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考古人员基本确定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

经过长达6年的发掘,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的考古工作者已基本确定:位于新疆奇台县境内的石城子遗址就是东汉耿恭驻守的“疏勒城”旧址。历史上,东汉将士曾在这里与匈奴发生激战,涌现出耿恭等一批青史留名的英雄人物。如今,在考古工作者的努力下,这座经历过血雨腥风的丝路重镇重现真身。负责石城子遗址发掘工作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田小红在发 ...

• 佛窟匠心 彩塑人生

  4月5日,杜永卫在工作室修饰泥塑细节。新华社发(杜哲宇摄)  敦煌彩塑是一种传统雕塑工艺,以木头为骨架,敷以粗泥塑形,最后彩绘上色。60岁的杜永卫是敦煌彩塑制作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他17岁来到敦煌莫高窟工作,从事彩塑修复临摹工作40余年,其作品远赴法国、德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展出。如今,杜永卫在闲暇之余招收徒弟,开设研学班,让 ...

• 山西旧石器考古70年(上)

  导 语: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 ...

• 山西旧石器考古70年(下)

  导 语:2019年我们刚刚庆祝了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2020年起,考古汇以原创为主,重点推介2019年及此前山西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成果,以便更多的同行和关心山西考古的朋友们了解山西的考古工作。从本期开始,考古汇将推出“山西新中国考古70年”系列文章,希望读者朋友们了解山西新中国成立以来山西考古收获与研究成果、研究特点、未来着力点等,并能给予 ...

• 【考古】塔吉克斯坦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贵霜时期的贵族墓葬!

  2020年5月8日,(杜尚别,夏冉)5月6日,据塔吉克斯坦国家科学院的消息称,日前,在该国哈特隆州的北部地区,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座贵霜王朝时期的贵族墓葬,在墓葬中发现了一些生活用品和首饰等物品。 此次考古队的负责人是历史学博士,考古学家杜戊迪教授。 根据考古学家所发掘出土的材料来看,其中最重要的发现是一些装饰有玛瑙的黄金饰品, ...

• 通讯|贾维维:甘肃瓜州榆林窟第三窟壁画的图像与文本 ——兼论西夏石窟造像体系特征

10月28日晚七点,浙江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贾维维博士应邀以“甘肃瓜州榆林窟第三窟壁画的图像与文本——兼论西夏石窟造像体系特征”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进行学术讲座。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杨清凡博士担任评议人。本场讲座作为“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四场,吸引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和大吉博物馆等相关机构 ...

• 通讯|沙武田: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 ——瓜州榆林窟第25、15窟“双窟”研究

12月15日晚七点,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沙武田教授,应邀以“敦煌图像中的唐蕃关系——瓜州榆林窟第25、15窟‘双窟’研究”为题在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111会议室进行学术讲座。讲座由熊文彬教授主持,张延清副教授担任评议人。本场讲座是“大吉青年藏学家系列学术讲座”的第十场,吸引了四川大学、西南民族大学的众多师生和社会人士前来 ...

• 敦煌莫高窟恢复开放的公告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转变,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分级分区精准施策,做好安全有序复工的有关要求,结合莫高窟开放条件和游览特点,经报请省主管部门批准,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敦煌莫高窟自2020年5月10日起恢复开放。    为做好莫高窟旅游接待和疫情防控工作,现将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9:30-17:00 ...

• 敦煌西千佛洞恢复开放的公告

摄影 / 吴健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转变,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分级分区精准施策,做好安全有序复工的有关要求,结合西千佛洞开放条件和游览特点,经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西千佛洞自2020年5月11日起恢复开放。为做好西千佛洞旅游接待和疫情防控工作,现将具体事宜公告如下:一、开放时间开放时间:8:30-17:30售票时间: ...

• 瓜州榆林窟恢复开放的公告

摄影 / 吴健  随着全国疫情防控形势积极向好转变,按照国家和省市关于分级分区精准施策,做好安全有序复工的有关要求,结合榆林窟开放条件和游览特点,经报请主管部门批准,在严格落实疫情防控措施的前提下,榆林窟自2020年5月11日起恢复开放。    为做好榆林窟旅游接待和疫情防控工作,现将具体事宜公告如下:    一、开放时间  开放时间:9: ...

