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安老牛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主要收获
西安老牛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主要收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刘士莪 岳连建 西安老牛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重点主要在I区遗妣。另外,在II区清理了两座房基,III区也做了部分工作。这次发振收获甚丰,共发掘出房屋建筑基址6座,陶窑4座,大小灰坑29个,墓葬13座,总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特别是大型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及铸铜 ...
西安老牛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主要收获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3期刘士莪 岳连建 西安老牛坡遗址第二阶段发掘的重点主要在I区遗妣。另外,在II区清理了两座房基,III区也做了部分工作。这次发振收获甚丰,共发掘出房屋建筑基址6座,陶窑4座,大小灰坑29个,墓葬13座,总计发掘面积900余平方米。特别是大型商代夯土建筑基址及铸铜 ...
江苏淮安金湖塔集闸墓地发掘简报淮安市博物馆 关键词:江苏,塔集闸,汉墓,瓦棺墓 摘要:2013年6~12月,淮安市博物馆对金湖塔集闸墓地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清理墓葬42座。其中汉代墓葬38座,以土坑竖穴墓为主。墓地出土了一批陶器和釉陶器,器类有鼎、盒、壶、瓿、罐等以及少量铜器、铁器、漆器、料器、骨器、石器。墓葬形制、随葬品组合、器 ...
西安郊区三个唐墓的发掘简报 《考古通讯》1958年01期 马得志 张正齢 中国科学院考古硏究所于1956年12月至1957年2月间,在西安东郊和西郊一带淸理了一部分唐墓,其中有三座墓(东郊出二座,编号东郊1号、2号墓;西郊出一座,编号西郊1号墓;三墓皆有墓志)形制比较宏大,随葬物也丰富,尤其西郊的一座唐墓所出的三彩马、,骆驼及人俑等都非常精致 ...
基本信息: 作者:严文明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版次:1 印刷时间:2021年9月 印次:1 ISBN:9787501072293 内容简介: 本书收集了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先生的文章、讲话、题词、画稿等,旨在展示严先生的辛勤耕耘,不问收获的治学之路。本书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包括了学术研究和讲座文稿,第二部分为书 ...
《印度雕塑调查概述 A Survey of Indian Sculpture》1957年
山西省地处黄土高原东部,东西宽约290公里,南北长达550余公里,大部分海拔在1000至2000米之间,境内各种地貌类型齐全,山地、丘陵占三分之二以上,西以滔滔南下的黄河为堑,东有巍巍太行山作屏,西南角黄河折向东流形成晋豫之界,北出塞外毗连内蒙古大草原,中部是低山、丘陵隔开的小型盆地,素称“表里山河”。随着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整体气温与湿度的变 ...
作者简介杨蕤,1975年生,陕西横山人,北方民族大学民族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边疆史地、西夏学和民族考古学。◇基本信息 摘要:新材料是史学发展和区域史研究的重要推动力。近三十年来,宁夏地区发掘了不少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考古遗址,也出土了极具研究价值的文物,集中体现在远古时期的水洞沟遗址、鸽子山遗址,历史时期的姚河塬遗址、 ...
作者简介买小英,1977年生,宁夏固原人,历史学博士。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从事历史文献学、敦煌学、伦理学研究。在《敦煌学辑刊》《兰州大学学报》《甘肃社会科学》《敦煌研究》等期刊发表科研论文20余篇,出版专著2部,主持和参与各级各类课题30余项。《敦煌家庭儒释伦理关系研究》一书是国家“十三五”出版规划项目“敦煌与丝绸 ...
作者简介 喻忠杰,1979年生,甘肃金昌人,历史学博士。兰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敦煌吐鲁番出土文献、古代戏剧戏曲文献相关研究,在《文艺研究》、《学术研究》、《历史文献研究》、《敦煌学辑刊》、《社会科学战线》、《西北师大学报》和《光明日报》等学术期刊、报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 目前主持有2019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 ...
作者简介 邵强军,1988年生,甘肃秦安人,敦煌学博士。本科毕业于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博士毕业于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 现为兰州大学艺术学院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丝绸之路文化创意设计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与西域佛教石窟艺术的研究,在《敦煌学辑刊》《人民日报》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主持中央高校项目1项,参与国家科技支撑 ...
作者简介刘永明,1966年生,甘肃秦安人,历史学博士、博士后,京都大学访问学者。现任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历史文化学院副院长,主要从事敦煌学、丝绸之路道教、道家道教文化等研究,在《历史研究》《敦煌学辑刊》《世界宗教文化》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宗教》《中国学术年鉴》转载10余次。主持 ...
作者简介陈丽萍,1977年生,甘肃会宁人。兰州大学历史系世界历史专业本科(1996—2000年)、兰州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含敦煌学)硕士(2000—2003年),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历史文献学专业(含敦煌学)博士(2003—2007年)。2007年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2019年更名古代史研究所)工作,现为副研究员。主要从事敦煌学及后宫制度史、婚姻史的 ...
作者简介 任乃宏,1963年生,河北魏县人,邯郸学院特聘教授,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明起源、中古碑刻整理等研究。 冯小红,1970年生,河北高阳人,历史学博士,邯郸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先秦史、中国近现代经济史等研究。摘 要:本文提出的“先秦丝绸之路”,系代指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狭义)之间的交通路线。在先秦古籍中, ...
