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前沿

北京中轴线世界遗产价值的思考和申遗路径讨论

摘要: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 2017年起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始全面推进。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团队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承担中轴线申遗文本和中轴线相关保护管理规划,共同配合北京市中轴线申遗工作。本期分享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主持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关于中轴线的价值思考和申遗途径问题研究。*本文由清源根据2018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名城委主题为“老城可持续发展与中轴线申遗 ...

2012年北京中轴线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遗产的预备清单, 2017年起北京中轴线申遗工作开始全面推进。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团队与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分别承担中轴线申遗文本和中轴线相关保护管理规划,共同配合北京市中轴线申遗工作。本期分享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主持人、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吕舟教授关于中轴线的价值思考和申遗途径问题研究。

*本文由清源根据2018年12月15日北京西城名城委主题为“老城可持续发展与中轴线申遗”的年会上,吕舟教授所做主旨发言整理。经吕舟教授修订。

一、北京中轴线的界定

中轴线到底是什么?这条线在哪儿?北京中轴线是否具有作为世界遗产的突出普遍价值?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各自对于中轴线的理解。我们自己也在工作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对北京中轴线的认识。北京中轴线是指北京老城从钟鼓楼到永定门纵贯南北的中心区域。它是在从元大都开始规划建设,一直到当代不断完善的北京城市中心区。它体现了中国传统的都城规划思想,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体现“礼”的秩序的追求而形成的城市空间格局和城市景观。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城市都呈现出中轴线的特征,无论是从曹魏邺城、北魏洛阳还是唐代长安,都展现了这样的城市规划和布局特点。

作为一种城市规划的方式,中轴线的影响远远超出了中国自身,在东亚地区,甚至亚洲更多地区都有这种观念的反映。日本的平城京和平安京也是这样的格局。

空间

中轴线围绕着古城或者老城的7.8公里的范围展开。

图/由北至南图像上申遗范畴的中轴线

时间

北京中轴线的价值经历了一个形成、发展的过程。从元代开始,经过了明、清、民国和当代的发展。时间区段为1276年至21世纪初期。

上限“1267年”,是在忽必烈的命令下开始规划北京的时期, 下限“21世纪初”则确定在永定门重建时的时间点——2005年。

北京中轴线并非是一根线,也不是一条简单的街道或者一个建筑群,而是北京的核心区域,是北京核心区域经过持久的设计和建造形成的连续的空间序列和城市景观。这是我们对于北京中轴线作为申报世界遗产的遗产项目的基本认识。

二、北京中轴线的价值认识

培根在他的书里写到的,“也许地球上人类最伟大的单向作品就是北京”。北京是人类重要和伟大的作品。

对遗产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认知是申报世界遗产的基础。突出的普遍价值意味着这一遗产是超越国界的,是对全人类今天及后代都具有共同的重要性的对象。北京中轴线是不是具有这样的价值?

世界遗产把价值的表述视为“信息”的表达,价值就是一种信息,遗产传递给我们信息,让我们认识到遗产的重要性,在历史上发挥了什么作用,在今天生活当中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在未来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

关于真实性的表述,最新版(2017年版)的世界遗产操作指南说,“了解和理解这些信息来源,与文化遗产的原始的和后继的特征有关,以及随着时间推移积累的意义,是评估真实性所有方面的必要基础。”

什么是后继特征?就是遗产的价值可能不是在建造完了之后的那一瞬间就形成的,而是在存在的整个历史过程当中,被不断添加,被不断赋予而变成丰富、丰满的完整的整体。时间在延续,价值在不断丰富。这是理解遗产的价值、评估真实性基本方法。这也是把2005年完成的永定门作为北京中轴线时间区段下限的原因。

在1977年版(第一版)《世界遗产的操作指南》关于真实性的表述中,对于价值的这种特征更为清晰:“真实性不局限于原始的形态和结构,也包括了随着时间延续而发生的体现遗产艺术或历史价值的持续的改变和添加”。用这样一个观点解释中轴线上的天安门广场和当代建筑是可行的。

图/元明清时期北京中轴线的发展和变化

图/在北京历史地图上,对于中轴线的空间或者城市轮廓的表述

如果对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做几个方面的阐述,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

