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拜寺沟西夏方塔
新华网宁夏频道7月6日电 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拜寺沟西夏方塔》一书5日正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它标志着“拜寺沟方塔西夏文书研究”这一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拜寺沟方塔是座落于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深处的一座西夏古塔,1990年11月被不法分子炸毁,沦为废墟;后于1991年8、9月间,在国家文物局批准下, ...
新华网宁夏频道7月6日电 由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编著的《拜寺沟西夏方塔》一书5日正式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它标志着“拜寺沟方塔西夏文书研究”这一国家社科基金“八五”规划项目最终结出了丰硕的成果。 拜寺沟方塔是座落于宁夏贺兰山拜寺沟深处的一座西夏古塔,1990年11月被不法分子炸毁,沦为废墟;后于1991年8、9月间,在国家文物局批准下, ...
基本信息:编著: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时间:2017年5月版次:1印刷时间:2017年5月印次:1ISBN:9787030511256内容简介: 发掘的这批秦墓是关中地区迄今为止一次性发掘的数量最多的秦墓,同时又是关中东部地区首次发掘的大规模秦汉墓群。通过对其出土遗物尤其是陶器进行类型学分析,可将594座墓葬分为战国中期晚段、战国晚期、战国末 ...
马王堆汉轪侯墓地祔葬墓身份的考古学观察郑曙斌长沙马王堆发现的三座汉墓是西汉列侯轪侯家族墓地,所葬皆为轪侯家族成员。从印章的发现和西汉列侯葬制来判断,M1、M2是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和夫人辛追墓。M3为袝葬墓,当是墓主人的儿子。但究竟是哪个儿子?是第二代轪侯利豨?还是其兄弟?身份成谜,学界争论不休。因为墓中仅见的一枚封泥被释为“利豨”, ...
西安南郊庞留村的唐墓 《文物参考资料》1958年10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1957年7月陕西省文管会在庞留村进行文物调査时,有群众反映:曾在村的西北角发现许多陶俑和鎭墓石。经到出土地点了解,知道陶俑和鎭墓石都在墓道出土,有些陶俑在小笼内放置。惹人注意的是鎭墓石有底有盖,底面上有符文,符文周围有汉文,从数量上来讲是西安地区解放后未 ...
西安南郊清理两座小型北周墓 《文博》2011年02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西安航天基地服务外包产业园项目位于长安区韦曲东原上的航天基地产业园内,南邻航天中路,北邻飞天路,东距高望村约1华里,西邻开泰动漫。2010年6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该项目征地范围内探出的古墓进行了清理发掘。共清理汉至明清时期的古墓34座,其中M5、MI1为两座小 ...
西安南郊山门口战国秦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1994年01期 王久刚 1988年秋,西安市南郊北山门口村电子城205工地在基建中探岀大批战国秦墓,市文物管理处配合基建清理了11座。现将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均为横式墓,洞室挖在长方形竖穴土坑的一侧,平面呈长方形或梯形,拱形顶,可分为5式: 1.式,7座,M2、M3、M6、M7、M9 ...
西安南郊隋李裕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9年07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6年12月12~1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郭杜镇抢救性发掘了 一座隋代纪年墓,编号为2006CHRM38(以下简称M38)。该墓北距隋大兴城遗址约7公里,位于隋大兴城的西南郊(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该墓系长斜坡墓道多天井的单室土洞墓 ...
2021年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100年里,考古学家发现、发掘了上万处古代遗址,通过艰辛的工作探寻遗址中埋藏的秘密,揭示人类自身的历史。每当我走进这些遗址时,尘封的历史仿佛就在眼前。湖北省的石家河和屈家岭,便是那种虽短暂接触却让人感触深刻的遗址。 湖北天门的石家河遗址发现于1954年,经过20世纪70年代以来持续的考古工作,现今知道这 ...
基本信息:作者: 王晓鹏出版单位: 人民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7月版次:1印刷时间:2021年7月印次:1ISBN:9787010236711内容简介: “西周金文词义组合类聚研究”是对西周青铜器铭文(简称器铭)中词义组合关系所呈现的聚合关系及其特点、类别等进行的考察与研究。本书通过周遍考察、研究西周器铭词义组合类聚现象,来探究其词义关系的系统性问题,亦 ...
------------------------------------------------------------------------全文阅读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彩陶的“对鸟”主题(作者:李新伟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中原文物》2021年第5期)
2021年11月17日下午,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陶瓷考古与艺术研究所所长秦大树教授应邀莅临我院,在南汉二陵博物馆多功能报告厅做了题为《井里汶沉船的发现与相关问题讨论》学术讲座。此次讲座是“考古广州·名家讲坛”2021年第9讲,由我院与魏峻工作室共同举办。秦大树教授讲座现场讲座参会现场 讲座由全洪研究员主持。景德镇陶 ...
2021年11月6-8日,由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主办、广东社会科学院海洋史研究中心、中国航海博物馆合办的“海洋与物质文化交流:以东亚海域世界为中心”学术工作坊在上海顺利召开。本次工作坊旨在借助全球史和物质文化史的视野与方法,打破传统史学的“中心-边缘”界线,将东亚海域看作多元文明交流、沟通、互动的通道和舞台,重新审视作为一个整体的东亚海域史 ...