作者简介 李旭东,1965年生,甘肃敦煌人。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特聘教授、敦煌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四川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教授,担任敦煌学院本科班《中国古代史》《敦煌文学与写作》《敦煌历史文化》《敦煌学教程》等课程。主要从事高校历史学教学和敦煌学、丝绸之路、张大千与敦煌等相关课题研究,出版有敦煌学专著2部,合著7部 ...
作者简介汪受宽,1943年生,江苏省东台县人,研究生学历,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甘肃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长期从事中国史学史、西北地方史、古代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出版《谥法研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反思》《史学史论文自选集》《骊靬梦断——古罗马军团东归伪史辨识》等著作十几部,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西部大开发的 ...
作者简介盖佳泽,1989年生,江苏淮安人。淮阴师范学院图书馆员,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博士生,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中外关系史学会会员,主要从事敦煌学、宗教学、西北民族史研究,在《宗教学研究》、《世界宗教文化》、《中东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二十余篇。杨富学,1965年生,河南邓州人。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研究员,陇东学院特聘教授,兰州大学兼职 ...
作者简介任乃宏,1963年生,河北魏县人,邯郸学院特聘教授,赵文化研究中心研究员,主要从事中国文明起源、中古碑刻整理等研究。 文章来源原载《地方文化研究》2021年第1期。感谢任先生赐稿!长按二维码关注我哦~公众号:西北学属地:金城编辑:鸿翾投稿邮箱:2441053148@qq.com
作者简介 杜建录,1962年生,宁夏同心县人。宁夏大学西夏学研究院研究员、教授。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负责人,国家民委中华民族共同体研究基地负责人,民族学一流学科建设负责人,部省合建民族学学科群负责人,民族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贴。 ...
作者简介杨富学,1965年生,河南邓州人。先后就学于兰州大学、新疆大学、印度德里大学和北京大学,现任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部长兼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兼任西北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西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陇东学院特聘教授、国家社科基金同行评议专家、中国中外关系史 ...
西安环城马路汉墓清理简报 《考古》1958年07期 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 西安市建设局于1954年11月间修筑环城马路时,在距城东南角约二百多米的地方发现一批汉墓,我会闻讯后卽派出工作组前往清理。清理工作自10日至18日,前后工作5天,清理了六座汉墓,分别编号为5-10o其中第10号墓被破坏过甚,无出土物。这里报导的是5—9号墓材料。第9号墓保存较 ...
西安交大西汉墓二十八宿星图与《史记·天官书》 《人文杂志》 1989年02期 陕西省考古研究 考古发现的西汉壁画墓不多,其中绘有天文图者更少。家西安交大西汉晚期壁画墓这样时代早而且又完整的二十八宿星图也就仅此丄例。以之与《史记·天官书》令中的有关文字加以比较,就会发现这幅图很多方面可以说是对《大官书》中有关二十八宿的图解 ...
西安交大校园西汉壁画墓及其墓主人考证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第2期 孙民柱 摘要这篇文章中,作者简要地介绍了西安交通大学校园西汉壁画墓的发掘过程、地理位置、所处时代和绘于墓室券顶的二十八宿古天象图及其使用价值。作者还根据文献记载,对墓葬的位置、形制,对汉代的墓葬风俗全面进行了对比分析,重点考证了基主人的身份和主 ...
从考古资料谈秦汉家庭的分类 刘尊志 摘 要:秦汉时期,家庭及相关内容获得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不同的类型和形式。参考社会学的内容,按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可将秦汉家庭分为核心家庭、主干家庭、联合家庭和累世同居家庭。而通过考古资料对秦汉家庭进行分类,存在着不同的标准和参考:从等级属性、职业属性和规模属性三个方面,可将秦汉家庭划分为 ...
转自 宋史研究资讯 《宋代麟府路碑石整理与研究》丨高建国 著丨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年:2021-10页数:242定价:89.00元ISBN:9787520391849壹内容简介麟府路属于北宋时期的河东路,毗邻辽与西夏,蕃汉杂居,号为难治。其中,府州知州由地方土豪折氏家族世袭拥有,共出了6代、12位知州;此外,还出现了麟州杨氏、徐氏、高氏,府州张氏、 ...
建中会盟所定唐蕃疆界考作 者作者杨长玉,1984年生,历史学博士,云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历史学学院助理研究员。地址:昆明市呈贡区月华街2929号,邮编650500。建中四年唐蕃通过会盟划定双方疆界,是中古时期中原政权与相邻政权之间会盟定界的代表。就疆界形态而言,在黄河以北、剑南及其以南区域,唐蕃疆界以自然山川为限隔,略呈线形;黄河以南、剑南以 ...
图理琛使团首领殷扎纳生平事迹辑考作 者作者赵卫宾,1983年生,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地址:西安市雁塔区长安南路199号,邮编710062。文章依据档案资料,梳理图理琛使团首领殷扎纳的生平事迹,对第一个出使土尔扈特的清朝使团全貌以及康熙皇帝与卫拉特蒙古部落首领之间交往与互动的历史细节做了进一步补充。图理琛使团首领殷扎纳, ...
西汉对匈奴和亲政策的学术史考察刘玉堂 薛源作 者 刘玉堂,历史学博士,湖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薛源,湖北大学文学院古籍研究所博士研究生。地址:武汉市武昌区友谊大道368号,邮编430062。摘要:西汉王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经历了由汉初“奉”匈奴“和亲”到汉中后期“赐”匈奴“和亲”的转变过程。双方军事力量的变化是导致 ...
