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

• 新发现 | 济南历城裴家营西北遗址发现商代至明清时期遗存

为配合济南东站片区省企总部城一期商业地块项目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所于2020年6~8月,对工程占压的裴家营西北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该遗址位于济南市历城区鲍山街道裴家营村西北部,平面呈不规则长方形,南北约170米、东西约130米,面积约2.2万平方米。此次发掘区域位于遗址的南部边缘,共布10米×10米探方6个,发掘面积600平方米。共清理灰坑30个、水井1 ...

• 山东成为全国第一个建立起母系遗传演变框架的区域

今年3月,Science Bulletin在线发表有关山东地区古代人群DNA研究的突破性成果,该成果是由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实验室付巧妹研究员团队、山东大学文化遗产研究院共同主导并联合其他多家科研单位完成。研究论文题为:“Maternal genetic structure in ancient Shandong between 9500 and 180

•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正式启动

据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9日消息,日前,经中国国家文物局同意,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中国西北大学联合实施夏尔雅玛可布遗址发掘。此次发掘对于解决当前诺木洪文化研究的困境有重要意义,而诺木洪文化研究的深入又能为今天在中国牧业区推广农业生产和定居牧业点相结合的建设方向提供历史借鉴,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  夏尔雅玛可布遗址位于青海省海西蒙 ...

• 山西发现距今万余年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址

山西省考古研究院9日对外发布考古新发现,当地考古人员在大同市云州区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迹,出土的大量石制品对研究石叶技术和细石器起源提供了实物资料。  2016年8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及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对大同市云州区墅城遗址进行试掘,发现数量较多的文化遗物。  墅城遗址位于兼埔 ...

• 重庆梁平赤牛城遗址2021年度考古工作阶段性收获

一、工作背景  赤牛城遗址,又名牛头寨,位于梁平区双桂街道牛头村1组,坐落于梁平城区西部的一座山岗上,紧邻梁平都梁新区,距梁平老城区约7.5公里。据《蜀中广记》、《读史方舆纪要》、《梁山县志》等文献记载,赤牛城于宋淳祐二年(1242年)建成,控扼梁山陆道,拱卫万州与夔州,是南宋时期重要的内陆山城,在宋元(蒙)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经国 ...

• 2018血渭一号墓2021年度考古工作正式启动

  2018血渭一号墓2021年度考古工作于6月下旬正式启动。2021年度工作计划主要分为勘探、发掘和整理出版工作,继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展开。  2018血渭一号经过三年考古发掘取得了丰硕成果。为进一步丰富遗址内容,2021年在原本工作基础上,对墓葬周边进行考古勘探,寻找有无其他相关遗迹。现已完成其周边普探工作, ...

• 探访济南元代墓葬群:砖雕壁画保存较好经考证为家族墓

  近日,山东济南东部地区发现35座连片墓葬,目前已知的有1座汉代墓、12座元代墓、12座清代墓,其余墓葬年份有待进一步确定。在发现的12座元代墓中,有11座保存较为完好的砖雕壁画墓和1座石室墓,是山东地区已知的最大规模元代壁画墓群。站在高处俯瞰,墓葬排列有序。 赵晓 摄考古现场领队介绍墓室内的壁画。 赵晓 摄  站在高处俯瞰,12座元代墓葬 ...

• “蒙古高原重大考古发现与东西文化交流”讲座纪要——2021年“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系列报道(二)

  2021年7月6日下午,内蒙古博物院陈永志院长在赤峰市巴林左旗文化旅游体育局会议厅,为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师生作讲座。这也是本次研修班专家授课的第一讲。本次讲座的主题是《蒙古高原重大考古发现与东西文化交流》,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李鑫主持。  陈永志先生回溯了从史前时代直至蒙古王朝 ...

•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跨学科硕士课程

文化遗产保护管理跨学科硕士课程报名截止时间:2021年7月10日培训时间:2021-2023地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沙迦主办方:ICCROM、沙迦大学来源:https://www.iccrom.org/courses/msc-programme-conservation-management-cultural-heritage小编提示该课程涉及保护和管理的各个学科,涵盖广泛的主题,例如建筑遗产和博物馆藏品的保护、遗产展示和解释、文化遗产 ...

• 济南发现元代郭氏家族墓群

为配合济南东郊项目建设,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自2021年4月23日起对项目占压的古代遗址进行考古发掘。本次发掘共发现陶窑1座,墓葬35座,其中陶窑为汉代砖瓦窑,墓葬主要包括汉代(1座)、元代(12座)、清代(12座),出土陶器、瓷器、铜镜、铜钱等文物共计60余件套。目前考古发掘工作已基本结束。▲ 郭氏家族墓群  此次发掘的墓葬数量较多,时代包括汉代、元代、 ...