圆明园、良渚、殷墟、大运河……每逢节假日,这些“网红打卡地”从风景到文创,总是引人关注、频上热搜。你或许不知道,这些“网红”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大遗址。“大遗址”几个字看上去颇为“高冷”。按照官方定义,它主要包括反映中国古代历史各个发展阶段涉及政治、宗教、军事、科技、工业、农业、建筑、交通、水利等方面历史文化信息,具有规模宏大、 ...
钱选是“吴兴八俊”之一,其花鸟师法赵昌,早期注重客观再现,晚年则趋于平淡天真。其所作的《八花图》《花鸟图》《白莲图》体现出画家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艺术思考与审美标准。从工细绚丽到率意简淡,钱选的花鸟画在宋元绘画的变化过程中,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从外在形式上看,钱选早期的花鸟画只有印章,没有题款,到晚年则诗、书、画、印相得益彰,这也 ...
从对顶三角形岩画看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史前文化交流肖波 【摘要】对顶三角形岩画是岩画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在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均有分布。这些岩画在制作技术、图像种类、风格特征、作画环境等方面均表现出高度的一致性,表明其作画民族可能具有某种相关性。通过图像学和考古学文化的比较研究,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即中国新疆和中亚地区的对顶 ...
陕西府谷柳树峁圪梁遗址发掘简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榆林市文物考古勘探工作队 关键词:府谷,柳树峁圪梁遗址,李家崖文化,西岔文化,周文化 摘要:柳树峁圪梁遗址位于府谷县黄甫乡清水川河左岸的石家河沟门村西侧的山峁,2005 年的考古发掘,清理灰坑8 座,灶1 座,残存房屋基址1 处,出土陶、石、骨质等器物,可辨器形者约75 件。出土遗物显示该 ...
西安南郊隋苏统师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9年2月14~18日,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为配合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光伏电池项目一期工程建设,在西安市南郊的长安区韦曲街办韩家湾村征地范围内发掘了隋大业四年(609年)苏统师墓,编号为2009HDM37(图一)GPS测值为N34°09′36″,E108°59′05″,A513米 ...
西安南郊唐墓(M31)发掘简报 《文物》2004年01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2年4〜7月,为配合西安市南郊陕西师范大学后勤集团郭杜校区的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此进行了考古钻探和发掘,共清理出汉、唐、明代墓葬75座,其中M31唐墓出土了大量精美、完整的三彩俑。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31地层分为4层 ...
西安南郊唐史君夫人颜氏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7年第1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唐史君夫人颜氏墓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缪家寨村西南150米处(图一)。2005年1月28日至2月1日,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浪仙屿餐饮娱乐公司生态园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并抢救发掘了该墓,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葛葬形制 颜氏墓编号为M3,平面形状呈“刀”形,方向 ...
西安南郊唐贞观十七年王怜夫妇合葬墓发掘简报 《文博》2012年0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10年3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西安市长安区韦曲街办韩家湾村以西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1000兆瓦太阳能光伏电池项目工程基建范围内,发掘了唐贞观十七年(M3年)上柱国王怜夫妇合葬墓(编号为2010HEM11),该墓纪年明确、形制保存基本完整,出土物种类丰 ...
西安南郊西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2012年10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 2004年5月,西安市雁塔区长延堡派出所在长安路电视塔以西、丈八东路南侧修建办公楼时,在基槽内发现古墓4座。前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该墓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汉墓3座、元墓1座,现将3座汉墓介绍如下(图一)。因是在下挖3米深的基槽内清理的,所以,简报中墓葬的尺 ...
西安南郊西晋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7年08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2004年1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和西北大学文博学院在西安市南郊为配合基建工程清理了3座西晋时期的墓葬(编号为M1-M3),墓葬位于雁塔区曲江乡庙坡头村东(图一)。现将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此次发掘的3座墓葬呈南北向排列,其中M1位于最北部,M2居 ...
作者:苏北海出版社: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1988年8月内容简介作者在书中对西域历史地理进行了多方面研究。对汉唐和其他各代西域的沿革演变、行政辖区的变迁、民族的迁徙流动、城邑的置废、生产和文化的兴衰历程有详细深刻的分析,对西域内外的交通道路及农牧工矿的分布和发展,也有认真的考证。全书收入的24篇论文都是独立的专题研究,不仅涉及自然地 ...
庆城县博物馆馆藏北宋至道二年尉晖买地券考释张志升(庆城县博物馆) 摘 要:买地券又称冥契、幽契。它是中国古代土地私有化的特殊产物,随着道教的产生和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由最初的墓地买卖凭证,转化为丧葬仪式中告慰亡灵的特有用具。庆城县博物馆所藏的北宋至道二年尉晖买地券,为我们研究宋代百姓的丧葬习俗提供了形象而直观的资料。文章先对该 ...
一固原地区出土的隋唐时期外国金币仿制品,主要集中在固原南郊隋唐墓葬群,共发现5枚。1. 差诺皇帝金币仿制品(图一∶右),1982年固原南郊王涝坝村史道德墓出土,直径2厘米,重4克。双面,金币正面为一东罗马皇帝戴冠肖像,头戴盔,身着铠甲,头盔和铠甲边缘由小联珠纹组成,边缘文字已磨损不清。背面为一胜利女神像,模糊不清,手中可能握一长十字架,另 ...