唐前期凉州境内羁縻府州的兴废濮仲远作 者濮仲远,1977年生,河西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教授。地址:甘肃省张掖市环城北路846号,邮编734000。摘要:唐代前期,由于边疆政治局势不稳定,吐谷浑、西突厥、铁勒诸部先后迁入河西,唐朝设八个羁縻府州以统之。其寄治区域与隶属关系比较复杂,传世文献记载不一且语焉不详,而随着近年来九姓铁勒首领墓志的出 ...
唐代伊吾军的迁移与伊州屯戍布局的形成王玉平作 者 王玉平,1989年生,历史学博士,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地址:乌鲁木齐市天山区胜利路666号,邮编830046。摘要:唐代伊吾军初置于天山南部的柔远县,后迁移至天山北部的甘露川,其迁移标志着伊州天山廊道交通及屯戍布局的最终形成。景龙四年伊吾军的设置使伊州的屯戍力量得到增强,东突厥的西 ...
摘要北宋刻本出现前,南北朝诸家正史多以写本形式流传,在传抄过程中存在大量文本散佚与增补现象。而唐宋类书多征引或转引早期正史文本,一定程度上保留了其原始面貌。因此,以版本较为基础的现行校勘通则,未必适用于经历过写本时代的先宋诸正史。在先宋正史校勘中,学者当以辑佚与校勘相互配合、印证,将类书征引诸家正史文本视为独立的版本系统,对其加 ...
「位于陕西关中地区唐代诸帝陵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唐以后的历代政府对于保护唐陵都采取了行之有效的措施,对唐文化遗产保护或多或少的作出了一定贡献。唐太宗昭陵是唐代帝陵中规模最大,也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地上地下遗留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自唐贞观后,到新中国建立,历代政府对昭陵的保护工作都较为重视,昭陵陵园遗留的历代祭陵碑或保 ...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下)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三、城市和商业中国封建时代的城市,既是区域政治中心,又起着区域经济集散中心的作用,因此,对城市的考古可以直接了解特定时空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可是,至今江苏还没有发掘过任何一座汉代城市,因此,我们只能对目前已有的城市遗址调查资料做些综合研究。经调查的江 ...
从考古资料看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上)编者按:本文原发表于《东南文化》1989年第3期。研究两汉时代的江苏经济,若仅靠几种古籍提供的资料是远远不够的,所幸40年来江苏的考古工作者调查和发掘了千余座汉墓和大量的汉代聚落遗址,提供了不少与经济有关的新材料,本文即以这些材料为基础,并结合有关文献,对汉代的江苏经济作较全面的探讨。一、农业封建时 ...
· 《“过渡礼仪”—解读墓室壁画的一个视角》 ·李梅田墓葬内的所有遗存都是古代丧葬礼仪活动的结果,当仪式结束、墓室被封闭后,仪式的场景被永久地“定格”,物化为一个包含了壁画、陈设、随葬品的静态空间。这个空间内的所有遗存都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密切,但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它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而是丧葬礼仪活动的结果,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事死如 ...
新疆考古是一部世界性巨著贺云翱 在我心中,新疆是中国最美丽、最神秘的地方,尤其对考古人而言,更是终生魂萦梦牵的一处圣境。新疆地处东亚与东欧、中亚、西亚、南亚的结合部,是名符其实的东西方文化桥梁、交通枢纽、文明交汇之处。清末以来,新疆吸引着许多野心勃勃的探险家与考古者来此进行考察和盗掘,其中包括斯文赫定、斯坦因、格伦威德尔、大谷 ...
西安韩森寨唐墓清理记 《考古通讯》1957年05期 张正岭 1955年3月26日陕西省文管会第二文物淸理工作组在西安市东郊韩森寨附近工地,发现一座唐墓,当即派兪震、王玉堂等同志前往淸理,墓道和甬道的南部因在建筑物下,故未淸理。 一、墓形及葬式 该墓系一中型土洞墓,分墓道、甬道及墓室三个部分,呈刀形。除墓道及部分甬道因未进行发掘和淸 ...
1959年,郭沫若先生游历安阳后留下了“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这句诗,时隔60年,作为一名初入考古之门的学生,我怀着忐忑、崇敬的心情扣开了安阳殷墟的大门。却没想到,自此与它结下了不解之缘,殷墟见证了我三年来的成长与进步,我也有幸窥见它在千年历史长河中奔涌的一瞬。 安阳殷墟在考古人心中的分量无可比拟,它哺育了中国考古学 ...
2010年武汉大学本科毕业后,决定跟随张昌平教授学习商周考古,有幸跟盛伟同学一起成了张老师的“开山弟子”。作为“开山弟子”,自然是压力山大的。那时立下宏伟目标,要挖遍三代王都。恰好,张老师交给我们的第一个任务就是:去殷墟!接到这个任务着实兴奋了好一阵子,毕业典礼一过,我们俩就收拾行装出发了。那是个难忘的暑假,安阳的盛夏给我留下了一 ...
上海人民出版社“论衡”书系推出不少好书,周振鹤《天行有常:周振鹤时评集》、王振中《从黄山白岳到东亚海域:明清江南文化与域外世界》、谭徐锋《察势观风:近代中国的记忆、舆论与社会》、郭永秉《金石有声:文献与文字断想》等,都得到很多好评。2021年8月,两种拙著《长安碎影:秦汉文化史札记》《上林繁叶:秦汉生态史丛书》得附骥尾,也有幸随 ...
