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凝聚合力—社科院考古所2017年创新工程项目工作总结汇报会纪要

  2017年12月27日,2017年考古所创新工程项目工作总结汇报会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召开。汇报会上,来自考古科技实验研究中心、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考古杂志社、史前考古研究室、夏商周考古研究室、汉唐考古研究室、边疆民族考古研究室、考古资料信息中心以及科研处的各项目负责人依次对创新工程项目2017年度取得的重要研究成果、具体工作、经费 ...

• 第一届水下考古探测技术研讨会召开

我国海域面积宽广、沿海水域水质浑浊、水下地形复杂,筛选引进国际先进海洋探测设备应用在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对于水下考古工作尤为重要。与相关高校、科研院所及部分海洋科技公司开展合作,尝试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和设备在此进行大范围的物探调查,并开展仪器设备、探测技术方法、探测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探索和比较研究,是加快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发展,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尽快摸清“家底”的必要手段。会议现场201

• 预告丨2017年西北研究院年终学术报告会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为了促进不同学科、不同研究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西北历史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研究院拟于2017年12月28日至29日举办年终学术报告会,围绕“历史地理学、经济学、考古学”研究重点与热点问题,从不同角度介绍最新研究成果与进展。报告人:学院教师主持人:王社教 副院长报告时间:2017年12月28日-29日地点: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文汇楼A区一层报告厅报告语言:汉语主办单位:西北历史环境与

• |讲座讲谈| 纪要:伊朗、中亚及其与中国西部的文化联系——以考古学为基础

葛嶷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之一伊朗、中亚及其与中国西部的文化联系——以考古学为基础○讲座纪要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葛嶷教授(Bruno Genito)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24日访问北京大学,发表以“丝绸之路考古:伊朗、中亚和欧亚草原(公元前500年-公元500年)”为题的系列演讲。11月7日晚,第一讲“伊朗、中亚及其与中国西部的文化联系——以考古学

• |讲座讲谈| 纪要:中亚粟特人及考古与历史之间的中外问题

葛嶷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之三中亚粟特人及考古与历史之间的中外问题○讲座纪要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葛嶷(Bruno Genito)教授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24日访问北京大学,并且开展主题为“丝绸之路考古:伊朗、中亚和欧亚草原(500BC—500AD)”的系列讲座。11月15日晚,第三场“中亚粟特人及考古与历史之间的中外问题”如期举行。北京大学考古

• 乜小红|“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综述

来源:《西域研究》2016年第1期“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综述乜小红2015年10月29日,“丝绸之路出土民族契约研究国际学术论坛”在吐鲁番召开,参与论坛的有国内外专家学者60余人,提交学术论文40余篇。大家就丝绸之路沿线新发现的民族契约作了交流和释读;对契约的社会功能及其理论进行探讨;学者们围绕古丝绸之路上各民族契约研究对推进 ...

• 上博新展预告 | 欧亚衢地——贵霜王朝的信仰与艺术

亚历山大与秦始皇,究竟谁更伟大?汉朝与罗马,如果兵锋相指,谁能胜出?驰骋草原豪放不羁的人群,假使遭遇南亚思辨缜密的吠陀与佛教,又会发生什么化学反应?时空无法折叠,历史没有假设。但是,文明有“衢地”。衢者,四通之地。先至而得天下之众者,为衢地。衢地交合。恰如今日依然沟通欧亚大陆南北东西的阿富汗,公元1-4世纪统治着中亚和南亚部分地区的贵霜王朝,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通衢之地,闪烁着至今令人惊讶的光芒。一枚

• |讲座讲谈| 纪要: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铁器时代和中世纪早期

葛嶷教授丝绸之路考古系列讲座之四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铁器时代和中世纪早期○讲座纪要应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邀请,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学著名考古学家葛嶷(Bruno Genito)教授于2017年10月31日——11月24日访问北京大学,并且开展主题为“丝绸之路考古:伊朗、中亚和欧亚草原(500BC—500AD)”的系列讲座。11月16日晚,第四场“欧亚草原的游牧民族:铁器时代和中世纪早期”如期举行。欧亚

• 美国《考古》杂志评出2017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

 最近,美国《考古》杂志评出了2017年世界十大考古发现,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01 哥贝克力石阵头骨祭仪  哥贝克力石阵,是全球最神秘的考古遗址之一,该遗址建造于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8世纪之间,当时人们建造许多大型石圈。今年,考古学家对哥贝克力石阵发现的骨骼碎片显微分析表明,这些骨骼碎片来自3颗头骨,显示死者死亡之后他们的头骨经过了雕刻。这是证实哥贝克力石阵居民如何处理死者头骨的首个证据,考古学家认为, ...