不断探索东西方彩陶产生和发展的未知,从而揭示东西方文明和文化交流的本源。作者:阚力全文字数:2763预计阅读时间:8分钟今年是中国现代考古百年。1921年,河南渑池仰韶村遗址首次发掘,拉开了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序幕。大量出土的早期彩陶,是仰韶遗址考古及仰韶文化的主要特征。早期彩陶承载了史前时期重要的社会文化信息,也是东西方文明溯源的重要见证 ...
预防性保护的概念起始于1930年罗马国际文物保护会议,起初主要针对博物馆,方法是通过控制其内部环境,以达到减轻或推迟馆藏文物劣化的目的。经过近90年的发展,这一概念已经不局限于馆藏文物,其手段也扩展为风险防范、管理决策、公众意识等众多方面。在文物保护未来的道路上,预防性保护的理论和方法也将不断发展和变化。云冈石窟1、2窟老照片(1939年) ...
作者:罗新书号:ISBN 978-7-101-11639-7出版社:中华书局出版时间:2016年5月定价:176.00元开本:16开装帧:平装字数:500千字页码:606页【编辑推荐】本书为《新出魏晋南北朝墓志疏证》(中华书局2005年)的修订本。旧版为简体,考虑到墓志录文是作为文献材料使用,此次改为繁体,横排仍旧。作者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修订:一是补充新见较好的图版拓片出 ...
西夏方塔出土文献(上下)作者: 罗丰 / 孙昌盛 / 甘肃省古籍文献整理编译中心出版社: 甘肃人民出版社 敦煌文艺出版社出版年: 2006-11页数: 656装帧: 精装丛书: 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丛刊ISBN: 9787805878003内容简介本书收录了宁夏文物考古研究所在贺兰山拜寺沟方塔发掘出土的西夏时期的大量文献、文物,涉及考古、佛学、藏学、版本学、印刷学、文献学、古建 ...
胡汉之间作者: 罗丰出版社: 文物出版社副标题: “丝绸之路”与西北历史考古出版年: 2004-9-1页数: 515定价: 180.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501015276内容简介本书收集了作者数年来的专题研究论文共计十九篇,内容涉及历史、考古等。作者结合自己长期在宁夏固原工作的实际情况,以公元3~10世纪中国中古史作为研究重点,对宁夏在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民族融 ...
作者: 李健超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出版年: 2007-7页数: 631定价: 50.00元ISBN: 9787807360803内容简介《汉唐两京及丝绸之路历史地理论集》是李健超先生历史地理研究主要论文的集成。汇编作者1959年以来先后撰写的50篇论文,涉及汉唐长安城和洛阳的历史自然地理、周边地理陵墓、佛教遗迹,以及丝绸之路路线、地名考释等。内容分为西安历史地理、洛阳历史地理 ...
作者: 徐松 撰 / 李健超 增订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出版年: 2019-9页数: 645定价: 180.00元装帧: 精装ISBN: 9787551817738内容简介清代著名的学者徐松撰著的《唐两京城坊考》是继唐代韦述《两京新记》、宋代宋敏求《长安志》《河南志》之后,对隋唐长安、洛阳的城市规划、宫殿官署、街市坊里、苑囿渠道、水路交通、风土人物等记述详备的划时代巨著,一向受到 ...
中国古代都城的发展中,有几个基本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演变十分引人注目。包括宫殿、市坊、园苑与寺庙在内的这几个部分,成为中国古代都城中的基本构成要素。中国古代都城的演进史,正可体现在这几个部分的消长、更新、融汇与变化上。本文不揣浅陋,拟就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作一点初步的探讨,以就正于识者。宫殿区的日渐缩小——宫城位置的日益重要宫殿 ...
西安南郊北魏北周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9年05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京科花园小区位于西安市南郊长安区韦曲镇的塔坡村以东,地处少陵塬向西北延伸的末端,北高南低。2001年6月,在京科花园的基槽内探出古墓5座。为配合工程建设,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对这5座墓(包括西汉初年墓2座、北魏北周墓3座)进行了清理发掘。现将3座北魏北周墓(编号 ...
西安南郊东汉墓出土铜钱及龙纹圆形牌饰 《西安金融)2003年第5期 2002年12期《文物》刊出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市南高新技术开发区中华小区内发掘了共古墓葬26座,其中有10座东汉墓随葬品较为丰富,有陶器、陶俑、铜器%铜钱、玉石器、铅器、铁器等。 铜钱共212枚。种类有半两钱、大泉五十、布泉、五铢钱。 半两钱2枚,①“半”字不清 ...
西安南郊草厂坡村北朝墓的发掘 《考古》1959年06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草厂坡村位于西安市南郊,距城约1.5公里,地势东西高起,形成一个高梁。1953年10月24日,农民在村西南挖土积肥,掏出来一部份陶马陶俑,当乡人民代表辛同志闻悉后,将出土之文物,全部收回家中,加以妥善保存,同时报吿当地政府转前西北工程地区文物工作队。该队卽时派人 ...