• 带来新认知 形成新学问

  核心阅读  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竞争激烈。今年,公众和考古领队、评委们第一次“在云端”同步见证了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诞生。  陕西省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黑龙江饶河小南山遗址、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每一项考古新发现都深化了我们对于一个学术领域的认识,也提出了一个新的线索和需要持续关注的研究方向,实证文明发展历程 ...

• 河南巩义“河洛古国”重大考古成果发布

  核心阅读  古城遗址平面方正规整、内部中轴对称,在城市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城门及城内发现的多处陶水管排水设施,为研究早期城市的水资源管理系统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  平粮台古城遗址是4000年前中国史前文明的重要实证。古城出土的各类遗存,从不同层面展现了中原龙山文化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特质,是新石器时代末期各区域文明交汇融合的 ...

• 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上)

重走丝路之尼泊尔考察记(上)马拉王朝古老的王宫坐落于帕坦市的杜巴广场。 胡芳 摄课题组成员与在尼青海企业家合影。 李赫 摄参与座谈的尼泊尔学者。 胡芳 摄天利书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中国汉藏文书籍。胡芳 摄加德满都山谷一隅。孙发平 摄导读:“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历史上,河湟文化从来就是一条流动的河流,不断与其他文化的大河交 ...

• 浙江召开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立法工作“双组长”会议

日前,浙江省人大教科文卫委组织召开《浙江省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立法工作“双组长”会议,通报立法工作进展情况,研究部署下一步重点工作。浙江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姒健敏主持会议并讲话,浙江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成岳冲出席会议,省委宣传部、省发展改革委、省自然资源厅、省文化和旅游厅、省文物局等部门负责 ...

• 揭开五千年前“河洛古国”神秘面纱

  为持续开展“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经国家文物局批准,河南省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位于黄河南岸高台地上、伊洛汇流入黄河处的河南巩义河洛镇双槐树遗址连续进行了考古工作,近来取得阶段性重大成果。  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双槐树遗址是一处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经中国社会科 ...

• 【考古前沿】河南公布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重大考古发现

这里距今约5300年,出土了我国最早的骨质蚕雕艺术品,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农桑文明发展史上时代最早的代表;这里还是迄今为止,在黄河流域发现的仰韶文化中晚期规模最大的核心聚落群和唯一的大型城址群……5月7日,河南郑州巩义双槐树古国时代都邑遗址考古重大发现发布会在郑州召开,经过多方机构和多位知名考古学家现场实地考察和研讨论证,认为双槐树遗址性 ...

• 国家文物局谈石峁遗址等“十大考古新发现”:实证五千年文明

“石峁遗址”是中国已知规模最大的龙山时代晚期至夏代早期城址,被誉为“石破天惊”式考古发现之一,今天下午,包括这一考古遗址的考古发现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接受澎湃新闻采访时说:“2019年度重要考古发现众多,竞争激烈,专家们对重要考古发现的学术意义取得比较统一的认识,入围项目的选票结果相对集中。‘十 ...

• 从大盂鼎和大克鼎传世善本看潘祖荫的吉金收藏

潘祖荫(1830-1890)是清代“吉金”鉴藏的关键人物之一,其收藏的大盂鼎和 大克鼎,是西周青铜器中的“重器鸿宝”,与毛公鼎并誉为“海内三宝”。 大盂鼎和大克鼎的入藏,既是文物鉴藏至高地位的象征,也是清代金石学领军人物的标配。大盂鼎和大克鼎曾经是潘家的镇宅之宝,如今是国之重器,属于国宝中的国宝。 大盂鼎和大克鼎与“潘祖荫”三个字已经融为一体 ...