《伟大的远东雕塑 Great sculpture of the Far East》1979年
摘要:文章将高昌回鹘时期吐鲁番的观音图像分为三期、五种组合和两大体系。从绘画风格上看,观音图像可分为三期:1. 9 世纪中叶至10 世纪,这一时期的观音像与敦煌的观音像非常相似,模仿痕迹较为明显。2. 11 至12 世纪,这一时期的观音像本土绘画风格已然成形,造型庄严,遵循一定的造像法度,具有较高的艺术水准。3. 13 至14 世纪,这一时期的观音像,虽 ...
摘要:本文以“云冈造像被盗风波”“几件回归的云冈流失文物”“失而幸得的第19 窟菩萨头像”“两件流失造像的拼图”四个内容,介绍了20 世纪20、30 年代云冈石窟造像被盗旧事,由中可见蔡元培、宿白、美籍华人王纯杰诸先生对云冈流失文物的关怀并为此付诸的努力。关键词:云冈石窟 流失文物 菩萨头像 复位研究一、云冈造像被盗风波1907 年秋,42 岁的法国 ...
《洛阳明清碑志(栾川卷) 》王璐主编 洛阳市文物勘探中心 洛阳师范学院编ISBN 978-7-5348-9750-4定价 260.00元中州古籍出版社自明清以来,对于古代石刻的整理研究大多局限于元代以上的资料,延至近代仍然如此。明清时期的大量石刻尚未得到完整系统的整理。专门以明清石刻为收集对象的著录更是寥若晨星。《洛阳明清碑志》丛书的出版,为学术界开辟了新 ...
石语梵行 | 《千佛洞:丝绸之路上的中国艺术》惠特菲尔德,1990年
转自 太史政編著:徐曉鴻 牧師ISBN:978-7-5188-0817-5出版:宗教文化出版社規格:170 x 240 x 15 mm頁數:298 頁 徐曉鴻牧師,男,1964年12月生,陝西省寶雞市人。1987年畢業於金陵協和神學院,2002年金陵協和神學院首屆教牧研究生畢業。長期參與基層教會和神學教育工作。曾任陝西省第十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現任第十三屆全 ...
转自 文物出版社读者服务部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原址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是唐、五代、宋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俗话说,北有敦煌,南有大足。大足石刻是西南地区佛像石窟艺术精华、重庆唯一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公元3世纪左右,源自古印度的石窟艺术,翻越苍山大漠,沿着商旅古道,循着驼铃之声,经西域传入中 ...
《中国砖铭全集》(全十五册)黎旭 主编 商品描述: 名称:中国砖铭全集(8开精装 全十六册 原箱装)作者:黎旭 主编品相:全新出版时间:2020-12装订:精装ISBN:9787547924969开本:8开出版社:上海书画出版社版次:1印刷时间:2020-12印次:1《中国砖铭全集》是“十三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收集整理我国各地具有代表性的古代砖铭七千多 ...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205年)设县治于大隗,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迁徙至古法桥堡,即今新密古城,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千百年来,刻碑纪事之风相沿不衰,留下了大量的碑刻佳作。为了更好地保护振兴新密古城,相关人员对新密古城遗存的碑刻进行了挖掘整理,并编印成《新密古城碑刻》一书。作者:冯俊亚 主编出版社: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时间:2021年6月定 ...
亚洲的雕塑,在上个世纪几乎是不为人知的,今天被认为是世界上伟大的艺术传统之一。那些在十九世纪被认为不过是异教偶像的作品,现在却被认为是可以与任何其他文明所创造的最优秀的作品相媲美的杰作。亚洲雕塑的重新评价,是拓宽视野的现代西方发达的人能够超越狭隘限制自己的文明和观看和体验各种不同的艺术和文化传统的人。(序文摘选)
转自 北京师范大学启功书院立足于从文学的角度研究古代碑帖,具有以下意义:一是有助于探讨文学与书法相互依存和推进的关系;二是能够为古代文学研究者提供一些可靠的文学文献资料,同时可以引导广大书法爱好者重视并能读懂碑帖的文本内容;三是能够为古代文学和书法爱好者提供与碑帖相关的文化知识和研究方法;四是有助于弘扬传统书法艺术,提高人们 ...
转自 文物出版社读者服务部石刻在我国历史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石头经久耐用、便于取材,遂成为雕琢的主要材质之一。古代匠师将实用功能与艺术性相结合,广泛运用圆雕、浮雕、平雕、透雕、线刻等多种技法,创造出种类繁多、风格各异的石雕作品,赋予冰冷石头以永恒的艺术生命。这些石刻散布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上,无论在宫殿、陵墓、石窟、桥梁 ...
内容提要:20世纪90年代,山东青州市体育场发现一座十六国时期墓葬,墓葬虽然破坏严重,但发现马具90多件。这些马具与辽宁朝阳袁台子壁画墓、河南安阳孝民屯154号晋墓等墓葬出土的马具较为相似,推测其年代可能在前燕时期,这是青州地区首次发现的慕容鲜卑遗物,为研究十六国时期慕容鲜卑在青州地区的活动提供了重要资料。20世纪90年代,青州市博物馆对该 ...
