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魏唐佛光——龙门石窟精品文物展

  龙门东、西两山对峙,巍峨壮观;伊水潺潺中流,蜿蜒北去。两岸窟龛依峭壁而凿,南北绵延一公里,蔚为壮观,故唐有诗云“精舍绕层阿,千龛邻峭壁”“谁穷造化力,空向两崖看”。龙门石窟作为北魏王朝和唐朝皇室开凿佛像的必选之地,断续营造窟龛2345个、造像近11万尊、碑刻题记2800多品,因其雕刻之精美、蕴含之丰厚蜚声中外,成为中国皇家石窟寺的典范 ...

• 湖南夫妻合葬墓设罕见“过仙桥”

  湖南宁乡市宁韶高速二标段坝塘镇南芬塘村杨家湾地段古墓群,目前已经发掘一座宋代夫妻合葬墓葬和一座汉代墓葬。  2007年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时,文物部门就在该地段发现疑似古墓群。为配合宁韶高速公路建设,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宁乡市文物局今年对杨家湾墓群进行了抢救性考古发掘。在两个墓室之间有一扇小窗,俗称“过仙桥”。  宋代夫妻合葬墓 ...

• 《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19中文版发布

自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至今,全球已有193个缔约国,1121项世界遗产,为保护对人类共同发展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遗产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以下简称“《操作指南》”)于1977 年在第一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通过。它建立了一套严密、完整并有着 ...

• 推荐|UNESCO出版《赋能青年,为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志愿者倡议十年》

清源文化遗产微信号 mobiheritage2020年5月6日,教科文组织出版物《赋能青年,为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志愿者倡议十年》发布。该书详细介绍了世界遗产志愿者行动全球各组织开展的行动营和活动;还确定了每个地区的最佳做法,深入探讨它们在促进青年参与方面的经验和教训。文末附下载链接。  《赋能青年,为遗产保护——世界遗产志愿者倡议十年》专门针对 ...

• 探讨多元与包容的博物馆 “青年视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青年论坛举办

作为今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系列活动之一的“青年视角——多元和包容的博物馆”论坛,5月17日下午在南京博物院举办。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出席并致辞。  关强指出,青年是博物馆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青年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正在以独特的视角和前沿的研究方式,为博物馆建设提供新的思考方向和发展动力。青年在博物 ...

• 敦煌研究院“5·18国际博物馆日”主题教育活动之一

春和日暖,万象更新,一年一度的“5·18国际博物馆日”即将来临。2020年博物馆日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该主题倡导博物馆应动员更多公众参与博物馆文化体验,为公众提供更高品质的文化供给,充分发挥博物馆在文化传承中的枢纽作用。为此敦煌研究院艺术研究部陈列中心在“5·18国际博物馆日”期间策划了多项不同主题的系列活动,以线 ...

• 成都罕见崖墓再现古人的“身后世界”

  铺满钱币的棺床、背有“仙药”的负罐鸟、仙山座、摇钱树、彩绘俑……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15日公布,在今年对成都新川创新科技园南部五根松墓地的发掘中,发现一座保存非常完好的汉代崖墓,再现古人豪奢诡秘的“身后世界”。  汉代有“事死如事生”的厚葬风俗,因此汉墓遭盗扰情况较为严重,往往“十室九空”,然而这座编号为M94的汉代崖墓,不仅陪葬 ...

• 山东寿光现商周、唐宋盐业遗址 再现数千年制盐景象

  夹杂着大量草木灰的黑灰色土层、十几厘米深的硬面卤水沟、满是锈蚀痕迹的大铁块……在山东省寿光市羊口镇侯辛庄村东北约500米处,随着潍坊市博物馆考古队员对古“济水”航道小清河流域遗址的勘探、挖掘,一处唐宋时期盐业遗存逐渐显露地表,再现唐宋时期工人制盐景象。  记者14日在考古工地现场看到,侯辛庄东北遗址北部紧邻小清河,东部大整体呈长 ...