西安南郊傅村隋唐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3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5年7月至10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对香港和记黄埔西安分公司建设用地内的102座古墓葬进行了发掘,该项目系西安高新开发区引进香港和记黄埔公司的房地产开发项目,位于西安市雁塔区丈八乡傅村,北临锦业二路,东临西沣一级公路( ...
西安南郊皇明宗室汧阳端懿王朱公缯墓清理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1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皇明宗室沂阳端懿王朱公缯墓位于西安南郊雁塔区曲家乡金呼沱村。1999年8月3日晚,该村村民反映有人在村西田地里盜掘古墓,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及当地派出所即刻派员赶赴现场处理。所盗古墓位于村西约一华里处,地势较高。据当地村民讲,地面原有封土,6 ...
西安南郊荆寺二村西汉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荆寺二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义井乡西南沣河以东。201年春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配合西安至户县高速公路建设,在该村村东发掘清理9座西汉早期墓,其为研究秦文化向汉文化过渡提供了重要资料。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9座墓均为东西向竖穴墓道土洞墓。以墓道形 ...
西安南郊孟村宋金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10年第5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墓葬区位于西安市南郊曲江乡孟村之北,西安曲江水厂之南。201年1月至203年5月,为配合西安理工大曲江新校区的基本建设,在其施工的区域内分数次发掘了一批古墓葬,现将其中10座宋金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宋墓 9座,多位于理工大曲江校区的西北部。 (一)墓 ...
出版信息著者:熊瑛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ISBN:9787302545712出版时间:2020-09-01页数:240页字数:25.1万作者简介熊瑛,女,满族,河南开封人。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学博士。研究方向为中国工艺美术史,在《美术研究》《故宫博物院院刊》《装饰》《美术观察》等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 名家评语尚刚(清华大学 ...
《古老的丝绸之路:来自西柏林国家博物馆的中国西域艺术 》1982年
在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之际,总书记发来贺信,代表党中央向全国考古工作者致以热烈的祝贺和诚挚的问候。总书记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古在 ...
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9年04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2007年6月至8月间,为配合曲江澜山住宅小区的建设,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对其建设用地范围内的44座古墓葬进行了考古发掘,其中编号M28的明上洛县主墓,系明代秦藩王家族成员,墓葬规模较大,保存较完整,出土遗物以木质文物为主,特别是20余件彩绘木俑的出土,是近年来明藩 ...
西安南郊缪家寨汉代厕所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与文物》2007年0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2005年1月至2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配合浪仙屿餐饮娱乐公司生态园基本建设的过程中,发现并清理了一处汉代厕所遗址。现就此次的清理情况简报如下。 一、地理位置 浪仙屿餐饮娱乐公司生态园位于西安市雁塔区缪家寨村西南约150米处。南距汉宣帝杜陵约3公里 ...
西安南郊潘家庄169号东汉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8年06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3年3~10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西安南郊潘家庄为配合基建工程,清理战国秦汉墓葬300多座。其中第169号东汉墓保存较好,出土器物丰富,现将该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墓葬形制 M169开口于扰土层之下,距地表深0.2米。为长斜坡墓道砖砌多室墓,由墓道 ...
西安南郊潘家庄元墓发掘简报 《文物》2010年09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2003年5月~2004年5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配合工程建设,在西安市南郊潘家庄村西和村南发掘清理战国晚期至元代墓葬30余座(图一)。现将其中3座元墓的发掘情况简报如下。 一 M122 (一)墓葬形制 M122开口于扰土层下,距地表深0.4米。为台阶式斜坡墓道土洞墓, ...
摘要:殷墟透闪石和蛇纹石玉器呈现颇为丰富的白化现象,其机制包括玉质疏松成因和钙化成因。本文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抛光工序、材质以及酸碱度对白化程度的影响,结果显示:抛光层比未抛光部分抗风化,透闪石玉的抗风化能力强于蛇纹石玉,中碱性埋藏环境可以使两类白化玉器的结构变得异常疏松,因此在材质鉴别和预防性保护方面应特别关注。此外,中碱性环 ...
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木牍、铜印及相关问题再考梁勇(徐州博物馆 ) 内容提要:江苏邗江胡场五号汉墓中木牍“文告牍”释文存在问题,将重文号“=”误解为冒号,将“辟”误解为“承”。“文告牍”性质是否为“告地策”,关键在于是否向地下鬼神通告亡人户籍,因此“文告牍”定名为“告地策”更为准确。汉墓中铜印读法应按照回文排列方式重新识读。木 ...
中国古代权杖头渊源与演变研究*杨琳 井中伟(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 关键词:权杖头,欧亚草原,蜻蜓眼,中西方交流 摘要: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权杖头的形制分析,探讨了它们与西方同类器的渊源关系,发现虽然中国古代权杖头的主要形制特征来源于西方,但在传入中国地区后也发生了演变,这些演变更多是由于掺杂当地人群某种理解和意识而形成的。 ...
“文化”是当代社会使用最频繁的术语之一,应用范畴极为宽泛,以致至今没有一个为学界和大众所公认的概念。总体上来看,文化的各种定义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人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二是指人的行为及其规范,三是指人创造的各种物质遗存,四是指人创造的物质和非物质遗存的总和。在这四方面内容中,前二者强调文化的形而上属性,是狭义的文化。第三 ...
