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丁埂遗址现罕见虎纹刻符石钺

江苏省无锡市宜兴市丁埂遗址发现一块极为罕见的两面刻有虎纹、卷云纹和飞鸟纹的良渚文化时期的石钺。  这是记者从1日召开的丁埂遗址考古现场专家咨询会上了解到的。与会的16名来自国内多个考古研究机构以及南京大学、浙江大学等高校的考古专家均表示,这是他们第一次看到刻有这种虎纹图案的石钺,认为这一石钺或是一种权力象征,对研究太湖西岸良渚文化 ...

• 铜梁区古坟湾墓群考古发掘收获

一、墓群概况古坟湾墓群位于重庆市铜梁区少云镇高碑村2组,系2022年初为配合川渝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输变电工程专项调查工作发现。2022年11月至2023年1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其进行了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00平方米,共清理明代墓葬23座,皆为竖穴土圹石室墓。墓群区域环境二、墓葬形制墓葬均开口于近现代地层下,部分暴露出地表。墓群整体保存状况较差 ...

• 倪瓒王蒙等元代名迹亮相,台北“笔歌墨舞”换展

澎湃新闻获悉,3月30日起,传为宋代法常的《写生》卷、元代倪瓒的《枫落吴江图》、王蒙的《秋山草堂图》轴等传世书画在台北故宫博物院对外展出。这一名为“笔歌墨舞——台北故宫绘画导赏”的展览共选取从五代南唐至清代的二十余件书画作品,涵盖人物、花鸟、山水等题材,展期持续至6月25日。传为宋代法常《写生》卷为仿法常的墨戏之作,其状物写生,看似随 ...

• 挨着古墓睡一晚?——文博“研学游”的背后

当博物馆闭馆之后,仅50名参观者入内,在博物馆场景中进行一场与历史、文物相关的主题活动,并且在博物馆内搭帐篷住宿一夜,你愿意吗?还有,住在古墓博物馆,挨着古墓睡觉,这又是什么样的感觉?澎湃新闻获悉,古都洛阳的四家博物馆将于下月联合推出“古都研学——全国首个历史人文类博物馆夜宿项目”。该项目是作为今年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的重头戏推出。 ...

• 走近州桥遗址,一幅考古版的北宋“清明上河图”

位于北宋汴京汴河上的州桥,总让人联想起中国画史上的赫赫名迹《清明上河图》,这一名桥多见于宋代诗文,如王安石“今夜重闻旧呜咽,却看山月话州桥”,《东京梦华录》则有:“近桥两岸,皆石壁,雕镌海马水兽飞云之状,桥下密排石柱,盖车驾御路也。”谁也没有想到,这座无数次出现在古代诗文绘画中的州桥,通过近些年的考古竟真的出现在了世人身边。虽然 ...

• 苏博再现“最早莫高窟”,直面张大千常书鸿临摹

一部敦煌石窟艺术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宗教和文化史,它向世人展现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图景。3月25日,“此心归处——敦煌艺术临摹与精神传承艺术展”在苏州博物馆西馆对外展出。“不同于以往的敦煌主题展览,此次展览围绕敦煌壁画、敦煌石窟艺术、敦煌学与文献三个方面展开,以张大千、常书鸿、谢稚柳、卢是、段文杰等艺术家群体临摹、研究敦煌艺术的成 ...

• “笔墨见真章”:在台北读赵孟睢⒍?洳??

澎湃新闻获悉,台北故宫博物院每三个月轮换一次的专题陈列“笔墨见真章——台北故宫博物院书法导赏”于近日更换展件。新一期“笔墨见真章”展出北魏鲁郡太守张猛龙碑碑阳、唐怀仁《集圣教序》、元赵孟睢妒殪??戳鳌贰⒚鞫?洳

• 北京建都870周年:用一个特展回溯都城轴线演变史

都城轴线的出现与范式完善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城市发展尤其是都城发展的历史进程。在中国上古的初期国家阶段,中轴线的元素渐次出现,曹魏时期的邺城出现最早的中轴线建筑群,又经隋唐宋辽金时代的演变,历数千年的聚落、城市、都城建设实践为元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体现象天法地、居中而治的政治哲学观、取法自然天人合 ...

