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

• 从“丝绸之路”到“书籍之路”:中亚与东亚之间的交流

吴泽 张萌2018-10-09 17:27来源:澎湃新闻字号十余年前,浙江大学的王勇教授提出“书籍之路”的概念,意在突破“丝绸之路”的传统思路,构建东亚文化交流的新模式。强调自古以来中国与西域的交流,主要体现在以丝绸等为代表的物质文明层面;而中国与东亚诸国的交流,则主要体现在以书籍为媒介的精神文明层面。十余年来,更多资料被发现、出版、电子化,跨学科合作及研究有了长足进展,学者们有关“丝绸之路”与“书籍之路”的探讨 ...

• 仇鹿鸣:十余年来中古墓志整理与刊布情况述评

仇鹿鸣2018-07-21 11:13来源:澎湃新闻字号【编者按】本文原载《唐宋历史评论》第四辑(包伟民、刘后滨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8年5月版。经授权,澎湃新闻转载。十余年来随着新出墓志的大量刊布,围绕着墓志展开的研究已成为中古史领域中的热门议题,每年发表的相关论著尤其是对新出墓志的单篇考释可称得上汗牛充栋,大有成为专门之学的气象。本文并不打算评骘目前研究的现状、方法及其得失,也不专门论及每一种新出墓志图 ...

• 近年中国唐代墓志的整理研究史概述

气贺泽保规2018-10-09 15:07字号本文系日本学者气贺泽保规先生为《新编唐代墓志所在总合目录》撰写的前言,刊于《隋唐辽宋金元史论丛》第八辑,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8月。一、代序:与中国石刻资料的邂逅对于唐代及其前后时代的历史研究者来说,墓志是不可或缺的史料。今天,这已成为几乎所有研究者的共识。虽然从最初开始,就无人对使用墓志和石刻资料进行研究抱有抵触感,却亦不能说这一认识近代以来在史学界一直根深蒂固。我立 ...

• 于赓哲:唐朝开国的最后一战

对于唐朝来说,有一个问题贯穿于整个建国战争,令他们如鲠在喉,那就是突厥对各路割据力量的支持。而唐朝建国战争就是以对突厥所支持的梁师都的最后一击宣告结束的。突厥自打崛起以来,一直是北方草原的霸主。早在北朝的时候,它就公开同时操纵北齐和北周,意图追求一种平衡,维持中原分崩离析的局面。隋朝统一后,通过军事和政治策略的双重手段,使得突厥暂时臣服于自己。随着隋末动乱的展开,东突厥再次崛起,并且敢在雁门关包围 ...

• 误打误撞成就的传奇:葡萄牙在西非的航海探险

修木2018-11-09 09:34来源:澎湃新闻法西斯竖起的纪念碑葡萄牙首都里斯本的发现者纪念碑葡萄牙首都里斯本有一座船形的宏伟石碑,正式落成于1960年,纪念有“航海家”之称的15世纪葡萄牙王子恩里克逝世500周年。沿着石碑两侧的船舷有人体雕塑,伫立船首的正是备受通俗读物称颂的恩里克,身后跟随着32位其他为航海探险立过大功的人物。去葡萄牙的游客,一定会听人提起里斯本这座名为“发现者纪念碑”的标志性建筑。旅游手册却多半不 ...

• 从寂静之海到帝国的十字路口:加勒比海传奇

卡丽·吉布森 著 扈喜林 译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雕像 东方IC 资料图现代加勒比的故事并非开始于克里斯托弗·哥伦布那次闻名世界的远航,而是开始于东非北部一个可以望到伊比利亚半岛的港口小镇。1415年7月25日,恰逢圣雅各日,葡萄牙的亨利王子——后来被称为“航海家”——率领一支由大约200艘船组成的船队离开里斯本,沿塔古斯河顺流而下,驶向大西洋。在 ...

• 平川彰:释迦牟尼生平考

日]平川彰 著 庄昆木 译2018-12-04 17:46佛教的创始者称为佛陀(Buddha),这在印度思想界是公认的,而在其他教徒之间也称佛教徒为Bauddha。佛陀这一名词虽然成了佛教的专用语,但它本来是普通名词,耆那教也在使用。佛陀是“觉悟的人”(觉者)之意,这一用语成为佛教的专用语,正显示了佛教是“智慧的宗教”。佛陀的出生在此用“释尊”一词表示佛陀。释尊是释迦牟尼(Śākyamuni,释迦族出身的圣者)的简称。释尊是释迦族( ...