作者:罗帅,浙江大学历史系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原文载于陈春声主编《海陆交通与世界文明》,商务印书馆,2013年,39—63页。转载请注明出处。引 论 在中国古代,西方玻璃器向来是一种罕见的奢侈品。正史和文学作品里多有反映富豪贵族使用玻璃器之风雅韵事,尤以记录晋代士大夫轶闻之《世说新语》为甚。该书《侈汰》等篇多次提到两晋上层官 ...
本书主要叙述了1900年,斯坦因第一次来我国新疆和田(于阗)进行考古探察的经过,介绍了从印度的克什米尔到塔里木盆地南缘的山川气候、风土人情、社会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变迁等,更重要的是,记录了震撼当时国际学术界的考古发现与简要的分析研究,包括丹丹乌里克遗址的佛教壁画、尼雅遗址的佉卢文木牍等等。全书内容丰富,包罗万象。展现在我们面前的,不 ...
01一场宏大的仪式 大齐武平元年(570 年)五月八日,正是燥热的时节。此时的晋阳(今山西太原)城外,却是格外肃穆,一场宏大的葬礼即将拉开序幕。 一支队伍,缓缓地走向城外。中央是装殓死者的“魂车”,一如死者生时所乘坐的一般,车前侍者手执魂幡,为棺柩引路。队伍中还有吹长角的乐手,前方是牵引灵柩, 诵唱挽歌的“挽郎”……人群 ...
扶风宁璞夫妇墓志考析汪玉堂 杨小兵 【内容提要】扶风县博物馆在绛帐镇大营村调査发现宁双园及夫人李氏合葬墓志。志文细记述了宁双园先祖籍贯及其生平经历,揭示了明代晚期普通民众尤其是卫所军籍家庭的生活状况,对于了解明代卫所电田、卫籍制度,万历年间大饥荒等史实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宁双园;卫所军户;万历年饥荒 2019年10月,扶风县 ...
随着內棺的开启和墓主玉质私印的发现,南昌西汉海昏侯墓的考古发掘也进入了尾声。已经确认,该墓的主人就是第一代海昏侯刘贺。刘贺身世显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子。后元二年(前87年)即位为第二代昌邑王,时年五岁。元平元年(前刘贺身世显赫,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之孙,第一代昌邑王刘髆之子。后元二年(前87年)即位为 ...
插花,狭义地讲,是将植物的一部分从母体上截取下来,按照一定规则插贮在容器内。至于选择哪些植物,插在什么样的容器里,遵循怎样的取势规则,就成了不同插花艺术的主要区别。插花大概是少有的明明以静态立体实物为作品,却无法长时间保留的艺术形式之一。一件插花作品,长则一二旬,短则一二日,最美的姿态即如烟花归于寂寞。这一特性导致我们对古代插花 ...
近二十多年来,各省市为了加强交流与合作,纷纷成立了考古联盟,以会议促进考古合作。其中的西南片区考古工作协作会是成功的典范,前后坚持达20余年之久。1998.5成都首届西南片区考古工作协作会1999.11成都 中国考古学会第十次年会2003.12兰州第一届西部考古协作会2005.4成都青藏高原东麓史前考古学术研讨会暨第二届西部考古协作会2006.8贵阳第三届 ...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综述2021年6月12~15日,“刘平国刻石与西域文明学术研讨会”在新疆拜城县召开。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众多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与新闻出版单位近50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刘平国刻石”是凿刻于今新疆拜城县境内的东汉永寿四年(158)的一处摩崖石刻,又称“龟兹刻石” ...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敦煌吐鲁番文献“最后的宝藏”——《旅顺博物馆藏新疆出土汉文文献》评介1902~1914年间,日本西本愿寺第二十二代法主大谷光瑞曾组织探险队三次涉足新疆,攫取了数量巨大的文物,俗称“大谷收集品”,其中包括一大批出自吐鲁番等地的古文书。在上世纪初动荡的东亚社会背景下,这批珍贵文献也同其他文物一道,经历了坎坷的命 ...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 吐鲁番学研究 #今年时值中国吐鲁番学开创者与奠基人唐长孺先生诞辰110周年,为纪念这位深受海内外学人敬仰与爱戴的史学大家,缅怀先生对中国吐鲁番学的卓绝贡献,传承弘扬先生之学术事业与学术精神,我编辑部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吐鲁番出土文书再整理与研究”课题组合作,在“吐鲁番学研究”专栏刊发武汉大学历史 ...
来源:《西域研究》2021年第4期唐代“十驮马”制度新探内容提要唐代府兵出征,私人资装需自备驮马,一火十人,共备马六匹,是为“六驮”之制。吐鲁番文书中除了“六驮”外,还多次提及“十驮”一词。“十驮”之制不见文献记载,前辈学者有的认为“十驮”“六驮”性质略同,只是数量上有所增减,有的则认为二者性质不同,“十驮”指一火十人共备马一匹,驮 ...
来源:《西域研究》2012年第2期于阗国王李圣天事迹新证内容提要前人在讨论于阗年代或王统世系时,根据中原正史记载和敦煌莫高窟画像与题名,对活跃于公元10世纪的于阗国王李圣天的事迹渐次有所表彰,但缺少系统和整体的认识。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我们最新的研究心得,大体按照时间顺序,对李圣天一生的事迹做一个总体的考察,包括其名字、称号 ...
