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吕舟:城市是我们自己的样貌

摘要:   本文是春节专题《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第一篇。观点城市是我们自己的样貌。保护城市历史、建设美好城市本质上是构建一个理想社会。吕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其形态的改变是人类生活变迁的必然结果。城市形态的改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塑造。建筑被认为是人审美趣味、生活要求


  本文是春节专题《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第一篇。

观点


城市是我们自己的样貌。保护城市历史、建设美好城市本质上是构建一个理想社会。


吕舟,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副主席,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

城市,作为人类聚居的场所,其形态的改变是人类生活变迁的必然结果。城市形态的改变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对于自身生活方式的塑造。建筑被认为是人审美趣味、生活要求、精神品格的表达,城市更是一个社会的生活与精神的外在表现。人们把建筑当作认识和理解历史的重要途径,城市则以更为丰富的内容和形态展现了一个社会真实的面貌。作为人类的居住环境,城市也影响着居住在其中的人们,影响着他们对于外部世界的认识,影响着他们心理的成长。社会的变迁与城市形态的变化是一种复杂的互为因果的关系。

▲老北京胡同

当人们观察一座城市,它的样貌形态总是清晰地讲述着它经历的兴衰变化,如同人的经历、品格总是会在自己的样貌上表现出来。这是一种真实,无论人们的好恶,无论人们怎样评价,它都会像镜子一样折射着人类社会自己的样貌。

▲清代北京城规划图。编者摄

一个社会在快速变化的过程中,它的居住环境同样也会快速地变化。这种情况已经被城市史的研究不断地证实,无论是文艺复兴时代的意大利城市,18世纪的英国城市,20 世纪的亚洲城市,都清晰地表现了这种城市与经济、社会变迁的对应关系。生命本身就是变化的过程,城市作为一个生命体,变化也同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人们无法超越也无法阻止这种变化,因为城市的变化就是人类自身的变化。

▲亚洲第一大城市:东京

2016 年,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 (ICOMOS) 把“重建”作为一个重要概念进行讨论,其中很多讨论都涉及华沙城的重建。华沙因为反抗纳粹统治,在1944年几乎全城被毁,1945-1966年的20年间华沙人对华沙进行了重建,重建了从13世纪到20世纪所有在1944 年被纳粹毁灭之前的城市历史遗存。华沙人民用这样一种方式表达了他们的不屈不挠,表达了他们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坚守,但对城市而言,重建本身就是城市的重大变化,华沙的重建反映了20世纪人类最为惨烈的历史。如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推荐华沙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时的意见中所提到的那样:“华沙历史中心的重建对于多数欧洲国家,对于历史城区的保护,城市发展原则的评估方面已经具有了相当程度的影响。基于这些事实,真实性的标准在严格的意义上或许不适合这一案例。华沙历史中心1944年惨遭毁灭,这是一个世界范围内从13世纪到20世纪的连续历史进行重建的独特案例。它的真实性与1945到1966年特定的现实情况相关。”

▲华沙老城集市广场

重建后的华沙已不再是重建前的华沙,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市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我们对自己城市的反思,本质上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我们希望我们的历史是延续的,我们希望我们的精神是连续的,我们希望尊重传统文化中道德和行为的基本准则,同样我们也希望我们的城市是连续的,能够展现我们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于未来的创造,精神与物质环境的和谐是人们对城市的期许,更是对社会的期许。也正是因为如此,城市历史的保护永不言迟,保护城市的历史同样也是面向城市的未来。


中德双边合作研究项目(GZ1201,NSFC和DFG共同设立的中德科学中心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51078003,41271167,41471120,51278292,41671137)

本文节选自《地理研究》2017年1月。部分配图来自网络,如果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类: 中文 研究 专家观点
关键词:

最新评论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