• 访谈︱魏坚:不理解草原文明,就无法理解中国历史

邓啸林 张玉蕾 赵唱 杨红霞 陈夏莹2018-12-06 10:55来源:澎湃新闻【编者按】魏坚,现任中国人民大学考古文博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方民族考古研究所所长。此前长期在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从事考古工作。澎湃新闻于今年四月专访了魏坚教授,他在受访时回顾了自己从吉林到内蒙的人生轨迹、张忠培先生对他的影响,到人民大学之后结合人大的区位优势及自己的学术经历进而提出“北方民族考古”的学科发展方向,以及草原文明在中 ...

• 谁的世界?何以遗产?——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观察(下)

谁的世界?何以遗产?——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观察 燕海鸣、王珏、罗颖、解立2何以遗产?从“议题”看世界遗产的生命力每次世界遗产大会,似乎是两个维度共存的会议。主会场里,是委员国在各自的政治和文化考量下,与世界遗产中心、咨询机构进行的三方互动;主会场之外,则主要是世界遗产中心和咨询机构在遗产专业领域的一次学术盛会。两个维度的活动并行不悖,在主会场感到“挫败”的咨询机构,在场外的“边会”和各种活

• 谁的世界?何以遗产?——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观察(上)

谁的世界?何以遗产?——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观察 燕海鸣、王珏、罗颖、解立【会议简述】第42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于2018年6月24日至7月4日在巴林王国召开。来自近120个国家的代表出席了会议。大会主席由巴林王国的Haya bint Rashed AL Khalifa女士担任;报告员由匈牙利的 Anna E. Zeichner担任,五个副主席分别来自阿塞拜疆、巴西、中国、西班牙和津巴布韦。

• 丝路考察记| BALTIC CONNECTING 2018老城慢时光

古老的波罗的海有着你无法想象的神秘,在波罗的海东岸的欧洲这片土地上,有三个国土面积较小的国家: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它们的名字是在近十几年才出现在世界地图上的,似乎离我们很遥远,多数人甚至对其国名也很陌生,但是它们并非是新生国家,只是经历了几度兴亡之后,又浴火重生,传承着古老的欧洲风情……此次,丝路假期有幸受邀参加#BALTIC CONNECTING 2018#国际旅游盛会,与来自世界各地的

• 会议通知 | 丝绸之路上古代玻璃的科技考古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在西北大学举办!

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主办,西北大学科技考古学研究中心承办的“丝绸之路上古代玻璃的科技考古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将于2018年12月8日在陕西省西安市西北大学召开。多国学者学子将齐聚古都西安,围绕丝绸之路上的古代釉砂制品和玻璃的技术、工艺与贸易等文化交流情况,共同参与此次学术研讨会议。嘉宾介绍会议议程时间2018年12月8日地点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二楼 第二会议室主办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文化遗产保护技术国家级实 ...

• 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培训班收获和感想

2018年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培训班收获和感想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南京城墙保护管理与申遗工作的文物工作者,有幸参加中国世界遗产可持续保护与发展系列培训——第二期:世界文化遗产价值研究培训班。经过为期一周密集的、高品质的国内外遗产专家的培训课程学习,我对申遗工作有了比较系统而清晰的认识,收获满满,感触良多。2006年、2012年,南京城墙两次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目前,南京正牵头联合“中国

• 执简驭繁:关于殷墟青铜器的分铸技术

分铸法是了解殷商鼎盛时期青铜器铸造技术奥秘的关键。殷墟时期,手工业生产虽然已比较发达,但与后世相比还处于原始阶段。在简陋的生产条件下,朴素的工艺方法——分铸法的普及和娴熟应用,出色地解决了种种铸造上复杂的技术问题,而且在不使用失蜡法的情况下也能制作出来大量精美、复杂的青铜器物。这足以令后世叹为观止。殷墟青铜器殷墟青铜器以造型复杂、纹饰繁丽而名世,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复杂的分范技术以外,另一点就是 ...

