昌回鹘的佛衣样式陈悦新内容提要:9世纪末至10世纪初,高昌回鹘王室改信佛法,王室家族大兴土木,凿窟建寺,保留了丰富的佛教遗存,尤以柏孜克里克石窟为最。这些遗存壁画中的佛衣包括通肩式、覆肩袒右式、中衣搭肘式、露胸通肩式四种样式。其中,主尊佛像所着通肩式、覆肩袒右式和中衣搭肘式佛衣与汉地唐代流行的 ...

• 张爽丨公元4~6世纪欧亚丝路贸易中的拜占庭—波斯战争

作者简介:张爽,1979年生,吉林辽源人,历史学博士。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副教授,主要从事拜占庭史、丝绸之路史研究,在《社会科学战线》《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海交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内容摘要:拜占庭和波斯长期战争的原因,是双方都要在丝路贸易中居于主导地位,将美索不达米亚、亚美尼亚等重要的丝路贸易城市置于自身控制之下。受限于 ...

• 陈国梁:从先秦时期的食官体系看偃师商城宫城1号和6号建筑基址的性质

摘要:对考古发现的遗存,尤其是重要遗存的性质进行阐释是考古学研究的任务之一。偃师商城宫殿区发现的十余座大型建筑基址的具体功用是研究者异常关注的问题,对其性质进行分析也是深化偃师商城性质认识的必由之路。基于对1 号和6 号建筑基址的空间位置及共时遗存的分析,考之先秦时期的文献,1号和6号基址与《周礼·天官》中“冢宰”属官“宫正”所掌的“ ...

• 【民族考古】唐代新疆的水稻种植

【作者简介】徐承炎,塔里木大学历史与哲学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为唐代新疆历史考古、西域农业史。【基金项目】2018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新疆境内丝路南道上吐蕃遗存的调查整理与研究”(项目编号:18YJC780003);2018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公元1—10世纪青藏高原与北方草原地带的文明联系研究”(项目编号:18CKG018);2021年 ...

• 袁晓 罗佳明 阮秋荣 | 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2019年发掘收获与初步认识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1期新疆尼勒克县吉仁台沟口遗址2019年发掘收获与初步认识袁晓 罗佳明 阮秋荣吉仁台沟口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科蒙乡恰勒格尔村东,地处喀什河中游沟口,北依依连哈比尔尕山,南邻喀什河,与阿吾拉勒山隔喀什河相望。吉仁台沟口遗址包括居址区和墓葬区两部分,居址区位于沟口内侧,墓葬区位于沟口 ...

• 墓葬中的礼与俗

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年:2022-8页数:499定价:11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573203052作者简介: 沈睿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从事汉唐考古的教学与科研,研究涉及陵墓制度、丧葬习俗、宗教、美术、中外文化交流考古以及中古城邑等领域。著作有《唐陵的布局:空间与秩序》《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隋唐五代》《安禄山服散考》《中古中国 ...

• 【学术研究】宁夏中卫照壁山炼铜遗址冶炼技术研究

宁夏中卫照壁山炼铜遗址冶炼技术研究 李延祥1 张天杰1 陈建立2(1.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100083;2.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北京 100871)摘要:宁夏中卫照壁山炼铜遗址位于中卫市镇罗镇最北部,是宁夏地区重要的青铜冶炼遗址,经文献和碳十四年代测年可推定其年代属西汉早期。文章对取自该炼铜遗址的炉渣、铜颗粒,以及在古铜矿采集的矿 ...

• 李新伟:“最初的中国”之考古学认定

  一、“中国”和“最初的中国”  “中国”名称之初现,在考古资料方面,有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余其宅兹中国,自之薛民”①;在文献方面,有《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土于先王”,《诗经·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在其语境里,“中国”均指以河洛汇聚之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是肇始于“西土”的周人对夏商王朝统治的 ...

• 李新伟: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

  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程度和形式被认为是衡量社会复杂化程度或文明化进程的重要指标。随着考古学界对社会复杂化研究的深入,如何以考古学的方法获取有关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信息,进而探讨专业化生产的形式、规模、特征及其与社会复杂化的互动关系日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本文拟对西方有关手工业生产专业化的考古学研究做一简单回顾,并在此基础上对中国学 ...