• 最新!封闭9年后,云冈三大窟即将正式开放!这里有著名的“音乐窟”、七立佛和“滴血”的莲花…

  ▲云冈第13窟主像交脚菩萨7月7日,云冈研究院正式对外发布消息,云冈第11窟至第13窟将于7月10日正式对外开放!第11、12、13窟,为云冈石窟中期开凿的洞窟,以第12窟为中心,是一个组合的整体形式。第12窟是凿前后室的洞窟,也就是著名的“音乐窟”。2012年6月起,第11窟至第13窟进行封闭管理,实施窟檐建设、壁画保护、危岩体加固等工程。2021年6月工 ...

• 长视频《进击的大秦》的创新叙事 让博物馆的历史碎片“鲜活”起来

近年来,长视频平台正发力打造以博物馆为基底的历史纪录片IP,刚刚收官的《新鲜博物馆之进击的大秦》便是一大典型代表。人们在外出旅行时,往往会将当地的博物馆作为必到的打卡点,当下在微博讨论正酣的#约会博物馆#、#陈伟霆和哥哥妈妈逛汕头博物馆#、 #山东遛娃必去的博物馆#等词条便是最直接的印证。在这一背景下,各大博物馆接待的游客人数也屡创新高 ...

• 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新发现——山西大同墅城遗址石制品!

/图一 大同墅城遗址地理位置示意图 /  2016年8月,山西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考古系与山西省考古研究院以及山西省大同市考古研究所联合组成考古调查队,对大同市云州区墅城遗址进行试掘,发现了数量较多的文化遗物。墅城遗址位于兼埔村西南1千米,隆德原著墅城小区世家小镇东北500米处,桑干河北岸时令小支流石板沟西岸;地理坐标为39°57′28″N,113°27′ ...

• 中央民族大学第五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征稿启事

第五届“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征稿启事“中国民族史研究生论坛”是由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发起并主办的全国性研究生论坛,此前已举办四届,往届论坛均得到国内外高校研究生的热烈响应,在研究生人才培养、学术交流和学科建设等方面都收到很好的效果。2021年7月,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学报》编辑部和中央民族大学丝绸之路与民族 ...

• “让文物说话、把历史智慧告诉人们”

“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从良渚古城遗址申遗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从敦煌研究院座谈到云冈石窟考察,从指出“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一张金名片”到强调“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总书记关心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留下了一段段动人故事。寻根:“ ...

• “丝绸之路与敦煌学”系列公益学术讲座(第十二讲)

7月3日下午,应敦煌研究院敦煌文献研究所邀请,教育部长江学者、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所中文系沈卫荣教授在敦煌研究院兰州分院作了题为《显密圆融:汉藏佛教交流背景下的西夏佛教》的讲座。本次讲座由敦煌文献研究所所长赵晓星研究员主持,来自敦煌研究院的专家学者,兰州大学、西北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兰州城市学院、兰州文理学院的教授和博 ...

• “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与断代研究工作坊”会议在莫高窟召开

为促进敦煌晚期石窟的发展,尤其是加强敦煌晚期石窟分期与断代的研究。由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与敦煌研究院院级课题重点项目“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与断代研究”课题组主办的“敦煌晚期石窟的分期与断代研究工作坊”于2021年6月26—28日在敦煌莫高窟召开。来自新疆大学、澳门科技大学、四川博物院、河南大学、郑州大学、河北师范大学、山西师范大学、山东师 ...

• 尼罗河三角洲新发现:110座古墓与三个时代

据美联社报道,一支埃及考古团队于4月27日在埃及达卡利亚省(Dakahlia)距开罗东北部约93公里的库姆·埃尔·库尔干遗址(Koum El-Khulgan)发掘出跨三个时代的110座古墓。其中有68处墓穴可追溯到早期下埃及的布托(Buto)文化时期(从旧石器时代到约公元前3100年);5处属于前王朝末期的涅伽达III期文化(Naqada III),该文化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统一 ...

• 小暑不足畏,深居赏书印

今日小暑,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个节气,夏天的第五个节气,表示季夏时节的正式开始。小暑虽不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节,但紧接着就是一年中最热的大暑,民间有“小暑大暑,上蒸下煮”之说,天气也将越来闷热和潮湿。小暑这天,北方人为了清热防暑和调理肠胃,习惯喝粥,炒绿豆芽成了小菜首选。很多地方还有“小暑吃藕”的习俗,因藕有开胃的作用,适合夏 ...