河北滦平县梨树沟门墓地发掘简报河北省文物研究所 承德市文物局 滦平县文保所 关键词:滦平县,梨树沟门墓地,玉皇庙文化 摘要:梨树沟门墓地位于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虎什哈镇虎什哈村东北的山梁上。以虎丰铁路为界,可分为东西两区。2017年9~11月,对虎丰铁路以西区域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共发掘墓葬18座,均为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出土有陶器、骨 ...
隋至宋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首鸟身俑类型与分期刘橙橙(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本文对迄今为止隋至宋代墓葬中出土的人首鸟身俑分型分期,分析人首鸟身俑演变并讨论人首鸟身俑的性质,人首鸟身俑即为“千秋万岁”。 关键词:人首鸟身俑;类型;分期;千秋万岁 一、人首鸟身俑的发现 隋至宋代墓葬中,多见人首鸟(禽)身状俑出土,且多为成对 ...
20世纪以来,中国境内出土和发现了大量萨珊银币,引起中外学者广泛关注,成为相关研究的热门问题。来自内附蕃族所纳赋税山西省朔州市博物馆展厅里陈列着一枚萨珊银币,并附有说明文字:“唐代。直径2.9厘米,重3.6克。呈不规则圆形,无孔,宽平缘,两面压印有纹饰。正面是王者侧面半身像,像外是连珠圆圈。王者冕上的圆圈上有一雉堞形饰纹,圆圈外两侧及下 ...
羊马城也作羊马墙,是中国古代城防建设中常见的一种辅助防御设施,建筑在城壕之间,因战时城外百姓驱赶牲畜进入城内避难,为防止城内疫病流行,将羊马等牲畜安置在城壕之间,故有此名。羊马城广泛使用并形成制度是在唐代,也正是从唐代开始,这种矮墙才有了“羊马城”的专名,在文献中习见,如《通典·守拒法附》:“城外四面壕内,去城十步,更立小隔城, ...
一、前言2016年3~4月,江苏扬州秋实路基建工地上发现了一座五代墓,墓中出土了较为丰富的随葬品,其中的道教大都功版和买地券尤为引人注意,为探索唐末五代时期粟特人在江淮地区的活动、汉化及信仰的转型提供了重要资料。笔者不揣浅陋,以墓中出土的文字资料为中心,结合相关史料,对粟特人在该地区活动的相关史迹略作钩沉。为便于探讨,兹将大都功版和买 ...
欧洲工业遗产再利用研究项目《控制的转变》以英国、荷兰、西班牙和希腊的案例为基础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的创新性框架。研究围绕遗产保护的一个核心问题展开:文化价值的保护与利用的功能、社会和经济需求。 上卷从理论上分析了后工业时代从工业的“遗产化”到遗产工业化的过程,探讨了工业遗产再利用的挑战与当代环境中的需求,由此探索更高水平的遗 ...
适应性再利用的遗产保护方法在全世界愈发普遍,但聚焦在亚洲的研究较少。本书围绕香港、上海和新加坡三座城市,从政策文件和实地调查出发,分析了15个代表性案例。书中注意了亚洲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异同,并探讨了城市发展与可持续性之间的关系。 目录如下: 部分论文 1、城市区内的适应性再利用 2、作为可持续城市发展驱动力的文化遗产 ...
东南欧经济政治给工业遗产的保护不断带来挑战,而公共利益、包括与工业遗产相关的遗产社区的愿望并不总能充分体现在决策过程中。这使得工业遗产及其在社会中的作用需要新的应对策略和创新性的方案。《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困境、问题与实例》论文集讨论了东南欧地区工业遗产保护在法律、管理与专业上的挑战,再利用过程中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问题,以及 ...
ICOMOS昨日发布报告《濒危水下遗产:威胁、挑战与对策》。报告以展示濒危遗产的可持续解决方案为目的,从政策法律框架、挑战与对策、原址保护、公共参与、能力建设等方面,介绍了亚太、阿拉伯、欧美、拉美等地区的23个国家河湖岸等水下遗产的情况。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今日发布《世界濒危遗产报告2016-2019》。报告收集了23个国家2016-2019年间的濒危遗产情况,以及多个专委会的专题。从中反应出来的主要问题有:自然对文化遗产的冲击、战争与种族间冲突、发展压力、旅游的影响、使用与维护不足、对城区的威胁、20世纪遗产的损失等。专题报告内容包括:AirBnb对历史城市的重塑、极地的濒危遗产、濒危 ...
中国历史上建都年代最长久的城市当数到长安。长安作为都城竟长达千有余年。在其地建都的王朝和政权也多至10余个。其中有的历史较为短促,甚至不足以具数。最为悠久的当推西汉和唐代。西汉绵延200余载,唐代亦已近乎300年。唐代上承西魏、周、隋,中间并未稍有间断,合而计之,已多超过500年。这些王朝和政权以长安为都,各有其具体的因素,彼此不尽相同。 ...
《从西郊到南郊》一书,包含了作者历年发表的九篇论文。这些文章的主题相近,都与北魏的政治、文化有关,再经作者修改整理,首尾贯串,颇成体系,和专著的差别不大。无论就课题的选择或见解论证而言,本书都有相当的特色。此处爰为介绍,并略抒读后的感想。本书的主体部分共有七章及《导言》一篇。《导言》和第一章《“帝室十姓”与“国人”》,透过考古与 ...