• 杂志精选| 活态遗产 官窑遗珠 湖南君山明代砖官窑遗址

活态遗产 官窑遗珠湖南君山明代砖官窑遗址文 图/周 源始建于14 世纪中叶的南京明城墙是一项由明太祖朱元璋组织设计并监督施工的国家级重点工程,现在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真实性最好、保存最为完整的都城城墙。南京城墙耗砖上亿块,为了保证城砖有高质量的来源,朱元璋在今长江中下游江苏、安徽、江西、湖南、湖北五省约170 个县市,修建了上万座砖窑,专门 ...

• 从海昏侯墓外藏椁出土车马饰件的工艺统计看马车类型

摘要:本文通过对海昏侯墓外藏椁出土车马饰件的成型与表面装饰工艺方面的研究汇总与统计分析,对车马坑内出土的马车类型进行了初步推测,认为其中应有错金银、通体纯色鎏金、银质等几种不同工艺类型的马车。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墓西侧的外藏椁(车马坑)是长江以南首次发现西汉时期实用真车马陪葬坑。2012至2015年间,车马坑内出土3000余件车马饰件,其中20 ...

• 杂志精选| 青铜催生“中国”? 公元前2000年前后的中原社会

根据古典文献的说法,夏王朝是中国最早的王朝,是破坏了原始民主制之后的世袭“家天下”的开端。一般认为,夏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1世纪,“夏商周断代工程”把夏王朝建立的年代估定为公元前2070年左右,也有学者推算夏王朝始年不早于公元前2000年。总之,在以文献为本位的夏王朝始年的推定上,公元前2000年是一个便于记忆的年数。但文献中的这些记述,却难以 ...

• 多维视野的考古求索

基本信息:作者:李水城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573202970内容简介:  本书首篇侧重了对考古学学科史以及理论方法的独到思考,折射出前辈学者高尚的人文情怀和厚重的学术养成,他们也因此构成了考古学科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其他章节涉及区域考古、专门考古、盐业考古、早期东西文化交 ...

• 段宏振:磁山文化探索的反思与新释

  提要:距今8000年前的磁山遗址,以大量储藏黍粟的窖穴、石磨盘棒与陶盂支脚等为组合的器物堆积遗迹为主要文化特征。由于磁山遗址年代框架细节的建立及田野考古信息提取等方面有待于改进,对这两种遗迹的功用及性质一直存在讨论和争议,进而影响到对磁山遗址性质的认识与判定。因此有必要对磁山文化的探索历程作一回顾与反思,并尝试对一些问题作一新的 ...

• 东方考古(第19集)

书名:东方考古(第19集)【点击购书】作者:山东大学《东方考古》编辑部 编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6月定价:180.00内容简介本集收录了15篇研究论文、4篇发掘报告,内容涉及古史传说、史前到历史时期的聚落与社会考古、生业与手工业考古、科技与美术考古等内容。目 录姜姓部族的起源与早期的历史 尹夏清 尹盛平(1)舜窜三苗与禹征三苗再认 ...

• 长子西南呈西周墓地综合研究

山西长子西南呈西周墓地是2012至2016年新发掘的大型西周墓地,是晋东南地区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西周墓地。2012至2016年三次发掘中,共发掘西周墓葬108座,其中带墓道大型墓5座;马坑2座。发掘的墓葬在整个西南呈西周墓地中所占的比例无法推算,墓地有多大尚不可知。西南呈西周墓地的规模等级较高,初步判定其是一处西周姬姓贵族墓地,带墓道大墓等级有可 ...

• 刘喆 李梅田丨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释读

内蒙古清水河塔尔梁五代墓葬壁画中的图像内容丰富,通过特定的配置方式构成了具有特殊涵义的图像组合。其中,四神、伏羲女娲、十二生肖等神瑞图像的组合,模拟了盖天说的宇宙模式;金鸡、玉犬的组合兼具镇墓、辟邪、祈福的作用;孝行图与力士图的组合表达了以孝通神、灵魂升天的升仙主题;其他的世俗图像为写实,反映了唐五代时期丝路沿线居民通过回鹘道与 ...