• 从几方印鉴看传苏轼《木石图》中隐藏的真伪问题

2018年6月,早年流失日本的传为苏轼的《枯木怪石图》(又称《木石图》)现身香港佳士得,一时间引起了各界的高度关注。诸多学者、业内人士就画心(内容、笔墨、布局、意境、“思无邪斋之印”归属、文献记载)、刘良佐跋(人物考证、“海岳翁”称号合理性、“良佐”印断代)、米芾跋(字形、笔法、笔势、气韵、诗文内容、存在合理性、“文武师胄芾章”归属)、全卷装帧等问题进行过详细的分析解读。而笔者在此文提出的是对画卷中“杨 ...

• 敦煌与丝绸之路研究丛书出版

敦煌·丝绸之路研究丛书(第一辑)郑炳林 主编丛书介绍丝绸之路被誉为“世界文化大运河”,不仅是古代中外政治、经济、文化交往之通衢,而且是连接东西文化的文明纽带,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兼容并包的历史见证。作为华夏文明发源地之一的敦煌,是丝绸之路的咽喉和枢纽,是西域文化、中原文化、民族文化、亚欧文化的汇集之地,更是丝绸之路文化的“微型博物馆”,是孕育形成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文化带的重要地域,是东望长 ...

• 何新:曾屹立千年的阿富汗巴米扬大佛

巴米扬是阿富汗的一个省,位居阿富汗中部。首府巴米扬市是哈扎拉贾特地区最大的城市,也是当地占多数的哈扎拉族人的文化中心。哈扎拉人是阿富汗人的一个特殊部族,其先祖有说为蒙古人,其实更可能与古中国西域的大月氏人——曾在阿富汗建立了强盛的大夏和贵霜帝国——为同一种族。古代阿富汗中部地区的巴米扬位居丝绸之路的要冲,是往来于东方罗马帝国、波 ...

• 千年壁画“回归”故里

秋日的一个周末,一群孩子背着画板,走进了山西太原美术馆。国家艺术基金2017年度资助项目“千年壁画,百年沧桑——古代壁画暨流失海外珍贵壁画再现传播与展示”巡回展(太原站)10月10日在这里启幕,80余件以原尺寸复制和临摹制作的、我国流失海外至今未回归的国宝精品,在这里集中亮相。看着孩子们围坐在《朝元图》前,一笔一画地在画板上勾勒线条,此次壁画展览的项目负责人王岩松动情地说了这样一句话:“能让小朋友接触并喜欢 ...

• 找寻石窟寺中的文化记忆

中国石窟寺是见证古代丝绸之路沿线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质性遗存。因此,保护好这些石窟寺是当代中国文物保护工作的重大使命。近日,复旦大学文化遗产高峰论坛暨“一带一路”背景下的中国石窟寺保护论坛在沪举行。  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新时代社会各界更加重视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不断推进文化遗产学科建设。复旦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承功表示,石窟寺是重要的文化遗产。佛教的传入对中国传统 ...

• 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学最热在中国

左起:茅善玉、樊锦诗。未明 摄中新社北京11月15日电 题: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敦煌学最热在中国中新社记者 高凯“敦煌学是国际显学,世界各地都有相关的研究在进行,有着不同的方向和成就,如果说起热度,我认为眼下无疑最热在中国。”敦煌研究院名誉院长樊锦诗15日在北京表示。“你对它有深深的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保护它。”五十多年前,刚从北大毕业的上海女孩樊锦诗,独自一人来到敦煌,一坚守就是半个世纪。几十年间 ...

• 预防性保护理论指导下的石窟寺日常保养工作——以云冈石窟第7、8窟为例

欢迎关注“文博中国”!预防性保护的概念始于对馆藏文物的保护,现已逐步扩展到其他文物类型。石窟寺的保护工作也逐步由被动的抢险性保护向主动的预防性保护发展。本文围绕云冈石窟第7、8窟日常保养工程,介绍云冈石窟在预防性保护理论指导下的探索与实践。石窟寺作为一种文物类型,与历史上宗教在我国的兴盛和传播息息相关,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庞大、内容丰富等特点。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开展了大量的石窟寺保护工作,由早期的

• 缩小敦煌与世界的距离

让敦煌走向世界,让世界走近敦煌。近年来,敦煌研究院持续发力,以敦煌为“圆心”,以世界为“周长”,不断缩小敦煌与世界的“半径”,让璀璨绚烂的敦煌文化走向愈加广阔的世界,让四海寰宇越来越多的人走进“文化圣殿”。弘扬敦煌文化,关键在于深入挖掘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并向世界广泛传播。敦煌研究院巧抓“一带一路”机遇,巧借敦煌文博会“东风”,一手抓挖掘,一手抓传播,一边“走出去”,一边“请进来”,两轮驱动、并驾齐 ...