纪念孔源(1985-2021),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历史学博士,任教于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受到家庭影响,从大学起就开始发表俄罗斯地缘相关文章,一直比较关注苏俄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在北大英语系、俄语系、历史地理,社科院近代史等专业方向辗转修学期间,关注的重点一直在俄罗斯的社会发展、中俄关系、中俄文化交流等方面上。近些年发表的相关论文 ...
忠实传递价值,再现历史辉煌,选自《文物》。 粟特人原是古代生活在中亚阿姆河与锡尔河一带操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古老民族 ,从我国的东汉时期直至宋代,往来活跃在丝绸之路上,以长于经商闻名于欧亚大陆。 2007 年4 月,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汾阳市博物馆在汾阳市胜利西街抢救性发掘了一座砖室墓。 墓葬封顶已被破坏,距地表1.43 米。墓室内 ...
选自《文物世界》2012年05期,汾阳市博物馆汾阳市文物管理所。 汾阳天宁寺位于汾阳城东关木桥街、寺巷街交汇的丁字路口、原汾阳市五金厂院内,寺院已毁。寺院有塔,名为天宁寺塔。山西省平遥冠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汾阳公司2012年1月在此区域施工建设,为了确定天宁寺塔的位置、时代及该塔有无地宫等问题,2012年2月29日至3月7日,汾阳市文物管理所 ...
选自《文物》2018年12期,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 山西省临汾市安泽县位于临汾、长治、晋城三市交界处,地处晋南太岳山东南麓,沁河自北向南穿境而过。 虽然有关安泽地区佛教信仰情况的历史文献较少, 但留存至今的一些北朝时期的摩崖造像足以证明其时佛教在当地的传播盛况。 其中,雕凿于北齐河清二年(563 年)的上寨摩崖造像, 位于良 ...
选自《文物》1998年09期,郑庆春,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馆员。王进,山西隰县文管所馆员。 一 千佛洞石窟坐落在山西省隰县城北7公里七里脚村之城川河东岸(图一)。 这里属于吕梁山南部山区,沟壑纵横,山峦连绵。洞窟即开凿于一南北走向的山坡西崖峭壁下部,岩质为黄色砂岩,极易风化。由于洞窟所处位置地势偏低,约在40年代即被山上冲刷 ...
选自《文物》1997年12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灵丘县文物局。 《南巡碑》,全称《皇帝南巡之颂》碑,是为纪念北魏和平二年(461年)文成帝拓跋睿南巡而立。该碑原存于山西省灵丘县县城东南约15公里处的河阶台地上(图一、二),台地东、南、西三面环绕唐河水,北面与山地相接,由山顶俯视,台地平面南北向呈楔形,北宽南窄。台地隔唐河以南为一座拔地 ...
选自《文物世界》2008年02期,王雁卿。 十六国及北魏时期的鲜卑族有其独特的葬俗,如殉牲、头骨西向、陶罐分置于头足两处的葬式,夹砂戳刺纹罐、壶、罐的陶器组合,不同类型的陶俑群都身着典型鲜卑服饰,墓内木棺呈前高宽、后低窄的形状以及石棺床等等,反映了鲜卑族的民族风格的传承关系及与汉民族的交流关系。近年来,大同地区出土了几件石棺床,属北魏 ...
山西大同市北魏平城明堂遗址1995年的发掘 选自《考古》2001年03期,王银田、曹臣明、韩生存,大同市博物馆。 遗址位于大同市明代府城南约2公里的柳航里,东临大同高等专科学校(图一)。1995年5月由大同市博物馆发现,同年6月至10月初,大同市博物馆与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所联合对整个遗址进行了全面钻探和部分发掘。 整个工作是先 ...
选自《文物》1997年01期,山西省古建筑保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学系石窟调查组。 一 开河寺石窟位于山西省平定县岩会乡乱柳村西1公里。此地为阳泉市区与平定县交界处,西南距县城8公里;西距阳泉市亦约8公里左右(图一)。从阳泉市沿桃河河畔东行即可抵达。石窟居桃河北岸山坡南麓的断崖上,地势较低,仅高出河床约5米左右(图二)。石窟规模很 ...
选自《大众考古》2016年05期,文/白曙璋 图/张庆捷 何一件事情的发生都有一个开始,无论是好是坏,而九原岗北朝壁画墓的发现却有着一段令人唏嘘感叹的开始。事件的开始由“盗”这个讨厌的字眼带来,而这个字伴随着墓葬发掘的始终。 九原岗墓群是忻州市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忻府区北起逢家庄村,南至兰村乡下社村,西起大西高铁,东至旧108国道的范 ...
选自《文物世界》2005年02期,忻州市文物管理处、静乐县文物管理所。 一、地理位置 净居寺石窟位于山西省忻州市静乐县南15公里的丰润镇村,西临宁白公路。石窟开凿于汾河东岸的山崖上(图一),距现地表高近6米,南北绵延400米,现存石窟9座,石窟编号由北向南顺编1〜9号。1986年8月18日由山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 ...
选自《考古》1999年01期,李裕群 张庆捷 一 高平位于晋东南太行山西麓,北与长子、长治相连,南与晋城接壤,东与陵川毗邻。北朝时期,佛教兴盛,开凿石窟亦蔚然成风,仅高平一地就有不少北朝时期的石窟寺院,如羊头山、石堂会、石室山诸石窟。高庙山石窟则是其中较重要的一处。石窟坐落在城西南7.5公里高庙山北麓山腰间(图一),规模较小,仅有 ...
