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唐漕渠与昆明池遗址项目入选“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
2月2日,“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在陕西省文物局举行。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贾强宣读“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入选名单,清涧寨沟遗址、韩城陶渠春秋京邑遗址、宝鸡下站遗址、汉唐漕渠与昆明池遗址(2012—2023年)、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城墓地、神木杨家城城址(麟州故城)入选。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建树,陕 ...
2月2日,“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新闻发布会在陕西省文物局举行。陕西省文物局局长贾强宣读“2023年陕西六大考古新发现”入选名单,清涧寨沟遗址、韩城陶渠春秋京邑遗址、宝鸡下站遗址、汉唐漕渠与昆明池遗址(2012—2023年)、西咸新区空港新城北城墓地、神木杨家城城址(麟州故城)入选。陕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郭建树,陕 ...
10月23日,第四届中国考古学大会在陕西西安开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围绕陕西省考古的新发现、新收获、新成就进行了大会主题发言。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院长孙周勇作大会主题发言进入新时代以来,陕西省对标《“十四五”考古工作专项规划》,全面贯彻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结合陕西实际,聚焦国家重大战略,聚焦学科重大问题,聚焦服务经济社会,合理布 ...
2100多年前,中国汉代使者张骞自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同中亚各国友好交往的大门,开辟出一条横贯东西、连接欧亚的丝绸之路。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出访中亚时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让古丝绸之路焕发出新的生机活力。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10年来,中国同中亚国家携手推动丝绸之路全面复兴,倾力打造面向未来的深 ...
4月28日,陕西考古博物馆将闪亮登场,对公众试行开放。这是陕西作为一个文物大省让文物“活起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新举措新进展。 以考古视角解读中华文明 近年来,中国历史研究院中国考古博物馆、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洛阳考古博物馆等一大批考古类专业博物馆相继涌现。它们与历史类、遗址类专题博物 ...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 实习记者 赵立凡)疫情期间,西安市社会科学院通过传真函商、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与西安曲江大明宫遗址区保护改造办公室、大明宫研究院积极沟通,达成科研合作共识:共同成立丝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协同创新研究中心,合作推动以大明宫为代表的西安市大遗址保护利用研究,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物保护与文化遗产保护利 ...
历史是一面镜子,鉴古知今。然而,“透物见人”是考古面临的一个终极命题,甚至是难题。考古出土的器物是不能开口说话的“无字天书”,学界出版描述遗存遗物的考古报告混合众多术语,常常让社会大众不知所云。普通社会公众想知道的不是出土器物的“长、宽、高”“早、中、晚”“石、铜、铁”,而是活生生的历史。考古学面临怎样把考古材料转换成史料的问题。一个真正的考古学者,肩负着透物见人、替古人说话,进而正经补史的艰巨任 ...
“雾扫清玄塞,云开静朔方。”陕北初冬的午后,浓雾散尽,天空一片澄明。记者从靖边县城乘车向统万城前进。这里是内蒙古与陕西交界的毛乌素沙漠边缘,道路两边,残余的沙丘已不多见。过了无定河上游的红柳河后,一座亮白色的古城遗址跃然闪现在大漠中,突兀而苍凉,这就是1600年前建造的统万城之遗存。红柳的落叶与荒草,越过颓败得只剩一条似土堤的城垣, ...
雍城,是中国东周时代的秦国国都,自秦德公元年(前677年)至秦献公二年(前383年)定都此地,建都长达294年。农历己亥年前夕,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发布消息称,考古人员2018年对雍城遗址核心区的一组建筑遗址进行了发掘,证实该建筑年代为春秋中期,距今约2600年,废弃时间在春秋晚期,这是在新时期大遗址考古背景下,于雍城核心区东大型宫殿群内发现的一处高等级宫室建筑。
中国社会科学网西安讯(记者 陆航)文物资源具有资产属性吗?文物资源可以资产化吗?近日,“文物资产化”问题成为舆论和业界争议的热点。9月6日,由中国文物学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中国博物馆协会法律专业委员会以及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主办的“法律专业委员会2018年年会暨文博法律学术研讨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80多位文博、法律领域的专家学者,就法律与文博事业的关系、法治视角看待文物资源资产管理等方面话题进行交流与 ...
盛夏时节,渭北高原上,一望无际的庄稼,郁郁葱葱,连绵无垠。陕西省咸阳市淳化县铁王镇梁武帝村外,傲然矗立的“秦直道”碑石,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俯视着从北方笔直延伸而至的直道和汉甘泉宫遗址上的一对墩台。 《史记·蒙恬列传》记载,“始皇欲游天下,道九原,直抵甘泉,乃使蒙恬通道,自九原抵甘泉,堑山堙谷,千八百里”。《史记·秦始皇本纪》载,“三十五年,除道,道九原,抵云阳,堑山堙谷,直通之”。古云阳在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 “事死如事生”是中国古人的基本观念。《吕氏春秋》说,“陵墓若都邑”,说明统治者的陵墓都是仿造都城及其宫殿建造的。对于考古学研究而言,不同的遗迹、遗物,在不同学术研究目的上的作用不同,在不同科学研究课题中的“权重”也不相同。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刘庆柱认为,秦汉时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极为重要时期,国家政体从“王国”发展为“帝国”,作为“帝国”缩影的都城及都城缩影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唐代诗人李白《忆秦娥》中有“咸阳古道音尘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这是对西汉帝王陵的写照。残破的汉家陵阙与萧瑟的西风残阳,成为中国古典诗词一幅凄美的意象。从2015年8月到今年盛夏,本报记者从西安出发,绕杜陵,登霸陵,经“泾渭分明”的泾渭交汇处,一路向西,沿渭河踏遍咸阳古道,探寻西汉11座帝陵的历史沧桑。 渭水桥边不见人 摩挲高冢卧麒麟 地势高敞平坦的咸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 陵邑,又称陵县,是通过迁徙大量人口聚居在帝陵旁而形成的行政区域。它以帝陵、后陵为中心,满足古代帝王修筑庞大陵寝园林、保护陵寝以及祭祀的需要,是帝陵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特殊行政区,陵邑存在于西汉王朝的大部分时段,它与西汉京师长安关系密切,对整个西汉社会发展影响深远。 秦开创陵邑做法 《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传》记载:“园邑之兴,始自强秦。”秦始皇在骊山下修建寿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白居易在《登观音台望城》中描绘了居高所见的唐长安城格局。在白居易的笔下,城墙东西南北四大城门遥相呼应,汇合18座城门,墙内与墙外城市交融互通,相依相存。墙、林、河、巷与宏伟壮观的城楼、角楼、垛楼等交相映衬,宛如一幅立体的画卷。 如今的西安城墙,承载着厚重的历史,闪耀着古朴的风貌,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从大兴城到长安 ...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陆航“片角吹残夜,雄关铁锁开。古城连堞响,奔马踏霜回。”关塞是长城防线上最为集中的防御据点。一座座关塞见证了千年风雨沧桑,许多惊心动魄的重大战役都与长城关塞的得失有关。自2007年开始,本报记者东临沧海,西出阳关,沿长城走向,临雄关漫道,从大海到大漠,寻觅一个个在历史的云烟里斑驳风化的传说,领略历经千年、被无数文人墨客和戍关将士魂牵梦绕的重重关塞风貌。 山海关 旌旗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