• 王玉冬|进深与表面:宝顶山毗卢道场摩崖艺术索微

回顾过去一个世纪间宗教图像的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归纳出两种治学状态:一种以图像志专家、风格学家、宗教史家、神学家、文化史家为代表,他们的研究与写作理性、博学而且冷静;另一种状态的代表是个别的艺术史家和艺术实践者,他们关注宗教图像的“物质光辉”,他们的写作充满了情感、直觉和焦虑。前类研究者的兴趣在于图像背后的事物,即图像所表现、反映 ...

• 考古是什么?

  坐落于埃及吉萨金字塔前的狮身人面像(图片版权:盖帝图像 基提·布恩尼特罗)从根本上来讲,考古学是研究人类及其过去的一门学科。考古学家所研究的是由人类创造、使用或改变的事物。他们通过观察人类遗留的实物资料以实现考古,例如石器、居址、有金饰的尸骨亦或是在沙漠中屹立而起的庄严金字塔。有时,考古学家通过研究现代社会来阐明那些繁荣的过 ...

• 姚伟钧;张国超:中国公众考古基本模式论略

  近年来,随着考古学学科建设的逐渐成熟、文化遗产保护的现实需要和现代传媒技术的日益发达,公众考古的理论和实践在国外日渐风靡,并相互支撑,成为推动国外考古学和文化遗产事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就国内情况而言,公众考古学在中国却是改革开放以来诞生的新鲜事物,因此有关对公众考古理论和实践的探讨还为数很少,特别是缺乏对中国公众考古基本模式 ...

• 古代海上丝绸之路演讲集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2-8页数:299定价:98.00元装帧:平装ISBN:9787030671530主编简介: 万明,1953年生。北京大学历史学硕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现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登峰战略”资深学科带头人,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会长等。长期从事明史和中外关系史研究,主要著作有《丝绸之路上的明代中国与世界》《明史丛稿》《中国融入 ...

• 博物馆之城:城市文化更新的前沿探索

什么是“博物馆之城”?“博物馆之城”有怎样的历史?博物馆如何保存城市历史文化?如何探索散落在城市大街小巷的博物馆?如何建设“博物馆之城”?……从含义概念、建设内容、建设路径、模式策略、评价方式等多个层面对“博物馆之城”的基本理念和当下行动进行系统阐释——《博物馆之城:城市文化更新的前沿探索》。书名:博物馆之城:城市文化更新的前沿 ...

• 洪江高庙

洪江高庙遗址的发掘是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田野考古最重要的活动之一,遗址的主体遗存为高庙下层遗存和高庙上层遗存,残存少量东周、明清时期遗存。高庙遗址自第一次发掘以来就引起了考古学界和史学界的高度关注,除了它对构建湘西沅水流域新石器时代文化发展谱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该遗址中新发现的高庙文化遗存为我们展现了距今7800~6600 ...

• 重庆璧山区黄家院子墓群考古发掘收获

璧山位于渝西地区,属“两山夹一谷”地貌,地形以低矮丘陵为主。重山复岭,溪流回绕,西北险阻,东南坦平,古志曰:“田肥美、民饶裕,洵巴渝名邑”。区境历史文化资源丰富,《璧山县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成果专辑》所收录的不可移动文物就有934处。此外,在既往的考古工作中,棺山坡、小河坝、黄殿桥、蛮洞坡等地发现有汉代精美石棺;生基湾、皂角湾、双朝 ...

• 概说古代中国绿松石器的发展及其礼仪性

编者按:绿松石器和玉器一样,曾发展成为社会高等级礼器,又贯穿于古代中国社会的始终,成为体现中华文化传统的重要因素。绿松石还常与黄金结合,成为奢侈的装饰品,并伴随着与外来文化的结合。兼具传统与开放特质、自然靓丽的绿松石,却往往未能受到研究者的关注。本刊以商中期前后材料为重点,组织了一批以绿松石器发现与研究为中心的稿件,以期引起读者 ...