太原市北齐娄叡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1983年10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北齐娄叡墓位于太原市南郊晋祠公社王郭村西南1公里,汾河以西,悬瓮山东侧。过去长期被误传为斛律金墓(图一)。 娄叡墓的发掘清理工作开始于1979年4月初,历时二十一个月,至1981年)月底结束,实际工作日五百五十余个。在清理过程中,对墓室壁画 ...
太原北齐徐显秀墓发掘简报 选自《文物》2003年10期,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太原市迎泽区郝庄乡王家峰村东有一当地人称“王墓坡”的高大土冢,相传是一座古墓。2000年12月初,村民发现有人在此盗掘,村委会立即报告文物部门。考古人员现场勘察后认定,此古墓时代当属北齐时期,且有大规模壁画存在,遂上报各有关部门,引起省、 ...
太原市郊北齐墓壁画与北齐绘画艺术成就 选自《文物世界》2006年01期,刘静平 太原市郊娄睿墓与徐显秀墓作为现已发现的北齐壁画墓中保存最好的、艺术成就最高的大型艺术宝库,以其高超的艺术创新及宏大的创作,将北齐絵画艺术的有关文字记载与间接接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娄徐二墓的惊现,不仅客观地体现了北齐绘诚艺术成就,中国美术史也因此而 ...
太原赵卿墓的狄族文化因素研究——从新出行唐故郡墓谈起 选自《邯郸学院学报》2018年第3期,何艳杰(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摘要:赵文化是华夏、东夷和戎狄文化融合的产物。因为戎狄文化面貌本身不甚清晰,所以赵文化中的戎狄特色研究相当薄弱。新出行唐故郡墓群体现了北方白狄族葬俗特色。这为赵文化的戎狄特色研究提供了契机。通过比较 ...
山西、陕北及内蒙古中南部夏商西周时期青铜文化的演进 选自《中国历史文物》2008年05期,蒋刚 内容提要:本文在对山西、陕北及内蒙古中南部夏商西周时期考古遗存进行分析的同时,还论述了这个区域夏商西周时期文化格局的变迁及其原因。作者认为可以将这个地区的青铜文化分为中原青铜文化系统和北方青铜文化系统,这两个文化系统在这个地区经历了 ...
《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买地券释文校补 考古与文物2011年第3期 陈杏留 蔡子鹤 《考古与文物》2009年第4期刊发了《西安南郊明上洛县主墓发掘简报》(以下简称《简报》)一文,公布了上洛县主墓出土的一通买地券,随文公布拓本且附详细释文。我们发现释文中存在脱文、衍文、误释文字、缺文不当、未加断句、繁简不一等现象,影响了该材料的 ...
1955-57年陕西长安澧西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1959年10期 考古研死所澧西发堀队 1955-57年,在陕西澧河沿岸共作了五季发掘,发掘了客省庄(又名开瑞庄)、张家坡、冯村、斗门等四个地点。 古代文献指明西周的都城丰、镐都位于澧河沿岸,因此考古工作者早在1933年就为了寻找它们而进行了调查。因为西周田野考古是个比较薄弱的方面,从1951年以 ...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一文补正 选自《文物》1977年08期 我们在《文物》1975年第10期《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一文中,对此钟作了初步介绍,其中提到“从铭文的内容来看,文字未完,此钟应是一组编钟中的一个”。近承唐兰先生见告,过去日人中村不折著的《三代秦汉遗品K识世店文字》一书中,曾著录了中村不折所藏的一件应侯钟( ...
《陕西长安花楼子客省庄二期文化遗址发掘》中的几个问题 选自《华夏考古》1994年第3期赵辉 1985年,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在花楼子遗址发现了史前文化遗存。是年,开挖10X10米探方1个,1986年清理完毕,获得一批重要资料,其中包括19枚骨刻原始文字标本。消息传出-轰动一时。然而,当笔者怀着极大兴趣阅读了刊登在《考古与文物》1988年5、6期合刊上的 ...
1960年秋陕西长安张家坡发掘简报 选自《考古》 1962年01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发掘队 1956—1967年,我们曾在张家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发掘到丰富的西周早晚两期的居住遗存和上百座西周墓葬。 I960年秋季,我们在这个地区继续进行了发掘。这次发掘的规模较小,共发掘了500多平方米。发现有房屋、井、灰坑等遗迹和墓葬、车马坑等,它们 ...
从西安唐墓出土的非洲黑人陶俑谈起 选自《文物》 1979年06期 杜葆仁 1954年,西安南郊嘉里村唐代裴氏小娘子墓里出土了一批文物。据墓志记载,裴氏小娘子小字太,卒于大中四年(850年),是裴均的孙女。裴均是裴行俭的后人,曾任将相十余年,累封郎国公(图一),《唐书》有传。裴行俭更是一个有名人物,从事过唐朝的外交活动,于仪凤二年(677年 ...
1961—62年陕西长安沣东试掘简报 选自《考古》 1963年08期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丰镐考古队 史家记录周都镐京位置向以都址附近的漓池为据,大家一致认为它就在今日西安西南的沣河东岸,位靠昆明池的北部,故址部分或大部分沦没于昆明池遗址之中①。所以,我们在探索镐京故址时,就必须连同幷首先勘测昆明池及其相关诸水道。从1961-62年底(约七 ...