北京中轴线展现了中国文化当中对于秩序的追求以及理想都城宏阔、壮丽的景观特征。北京中轴线也是中国现存历代都城中能够完整体现中国都城独特的礼仪秩序、规划思想的具有唯一性的历史遗产。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北京中轴线更是成为多个影响中国和世界的重大历史事件的的发生地,成为中国历史和中华文明成长的见证。北京中轴线串联起城市中的各个区域,成为城市中复杂多样的不同阶层文化的载体。

1、北京中轴线展现了中国文化当中对于秩序的追求以及理想都城宏阔、壮丽的景观特征。

秩序和权力是中国传统社会两千年历史的积淀,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周礼•考工记》的营城制度到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东京、元大都,再到明清的北京,中国的都城形态、规划方法,在北京得到了完整、清晰的体现。毫无疑问,北京是中国古代社会都城规划的集大成者。形成以紫禁城、皇城为中心,北端是作为对城市时间进行管理的钟鼓楼,皇城以南是国家仪典空间和政务空间,这一轴线南端的两侧是国家祭祀空间。中轴线上重重的城门不仅是城市防卫的重要节点,更是中轴线上空间序列中连续变化的空间起始标志。北京中轴线的这些空间序列以及这些连续空间序列形成的独特城市景观,把中国传统观念中的秩序表达到了极致,这是一个反映人类规划理想并在持续近千年的时间中一直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态的具有唯一性的案例。中轴线宏阔连续的空间序列,建筑遗存和城市景观是北京作为都城最具特征的部分。

2、北京中轴线上连续、严整、宏伟、壮阔的空间序列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载体。

嘉靖时期是北京城市形态发生重大调整的时期,这个时期拓展了外城,使中轴线得以形成延续至今的规模。同时,还分别在城市的东、西、北三面兴建了日坛、月坛、地坛,进一步表达了中轴对称的规划理念,使整座城市在格局上更为宏阔舒展。

明代邱浚对北京的地理位置做了一个描述:“居直北之地,上应天垣之紫徽,其对面之案,以地势度之,则太、岱万山之宗正当其前也。”明代章潢的描述更为清晰:“山东诸山横过为前案,黄河绕之。淮南诸山为第二重案,大江绕之。江南诸则为第三重案矣。盖黄河为分龙发祖之水,与大江及山东、淮南、江南之山水皆来自万里而各效于前,合天下一堂局,此谓大局大成之上也。”邱浚和章潢的表述与一千年前的《朱子语类》中相关表述极为相似,反映了千年以来中国风水思想对于选择国都位置、营建都城的影响。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

图/天、地、日、月坛的位置

在风水观念中,都城的轴线不仅仅是城市轴线,更是国家的轴线。营都不仅仅是营造都城,更是“营国”,是对国土的规划和国土的经营,都城的方位和轴线因此具有了关乎国运的意义。这种观念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中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这就是突出普遍价值。从这个意义上,北京中轴线及中轴线上形成的连续、严整、宏伟、壮阔的空间序列和城市景观更是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和文化精神的载体。

3、北京中轴线是多层次和多元文化的载体。

从天坛、先农坛的传统的国家郊祀,到天桥和前门地区的平民生活,从原千步廊区域的国家政务活动、故宫的皇家文化遗存,到内城的贵胄遗迹,什刹海市井生活,北京中轴线承载了几乎涵盖中国古代社会各个阶层丰富而多元的文化。

在这条轴线上有从元代到清代的帝王的生活,有风云人物的慷慨悲歌,也有平民百姓的柴米油盐。中轴线不仅仅是一个由建筑物和空间序列构成的历史遗存,它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4、北京中轴线所体现出的都城规划思想不仅体现在元、明、清三代的城市营建和经营之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部分,这种规划思想也在北京现当代的城市规划和城市发展过程中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新中国建立之后,北京成为新中国的首都。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纪念在“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和“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最为重要的纪念建筑。这一建筑也被选址在天安门广场,选址在中轴线上,体现了共和国时期对于北京中轴线的重视。

1958年,在中轴线的两侧分别与社稷坛、太庙对位的位置建设了人大会堂和革命博物馆及历史博物馆,这是传统规划观念现代中国的延续。人民大会堂是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参政议政的场所,它与社稷坛对位关系,体现了对文化传统的尊重和延续。革命与历史博物馆,是对中国历史和近现代革命史进行阐释的重要建筑,反映了新中国对历史的继承,而它与太庙的对位关系本身也是这种观念和传统的延续。