• 浮世绘歌川派名作金陵展出,还原江户时代民俗风貌

日本浮世绘名家名作众多,被称作是江户时代日本生活的记录全书,而歌川派则是其中最大的派系,代表画家有歌川广重(安藤广重)、歌川国贞、歌川国芳等。澎湃新闻获悉,“享此浮生——日本浮世绘经典作品展”5月1日起在南京明社·璞斋开幕,共展出浮世绘作品近40幅,其中大多来自歌川派。展出的作品中既有来自初代歌川丰国的《忠臣藏》,也有为世人所熟知的 ...

• 墙内红花墙外香?填补空白的上博供石展

近日,“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在上海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这是今年上海博物馆因新冠疫情中断开放以来的首个特展,也是古典赏石专题在国家级博物馆的首次展览。一直以来,供石在国外的博物馆屡次展出,却被发源地中国的艺术世界“拒之门外”。上博的此次展览填补了这一空白。本文阐述了古代赏石断代之不易,并分析了国内博物馆不认可供石为古 ...

• 内蒙古农民修路时发现一座辽代壁画墓,距今约千年

新华视点微博5月1日消息,记者从内蒙古史前文化博物馆了解到,近日,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农民修路时发现一座距今约千年的辽代壁画墓。考古人员对这座辽代中晚期墓葬进行了抢救性清理,揭取约6平方米面积的壁画。这批被成功揭取的壁画有散乐图、烹饪图、鼓乐图、家教图、群猴戏耍图、双鹿图、备宴图、双犬图等,保存状况良好,生动展示着千年前辽代人们的 ...

• 敦煌艺术里那些勤勉劳作的农夫、工匠与商人们

敦煌艺术中表现劳动者的画面极多,如耕作图中往往有耕地、播种、收割、运载、打场、扬场、粮食入仓等情节,形象地画出了当时农业生产过程和农民的劳动生活。古代敦煌向来以河西重镇、丝路要冲、莫高窟而闻名,古代这里人口众多、农业、牧业、手工业都很发达,三教九流各显神通,曾是百业俱兴的古城。千年敦煌灿烂的文化,正是古代敦煌劳动人民共同智慧的结 ...

• 敦煌壁画里的“四月八”:礼佛写经,“点亮”莫高窟

四月八日既称佛诞节,又称浴佛节,还称龙华会、法华会等名目,这是中古时期南北各地信众普遍认同的佛诞日。古往今来,敦煌人都将四月初八视为一个重要节日,纪念佛诞的佛教节日逐渐演变成异彩纷呈的庙会,他们举办浴佛斋会,烧香礼佛,欢庆佛诞的同时留下一番美好祈愿,就这样伴随着祖祖辈辈走过,留下有故事有亲情的民俗符号。今年四月初八,因为新冠疫情 ...

• 模形范质,触类旁通——关于上博文房供石特展与艺术审美

“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于4月29日—6月28日在上海博物馆展出。作为主要参与此一展览策划的上海博物馆工艺部副主任,作者从供石藏家胡可敏女士捐赠给上海博物馆的这批“供石”出发,对“供石”的概念,文人赏石风气的兴起,类石清供、奇木清供与文房供石的关系等多角度诠释了中国传统文房供石文化与艺术审美。瘿木山子对于具有艺术欣赏价值的 ...

• 敦煌向世界讲述千年故事

伴随着春天的脚步,绵延千里的河西走廊被唤醒。“一世风沙,一眼繁华,一段历经磨难后的壁画,一段被开启后的永恒……”久远沉寂而又绝世精美的莫高窟遗世独立于大漠,风沙不掩其姿,流年不毁其骨,一如当年。黄沙绵延,敦煌不朽。通过多年持续不断地保护、研究、弘扬,莫高窟“活”了起来,久远的故事和“莫高精神”在流传……在保护修复中绽放光彩或是佛 ...

• 甘肃将莫高窟铜奔马等推介申报为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

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意见》指出,将莫高窟、嘉峪关,中国旅游标志“铜奔马”和彩陶、汉简、重要革命文物推介申报为国家文化地标和精神标识。《意见》指出,在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方面,要深化中华文明研究。推进史前文化、周秦文化、丝路文化等区域性考古研究和敦煌学、 ...