• 任冠 魏坚:唐朝墩古城浴场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2期唐朝墩古城浴场遗址的发现与初步研究任冠 魏坚内容提要:唐朝墩古城遗址2018~2019年的考古发掘工作中,清理出1处公元10~13世纪的浴场遗址。该遗址由砖砌主体建筑、土坯建筑和周边灶址、水井等其他配套设施共同构成。此类浴场最早出现在地中海沿岸的古希腊,罗马时期建筑技艺逐渐发展成熟并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向周边地区传 ...

• 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及相关问题

------------------------------------------------------------------------全文阅读陕西神木市石峁遗址出土铜器的科学分析及相关问题(作者:陈坤龙 杨帆 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梅建军 剑桥大学麦克唐纳考古研究所,邵安定 邵晶 邸楠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原文刊于《考古》2022年第7期)

• 安静平:植物考古视角下的社会考古学研究—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案例研究两则

  7月9日,德国基尔大学史前与历史考古研究学院研究助理安静平博士为山东大学考古文博专业师生带来题为“植物考古视角下的社会考古学研究:新石器晚期黄河中下游地区案例研究两则 ”的线上学术讲座。本次讲座由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靳桂云老师主持,共计有硕士和博士研究生二十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安博士指出植物考古以往的研究多集中于古饮食、 ...

• 【民族考古】汉代文字砖、画像砖风格探析

【作者简介】张毅然,亳州博物馆。【摘要】从汉代的文字砖、画像砖中可看出以书入画、书画同源的艺术思想,且这一思想被后世继承和发展,在中国书法绘画艺术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本文将以曹操宗族墓群出土的文字砖和奔马画像砖为研究对象,阐述书法艺术与绘画艺术的相互融合及其影响。【关键词】文字砖;画像砖;书法;以书入画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 ...

• 【民族考古】四川汉代养老、收租、告贷题材画像砖解析

【作者简介】白丽,女,四川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秦汉考古。【摘要】画像砖作为汉代社会出现的一种在墓葬中展现死者生前生活场景的一种特殊载体,在帮助我们探索了解汉代人民生活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四川是汉代画像砖分布的一个重要地区,此地出土的“养老图”更是备受瞩目。文章试从“养老图”的定名、其与其他类似图像的界限和此类图像在墓 ...

• 胡天汉月方诸:阿尔泰学论稿初编

书名:胡天汉月方诸:阿尔泰学论稿初编【点击购书】作者:唐均出版社:甘肃文化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7月定价:136.00目 录西文缩略语一览契丹学契丹大字“寅虎”读音考契丹语“亥猪”考论“曷朮”——吐火罗语和契丹语的联系钩稽ON THE KHITAN TERMS FOR“TIGER”TOWARDS TWO KHITAN CHARACTERSRELATED TO IRONTHE KHITAN TE

• 观看之外:博物馆展览中的历史与人

博物馆对历史的展示在很长时间内被认为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博物馆这样的机构在面对历史的时候究竟可以展示什么,以及如何展示,实际上仍有进一步讨论的空间。从博物馆展览研究的角度来说,近年来常见两方面的趋势。其一,将研究的重心围绕在展览术的层面,关心如何更好地展示历史本身。其二,将研究的重心围绕在人群、身份或表征等问题之上,尤其关心曾经 ...

• 李研|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的“兔豪(毫)”“狐毛”性质考释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3期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的“兔豪(毫)”“狐毛”性质考释李 研内容提要: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的“兔豪(毫)”“狐毛”与宗教迷信相关的观点缺乏可靠证据。衣物疏中的“兔豪(毫)”“狐毛”为制作毛笔笔头的原料,在当时具有财产的属性。NEIRONG TIYAO一 相关研究的回顾与辨析吐鲁番出土衣物疏中有不少“兔豪(毫)”的记载,如 ...

• “杏园雅集”和《杏园雅集图》新解:政治还是娱乐?

《杏园雅集图》是明代宫廷画家谢环绘制于1437年的重要作品,对正统二年三月一日在杨荣的私家花园“杏园雅集”活动做了图像表现。雅集活动与图像涉及当时在职的九位朝廷文官,其中包括诸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王直、王英等朝廷重臣。澎湃新闻获悉,《杏园雅集图》目前正在辽宁省博物馆“人·境——古代文人的园中雅趣”中对外展出。据辽博介绍,这是这幅经 ...