• 纪念丝路成功“申遗”“2020丝绸之路周”开始预热

新华社杭州5月15日电(记者冯源、王俊禄)作为我国首座全国性丝绸专业博物馆,中国丝绸博物馆14日通过互联网启动了“丝路纹样填彩有奖游戏”,首期推出的纹样主题是希腊神话中的一匹有翼飞马。为即将开始的“2020丝绸之路周”进行预热。在历史上,翼马的纹样沿着丝绸之路一路向东,经过波斯、中亚,来到中国、日本,在沿线地区被广泛使用。“‘翼马纹’的 ...

• 【考古札记】发现两千年前的“通天之地”

▲ 图中可见遗址所处位置及周边环境。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位于秦都雍城郊外的雍山血池遗址,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是目前所见时代最早、规模最大(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级别最高、持续时间最长(700余年)、文化内涵最完整的秦汉时期国家大型祭祀遗址。1914年冬至,袁世凯身着他结合“周礼”概念恢复的祭祀礼服,于北京天坛举办了堪比皇帝之尊的祭天大 ...

• 古“济水”航道深埋大型墓葬群 还原数千年“清明上河图”

▲ 寨卞东南遗址位于博兴县寨卞遗址(省保)东南约500米、被小清河北大堤占压,是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配合小清河防汛(复航)工程建设时勘探发现。在源起济南泉群,东流入渤海的小清河河畔,自2020年3月15日起,百余名考古人员,一手拿着铲子,一手拿着刷子,在4000余年河水冲击形成的黄土沙滩上,让龙山时期、汉唐、明清等不同时期的社会文化、人类生活 ...

• 云冈石窟: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中新社大同5月13日电 “云冈石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特色和中外文化交流的历史。这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要坚持保护第一,在保护的基础上研究利用好。”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日前在山西大同云冈石窟考察时的一席话,引出了一段长达1500多年的中外交流史。鉴往知来,汲取中西方文化之精华的云冈石窟,正从历史深处走向世界。    ...

• 资讯 | “丝绸之路周”新华号正式上线

丝绸之路是东西方之间对话、交流和融合之路,两千多年来为人类的共同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2013年,主席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现已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和认同。2017年5月,总书记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上提出了“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  丝 ...

• 资讯 | “2020丝绸之路周”新闻发布会在国丝举行

2020年5月13日上午,“2020丝绸之路周”新闻发布会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新华社、光明日报、中国日报、央广、央视、中新社、浙江日报、浙江卫视、文汇报、浙江之声等40余家媒体的记者参会。会上,“丝绸之路周”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丝绸博物馆馆长赵丰对“2020丝绸之路周”的缘起、目标定位、组织构架、活动安排等内容进行详细介绍。随后,媒体记者对 ...

• 2020丝绸之路周 | 一大波线上活动来袭~

  为进一步践行总书记在北京“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峰会上提出的丝绸之路精神,同时纪念“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跨国申遗成功,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将于2020年6月19日至24日举行首届“丝绸之路周”活动,本届主场设在中国丝绸博物馆(杭州)。主题为“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  活动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将联合丝路沿 ...

• 2020丝绸之路周 | 第一期填彩游戏之丝路翼马

活动详情由国家文物局、浙江省人民政府主办,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浙江省文物局承办的“2020丝绸之路周”活动将于6月19日-24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举行。主题为“丝绸之路:互学互鉴促进未来合作”。活动期间,中国丝绸博物馆将联合丝路沿线各大文博机构、联盟、学校、文博大咖等发起诸多配套活动。其中,“丝路纹样填彩有奖游戏”是“20 ...

• 201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平粮台、南海1号等入选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结束,从20个初评入选项目中选出了“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其中包括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广东“南海1号”南宋沉船水下考古发掘项目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对入围项目和其发掘意义进行了整理和介绍(资料来自中国文物报社)。一、陕西 ...

• 浙博将展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徐谓礼文书”填补宋史研究空白

七百多年前,一名官员的任官经历,被视为个人和家族的身份荣耀。如今,卷卷文书,重现人间,墨迹如新,犹如一部南宋官制百科全书,为世人开启了一扇回望南宋的门扉。澎湃新闻获悉,继2019年“徐谓礼文书”在浙江武义县博物馆新馆展出后,5月15日至6月30日,“徐谓礼文书——南宋官制百科全书”将在浙江省博物馆武林馆展出。这些被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的文书 ...