• 走近镰仓大佛:火焚而不毁,雨淋而不朽

到日本镰仓,出长谷站直走约500米,就到了高德院。青绿色的镰仓大佛赫然眼前,背后起伏蜿蜒的群山,白云轻轻飘过,这座高达13.35米的青铜阿弥陀佛坐像,庄严肃静,面部平和,头微微向前,非常宋风。日本著名文学家正冈子归曾写下“火焚而不毁,雨淋而不朽,镰仓露天大佛,或许是永恒的佛”这样的俳句来赞美它。青绿色的镰仓大佛3月初,在东京跑完疫情三年 ...

• 台北故宫博物院“巨幅书画”展郎世宁等名作

昨天,台北故宫博物院“巨幅名作”展换新。“巨幅名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不定期举办的专题展览,每次选取数件馆藏大尺幅书画名品进行展示。本期展品一共5件,包括明陆治《久安大吉图》、清刘九德《画狻猊》、郎世宁《画十骏犬霜花鹞》、陈兆凤《博古花草》,以及一件唐代写本《大般涅槃经卷第卌一》。展期从3月28日持续至6月25日。《久安大吉图》,(传) ...

• 从华盛顿到阿姆斯特丹:跨越30年的两场维米尔大展

荷兰阿姆斯特丹国立博物馆正在举行的“维米尔”大展,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回顾展,而上一回如此大规模的展览要追溯到1995年,美国华盛顿国家美术馆与荷兰海牙莫瑞泰斯皇家美术馆合作举行的“维米尔展”,当时展出了21幅维米尔作品。谈及当年,1995年华盛顿展览的策展人、佛兰德斯和荷兰艺术专家小亚瑟·k·惠洛克(Arthur K. Wheelock, Jr.)回忆当时的 ...

• 全国十大考古发布,开封州桥遗址等十个项目入选

3月27日至28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在京召开。经过项目汇报会、综合评议,最终评委投票选出2022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宣布湖北十堰学堂梁子遗址、山东临淄赵家徐姚遗址、山西兴县碧村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都邑多网格式布局、河南安阳殷墟商王陵及周边遗存、陕西旬邑西头遗址、贵 ...

• 三千文物读“晋魂”,山西博物院基本陈列重新开放

澎湃新闻获悉,4月1日起,山西博物院基本陈列将全面开放,“晋魂”基本陈列经过提升,将以3431件组精美文物面向公众,其中1238件组文物首次亮相。内容上吸纳了近几年的最新考古发现成果和学术研究成果,增加兴县碧村遗址、闻喜酒务头商代墓地、绛县西吴壁遗址等出土的代表性器物,子犯鬲、邓峪石塔、荒帷等重量级文物也将出现在陈展中。2005年山西博物院新 ...

• 灯摇珠影满禁城——清代宫灯述考

中国古代灯具历史源远流长,早在商周时期甲骨文中已有相关记述。漫漫数千年里,灯具作为光明的载体,伴随着社会演进而不断发展,至清代渐臻鼎盛之境。经过长时间的演进与层累,清代灯具得以汲取前代的经验成果,加之当时经济的发展、手工业的进步及文化的交流,逐渐在材质、设计、装饰、应用等方面呈现出完善、丰富的面貌。清代灯具之中,宫廷灯具能够体现 ...

• 故宫考古如何走向世界:拾取遗落的文明碎片

2020年底,故宫博物院举行额“绝域苍茫万里行——丝绸之路(乌兹别克斯坦段)考古成果展”因疫情原因以“二次元”“人形牌”的方式展示文物,出圈引发关注。这个展览源于故宫博物院与国内外考古研究机构的合作。近年来,故宫利用自身优势,开展古陶瓷、玉器、铜器、建筑、美术、宗教等方面的考古研究,并结合中国文化遗产保护的实际,积极承担和参与国内外 ...

• 故宫加强与港澳交流,“宋拓的魅力”等大展将亮相

本周末,多场艺术活动在香港举办,一时间全球艺术行业目光聚焦香港。近年来,随着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M+、大馆、富艺斯亚洲总部等接连落地。其中,于2022年7月正式向公众开放的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馆是其中焦点。开幕大展展出从故宫博物院藏品中精选出来的逾900件藏品。澎湃新闻从昨天故宫博物院举办的对外文化交流工作媒体通报会上获悉,今年,通过与港澳地 ...

• 古代巴人有哪些饮食风尚?青铜“小饭桌”里有答案

“寻巴记: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系列展·贰”当前正在位于上海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开展。除了展出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中的战国青铜器“錞于王”和鸟形尊外,还展出一套造型独特的食器。这套2002年出土自重庆涪陵小田溪墓地的“俎豆夹组合”为目前国内仅见,被形象地称为巴王“小饭桌”,反映了巴人上层社会饮食、礼仪文化风俗。在古代,俎和豆是祭祀或 ...