• 山东百年考古:从动摇“中国文化西来说”的城子崖看起

山东,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1928年,时任教于齐鲁大学的吴金鼎调查了城子崖遗址,开启了山东考古的先河。从城子崖的发现和发掘开始至今,山东考古历经百年发展历程。在这百年中,山东地区已经构建起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完整的考古学文化发展序列。7月6日,筹备已久的“山东考古成就展”在山东博物馆开幕,200余 ...

• 再看辽东高句丽遗迹,实地复查发现赤山山城等

位于辽东沿海的营口地区由于《旧唐书》《新唐书》等文献的记载,对于高句丽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从1962年至今,在六十年的工作中,营口地区高句丽遗迹的数量和分布情况一直未在学界达成共识。2020年,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等文保单位选择了实地复查的传统方法,为过去工作中涉及到的多处城址遗存进行了复查,发现三处高句丽遗迹,分别为赤山山城、青石岭山城 ...

• 北京朝阳区发现固伦和敬公主园寝,她是乾隆与富察皇后之女

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为配合北京市朝阳区东坝北西区域棚户区改造项目工程的开展,北京市文物局组织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对该工程建设范围内进行了考古调查、勘探与发掘。在第七期的项目中,发现3座清代中期的大型墓葬遗迹,以及房址、水井、驮龙碑等遗迹。结合现存古树群、文献记载、前期普查登记资料,以及考古成果,确定为清乾隆第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及其后 ...

• 全国中小学生考古与历史文化研学活动启动

  日前,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仰韶文化研究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联合开展的“全国中小学生考古与历史文化研学活动”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启动,河南省郑州市第九十三中学派出了第一个仰韶文化研学班参加了本次活动。同学们在彩陶坊制作陶器同学们在彩陶坊制作陶器  “全国中小学生考古与历史文化研学活动”是落实总 ...

• 山东百年考古成就实证中国五千多年文明史

 “山东发现距今60万年前的沂源猿人、距今2万年至5万年前的新泰乌珠台人,建立‘扁扁洞遗存—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一脉相承、连续发展的史前文化序列,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一万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7月7日在“山东考古成就展”开幕式上,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如是说。“山东考古成就展”7月7日在山东博物馆 ...

• 浙江井头山遗址两件出土木器被确定为中国最早漆器

  7月7日,从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研究室主任、浙江余姚井头山遗址发掘领队孙国平处获悉,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两件木器被确定为中国最早漆器。他表示,这一发现将中国乃至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8000多年前。井头山遗址出土的木器。 周楠供图  此前,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浙江大学文物保护材料实验室合作,对井头山遗址出土的两件木器上的黑色涂层 ...

• 世界使用漆的历史提早到8000多年前

  井头山遗址发掘再出新成果。研究人员对其中出土的两件木器上的黑色涂层进行了鉴定研究,最新结论确定该涂层为人工漆。出土的带销钉的残木器资料图片  地处浙江省余姚市的井头山遗址是长三角地区发现的第一个贝丘遗址,也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埋藏最深的贝丘遗址,被评为2020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考古人员在发掘时发现了两件带有人工涂层痕迹的木器 ...

• 济南出土山东最大规模元代砖雕壁画墓群

  从济南市考古研究院获悉,考古人员在济南东郊发掘出12座罕见元代家族墓葬,其中11座为造型刻画精美的砖雕壁画墓,另外1座为石室墓。  据济南市考古研究院院长李铭介绍,元代砖雕壁画墓在山东地区多集中分布于济南东部、章丘及淄博等地。本次发掘通过出土文字证据确认,墓群为元代晚期的郭氏家族墓群。该墓群的规模堪称山东地区已知元代砖雕壁画墓中 ...

• 新展速递 | “雄风盛歌——周秦汉唐文明菁华展”开展

说起周秦汉唐你会想起什么青铜器、兵马俑、汉赋唐诗唐宫夜宴、丝绸之路……7月6日周秦汉唐精品文物齐聚安徽博物院周秦雄风 汉唐盛歌尽在“雄风盛歌——周秦汉唐文明菁华展” 由安徽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陕西省文物交流中心)联合主办,汉景帝阳陵博物院、咸阳博物院、法门寺博物馆协办的“雄风盛歌——周秦汉唐文明菁华展”,今日在安徽博物院新 ...

• 60家纪念(博物)馆联合推出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

★★7月7日,为纪念全民族抗战爆发84周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联合沈阳“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等国内60家相关主题纪念(博物)馆,共同推出“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党抗战文物专题展”。展览突出庆祝建党百年主题主线,紧扣讴歌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精选抗战文物500余件/套、珍贵历史图片80余幅, ...