• “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设在南博,云平台与实体展同开

2020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将于5月18日在南京博物院举行。澎湃新闻获悉,由于目前尚处于疫情防控期间,“国际博物馆日”活动将控制规模,并首次尝试采用线上线下相融合的传播方式,除了上线“国云展”平台、在南京博物院开幕新展览外,还将对“十大精品终评汇报会”、青年论坛,以及中国主会场活动开幕式和主旨论坛以及“博物馆之夜”活动进行 ...

• “挖出来的诸侯国”:700年的曾国有着怎样辉煌的历史?

近日,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墓地成功入选“2019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该项目是曾国考古近年来第四次成功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曾国考古发现是两周诸侯国考古工作中唯一连续获此殊荣的。可见,曾国考古的每一发现,都牵动着学术界的心弦。曾国被称为“挖出来的诸侯国”。1978年,曾侯乙墓的发掘震惊学术界,也奏响了曾国考古的新篇章。关于曾国这个史 ...

• 108天后的重逢:敦煌莫高窟今起恢复对外开放

在暂停对外开放108天之后,今天(5月10日)起,敦煌莫高窟正式恢复开放,至此,国内著名石窟全部对外开放。敦煌研究院文化弘扬部部长李萍今天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截止到今日14:30,莫高窟恢复开放第一天参观人数为927人,整个参观现场井然有序。疫情防控期间,我们选出26个空间大、通风好、甬道宽、采光好的洞窟,并把它们分为若干条参观路线,每 ...

• 大英博物馆开放190万张艺术品图像,《女史箴图》纤毫毕现

因为新冠疫情,大英博物馆依旧处于关闭状态,其网上项目则不断推出,其中包括开放下载190万张文物图像。据悉,大英博物馆原计划于今年晚些时候开放文物图像下载,但在全球范围内博物馆关闭、展览取消的刺激下,决定提前推出发布该项目,以期为居家中的人们带来文化的慰藉。大英博物馆数据库搜索页面这也是大英博物馆在2007年推出在线目录后首次可以让用户 ...

• 地震之后,克罗地亚首都三成博物馆被评“不安全”

疫情期间,克罗地亚首都萨格勒布在3月遭遇了地震,除了萨格勒布大教堂和城市中心的许多民居历史建筑外,许多文化机构也遭受了严重破坏。目前,萨格勒布有超过三分之一的博物馆被评定为不安全,或是陷入了危险之中。目前,地震后的文物损坏清单正在进行中。但毫无疑问,对建筑物、馆藏和博物馆工作人员的抗震保护措施需要升级,所有危害评估研究都明确指出 ...

• 五千多年前“河洛古国”的不平凡在哪?或为黄帝时期都邑

《易经》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遗址近日被命名为“河洛古国”隐约传达出,它不仅仅是考古学意义上的仰韶文化晚期的巨型聚落遗址,保留了距今5300年古国时代拥有三重大型环壕、具有最早瓮城结构的围墙、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这一发现被认为“实证了在5300年前后这一中华文明起源的黄金阶段,河洛地区是当时最具 ...

• 全国被盗文物信息平台首建功,流失32年国家一级文物回归

央视新闻5月9日消息,近日,出土于安徽阜阳的被盗文物商代兽面纹铜鬲正式回归安徽博物院,这是全国被盗文物信息平台建立后第一例成功追索的被盗文物。这也意味着,这件被盗流失32年的珍贵文物终于正式回归了故乡。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据了解,商代兽面纹铜鬲为国家一级文物,194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1957年征集入安徽省博物馆,1988年12月被盗流失在外。2017 ...

• 楼上的石,楼下的画:从供石到山水画文脉

近日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上博文房供石的主要捐赠者胡可敏女士的父亲胡兆康也是著名供石收藏家,其珍藏的供石现收藏于上海南翔古猗园“顽石斋”中。本文作者自小生活在古猗园旁,熟谙园中水石妙趣。本文从古代文人的赏石、书画、园林关系着手,认为山水画的文脉与中国古典赏石的根底本就一脉相承。上海博物 ...