• 莫高讲堂第十五、十六讲在莫高窟举办

12月26日下午,莫高讲堂第十五、十六讲在敦煌研究院保护所二楼报告厅举行。此次莫高讲堂邀请到浙江大学汉藏佛教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谢继胜教授、陕西师范大学丝绸之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沙武田教授,为我院学人分别做了题为“榆林窟第4窟‘释迦多宝’壁画的图像来源及意义——11至13世纪多民族佛教艺术史的重构”和“丝绸之路上的绢帛图像考——兼谈唐墓骆驼俑驮囊兽首形象与‘毡刻为形’祆神之关系”的学术讲座。谢继胜教授从瓜州 ...

• 北京圆明园考古新进展 首次发现半圆形码头

  近日,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考古发掘工作取得重大成果,首次发现了半圆形码头,通过码头形状可考证乾隆船队停靠方式。图为12月24日,北京圆明园紫碧山房遗址一期考古完成,清理出值房、宫门、紫碧山房殿等建筑遗迹及码头,目前已被围栏苫布遮挡覆盖保护文物。 秦灿松 摄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据悉,这种半圆形码头从上到下有个梯形的坡度,正好和船头的弧度吻合,方便固定船头。但这种半圆形码头在史料上没有记载,此后还要对 ...

• IICC-X组织协调中方专家赴哈萨克斯坦五处遗产点现场考察调研

2017年12月18日至22日应哈萨克斯坦文化与体育部邀请,国家文物局文物保护与考古司世界文化遗产处副处长邵军、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陈凌、IICC-X秘书处副主任马兰一行三人赴哈萨克斯坦江布尔洲对“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哈萨克斯坦段的5处遗产点(阿克托别、库兰、科斯拖比、奥尔内克、阿克亚塔斯)进行实地考察。 本次考察主要任务是向哈方提供关于遗产点遗产区和缓冲区边界微调、遗产点管理体制、管理办法、管理人员,对方 ...

• 《敦煌历史文化与丝绸之路》讲座在敦煌市图书馆成功开讲

12月22日下午,敦煌研究院副院长、研究馆员张先堂应邀在敦煌市图书馆一楼报告厅举办《敦煌历史文化与丝绸之路》讲座。敦煌各界的文史爱好者和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院的师生等百余人聆听了讲座。讲座以莫高窟第323窟《张骞出使西域图》为开篇,讲述了丝路的凿空与繁盛。张先堂强调说,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方与西方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尤其对中国、印度及中亚诸国的文化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随着丝路的开通,诞生于印度 ...

• 保护传承1987-2017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特别纪念

30年前,1987年12月,法国巴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举行世界遗产委员会第11届会议,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6处中国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这是一个历史性的时刻。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文明优秀成果开始登上世界舞台,这个舞台也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产生重要影响。30年过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之路走过了30年。座谈回顾,为了更好前行2017年12月22日上午,北京故宫建福宫。 ...

• 丽江古城申遗成功20周年纪念大会今日召开

2017年12月18日上午,为纪念丽江古城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周年,中共丽江市委、市人民政府举行了“丽江古城申遗成功20周年”暨遗产保护与旅游可持续发展研讨会。 本次会议旨在交流探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理论思辨、实践探索等系列问题,推进世界文化遗产保护管理事业。中共丽江市委书记崔茂虎就丽江古城申遗成功20周年来积极寻找保护与发展的平衡点,保护遗产价值的真实和完整,实现生态环境优良,水系建设 ...

• 法治助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提速”

  如果把大运河比作一条“文脉”,那么江苏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扬州、淮安、宿迁、徐州这8个城市群的历史文化传承,就是镶嵌在其中的闪亮珍珠,共同点缀着中华文明的渊源博大。  据了解,随着上塘河、山塘河等5条运河故道以及山塘古街等一并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仅大运河苏州段沿线,就有国家登记保护的物质文化遗产69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4处、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138处,另有第三次文物普查新发现1919处。苏 ...