• 龙美术馆展八十余明代书画,长卷见出笔墨与交游

继十周年系列展之清代篇“群星璀璨时——四王吴恽与四僧书画艺术特展”后,3月24日,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在樱花盛开之际推出“龙与士——明代中国的书法和绘画艺术特展”。展览展出明初到明末近三百年的书画文物83件(组),囊括了浙派、吴门画派到松江画派及同时代大家的书法、绘画及信札,涉及到的创作者近60位,均来自刘益谦和王薇的收藏。展厅现场 ...

• 两宋浙刻丛刊国图藏最早宋刻本《周贺诗集》出版

澎湃新闻获悉,止观书局将联合浙江古籍出版社刊行“两宋浙刻”古籍善本38种408卷,计划用10年时间分10辑出版。《两宋浙刻丛刊》将汇聚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北京大学图书馆、天津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辽宁图书馆等地重要的两宋浙刻馆藏。其中第一辑第二种《周贺诗集》近日已经正式出版。打造“下真迹一等”的传世工程宋末叶梦得指出:“今天下印书,以 ...

• 高校里的“国宝展”:南宋四大家重聚西湖的背后

“宋韵今辉”艺术特展正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对外展出。“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作为核心展览,共展出宋元明清传世书画37件(组)。丰富的典藏是各大博物馆的优势所在,如何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展览的方式呈现给观众,把博物馆的文物资源充分地应用于美术教育?近日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的“馆长对话——系列学术论坛”上,故宫博物院、上海 ...

• 融通考古学与美术史,央美成立美术考古研究中心

美术考古是融通考古学与美术史的一个跨学科领域,在中国有近百年的实践。近几十年来田野考古发掘的图像和物质材料在历史研究中的价值和意义日益凸显。中央美术学院长期以来十分重视美术考古教学与研究,具有丰厚的学术积累和教学资源。近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考古研究中心成立仪式暨在京学者座谈会”在中央美术学院举行,以此促进美术史与考古学、历史学 ...

• 南宋四大家八百年来首聚,杭州新展“宋韵今辉”

春分将至,杭州西湖迎来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澎湃新闻获悉,3月18日,“宋韵今辉”艺术特展在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湖山揽胜——宋韵江南书画艺术”作为核心展览,在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浙江省博物馆等多家文博单位的协同共力下,共展出宋元明清传世书画37件(组),其中一级文物13件(组),包含两宋书画10件(组)。其中,刘松年 ...

• 标配武器是什么?如何排兵布阵?兵马俑一号坑考古有了新发现

记者日前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和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获悉,从2009年开始,兵马俑一号坑进行第三次发掘,并取得多项重要考古成果,截至目前,共发掘清理出陶俑、陶马、兵器等一千多件(组)。一统天下的秦军究竟使用什么样的兵器?又如何排兵布阵?距离揭开这些千古之谜,现在又进一步。考古新成果,解码兵马俑手握何种长兵器考古专家拍下的这张照片,记录了兵俑 ...

• 多图|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公布最新成果

日前,兵马俑一号坑第三次发掘公布多项取得的考古成果。截至目前,这次发掘共清理出陶俑220余件,陶马16匹、战车4乘、鼓2处、鼓槌1处、漆盾1处、笼箙3处,发现车马器、兵器、生产工具等,共计千余件组。一号坑第三次发掘现场多图了解本次发掘成果【长兵器】已发现几十件长兵器,有铍和戟这两种。铍据介绍,铍是将类似短剑装在长柄上,与现代的刺刀相像。长 ...

• 故宫里的犍陀罗:中巴文物相会“譬若香山”

古代犍陀罗的考古遗址分布在今天兴都库什山和喀拉昆仑山的南端,包括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亚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交汇于此,来自古希腊的神话、美学和哲学、来自西亚的琐罗亚斯德教、弥赛亚信仰以及来自南亚的印度教、佛教在此传播,相互影响,奠定了此地作为世界宗教中心之一的地位。 ...