• 书迹里的两位晚清重臣——曾国藩与蒋式芬比较谈

曾国藩与蒋式芬均为晚清重臣,二人在书法上又都有极高的造诣,有书法作品传世。本文从曾国藩、蒋式芬的人生际遇出发,得出相差40岁的曾、蒋二人有着相似的士大夫文人情结;又从存世的诗文、书法资料,探析两人的心路历程和艺术追求。本文由作者授权刊发,原刊于《文人墨色》。曾国藩《“灵芝绛阙”七言联》纸本行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赵烈文的《能静居日记 ...

• 潜藏的画意:清代戴熙《忆松图》创作缘起初探

《忆松图》是清代画家戴熙创作于1847年的一幅山水画,描绘的是军机大臣祁寯藻的故乡景色。这幅作品并非画家亲历所得,且题跋表达出抑郁之情,画家真实的创作意图值得探讨。本文通过历史细节的勾连,综合戴熙作为画家、学者、官员等多重身份的相互作用,尝试揭示出其创作《忆松图》的动机,以及鸦片战争期间的政治格局之一斑。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忆松图》 ...

• 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研讨会网络召开 中乌文旅产业合作驶上快车道

2020年5月11日,海陆丝绸之路城市联盟智慧城市与新兴产业委员会(城新委)联合乌兹别克斯坦国家旅游发展委员会、乌兹别克斯坦文化部共同发起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网络研讨会,主题为“中乌文旅产业合作:蓄势待发”。 双方就两国疫情期间文化旅游产业现状、发展趋势及合作前景进行交流讨论。多方参与共同关注丝绸之路文化旅游产业网络研讨会是新冠疫情背景 ...

• 从历史文化遗产中感悟和增强文化自信

5月11日至12日,总书记赴山西考察,第一天就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调研历史文化传承与交流。他强调,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好云冈石窟,不仅具有中国意义,而且具有世界意义。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发展旅游要以保护为前提,不能过度商业化,让旅游成为人们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 ...

• 开放首日,莫高窟秩序井然

敦煌莫高窟自5月10日起恢复开放5月10日,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敦煌莫高窟恢复开放。开放后莫高窟实行预约、错峰、限流开放制度每日限流1800人,分为6个时段,每个时段仅300人,且采取只参观开放面积较大且空气流通较好的八大洞窟的方法,观众10人一组进窟参观。开放首日,莫高窟旅游接待工作秩序井然,游客参观体验良好。观众有序间隔排队验票 ...

• 千年等一回 敦煌壁画变身动画剧

图:敦煌257号洞窟的《九色鹿经图》(局部)穿越千年风沙,画中人落入凡间,“九色神鹿”、“善事太子”、“飞天女神”、“五百强盗”……这些敦煌壁画人物最近在网络上成了热议话题。4月17日,由敦煌研究院、腾讯影业和腾讯动漫联合出品的5集“敦煌动画剧”,在微信小程式“云遊敦煌”上线,播出后顿时走红网络。“云遊敦煌”将敦煌石窟丰富的壁画内容搬 ...

• 敦煌莫高窟今起恢复对外开放

在暂停对外开放108天之后,敦煌莫高窟自今日起恢复开放。为全面做好莫高窟恢复开放的各项准备工作,敦煌研究院领导班子成员和相关部门负责人沿着游客参观路线,对疫情防控措施、游客参观流程、安全风险评估、疫情应急预案等进行了全面指导和检查。在今日开放后,敦煌研究院全体工作人员也按照《敦煌莫高窟疫情期间旅游开放工作方案》,严格落实各项防控措 ...

• 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今日起登陆央视

5月10日至13日每晚21时20分,由甘肃省委宣传部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将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播出。该片由著名纪录片人周兵、蔡小敏任艺术指导,秦川任总导演,安秋任导演、撰稿,分为《石窟鼻祖》《敦煌丹青》《东方微笑》《国家宝藏》四集,聚焦甘肃三千里石窟走廊上的四大石窟群——凉州石窟群、敦煌石窟群、天水石窟群、陇东石窟 ...