• 90多件新疆吐峪沟石窟出土文物恢复原貌

  90多件从吐峪沟石窟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经过吐鲁番学研究院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人员1年的精心修复,目前重新恢复了原貌,这是12月21日从吐鲁番学研究院传来的消息。  据了解,目前,90多件汉文、回鹘文等多种语言文字的纸质文书、内容丰富的绢画以及鞋、帽子、衣服等纺织品,还有壁画、木器、铁器等,不但恢复了历史原貌,变得完整如旧,还延长文物的保存时间,使这些文物得到了较好的保护。

• 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全球代表大会在印度召开

  12月11日至15日,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on Monuments and Sites,以下简称ICOMOS)第19届全球代表大会暨国际科学研讨会在印度德里召开。来自世界各地近千名遗产保护从业者参加了本次大会。中国代表团由来自全国的近20名中国学者组成,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带队。  ICOMOS全球代表大会三年一度,聚集世界各地的同行,共同回顾三年的工作、确定未来发展的方向,并就遗产保护前沿课题展开科学研讨。   ...

• 中外联合考古合作覆盖12国

  记者从国家文物局今天在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2017年,中国文物对外交流合作围绕元首外交、“一带一路”建设、参与国际治理等方面展开工作,成绩突出。  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文物援外和联合考古项目在周边国家形成较为完整的项目链。其中,历史古迹保护修复覆盖6个国家8个项目,联合考古合作覆盖12个国家15个项目,为“一带一路”文化建设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据国家文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8月15日,中国援助尼泊尔加 ...

• 首届中国世界遗产高峰论坛在福州开幕

11月25日,首届中国世界遗产(福州)高峰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记者刘可耕 摄中新网福州11月25日电 (叶秋云)首届中国世界遗产(福州)高峰论坛25日在福州开幕,展示中国世界遗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国文联副主席张平(右四),中共福建省委常委、统战部部长雷春美(右五),中国世界遗产高峰论坛执行委员会主席、组委会秘书长曾海洪( ...

• 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今日开展

2017年是中国开始启动申报世界遗产的第30年。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论坛将于12月22日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与论坛同时开幕的《中国世界文化遗产30年纪念图片展》(12月22日至29日)同样在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举办。来看展吧,在展览中,品味中国世界遗产的历史,聆听它们的故事,体悟它们的精神。展览序言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旨在保护对全人类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 ...

• 《唐代胡人俑—丝路考古新发现展》 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开幕

 展览宣传海报  当地时间12月15日14时,由甘肃省文物局和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联合主办的 《唐代胡人俑——丝路考古新发现展》在日本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开幕。甘肃省文物局博物馆与社会文物处处长赵剑飞、办公室副主任谢富新,庆城县副县长常文洲,大阪市博物馆协会理事长楞川义朗、大阪市立东洋陶瓷美术馆馆长出川哲朗、NHK大阪放送局事业本部长原田顺一等嘉宾约60余人出席展览新闻媒体招待会。  今年

• 大元瓷仓重现太仓 海丝申遗又添新证 ——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重大考古收获

太仓樊村泾元代遗址是新发现的一处极为重要的瓷器仓储遗存遗址。经过2016年初至2017年底近两年的抢救性考古勘探、发掘工作,遗址发掘面积约13000平方米,出土以龙泉青瓷为主的遗物150余吨。遗址是江南地区元代考古的重大发现,是太仓历史上参与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为当下海丝申遗增添重要证据,其发现与发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发现了大型仓储遗存、居住基址、道路、桥梁基址等元代太仓城市规划、建设的重

• 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西北科学考查团90周年高峰论坛

北京大学与丝绸之路西北科学考查团90周年高峰论坛 2017年12月23日(星期六)上午9∶00—10∶20 开幕式及《探索西域文明》首发式主持人:罗 新(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暨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致 辞:王 博(北京大学常委、副校长)荣新江(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主任)朱岩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副所长)黄纪苏(中国西北考查团研究会会长)《探索西域文明——王炳华先生八十华诞祝寿论文集》首发

• 新知| 世界遗产30年——双城会:长城VS紫禁城

世界遗产30年双城会:长城VS紫禁城NEWS﹀﹀﹀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立世界遗产委员会,目的是为了保护对全人类具有杰出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遗产。1985年,中国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87年,我国首批包括长城、北京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泰山、敦煌莫高窟、秦始皇陵在内的6个遗产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截至2017年7月,30年间我国已有

• “海上丝绸之路”文物修缮工程2018年完成

  海上丝绸之路”保护和申遗工作是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2016年3月,国家文物局确定南京为“海上丝绸之路”联合申遗城市。2017年12月21日,南京市政府办公厅公布了《海上丝绸之路南京史迹保护和申遗工作实施方案》,确保2018年底前完成所有文物修缮和保护展示工程,为“海上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下坚实基础。  据了解,龙江船厂遗址将设立南京片区海上丝绸之路展示分中心,以