• 霍巍:丝绸之路在青藏高原的延伸

  霍巍 四川大学杰出教授、历史文化学院学术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兼任第七届、第八届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并任考古学召集人之一。主要研究领域为汉唐考古、西南考古、西藏考古、文物学与艺术史、中外文化交流、博物馆学等。主要学术成果为《西藏古代墓葬制度史》《战国秦汉时期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等,其学术成果获中国藏学研究 ...

• 朱凤瀚:中西早期文明交流的欧亚草原通道

  朱凤瀚 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博物馆馆长、国家博物馆常务副馆长、“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成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先秦史、古文字、青铜器、出土文献等。专著《商周家族形态研究》获全国古籍优秀图书奖一等奖,《中国青铜器综论》获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成果奖考古类一 ...

• 佛窟中的祆神—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壁画“四臂女神”图像与样式考

全文阅读佛窟中的祆神—吐峪沟西区中部回鹘佛寺壁画“四臂女神”图像与样式考(作者:刘韬 首都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夏立栋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国国家博物馆馆刊》2022年第3期)

• 溧阳天目湖考古发掘报告

基本信息:编著:南京博物院 常州博物馆出版社: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501075010内容简介:  溧阳市位于长江三角洲西南部的苏、浙、皖三省交界处。溧阳抽水蓄能电站位于江苏省溧阳市天目湖镇,主要承担江苏省电网的调峰、填谷、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任务。2005年,受江苏省文物局委托,南京博物院 ...

• 天下惟宁:汉代文明的四张面孔

汉朝是继秦朝之后的第二个大一统帝国。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至公元220年东汉灭亡,王朝通过改制、战争与革新,巩固了中央集权,华夏子民也逐渐形成对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认同。这四百余年里的激荡变化与多元融合,深刻影响了此后两千年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体系、社会形态和艺术文化。11家文博机构,200余件文物,从不同维度解读汉代文明,全方位展现浓 ...

• 【河西考古】杨富学 |霍去病征祁连山路线与月氏故地考辨

摘要:公元前121年夏,霍去病西征匈奴,由北地郡出发,经钧耆水、居延水、小月氏而攻祁连山、鱳得。其中的居延在过去一般被解释为内蒙古额济纳旗居延泽,而霍去病攻河西匈奴没必要绕道居延泽,所以学术界遂将霍去病所攻的祁连山解释为东天山。然霍去病西征经过的五个地名,即钧耆水、居延水、小月氏、祁连山、鱳得,有三个都可见于居延和悬泉发现的里程简 ...

• 【河西考古】刘森垚 | 大斗拔谷新考

期刊索引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22年第3辑,第75-85页。注释从略。提要从名称演变、地理形势、军事路线等多方面来看,古代的大斗拔谷就是今天的大都麻谷,而非扁都谷。自汉代以来,张掖以南祁连山中就存在多条翻越大山通向青海、河湟的道路,其中以大都麻口和扁都口较为关键。中古时期,因频繁直通青海湖的战争(赵充国伐羌、隋炀帝西巡、唐蕃间战争), ...

• 阐释丨唐代吴遊、吴宝墓志考释:从墓主生平出发,追溯吴姓世系远祖,研究地方建制变迁,推动长子古城研究

2019年,在山西省长治市长子县庆丰村南考古发掘四座唐代早期吴姓家族墓葬,其中两墓出有纪年墓志,分别为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吴遊墓志、唐景龙二年(708年)吴宝墓志。这两合墓志对确定墓主身份、了解吴姓传承、研究唐代地方建制沿革等提供了重要资料。现录志文并略作考释如下。 一、墓志录文 吴遊墓志志盖、志石齐全,砂石质地,保存完整。方形,边长 ...

• 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增订版)

道者,道路、道理、方法也。收在本书的24篇文字,基本上涉及中国考古学以往走过的道路,今后该走的路,考古学是什么样子的学科,考古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何以层位学与类型学是考古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如何运用层位学、类型学,怎样通过遗存及其与时、空的关系探讨考古学文化,以物论史、透物见人研究历史,考古学的局限性,以及为什么我们不能把握历史的 ...