来源:《西域研究》2012年第2期库车出土文书所见粟特佛教徒内容提要本文考证库车出土汉语、龟兹语文书中出现的粟特人名,藉以探索7~8世纪粟特人在龟兹的活动。这些文书材料显示当地有不少粟特佛教徒,其中有些人在龟兹本地佛寺经营方面位居要角,有些人则同时为唐朝及龟兹官府做事。这些粟特佛教徒与当地其他佛教徒互动频繁,反映唐代安西社会中胡、汉诸 ...
来源:《西域研究》2019年第4期吐鲁番博物馆所藏《契丹藏》佛经残片考释——从《囉嚩拏说救疗小儿疾病经》看《契丹藏》传入高昌回鹘的时间内容提要吐鲁番博物馆藏汉文印本佛典主要刊布在《吐鲁番柏孜克里克石窟出土汉文佛教典籍》一书中,通过对这些印本的考察,从已定名及未定名印本佛典中又比对出几件《契丹藏》佛经残片。对其中新发现的《囉嚩拏救疗小 ...
来源:《西域研究》2020年第4期“帝释窟说法”与“帝释请般遮”——克孜尔第92窟主室正壁上方和前壁图像及相关问题探讨内容提要克孜尔第92窟开凿于谷内区,主室平面呈方形,纵券顶。该窟主室正壁上方半圆端面、前壁各绘一幅壁画,分别为“帝释窟说法”和“帝释请般遮”,一前一后构成连续的故事情节。这两个题材将主室券顶的山中禅修图统摄在一起,将整个 ...
近日,由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主编的《亚洲茶景观主题研究》在ICOMOS官网正式发布。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深度参与了该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在该报告的致谢中,专门感谢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ICOMOS China),尤其是宋新潮理事长对该项目的大力支持和学术引领。协会副研究员解立作为协调人在项目开展全过程扮演了关键角色。ICOMOS文化景观专委会副 ...
《中国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手册》系列出版物近日上线(English version below)今年10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驻华代表处发布了《中国世界遗产能力建设手册》(以下简称《手册》)系列出版物。《手册》共分为六册,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 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梅赛德斯-奔驰星愿基金《中国世界遗产地保护和管理》项目三期(2017-2021)框架下的主要成果之一。《手册 ...
流域积淀并保存着不同时代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11月9日,“北京大学—剑桥大学流域文化遗产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在北京举行。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河流在史前的作用、流域文化遗产保护等话题展开深入研讨。 夯实流域遗产保护理论之基 在人地系统中,流域是人类最早活动的地理单元。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 ...
仰韶文化彩陶研究与中国考古学的产生和发展同步进行。可以说,仰韶文化彩陶研究是中国考古学研究的缩影。中国考古学的诞生,通常是以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和考古学家安特生(J. G. Anderson)首次发掘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遗址,继而提出仰韶文化为标志的。研究仰韶文化、研究彩陶,成为中国考古学诞生以来常常念及的重要课题,仰韶文化的彩陶研究常议常新 ...
“2020年武汉疫情期间,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和75名同事一起,在博物馆馆区封闭值守80余天,确保了文物的安全。”他们的事迹,让更多人懂得了文博人的那份坚守和执着。 9月24日,作为“扎根文博一线 传承文明薪火”的代表,方勤参加了中共中央宣传部举行的中外记者见面会。让记者感触最深的是,文博人的坚守,不只这些。 “疫情期间,全国的文博同 ...
2021年11月10日,由科学出版社和德国斯普林格出版社联合推出的《最早的中国》(英文版)电子版先期发布。 《最早的中国》是国内知名学者许宏研究员最早推出的“早期中国”研究系列之一。该书2009年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面世后获得国内外的好评,期间多次印刷。《最早的中国》(英文版)翻译工作由洛阳师范学院河洛文化国际研究中心桑栎博士承担,该项 ...
今年10月,是河南渑池仰韶遗址发掘100周年,也是中国考古学诞生100周年。总书记在致仰韶文化发现和中国现代考古学诞生100周年的贺信中指出,100年来,几代考古人筚路蓝缕、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国考古学 ... ...
------------------------------------------------------------------------全文阅读复制的纹理——从战国织锦看中国交织的早期原理(作者:罗茜尹 扬州大学,王亚蓉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文刊于《南方文物》2021年第4期)
西安米家崖新石器时代遗址调查简报 《考古通讯》1956年06期 考古研究所西安半坡工作队 在1951年和1953年,考古研究所陕西省调查发掘团曾先后两次对西安市东郊十里铺、米家崖之间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进行调查,此次调查是在前两次调查的基础上进行的。参加这次调查主要的是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实习的同学。这里述的材料主要的是执笔者所在小 ...
西安明城墙遗址主要病害勘察及成因分析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6期 黄四平,王肃 摘要:对西安明城墙进行实地调查和资料调研后发现,明城墙主要存在盐分结晶引起的墙体泛白、墙体裂缝、表面风化、墙体掏蚀和彩绘层的起翘、脱落与模糊五种病害,并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为古城墙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西安明城墙是明代初年在唐长安城的皇城 ...