• 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入围终评项目公示

第十七届(2019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活动初评工作于2020年4月13日至17日进行,根据《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推介办法》,推介活动办公室共发出评委选票239张,在规定的截止日期内收到选票212张。根据投票结果,并报国家文物局核准,得票排名前25位的境内展览(其中常设展览16个,临时展览9个)和前4位的出入境展览入围终评。现将入围 ...

• 考古2019︱两周考古:都邑遗陈迹,列国传新奇

 西周  2019年以西周时期遗存为主的考古工作不多,但如下几项工作可圈可点。  丰镐遗址是西周王朝的首都“宗周”所在地,位于今陕西西安市长安区,在沣河西岸和东岸,分别是丰京和镐京。近年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丰京故地,集中对西周时期的制陶遗存进行专项工作。2019年度发掘,基本确定了制陶遗址的东北界、西界和南界;同一组陶窑集中分 ...

•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5月1日至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线上举行。因受疫情影响,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首次以网络会议形式召开并在新媒体客户端全网直播。入围终评的20个项目经过4天的演示汇报,5月5日下午,评委会通过评议和投票,选出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中国文物报社和中国考古学会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 ...

• 宁夏中卫发现分布有岩画的原始聚落遗址

  记者6日从宁夏博物馆原馆长、副研究馆员周兴华处获悉,周兴华于近日在宁夏中卫市北长滩考古调查时,在黄河南岸高山之巅发现了30多座石块垒砌的古人类聚落遗址与该遗址上分布的史前岩画。  据周兴华介绍,古人类聚落遗址位于拐子沟高山顶上,山下北坡即是滚滚东流的黄河。聚落遗址三面环山,南面临沟,背风向阳。遗址外围呈椭圆形,长宽各约100米,分 ...

• 我省两项考古工作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2020年5月5日,“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线上终评会”在央视新闻的直播间落下帷幕,我省共有两项入选,分别是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皇城台。  陕西南郑疥疙洞旧石器时代洞穴遗址    遗址位于梁山余脉、汉江右岸第三级阶地上,洞穴朝向西北,调查过程中发现丰富的石制品和动物化石。2018年-2019年,陕西省考古 ...

• 新闻丨 “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揭晓 北大两个项目入选

2020年5月5日,经过多轮激烈角逐,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与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发掘的河南淮阳平粮台城址,与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合作发掘的湖北随州枣树林春秋曾国贵族墓地,从全国1000多个考古发掘项目中脱颖而出,成功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至此,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开始评选年度十大考古发现以来,北大考古师生参与的重要考 ...

• 【进修信息】第三期北京大学中国佛教遗产与佛寺建筑专题研修班

【第三期】北京大学中国佛教遗产与佛寺建筑专题研修班佛教遗产研究、保护、开发,佛寺建筑的修缮、兴建、管理,在当下寺庙运营和旅游开发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提高相关从业人员和研究人员的专业素养,是提高遗产保护水平,促进佛教文化旅游事业良好发展的重要内容。鉴于此,北京大学将于2020年5月举办“第三期中国佛教遗产与佛寺建筑专题研修班”,从佛教文化与历史、石窟寺和佛造像、佛寺建筑与遗产保护、当代佛教生活与

• 【考古前沿】张献忠“江口沉银”的面纱缓缓揭开

4月29日,四川眉山市彭山区江口明末战场遗址(江口沉银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成果通报会在彭山江口镇考古现场举行。记者从会上获悉,今年1月至4月,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眉山市彭山区文物管理所对江口明末战场遗址开展了第三次考古发掘,本期发掘出水文物1万余件,其中重要文物约2000件,最重要的是在国内首次发现了世子金宝实物“蜀世子宝”。位于眉山市 ...