• 30年的承诺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纪念论坛开幕

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已经在世界上崭露头角30年了,长城和敦煌莫高窟作为中国第一批加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遗产,向全世界展示中国的文化精髓。12月22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纪念论坛在北京开幕,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吕舟主持论坛活动,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与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发表了主题演讲。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敦煌研究院院长王旭东演讲的主题为《人类的敦煌 共同守望》,结合大量的历史老照片向参加论坛的来宾

• 寻找西域都护府 遗址就在轮台县十余处古城中

汉昭帝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侍郎郑吉奉命到西域屯田。他不会想到,自己的名字从此深深印刻在这片土地上。公元前60年,西汉在轮台建立西域都护府,郑吉被任命为首任西域都护,管理当地军政事务。两千多年过去,轮台古城以及在此驻守的西域都护的往事早已被风沙雨雪深深掩埋,然而人们对它的探寻从未止步。研讨会现场。丝路楼兰网全媒体讯12月10日闭幕的“ ...

• ICOMOS举行换届选举,中国当选ICOMOS执委

​图/ICOMOS China副理事长姜波作竞选发言12月14日下午,ICOMOS举行执委会换届选举。经过投票,河野俊行(日本)当选新一届主席,Peter Phillips(澳大利亚)当选秘书长,Laura Robinson(南非)连任司库。同时选举产生了5名副主席和12名执委。ICOMOS China副理事长、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所长姜波成功当选执委。中国将继续在ICOMOS中发挥影响力,保持并扩大在文化遗产领域的国际话语权。姜波以下为 ...

• 大麦曾沿南亚路线传入中国

此欧亚大陆地图显示了各地区最古老的大麦颗粒样品的放射性碳测量时间。小麦和大麦引入南亚后的一千年间进入东亚。免脱粒小麦延通往西藏高原北部的线路传至中国。裸大麦很可能通过南部高地线路引入中国,此线路还有待确定。照片来源:PLOS One期刊华盛顿大学(圣路易斯)新的研究显示,1万年前在中东肥沃的新月地带,第一批被驯化的小麦和大麦经由迥然不同的两条线路引入中国,1千年间大麦沿着西藏高原南部迂回辗转,并从冬季作物变 ...

• 最新发现:三千年前的西伯利亚古长城

权威考古学家安德烈·博罗多夫斯基(Andrey Borodovsky)教授说:“巨大的城墙矗立在阿尔泰山脉(Artai Mountains)防止来自北方的攻击。”西伯利亚长城。图片:安德烈·波罗多夫斯基虽然主墙体现在用肉眼几乎看不见了,但这样构造相信其建造年代相当久远,类似的建筑比如像中国的长城和哈德良长城。科学家说,隐藏在厚厚的草皮下的是古代人搬运至此的巨大石头,六排平行的墙体系统阻断了从北部通过卡吞河谷进入阿尔泰山脉的通道。 ...

• 汉代西域都护府城址遗迹确认在新疆轮台

备受关注的两千年前汉代西域都护府地理位置确认工作,10日有了新进展。在我国几代考古工作者多年不懈努力和苦苦寻找下,西域都护府城址遗迹确定就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轮台县10余处古城遗址中的一处。目前,考古学者正抓紧探寻西域都护府具体位置。这条振奋人心的消息,是记者从12月9日至10日新疆文物局和北京大学中国考古学研究中心在轮台县主办的“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都护府研讨会”上获得的。公元前138年,张骞通使 ...

• 乾隆去圆明园,船队怎么停靠?考古有新发现!

  今年北京市考古发掘成果中,七项重大发现有两项在圆明园,分别是如园遗址和紫碧山房遗址,其中位于圆明园西北角的紫碧山房遗址考古进展是首次向媒体披露。  记者探访紫碧山房遗址考古现场  央视记者罗子瑛:“我现在所站的这个位置,当年其实是一条河道,名叫‘长河’ .据史料记载,乾隆皇帝要来紫碧山房是要从河道坐船,再从一个方形码头上岸进入宫门。但是在挖掘的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方形码头的旁边还有一个圆形码头 ...

• 探访东汉西域都护府推断地 计划进行考古发掘

  被专家推断为2000多年前东汉王朝设立在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府它乾城所在地玉奇喀特古城,距离新疆新和县约20多公里。当地是一大片盐碱地,几处土堆上零星分布着耐旱植物,周围遍布着农田和树木。  2013年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和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古队,开始对玉奇喀特古城进行考古研究。经过为期4年的考证,在日前举行的汉西域都护府遗址考古论证会上,众多考古和历史方面的专家推断,玉奇喀特古 ...