• 明内府《永乐大典》展出,东西方古籍珍本相遇台北

梵蒂冈宗座图书馆于十五世纪中叶正式成立前,中国明朝于北京修造的紫禁城已落成多时,大抵奠定皇家藏书的规模。宫中插架虽富,却屡遭劫难而大量佚失。满人入主中国之后,不仅留心古今逸籍之搜罗,更踵其事而增华,无论专就历代旧籍善本的鉴藏,前朝遗存文献资源的重整,乃至各类御制钦定图书的编修刊行,都不断开展令人耳目一新的格局。澎湃新闻获悉,“梵 ...

• 故宫将展“犍陀罗艺术”,呈现中巴艺术文化交流

在今天巴基斯坦北部白沙瓦河谷到印度河东岸以及阿富汗喀布尔河谷东部一带,分布着古代犍陀罗的主要考古遗址。这里是丝绸之路连接南亚次大陆的重要枢纽,地中海文明、伊朗文明、中亚草原文明和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地,多元文化在此激烈碰撞后锻造出丰富多彩的文明。2023年3月16日,“譬若香山:犍陀罗艺术展”将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正式对观众开放。展览将展出 ...

• “盛世回归·圆明园兽首特展”在湖北荆州开展

3月14日,“盛世回归·圆明园兽首特展”在湖北荆州博物馆开展。圆明园十二生肖铜兽首中的牛首、虎首、马首、猴首、猪首齐聚荆州博物馆。本次展览展出了保利艺术博物馆所藏清代圆明园铜牛首、虎首、猴首、猪首原件,以及北京市海淀区圆明园管理处所藏铜马首复制件。铜像铸工精细,兽首上的褶皱和绒毛等细微处,都清晰逼真,展现了中国古代超高工艺水准。展 ...

• 探寻泾河流域的商周文明

西头遗址是目前泾河流域考古发现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商周时期遗址,为商周时期聚落布局、人群构成及社会变迁等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十分珍贵的考古学材料,对泾河流域聚落演进与商周社会变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探索周文明起源与发展模式、寻找文献所载“豳(bīn)”与“京师”提供了重要线索探寻泾河流域的商周文明陕西旬邑西头遗址2022年斜圳地点发掘全 ...

• 解决藏文史料查阅难题,敦煌文献研究有了一套《全编》

3月26日,《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目录解题全编》出版暨敦煌藏文遗书再生性回归与数字化学术研讨会在西安举行。据悉,《法国国家图书馆藏敦煌藏文文献目录解题全编》(以下简称《全编》)重新检录法藏敦煌藏文文献,参阅中外学术界已经出版的法藏敦煌藏文文献目录,尤其是以法国拉露女士编三卷本《法国国立图书馆藏敦煌藏文写本文献目录》,以及王 ...

• 2020-2021年玉孜干遗址发掘情况:

玉孜干遗址遗址简介:玉孜干遗址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库尔勒市阿瓦提乡阿瓦提村二组东侧200米。城垣平面近圆形,东西长465米,南北宽400米。垣墙上窄下宽,底部宽10*15米,残高2*3.5米。高台位于城址内的中心位置,是城址内唯一地面可见的遗迹,平面呈椭圆形,南北长60米,东西宽50米。在国家文物局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局的大力支持 ...

• “描绘爱”,卢浮宫藏画东京展出

自古以来,爱一直是西方艺术的基本主题之一。3月1日,“描绘爱——卢浮宫藏品展”在日本国立新美术馆开展,展览从卢浮宫藏品中精心挑选出了 73 幅以“爱”为主题的画作,作品年代跨越16世纪至19世纪中期,重点展示了欧洲画家在绘画艺术中探索对“爱”的表现,以及对“爱”的理解。重点展品包括弗朗索瓦·布歇《丘比特的目标》、安托万·华托《宁芙与萨堤尔 ...

• “一眼看尽千年古长安”,周秦汉唐文物湖南展出

澎湃新闻获悉,“与天无极 璀璨秦中——陕西周秦汉唐文物精华展”2月24日在湖南博物院开展,展览汇聚了陕西近十家文博单位的120组古代文物精品,被观众称为可“一眼看尽千年古长安”重磅特展,呈现了陕西地区的周礼秦制和汉风唐韵。展品包含商周时期的青铜重器,秦朝的建筑构件、兵器、车马器、货币、度量衡器等多组器物,汉长安城、汉家陵阙和大量汉代文 ...