• 江口沉银考古又有重大发现,出土唯一“蜀世子宝”金印

历时3个多月,四川江口明末战场遗址(以下简称江口沉银)2019-2020年度考古发掘结束。今天(4月29日)上午,在江口沉银遗址第三期考古发掘地,江口沉银第三期水下考古发掘成果新闻通报会举行。而在几百米外的库房里,三期出水的许多文物也首次对外公开亮相。其中一枚重达10多斤的蜀王世子的“蜀世子宝”金印的发现,堪称重大考古发现。第三期考古发掘现场 ...

• 130多位文化部长呼吁在新冠疫情对策中支持文化领域

130多位文化部长呼吁在新冠疫情对策中支持文化领域   (English version below)  教科文组织与130多位文化部长和副部长举行了线上会议,讨论如何支持文化领域。由于新冠疫情,文化领域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部长们探讨了当前危机对旅游业、博物馆、文化生产和艺术家的直接影响,以及各国为减缓危机影响而采取的措施。他们重申了对政府间对话和国际团结 ...

• 上博疫后首展:聚焦供石画石里的文人心迹

作为国内博物馆为数不多的聚焦传统赏石实物为主题的展览,上海博物馆的“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今天开幕,展出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赠上海博物馆的70余件供石。此外,上博还从原有收藏中挑选出清代高凤翰铭“小方壶”石及陈洪绶、蓝瑛、恽寿平、吴湖帆等历代名家的画石真迹共展。澎湃新闻今天下午在现场看到,展览分为“慕古追邈——追 ...

• 故宫博物院4月29日8时的直播活动因故取消

2020年,紫禁城迎来600年。故宫博物院此前原定4月29日8点进行“好久不见故宫”的直播活动,故宫博物院今晚宣布,这一直播活动因故取消。故宫外景故宫博物院在4月28日晚间宣布,“原定于4月29日8时的直播活动因故取消,敬请谅解。”据悉,在4月5日、6日,故宫在闭馆70多天以后曾通过抖音等平台进行了首次直播,故宫的工作人员在三场直播中带领大家走了“午 ...

• 上博将展的小方壶石与当年王一平的“激情捐赠”

上海博物馆明天起即将推出“高斋隽友——胡可敏捐赠文房供石展”,展览除展出旅美华人赏石收藏家胡可敏捐赠供石外,还将另从上博原有收藏中遴选出供石珍品及文人画石名迹共展。其中展出的清代高凤翰铭“小方壶”石及吴湖帆配画《宋坑小方壶石图轴》为收藏家、原上海市老领导王一平(1914-2007)珍藏并捐出。本文为王时驷忆其父王一平与“小方壶”石的收藏往 ...

• 台北故宫“聚焦国宝”:黄庭坚行书与吴镇《墨竹谱》昨起展出

2020年开始,台北故宫博物院决定将北部院区107陈列馆规划为“国宝聚焦”专室,每次选展两件(组)国宝级书画进行三个月的展出,凡展出国宝,均为中国美术史的赫赫巨迹。澎湃新闻获悉,从昨天开始,第二期“国宝聚焦”专室的名迹正式对外展出,分别是宋代黄庭坚行书七言诗《花气薰人帖》与元代吴镇《墨竹谱》(其中第九开晴霏晓日因计划赴国外借展,故本次 ...

• 考古2019︱夏商考古:惊艳三官庙,难得匠人茔

  在中国考古学近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夏商周考古与中国考古学同时起步,在特殊时间阶段内,甚至是中国考古学的唯一工作重点。纵观历年的考古工作,夏商周时期的考古遗存发掘与研究,始终是学术界和公众关注的焦点。2019年,夏商周考古虽然没有震惊世界的大发现,但各地考古工作者兢兢业业,以不同的方式为夏商周考古的发展贡献力量。无论是因基本建设的随 ...

• 考古2019︱新石器考古:农业起源新进展,史前中国收获大

 2019年,无论在大江南北,还是在长城内外,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发掘和研究都取得了许多重要的收获。文物考古工作者们扎根田野,不怕辛劳,保证了考古发掘的顺利进行,为中国上古史的重建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新旧石器过渡、农业起源、中华文明起源、早期国家形成、中西文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许多重要进展。  旧-新石器时代过渡、农业起源及其进程研 ...