摘要:一些证据表明,阿育王如阿阇世王那样,被龟兹石窟纳入中心柱窟后室图像范畴。克孜尔中心柱窟后室右侧壁常常绘制王者夫妇站立树下,弹奏箜篌。他们和后室左侧壁树下站立的比丘或梵天帝释成组出现,仪式性地站立在世尊涅槃图两侧。阿阇世、阿育王,广修佛寺,供养僧团,为龟兹宗教政治形态提供了范本。关键词:龟兹 克孜尔石窟 阿阇世王 阿育王 舍利塔 ...
西安明秦王墓的现状与保护对策研究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年6月第2期 陈冰(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西安明秦王墓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遗址区文物类型多样、数量众多,其墓葬石刻、陪葬文物、丧葬制度及守墓制度等丰富的遗址内涵更体现出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面对文物保护宣传不力,群众保护意识淡薄,封土及相关文物保存 ...
西安明代秦藩辅国将军朱秉橘家族墓 《文物》 2007年0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文博学院 2004年3月至2005年4月,陕西省考古研究所为配合基本建设,在西安市南郊(市广电中心工地)发掘清理了42座汉墓和4座明墓,出土各类器物400余件。其中4座明墓的墓葬形制完整,砖券墓室和砖砌门楼保存较好,尤其是出土的木棺,描金彩绘,颜色艳丽 ...
摘要:本文基于塑绘合一的中国佛教美术造型方式,将雕塑与壁画结合探讨佛教造像源流与回传问题。在对青州造像形态及新疆壁画形态细节的分析中,引证汉地造像风格源起于灰泥质犍陀罗造像的可能;其次,犍陀罗风格以及笈多时代马图拉- 萨尔纳特风格在青州造像中的类型体现,本文试图以图像图表方式加以直观说明;此外在关于回传影响的探讨中,以青州北齐造像 ...
摘要:龟兹石窟壁画中的乐舞形象一直以来都深深打动着每一个试图走近她、了解它的舞者。从舞蹈动态来说,它既熟悉又陌生;既触手可得,又难以靠近;既是西域乐舞中的王冠,又是中华古代乐舞中的明珠。昔日壁画中的乐工舞人,在翩翩起舞中展示着优美的曲线和曼妙的舞姿,彰显着开放、包容、兼收、并蓄、多元文化基因的特质,以及在西域诸国中“管弦伎乐,特 ...
浙江师范大学边疆研究院黑龙江东北数字出版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张成渝理学博士,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遗产保护、遗产展示、遗产管理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出版著作4部(含合著)。公开发表遗产保护方面学术论文30余篇。张乃翥龙门石窟研究院副研究员,中国考古学会会员,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主要研究龙门石窟、佛教、丝路文明等。海内 ...
内容提要:塔里木盆地周边的西域绿洲王国是中古时期活跃在陆上丝绸之路沿线的粟特人东来经商、迁徙的重要地点。作为西域北道的重要绿洲,焉耆在历史上也是粟特人活动的重要一站。不过,史籍对于粟特人在焉耆的活动所载甚少,所幸考古发现提供了不少重要材料。七个星发现的粟特文银碗和纳骨器表明5〜8世纪时在焉耆的粟特人有些是祅教徒,但粟特语佛 . ...
内容提要:丝路之畔的赫尔墨斯一文,原是在北京大学举办的第九届伊巴德研究国际学术会议(2018年9月)的英文演讲稿(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帮助笔者将英文稿译成汉语)。以介绍收藏在新疆洛浦县博物馆的氍毹开场,点出作为祭坛的氍毹所反映的多元文明甚至可以追溯到苏美尔时代。随即展开对赫尔墨斯的专题讨论。文章第一节借鉴了欧美学者的研究成果 ...
月氏是一个古代游牧人群,原生活在中国境内,后在匈奴的打击下,大部分月氏人迁往中亚,被称为大月氏。《史记》《汉书》等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月氏的历史。——转自“敦煌研究”2020年10月23日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公众号:西北学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冯培红,1973年生,浙江长兴人,浙江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敦煌吐鲁番学、丝绸之路与内陆亚洲史等研究。《丝路文明》副主编。著有《敦煌的归义军时代》《敦煌学与五凉史论稿》等,在《历史研究》《敦煌吐鲁番研究》《内陸アジア言語の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108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全国百篇优秀 ...
宋立州,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转自微信公众号“上外丝路”2021年03月15日。文章来源:《新丝路学刊》总第11期。 【摘 要】光绪七年,督办新疆军务刘锦棠命令哈密协副将郝永刚经阳关故道考察敦煌经罗布泊、阿尔金山地区至若羌、和阗的道路。笔者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梳理和研究与此次考察相关的文献、地图及实 ...
作者简介朱艳桐,1987年生,辽宁大连人,兰州大学学士、硕士、博士,浙江大学博士后,现为浙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主要从事敦煌吐鲁番学、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在《敦煌研究》《中国边疆史地研究》等刊物发表多篇论文。《西凉建初四年(408)秀才对策文》记载的马骘与《辛祥墓志》、《辛穆墓志》中辛绍先妻父马骘为同一人。其于408年参加西凉秀才策 ...