从寒窑遗址公园的时代精神谈西安历史遗址资源的开发 选自《科技信息》2012年第11期 沟增辉(陕西能源职业技术学院 陕西) 【摘要】寒窑遗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在传承其背景故事的同时感悟深刻的时代爱情价值。西安拥有深厚的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的历史遗址是华夏文明的见证,也是西安都市旅游文化开发产业链上不可或缺的一抹亮点。 ...
初论西安唐墓出土的粟特人胡俑 考古与文物2004年第5期任江(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粟特,即索格底亚那(Sogdiana)位于中亚锡尔河与阿姆河之间的泽拉夫善河流域。自公元前5、6世纪起先后为波斯阿赫美尼德王朝、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塞琉古王朝以及康居人、月氏人、贵霜人、口厌哒人和突厥人统治。公元6至8世纪初形成以康国为首的“昭武九姓” ...
《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简介选自《考古》 2000年06期《西安龙首原汉墓》(甲编)由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所韩保金、程林泉、韩国河编著、西北大学出版社1999年12月出版发行。定价138元。本报告共分三编。第一编为概述,介绍的是历史背景、墓葬分布地理位置、发掘经过以及材料的整理与编写。第二编为墓葬材料,这编对范南村、枣园村及方新村西汉早期的墓葬 ...
不可跨越的历史阶段:西安城市遗址保护中明清记忆的保存 --读史红帅《明清时期西安城市地理研究》有感 选自《唐都学刊》2009年第4期 肖爱玲 摘要:城市发展是历史的延续历史城市是现代城市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记忆。现代西安不仅是汉唐长安城的传承与延续还留下了明清西安城发展的历史印记。在当前城市规划与建设中明清时期西安城风貌是一个不 ...
对西安半坡遗址小口尖底瓶的考察 《中国科技史料》第七卷(1986)第二期 周衍勋 苗润才(陕西师范大学物理系) 我国历史悠久,科学文化源远流长。早在新石器时代之初,就出现陶器。到了距今约7000—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在黄河中游和中原地区普遍生产相当精美的陶器,并在考古发掘中大量出土。在这些出土陶器中,有一种小口尖底瓶引起了物理史学 ...
关于陕西临潼出土的金代税银的几个问题 临潼县文化馆 赵康民 陕西省文管会 韩伟 尚志儒 选自《文物》1975年08期 1974年12月,临潼县相桥公社北河生产队社员平整土地时,发现金代的金银器物窖藏一处。窖藏在北河村东、石川河左岸,距地表深约1米。出土文物共50多件,各类金银器饰贮于高16.8,口径12.5,底径9厘米的灰绿釉双耳瓷罐(图五)内 ...
关于西安北周史君墓出士金币仿制品的一点补充 郭云艳 北京大学历史系博士后 曹 琳 河北经贸大学财税学院讲师 选自《文博》2007年 2003年陕西西安北周史君墓出土一枚金币仿制品(图1),该币直径17亳米,厚0.5毫米,重1.75克。金币出土在石椁内人骨的中部,大体与金戒指、耳坠在同一部位,而后者显然都是死者身体佩带之物。与此前我国境内 ...
含氟聚合物用于陕西户县出土新石器彩陶的保护研究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2003年第3期 和玲1,姜宝莲2,梁国正1 1(西北工业大学化学工程系西安710072) 2(西安文物保护修复中心西安710061) 摘要:为对陕西户县大王镇庙底沟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彩陶进行保护,在用X射线衍射测得表面风化物的成分及对彩陶含湿量测定的基础上,用不同浓度(30、20 ...
关于西安东郊唐墓所出东罗马金币仿制品的讨论 选自《内蒙古金融研究》2003年S3期 罗丰 一 1989年夏,西安东郊发现一座唐代墓葬,根据遗物推断,大约属高宗前后的初唐时期。墓中岀土的一枚东罗马金币仿制品,十分引人注目,与中西文化交流有关,值得进一步讨论。 对于这枚金币,《考古与文物》1992年第5期发表的简报作了以下简述:“东罗马 ...
记陕西蓝田县新出土的应侯钟 选自《文物》1975年10期韧松 樊维岳 1974年3月,陕西省蓝田县红星公社社员在整理山坡积土时,发现了一个铜钟。此钟有甬、干、旋、枚,是西周中期发展起来的甬钟的形式。通高26、甬长10,饨间宽13.1,舞宽8、舞纵11厘米。钟的鼓上饰有鸟纹和“T”字形云纹。两饨及IE间铸有铭文: 隹(唯)正二月初 吉,王蹄(归) ...
记陕西长安沣西新发现的两件铜鼎 张长寿 1982年1月,在陕西长安县沣西公社新旺村大队村南的断崖上发现一个铜器窖藏坑,坑内有二件铜鼎,一大一小,出土时,小鼎置于大鼎腹内,大鼎倒扣在窖穴中。这个窖藏坑挖在一个西周晚期的灰坑中,可以确定这两件铜鼎是在西周晚期时埋入的。 大鼎(图版肆,1)为圆口深腹,双耳为绸索状立于口 ...
历史文化名城西安古遗址规划的意见 选自《文博》1985年06期贺梓城 王翰章 一九八二年二月,国务院公布了全国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名单。其中,西安是我国最古老而又有代表性的都城之一。这是因为西安曾经是周秦汉唐等王朝建都所在地,历时达一千余年;同时,西安也是近代史上一个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留有大量的历史遗迹和珍贵文物。保护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