• 敦煌莫高窟终于也要开放了!5月10日起可参观八大洞窟

继故宫博物馆在五一实施有序开放后,澎湃新闻获悉,著名的文化地标——敦煌莫高窟自2020年5月10日起恢复开放。敦煌研究院院长赵声良今晚在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表示,敦煌莫高窟自2020年1月24日起暂停开放,这次重新有序开放的背景是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转变,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分级分区精准施策,做好安全有序复工的有关要求,结合莫高窟开放条件 ...

• 敦煌莫高窟恢复开放工作准备就绪

为全面做好疫情期间敦煌莫高窟恢复开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5月9日,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马世林和党委委员、副院长程亮带领相关部门负责人沿着游客参观路线,对疫情防控措施、游客参观流程、安全风险评估、疫情应急预案等进行了全面指导和检查。马世林在安检通道检查疫情防控措施落实情况马世林重点围绕游客参观流程,深入了解了游客流线改进、防控措施落实、 ...

• 数字化保护让千年石窟“活”起来

  5月11日傍晚,总书记来到大同云冈石窟考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昨天现场风很大,总书记的到来,让我们备受鼓舞。”回忆起当时的场景,云冈石窟研究院数字化室主任宁波仍然激动不已。  “作为从事文物保护的科技工作者,我们将加倍努力,用现代科技保护好珍贵的文化遗产,更好地让千年石窟‘活’起来。”宁波5月12日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 ...

• 考古2019︱秦汉考古:大一统的秦汉,在手铲与笔下呈现

  作为在新中国成立后新发展起来的考古学分支,秦汉考古的工作量和学术成果一直位居各时段考古的前列。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各地考古工作者继续坚持田野考古,基本建设考古和主动性考古并重并举,不仅在城市和聚落、丧葬制度、手工业生产、简牍文字、画像艺术、丝绸之路和中外交流等方面获得一系列重要发现,而且更以秦汉考古的重要发现为基础,紧密围 ...

• 考古2019︱三国两晋南北朝考古:城市与墓葬,生死两徘徊

  三国两晋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的时期,其夹处于秦汉和隋唐两大帝国之间,我们经常会使用过渡时期这一概念。历经长达四个世纪之久的战乱和分裂局面,这一时期的物质文化面貌呈现出强烈的阶段性、地区性和不均衡性。中国古代的都城制度、墓葬制度、建筑技艺、手工业生产、佛教艺术都在这一时期发生剧变,呈现出明显的承上启下特点,为秦汉 ...

• 考古2019︱隋唐考古:从长安到边陲,从考古走入隋唐历史

  隋唐王朝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局面,其疆域是由游牧地区和农业地区组成,东北的契丹、奚、室韦和靺鞨,西北的突厥、回纥、吐谷浑,西南的吐蕃、南诏等民族共同构成隋唐帝国集权统一的多样化。2019年的考古涉及的空间范围覆盖隋唐帝国强盛期的全部疆域,从帝国首都长安到边陲城镇,用考古学方法探索隋唐时期帝国政治架构、 ...

• 考古2019︱宋元明清考古:各类型异彩纷呈,城址引人注目

  宋以后的考古学是中国考古学中按朝代划分的一个阶段,它在中国考古学学科领域中建立最迟,发展相对较晚。最初一般被称为宋元考古,后来时代上拓展为宋元明考古。2015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的专业委员会名称定为“宋辽金元明清考古专业委员会”,显示出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发展,这一学科领域关注时段的延伸。宋元明清考古学属于历史考古学的范畴,以往曾 ...

• 崧泽王和他的时代——长江下游史前文明探源

  2020年5月10日下午,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主办的长风论坛(鳌山004期)之“崧泽王和他的时代——长江下游史前文明探源”讲座顺利举办。本次讲座邀请了南京博物院研究员、江苏省考古研究所所长林留根担任主讲嘉宾,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文化遗产研究院院长方辉教授主持讲座。  讲座伊始,林留根研究员以“考古中国”重大研究工程为启,阐述了长江 ...