上世纪50年代以后,天安门广场成为中国的政治中心,发生了大量影响世界历史的事件,天安门广场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空间,成为整个中轴线所形成的复杂空间序列当中最为引人注目和变化最大的空间区域。

在1976年毛泽东主席去世以后,建造他的纪念堂同样成为那个时代中国最为重要的建设项目,它也被选择建造在中轴线上。

20世纪50年代拆除位于中轴线南端的永定门及瓮城、箭楼,以及拆除中轴线上的部分建筑是传统城市向当代都市转变过程中的事件,2005年对永定门城楼在原位置依据相关测绘资料的重建,反映了北京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过程中对中轴线这一重要遗产的整体认识和恢复原有城市历史景观的努力。这一事件本身也具有文化的意义和重现中轴线景观意象的价值。

图/不同时期天安门广场这个区域的变化,从民国时期到1949年,再到1958年,再到1976年纪念堂兴建的变化过程。

三、北京中轴线申报世界遗产路径的讨论

中轴线的申遗现在仍然还有很多的瓶颈和困难,“中轴线用什么方式申遗”,也是一个需要讨论的问题。

2018年3月,北京市公布永定门、先农坛、天坛、正阳门及箭楼、毛主席纪念堂、人民英雄纪念碑、天安门广场、天安门、社稷坛、太庙、故宫、景山、万宁桥、鼓楼及钟楼等14处中轴线申遗遗产点。这些申遗遗产构成要素目前视为历史建筑群。

2018年10月初,北京召开中轴线申遗国际专家咨询会,邀请世界遗产领域有影响、有经验的、各国际组织的专家们在北京讨论中轴线申遗。专家们建议,用城市历史景观这样一个角度来看北京的中轴线。在他们所画的北京景观格局分析图中可以看到,如果基于城市历史景观的角度,把中轴线做重新分区,展现出周边历史文化名城保存下来的历史机理对中轴线的城市中心空间,或者城市中轴线的轮廓所起到的作用。

图/The Beijing Imperial Cultural Landscape/shan-shui

按照北京市政府的要求,2019年召开第二次国际专家讨论会,会对“城市景观的框架和格局”这一申遗方法做进一步的讨论、分析。

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并非中轴线自身的保护,更是北京整个老城和历史环境保护的核心。北京自元代以来形成的老城相对对称的格局,胡同机理是北京中轴线空间格局和所形成的城市轮廓线的背景环境。没有老城平缓、舒展的形态,没有机理、尺度、色彩相对统一的老城区,就难以衬托出中轴线空间序列的壮丽与宏大。老城区的保护是展现中轴线空间形态的基础,对于中轴线遗产价值及其载体的保护,也是对老城的整体保护,二者是不应分割的整体。

中轴线的保护和申报遗产工作,也给北京新的城市整体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新的城市规划充分考虑老城形态特征,尊重和保护城市历史景观的基础上,调整和管理未来的环境。对北京中轴线的保护和价值表述将使北京厚重的历史、丰富的文化得到展现,将使北京呈现出立足于历史面向未来的勃勃生机,展现出一个千年之城的壮美景象。

北京中轴线申遗项目主持人

吕舟 教授

清华大学教授,现任清华大学国家遗产中心主任、中国古迹遗址协会副理事长、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史学分会理事长。吕舟教授长期从事文化遗产的研究、教学和保护实践。主持三峡淹没范围文物保护工程重点项目云阳张飞庙搬迁设计、汶川震后文物抢救重点项目都江堰二王庙、伏龙观抢救保护设计、南水北调文物保护重点项目武当山遇真宫抬升保护设计。主持《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案例阐释》(2005年),作为主要专家参加《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2015版)》的修订工作,曾担任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主席的文化遗产顾问,主持“世界遗产大会年度观察报告”项目。2013年获得ICCROM Award。

*文中图片均来自吕舟教授会议发言PPT,如需转载使用请注明出处。

分类: 中文 研究 研究前沿
关键词:中轴线,申遗

作者:吕舟

更多信息...

北京钟楼

北京鼓楼

关键词:中轴线

关键词:申遗

img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友谊西路68号小雁塔历史文化公园
邮件:secretariat#iicc.org.cn
电话:(+86)029-85246378