• 三千年前的冰鞋现身,新疆发现国内最早骨质冰鞋

澎湃新闻获悉,2022年新疆考古工作汇报会于2月24日至26日在乌鲁木齐召开,会上透露新疆尼勒克吉仁台沟口遗址高台遗存出土木质车轮及构件两组共40余件,该发现是国内迄今为止年代最早、数量最多、保存最完整的木质车轮实物资料。同时,遗址中出土的骨质冰鞋也为国内首次发现。专家推测,高台遗存可能是王陵级别的早期畜牧人群的墓葬,对于研究欧亚草原青铜 ...

• 无“锁”不谈:中国古代锁具专题展亮相舟山

锁乃百姓生活的常见之物,看似简单平凡,实则包含了技术、礼制、风俗等文化社会功能,寓意丰富而深远。不同的材质与工艺,反映了不同时期的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造型特别、纹饰吉祥的锁具还承载着特定时空地域的风土人情。澎湃新闻获悉,3月1日,“无‘锁’不谈——中国古代锁具专题展”将在浙江舟山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以古锁丰富的历史实物形态,带观众 ...

• 让文物“活”起来

置身占地60平方米、三面幕墙环绕的“一画一世界”展区,看雪花片片飞舞,寒林逐渐清晰,群峰一览无余,就连山间的雾气、山脚的积雪,也如在眼前,透出寒意……这是天津博物馆近日开展的“再现高峰——馆藏宋元时期文物精品特展”中的一幕。在这里,《雪景寒林图》等书画真迹,以数字化立体三维的形式呈现,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2023年1月17日,天津,“ ...

• 马王堆文物来沪:漆器帛画里的西汉图景

“汉·无极——长沙马王堆文物精品展”展览现场(02:10)长沙马王堆汉墓于1972-1974年发掘,是中国乃至世界考古史上的一次重要发现。三座墓葬共出土珍贵文物3000余件,包括漆木器、彩绘陶器、铜器、帛书帛画、丝织衣物等十几个种类,其中1号墓中出土的辛追夫人遗体,外形完整,全身润泽,甚至手脚指纹仍清晰可见,堪称延续了两千年的永生奇迹。3月3日,特展 ...

• 甲午沉舰“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发现大口径炮弹

记者近日从山东省水下考古研究中心获悉,为探明威海湾甲午沉舰现况,2022年8—10月下旬,山东省水下考古中心联合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和威海地方文博机构开展了“靖远”舰遗址水下考古调查工作。起吊弹药箱水下队员抽沙发掘2022年度完成抽沙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掘确定了沉舰锅炉舱、艏弹药舱、艉弹药舱的位置,基本摸清了沉舰残骸的整体情况。“靖远” ...

• 故宫首部儿童剧《甪端》来沪,演绎文物传承故事

澎湃新闻获悉,3月4日晚,故宫博物院首部儿童音乐剧《甪端》登陆上海,在美琪大戏院首演。《甪端》是故宫博物院与艺瑞奇国际文化联合出品的首部原创儿童剧,以故宫瑞兽“甪(lù)端”为原型,围绕如何创新文物传承方式,讲述了主人公小甪端和他的文物家族成员以及故宫宫廷历史部老高、孙子高小端之间的一系列有趣又感人的故事。“这是将文物文化传承和儿 ...

• 翩若惊鸿“丽人行”,浙博展瓷器上的女性图像

“丽人行”系列展览之一的“瓷器上的女性图像”将于3月8日在浙江博物馆展出,共展出80件(组)绘有女性图像的瓷器,表现的既有神话传说、民间故事中特定的女性形象,也有日常生活中非特定的女性形象。一方面,通过不同器型、不同风格的瓷器,让观众在品味瓷器艺术中获得美的熏陶;另一方面,带领观众走近图像中各类女性的百态人生,感受多样的女性力量。海 ...

• 从居延汉简看汉代边塞军队的日常生活

澎湃新闻获悉,“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正在国家典籍博物馆对外展出,展览共分为“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个专题,其中“居延汉简”专题位于博物馆第六展厅,展览不仅溯源了简牍发展历史,系统介绍了居延汉简的发现历程和重要文物,生动地展示了居延地区的历史发展轨迹和戍边吏卒的重要职责,真实还原汉代边塞屯戍的 ...

• 美美与共,看多姿多彩的明清女子首饰

珠宝首饰的历史也记载着中国女性之美。发簪、布摇、头花、耳坠……古代文献资料中关于女性饰品样式的记载浩如烟海。插于发间,熠熠生辉的簪钗头饰;悬于耳畔,玲珑有致的耳饰;环于皓腕,镶宝嵌玉的腕饰;这些精美饰物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寄托着古代女性对美的追寻。清点翠海棠花纹头花 故宫博物院藏点翠是我国古老的传统工艺,是用翠鸟的羽 ...