• 考古2019︱旧石器考古:新发现层见叠出,探起源精彩不断

  距今约一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是人类起源、演化的最早阶段,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漫长的时段。数百万年时光中出现过的人类身影和他们创造的物质遗存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换,大多已灰飞烟灭;那些幸运地保存在古老堆积中的珍贵遗存也因自然作用、人类社会发展建设、战火等或多或少遭受了毁灭性的破坏。然而,考古工作者的使命,就是通过田野调查与系统发掘,与 ...

• 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第三期考古成果出炉

  彭山江口明末古战场遗址持续展开的考古发掘,正在不断拼接着和张献忠“江口沉银”民间传说有关的历史真相。  4月29日,遗址2019-2020年度考古发掘的新闻发布会上,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发掘再度出水文物1万余件,大多数还是“金银”财宝。其中最重要的发现,当属“蜀世子宝”金印。这是国内首次发现世子金宝实物,也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枚。金印 ...

• 新理念新方法新设备新技术 科技创新助力河北雄安考古

  把创造“雄安质量”要求贯彻落实到建设发展的各领域各环节,雄安考古人作出不懈努力。作为传承雄安历史文脉,先行于新区建设的考古工作,在国家文物局、河北省文物局的规划和指导下,雄安新区联合考古队从宏观构建、从中观推进、从微观入手,努力探索和运用新理念、新方法、新设备、新技术,不断打造雄安考古中的“雄安质量”。2017年10月19日,雄安新 ...

• 四川成都金堂发现219座汉六朝时期崖墓

  记者今日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获悉,经过一年多的抢救性发掘,在金堂赵镇中兴村共清理出崖墓群219座。记者了解到,此次发掘是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等单位对金堂县中兴村崖墓群进行的首次考古发掘,对厘清该遗址文化内涵与时代特征提供了丰富实物材料。专家组听取发掘领队龚扬民的汇报M65出土铜釜  这219座崖墓是什么时代的?在崖墓中又有哪些新发现? ...

• 山西榆次元代墓葬

2019年山西考古新发现和新成就硕果累累在阅读此篇之前我们推送了2019山西考古新发现系列文章(篇尾可看往期回顾)今天我们来了解在榆次地区十分少见的元代墓葬  2015—2016年,在配合山西省晋中市榆次区羊毫街棚户区改造工程的考古勘探中,先后发现了多座古墓葬,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和晋中市考古研究所联合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区位于榆次区城区东南, ...

• 陕西首次!秦岭文化遗产资源调查

  日前,陕西省文物局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组织开展的秦岭文化遗产资源调查取得阶段性成果,该项目旨在全面调查掌握秦岭范围内文化遗产资源的分布和数量,已经完成陕西秦岭区域内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资料名录整理。      遥感测绘关岭遗址调查范围涉及全省46个区县  秦岭以独特的地 ...

• 考古资讯||国际

考古资讯国际墨西哥:古印第安人遗骸 尤卡坦半岛加勒比海海岸水下的Chan Hol洞穴中发现了9900 年前的骨头,推测为一名 30 岁左右的妇女。她的头骨与洞穴中发现的其他古印第安头骨相似,牙齿上也有蛀牙。北美出土的这个时期的其他头骨通常比图勒姆洞穴的头骨长而窄,他们的牙齿虽有磨损但没有蛀牙。头骨形态的差异提供的不仅仅是古印第安人移民到美洲的 ...

• 【考古前沿】四川发掘19座东汉至六朝时期崖墓 出土器物600余件

▲ 崖墓群出土的玻璃耳珰2019年4月至2020年3月期间,考古工作人员对位于成都市金堂县赵镇中兴村的崖墓群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共清理东汉晚期至六朝时期崖墓219座。▲ 金堂中兴村崖墓群全景该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龚扬民介绍,崖墓群出土铜、银、铁、玻璃、陶、瓷质器物600余件。其中陶器占大多数,主要有罐、仓、钵、壶、陶俑等。铜器主要有釜、盆、耳杯、灯、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