• 讲坛纪要‖谁在保护阿富汗的文化遗产?谁在重建巴米扬大佛?

2017年10月31日,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有幸邀请到中央美术学院文化遗产与美术考古博士、中国人民大学佛教艺术研究所特聘研究员邵学成博士为我们带来首师大“文化遗产青年学人讲坛”第十讲——《谁在保护阿富汗的文化遗产?谁在重建巴米扬大佛?》的报告。学术报告会由首都师范大学范佳翎老师主持,各界学者和首都师范大学学生等近40人参加。2017年3月,故宫午门东雁翅楼展厅迎来了一场特殊的展览——《浴火重光:来

• 首届中国世界遗产高峰论坛在榕举行

  昨日,首届中国世界遗产(福州)高峰论坛在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举行,首届中国世界遗产主题文化博览会同时拉开序幕。论坛由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中国世界遗产高峰论坛组委会主办,中国中外名人文化研究会、中华文化促进会、求是杂志社、红旗文摘杂志社战略支持。  本届论坛以“世界遗产•人类文明交流互鉴”为主题,全面宣传、展示中国世界遗产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文化合作,促进中 ...

• 文物保护利用的法治之路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

 为进一步提高文物法治观念,积极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作,11月17日,广州市文物局举办了“文物保护利用的法治之路”学术研讨会。国家文物局副局长顾玉才出席会议。广东省文物局局长龙家有、广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赵冀韬、广州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陆志强等参加研讨会。会议还邀请了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大学、山西大学、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广东省博物馆的法律专家、文物专家以及广州市各区文物工作者、广州市文物局局属文博单 ...

• 首届海上丝路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西工大开幕

 2017年11月29日,首届海上丝路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论坛在西北工业大学开幕。论坛由西工大、陕西省文物局主办,西工大国际合作处、学科建设办公室、科学技术管理部、文化遗产研究院、航海学院以及材料学院承办。  本届论坛以海上丝路文明与文化遗产保护为主题,邀请了来自意大利高等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院Barbara Davidde主任,《地中海海洋考古》杂志社Roberto Petriaggi主编,国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王大民,中国 ...

• “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都护府研讨会”在新疆轮台举办

  西域都护府究竟在哪里,目前在学术界众说纷纭。12月8-10日“汉唐丝绸之路的开拓—西域都护府研讨会”在新疆轮台县举办。来自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国内多家高校和研究机构的近百名著名学者专家齐聚新疆轮台县,从多角度揭示历史上中央政府对新疆的有效治 ...

• 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启动

 一条海上丝路,万千非遗瑰宝。11日上午,由文化部、省政府主办,文化部非遗司、省文化厅、市政府承办的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泉州府文庙广场举行启动仪式。  副省长洪捷序,文化部非遗司司长陈通、外联局局长谢金英,市领导郑新聪、康涛、陈铁晗、周真平,突尼斯驻华大使等外国使节,文化部、省文化厅相关负责人,以及各参展团队代表等参加启动仪式。  受市委书记郑新聪委托,市长康涛代表市委、市政府向大家表示热 ...

• 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泉州举行

  12月11日,苗族姑娘在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苗族银饰锻制技艺。  当日,海上丝绸之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在福建泉州举行,来自世界各国的117个项目参展。  该展以“一条海上丝路 万千非遗瑰宝”为主题,是第三届海上丝绸之路国际艺术节的重要活动之一。  新华社记者 林善传 摄

• 文物古迹葬身火海,仅有“无伤亡”通报远远不够

绵竹市九龙镇九龙寺大雄宝殿火灾前原貌资料图片  12月10日12时39分,四川绵竹市九龙镇九龙寺大雄宝殿突发大火,火势持续约4小时后被扑灭。至晚间,四川省绵竹市政府新闻办发布消息称,发生在该市九龙镇的九龙寺大火,共造成寺庙大雄宝殿、祖师殿、毗卢佛塔烧毁,过火面积800余平方米,无人员伤亡,事故原因正在调查中。  位于绵竹市九龙镇的九龙寺,是一座经民宗部门批准设立的佛教宗教场所,占地20余亩,距离市区仅7公里。寺 ...