• 贺云翱:陶瓷考古的多方面意义

陶瓷考古的多方面意义贺云翱本文为《大众考古》2022年06月刊卷首语“陶瓷考古”是考古学中重要的分支学科,也是考古学中极其重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工具。可以认为,只要从事新石器时代至历史时期的考古,发掘中相遇的遗物,数量最大者就是陶瓷器或相关标本。为此,认识陶瓷器的时代、器形、文化类型、窑口、制作技艺等是考古学训练中最重要的学术要求之一。 ...

• 《史前文化与社会的探索》自序

  在李伯谦先生的一再催促甚至是命令之下,加之上海古籍出版社全心全意做成此事的执着,让我越来越感到压力,我终于把文集的文稿整理出来了。  2019年底,李伯谦先生就对我谈及打算为考古文博学院的教员们出一套文集的想法,其中有我的一本的计划。对此我当然心怀感激!但同时也很踌躇。原因有二。一是我生性散漫,做过的事全无记录,写过的东西大半没 ...

• 史前文化与社会的探索

基本信息:作者:赵辉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8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8月印次:1ISBN:9787573203076内容简介:  本书分考古学文化研究、古代社会的复原研究和考古学方法理论的思考三部分。本书内容的编排,一方面反映了新石器考古学术史的变迁,另一方面也可以观察到赵辉教授扎实的学术之路。目录自序/1壹考古学文化研究 1龙山文化 ...

• 论早期中国的“一元多支一体”格局

  摘要:早期中国大部地区共有“一元”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和文化基因,存在“多支”文化系统和多种文明起源子模式,交融形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的、以黄河中游(或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一体”文化格局。这种“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 ...

• 汉晋胡汉佛教论稿

汉晋胡汉佛教论稿汉晋胡汉佛教论稿作者: 叶德荣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2-12页数: 299定价: 60.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ISBN: 9787311039837内容简介 · · · · · ·《汉晋胡汉佛教论稿》由叶德荣著,由于我们采用了民族关系史的视角,故在传统的佛教经典本位叙述中被遮蔽的问题,遂凸显了出来,如佛教与汉晋时期中原国家与西域 ...

• 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

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梅维恒内陆欧亚研究文选作者: 梅维恒 着 / 徐文堪 编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年: 2014-12页数: 440定价: 92.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ISBN: 9787311046675内容简介 • • • • • •本书由梅维恒先生授权我国知名语言学家徐文堪先生根据国内学界的具体状况辑编,所收12 ... ...

• 隋唐帝国与东亚

隋唐帝国与东亚隋唐帝国与东亚作者: (日) 堀敏一出版社: 兰州大学出版社译者: 韩昇 / 刘建英出版年: 2010-7页数: 175定价: 38.00元装帧: 平装丛书: 欧亚历史文化文库ISBN: 9787311035273内容简介 · · · · · ·《隋唐帝国与东亚》所称“欧亚”(Eurasia)是指内陆欧亚,这是一个地理概念。其范围大致东起黑龙江、松花江流域,西抵多瑙河、伏尔加河流域 ...

• 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 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蒙古国艾尔根敖包墓地考古发掘主要收获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2期蒙古国艾尔根敖包墓地考古发掘主要收获中国人民大学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内容提要  艾尔根敖包墓地位于蒙古国中北部鄂尔浑省吉尔嘎朗图苏木。2008年,该墓地被首次发现。2014年至2017年,在鄂尔浑省省政府的资助下,蒙古国国立民族博物馆与鄂尔浑省博物馆联合对该墓地进行了连续四年的考古发掘。2018年 ...

• 无问西东:锡林郭勒考古所见的文化交流与互动

锡林郭勒是我国三大草原之一,地处欧亚草原的东南边缘,农牧交错地带、边地半月形文化带和中国北方长城文化带上,因此也是重要的文化交流的通道。境内的金斯太洞穴、乃仁陶力盖遗址、巴彦淖尔遗址、伊和淖尔墓群等考古发现表明,自旧石器时代中期开始,锡林郭勒就一直是多方向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存在着锡林郭勒—山地阿尔泰地区—贝加尔湖—阴山山地—西 ...