作者简介殷盼盼,1991年生,甘肃环县人。浙江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魏晋南北朝史、敦煌吐鲁番研究,在《敦煌研究》《西域研究》《中国史研究动态》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 文章来源原刊《魏晋南北朝隋唐史资料》第41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5月。参阅请以原刊为准!关注请长按二维码微信号:西北学编辑:鸿翾属地:金城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作者简介:邵如林,男,1950年出生于甘肃,大专学历,高级经济师,曾在甘肃武威博物馆工作多年,后调入金川集团公司。系甘肃作家协会和摄影家协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丝绸之路上的历史、文化,先后出版《丝绸之路古遗址图集——河西走廊段》《中国河西走廊》《丝路起点看洛阳》等专著多部。内容提要出土有国家旅游标志铜奔马的武威雷台古墓发现50余年了, ...
作者简介高启安,1957年生,甘肃景泰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历史文献学(含敦煌学)博士,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博士后。兰州财经大学教授、硕导,主要从事敦煌学与丝绸之路饮食文化、甘肃地方文史、裕固族、岩画等研究,发表论文190余篇,著有《唐五代敦煌饮食文化研究》《‹肃镇华夷志校注》《信仰与生活——唐宋间敦煌社会诸相探赜》等。兼任 ...
作者简介王冀青,1961年生,陕西合阳人,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导。1978—1985年在兰州大学历史系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89年起多次赴英国、加拿大、日本、印度、巴基斯坦、俄罗斯等国著名学术机构学习、工作,主要从事丝绸之路探险史与海外藏敦煌文物、中亚考古学史等研究,已发表各类中、英文论著百余篇(部),其中《斯坦因第四次中国考古日记 ...
西安硫酸厂唐墓鎏金铜带具及其相关问题 《文博》2001年05期 张海云 2000年8月30日,在西安西郊硫酸厂一座唐墓中出土了一副完整的褒金铜带,有方果(长方形)4、圆銙6、带环4(即扣眼,其中一枚出土时与带扣穿在一起),带扣1、粧尾1、墜饰1件,共由17件组成。方銙内圖有残断的麻质带鞋,其麻线纵横交错,清晰可见。出,土时带具锈枯严重,后经保 ...
西安硫酸厂唐墓发掘简报 《文博》2001年05期 孙铁山 2000年9月,西安硫酸厂扩建复合肥车间,在开挖基槽时发现一批唐墓,陕西考古研究所随即派人进行清理。此次共清理唐墓十一座,出土了一批较为珍贵的文物。经过整理,现简报如下。 一、墓葬形制 西安硫酸厂位于西安市三桥镇东南角,312国道南侧,西安一余下铁路西侧。新扩建的复合肥车间在厂 ...
西安临潼新丰南杜秦遗址陶文 《考古与文物》2000年01期 王望生(陕西省考古研究所) 新丰南杜遗址位于秦始皇陵之北约3公里,新丰镇南刘家寨东面,西潼公路与阎良公路分叉的地方。 一、陶文的出土 1994年夏西安泰普克食品有限公司搞基建时,由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考古钻探。随后秦陵考古工作站进行了随工清理,在发掘范围以外的紧东面发 ...
西安临潼清泉秦墓清理简报 《文物世界》2011年06期 武丽娜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0年9月15日,西安市临潼区供电局于临潼区代王镇斜杨村清泉组进行农村电网改造,在挖掘电线杆坑穴时发现一座古墓葬。临潼区文管会委托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秦陵考古二队对其进行了抢救性清理。现将墓葬情况简报如下。 一、位置 墓葬位于斜杨村清泉组村民王晓宅基 ...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初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孙福喜,程林泉,张翔宇 摘要:西安理工大学壁画墓是西安地区发现的第三座西汉壁画墓,壁画保存较好,内容丰富,不仅有西汉常见的镇墓辟邪、羽化升仙,还出现了东汉流行的反映墓主人现实生活的狩猎、乐舞等内容。画面线条纤细,人物眉清目秀,完全不同于汉代“粗犷朴拙 ...
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发掘简报 《文物》2006年05期 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 西安理工大学新校区位于西安市南郊岳家寨村北的台堀上,西北距汉长安城约12公里,北距1987年发现的西安交通大学西汉壁画墓约3.5公里,西南距1985年发现的曲江池一号壁画墓约3公里(图—)o2004年2月,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在配合该校区二期基建工程中,清理了汉代墓葬40 ...
西安理工大学汉墓壁画人物服饰辨析 《东南文化》2007年06期 张翔宇(郑州大学历史学院) 内容提要:通过对西安理工大学西汉壁画墓人物服饰、服色及人物发式进行探讨,认为西汉晚期长安城内的中下级官吏在日常生活中并不总是戴着标志身份地位的冠,仅裹帻巾甚至只盘发髻,所穿上衣主要为袍、襦,颜色以青、红和浅灰为主,下裳多穿大裤,颜色多为 ...
西安老牛坡遗址发掘的主要收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87年01期 宋新潮 老牛坡遗址位于西安市灞桥区洪庆乡燎原村。历年来这里曾多次岀土过商周时代的青铜器。1985年夏、秋两季,西大历史系考古专业研究生曾对该遗址进行过调查与试掘,基本上搞清了老牛坡遗址的性质及内涵。1986年春季,西大历史系八三级考古班同学,又对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