• 法门寺博物馆举办第8期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讲座活动

法门寺博物馆第8期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讲座会场  为庆祝建馆30周年,活跃单位学术氛围,促进业务工作发展, 近日,法门寺博物馆举办第八期法门寺历史文化学术讲座活动,活动以拓展专业知识和锻炼科研能力为主题,旨在丰富干部职工的学术思想,激励大家在学术工作中要积极思考,敢于创新,另外,也为有一定学术特长的学研人员提供一个展现自我的平台。法博馆北大毕业博士生陈锦航作了题为《物品文化价值论——对中国古代琉璃谱系的 ...

• 博物馆界代表西安共话办展方略

  日前,由中国文物交流中心主办、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承办的中国博物馆协会展览交流专业委员会2017年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的86家博物馆和13家文博企业的上百名代表参加会议。  本次会议以“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博物馆合作与展览交流为主题,与会嘉宾分享交流了我国出入境展览相关情况,探讨提升办展水平的方法和策略。中国文物交流中心、首都博物馆、黑龙江省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等22家文博单 ...

• 探秘故宫文物医院 珍贵文物在他们手中复原

  12月初,故宫文物医院内工作人员悉心工作。故宫文物医院是目前中国国内面积最大、功能门类最完备、科研设施最齐全、专业人员数量最多的文物科技保护机构,也是服务于“平安故宫”工程子项目“院藏文物抢救性科技修复保护”的重要工程。 故宫文物医院坐落于故宫西侧院墙内侧,建筑长度达361米,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地上和地下各一层,在采用传统工艺保养修复文物的同时,故宫文物医院也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故宫博物院为这座 ...

• 濒临消失的中国古村落:10年间减少90多万个

  每天消失1.6个 抢救濒危中国传统古村落迫在眉睫  祭祀、老水车、山间新绿……一座村子或一个“老庄子”往往寄托着很多人的无限乡愁。但现实是,这些并不遥远的乡村生活正在慢慢远离我们。  有这样一组出触目惊心的数据,记者从近日召开的第三届中国古村镇大会获悉,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多位专家呼吁,要以最快的速度为传统村落建立档案、盘清和抢救传统村落的家底,并出 ...

• 京杭大运河再起航:让运河活态遗产再“活”两千年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争霸中原,以水路沟通江淮,下令“开邗沟,筑邗城”,从此开启了大运河2500年的航程。  作为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京杭大运河全长1797公里,贯穿南北五大水系,流经8个省市,像一条纵贯南北的大动脉,成为世界独有的活态文化遗产。  图为12月5日拍摄的江苏淮安里运河,淮安里运河是京杭大运河最早修凿的河段,流经江苏省淮安市、高邮市、扬州市,自清江浦至瓜洲古渡入长江。中新社记者 泱 ...

• 讲座通讯|王邦维:“‘清凉之池’与‘大河之水’:古代先民对亚洲高原地理的认识和推想”

2017年12月4日,北京大学东方学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季羡林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博雅讲席王邦维教授应邀,在四川大学文科楼藏研所535会议室,以“‘清凉之池’与‘大河之水’:古代先民对亚洲高原地理的认识和推想”为题,为我校师生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学术演讲。本场讲座系“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珠峰名家讲坛”的第十二讲,由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四川大学中国藏学研究所所长霍巍教授主持,我所熊文彬教授、罗鸿教

• 宁博展讯│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开启西夏王朝传奇故事

  宁夏博物馆原创《大夏寻踪——西夏文物精品展》即将于2017年12月18日在宁夏博物馆开展,广大观众不仅可以身临其境感受宁夏版的“国家宝藏”,更能欣赏到西夏陵、拜寺沟方塔、宏佛塔等出土的文物。展览集中了西夏故地宁夏回族自治区自建国以来考古发掘的西夏文物精品158件套,从西夏文字、西夏铸造、西夏瓷器、西夏佛教、西夏建筑等方面,全面、真实地揭示西夏文化的独特魅力。西夏,是一个以党项族为主体建立的国家

• 【相约印度】第19届ICOMOS全体代表大会闭幕

2017年12月15日,ICOMOS第19届全体代表大会在尼赫鲁体育馆通过了本届大会的最终决议,并宣布下届顾委会年会在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召开。通过本届大会决议决议包括对智利和澳大利亚的两处世界遗产保护状况的关注,新一届执委将与智利“海港城市Valparaiso历史城区”沟通开展考察评估,也会呼吁澳大利亚政府关注对世界遗产Burley Griffin湖边景观的保护利用,并建议对滨水地区开发项目进行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