• 高青小清河考古发现唐代“马蹄形”墓室

 “在小清河应急防汛工程考古调查、勘探工作中,共登记43处文物点,35处为新发现,其中高青县6处,现已发掘4处,分别为胥家村遗址、曹坡遗址、拥护遗址和夏庄遗址。”高青县文物部门负责人告诉记者,胥家村遗址中发现的“扇形”“马蹄形”唐代墓室,是山东首次发现。  发现“扇形”“马蹄形”唐墓  胥家村遗址(墓地)位于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 ...

• 内蒙古千年辽塔开启修缮“第一步” 抢救性加固已完成

图为辽代白塔。内蒙古文物局供图  中新网呼和浩特5月11日电 (记者 李爱平)记者11日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敖汉旗政府获悉,针对媒体报道的辽代白塔修缮滞后情况,目前,该辽代白塔抢救性加固工作已于5月11日完成,后续修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位于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的武安州遗址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遗址内的辽代白塔约有1000年历史。  记者 ...

• 新疆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考古百年

发现之旅 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位于新疆巴音郭楞州尉犁县古勒巴克乡兴地村西南约 57 千米孔雀河中游北岸的荒漠中。遗址作为大碛古道沿线存数不多的军事古迹,是古代中央政权治理西域和维护丝路交通的重要历史见证,与孔雀河沿岸其他 10 处烽燧遗址以“孔雀河烽燧群”被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2019 年 11 月开始,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对 ...

• 发现石窟里的精彩中国

编者按 5月10日至13日,由甘肃省委宣传部策划出品的四集电视纪录片《中国石窟走廊》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科教频道播出。这部历时2年精心打造的大型纪录片,首次采用4K超高清画质全方位展示了丝绸之路沿线重要石窟群,特别是甘肃三千里石窟走廊殊胜的艺术造像、壮美的历史画卷,为广大观众带来了一场中国石窟艺术的视觉盛宴。发现石窟里的精彩中国与中国石窟 ...

• 【考古前沿】探秘古航道上的大型墓葬群:龙山、唐朝等数千年文化同步展现

▲ 图为正在工作的考古人员当代无法手工复制的龙山时期彩陶随葬品、“扇形”“马蹄形”等山东首次发掘出的唐代墓室形制、坐落在古“济水”航道上的大型墓群遗迹……在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黑里寨镇胥家村南约500米处,胥家村南遗址(墓地)正紧张发掘中,目前,已确定龙山时期、战国到汉代、唐代三大文化层。▲ 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馆员刘文涛正在进行考古工 ...

• 重现古老丝路 见证中西交流 阿联酋拉斯海马考古记

古物与人 拉斯海马酋长国位于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东北部,扼守霍尔木兹海峡,北望伊朗,东临阿曼,自古以来就是交通要冲,也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2019 年 11 月 22 日,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师生一行 6 人抵达拉斯海马,与北京故宫博物院和英国杜伦大学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为期一个月的考古发掘。 我们此次发掘的是朱尔法港口遗址保护区的 ...

• 纪要 |【文研讲座163】荣新江:丝绸之路——一个跨文明的交流系统

“文明之间”系列·文研讲座1632019年12月19日晚,“文明之间”系列讲座最后一讲、“北大文研讲座”第一百六十三期在北京大学第二体育馆B101报告厅举行,主题为“丝绸之路:一个跨文明的交流系统”。文研院学术委员、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荣新江主讲,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朱玉麒主持。荣新江教授本次讲座是文研院推出的为期一年的“文明之间:交融与再造 ...

• 小兴安岭南麓更新世末期石器原料经济研究取得新进展

石器原料是史前人类制造工具和从事生产、生活活动最为重要的物质资料。对石料性质、来源与开发利用方略进行研究,对于揭示史前人类的工具制作水平、资源的认知开发能力以及人群流动模式和栖居策略等具有重要意义。近日,《考古学与人类学科学》(Archaeological and Anthropological Sciences)发表了题为“Lithic raw material economy at the Huayang si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