• 韩建业:运用多种方法挖掘五帝时代真相

  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教授。2005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计划,2007年获得首都劳动奖章,2010年获得北京市先进工作者和北京市级教学名师称号。2020年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八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考古学科组)。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新石器夏商周考古学、中国上古史、环境考古与人地关系、中西文化交流和文明比较。  主持 ...

• 江林昌:中华文明转型创新与中国古典学重建

  江林昌: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特聘教授、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专家、山东省社会科学名家(历史学)、中国先秦史学会副会长、中国楚辞(屈原)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孔子基金会学术委员等。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明史、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参加“夏商周断代工程”和“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任工程学术秘书。当选第十届、十一届、十二届全国人大 ...

• 刘庆柱: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特质

  刘庆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历史学院院长、考古与文化遗产学院院长、中原历史与文化研究院院长。担任中国圆明园学会会长、中国古都学会名誉会长、德国考古研究院通讯院士、亚洲史学会常务理事。曾任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都城考古学、古代帝王陵墓考古学和秦汉考古学。 ...

• 郭大顺:红山文化如何揭开中华文明起源的神秘面纱?

  红山文化是中国东北地区最著名的一支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也是东北亚地区具有广泛影响力的一支考古学文化,它揭示了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连绵不断和多元一体的形成发展过程,体现了世界文化发展的融合与交汇,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文化、历史意义。红山文化在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中发挥了什么作用?与中原仰韶文化有何关系?与西方古文明是否存在联系? ...

• 从中华文明探源看世界文明交流互鉴

  到今年5月,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自启动已整整进行了20年。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文明之一,是其中唯一延绵至今、未曾中断的文明,在人类文明史上的地位独特而重要。中华文明的起源,不仅是我国学者潜心研究的重大课题,也是国际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研究课题。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

• 寻根追流: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

  对中国文明历史的研究一直是百年中国考古学最为关注的研究课题。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经过几代学者接续努力,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成绩显著,但仍然任重而道远,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 ...

• 庄严佛国:中国石窟寺

基本信息:作者:常青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出版时间:2022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2年5月印次:1ISBN:9787501065899内容简介:  中国的石窟寺是特定时代里的佛教艺术形式,是以建筑、雕塑、绘画三者相结合的综合艺术形式,它经历了东晋十六国的初步发展,北魏到唐朝的繁荣昌盛,并从五代开始走向了下坡。这是因为山崖间的石窟正在越来越多地模仿着地面 ...

• 泉州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

------------------------------------------------------------------------全文阅读泉州城考古与文化遗产保护展示(作者:梁源 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汪勃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2年第3期)

• 白于蓝主编《先秦玺印陶文货币石玉文字汇纂》

作者: 白于蓝、段凯、马继出版社: 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 2021年12月定价: 300元内容简介: 本书对先秦时代的玺印、陶文、货币和石玉(石刻、盟书、玉和玉铭等)四种古文字材料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全方位整理,按照《说文》体例,进行文字编撰,将古文字字形汇集于相应字头之下,标明每一字形的具体出处、所在辞例、时代以及国别,是一部大型古文字 ...

• 冯培红丨实证与创新——荒川正晴《欧亚交通、贸易与唐帝国》介评

作者简介冯培红,1973年生,浙江长兴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凉州文化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魏晋隋唐史、西北史研究。著有《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等,发表论文122篇。2010年,日本大阪大學荒川正晴教授出版了《歐亞交通、貿易與唐帝國》一書,這是他於2008年向該校提交的博士學位論文的修訂本。需要說明的是,荒川氏 ...

• 薛方昱、乔高才让丨甘肃古代羌语地名探讨

作者简介:薛方昱,1936年生,甘肃秦安县人。原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副编审, 主要从事甘肃地方史志的编写与研究工作。乔高才让,1942年生,青海互助县人。《天祝县志》主编,长期从事藏族历史语言的研究,与洲塔合著《甘肃藏族通史》。本文利用文献记载,通过实地考察,结合古老的羌族所遗留下来的语言、习俗、宗教信仰等,对甘肃境内诸多羌语地名进行了探 ...