• 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成功举行

  2021年7月6日,第三届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城市考古开放工地高级研修班”开班仪式在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文化旅游体育局四层会议厅成功举行。来自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敦煌研究院考古研究所、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太原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 ...

• 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 | 从华夏第一王都到考古遗址公园——二里头遗址的前世今生

  2020年12月13日,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和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联合主办,河南大学公共考古中心、考古河山编辑部共同承办的“公共考古视野下的夏文化——考古河山成立五周年”纪念会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新行政楼308召开。  本次会议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研究员、二里头工作队领队赵海涛主讲《华夏第一王都到考古遗址公园— ...

• 简约、精彩、安全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即将开幕——国新办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情况

7月5日下午,记者从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将于7月16日至31日在福建省福州市举办。简约、精彩、安全的世界遗产大会“第44届遗产大会是在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肆虐的背景下举办的。中方作为东道主,将会为世界呈现一届简约、精彩、安全的大会。目前,大会筹备已进入最后冲刺阶段,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推进。”教育 ...

• “敦煌研究院党建历程专题展”开幕

2021年7月1日,“敦煌研究院党建历程专题展”作为我院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系列活动之一正式开展。展览共分为“春风化雨”“誓言无声”“励精图治”“初心致远”四个章节,以时间轴线为展览叙事脉络,以110多幅珍贵照片展现出在党和国家的亲切关怀和大力支持下,敦煌研究院由弱到强的艰辛发展历程。几代人秉持着“莫高精神”披荆斩棘,在各个不同的 ...

• “敦煌文化价值体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莫高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挖掘敦煌文化和历史遗存背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价值理念、道德规范等,2021年6月30日,由敦煌研究院、北京大学敦煌学研究中心、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共同举办的“敦煌文化价值体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北京大学历史、考古、文学、艺术等学科的12名学者(邓小南、段晴 ...

• 文物中的“我们亚洲”:叙利亚万年女性石像领衔

澎湃新闻获悉,7月8日起,湖南省博物馆将推出特色展览“我们亚洲——亚细亚古代文明展”,汇聚来自叙利亚、黎巴嫩、巴基斯坦、柬埔寨、蒙古国和中国等亚洲十国的222件(套)珍贵文物,呈现古老、多元的亚洲文明。特色展品包括叙利亚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藏约公元前9000年的女性石雕像、阿富汗出土的牛形青铜容器、伊朗出土的金质狮头银手镯等。“我们亚洲— ...

• “云展”故宫前世今生:你未必见过的那些老照片与档案

澎湃新闻获悉,为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6月30日,故宫博物院特别策划并上线“新时代·新故宫——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主题云展览”。展览借助大量院藏老照片、档案,及全景图片、高精度三维模型、超高清文物影像等丰富的数字资源,辅以多样化的体验形式,全方位展现故宫博物院的工作。1925年,“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近百年来,故宫博物院与 ...

•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7月16日举行,泉州项目将接受审议

今天(7月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有关情况。目前,我国共有55项世界遗产,与意大利并列第一。本届大会将审议文化遗产申报项目——“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中国的世界遗产名录上有望再添一颗璀璨明珠。央视新闻客户端 图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在会上表示,本届遗产大会是在新冠肺 ...

• 田学军:为世遗保护事业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

今天(5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田学军介绍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有关情况。央视新闻 图他提到,自1985年加入《公约》以来,中国遗产保护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积累了不少经验,为世界遗产保护事业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方案、中国力量。具体为以下四个方面:一、创新保护理念。拓展了世界遗产保护的理念, ...

• “2021丝绸之路周”开讲丝路故事:动植物如何“走”丝路?

  汉武帝酷爱大宛国的汗血宝马,他死后的陪葬品里就有鎏金铜马。武则天认为“鹉”与自己的姓同音,来自异国的鹦鹉就成为祥瑞。在大唐长安西市,毕罗、胡饼、胡麻饭等异域美食深受食客喜爱。  走进18日在中国丝绸博物馆开幕的“万物生灵——丝绸之路上的动物与植物”展,观赏来自国内十多家文博机构的近200件(组)藏品,观众可以了解到动植物物种在丝 ...

• 回首百年路 畅谈新征程——重庆考古百年专家座谈会会议纪要

  在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之际,中国考古学百年华诞之时,重庆市文化遗产研究院于6月22日举行《重庆考古百年展》活动,召开了重庆考古百年专家座谈会。  会议邀请了中山大学、安徽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的专家、教授。重庆市文化旅游委文物保护与考古处处长熊子华主持会议,重庆市文化旅游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幸 ...