• 高星质疑现代人“出自非洲说” 指谜团破解或在中国和东亚

  针对分子生物学主流观点认定东亚最早现代人来自西方,中国及东亚现代人类族群的祖先在约6万-5万年前从非洲迁徙而来,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高星22日予以强烈质疑称,有关现代人“出自非洲说”及相关讨论,主要证据来源与论述落脚点是非洲和欧洲、西亚,中国的材料很少被这个假说纳入研究视野,尤其是东方的“早期智人”受到严重忽视,带有很大的偏见、局限性。高星研究员做大会主题报告。 孙自法 摄   ...

• 赵志军: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相互衔接、一脉相承

  “稻作农业社会的建立和中华文明的出现同时发生在良渚文化时期,这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应该是一个相互衔接的、一脉相承的人类社会发展过程。”10月22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赵志军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主题演讲《农业起源与文明起源的关系——以稻作农业起源研究为例》中发表上述观点。  赵志军说,从生物进化论的角度讲,农业起源是人与动植物之间的协同进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

• “科技考古正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侧记

 银灰色短发的杰西卡·罗森,是来自英国牛津大学的著名考古学教授。10月22日,作为与会的外国专家代表,她在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开幕式上致辞。  “几十年来,我来过中国多次,亲眼见证了中国考古的巨大变化和显著发展。正是这样的变化,让今日的成就显得更令人欣喜。” 杰西卡·罗森在致辞时说道。  同样为之感到欣喜的,还有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他指出,近年来,考古工作者扎实工作、努力奋斗,使得考古工作取得丰硕 ...

• 公共考古:推动考古走向大众

  第二届中国考古学大会日前在四川成都开幕,在数百位中外考古专家出席会议展开学术研讨的同时,数十场公共讲座、一系列精品文物展览也于大会前后及大会期间亮相成都,8集大型纪录片《考古中国·四川篇》登陆央视科教频道,为普通市民奉献了一场考古文化盛宴。  “公共考古使考古深入群众,更好地满足了公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促进了考古学科的发展。”本次大会设立了公共考古指导委员会分会场,与会专家表示,近年来 ...

• 考古与社会发展相辅相成

 日前,第六届中国公共考古论坛在贵州贵安新区召开。自2013年在三门峡市举办首次论坛,已经过去六年,考古从业者、公众及政府有关部门共同见证了公共考古的快速发展。  这首先与国家层面的对以中华文明悠久历史为根基的“文化自信”的大力建设,以及对文化遗产研究、保护和利用的高度重视密不可分。“让博物馆里面的文物活起来”这样的号召无疑对公共考古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公众对考古发现的热情持续上升。例如,今年国家博 ...

• 哪里来的锡铸就先秦青铜器

 近日,国家文物局、最高人民法院在中国法院博物馆举行划拨文物移交活动,国家文物局将公安机关罚没移交的6件商周青铜器划拨给中国法院博物馆作为永久馆藏。青铜器再次引发关注。众所周知,青铜是铜与锡的合金。在青铜生产中,锡料是不可或缺的资源。然而,时至今日,考古学家只在中原地区发现有先秦铜矿开采遗址,却尚未发现锡矿开采遗址。“中原地区先秦时期青铜冶炼所使用的锡矿石究竟来自何方?这成为冶金考古研究中的一个卡 ...

• 传说时代的古史并非不可证明

 以考古学文化上的重大变迁来证实传说中的重要战争或迁徙事件,由此确立若干基点,并进而探索其它细节,就有可能大致把握五帝时代中国古史的基本脉络。  传说时代,是缺乏当时的文献记载,但在之后的文献或传说中有所涉及的远古时代。徐旭生在20世纪40年代出版的《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一书中提出,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截止在晚商以前,晚商时期因为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文,已经进入历史时期。因此,早商、夏以及更早的五帝时代, ...

• 鲁西奇 | 观念与制度:魏晋十六国时期的“杂胡”与“杂户”

鲁西奇1982年进入武汉大学历史系学习,相继取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1989年留校任教,相继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2007年—2016年,任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后兼任历史系主任。现任武汉大学历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与历史地理研究。摘 要:“杂胡”之“杂”,其初是在胡人(匈奴)种群中占据主导地位的种类部落,对于地位较低的、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