• 葛饰北斋名作《神奈川冲浪里》 的“前世今生”

提及日本浮世绘,想必大多数人的脑中都会不约而同地浮现出葛饰北斋《富岳三十六景》中的《神奈川冲浪里》。事实上,这幅享誉世界的木刻版画如今已毫无争议地成为浮世绘艺术的代名词。然而,当我们在不断解读画家的绘画语言、浮世绘版画的制作工艺以及这类工艺美术对西方印象派大师的影响时,或许心中会有一个疑问,对于自唐代起便深受中国绘画影响的日本美 ...

• 中国航海博物馆首展受赠藏品:从“泰兴号”沉船瓷看起

藏品是博物馆立馆之基,更是发展之本。在中国航海博物馆的馆藏中,半数藏品来自社会捐赠。澎湃新闻获悉,“众流归海:中国航海博物馆受赠藏品展”今天(3月9日)开幕,展出明南京龙江宝船厂用工具、“泰兴号”沉船瓷器、“丝业会馆创设闵行救生局记”石碑(残)等代表性和可看性受赠藏品共60件套,较为全面地呈现了中海博受赠文物的整体面貌,藉此感恩公私 ...

• 大河里的文明:在中原看四大文明古国遗珍

澎湃新闻获悉,3月3日,郑州博物馆2023年度大展——“大河文明展”正式启幕,用203件珍贵文物,共同展示了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黄河-长江流域的璀璨文明,文物类型涉及陶瓷、雕塑、青铜器、木乃伊、碑刻等多种类别。四大文明古国留下的珍贵文物在绿城交相辉映,穿越历史时空散发出夺目的光彩。展览现场展览现场据悉,本次展览由河南省文物 ...

• 陕西夜塬遗址:展示百万年来远古人类活动清晰轨迹

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今天(12日)公布,其中,陕西夜塬遗址由于展示了百万年来远古人类活动清晰轨迹而受到关注。夜塬遗址位于东秦岭地区洛南盆地西部,属于旷野类型旧石器遗址,距离陕西省商洛市洛南县城中心约4000米。2021年4月至2022年3月,为配合项目建设,经国家文物局批准,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等联合对该遗址 ...

• 隋唐长安城朱雀大街五桥并列遗址等入选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今天(12日)上午,“2022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评选结果揭晓,入选项目6项,入围项目3项。入选项目分别为:1.洛南夜塬遗址,发掘单位:陕西省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大学、商洛市博物馆、洛南县博物馆,项目负责人:张改课洛南夜塬遗址发掘区三维影像图2.旬邑西头遗址,发掘单位: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陕西省考古研究院 ...

• 秦汉栎阳城考古新发现:初步判断为商鞅变法时期重要办公场所

今天(12日)上午,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将对2022年全省范围内的考古发掘项目进行全面梳理和总结,并评选出六大优秀项目。在参评的项目中,有两个项目已经入围202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终评。其中就有商鞅变法时秦的都城,也是汉王朝的第一个都城——秦汉栎阳城。秦汉栎阳城,位于陕西省西安市阎良区。考古队先后在这里确定了三座古城,并确定三号古城就是文 ...

• 港大展“萦青绕红”:看早期青花与釉里红

澎湃新闻获悉,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近日举办“萦青绕红:静乐轩藏元至明初陶瓷”展,展出早期青花与釉里红的瓷器珍藏,共计43件,它们佐证陶瓷在中土和海外销售之盛。青花与釉里红为瓷器的表面纹饰,精致洁丽,说明当时工匠掌握调配釉料和控制窑火的技术。瓷器上所绘图象的象征意义源远流长,承载华夏文化。瓶、碗等出口中东的产品,不仅采用华夏风格,更显 ...

• 文物里的“万里茶道”,从长沙窑荼埦看起

茶是中国的韵味,经由中国人灵巧的双手,演绎出千变万化的香与甜。茶路漫漫,历久弥新2400余年间栽培、制作、饮用方法不断更新,古道悠悠,驼铃声传百载,熙来攘往,茶香远播万里。春分将至,正是春暖花开,春茶冒尖的时节,3月21日,“万里茶道——九省(区)茶文物联展”将在湖南博物院特展二厅展出。展览由万里茶道联合申遗办及福建、江西、安徽、湖南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