• 石语梵行 |《英国伦敦维多利亚与阿尔伯特博物馆对犍陀罗灰泥佛像头的调查》2019年

© 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 London.Giovanni Verri, Christian Luczanits, Victor Borges, Nick Barnard et John Clarke本研究展示了在伦敦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举行的犍陀罗重要头像的技术和历史研究结果。多年来,这件作品因其极高的审美品质而在犍陀罗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然而,自 1930

• 石语梵行 |《印度古代艺术(插图)(German Edition) 》2015年9月15日

Indien hat mit seiner langen und farbenfrohen Geschichte auf viele Arten künstlerische Traditionen hervorgebracht:Architektur, Malerei, Bildhauerei, Kalligraphie, Mosaiken und Kunsthandwerk veranschau

• 石语梵行 |《马图拉博物馆藏马图拉造像手册》1939年

  马图拉政府博物馆,俗称马图拉博物馆,是印度北方邦马图拉市的一座考古博物馆。该博物馆由当时的马图拉地区收藏家FS Growse爵士于1874年创立。最初,它被称为Curzon考古博物馆,然后是马图拉考古博物馆,最后改为马图拉政府博物馆。该博物馆以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2世纪,贵霜帝国和笈多帝国时期的马图拉学派古代雕塑而闻名。今天它是北方邦的主要博物馆 ...

• 汉杜陵陵园遗址

【作 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著【丛书名】考古学专刊【形态项】 240【出版项】 北京:科学出版社 , 1993.07【ISBN号】7-03-002831-7【中图法分类号】K87-52【原书定价】$29.50【主题词】考古学-发掘报告(地点: 中国) 发掘报告-考古学(地点: 中国) 汉宣帝-陵园-发掘报告 陵园-汉宣帝-发掘报告 发掘报告-陵园-汉宣帝【参考文献格式】 中国社会科学 ...

• 【河西文物】丝路上的玉门简牍

玉門汉简主要分布在花海緑洲、毕家滩、清泉乡附近,以花海緑洲及周边地區出土最多。200余枚汉简是玉門重要的历史文化资源,是玉門在丝绸之路上重要地位的直接反映,具有如下特點:一、出土简牍數量較多。20世紀以來,河西有大量简牍出土,玉門地区也不例外。1913-1915年斯坦因第三次中亚考察期間就在玉門北部漢代烽燧地区发現了95枚汉简。1 ...

• 【民族考古】略论洛阳红山HM2026出土的铁牛与生肖俑

【作者简介】徐斐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摘要】洛阳红山HM2026是一座未出土纪年材料的唐代墓葬。此墓年代应在710年左右,而非发掘者认为的玄宗至代宗时期。红山HM2026出土了铁牛与生肖俑,使这两类盟器神煞在唐两京地区出现的时间有了不同幅度的提前,且其中铁牛的发现,还印证了《大唐新语》中的相关记载。透过HM2026的铁牛与生肖俑,可见“四神” ...

• 【民族考古】试论墓葬中十二生肖俑的佛教因素

【作者简介】李慧君,湖南省博物馆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宗教美术、民间信仰。【摘要】十二生肖是中国重要的文化符号之一,但其形象的产生与佛教之间的关系却一直被忽视。透过中国古代墓葬习俗、佛教经典、图像学等多重视角可发现,十二生肖俑自隋唐时期开始取代佛像,频繁随葬于长江中游地区墓葬中;除生肖俑自身可见佛像特征外,其所在的墓中还出土有莲花 ...

• 【民族考古】从西安地区唐墓出土牛俑看唐代中国对牛的利用

【作者简介】冯薪羽,南京博物院,研究方向为汉唐考古。【摘要】唐墓出土的牛俑作为随葬陶俑中的一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所见之牛的形态,其中应该包括了黄牛、峰牛,可能还有黄牛和峰牛的杂交品种。结合壁画和文献,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牛在社会中的用途多样,耕牛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役使畜力;牛车作为交通工具仍在女性贵族和官僚群体中使用;牛肉在唐 ...

• 【问答录】西藏考古的历史、现状与未来使命——访著名考古学家霍巍教授

【内容摘要】霍巍先生为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博物馆馆长、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他兼任香港城市大学、日本文部省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等的客座教授;四川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四川省博物馆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考古学会理事,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