•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与理念创新论坛

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实践与理念创新论坛报名截止时间:2021年6月4日会议时间:2021年7月上旬(具体日程另行通知)地点:四川省南充市仪陇县朱德同志故居纪念馆主办方:中国文物学会、中国文物报社、四川省文物局来源:https://mp.weixin.qq.com/s/mQBgvoBkt6xw6XL_LiGe1g小编提示议题分为革命文物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方面的探索实践、创新理念与先进经验。

• “泥河湾发现百年暨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活动——泥河湾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研讨会

  2021年6月24-26日,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阳原县人民政府、河北泥河湾遗址群保护区管理委员会承办的“庆祝泥河湾发现百年暨河北省泥河湾研究中心揭牌”活动期间,举办了“泥河湾历史回顾与未来发展”、“石叶与细石叶遗存的发现与研究”学术研讨会。  1921年,泥河湾村天主教堂神父报告了泥河湾村附近发现古脊椎动物化石,一步步解开泥河湾的神秘面 ...

• 王仁湘:三星堆遗址铜顶尊跪坐人像观瞻小记

  摘要:2021 年2 月19 日,三星堆遗址三号祭祀坑1 件青铜顶尊跪坐人像初露,2021 年5 月29 日,器物的原貌完全呈现出来。器物由上下两部分组成,上部为1 件大口尊,下部为1 尊跪坐人像。铜人像双手合围,右手在里,左手在外,作拱手环握状,似握物又不能肯定握何物。双腿分开,双膝跪立,左腿已经远离原位,右腿也与身躯裂开有缝隙。卑者跪尊者的仪礼规 ...

• “山东大学垓下考古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垓下遗址举行

7月3日,山东大学垓下考古实践基地揭牌仪式在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垓下遗址举行。山东大学垓下考古实践基地位于安徽省蚌埠市固镇县垓下村,结合2021年度的考古发掘开始建设,由安徽省固镇县人民政府、山东大学和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三方共建,占地面积13000平方米,设有文物陈列室、文物整理修复室、教师公寓、学生公寓及公众考古等区域,是集考古研究、学 ...

• 成都公布重要考古发现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  1986年,在四川广汉的三星堆,发现了两个祭祀坑,坑内出土了青铜面具、青铜神树、青铜大立人、黄金面具、金杖……展示了一个3000多年前的强大的古蜀王国。 如此辉煌的三星堆文化从哪里来?  考古人员展开了艰苦的探源工作,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成都市文物考古工作队在成都平原相继发现了 ...

• 徐天进:班赐宗彝,分殷器物——《考古学文化的年代与族属——以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为例》讲座纪要

  2021年6月26日下午3:45-5:45,应南京师范大学文博系邀请,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徐天进先生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二楼西报告厅,为师生带来了主题为《考古学文化的年代与族属——以宝鸡石鼓山西周墓葬为例》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52讲(考古名家讲坛第26讲)。讲座由王志高教授主持,裴安平教授、徐峰副院长 ...

• 徐良高:从“证经补史”走向“考古写史”——《从文献与考古关系再审视到二里头文化研究的反思》讲座纪要

  2021年6月26日下午,应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博系的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夏商周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徐良高先生在仙林校区敬文图书馆二楼西报告厅做了题为《从文献与考古关系再审视到二里头文化研究的反思》的讲座。此次讲座是南京师范大学考古学系列讲座总第51讲(考古名家讲坛第25讲)。讲座由王志高教授 ...

•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第十五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于6月25-28日在合肥召开

  2021年6月25日至28日,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年会暨全国第十五届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在安徽合肥召开。本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科技考古专业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考古学与人类学系、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考古中心和安徽大学历史学院联合主办,安徽大学历史学院承办,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安徽博物院协办。开 ...

• 敦煌研究院2021年公开考核招聘博士研究生(第二期)公告

根据《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规定》(人社部令第6号)《甘肃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人员暂行办法》(甘办发〔2011〕22号)等规定和工作需要,敦煌研究院公开考核招聘博士研究生人员2名(工作地点:敦煌市莫高窟),现将有关事项公告如下:一、应聘人员条件(一)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享有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二)遵守宪法和法律,政治素质好,品行良 ...

• 西南三省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不断取得新成果

  本报讯(记者 赵蝶)记者昨日从四川省文物局获悉,川滇黔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座谈会近日在贵州毕节召开,西南三省文物部门负责人和文化遗产、文物考古相关专家,深入交流丝绸之路南亚廊道调查工作成绩和经验。  据悉,南亚廊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由英国学者提姆·威廉姆斯(Tim.Williams)在2014年提出,指从公元2世纪至20世纪初,连接中国 ...

相关分类

热门信息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